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习临床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将来工作的质量。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外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笔者外科临床见习教学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目前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1各个方面重视不够
首先,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带教教师除有教学任务以外,多有繁忙的医疗工作。教师的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加之对临床见习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及心理懈怠,备课不充分,授课不认真,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医院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医院也同样把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安排的带教教师往往年资较低等。第三,医学生重视不够或不能适应临床见习。医学生首次进人临床,可能不适应医院环境,使见习课成为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认为临床见习不重要,考试仍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以后还有机会等,从而影响见习效果。
1.2 影响临床见习的各种因素
首先,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目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时,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成为学生的见习对象,进而拒绝配合。第二,来自临床医生的因素。由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造成了部分临床医生害怕出现医疗纠纷,于是只管自己专业的问题,或教学方法与知识陈旧,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据调查,只有37.5%学生是出于喜欢而自愿报考医学专业的,另外有55%的学生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认可才报考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非对医学专业感兴趣,对医生这一职业还缺乏深刻了解,且对该职业可能存在的困难没有足够的准备。在接触临床工作后,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沟通存在问题,所有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因素中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外,缺乏沟通技巧的训练和缺乏信心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来自课程安排方面的因素。学生进行临床见习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仅仅一到两周,要看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个病种确实不容易。此外,学生进科之前,缺少培训,通常对该科的情况尚不了解,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很茫然,造成入科后抓不到重点。
2教师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临床见习课故名思义就是看病人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看病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它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也不是临床实习课。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通过临床见习可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理论知识。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此时的医学生刚刚完成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临床工作充满期望和好奇,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真正接触临床却往往无所适从,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差距很大,往往需要通过教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修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带教老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外科教师不仅承担着理论大课讲授、见习和实习教学三阶段的临床教学任务,培养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包括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等),还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此外,由于我院收治病人逐渐专科化或专业化、每位医生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工作,如果不通过教学或继续教育的学习,很难再接触或复习相关专业知识,不利于医生掌握外科学的“三基”知识和技能,例如胃肠外科医生长期接触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治而极少碰到颅脑外科疾病,久而久之便对颅脑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不太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有碍临床教学。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带教老师在见习前必须进一步梳理外科学知识,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治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渊博的学识直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化素质。换言之,高质量的教学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带教老师[1]。
3 充分做好带教前准备
首先,应精心备课,精读教材和查阅有关的参考文献,然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临床本科、检验专科或影像本科等,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编写具体教案,力争做到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启发性。其次,课前应找好教学病人。见习课是实践课,见习的对象主要是病人,有闻有见,才能学用贯通。课前切实安排好一些依从性好、表达清楚、病情较为稳定而且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事先要跟患者沟通好,争取患者的配合才能有利于带教的顺利进行。第三,准备好教具。如见习骨折相关内容时,准备好X光片、CT片、石膏绷带、小夹板和有关手术录像带等。第四,利用网络医学资源,传统的教具、挂图虽然直观,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一些解剖图谱、模型,教学效果欠佳。网络上免费的医学资源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利用网络医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网络上还有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参加的对有关病例的讨论,他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不同的处理意见,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提高对创伤疾病的认识。此外,网络上可以免费下载很好的教学图片,制成教学幻灯片,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4 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着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教学中,如进行病例讨论,常采用“提问式”、“研讨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沟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互动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知识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完善的指导[2]。笔者体会,先让学生到病房接触病人,并要求学生独立询问病史、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回到教室总结讨论,要求详细汇报病史、提出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对学生提出的诊治意见正确的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性,加深同学们对此病的认识和体会。目前该方法收到的效果较为理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责任感,也提高了见习教学的质量。
5理论联系实践
可通过参观一些简单手术的诊疗过程,必要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目前,外科临床见习教师一般采用先重点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进入病房,看一些常见病、典型病例,进行总结,或再看手术录像等方式。而有些学生总认为见习课就是让自己单纯看一看病人就完了,忽视外科手术、临床操作见习,忽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忽视教师在带见习课中的重要性,起不到见习课的作用。其实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否则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实际上,我们有时特意安排学生参观一些简单手术过程,或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手术录像,教师同时讲解手术的洗手、穿手术衣、麻醉选择、安排、消毒、铺无菌单、手术过程中的切口选择、一般手术器械的使用等;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在见习到四肢骨折时,给学生互相体会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6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医患沟通与交流是医学生所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良好的交流沟通可以起到缓解医患关系,增加医患间信任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外,还应学会如何取得病人的合作与信任。通过见习让学生直接接触病人,可以锻炼学生与患者间的相互交流,并在搜集病史资料过程中与其他医护人员建立联系,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3]。见习医生刚进入临床见习时,因为环境不熟悉,流程不清楚,面对病人时往往缩手缩脚,普遍信心不足,带教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把见习医生介绍给病人,使他们以“医生”的角色“名正言顺”地面对病人,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鼓励、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要仔细地分析原因,引导制定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医患沟通工作的能力。
7端正学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4]。所谓“医者父母心”,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医生的高度赞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必须认清医患关系的新型变化形势,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学技术没有医德或只有医德而缺乏医学技术,都是不合格的医务人员。首先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医疗服务就是救死扶伤,关爱病人的意识,是减轻病人的疾病与痛苦,态度应和蔼,服务要周到。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技术。作为带教老师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来体现,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救死扶伤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掌握各方面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外科临床见习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一个桥梁,要求掌握的是外科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如何真正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尚需进一步思考、探索。只有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江平,杨迎暴,杨雪梅,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A]//中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45-146.
[2]袁学武.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J].教育探索,2006(9):17-19.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Seldi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导管注射药物,观察治疗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增加,总有效率72.22%,Ⅰ期、Ⅱ期治愈率85.71%,Ⅲ期、Ⅳ期治愈率53.33%。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合理方法,而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关键词: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54-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ANFH)是临床难治疾病,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复杂的病理过程,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使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导致继发性骨关节炎,使患者髓关节功能障碍而致残[1]。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至今仍未找到一种较好的可逆转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的治疗方法,仍是国内外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通过导管将具有溶解血栓、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的中西医药物直接灌注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内,以达到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恢复其正常的血液循环,促进骨质重塑等。本篇通过对3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中西医联合置管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自2001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3个月~4年,发病在左髋10例、右髋12例、双髋14例、共50个股骨头坏死。I期病人4例、Ⅱ期17例、Ⅲ期10例、Ⅳ期5例、I期股骨头坏死8个,Ⅱ期21个,Ⅲ期13个,Ⅳ期8个。病程6月以内5例,6~12月8例,12~24月12例,24月以上11例;20~30岁4例,31~40岁15例,41~50岁17例。
1.2诊断标准
按照Ficat分期法:I期表现为单纯骨坏死,间隙及头外形均正常,骨小梁正常或轻度骨质疏松,血液动力学检查可能阳性;Ⅱ期表现为骨质疏松,间隙及头外形均正常,骨质疏松混有硬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肯定;Ⅲ期表现为骨坏死并塌陷,间隙正常,头外形头扁、软骨下梗塞、塌陷,骨小梁有死骨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Ⅳ期表现为骨梗塞、塌陷,间隙狭窄,头外形塌陷,骨小梁顶端破裂,须配合组织病理学活检。
1.3治疗方法
在DSA机的引导下采用Seldi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用4F或5FCobra导管选择插至病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或闭孔动脉然后注射碘海醇进行造影,观察患侧股骨头血供情况,并采集图像。然后经导管注入川芎嗪100mg,尿激酶50万U~100万U,低分子右旋糖酐120mL,复方丹参注射液90mL,注射药物后再次造影观察血管改变情况。本组病例首次介入治疗后,均交换直头多侧孔导管,将导管头留置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或闭孔动脉内4d~6d,每日定时经留置管灌注上述药物进行溶通治疗,每日监测凝血四项及纤维蛋白原,视各项指标数决定用药量。1个月后用同上方法再次治疗。记录治疗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治疗期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1年随访。
1.4疗效标准
治愈:行走无跛行,髋关节无疼痛,下肢无短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X线片股骨头死骨区塌陷、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基本消失;好转:症状减轻,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下肢短缩在1cm左右,X线片股骨头变大或扁平,但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片征象无改善。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明显增加,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总有效率72.22%。Ⅰ期、Ⅱ期治愈18例,占85.71%(18/21);Ⅲ期、Ⅳ期治愈8例,占53.33%(8/15)。见表1。
表1不同分期病例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影像学检查结果
治疗后复查或下一次重复治疗造影检查可见旋股内、外动脉分支增粗、增多,头上下支明显增长。可伸延至股骨头区,原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可见坏死骨呈不同程度的吸收,并可见新骨形成及修复,部分股骨头形态恢复正常。随访期内骨密度渐近正常。
2.3不良反应
凝血试验及肝肾功能检查一次,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容易导致髋关节最终功能障碍,甚或致残。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有效处理是防止髋关节病废的重要措施。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创伤、长期服用激素及长期酗酒是国内外认识较为一致的病因。而脂栓学说、骨内高压学说和骨细胞脂肪沉积学说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理论。尽管引起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其最终的病理是股骨头内血液循环障碍、骨内压增高、成骨细胞的坏死及伴随反应性的新骨增生修复。其中骨内压增高在骨坏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内高压形成以后,髓内血窦、毛细血管、小动脉受挤压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髓内组织缺血缺氧,伴微静脉回流受阻,髓内组织肿胀,渗液,反过来加重髓内高压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成骨细胞的坏死[2]。因此针对以上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采用动脉介入置管治疗法,此方法是经导管直接将大剂量溶栓、活血化瘀、扩张微血管、止痛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直接注入到股骨头供血动脉内,较长时间维持局部药物高浓度,使管自通、应急血管开放、血供增多,继而增加血液循环和疏通股骨头滋养血管,降低骨髓内压力,达到促进成骨细胞增生及破骨细胞吸收作用,使坏死骨逐渐吸收、新骨不断形成、股骨头逐步得以修复、疼痛缓解、症状改善[3]。
中西医结合用药,两者互补,增强疗效,并可延长药用时间。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使纤维溶酶原转为纤溶酶,溶栓作用较强。川芎以“血中之气药”著称,具有辛散温通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而川芎嗪能选择性地抑制ATX2合成酶。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丹参可抑制血小板功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人工红细胞ATP酶活性,起到抗凝、改善循环、降低血浆粘滞度的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减低血小板的粘滞性,抑制红细胞凝聚,疏通微循环。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从造影前后血管比较:治疗后血管数目增加,管径增粗,微循环变丰富,使股骨头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得到缓解或消失,活动功能随之改善。均说明此疗法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明确疗效。
在正确分析、高度认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采用中西药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较为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Ⅰ、Ⅱ期病例[4]。本研究用该法治疗6个月后,一方面部分患者的X线片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征象,另一方面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说明本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均有肯定的治疗作用。本组资料表明本法治疗后临床效果明显(总有效率72.22%),无不良反应发生。虽然本方法对不同时期的股骨头坏死均有较强的适应性,但Ⅰ、Ⅱ期期的疗效(85.71%)明显优于Ⅲ、VI期(53.33%),说明病期越早治疗疗效越好。
总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药物浓度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通过临床验证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4]。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栓及活血化瘀等作用,本组病例通过中西医有机结合并置管介入治疗,取得增强疗效相互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海泉,孔艺,骆林凤,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2):59-60.
【关键词】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教学;见习;社区;体会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全科医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疗费用等多种原因[4],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全科医学发展的必要性,从1997年以来,中央制订了多项关于全科医师发展的决策,为此,我校也很早便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然而,教学场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理论层面,而实习见习课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几学时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还较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层面,更有学生认为全科就是各个科室知识的浅表组合,因此,让学生进入社区基层医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全科医学了解的重要途径[5]。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全科医学的社区见习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课时数较少
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大部分内容都在社区进行,内容繁多复杂,包括儿童保健,每个婴儿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该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适应证、禁忌证,疫苗如何保存,妇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检查,社区中健康档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之前所未曾接触过的,也只有在社区实习中才能实践掌握。另外,全科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维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是每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三甲医院科室间多半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靠会诊制度等,而全科医学锻炼的是学生能够把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看成一个整体,从疾病谱出发,以人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体格检查为关键,综合的整体的去分析疾病,并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评估及随访等。另外,社区有一些课程是比较耗时的,比如家庭随访等,要真正走进患者家庭,通过细心耐心详尽的了解及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完成档案的建立及随访工作等。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实习课程学时数仅为几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60.9%的带教医师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见习课程应当延长为4周[6],可见,全科见习时间应该有所延长。
2.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地区的全科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7],因此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对全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且我国师资数量严重匮乏[8],研究生学历导师所占比例不足5%,且带教年限大多数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医学社区基地的师资主要以主治医师为主[1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11]。个别社区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由于参加培训次数较少,对新进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导致学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师带教积极性较差,由于社区医院鼓励倾向性政策较少,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中缺乏耐心,这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2.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差
有研究显示[12],约30.3%学生基本不了解全科医学,而约12.9%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学生们对社区很多方面存在疑虑,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患者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样,社区医生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社区老师讲解到医联体、健康促进等和一些政府对全科医生的政策倾向时,同学们也只会背诵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义,这说明同学们对全科医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另外国家对全科的政策的宣传还不欠缺,这可能会是阻碍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为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
3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
全科的重点是全科思维的培养[13],并不是机械性的去掌握各个科的理论知识,全科医生面对的更多是家庭,社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强调的更多是沟通、是真正的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从整体考虑,以人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实实的从患者角度出发,为该区人群服务,关爱,耐心而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维的形成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2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适当延长课时
全科医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全科的认知又很少,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全科医学实习课的课时。另外要注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把家庭访视、SOAP病志书写等以视频形式推送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3.3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全科医学政策的宣传力度
2018年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全国128所医学院校中仅有68所建立全科医学理论课程[14],只有26%的省份的师资均接受过全科医学的专业培训,20%的省份中有一半以上师资接受过此方面的专业师资培训[15]。可见,我国全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18年的《意见》[1]里也回答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真正属于我国的全科师资标准,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应该细化全科师资标准,选拔优秀的人才,更多的给予专业培训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全科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理论技术过硬,全科观念稳定的人才,早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6]。
目前,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及多样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性的愈演愈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现代学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教研室和教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简单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医学院。本文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作好临床教学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一、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员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学为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疫苗的出现和完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乙脑、流脑、麻疹、血吸虫病、疟疾等已被消灭或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一些机会菌、耐药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人们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和某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艾滋病、大肠杆菌O157、霍乱弧菌O139的出现以及性传播感染等在国内的复燃和发展等,这就要求临床教研室和教员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也不能为称职的现代临床医学教员。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医学院和临床教员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员,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和/或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都建立了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几年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员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员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和见、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以往的讲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讲课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诊治要点,突出讲解它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种病因所致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而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流脑、乙脑等则在病因分析时讲解其特点,讲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欢迎,并反映在临床遇到类似病人后知道怎样去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临床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个临床阶段学习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提高。
二、临床教员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校、院已多次开设讲习或研讨班,并培养了不少A级教员,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临床老师与基础教员不同的最大之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而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
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老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员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第三,临床教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综合能力 临床医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的价值愈来愈突出。医学生作为临床医学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教育的问题受到了医学界的热议。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开展大刀阔斧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
一、临床医学概述
广义上看,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专业学科的总称即为临床医学。研究疾病诱因并开展诊断工作,进而促进人体健康的学科则是临床医学的狭义定义。临床医学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分析疾病诱因、确定病灶位置以及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现代社会中疾病种类繁多,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复杂、诊断工作具有颇高的难度。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加大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保障优秀医学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二、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学不仅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充足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基础因素,而实践又是理论知识的反馈。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案列教学法,如此能够使得学生在吸收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对于临床实践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储备量与临床实践能力双重提升。
2.学科交叉原则。为了实现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目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必须遵循学科交叉原则。其他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精髓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临床医学囊括多类技术内容、具有较高难度,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则很难精通临床医学的知识原理。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具有应试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造成了我国高中毕业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差的局面。对于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而言,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很难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该种状况持续下去极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教学课程中理论知识过多。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过少的现象非常严重,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实践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临床医学教材中理论知识过于丰富、实践内容有所欠缺的现状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难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3.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不到位。除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失调外,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地融合。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或担心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而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时间,甚至造成部分学生从未进行临床医学实践的现象。此外,有些教师虽然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然而由于其在教学中只一味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未要求其及时地总结实验成果,此类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四、如何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工作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部分教师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从而造成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难提高的现状。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医学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与举办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切实加强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各类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促成活跃课堂探讨氛围的形成。学生们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总结各类临床案例,也能够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这就为教师后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健全临床医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目前,专业课分数是医学院校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也是唯一的参考标准,而这种评价体系本质讲缺乏合理性,容易导致学生因一时成绩下降而否定自己、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应当完善健全医学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学校应当拓宽考核内容,用多种考核内容按比例换算成绩的方式取代原有的唯学习分数论评价考核体系。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实习生前往医院实习,对这部分学生的考核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医院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同时,新式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考核内容,二者的分值需要大致相同。教师在期末考评或者阶段性评价工作中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医学实践表现换算为具体的分值,汇总得出学生的总分数。在某些情况下,评价体系还可以加入计算机能力、责任意识等考核内容,以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改进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以往的临床医学教学课程理论内容过多、实践知识偏少,导致学生在花费大量时间来背诵课本内容后却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改进教学课程体系,使得学科中的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合,力求让学生在在吸收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此外,需要保障学生进行医学实践的时间,学校应当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以购进试验原材料以及各类医疗设备,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环境的真实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医院展开合作,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计划,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进入合作医院实习。医院应当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融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现阶段国内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报复医生的暴力犯罪事件频繁见诸报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中必须加入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内容。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重视与患者沟通、及时排解患者的烦恼与苦闷,在发现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并可能对自身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时,应当保持冷静、平和地与患者交流,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在发现患者失去理智而具有一定危险性、容易误伤其他患者或者同事的情况下,应当及时通知医院保安或者报警,尽量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肢体冲突。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有关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善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此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淑芳,张凤英,赵秀荣,高玉峰,段一娜.依托社会实践载体加强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4)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五年制 三段式 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0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水平,能够从事医疗、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而,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体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着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考试模式对于医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阶段考核模式,是参考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执业考试有关政策要求,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促进教学,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努力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①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应及时检查评价,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三段式考核模式就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这一出发点提出的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特点的考核体系。
1 临床医学专业三段式考核改革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存在诸多问题,②如何把好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各阶段关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考核形式过于单一。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分出科考核和毕业考核,出科考核是在临床轮转实习后进行,其考核方式主要由临床科室制定。毕业考核是在毕业前进行,其考核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这两项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水平,但是因为形式太过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2)临床教学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③见习阶段临床可供病例缺乏,临床见习逐渐演变成了集体讨论,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效果不好。患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高,同时,医院为了避免一些医疗纠纷,也在尽量减少或避免实习生动手实习的机会。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这无疑会影响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迫于多种压力,如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十分困难。
(3)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习时间较短,由于课时压缩,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及时掌握,这就导致学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基础知识严重匮乏。④另外,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即使有临床动手机会也不会去主动争取。
(4)三段式考核符合国家职业医师考试改革要求。2010年8月,卫生部医政司召开医师资格三段式考试研讨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执业医师三段式考试在会议上展开讨论,并确定临床医学专业考核模式的发展趋势。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段式考核模式符合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执业考试改革要求,对于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考研通过率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打下坚实基础。
2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三段式考核实施措施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执业考试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我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基础知识学习后、临床知识学习后和毕业实习后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考核,以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1 考核组织与管理⑤
三阶段考核实行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两级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制定三阶段考试的原则和要求,二级教学单位负责所属专业三阶段考试的具体实施与管理,相关二级单位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三阶段考试改革的总体原则和要求,科学设计各阶段考试安排,制定计划,组织命题,合成综合试卷,组织考务工作。
2.2 考核内容设计
(1)第一阶段考核(基础知识)。在学生基础课程结束、进入临床学习前进行,是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基础理论综合科目为:生理学(占20%)、生物化学(占20%)、病理学(占20%)、药理学(占20%)、医学免疫学(占5%)、病原生物学(占5%)、卫生法规(占4%)、医学伦理学(占3%)、医学心理学(占3%)。占总成绩30%。
(2)第二阶段考核(临床知识)。在学生临床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毕业实习之前进行,是为了考核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理论综合科目为:诊断学(占5%)、内科学(占30%)、外科学(占30%)、妇产科学(占10%)、儿科学(占10%)、神经病学(占5%)、医学影像学(占5%)、预防医学(占5%)。占总成绩30%。
(3)第三阶段考核(临床技能)。这项考核在学生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是为了考核学生临床综合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本项考核按照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占总成绩40%。
2.3 考核命题原则
以学校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历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主要考核学生临床综合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强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对临床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必须是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2.4 考核成绩记载
各阶段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60分以上为合格。各阶段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补考,第一、二阶段补考不及格者将给予降级或延长学制处理;第三阶段考试不及格将延期毕业。毕业总成绩=基础理论综合(占30%)+临床理论综合(占30%)+毕业实践技能(占40%),并视其总成绩合格与否准予毕业或授予学位。
3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三段式考核预期效果
(1)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三段考试能够提高学生临床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三段式考核模式参考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临床实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信息反馈,促进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临床三段式考核体现了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模式,建立贯穿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有利于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选择,一种良好的考试模式对教风、学风以及考风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注释
① 胡晋红,王卓.临床药师“三段式”在职培养模式[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4):246-248.
② 蒋惠芳,傅斌,杨伟吉.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三段式考试的成效分析和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No.13:229-230.
③ 毕晓明,刘振洪,周胜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考核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3):15-16.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问题基本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水平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面临的挑战日益的严峻,仅仅学习课堂上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形成一个自主学习的终生学习习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知识涵养,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的人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我们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课堂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当前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临床教学方法和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
医风医德教育对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医学高校在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够正确的培养医学生的得到品行,对于临床领域了解不足。
2.临床医学生存在特殊的情绪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
医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相比具有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时期若是没有学习到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若是处理不慎将可能会引起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3.影响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传统的讲授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核心,学生充当的是旁听者、记录者的角色,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了参与程度,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完全不符合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的思想。并且传统的讲授方法的长时间使用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了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的等待老师来进行讲解或解答,这样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临床医学实验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对临床医学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者能够激发内部的自主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自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老师要不吝赞美,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奖惩,不断的自我强化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改进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就要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上,老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跃,使学生时刻的充满学习的激情与活力。
3.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实验的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主要指的是在学习的情境中,个体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学习过程的调控。在临床医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的学习策略是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之中,为了有效地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而逐步的形成的一种固定的、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要想使学生在临床医学实验学习中有效的提高自我的学习策略,就必须要先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情境自主的进行调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充分地利用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临床医学实验自主学习的发展。
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在实际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轻松愉悦的学习,从而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变为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之中,自主的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实验学习能力。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个体只有通过自主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今后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内在潜能,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邹菁,仇菲,吴荫梅,王之通,蒋健.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J].新疆中医药,2011,(02):58-60.
[2]潘銮凤,殷莲华,严钰锋,孙利军,马淑兰,左伋,刘雯,鲁映青,钱睿哲.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3,(06):595-598.
[3]肖建英,王顺,王爱梅,王琴.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方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06):642.
【关键词】提高;麻醉学;课堂;教学质量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其业务范围包含有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危重病学,疼痛诊疗学,以及其他有关的业务范围。如何学好麻醉学,关系到临床工作中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和预后,而麻醉学课堂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理论基础。怎样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高尚医德与行为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关系到麻醉学的发展乃至医学的发展。教学过程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又是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最直接、最明显、最经常的活动,既是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提高了整个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底蕴、语言能力、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体现了课堂讲授能力,而学生理解消化的多少,反映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临床麻醉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它又与临床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麻醉学的临床服务对象是病人,病人是多学科,男女老少皆有,除主要需手术或非手术的治疗疾病外,可以并存其他疾病,或有严重并发症,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必须熟悉与麻醉学有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内容,才能在麻醉工作上得心应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在课堂上讲授生动有趣、富有色彩的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为临床服务。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如,讲授与板书的结合,讲授与动画多媒体的结合,讲授与实物示范的结合。还有教学时间的安排,如1天的黄金时间――上午安排课堂理论,1天的疲劳时间――下午后两节安排实践课,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的语言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丰富幽默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任何思想只有当它找到合适的外衣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激情和启发性,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麻醉学是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应该学好,对该掌握的内容应该掌握,对该熟悉的内容应该熟悉。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应该回顾基础课的有关内容,来加深理解,在学习基础课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课堂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起来,使基础为临床服务,基础课学得好,临床课才能熟得快,逐步做到融会贯通。结合的好可以提高医疗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使它成为1+1>2的模式,使学生成为拥有3个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有临床医学的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也是成千上万,而社会的需求并不那么多,这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所以说,要想在那么多的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走进医院,走进病房,对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环节都非常的了解和熟悉。教学改革的原则是:第一,学科交叉的原则:因为临床医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而现代临床医学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延伸,所以就要注重教学中的学科交叉,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实习上,还体现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讲解案例,从案例入手讲解理论知识,多让学生到医院去见习,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依靠教师的传授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去思考问题,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思考、讨论、请教老师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
2临床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临床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说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见习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等。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越来越多,能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发挥教学工具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说所有的课程中,如何合理的安排这些课程什么时候上,而每一门课又有多少的课时,又是否有实践课等。传统的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课程是完全分开的,在上理论课时,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消化,但是却并没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借鉴,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在实践课时,一方面实践课相对较短,另一方面,实践课时学生并不能将课堂中所讲的理论知识运用进来,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说,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首先是合理的设置课程,就是每一门课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多多的参与实践,让学生多多的接触医院,逐渐的熟悉临床医学的各个环节,熟悉临床医学各个细小的方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其次是压缩理论课程的课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学科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开始在医院中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不断的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来。加强见习前的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见习前并没有相应的准备就去见习,因此只有少数的人能在见习中获得知识。由于见习的时候特别注重学生与医生、学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了解情况,才能不断的学习。所以,在见习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关于见习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见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见习中需要做到哪些方面等等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心里有底的进行见习。改变见习的方式:在见习之前,对每个人都设定一定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要有计划的完成一定量的技能训练,完成相应科室见习内容。见习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采取不同科室之间轮转式见习,让每个人都能在很多科室中见习,充分了解到临床医学的环节恶化流程,了解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