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

第1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启示

一、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成效

第一,农业增长速度快。以色列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色列农业仍处于稳定增长期,截止1994年,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初增长了12倍,农业出口超过10亿美元,食物自给率由1955年的63.1%提高到97%。

第二,农业生产效率高。以色列农业一直保持很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以色列农业部的综合分析,50年代初期,以色列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养活17个人,1994年每个农业从业人员能养活90人。与此同时,以色列农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结构中的比例则持续下降。

第三,农业结构合理。以色列的农业从总体上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几十年来,以色列从无到有发展了一系列种植业,最终建立起多元的农业种植结构,并保持了稳定与平衡的态势,展示了以色列农业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四,高科技农业发达。以色列被誉为“高科技大国”,它将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良种技术、计算机运用技术、温室种植技术等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果。

第五,农业经营和管理科学化。以色列农业不仅在产销方面合理配置,而且还有一套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服务

长期以来,以色列充分发挥本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从事农业高科技的研究。以色列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政府每年投入的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各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一般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以色列在农业科技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如农业生化技术、滴水灌溉、土壤曝晒、高效化肥、低毒农药、基因工程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育的高投入也是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将人才教育与知识创新视为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培育高素质人才和农业经营者作为科技立国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1995年高达9.15%。80年代末,以色列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全民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学习性社会。90年代,基础教育实行“明日:1998”计划;高等教育加大了对理工类,特别是信息等新科技专业的投入;对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了政策引导与激励,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事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中,硕士、博士占相当比例。

农民能否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以色列在普及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在“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5-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直到18岁均为免费教育,还未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成年人要学完高中课程。此外,还制定了“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员会”、“学校督导法”“特殊教育法”等。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农民大都受到正规教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成立了专门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专门为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三、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用科技的高投入替代资源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是大国,而人均是资源小国。因此,我们应借鉴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和有效管理,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创造出最高的单位资源承载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我国14亿人口,8亿多为农民,整体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下,农村教育较落后,即使国家研发出高科技农业技术、设备,在落后的农村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是中国农业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历程,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在口号上更应该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兴办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最后,加强农业科研的推广和服务体系。科研开发是后盾,推广和服务体系是动脉,以色列建立一套由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还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有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鉴此,我们要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民的传递力度和速度。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不能止于实验室和论文,主要应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能耗成本、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我们的农业科技人员不能总是在办公室、会议厅和培训学校,而应在农场、土地、果园还有畜棚,使得我们的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第2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互助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以农业结构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切实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县乡农业科技工作者为该县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加强,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系统目前有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管理站、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农业生态能源站、农广校、农机校、农产品检测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4个良种场等15个事业单位和18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内容逐步从抓生产向生产、流通、市场一齐抓转变,广大科技人员为全县农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1.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育、示范和推广为重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先后培育和推广了互助红、互麦11~15号小麦;培育了下寨65等马铃薯品种;近几年又成功培育了互丰010等杂交油菜,同时,引进推广渭薯8号、青薯2号、陇薯3号、大西洋等专用性马铃薯品种和青杂1号、2号、3号、5号等杂交油菜。全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万亩,杂交油菜种植面积30万亩,全县良种化程度达92%以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提高土地劳动生产率和效益。近几年,通过财政大力支持,全县日光温室建设由2000年1056栋发展到目前21000栋,面积达10500亩,种植作物由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向食用菌、玫瑰花等生产发展,亩纯收入达8000~10000元,是种植大田作物的10~20倍,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以农业技术推广和良种补贴为重点,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近几年,在省财政厅、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以优质杂交油菜、优质马铃薯、优质蚕豆、特色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示范基地、示范区田为重点,建立重点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示范田达3万多亩,在示范基地和示范田建设上布局合理,集中连片,运用配套综合农业技术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特色制繁种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示范田建设科技含量高、长势好、产量高,为全县农业生产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总之,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项目投入,使该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引进、选育、推广优良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1.服务功能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呈多样型特征,但农业服务仅限于技术宣传、培训、指导等范围,而在信息提供、销售中介、统防统治、代耕代播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大。

2.信息服务功能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交替出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相应的信息收集和的仪器设备,造成信息传递不畅、不快等的问题,制约了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也制约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1.稳定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一要引导自学,加强实践,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新技术的实践,总结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每年要举办农技推广人员集中培训班,聘请省上的专家教授集中授课,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二要开办学历教育。由县农广校继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开办农学专科本科函授班,全面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三要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技术人员到外省和本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观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提高技能。四要补充全日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

第3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总理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副总理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第4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20 30年代由平教会所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核心是在乡村推行“四大教育”,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取得的成果有限,但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在农村所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的。

一、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

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一场以民为本,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改造农村,改造中国”为目的,对广大平民进行教育的运动。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在农村中推行“四大教育”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愚、穷、弱、私”问题。

1.以民为本,办平民的教育,办人民大众的教育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平民教育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上说:“今日我国问题,这样的复杂,非从根本上求一个解决法,只顾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久是治丝愈紊,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故遇着问题有不能解决的时候,其障碍不在问题的自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我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各种问题,欲求根本上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由此可见,平教会认识到了问题的主体—人。进而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每一个国民尤其是受过相当的教育、有知识的国民在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中,“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巩固不巩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巩固。如果国民全未受过教育,空空挂了一块民国的招牌,是不中用的。他认为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的教育。

在平教会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中,其核心也在于“造人”,以民为本。其所提倡的“四大教育”中,为解决农民“愚”的问题,他们把“文艺教育”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解决农民“穷”的“生计教育”问题摆到第一位。认为要解决农民、农村的这些问题,根本的还是要用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文艺教育为基础,培养他们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为心,培养他们的生产力。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真正病根所在,而将由病根所造成的“愚、穷、弱、私”作为当时社会的病源。因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实为一种改良运动,但他们在运动中所体现的为民干实事、为民办教育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科学思想。

从他们所办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来看,这种教育是服务于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服务于广大平民的,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晏阳初认为“现在的中国害了三种病。即瞎、聋、哑。造成这三种病的责任完全在教育界,希望同仁们积极地推行平民教育,让每一个平民都受到教育。他说:“既称为同胞,则当视平民如兄弟,他们不识字,我们要引以为可耻。有一未受教育者,即教育者的责任,否则不堪设想。中国有三万万二千万人不算得是国民。美国一万万人,人人都是国民。所以平民教育我们当义不容辞。”

所以说,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关注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其中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其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使每一个国民都能受到教育,包含着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目的是“除文盲,做新民”和“改造农村,改造中国”,让全体国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至今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推行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四大教育”

平教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时中国的生死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农村运动,就是对着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他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他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他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他的新团结新组织。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要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在平教会看来,最有效力的方法,就是教育。但这种教育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式育,也不同于从外国引进的舶来教育。这种教育就是平民教育,是一种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他们既注重传授给农民文化知识,也教给他们实际的生产技能,还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陶冶其精神。他们深人河北定县农村做实验,通过社会调查,结合他们的经验,确认中国农民的四大病害就是“愚、穷、弱、私”,以整个农村生活为对象,把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四种教育联锁扣合起来,成为整个的农村建设,这也就是他们在农村所推行的“四大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用来发展和培养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

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作任务。如今,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合理借鉴平教会在当时所探索出来的有益成果,并对其加以总结和发展,将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的发展为根本。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环境卫生的改造,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道德法制意识的增强,也有赖于高素质的农民。而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育,正如当时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文艺教育”救“愚”一样。当时他们的具体做法“从文字及艺术教育人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这对我们现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作用的。目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但农村农民并不是都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有许多在外地从事非农产业。为了新农村的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教”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三教统筹”,共同完成对农村劳动者的培养培训工作,确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2.新农村建设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注重农科教相结合,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的经济实力。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作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方式;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这种做法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也是颇有启发意义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新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的发展上,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农科教紧密结合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在土地的使用权上,上世纪80年代之后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改革,释放出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大量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无视法律,强制农民恢复“集体经济”,搞一刀切,引发不稳定因素。当然,对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合作性组织,要积极保护。在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上,按平教会的做法,就是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农民手工业和副业。今天,由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让这些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我们在发展农村第一产业的同时,也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不断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实力。

第5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大大拉近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科技人员可以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了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具体体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上:一是试验效应。通过在园区内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找出成果转化的限制因素,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化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效应。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农民看到了效益,就会争相采用,从而起到了不推自广的作用。三是培训教育效应。通过示范、参观博览、现场培训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水平、了解市场信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从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构想

1、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先导性,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作为科技园区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突破,避免雷同重复建设。一是在园区摆放上,要选择一些农业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好,有独创性技术新成果的地区,作为农业科技园的选项区,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二是研究的方向应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在技术水平和生产适用的两个方面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

2、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指导农村和农业工作。因此,在建园方向上,要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先导,以“高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前提,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牢固树立农业科技园为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开拓市场结合,与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多样化需求。要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

3、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从科技园区达到高效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在选择项目上必须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一是选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选经过专家论证,且经过中试进入产业化推广的项目。除此之外,首先还要考虑投资的项目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和消费。其次,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第三要考虑产品开发前景,必须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市场预测分析,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第6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才强县 战略实践

一、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经验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一无能源秉赋,二无沿海优势,三无较多历史积累,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527位。但是到了2011年,已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至91位。总结茌平县由“欠发达”到“百强县”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负责任、敢担当,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第一,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进行奖励。第二,除支柱企业每年吸纳有一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外,每年有序开展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村官等就业安置招考工作。第三,建立柔性人才机制,对外来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十大优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全县与9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2位院士、30多位高工、160多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与茌平“结亲”, 组建了信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齐鲁、华鲁、金号等3家省级科研开发中心。

2.多种形式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就是积聚财富,就是培育发展后劲。第一,建立人才库,累计推荐企业管理人才80多人。第二,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问题是企业家的竞争。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培训专项经费近30万元,启动“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并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机制。第三,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班次设置规范,完成科级以下党政干部轮训任务。第四,建立技能培训网络,实施乡土人才“绿色证书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使1932位农民获得了各类“绿色证书”。

3.盘活人才资源,投身全县经济建设。第一,大胆使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在一线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对人岗不适等问题予以及时纠正。第二,以“双赢共利、风险共担”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目前,全县330名科技特派员与452个村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2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7个,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2个,引进新品种39个,带动农户5.5万户,人均增收883元。

目前,茌平县各类人才共计228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1%,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占有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人才强县”战略实践未来发展的建议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才。第一,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吸引人才。茌平县要真正吸引人才的关键就是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第二,在大中专毕业生招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在招考前征求人才需求计划,尽可能挖掘岗位需求潜力;(2)对于愿意来茌平工作的,或我县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逐步放宽地域限制条件;(3)可设定专业限制条件,或增设面试环节,力争把最合适的人吸纳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4)及时招聘信息,使人才招聘工作常态化。第三,抓住国家鼓励人才下基层的机遇,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形式吸引高级人才。第四,探索更加开放、更加适宜的柔性人才管理原则,利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较快地培养起本土的人才队伍。

第7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三农”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都涉及到了此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政府重视,学术界也同样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其中比较有建设性的有这样两类:(1)长远途径,也既是政策途径,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门槛,结束城乡分割分治状况,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类策略主要是根据以往造成“三农”问题的制度原因,改变从前不合理的制度,给农民以公正的国民待遇。应该说这种策略可以从长远上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是必须采用的。

但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紧迫性不容许我们靠长时间的自然发展来解决,必须采取更为实际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策略。(2)直接途径,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以农村城镇化为目标方式,以科技兴农为推动力,通过农民市民化,减少农村人口来最终实现富裕农民的目的。这是最为直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也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总体看两类策略,都可以在一些方面解决问题,但是却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农村也同样离不开这个核心,就是要首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一切,都要靠教育。各种调查研究的结论及成功地区的经验都显示,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一切举措的前提。无论是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城镇化,或者是发展农业科技,减少农村人口等等,都要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前提。

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前提

一般来说,素质越高,能力就越强,收人水平也就越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和能力对劳动者来说,既是资本,又是生产资料。对当前的农民来说,其收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所谓农业收入又可以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几部分。无论何种产业,提高收入的途径一靠技术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二靠市场增加效益。因此可以说,高收入的农民都是既要懂技术又要能把把握市场的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笔者在寒假期间曾到山东省莒县浮来山镇(笔者故乡)的花农李某的花卉种植园做过调查。李某作为当地第一家尝试种植玫瑰花的花农,如今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家里住的是二层小楼,还拥有一部小汽车用来代步。当笔者在2005年1月份来到该地的时候,由于天气比较冷,当地其它花农的花多数都被冻死,而李某家花圃里却是花团锦簇。原来,李某对玫瑰花的生活规律是非常的了解的,这一点使得他受益匪浅到,他的玫瑰花在情人节前上市时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笔者还解到,李某的销路也是异常的广阔,不仅是山东省的各大城市,而且生意已经做到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可说是生意通四海。同李某的交谈中得知,李某现在对知识是十分渴求的,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都是来在家中书柜里摆着的几摞书籍。我们从李某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知识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农民致富的重要意义。而对农民来说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村基础教育。

农民的另一种收入是非农业收入,比如,从事非农产业。

农民进行非农业性的个体私营产业经营,政府一直以来是非常支持的。从事非农产业,对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的了解要求更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就跟高,这里不需多说。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开办个体私营企业一时并不是很现实,多数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的方式来赚钱,这样既不用原始资金,又不需要承担风险,对农民来说是比较现实的赚钱途径。然而,众所周知,进城务工的农民(又称“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又脏又累而且收入还低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农民工数量众多,这样的工作对许多农民来说还是不好找。在城市里,“农民工”和所谓的城里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好的工作都为城里人把持,留个农民工的只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户籍制度的限制,居住条件的限制等等,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文化水平的限制了。由于体面的收入好的工作都是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就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工无缘了。据一份对农民工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同一地区的农民工中收入较高的是这样几类人,如:“懂一些英语”,“技术比较熟练”,或者是“人际关系比较好的”。对这些人的学历调查证明,其中受过高中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从中我们看出,知识文化水平对农民工就业以及收入的影响。

总之,对农民个人来讲,知识文化水平是决定收入的最重要原因;对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来讲,发展农村教育是必然途径。

二、加快城镇化脚步,减少农村人口,教育是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地另一条基本途径是城镇化,让更多地农民脱离土地,由农民转化为市民,从而减少农民人口,致富农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可以根本上改变有限的土地承载过多的劳动力的矛盾,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城镇化是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是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并让农民离开土地,由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第三或者第四产业。当然这样的转变同时就伴随着农民本身素质和能力地转变,因为只有知识水平以及素质能力地提高才能让脱农以后地“农民”们适应新的岗位,真正实现减少农村人口,致富农民的目的,也就才能真正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实质地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需要的两个条件,其一是发达的县域经济,这是农民脱农以后的承载体;二是农民本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城镇化以后新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前者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至于后者,自然又回到了我们的话题———农村教育———当中。只有发达的农村教育,才能实质的提高农民总体的素质,才能为农村城镇化创造先决条件。

减少农村人口还有一条重要途径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农村学生的升学。如果说城镇化是从面上减少农村人口的话,那么升学就是从点上一种途径。不要忽视了这些“点”的作用,因为有时候“点”是可以起到带“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竞争非常的激烈;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将来会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是未来的农村成为有位青年创业的最好的舞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回故乡农村创业的盛况。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旦回来,就会给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当然,饮水思源,给这些农村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是农村基础教育,是我们现在亟待提高的农村教育。相信农村教育的发展必将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培养出更多可以带动全面的闪光的“点”。

三、走科技兴农的道路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对于工业还是农业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农业科技的落后。农业科技的落后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农业科研投入少,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使已有的先进农业科技无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对于第一种落后,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不够,投入少,还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而第二种的落后直接的原因则是农民自身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所掌握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农民群众从意识上到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实证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差距主要在智力支撑。有关资料显示,上过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为11.7年,荷兰农民大部分达到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我国仅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这些数据的罗列使我们对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那就是农民基本素质的差距。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技兴农的战略是针对我国国情的极有现实意义的选择。然而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得到落实还要依赖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就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实现这一条件,又首先要依赖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8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28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用机械化替代大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成为现实,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避免了传统的人力开展农业生产,由于多人多次操作带来的不标准问题,而人力开展的农事活动无法达到农业机械的标准,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但可以保证操作快捷、标准,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

2 农业机械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1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农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和季节限制的问题,使农业生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开发特色农产品。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正是科技不断发展的表现,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同时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也促进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2.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民有了新的要求,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新的历史时期土地要交到会种田、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手中,而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农民懂得新型农机具的操作,保养及维修,这就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要经过培训和操练,在整个过程当中给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条件,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农机专业人才,造就高素质农民,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3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1 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逐渐高涨。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还应针对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重点环节作业费用补贴、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用油保供、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出台一些鼓励技术政策。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以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保证这些技术为农民所用,农民有所收益。例如深松整地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收获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等。以技术推广促进农机推广,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抓好特色产业机械化的推广示范工作,要重视示范工作,示范作用会让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直观地意识到先进农业机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以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规模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平台,积极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机具配套化研究,集成和融合机具、品种、栽培等农机农艺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让农民对农机化工程技术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并迅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使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农机技术人才培训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科技人才项目承包机制,努力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4 结语

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就要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与支持,共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6,(10).

第9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县”建设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和落实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创新创业促进就业机制,激发创业热情,拓宽创业渠道,提升创业能力,壮大创业主体,形成全乡共同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扶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和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激活创业活力,实现培育创业实体15个,解决不少于38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开发可选用项目1个,创业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通过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成功创建,在我乡建立健全创业环境优良、创业服务配套、创业资金充足的创业长效机制,为我乡今后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我乡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4月底前)

制定《乡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成立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乡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开通乡创业服务专栏,在乡政府网设立“创业在”专栏。分发县政府下发的《创业指导手册》,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资金筹措、创业登记、创业知识、创业项目等内容。

(二)实施阶段(年11月底前)建立创业服务对象信息库,每月由各村干部向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申报创业对象跟踪服务名单,由乡统一报予县创业指导中心,由县统一安排培训,筛选创业扶持对象,重点跟踪服务。乡创建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员每季度要按时参加县召开的创业项目推介会,了解推介项目信息,理解创业优惠政策。将适合的创业项目和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并推荐给相关创业服务对象,保持与创业者之间的信息对接,协助创业者办理小额贷款、人员招聘会等事宜。

(三)总结阶段(年12月底前)

由乡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创业服务对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全面总结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整理相关资料,迎接县考核评估组的考核验收。

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创业成果突出的创业都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工作措施

(一)扎实落实上级创业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鼓励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鼓励扶持所有有创业愿望的人员自主创业,帮助创业实体完善和扩大,并不断培育新的创业实体。

(二)加强创业能力培训。

扩大培训范围。积极开展以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等为重点的创业培训,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范围,提高全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模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提升培训层次。将创业培训的重点向大中专(技工)院校毕业生、专利持有人及有市场前景和带动就业规模较大的项目持有人转移,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师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建设高素质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通过开展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参观考察、教材开发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创业培训服务机构及师资和咨询指导人员的培训水平和技能。

(三)优化创业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