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

第1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畜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窘境”

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龙游县,是我省生猪养殖大县。为确保“一江清水出龙游”,近年来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截至2016年5月底,全县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含鸡鸭棚)1.36万余家。

在嘉兴桐乡,华腾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生猪养殖技术,饲喂不含重金属、药物、激素的新型饲料,全程封闭运行,养殖污水减少近2/3,产生的猪粪经工业化处理后制成炭基肥料,对改善土壤肥力有明显效果。

自省委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以来,类似“壮举”和“创举”,在浙江各地不在少数,彰显了我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雄心。

“十三五”时期,我省确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结构,中间还连着百姓餐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没有畜牧业转型升级,三个“不带入”就会是一句空话。

截至2016年5月,全省共关停“低、小、散、乱”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量780万头。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河道水质改善。

然而,在一些地方,对发展畜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处理养殖污染事件时,一些地方不考虑畜牧业的保障供给和促农增收功能,以简单“关、停”代替科学治理,甚至提出“无猪镇”、“无猪县”,存在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现象。而且,这种简单化的“关、停”措施,从2015年以来还存在蔓延趋势,养殖户、畜牧业管理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对此表示担忧。

这引起了长期关注农业农村问题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程渭山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做法,没有科学、全面地理解省委、省政府有关畜牧业转型升级决策精神的内涵。”

同时,由于养殖污染处理的技术模式不够成熟、不彻底、成本偏高等问题,加之一部分养殖主体仍存在“偷排漏”侥幸心理,养殖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16年4月初,岱山县岱东镇何家岙养猪场环境污染事件曝光,引发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尽管这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

人大如何“发声”,制止一些地方的简单化做法,引导畜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程渭山副主任提出,开展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调研,“摸清情况,提出对策,共同探讨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问题”。

一份直面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6年3至4月,在听取省畜牧兽医局工作汇报的基础上,由程渭山副主任和省人大农委负责人带队的调研组,赴杭州、嘉兴、绍兴等市和余杭、临安、海盐、桐乡、嵊州、龙游、天台等县(市、区),就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17个养殖场、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养殖户转产转业园区等现场,并与当地人大代表、乡镇干部、养殖业主进行了交流座谈。

调研中了解到,3年来,全省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结构布局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有了新进展。

如,全省规划建设了41家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并同步在38个县(市、区)推广生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治标与治本并举,死猪乱弃和漂浮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以实施美丽生态牧场建设行动为契机,省市县三级依法重新规划调整了禁养区、限养区,着力在减量上下功夫。特别是嘉兴、衢州等传统养殖区域生猪饲养量大幅调减,分别从3年前的701万头和709万头调减至140万头和334万头。目前,全省生猪自给率从78.8%调减到现在的45%左右。

但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停留在‘盆景’阶段”、“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持续加大”等4大突出问题。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为例。目前,上海“松江模式”正在全国推广。该种养模式以家庭农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0亩粮田配套2至3亩土地、存栏500头左右生猪,使得养殖数量、配套农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但我省现有规模养殖场中有不少存在用地不落实、手续不规范问题,导致养殖场(户)对实施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心存疑虑。

海盐县的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嘉兴黑猪原种场、两头乌原种场为依托,通过自建、共建牧场的方式在省内外建立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并积极向精深加工延伸,投资1.2亿元建设地方猪文博园,打响做亮自有品牌,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但调研中发现,我省像青莲公司这样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性企业,所占比例较少。“我省畜牧企业三产融合或者组团发展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养殖规模小、设施落后、管理传统,难以承担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各地扶持政策零星、分散,绩效不高,特别是合力扶持畜牧企业向产业上下游拓展或抱团取暖的意识不强。”

此外,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也持续加大。目前,我省一半以上的肉类需从省外调入,其中年生猪调入1000万头。活畜调运频繁,带来输入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至2016年5月,已连续查获6起外省调入肉牛含有“瘦肉精”案件。

调研报告带来的“蝴蝶效应”

“‘粮猪安天下’,畜牧业是保障城乡居民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前猪价高企,由于利益驱动极易发生复养、超养等违法行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定力,坚持不懈地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程渭山副主任牵头起草的《关于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的报告》,以专报形式,于2016年5月11日报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

报告针对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鲜明提出,要切实转变畜牧养殖发展方式。“依据农业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规划‘哪里养’和‘养多少’。”

比如,对一些河网密布、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的地方,养殖业可以适当减少;而对于种植业发达,对牲畜排泄物的消化能力强的地方,则可以保留甚至适当增加养殖的数量。逐步引导浙江生猪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200头以上适度规模经营为绝对主导的发展布局。

“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就是资源。”衢州市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在养殖生猪之初,就建成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的有机肥料厂,作为配套的猪粪便收集中心,并与当地种植大户对接有机肥供应,使排泄物资源化利用。2015年,肥料厂销售商品有机肥9600吨,产值达576万元。

报告建议,“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有机肥加工、使用的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农牧对接,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产业化综合利用,确保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在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渭山同志的报告请旭明同志并农业厅认真研究。近期我听一次汇报,并就畜牧业转型问题进行调研。”2016年5月13日,夏宝龙书记对报告作出批示。

2016年5月19日,夏宝龙书记赴衢州开展专题调研,并作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必须紧紧围绕‘养多少’‘养什么’‘怎样养’等问题,从政策创设、机制创新、技术攻关、执法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等重要指示。

旋即,省农业厅于5月20日召开厅党组(扩大)会议,专题部署“打好打赢畜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施好美丽牧场“五大工程”计划。

5月26日至27日,省政府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5月27日下午,省农业厅紧接着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

我省新一轮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就此开启。

在江山,全面推行生猪养殖“4+1”管控模式,实现生猪养殖规范管理;在龙游,当地创新养殖方式和生产组织,通过抱团经营,所有生猪养殖场的猪粪实现100%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在桐乡,众成湖羊专业合作社不单卖羊肉,打造的湖羊庄园还成为附近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为拓展养殖空间,省农发集团启动“金华猪”黑龙江异地养殖项目;经江山市政府牵线搭桥,该市养殖户北上内蒙古,拉开了“南猪北养”的序幕。

第2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介绍了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养殖方式落后、保护生态理念差、投资少、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度规模经营等,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通过细化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情况;规模化;产业化

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距县城73km处,海拔1890~2300m,有耕地755.73hm2,人均666.67m2。回、汉、藏、土等多民族杂居,属民和县贫困乡(镇)之一。发展畜牧业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背靠1333.33hm2的南大山天然草场;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退耕还草;三是耕地人工种草及自发式的二茬复种和饲草饲料的加工(青贮、粉碎等)利用。但是,本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养殖水平低是当下薄弱一环,为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首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认识、了解、关注本乡农牧生产结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力争达到科学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业增收目的职责重如山,决心立足先行,以当前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发展方向为目标加以综合分析,撰写了如下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甘沟乡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户的增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走访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调研,畜牧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传统观念较重,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的饲养模式和设备与现代畜牧业不协调、不匹配。2)保护生态理念差。少数养殖户舍饲圈养,且绝大多数在野外放牧,随意践踏、破坏草原植被,失去草畜平衡,致使资源保护率、利用率、产出率都不高。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因养殖户缺乏投资金,自行搭建的圈舍因陋就简,家畜处于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的恶劣环境中,何谈饲养管理科学性。4)难以适度规模经营,更不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不管养牛养羊,还是养猪养禽等均存在养殖规模较小、不上档次、打不出品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5年经统计羊存栏8133只、牛1022头、猪3132头、禽15000只;省级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存栏1132只),百只以上的养羊户仅4户(包括以上3处养殖场);30头的养猪户2户;10~30头养牛户8户;50~100只的养鸡户15户。年出售肉用畜禽分别为牛108头、羊4522只、猪4012头、鸡10007只。产业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出栏率与商品率偏低,畜牧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较小(2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畜牧强乡战略的一大瓶颈,畜牧业效益不尽人意。6)用于支牧的信贷资金少,而且信贷难,约束养殖户向畜牧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养殖增收。7)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8)种养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种草养畜,养畜肥田的合理布局。

2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产品改造步伐偏慢。2)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造成收益低,畜产品市场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少引导和管理,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造成养殖业收入不稳定。3)畜牧业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市场适销的产品没有规律。如,虽然以甘沟乡优势的地理条件及草地资源,产出的牛羊肉品质较优,但因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分散,缺少影响和竞争力,收入效果不佳。

3增收途径

如何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寻方法,找路子,学习全省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式及好的经验,为养殖户增收造福。改善甘沟乡百姓生活条件要靠增收,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亦要靠增收。寻找甘沟乡农民增收之路是当今农民的殷切希望,也是专业人员的天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并组建相应的产业链(便民服务点、家畜改良点、饲草料和肉食品加工点),它既体现畜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增加收入的加速器;二要因势利导,多方位、多途径争取资源,自筹资金及资金回笼,夯实基础;三要形成科学配套化的模式来推动畜牧业发展,使甘沟乡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畜牧业强乡。

3.1现有优势1)自然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牛、羊)其肉质好、品质优。2)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积广阔的南大山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玉米秸秆(1000hm2),农作物秸秆产量1123.675t,可载畜9399羊单位;退耕还林(草)420hm2;农田耕作213.33hm2紫花苜蓿;农民自发式的二茬复种(66.67hm2)。3)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禁牧舍饲圈养,繁活率、出栏率提高。4)乡领导班子对本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和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明确。

第3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为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难点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出对策建议,2011年初,自治区政协把“促进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列为当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9月,自治区政协农牧委分别向巴彦淖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政协和锡盟政协下发了联动调研通知和13项问卷调研提纲。6个盟市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各旗县市对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按照问卷式调研提纲,撰写出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在盟市调研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政委主委董恒宇于12月初率领政协农牧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民盟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深入到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座谈并走访农牧户。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将提高农牧民收入落到实处,本刊记者专访了董恒宇副主席。

记者: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目标核心所在。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有没有难度?

董恒宇(以下简称董):“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强牧、惠农惠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农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牧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单位工资上升,国家和自治区对“三农三牧”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2%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充分显示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决心和意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您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农民和牧民收入的增长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董:“十一五”时期农牧民收入增速快于“十五”时期。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适时营造了非农非牧就业机遇,拓宽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惠农惠牧和支农支牧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使农牧民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逐年增加,这是农牧民增收快于“十五”时期又一因素。例如,锡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90元增长到2010年的6153元,增长一倍之多,年均递增16.3%,高于“十五”时期的12.8百分点,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区和全国高3.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从全区看,“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1%,比“十五”时期高5.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比牧民收入增速快。“十五”以来的10年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快于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的盟市农民增速更快。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1%,而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2.4%。牧民收入增速滞缓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人口和牲畜数量超出了草原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致使部分草场退化,畜牧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减。其二,草原畜牧业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经营方式、生产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走势弱于种植业和农区畜牧业。其三,种植业和养猪有补贴,而2010年前畜牧业养牛养羊无补贴或补贴较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了牧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记者:“十一五”以来,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董: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单一,一产独大,这也导致农牧民收入形态单调,结构单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收入结构逐步有所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形态货币化。随着农牧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被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市场经济所替代。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2462.5元,2010年达到4575.1元,5年增加了2112.6元,年均增加422.5元;2010年现金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2.7%。

另一方面是收入来源多样化。作为传统农牧业区,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收入渠道狭窄,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但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资、转移等非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陆续出台,拓宽了增收渠道,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大头。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36.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18.8%,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1310.9元,同比增长26.4%,增幅比上年高出11个百分点,对农牧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6%,拉动纯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转移性纯收入达到658.6元,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为11.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达775.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各项补贴收入为448.6元,同比增长42.2%。同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为66.4%,2011年下降为60%。

记者:影响和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第4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第5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驻xx镇xx村工作队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5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北部,东界坪洞村,南连儒林村,西接承上村,北靠高堂村,专职村干部5人,党员49人,流动党员15人,村委驻地十里洞。全村辖十里洞、廊水、山边下、横冲、罗家桥、谢家洞、庙冲、高岭上、竹下、五里亭10个自然村,下设17个村民小组,共766户,3061人,98%汉族,土地总面积2.445平方千米。经济概况:全村耕地面积2045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业总产值1054万元,人均纯收入7514元;种植业以水稻和莲藕为主,年产稻谷742吨,莲藕500吨,人均产粮286千克,莲藕195千克。畜牧业以养猪养禽为主,年出栏生猪312头,年出笼家禽5000羽。地方特色:莲藕种植趋于规模化。烟花爆竹产业是我村的传统产业,辖区内有富鑫烟花爆竹厂和银都爆竹厂及鑫磊机砖厂等合法厂家。

截止目前,xx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97人(已脱贫46户167人,未脱贫38户130人);共转移就业60户71人(本地就业43人,省外就业28人);教育助学38户57人(小学生41人、初中生11人、高中生4人、中专生4人、大学生1人);低保户25户46人;社会保障兜底11户19人;易地搬迁7户35人(3户分散自建,4户集中安置);危房改造已实施4户13人;金融扶贫已实施银投分贷统还59户295万,自主创业1户1万;就业培训17人;自主发展产业5户(养鸡1户50羽、养鸭2户570羽、养猪1户6头、养母猪1户1头);实施健康扶贫84户。另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与自来水公司联系安装自来水用户300余户,全部达到饮水安全。硬化了山边下通组公路0.7公里。完善校安工程项目和村综合服务平台改扩建工程。完成了十里洞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及新建十里洞、廊水、边山下小广场3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和平时工作体会,工作队认为xx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无集体经济收入和产业扶贫项目。xx村无集体经济来源,没有成立种养殖合作社,项目建设成本较高,而资金安排相对较少,群众自筹压力较大,资金严重短缺。由于人多地少,无支柱产业支撑村民创收致富,经济整体落后,稍微有点规模的莲藕种植,没有整体规划管理,形成不了良好的市场产业链,价格起伏不定,导致了该村贫困户较多,产业扶贫政策的真正作用还未凸显。

(二)贫困户识别还不够精准。xx村之初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虽经2017年6月份的精准识别后减少为目前的84户,但受识别上下浮动不得超过千分之五的要求影响,只是重点清理了“四类人员”,使得部分达不到标准的“贫困户”还未真正清理出来。

(三)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虽然各级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一直强调“扶贫先扶志”,但具体实施办法措施不多,致使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自我脱贫的意识不强,信心不够,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造成农村出现了“争当贫困户”不良现象。

(四)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贫困户文化素质普遍低,实用技术掌握不牢,劳动技能缺乏;一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思想狭隘弱智,主动性不强,脱贫存在畏难情绪。

第6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业污染源;现状;防控对策;安徽宿州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71-02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是淮海经济协作区核心城市之一,距离出海口较近,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以小麦、棉花、蔬菜生产以及猪、牛、羊、鱼养殖等为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全市农业、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污染逐渐加剧,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

1宿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宿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棉、油、水果、蔬菜产量均位居安徽省前列,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境内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尤其是砀山酥梨),辖区内灵璧、泗县是全省畜牧业养殖大县。全市已培育出特色农业基地逾200个,其中无害化瓜果蔬菜基地18个、省级标准化基地2个、实际标准化基地16个、县级标准化基地30个[1]。由于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各地着重发展的产业也不同,宿州市又催生发展了优势产业专业村,如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特省园艺专业村等[2]。一些区域还发展了名牌产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香稻米、砀山酥梨、永安土豆、孙圩子胡萝卜、泗县大路口粉丝加工、萧县官桥镇的葡萄、灰古镇八张村的棉花加工、砀山县城关镇的黄桃等。目前,宿州市有特色农业专业核心示范村164个,与省内外超过130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接,产品热销周边大中城市[3]。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粮食生产总产量为400.2万t,位居全省第4位,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为55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2宿州市的四大主要农业污染源

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现代化的提速,宿州市的农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根据2009年全市首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取得数据的结果,当前宿州市农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2.1农药、肥料的污染

2010年宿州市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为复合肥料55万t、尿素13万t、过磷酸钙12万t,其中氮肥施用量达到11.3万t。氮肥的滥用必然会导致土壤酸碱度(pH值)下降,土地酸化就会使土壤的出产率大大降低。宿州市每年使用农药达615 t,低的为300 kg/hm2,高的为400 kg/hm2,大部分残余的药液会随着农作物进入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被作物吸收的比例为30%-40%[4]。另外,宿州市农民农业生产中以使用杀虫剂为主,其中尤其是甲胺磷、敌敌畏毒性较高的品种较多。

2.2畜禽的粪便污染

宿州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约3 600家、养牛场12家、养鸡场100家,年出栏生猪220万头,存栏奶牛1 600头,存栏肉牛10 000头,蛋鸡存栏200万只,肉鸡存栏430万只,蛋鸭肉鸭存栏1 000万只。猪、牛、鸡、鸭每年总出栏量达6 000万头(只)。规模化养殖年产生污染物总量COD约7万t、NH3-N约6 000 t、总磷约3 000 t。由于宿州市的畜禽养殖业还处于初级散养或半集团化养殖水平,所以对饲养物的粪便缺乏处理能力。以养猪为例,2010年宿州市全年生猪出栏432.12万头,根据《宿州市养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计划到2020年宿州市年出栏商品猪要达到800万头,每年排放的粪水、粪便随意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由于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可达近100 g/L,细菌总数可达104-105个/mL数量级,高浓度的畜禽有机污水可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从而对地下水的溶解含量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3农膜污染

2011年宿州市粮食种植面积为79.99万hm2,每年有2 860 t的农膜投放到农田,且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目前,宿州地区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属极难降解物质,而且这类物质还不受细菌等生物腐蚀,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非常困难。农膜本身很容易破损,循环利用率不高,每年就会有新的、大批量的农膜丢弃在土壤中,必然会降低土壤的渗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

2.4废弃物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宿州市养殖业集约化的加速,每年都会产生庞大的农业废弃物。2010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 048万t,蔬菜废弃物135万t,年排放畜禽养殖污水23.8万t,排放畜禽粪便6万t。宿州市户籍人口638.9万人,常住人口为535.2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79.97%,由此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就达78万t。生活垃圾是疾病传染源扩散的源头,极易造成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3农业污染的防控对策

3.1引导农业生产向循环经济经营模式转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社会经济活动准则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6]。目前,宿州市大力推广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农业产业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效益,而且提升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质量。

3.2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2011年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720元,低于全省平均6 232元的收入水平。因此,相对于农业大市的宿州市来说,还无法收取“污染收费”。应建立激励型补偿机制,实行“谁受益谁付费、谁治理(保护)补偿谁”,以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初级发展模式。

3.3加大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对于一些种、养植业大户,要做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种、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与环保、农委、工商等部门联合出台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实施的有关方案等,合理引导,分类管理,加大违法违规排放、乱排放的处理力度,同时要加大监管措施,防止出现“污染—治理—再污染”现象的反弹。

4参考文献

[1] 吴良栋,许建.宿州: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强市[EB/OL].(2007-03-16)[2012-03-06].http://省略/info/shownews.asp?newsid=6504.

[2] 周建设.宿州市做强特色农业块状经济[N].安徽日报,2009-01-21(1).

[3] 贾蕊,陆迁,何学松.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9-63.

[4]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等.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及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第7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工作实绩

(一)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

1、积极投入春防工作:在市防指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积极投入全市重大动物疫病春季强制免疫工作,制定集中免疫、督导和监测方案,配合县区畜牧兽医局做好了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的技术处理工作,并多次参与春防督察和验收工作。

2、科学制定疫病监测方案:根据省动物疫控中心下达的监测方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市动物重大疫病监测方案,把监测任务量化、细化到各县区。要求县区每月及时准确的报送监测结果,并按时向省疫控中心报送《日常监测月报表》、《半年报表》等各类监测报表。截至5月底,牲畜口蹄疫监测了33个场(户、屠宰场),抽检血清样品476份,410份抗体水平合格;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了25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22份,568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瘟监测了26个场(户),抽检血清403份,363份抗体水平合格;鸡新城疫监测了49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59份,655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甲型h1n1流感观察了27个场,750头,未发现临床疑似症状;家畜布病监测了46个场(户),抽检了459份血清,未发现阳性病例;牛结核病监测了19个场(户),抽检210头,未发现阳性病例。

3、积极开展春防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按照省防指办的要求,4月份完成强制免疫工作,5月份组织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我中心组织技术骨干奔赴县区,深入养殖场户一线,全市共采集28个畜禽养殖场、8个散养户、3个交易市场血清849份,分别检测了禽流感(h5)、新城疫、口蹄疫(o型)、猪瘟四种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经检测,达到规定效价水平的血清802份,总体合格率为94.46%,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禽流感抗体合格率为98.11%,鸡新城疫抗体合格率为98.83%,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为91.67%,猪瘟合格率为90.59%,并将监测结果内部通报全市。

4、按时完成送样工作:按照省动物疫控中心的要求,上半年共送检血样423份,其中用于检测禽流感的血清50份、检测新城疫的血清50份、检测口蹄疫的血清168份、检测猪蓝耳病的血清70份、检测猪瘟的血清85份,按质按量的完成了送样任务。

5、动物疫情网络传送工作进入常态化:我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该项工作制度化,每月初督促县区及时准确的填报《无疫情月报》和《疫情月报》,保障疫情网络的畅通,为疫病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认真做好了《全国兽医实验室管理系统》和《全国牲畜二维耳标追溯系统》的维护和填报工作。

(二)狠抓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按照市农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中心于5月中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专项检查。目前除了蒙城县仍有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未建成外,全市共建成7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心站),总面积9968平方米,到位仪器设备3129台(套),累计完成中央投资650万元,地方配套283.3万元。三县一区的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改)建土建工程已完工,仪器设备正待省里统一招标采购。

(三)年度考评及调研等工作:一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市、县(区)两级动物疫控中心工作考核和上报工作,蒙城县动物疫控中心被推荐评为省级先进动物疫控中心。二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我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工作,4月份开展了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将有关情况汇报给省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三是按照省农委《关于加强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项活动,加强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四是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畜牧法》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

(四)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大力推广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我中心下发了《关于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指导意见》(亳疫控20__7号),要求在 全市范围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物制剂来垫圈养猪,又称为“自然养猪法”、“零排放养猪法”。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粪尿;同时,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能有效的杀死有害病菌,不需要冲洗猪舍,少用消毒药,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排出,饲养几批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有机肥,做到了无污染、零排放,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猪场以及农村养猪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每县、区选择条件较好的3-5家养猪场、规模养猪大户进行示范推广,全市新增10家发酵床生态养猪场,推广生物发酵猪舍㎡。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6家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1200多㎡,效果比较明显。

2、积极组织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按照省活动办的实施方案,我中心负责起草下发了全市的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动员组织了全市124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帮扶633个养殖场(户),重点推广“三大集成八项技术”即: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和种草养畜集成技术。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和母猪繁殖障碍防治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奶牛细 管冻精冷配技术和奶牛日粮科学配制技术。种草养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实施方案》要求每名技术人员全年累计入户帮扶时间不少于60天。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指导及现场观摩等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并带动广大养殖场户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近期,我们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导。

3、积极开展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元月份,我中心在利辛县、蒙城县、谯城区三个项目县共选择71个改良设施齐全、人员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品种改良站点,开展了国家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发放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细管28000支,已使用18040支,配种母牛10010头,妊娠9648头,受惠农户7602户;发放荷斯坦奶牛冻精细管6400支,已使用4435支,配种母牛3142头,妊娠2732头,受惠农户307户。该项工作我们近期也开展了专项自查,形成了专项督查材料。

4、做好畜牧业公共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工作。目前完成了畜牧技术支撑机构信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信息、养殖合作社信息、大型规模养殖场信息、大型养殖小区信息、专家库信息的采集并录入上报工作。为我市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电子信息服务。

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以化验室为主抓手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仪器设备配备不完善,仅局限在常规化验和检测工作;二是检测工作经费较紧张;三是防疫物资储备少。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一是人手少,知识更新的慢,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没有形成;二是没有技术推广经费,仍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工作,不能采取“技物结合”的方式,去引导示范和推广。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畜禽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强力推进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为畜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继续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和抗体监测工作。

3、开展疯牛病、家畜布病和奶牛结核病的集中检测工作。

4、全面深入推进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以此活动为主抓手,重点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做好活动的督查和年度的总结考评工作。

第8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根据市政协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X年X月X日至X月X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X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

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

一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X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

二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XX镇,地处X河流域和国道X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

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X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X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

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雏形基本形成。如X等村

X余户、共X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X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大棚蔬菜X.X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X亩;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X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X亩;木尔宗乡投入X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X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X个;X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X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X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X亩;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X万元,建设青稞基地X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X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X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X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X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X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X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X家,大户(X群以上)X户,集体经济养殖X中蜂X个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年销售收入X万元,净利润X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X万元。现有从业人员X余人,入社农户X户,带动非成员户数X户,覆盖全市X乡X镇X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X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X余人,收入达X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X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X头,年销售收入X万元,培育形成X个订单基地,带动X户农户增收。二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X亩,每亩X元,季节性用工每天X至X人,每天每人X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三是X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万元,销售额X万元,税收X万元,企业利润X万元,收购牦牛X头,加工牦牛肉X吨,生产牦牛肉干X吨。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X州与X市的农商对接活动。

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X”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X”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X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X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X.X户,远低于全国X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X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

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

X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X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三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牧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全市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针对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的现象,要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各村寺庙的高僧大德共同宣传科学放生、合理放生,引导信教群众走出因“戒杀生”而不发展养殖业的误区,并采取“牲畜代养”、“投资寄养”、“土地流转”、“投资入股”、“承包转让”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9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疆昌吉;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模式及路径——新疆昌吉州调研报告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日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程度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解决一家农户难以解决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问题而组成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针对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吉文丽、鲜文新(2011)把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类型概括为:专业大户或农村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基地带动型、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型、股份合作型和实体依托型,并分别对这五种模式进行了优缺点分析;郭艳芹、孔祥智(2010)通过对新疆乌苏市和吉木萨尔县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起因、作用,提出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石玉梅、张敏(2010)通过对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新疆合作社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其内部管理、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落实政府的支持政策;郭艳芹、张霞(2011)提出品牌建设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组织优势、规模优势、承接优惠政策优势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中的优势及作用。以上这些研究都不乏合理性,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对新疆整体概况的探讨,没有具体到某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拟从新疆昌吉州这一具体地区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

二、新疆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基本现状

1、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带动非衣户的能力逐渐增强。2007年昌吉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2个,到2010年增加至769个,截至2012年该区合作社的总数已达到1,294个,比2009年增长了68%。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平均已经达到90%以上。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合作社带动非社员农户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2007年合作社带动非社员农户1.82万户,到2010年上升至8.18万户,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得到了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2、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昌吉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起步时大多规模比较小,从事生产领域的合作层次比较低,但是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的层次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合作社从最初的仅仅是生产领域的合作逐步迈向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的合作,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增值,并形成了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等。其次,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等,增强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

3、办社主体、合作形式呈多元化趋势。2012年在昌吉州1,2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农民牵头组建的合作社数量达到1,187家,比例高达91.73%,这类合作社大多是由村组干部、技术能手或者专业大户围绕着一个农产品或者产业,自发组建而成的;由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共有34家,这类合作社主要是由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导农户组建或者直接参与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基地、农户、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供销一体化的形式;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组建的合作社有12家,这类合作社是由农村各类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部门或者团体,根据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发挥它们在信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而组建的合作社,这样形成的合作社可以在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上得到农技服务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在合作形式上,有以产品为纽带建立的合作社,也有以市场为纽带建立的,还有以资本和技能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这些合作社的成立都较好地实现了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联结,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主要类型。目前,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所从事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合作社的类型。按从事的行业划分来看,主要包括种植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畜牧业合作社、渔业合作社、服务业合作社5种类型,见表1;按牵头人身份划分,主要包括农民牵头、企业牵头、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3种类型,见表2;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主要包括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生产服务、购买服务、仓储服务、加工服务、运输服务等6种类型的合作社,见表3。(表1、表2、表3)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主要是由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程度比较高,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会比较大,为了解决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等问题,农户最佳的选择就是共同组织起来,成立或者加入合作社,共同抵御来自内外市场的风险。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昌吉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农民牵头组建的,这些农民或者是专业大户,或者是农村能人,他们都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善经营、懂管理,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建立合作社。其次,大多数专业大户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当他们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更大的市场,他们通常就会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相同农产品的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从而较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这也成为他们牵头组建合作社的动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经营服务范围划分,主要集中在以提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上,这说明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的服务层次有所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也呈多元化趋势,这将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主要模式

1、土地联营型。土地联营模式是指依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土地联营、土地作价入股方式整合社员土地,实行土地联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社员按土地面积和每亩种植成本入社,土地、种植成本均可作价计股,收获后按亩数或种植成本享受收益分配。合作社在实际运作中实行“八统一”管理,达到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同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向畜牧业、林果业、二三产业的转移。

这种模式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土地与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业主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典型案例:阜康市九运街镇新天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天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4月,注册资金31万元,现有入社社员63户,其中现金入户28户,共计31万元,土地入股78户,共计1,358亩。该合作社是采用现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相结合的方式而组建起来的,通过搭建土地规模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从而建设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示范基地。目前,该合作社的1,358亩土地中,种植花生800亩,美葵和打瓜558亩,并且合作社还与新疆天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丰裕龙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所种植的农作物的收购合同。在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上,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每年除提取20%的盈余公积金外,剩余80%用于社员的分红和二次返利。

2、产业带动型。产业带动型是指根据本地产业结构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集于一体,从而实现合作社及农户的双赢,并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合作社与企业建立利益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规范化的购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并提供良种、技术、销售等配套服务,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种模式使农户、合作社、公司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利润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

典型案例:奇台县东湾镇大泉村润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了解决奶农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饲养技术落后、抵御市场风险较弱等问题,2009年7月由大泉村村委员会发起成立了大泉村润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合作社在经营的过程中,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方式:①统一饲料供应。合作社与泰昆、天康等饲料生产厂家联系,统一饲料品种和价格,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销售给社员;②统一鲜奶销售。由合作社引进鲜奶购销商,签订购销合同,企业负责收购合作社社员符合质量要求的合格鲜奶,价格高于奇台县市场平均价格;③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品种改良。合作社聘请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实行统一服务、责任到人,专业为奶牛防疫、治病,并提供相应的统一服务;④统一技术培训。合作社多次组织社员听取县畜牧兽医局专家关于奶牛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并就养奶牛技术进行沟通交流,提高社员对科学养殖的认识。

3、专业服务型。专业服务型合作社是指以专业大户和致富能手为发起者,联系若干有相应特长的农户,以资金、农机、相关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入股,组成的专业服务合作社。

典型案例:吉木萨尔县天和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天和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6月,主要经营项目为:组织社员开展农田生产劳动合作和农机化规模耕作及农机耕作技术培训与指导。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5名社员,通过拖拉机、农具入股的形式,在本镇开展小规模的农机化服务,服务范围仅限于农副产品运输。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小型家庭农场对农机服务的时效性、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天和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广泛宣传和自身运营能力的不断扩大,已将服务范围拓展至番茄、玉米、打瓜、甜菜等作物的耕翻、精细整地、起垄、铺膜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规模化作业。

4、租赁经营型。租赁经营型是指依托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经济能人等多方融资,以固定地租承包租赁的方式将散户经营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承包期限按二轮土地时限执行,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促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安心离乡、离土务工经商。

三、新疆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薄弱。目前,昌吉州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偏小,社员人数较少,同时它们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完全以现金入社的农户较少,服务功能较弱,缺乏资金,综合实力不强,后续发展不足,大多数的合作社只起到单一的生产作用或者销售作用,甚至部分合作社只是挂了一块牌子,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他们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目标,更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内应该能够为社员提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对外应该积极开拓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然而,现阶段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能力有限,再加上合作社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就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因缺乏资金、资产,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和有效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也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经济。其次,也有部分合作社因发展态势不佳,运行质量不高,从而存在的时间很短,当合作社有利可图时社员就合作,无利则解散。

(二)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利润分配不合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结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和盈余分配上。目前,昌吉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民提供购销服务或从事某一产品的专项生产,农民从合作社中获得的利益主要是社会化服务,对农民进行盈余分配的合作社比例还很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合作社只是收取社员少量甚至是不收取任何会费,成员与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机制,合作社对成员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就较差。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目前,昌吉州地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进行利润分配时,按照交易额进行分配的利润较少,只是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此外,也存在着一些合作社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实体、没有经营收入、更没有积累,导致对农民没有二次返利,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三)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稀缺是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而组织是否有效,取决于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组织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着力培养合作社的“能人”。

新疆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农村中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还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团结、凝聚和带领广大农民闯市场的能人很少。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加上新疆大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的带头人对合作社缺乏全面的认识,一些能人由于担心其他农户的加入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宁愿开办私营企业,也不愿意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现阶段人才的缺失也是造成合作社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不断拓宽经营服务范围,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当前,昌吉州大部分地区的合作社只能为社员提供单一或者少数几项服务,对于农户急需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加工、储存、运输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宗旨就是为社员家庭经营提供多功能、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合作社应该积极了解农户的需求,围绕社员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的需要,开辟新的服务渠道,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将原有的单一服务项目逐渐转化为集产、加、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也可以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农民生产名优、无公害的农产品,以此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市场竞争力。

(二)探索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合作社的经营依赖于社员作为顾客对于合作社的惠顾,按交易额返还合作社的盈余是合作社的基本制度规定,它有助于激励社员对合作社的惠顾和贡献,应该成为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的基本原则,此外,可以实行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按股分配与按交易额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其社员共同出资、共同所有和共同经营管理的经济组织。因此,可以积极鼓励社员共同出资,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社形成自有资本,便于合作社开展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社员共同出资,能将社员的收益和合作社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社员在合作社中更好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以及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解决人才缺失问题。大量发展和经营的较为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实践向人们证明,人才是合作社兴旺成败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的不断完善,必须分层次培训和积极引入综合型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才会有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参与者的政策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分级逐步培育一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建立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迅速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海滨,王春平,不同生成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与政府支持重点[J],农业经济,2009,6

[2]吉文丽,鲜文新,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3]郭艳芹,孔祥智,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案例分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3

[4]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5]郭艳芹,张霞,加强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2011,1

[6]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王蒲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