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贵州省教育厅承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于9月5日、6日在贵阳市召开。
此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汇报工作。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林崇德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出席研讨会的专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教授,长春市教育委员会周国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教授。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辽宁、贵州、长春、石家庄、西安、成都的20余名教育行政及教育科研人员出席了会议,各单位就自己一年来的实验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石家庄市教委德育处重点介绍了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委介绍了通过心育课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北京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了在“常态”环境下开展心育研究的特色;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天津河西区教委介绍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心育目标的做法;成都市教科所、成都12中介绍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联手的成功经验及在开课过程中采取长短课结合的尝试;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有大纲、有守则、有评估指标的较为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辽宁省教育厅介绍了该地区的师资培训情况;东北师大着重介绍了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会人员还重点围绕《指导纲要》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会议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各实验区提出了期望,希望各实验区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争取2002年拿出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部署。
――本刊记者希永报道
上 海
2001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优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大速度的发展,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题,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许多学校还在抓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们将积极开展研究、培训和实践探索,使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更上一层楼。具体如下:
1.继续培训师资,除了与区县合作,培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外,还对学校教师进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和“心理辅导科研方法”等普及性培训。下半年还将对市青年骨干心理辅导人员举办“干部心理辅导高级研修班”。
2.以课题为龙头,进行市心理辅导协会课题申报和课题成果申报。
3.继续“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的试点工作,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设计、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征集活动。
4.加强市心理辅导协会实验建设工作。目前实验校已增至85所,今年将通过自评、互评、交流、表彰等形式,发挥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积极参与对“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的总结和修订工作,并对今后的规划提出积极建议。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供稿
福 建探索中学习,体验中领悟
――厦门市举办中学生心理教育夏令营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厦门市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好地探索和推广中学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由厦门市教委主办,厦门市教科所、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社协办,厦门双十中学承办的“2001年厦门市中学生成功探索夏令营”于2001年7月25日在厦门双十中学开营。来自全市各中学的56名中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度过了快乐的三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中悟出了成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
本次夏令营的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1.相识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教唱团体康乐歌和手语歌、学跳民族舞、设计交流“特别名片”等活动。2.主题活动,包括坐地起立、高空后仰、巧结绳子、太空宇航、二十四点游戏、自我标价、齐眉棍、解手结、钻呼啦圈以及“成功的捷径”专家讲座、“成功探索”座谈等活动。3.道别活动,包括交流心得、送心意卡、开心一刻等。这些充满探索性、参与性、合作性、趣味性的活动,营员们做起来十分投入,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领悟。有些活动看似十分简单,却蕴函着深刻的道理,对于无法预知的情况,老师会采用鼓励探索的方式:“我相信你有能力去做”,而不是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我来教你怎么做”。这里没有说教,有的是营员们的欢声笑语、探索成功的喜悦。营员们虽然被分为五组,但他们必须学会在一起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个人和团体是一体的,他们必须共同突破层层障碍,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本次夏令营给厦门市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有:(1)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可与传统的德育活动相结合,二者在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2)心理教育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尤其应重视人的潜能开发;(3)心理教育要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特别要注重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现代化。
――福建省厦门市教科所高思刚供稿
浙 江为了我们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大,近两年来,我省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着重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经过在全省多次会议上征求意见和认真讨论,浙江省教育厅于2001年2月7日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文件。文件提出了要分三个阶段并在2005年底之前,全省各中小学均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配备至少一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近几年来,我省十分重视以科研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1999、2000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先后涌现出十多项直接与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科研成果。2000年底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制定200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申报方法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题作为一个系列,并组织专家进行单独的评审立项。
2000年暑期,由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全省教师都进行了一轮师德培训,其中理解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师德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我省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报名状况非常踊跃。
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矫正性的心理辅导,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目前,我省杭州、宁波、台州、嘉兴、金华等市,以及杭州的富阳市、舟山的普陀区等都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001年5月,由省教科院牵头召开了《浙江省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全省有近300名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单位负责人、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2001年8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又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的、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宏观指导和落实完成各项任务。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供稿
江 苏赣榆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赴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心育学习心得
为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1月8——9日,我联合阳江市第三中学心理科组分别到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收获良多,心得总结简单如下:
一、上好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任务,上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将充分体现心育工作的发展性原则。这次广州交流,让我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及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传统的心理辅导课是推崇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堂各维度的展开,这无形给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开展都设置了一定的框框条条。对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广州二中的心理教师杨海荣老师总结出,以往的心理辅导课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与现代高中生的思维及实际生活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使心育课的成效也发生了影响。对此,二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心育课设计——微主题。微主题指的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现象,设计一个心理团体活动或心理游戏去开展,再使用阶梯式的辅导方法让学生得到启发,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直至获得解决策略。
通过现场观摩示范课以及参加评课,我认为这种授课方法新颖,主题突出,学生的互动性也高,得到的心育成效较大,因此我觉得可以在我校实施。目前我校学生的心育课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年级讲座,这样操作方便简练,但由于时间及场地限制,讲座内容只能是在各种理论之间泛泛之谈,难以展开来分析,因此学生反响不大,效果一般;另一种方式是个别班级授课,有需要的班级直接与心理教师联系上课,这样操作具有班级针对性,校本性较高,得到的效果较好,教师的反映不俗,但由于是针对个别班级,涉及的学生面较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及支持。
二、开展学生心理社团活动
经过这次广州之行,发现广州二中及二十一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学生心理社团举办得非常成功。学生心理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课外活动,还能将学生培养成心理教师的好助手,从而辅助心理教师去开展各种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及完善需要心理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相关社团活动策划,手把手地进行成员培训等,但一旦社团的事务走上正轨却可以分担教师很多工作任务。对于这一点,我是需要进行自我检讨的,之前我很认真的想着举办一个学生心理协会,很多前期工作都做了,包括详细计划及章程都列好了,但由于太多的家庭及工作等繁琐事情缠绕,使得我没能将社团坚持下来。通过这次与这两所学校的交流学习,我又有信心去"重拾"我校的学生心理社团了。
三、开展有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
广州二中的每年一次的心理活动月,大型的亲子活动;二十一中的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等都是他们学校极具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清晰了,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心理教师策划,更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心理社团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一个具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校外机构,社会资源相结合,这样可以解决一些例如经费,师资等实质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由于我们与12355服务队合作,我们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可以尝试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心理拓展等活动,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我们又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简直双赢。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详细还需要进一步策划的。
四、如何做好课题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校的心育科研起步晚,但进步快,目前我们已有两个课题在手,分别是省立项的《高中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研究》以及市立项的《阳江市高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的显隐性相关研究》,这个起步可以说是不低的。课题是立项了,但要做好课题,做出课题成果却是不容易的。通过这次交流,我获得了许多优秀的课题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文字资料的示范及借鉴。这让我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都有了更清晰的见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
但自2010年9月开始,我们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发现校园内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一些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常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进出教室、共同上下学,与本地学生的冲突时有发生,不同户籍地的学生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有时甚至集体与老师发生冲突。这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始料不及的。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来自于我校生源地和附近乡镇的一些公办小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独立校区或独立设置的班级。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谓的新形势是指公办小学设置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目前的称谓很多,专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是指随父母来富阳工作的非浙江省籍的在应学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一般生活在农村,户籍在老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是指公办小学随着本地户籍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教学资源得到较大的释放,为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将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某一个校区。并设置专门的校区领导机构,委派了专门的教师。本文无意讨论此类校区设置的合理性,只对由此对初中教育管理产生的效果进行讨论。
3.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一定法律、章程建立起来的,有法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
三、教育对策
随着富阳市教育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大量本地户籍学生的外流,使得我市农村公办小学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招工越来越困难,而就近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为我市企业招工的一张新名片。而且,随着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人数比小学阶段增加不少,本地籍学生固有的优越感更加外露,以及在学校的正式群体不能得到充分的地位,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果极大地表现出来,导致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各年级组与校长室、德育处、教务处、心理辅导站等联合讨论,决定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继续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制度
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主要来源就是公办小学专门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这部分学生,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被歧视了。因为他们认为不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学校的软件都不能与本地户籍学生就读的校区相比。升入初中后,他们把这种情绪也带进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的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这样一些学生:户籍是外省的,但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住在父母打工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实与本地人除户籍外已经毫无区别。因此混合编班应该是初中学校坚持的一项制度。
2.及时向永丰校区了解相关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处理问题应有针对性
应该说初中学校对于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也是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同时避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离群、产生孤独感,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成为初中学校和班主任的首要工作,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查看学生档案、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或者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上,而是要及时向小学班主任当面请教了解这些学生在校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生中的一些小头头(即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情况。因为要解决一个非正式群体带来的负面效果,其核心人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有学校出面搭建平台,如中小学教师联谊会等,而且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要运用各种方式到小学向学生的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3.加强和创新家校联系工作
加强家校联系,畅通信息渠道,统一培养目标,引导家教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班主任教师每天必须察看《家校联系本》的内容,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掌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家长与老师交流,父子交流的课堂,互传信息,以心换心,沟通理解,传授家教知识和方法。要求教师经常性地电话家访,信息传递,培植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对个性明显的学生我们也要及时抽出时间上门家访。按照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家长会,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搭建亲子互动平台,让学生与家长学会沟通,增进父子情感,建立家长会月汇报制度,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好每次家长会。
4.及时转化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做到为我所用
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由来已久,对它的研究也很深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在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
作为班主任,我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同学友谊的建立、发展、加深,对于帮助同学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有着班级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扶持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益的非正式群体。一般来说,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危害性的非正式群体,能立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那些不妨害班级工作的非正式群体,在班主任眼中往往默默无闻,其结果可能会自生自灭。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那些经常聚在一起的同学就会发现,他们或者喜欢同一门学科,或者热衷于同一项体育活动,或者有同样的特长等。对于他们的共同活动,班主任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将小群体升级为正式的班级组织。经过班主任给他们“正名”,小群体的活动会由原来的自发转变为自觉的、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获得明确的角色地位,从而对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也可能因此而得到升华。
其次,要化解那些对班级有害的非正式群体。常见的这类非正式群体,大多是由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过失较多的学生组成,其主要表现是共同违反班级纪律,如集体迟到、旷课、进网吧玩游戏、同外班同学闹纠纷等等。化解这样的小群体时,其一是认真研究小群体中起“头领”作用的学生,通过对他的教育转化,使其带领小群体集体转化。譬如在2010级的七(2)班中存在着拥有15个同学的以马同学为小头头的小群体,马同学人很聪明,比较矮小但很讲义气,在这一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威信很高,经常欺负一些本地籍的弱小同学。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他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永丰校区就读期间经常被校外的一些小青年敲诈,经常为此而打架。因为比较聪明,能出一些主意,也比较愿意帮助与他同病相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因此他能团结一帮子人。我们通过家访,发现他对他的父亲比较害怕,但他父亲又比较忙,每个星期差不多只有一两天能与儿子碰面。通过我们与家长的多次联系,他父亲答应花一定时间来管教马同学,我们班主任和老师也经常鼓励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马同学的感召下,与他关系很密切十四五位同学改变了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改进。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地设计一项又一项适合于他们的班级小组活动,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常有用武之地。基于灵桥镇是中国民族艺术(书画)之乡,我们邀请灵桥镇书法协会会员老班级进行书法讲座,并当场收下了几个徒弟,其中就包括几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学校也非常支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教务处联合各年级组一起组织开展了美术组具体指导,以小组(3~5个人)为参赛单位的“舞动的青春”墙体画比赛,学生反响很好,也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三是进行必要的行为控制,如根据其活动规律,出其不意在其活动的时间内找其谈话、安排其完成一项任务等,以此限制其活动,时间一长,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自动瓦解。在新生入学后,德育处下发了《灵桥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在发现情况仍然未有好转的情况下,结合富阳市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中期中评定组织了学生进行一日常规的考核,这对学生触动很大,因为成长记录册有类似于档案的作业,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在乎的。另外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做这些小群体“头头”的思想工作时,做到个别谈话,一对一交流,使学生免除了很多谈话的顾虑,马同学很怕他父亲这一情况就是我们班主任在进行个别谈话时从别的同学那里了解到的。
5.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的生活化处理
说到底,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能考出令自己、老师、家长都满意的成绩,但学生的基础不一,尤其是浙江省与其他省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难易度也不一致。这就造成学生对学习有一种畏难情绪。我们全体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下,提前一周备课,在备课时特别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在适合的情况下将班级里学生的户籍地所能联系的一些知识都放到教案里。通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有能回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程度深浅不一的满足感。学生的成绩提升后,注意力会集中到学习中来,不会再去做一些与学校制度相悖的事了。
关键词:能力 创新 分层 目标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分析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他们获得良好发展,作为教师先了解本班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了解学生们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二、确定学习目标任务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解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根据分解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备课,每节课不是备三个教案,而是在一个教案里分三个层次,主要体现在目标、例题、练习、作业的任务分配。
教学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2.按课型确定目标任务
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明显分层,A、B、C三层学生都应掌握章节的基本概念、例题、基本运算、基本技能。对低层学生要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提问、练习、辅导、评讲,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对中高层学生则要求在教师启导点拨后自主学习、理解、掌握。
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3.按教学内容确定目标任务
例如,对教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
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
三、课堂提问与作业布置
1.提问: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2.练习、作业布置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中层学生则能拓展思路,在培养基础性学力的同时,提高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习“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由于各层学生学习到位,纪律增强,因而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辅导情况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A层学生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五、测试题注意事项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以二道为宜。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六、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激励调节工作。
(1)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作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2)以测试成绩作为分类评价基本依据,以学生自己每次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关键词〕团体辅导;游戏精神;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3-0011-03
一、三种常见团辅课带来的思考
(一)“品社式”的团辅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多为:入学时的生活、学习、人际适应问题;智力开发中兴趣、动机培养、学习疲劳及困难等学习问题;逃学、说谎、偷东西、破坏公物、霸道、攻击等品行问题;电视迷、游戏迷等非品行问题等。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有一门《品德与生活》(高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以上列举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在学校中由于人员的紧缺,心理辅导者多由班主任担任,而且由于课时的安排,团辅课多与班队课重叠。故不难出现二者混淆之现象。辅导者从辅导目标的设立、辅导过程的设计、辅导手段的运用等均无法脱离品德课的影子,结果团辅课成了思想教育课。在实践操作后不难发现,“品社课”式的团辅课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现和认识加以引导,但其内涵很难深入学生内心,而心弦拨动才是团辅课有效性的真正体现。
(二)“一言堂”的团辅
团辅课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然而不难发现有些团辅课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形式各样的活动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反而是游离在活动之外,心中充满了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甚至是无能与自卑的感觉,于是辅导过程时时陷入僵滞境地,辅导者便不由自主成了主角。然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这都不能掩盖辅导过程所显现的阻力重重甚至是混乱不堪。心理辅导强调的是让受辅者敞开心扉,辅导者的主要职责是诱引其畅言抒怀,但如果喧宾夺主,辅导者一味以灌输式开展团辅课,其“疏”就成了“堵”。
(三)“模式化”的团辅
校园里较为常见的心理辅导课,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些样式,首先在内容上开始同一,一般而言关注的总是这么几个部分:情绪、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和生活指导。另外,在操作上也存在趋同,笔者在备课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比较多的教案,多是在假设受辅者存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设计一些活动引导或激发其完善自己,从而改变不足。这就是心理课本来的追求与目标吗?而且过多地强调如何解决问题的导向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技术化的倾向。团辅课中学生是身临其境,还是旁观审视,其效果可谓存在天壤之别,冷眼评辨则停留在关注而不是自省;震撼共鸣才会带来自身的改变。
二、团辅课中游戏精神的意义
(一)教育与游戏精神
游戏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儿童有着游戏的天性。游戏在教育上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常言所说的寓教于乐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以往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试图通过游戏来提高儿童的参与兴趣,但他们一般只是把游戏当做教育的一种手段,还远未认识到游戏的本体价值。“儿童热衷于游戏,并不是出于对外在诱导行为的反应,而是因为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内在本质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外向表现。”真正吸引儿童的是游戏的内在精神——游戏精神,即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其作为一种整体的、丰富的动态体验过程为儿童所向往和痴迷。
(二)团辅与游戏精神
如果把团辅看成是一种游戏,那么以游戏方式存在的团辅一定是自由的。其以游戏方式存在就是把辅导过程变成家园。过去的引导总是告诉孩子,幸福在彼岸,现在出发去寻找幸福,一切都是为了将来作准备。孩子是那个行囊千斤、豪情万丈的出发者,辅导者不断装备他、鼓励他、驱策他走入社会,走向未来,真诚而热切地企盼他在未来的世界里幸福生活。而以游戏方式存在的“实践”是家园,孩子在其中生活,幸福不再处于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遥远彼岸,幸福就在此刻,就在他现在的欢笑和悲愁、疑惑和相信、清醒和睡眠中。
如果把团辅看成是一种游戏,那么其所蕴涵的包含快乐、幻想、自由三大原则的“游戏精神”也一定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的精神,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于是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促进自我成长的团辅目标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三、团辅课中游戏精神的体现策略
(一)生活情景,环境创设
“游戏精神”的体验不仅仅是在游戏活动中培育的,更多地表现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在一个充满温馨、安全、信任、真诚、包容的团体气氛中,任何活动都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辅导过程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由此可推断:课堂并不是最好的团辅场所,因为此地是学生日日学习之所,在其中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小小的不愉快情结,特别是作为辅导者的教师身份并不会在一堂课中迅速转换,故受辅者在此压抑的环境中从心理上已潜在与辅导者拉大距离,产生拒绝感,所以团辅场所最好安排在操场上、无桌椅的活动室或可席地而坐的音乐室等。同时活动场所要有一定空间,空气流畅,最好在初始时有轻柔的背景音乐,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情绪放松,心境平和。同时,受辅者座位安排应富于变化,可是钻石形、圆形、八边形和枫叶形;也可是扇形、小半圆形、圆形剧场和大半圆形,但有一点切注意,就是学生不可只是面对辅导者,还应有同伴间的目光交流。良好的环境造就良好的开端,带来愉悦的、自由的思绪,于是在毫不设防中,辅导者走近其身、走进其心,受辅者走出其境、走向其愿。
(二)导者角色,支持聆听
团辅课的成效取决于辅导者和团体的互动效果。辅导成效与辅导者行为特性是绝对相关的。辅导者若能以“游戏精神”调控自己的组织意识、评价视角,遵循三大原则,尤其是快乐原则,无条件接纳学生的言行,就可能建立起全新的团辅理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乐趣,稳步发展。具体的策略就是改变辅导者固有的角色面貌,以“特殊”的身份来共同参与导辅过程。
1.辅导者的“游戏者”角色
即作为整个团辅过程的一个参与者,融入活动之中。这种角色要求:对小学生的不成熟性、缺乏规范性保持充分宽容的态度,使学生不会因过多的“规矩”束缚而失去参与的乐趣。
例:“‘松鼠’搬家”活动。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中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并适时开拓学生思维,在竞争中体验双赢的快乐。
游戏中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参与者根据主持人的口令变换动作,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小木屋”;“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游戏中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着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变化。在活动一开始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被淘汰出来。
活动中,辅导者扮演森林报小记者随机不断采访被淘汰者、成功者等各位受辅者,畅谈感受。
2.辅导者的“同行者”角色
即作为整个团辅过程的一个协助者,变评判为欣赏。这种角色要求:应当强化“戏者”意识,更多接受学生活动中的信息。作为辅导者,的确有责任去引导、矫正,但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过度追求“意义”的辅导策略,对学生表现出平等的思想,给予更多的欣赏。
例:“人体‘拷贝’”活动。游戏中每组一路纵队站好,主持人将写有一个数字的纸条让每组的第一个人看一眼,然后请他通过身体扭动把信息传给后面一个,依次“拷贝”传动;最后一位学生跑到主持人处,写出“拷贝”的数字。活动中因为不准发出声音,只在两个人之间传递信息,故学生既要正确理解他人意图又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于是其中就有借助多种手段“投机取巧”的学生,一旁的辅导者可用目光手势给予提醒,但更多的是关注,不加制止,努力营造符合儿童“游戏精神”的自由宽松环境,因为这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身认识,活动后清醒意识活动目的,即要学会仔细观察、准确理解、清晰表达,特别是在其中体验彼此信任、融洽沟通、团体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而对这一目的的领悟是通过游戏后的充分讨论自然获得。
活动中辅导者承担的不是指导人一职,而是游戏中的一员,那么学生们游戏的劲儿就愈发大了,可谓肆无忌惮,他们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成就感,因为这里没有一双眼睛在监督,在审视。同时因为辅导者没有作过多的限制和必要的暗示,使游戏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儿童对世界的认知特点,进而他们的感悟也就愈发真实,自我的矫正也就更有效。
(三)各形游戏,循序体悟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发展性问题,再加上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便于聚集,所以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宜在学生中开展。同时,“一蹴而就”“一举而成”在现实中是难寻踪迹,心理的帮扶更不可能通过一次团辅就迎刃而解,所以一个专题的团辅课通常需要系列游戏活动的展开。
调查显示,多数小学生善独处,在长期的独处过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孤独感,相反,他们陷入自己的小世界中,开始害怕与人接触,“伙伴危机”正侵蚀孩子的内心。由于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少,学生们显得不善于交际,不懂得谦让,缺乏合作和沟通意识,更有甚者拒绝集体活动,以往的春、秋游是多么令孩子欢欣鼓舞,但现今也时时出现“没意思”“我不想去”的怪声。因此,在家长正确引导的同时,学校作为群体生活的大环境,更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
1.题为“盲人旅行”的活动课
活动过程简述:在背景音乐中,每人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先在室内独自一个人穿越障碍旅行,体验无助、艰辛,甚至恐惧的感觉。所有学生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跨越、钻圈、下蹲、上攀、独木桥、上下楼梯等)。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所有学生均扮演盲人,并相互帮助走过一段障碍旅程。学生们交流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
活动后记:学生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互换的体验,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了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所以会由衷地说出“谢谢你”!
2.题为“风雨同舟”的活动课
活动过程简述:按7人一组分组,在7人中规定有2个“盲人”、2个“无脚人”、2个“无手人”、1个“哑巴”。在角色分配完成后,“盲人”戴上眼罩、“哑巴”戴上口罩、“无脚人”捆绑双脚、“无手人”捆绑双手。主持人把他们带到比赛起点,让小组成员把所有物品搬运到终点,以用时最少的为胜。全班交流分享感受。
活动后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可能有些学生会感到有点残忍,因为要扮演残疾人。但游戏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完美、不健全的一面,即所谓的长处与短处。人与人之间不正需要彼此的关心、照顾与协助吗?同学间不仅需要独立与竞争,更需要依赖与合作。帮助他人与接受帮助同样是快乐的事,假如能够利用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地合作,不是更快乐的事情吗?
团辅课引入系列游戏,能让学生们真正地做到有趣而动、有情而动、有感而动,在游戏中学生们轻松、愉悦,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这种氛围,使得学生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于是触动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些和主题相关的有趣的游戏活动,发掘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所特有的善于自由联想的心理特质,促使其在多样化的练习中迸发激情、切实感悟,进而悄然成长。如上例化解“伙伴危机”的团辅课,就是在系列的游戏中通过团体成员的热情参与、充分表达,从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到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学会接纳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再提升到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团队精神的理解与感悟,真正得到心智的发展。
四、思考与展望
在对小学生团辅课中游戏精神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中,笔者逐步清晰认识到,当辅导者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时,必会豁然开朗:当教育超越功利主义之时,教育本身也可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小学生团辅课本身何尝不能成为游戏呢?它的整个过程都应该充满游戏精神。当团辅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身心的需求,尊重儿童特有的独立生命状态,儿童即在此帮辅中快乐成长着。
一、项目阐述
项目背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条件的大为改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发现精神生活的俗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意义的缺失已具相当的普遍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淡视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倾向。
“两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面对上述问题,学校理应通过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讲诚信、守规范、珍视生命。
“两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意义上说,“两纲”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唯有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与“个性张扬”上。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机渗透“人文关怀”“个性张扬”等主题活动,使学生感受人生的充实、美好,人性的自由、尊重。目前,不少学校已先后开展了“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生“两纲”教育实验项目的实践,基本形成“两纲”教育的协作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小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课内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拓展的有效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经过对“两纲”教育探索和实践,使育童小学的学生成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
分目标
1.学科教学渗透:根据显性和隐性学科特点,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形成《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案例集》。
2.校本课程建设:建设《育童小学两纲教育课程方案》,并总结已有经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育童小学两纲教育校本课程》。
3.生命课堂打造: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堂,初步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努力形成制度。
4.课外活动拓展:结合少先队奖章活动、德育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自主、和谐发展,汇编《育童小学“两纲”主题教育活动成果集》。
三、项目内容与实施情况
围绕培养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实验项目涉及学科教学、课程编制、课外活动和教师发展等四方面内容。
(一)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渗透小学生“两纲”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增强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两纲”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现有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教材是实施“两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在小学课程中,有的学科本身就是“两纲”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与“两纲”教育有关。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自然》等,有的学科的课程内容并不直接与“两纲”教育相关,属于隐性课程,如《语文》、《音乐》、《美术》等。如何在这些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研究教材,寻找“两纲”教育的渗透点
为了使“两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两纲”教育实践研究的起始阶段,先是开展了一次“两纲”教育的小调查。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填写一张调查表,写出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能够渗透“两纲”教育的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初步了解能够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基点。然后,组织教师加强教材研究,寻找教材中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落脚点。根据不同学科开展不同的教研方式,显性科目以学科教研为主,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归纳、梳理(如一、二年级以“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四年级以“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五年级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主题的学科纵向研讨。隐性科目以年级组教研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两纲”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
(2)深入课堂,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通过研究教材,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两纲”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备课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了渗透“两纲”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先是全校性的示范课,我们利用周五全教会的时间上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两纲”教育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指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中有意地渗透“两纲”教育。然后由点到面,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寻找在学科中渗透“两纲”的有效途径。如一位老师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以设计买卖情境引入,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学生就能记得住,留下深刻印象,生命教育的因素也便融汇其中。
(3)总结反思,撰写“两纲”教育的案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总结与反思,每上完一堂公开课,教师们都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对课堂中闪现民族精神或生命意义的亮点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会指出不够的地方。而且,在随堂课中,老师们也能自觉反思,并撰写出“两纲”教育的案例。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师实施“两纲”教育的能力。
2.拓展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1)教材延伸,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内容,稍作拓展,便能显示“两纲”教育的亮点。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则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学生心灵。又如,我校利用每周三中午“课外阅读日”时间,开展了以“品英雄人物”“为生命喝彩”“亲近自然”等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学生感知、理解了对人生目标的定位、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海伦对生命的珍惜。通过阅读,老师也充分引导学生阅读赞美大自然的语句,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只有我们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美赏赐给我们。如此渗透,规避了“贴标签”等形式化倾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练习设计,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没有涉及“两纲”教育的内容,但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的因素。如数学学科应用题教学中,编应用题的素材尽量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就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内容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结合教材,安排社会小调查。如教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现状的调查。又如,学习语文课《小花鹿卖空气》(一年级)后,要求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参观一处绿地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自然,了解自然。像我校借助语文主题活动,渗透“两纲”教育。在作文《与爱同行》中,学生学会对父母老师、他人的每一份付出心存感激;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忆成长的岁月,在记载成长的艰辛和快乐的同时,体验亲情,平静地思考我为父母做点啥?在《如果我失败了》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诚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所写到的:“只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两纲”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民族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加强小学生“两纲”教育
学科教学是“两纲”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构建“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两纲”教育,使“两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结合学校课程理念(也是我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将主题活动、校外活动纳入到“两纲”教育校本课程中,强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两纲”教育。
1.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心理辅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辅导是调适心灵的有效方式,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灵护卫与滋润,我们不能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他还会有心思吗?他还会有心理问题吗?我校开设的“心灵驿站”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引导小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它是小学生“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灵驿站”课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通过广播,进行心理辅导
每周二的午会课是“心理辅导”广播时间,以故事、儿歌、名言等各类形式,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宣传教育。
(2)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生命教育。“如果能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面临挫折时,有好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这对学生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许多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好的游戏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这比口头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一位老师设计用篮球搭塔游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一只手不能做到的事,用一双手就能做到;一个人无法办成的事,与他人合作就能办到。”还如:设计“鸡爸爸鸡妈妈快点把我送回家”游戏,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通过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达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出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此外,大自然、社区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等生命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来开展生命教育。
(3)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作为心理辅导课的延伸,我们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行按摩。在“童心童言”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获得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在“心语心愿”区,心理辅导老师遵循真诚、保密、教育、差异的原则,轮流为那些寻求帮助的孩子排忧解难;当学生遇到困惑、烦恼时,同学们会主动来到“放飞心灵”区听听音乐、看看书,到“快乐天地”区自主选择游戏项目活动,进行自我减压、排解心灵上的困惑。
(4)编排心理辅导专刊,加强心理辅导
通过编排心理辅导专刊,能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2.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好习惯
通过建设“快乐晨练”校本课程,把单纯的活动变为内容、目标、要求、组织、评价等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使半小时健身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科学、持续、有效、规范地进行。
现在,每天早晨8:20~8:50的阳光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早锻炼的体育活动课,整整半个小时,晴天户外活动,雨天室内活动。每天的锻炼项目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小时活动),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安排。 以游戏类为主,每个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两项左右室外体育活动,其中一项为中国传统游戏、一项室内棋类活动。在一个学期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几项体育活动、一项棋类活动,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这些体育活动,提高他们活动能力。经过五年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基本学会近20项体育活动、5项棋类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愉悦学生身心。
快乐晨练使学生在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心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无痕地融入了诸多生命教育的内涵。
3.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激情
我校自开办以来,搭建“DOREMI小舞台”实践展示平台,在每个月底开展一次以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交通安全最重要”“小朋友与大恐龙”等生命主题,进行自我展示的艺术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台上的同学们表演得带劲,台下的同学看得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到舞台上去秀一把,张扬自我个性,炫出自我风采。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实施,激发了小学生的成功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互相沟通,与同学建立起理解、信任、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4.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以《机器人》校本课程,呈现特色科技教育。通过“机器人兴趣小组”、科技节等活动,让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构“机器人”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潜能。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结合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各班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自己确定实施内容,自己创设温馨教室,在创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
2.以育童少年形象为引领,塑造群体形象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讨论育童少年的形象标准,在校内外开展育童形象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建立“育童形象少年档案”,记录学生们真实、可贵的成长足迹,激励学生成长。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民族精神,体悟生命价值
(1)结合节日,开展“两纲”教育主题活动
据统计,我国传统节日和世界性节日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节日蕴藏着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如:3.8妇女节;3.12中国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11.9消防日,5.5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6.6全国爱眼日;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爱滋病日,等等。自然与人文并重,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很多节日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物,因此,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节日一年一个主题,使节日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也为节日教育内容的螺旋式开发提供保障。如: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通过让学生制作“感恩卡”,懂得感激母亲、老师、老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2)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两纲”教育
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他们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才会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激发起他们初步的爱社会、爱自然、爱和平等体现生命价值的情感。为此,我们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区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社区中人们共同生活的原则;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关心社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的建设和发展,认识、了解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让孩子们熟悉家乡的一切,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为自己是家乡的孩子感到自豪。同时,让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我们的生命教育, 让家长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社区人员成为教育者,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穿制服的人、残疾人、老人等都可以走进课堂。
总之,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内外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增强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体悟生命的价值,传承中华美德。
(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小学生“两纲”教育
精心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为开展小学生“两纲”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组织专题学习,领会实验项目内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
2.强化校本教研,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对话交流教学制度,引导教师以生命教育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在推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将“两纲”教育的实践内容纳入其中;注重教研组内的研修氛围的创设,在进行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建设中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3.激发科研热情,凸现职业生命价值。提供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的机会,强调在研究状态中实施教学改革。另外,借助外力,开展“名家系列讲座”,建立“育童讲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促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形成。
四、实践探索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1.加强学习,措施得力
“两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视角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势必要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同时,它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新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两纲教育”更强调民主与开放、强调多元与创新、强调动态与激励。为此,实验项目伊始,我校紧紧抓住“两纲”教育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课题制度创新为保障,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多次专题组织专题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并借助外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专项指导:如“两纲教育主题活动案例”的撰写,如何开展研究等。此举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组织,优化管理
“两纲教育” 是一项利生、利师、利教、利社会的综合工程。我校成立了“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吕唐华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德育教导刘月英任副组长,整合了校工会、团支部、德育室、大队部、教科室、总务处等各部门人员和部分特邀教师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组长组织领导下,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时(每月1次)、定点(校小会议室)开会,讨论、交流“两纲教育”项目的工作进展状况。
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体育、科技等特色,借助校园网络信息优势形成网络体系,促使“两纲教育”工作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真正把“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目标定位,实施研究
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成功地渗透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两纲教育”教案编制
通过学习理论、梳理教材、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结合显性学科(语文、品社、体育等)、隐性学科(数学、英语等)中“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教育的元素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和实践,形成部分《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教案集》。
(2)生命(活力)课堂打造
生命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我校用生命教材和学科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民族精神与教学形式结合激发生命活力。
生命(活力)课堂体现了“多元智能”理念思想;注重团队合作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激励评价,减少绩效的评价方式,采用“非评价性评价”,让评价在课堂对话中展开,在日常行为上落实。具体体现在:
学会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学会交流:师生之间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对话、问答、说说、议论、唱唱、画画、跳跳等多样化的有效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学会欣赏:在别人交流时,师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认真观看:在别人表现出色时,学会投以赞赏的目光、学会点头示意、学会给以鼓励和赞赏的掌声;当别人在同一问题上,有了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创意之时,学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声:“你真棒!”。因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接纳别人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
学校已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结合“两纲教育”,多次开展对外开放的教学展示活动。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中,你会惊喜地体验到渗透“生命(活力)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生命教学正悄然形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师生和谐的心灵对话。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效地加强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我校从生命安全的自我保护、生命质量的自我提升、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角度开发“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际,进行校《小学生“两纲”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良好习惯;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激情;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扎实地推进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①丰富了班级文化的新内涵
我校以“特色项目班”为试点,全校积极推广的原则,在校内进行了实践和操作。采用“查摆问题、设计目标、寻找突破、规划发展”的四部法来对班级的现状进行思考和规划,使班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德育室运用“目标制定适切、实际操作方便、整体要求提高”的三原则审核意见,通过班主任、班级成员自找,年级组的团队协作等方法设定目标,力求常规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特色内涵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五(3)班是一个聪明而优秀的排球特色班级,班中学生聪明但有些傲气、浮躁、缺乏包容、比较自我……针对这些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班主任作了理性的思考,班级围绕着“学会磨练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目标,结合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排球运动水平的管理条例。班主任结合女排精神,让学生寻求脚踏实地的冲劲,通过全班讨论,通过“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为营造班级文化的信条;通过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竞赛,提升学习斗志、成立小组,体现团结互助等形式把热爱学习、热爱排球运动作为创建班级文化的目标;通过以让四周的墙壁会说话,凸现一种排球运动与文化学习有机交融的文化底蕴;通过让手中的排球会说话,凸现“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富有自主活力的班级文化等手段,加速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班级发展的主题各有特色,发展的阶段也各不相同,侧重的要素也各有讲究。三(4)班制定了“影子读书时间”班级发展计划,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看书,让书像影子一样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二(1)班“美文欣赏”班级计划,让孩子门通过阅读增加知识面,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班级自主发展目标,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彰显了班级特色、使学生更具个性化。
②美化了班级环境的新天地
“温馨教室”创建是一种民主、温馨、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通过精心布置,创建整洁、优美、富有意义的教室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在温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得到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学第一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教室美化,努力使教室成为“三化”教室:“净化”教室,教室内的门窗橱无积灰、地面无垃圾、课桌摆整齐、物品放规范;“美化”教室,充分发挥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育化”教室,精心布置教室中的2块版面,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同时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促进,使班内小朋友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现象。教室一角设有小小图书角,整齐地摆放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图书,学生每天都能在课间到图书角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这样的布置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位同学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度过每一天。
(2)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体悟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
我校依托科技馆、消防队、社区辅导站等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环境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消防演习,民防实践活动、“迎世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外主题活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五、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通过“两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进而增强了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意义,积极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通过“两纲”教育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两纲”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总结出了我校开展“两纲”教育的基本经验,同时开发出快乐健身、机器人等有关“两纲”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扎实地加以实施,其效果较好。
“两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两纲”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考虑到教育评价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本项目的教育评价只有初步的实践探索,仅是一家之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
一、精心选择,准确定位,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一)准确定位,规划发展愿景打造校园文化的最高目的是宣扬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出学校价值追求所在,还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核心力量进行有效的凝聚。我校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并传承学校历史和传统,充分发掘学校最本质的文化内核,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确定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提炼形成学校规划愿景,形成学校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系。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学校确定“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新的办学理念,以“立德笃学、无息有渐”为校训,以“学做人、长知识、健体魄”为发展目标,全面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办成管理有特色、质量有优势、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一流初中。教师发展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打造优秀教研团队,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队伍。学生发展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优良的初中学生。
(二)科学抉择,提出发展理念“人文”、“绿色”、“阳光”是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秉承的最主要理念,这种先进的理念在高度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学校建设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人文,即努力营造健康与愉悦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集合与一身,实现健康综合的发展。绿色,将校园建设为和谐、优美的校园。阳光,为校园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气息,使学生生活在开放、开阔、开明、坚韧的健康环境之下。在这三个主题引导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校园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立足实情,明确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的内容种类繁多,学校必须努力进行制度、精神、环境、活动等多方面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打造校园环境文化。从细节出发,将创新、标准、全面的校园建设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学校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细化校园工作流程,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充实校园活动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使学生们参加到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使学生在社团等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兴趣与能力的双向发展。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培育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爱岗敬业、顾全大局、潜心育人;努力营造合作和谐的精神氛围,积极倡导讲团结、讲正气、讲原则的风气;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严谨治学、因材施教。
二、面向现代,创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和谐美
学校致力于精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教育化五个不同层次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从校园布局、绿色建设、人际建设、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渗透力。
(一)完善一流现代教育设施,体现办公美。多年来,学校努力完善一流的现代教育设施,建设完备的校园局域网系统、广播音响系统和学校网站,专任教师配备个人专用手提电脑,建标准化学生机房,基本实现教学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按标准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积极组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校一流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工程,营造环境美。近几年来,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建设校内生态景观园,科学设计,精心布局,现代化校园气息初步显现。校内种植各种树木,品种多样,果树与林木相穿插,落叶与长青树套种,花木与灌木点缀,确保四季常绿、季季有花、自然优美。园内山石点缀、小桥流水,成为学生学习、休息、陶冶性情的成长乐园。
(三)开展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塑造个性美。利用文化节、运动会、朗诵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学校还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寒假期间的劝募活动、4月扫墓活动、5月唱红歌活动、6月退队入团活动、7、8月军训活动、9月感恩主题教育、10、11月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12月拔河比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发展了学生的个人价值。
三、走向明天,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和谐美
(一)培育团结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所学校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个体生活的幸福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品质。为此,学校向每一位教师提出“办有灵魂的教育,做有文化底蕴的教师”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1.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高尚师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热爱学生、以身作则,铸就崇高师魂;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共创幸福校园。”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为此在师德建设中,我校突出重心、培养爱心,树立教师的师表风范。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使老师牢固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岗位教育,使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强。2.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构筑校本培训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开展以师德培训、教学技能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等内容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辅导、名师帮带、业务比赛、科研交流等方式方法,加强教师的业务锻炼,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以师能建设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培训支点,夯实校本研究管理,强化业务学习,在校园中广泛开展“做学习型教师”的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创优培养平台,加快教师成才步伐。实施“名师工程”,强化校名教师考核。我们专门研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教师各项单项评比以及校级四个层次的名教师评比,并创造各种机会,为教师成长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名教师示范课”、“教学新苗评比”和“教坛新秀评比”等全方位出击,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将教师结对制度化,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养,抓实抓严教学常规,促使师徒共同提高。4.关注情感需求,克服职业倦怠。以人为本、珍爱教师是我校的一贯做法。我们的快乐人生标语,使教师体会到尊重赏识,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教师体会到开心快乐。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做到“以感情留人”,带领教师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现象。
关注教师,培养教师,发展名师
1.启动《教师职业发展个人规划》活动,围绕“在成就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思路,重点以有效教学理念、策略、技术的学习研究,强化教师职业责任、从教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
一是制定实施了《教师职业发展“千分行动”计划》。学校将教师业务素质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400分)、专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450分)、综合素质(150分)三部分,以有效教学理念和要求为主要内容,制定了达标、考评指标,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素质考核,着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二是选编印发《有效教学学习手册》。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搜集有关教育专家、名师关于“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的论述、经验介绍及“有效教学”讲座、课例等方面光盘,以“且学、且行、且思”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师有效教学理念与常态教学实践的有效整合。
2.专设“且学,且行,且思”校本研修室。以学科为单位有序开展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与无效性”“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电化教学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与培训,引导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学校适时组织专题知识考讲、考评,以考促学,推动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深入落实。
3.实施网上大教研格局。级部专设电子备课室,教师“每天一小时”深入“资源超市”,分享“教学蛋糕”,进行网上学习、研讨。通过“每日一题”搜集等活动,引领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将学生“双基”能力强化、应试技巧与心理辅导等贯穿始终,为提高成绩打好基础。
4.结合“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及时派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的培训,落实校内二级培训;广泛开展学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标兵”“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教学先进的评选活动,并按相关规定表彰奖励。大力营造“凝神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提质量”“提高教学成绩光荣”的浓厚氛围。
关注常规,强化管理,构筑质量长城
1.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突出重点抓落实,结合实际抓落实”。正确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日常评价的创新;处理好素质与质量的关系。对明令禁止的不折不扣、坚决做到,突出抓好“五个”规范。推进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进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落实《泊中教师一日、一周教学常规》,完善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阅、质量检测等各环节管理与指导。注重在质量分析、阶段监测、期末考试、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中,加强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全力突出“过程高效”“质量第一”,用心打造高效课堂。例如:
备课:落实“四定六统一两发挥”的备课要求,推行“一自备、二交流、三修正、四反思”备课程序,把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学校定期编印《优秀教案集》和《优秀课例集》,供教师共享、交流提高。真正做到“五个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学法的指导),优化教学全过程。
上课: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每周给教师的课堂把脉,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问题;有序开展了每学期一节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每周每组一名教师出示的“高效课堂展示课”、每学期的“青年教师比武课”、定期的“复习课、讲评课”“学案导学”模式探索与推广等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探索“五点、四多、三讲、两少”课堂教学模式(即抓准五点: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考点;教师课前花工夫要多,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多,教师掌握的资源要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的机会要多;突出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要少而精,作业要少而精)。
作业:一是级部审批把关,严格控制作业量,坚决杜绝超时、超量、惩罚性、机械性、随意性作业;二是备课组在“集备”中统一作业内容,把作业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对学生分层提出作业要求。三是提高“错题本、典型题本、难题本”的利用率。要求教师“三本”亲自检查、批改、寄语,做到周周反馈、落实、解决。四是在各班级中设立“疑难问题解答卡”,让学生把不会的问题写在疑难问题答题卡上,由老师或学习尖子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努力构建新的教研管理模式。学校成立由业务校长、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小组,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流程与制度建设,全程参与教学研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与指导,积极开展“应用型课题”的研讨活动。先后开展了课内外“导学、导练、导测”、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指导等专题的有效研究,分别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备课组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观摩课”等专题,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了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先后开展了“八种课”的研讨、交流活动。即:任课教师每周1~2节听评课;业务干部每周2~3节推门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出示一节公开示范课;每学期开展校内评优课;各学科适时组织2~3次学科教学研究课;组织教龄在五年以内,改任新学科教师定期进行汇报课比赛;每周二为课堂开放日教学研讨活动;认真上好期末复习、讲评课,探索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关注差异,分层辅导,整体推进
贯彻面向全体、分层、分类指导原则,全面实施“面向全体、转差补弱、保优促优”教学工程。1.学期初以班级为单位,以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结对帮扶体”。党员干部联系1~2个班级、3~5名教师、6~10名学生;教师负责6~10个学生,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倾听教师心声;到班级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到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2.积极推行“优生导师制”“边缘生承包制”“质量会诊制”。作为教研活动重要议题和学情诊断重点工作,对负责的学生,采取教师 “导师制”的方式定时辅导。做到“四多”(定期谈话多、问题辅导多,作业面批多、课堂提问多)。3.建立“结对帮扶体”质量目标台账,加强对“易错题、易混题、典型题”的强化指导,做到弱项变强,强项变优,落实“质量跟踪负责制”,纳入教师教学绩效考核。
关注“学习力”,强化学生自主
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
学校修订了《泊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泊中学生一周(日)学习常规》,总结了《八环节学习法》和《学习习惯十五要》等学法指导材料,强力抓紧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全程指导。
一是抓课堂自主学习。大力倡导课堂教学“20(讲)+23(练)+2(思)”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五多”(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质疑,多让学生感悟,多让学生动手,多让学生总结)。
二是抓周一至周五课外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定自学计划,家长在家督促落实,教师次日组织小组内互查和教师亲自检查,实现周一至周五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监控管理。
三是抓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计划点评”“作业检查或展览”“阶段总结表彰”“家校联系卡”等形式,确保双休日、节假日以村为单位的学习小组的正常活动。1.教师提前备好“自主学习导学案”,引导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训练;2.到校后以教师为主,小组互批为辅进行检查、批阅;3.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由小组自行讲评;4.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订正在错题本上,进行二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