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营销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营销策划实训 项目设计 有效性
在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中,营销策划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综合实践性课程的地位,在教学中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开展营销策划教学活动是否能体现以上三点,并达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首要的一环是选择合适的营销策划实训项目,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将每一个项目顺利实施,其项目设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营销策划实训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
1.项目背景脱离实际
营销策划实训项目应该具有实际的应用背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能够切合现实环境,真正从中得到技能的锻炼和提升。而在教学中若没有较为合适的实训基地,实训条件不够完善,只能在教室里进行模拟训练,而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项目背景的选择就容易脱离实际。比如有些教师就依据教材提供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进行训练,而这些项目基本都是虚拟的企业背景,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实发展和具体情况来进行,因此就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项目无法实施的状况。
2.项目实施步骤不够具体细致
项目实施步骤决定了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每个实训项目都应该给出具体的实训目的、内容、步骤,教师以此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其中步骤的设计最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操作进程的控制、策划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各个参与人员的分工合作、项目进展中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处理预案等。而这些若要顺利进行,步骤就必须做到逻辑清晰、内容细致明确、各环节可能出现所有问题的处理预案是否考虑全面及可行。而现实教学中,往往就因为步骤的设计缺少以上标准,使得实施无法按期完成,甚至无法有效进行下去。
3.效果评估标准不完善
实训结束后,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实训效果的评估,评估结果既是学生课程考核的依据,也是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的参考,同时根据实训效果也能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改进。但是目前来看不论是相应的教材,还是实际教学都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效果评估标准,笔者认为,这可能和营销策划实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有关。毕竟一个营销策划方案是否成功要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才能得到检验,而我们的课程往往都是关起门来进行,无异于闭门造车,难以设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而很多院校缺乏优秀的实训基地,缺乏和市场中的各企业建立互利互赢的合作关系,不能给该课程提供一个有效的承载平台,那么对于效果的评估就难以完善。
营销策划实训项目设计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1.选择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实训项目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与营销策划实训课程相关的指导教材,但在选择和使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对相关行业、产品以及市场的熟悉程度,对项目作某些修改和补充,以更加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比如笔者在讲授营销策划实训课时选择的是《营销策划实训》(周雪梅、岑咏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第二章营销环境分析实训中的实训项目是“美丽园花果茶消费者座谈会调查”,其背景选择的是上海市,考虑到学生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开展调查也更为现实,因此就将其改为对西安市市场的调查研究;二是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教材可供使用,教师资历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编教材,或者邀请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营销策划人员共同编写教材。自编教材灵活度很大,有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就根据实训企业的背景及发展状况进行项目设计;实训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多选择一些中小型企业,对其进行背景资料的搜集,最好能够邀请企业营销策划人员提供素材共同编写。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的还是中小型企业,这样选择会更切合客观实际。项目背景越小也越容易组织,教学目的容易达到,可以避免学生无所适从,难以下手。
2.项目设计要注意系统性、完整性
企业的营销策划是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在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出能够实现此种目标的最佳营销方案的谋略活动,一般包括战略策划和战术策划。而在营销策划实训中,主要是针对企业营销战术策划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包含部分针对战略策划的教学内容,因此营销策划实训具有和企业营销实际全面对接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任何一门市场营销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训教学所不能承担的。其他课程一般是针对某一局部、某一层次、某一时段的营销活动展开,而营销策划实训具有全局性、全面性、全时性。即使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策划活动也应从企业整体角度开展,要有全局性。因此在整个实训课程的项目设计上,就应该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以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基础设计各个阶段的实训项目。营销策划实训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它一般包括寻找市场营销机会、优选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广告策划、人员推销策划、营业推广策划、公关策划、顾客服务策划等内容,要对众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因此,营销策划实训的项目就应该在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设计,确保项目的有序和完整。
其次,要对实训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体现全局观。具体的营销策划工作是分阶段实施,但都要以企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进行。同样,在实训课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实训项目也要注意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设计。比如选择一个企业背景,对其进行完整的营销策划,即各阶段项目都围绕该企业来进行。或者在不同阶段的实训项目中选择不同企业背景,除了突出该阶段的实训重点,还要提供在该阶段进行之前必要的完整的实训资料。
3.项目设计步骤要具体可行
作为实训课程的指导材料,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训活动,就必须注意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目的、内容、步骤等进行具体规定,其中步骤设定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控。
(1)操作进程的时间控制。实训项目的步骤设定不应只是简单的分阶段安排任务,而要注明完成该项目的时间以及各阶段的计划用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进展速度,确保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可以突出实训工作重点,保证实训的效率和质量。具体的做法可参考王琼《论营销策划课程实训中的时间控制》(科协论坛,2007年第8期)中的有关论述。
(2)任务规定要细化。步骤设计除了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还要求对任务的规定细致明确。因此要注意在各阶段任务说明中不能缺少以下几个内容:操作的规范化说明、参与人员的职责说明、不可控因素的处理预案等。
4.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营销策划实训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课程开展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实训基地,实训项目是与企业合作进行,那么实训效果的评价即可参照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进行;如果在校内进行的模拟实训,那么可建立教师评分、小组组长评分、各组互评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评分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任务阶段,设计一个评分指标,并指定每一个指标所占的分值比重,这种分阶段综合评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营销策划活动中的成绩。
目前有些院校营销策划实训课程还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整个市场营销策划过程实现流程化、任务化,可以让教师更方便地给学生分配策划任务、监控整个策划活动的进行。如果能将一套完善的实训项目设计用这种教学管理系统来控制,那么实际教学活动将会更规范,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琼:《论营销策划课程实训中的时间控制》,《科协论坛》2007年第8期。
[2]黄黎、丁冬:《市场营销策划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商业时代》2013年第3期。
关键词:动画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动漫教育近年在国内迅猛发展,据统计已有近 200 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与其相关的专业。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专门培训动画职业人才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学校也越来越多。动画专业及其产业链迅速发展和日趋壮大,主要有两点原因:(1)国家广电总局在 2005 年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给动画产业给予极大的扶持,极大鼓舞了广大动漫人;(2)世界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等国在国际动画领域和本国动画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让投资商和许多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和巨大潜力。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社会和市场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尤其是高校的动画教育者和许多动画企业。
任何事业都有两面性,动漫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其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单一的绘画基础加电脑技术的教学模式、动画师资的缺乏以及动画教学与动画产业不紧密等。就如何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作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如下策略:
1针对动画教学中单一的绘画基础加电脑技术的工匠式的教学要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与传媒技术课程的教学
对于广大动漫教育者和广大学子来讲,明确教育理念是非常必需的,因为它的模糊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学子在动画技能和知识结构上造成相当的混乱。许多教育部门仍然狭义地理解动画专业,而认为动画专业就是培养动画制作人是不太恰当的。特别是在动漫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中更应该明确教学理念。广义地说动画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一个新兴专业。它包含了传统的戏剧、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美学等要素的视听艺术,在此之上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一个综合性专业使得在动画这个专业上具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和研究方向。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动画专业就等于动画制作,这就决定了动画专业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广泛性。
国内目前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主要解决视听技术、绘画基础以及计算机动画这样的技术问题。由于上述所说的动画专业设计所涉及领域的广泛,一个基本的动画专业人不仅要理解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更需要具备相应的动画软件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想成为高素质的动画人,更需要掌握平面设计、电影方面的知识,了解民间艺术和建筑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而我们的许多高校在动画专业设计的课程设置上重视计算机技术,轻视理论。大学四年有 3/4 的时间是在学习各种动画软件。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后,在动画设计公司只具备基本的动画软件操作技能,而不具备深意的设计思维。比如在完成某动画设计任务时,只能从事电脑特效处理和枯燥的电脑上色工作 ,由于没有动画相关理论上的指导,很难完成一个具有深意和寓意的动画创作。
在许多学校培养一个动画设计员就是要其具备电脑动画技术、镜头与摄像的捕捉能力以及良好的绘画能力,这些是必需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轻视了动画艺术思想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它们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还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一个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和传统艺术文化的话,那只能靠仿效欧美和日本的动画制作来完成设计任务,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入手,不仅仅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注重文化、艺术与传媒技术课程的教学。
2动画师资缺乏和人才结构不平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才刚发展,高素质的动画创作人员稀缺,有规模和有组织的动画团队更少,电脑动画技术人员少,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会也少。我校的动画教育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都尚在探索之中,一方面高素质、复合型的动画人员和电脑动画人员分化严重;另外一方面,懂动画艺术的人员和低端的制作人员分化严重。因此培养有素质的动画艺术和电脑动画设计人员迫在眉睫。我校目前正通过教育部“质量工程”本科教学项目把老师派出去,通过“造血”的方式解决高校动画教育师资的培养问题。我校也采取多途径和国内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大力培养动漫师资。
3针对动画教学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又充满困难的时期。说充满希望,是因为有国家和省的政策扶持,这激励着省内动画产业的发展。
说充满艰难,是由于省内各高校动画教育起步晚,缺乏独立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许多人将高校动画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培养目标不加区分,混为一谈,单纯地要求学生学动画制作软件,不和动画产业结合,缺乏培养目标,学生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这使得学生和动画市场脱钩。因此,我校在实践中要加强与动画产业界的联系和沟通,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景波, 刘莹. 多媒体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Z1)
[2]吴守国, 邵学广, 李龙泉, 邵利民. 探索教学改革 创建精品课程――浅谈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 教育与现代化 , 2005,(03)
一、学困生的成因
对于学困生的成因,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分析,从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两方面入手,得出其主要原因有:
1.自尊心强,易敏感,自信心不足。学困生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就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控水平低。对学习成绩不好往往w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努力。学生学英语“开口”很重要,很多孩子由于开口开不好导致对英语学习极度缺乏信心,这些孩子可能其实很聪明但是就是会因此对英语学习有阴影从而在心里抵触学习英语,长久下去就会导致英语学不好。
2.学习态度、习惯不良。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都说“态度决定一切”,这话一点不假。学困生们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对学习不敢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上课不专心,家庭作业不完成等都会导致他们学习困难。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大家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学生成绩不好时各界都是先把矛头直接指向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说“为什么他的孩子学这么好,我的孩子就学这么差,老师都不教我孩子”之类的话,这话在作为一个小学英语老师的我看来也不无道理。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同批孩子不同老师教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各方面能力强的老师教出的班级里学困生也相应少些,一些新老师或一些能力弱的老师在课堂上驾驭能力不够或是课堂上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流程从而会忽学生的学这一块,碰到的这样的老师,一些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就很容易渐渐地沦为学困生。
4.家庭教育滞后。说到小学英语学困生,就不得不说到家长的因素。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家长其实还是以为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不重要,他们觉得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语数就可以,认为英语学不好没什么关系,反正小学升初中时也不看英语的成绩,因此很多家长会以为英语到了初中后再开始好好学也不晚,认为小学英语学差了就学差了,到初中再开始努力也来得及。
二、学困生转变的策略
1.家校沟通,协同转化。
(1)教师与家长多沟通,同步了解孩子。学生在英语学习出现问题,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知晓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之一起帮助孩子。教师不能为了怕家长不喜欢老师报忧就不把孩子的情况反应给家长,不反应,家长就不知道孩子情况,也就没法做出相应措施配合老师,尤其是家庭作业这块,就很需要家长的配合。
(2)教师指导家长使用教辅资料。英语学困生底子弱,光一星期三节英语课对他们来说学习频率太低,教师可以拜托家长在家里陪孩子学习英语。PEP小学英语教材给每本书都配有光盘,包括书本里出现的任何听力全都有,如果这样不够直观,另外每个孩子在开学时都会发到英语的资源包,这个不仅不仅包括音频,还包括非常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孩子学起来相当直观且很方便。
(3)家长帮助孩子听写,积累单词。很多家长会说自己不懂英语所以没法坚持孩子的英语作业,其实不是的,上面说到的教辅资料就可以帮助家长帮助孩子学英语,另外一点,小学英语到高段,对孩子记单词这块要求还是挺高的,因为要为初中写英语作文打好单词书写和单词积累的基础,因此听写单词就变得很有必要。课堂上教师有时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听,尤其学困生在课堂上教师给的有限的时间里很难记住单词,因此回家听写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这里要说的是,家长给孩子听写时如果会读单词更好,如果不会英语也没有障碍,家长可以给孩子念中文,让孩子写出其相应的英文单词.
2.双管齐下,针对性转化。
(1)了解清楚学生个体情况,切忌好心办坏事。教师对学困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了解他的性格脾气等特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效果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吸取到的教训。
(2)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学困生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智力有问题,比如有些学困生是有心理阴影。如有些学生口齿不清楚,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担心受到同学的嘲笑而不敢开口,久而久之就变得真的不会开口了,渐渐地也就沦为学困生。针对类似情况,教师一定要找机会对该类学生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多做努力,告诉他们不管怎么样都能把英语学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通过评价与奖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学困生我们教师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鼓励是最首要的,我们相信好孩子还是夸出来的多,对学困生的上课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方面面教师都可以以特别的方式对待,如课堂上多请他们发言,不管表现怎么样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不能因为其回答错误就立马给不好的脸色或是批评,这样很不可取,学困生本身内心就相比别的孩子脆弱,也容易敏感,所以教师积极肯定的言行对他们特别重要,教师要通过寻找学困生正面的一面进行肯定,这点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尤其重要,如果教师一直坚持这么做,效果会好得让你意想不到。
(4)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英语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英语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英语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英语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熟悉英语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把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方法的能力。
3.教师有的放矢,有效转化。
(1)课堂上提问要关注到每位学生。教师要给学困生多点机会与耐心,教师在上课时切忌只顾自己教学步骤的行云流水而直接忽视了学困生的参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只顾到少数好的学生,不要因为学困生基础差就避免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刻关注学困生,提问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也有机会答对,让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2)改善教学方法,促进学困生转化。课堂是通向知识海洋和能力彼岸的绿舟。只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保障。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多花点时间在备课上,除了考虑如何落实教学内容,还要去了解学生的基础、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尤其是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情况。教师在备课中如果做到精心设计,课堂上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用更少的时间收获最大的效益。
我相信: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只要教师施以爱心,有契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困一定有收获。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我相信老师的爱就像阳光和雨露,只要浇灌,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开出一朵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销与策划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干冀春(1974- ),女,浙江平湖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刘毅(1973-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赵璨(1983- ),女,河北无极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2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S2010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59-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业营销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托,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各高职营销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发展状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尚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作了以下调查和思考。
一、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的作用
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随着用人单位对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校内实训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职业要求,近距离地感受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融入企业,并能借助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企业营销策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不断完善与充实自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及实践技能,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日后迅速融入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升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实训基地既是学生接触企业与社会的桥梁,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对企业的了解,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说,很难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充分融入职业岗位需求,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一线直接接触的机会,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仅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利用其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管理、策划等方面的咨询,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与能力。
3.有利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将会进入企业,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加强校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利用实习基地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在第一时间挑选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营销策划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实习基地,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及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另外,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可以与企业建设良好的关系,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企业观念迥异。目前,就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而言,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很高,愿望也十分迫切,但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的积极性明显较低。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差异较大。高职院校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因此,对学校而言,会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训基地,大力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以更好地满足企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反,作为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的企业,其所有出发点均以企业利润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校企合作、接收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实习或与学校联合建设实训室等,对于企业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其对利润的追求。因此,在目前状态下,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表面,如在企业生产任务不重或碍于双方的合作关系而接收部分学生实习,但校企合作中深层次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等一直未能有效地开展。
2.学生实训态度不端正。受传统理论教育思想及实训基地发展现状等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对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在实训中不能够按照要求认真对待实践过程。刚开始实训时,学生由于新鲜、好奇,兴致比较高,基本上能够认真对待。但是一段时间以后,面对重复性工作,有的同学对实训失去兴趣;有的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学生怨声载道,在实训中牢骚多、不认真、不愿做,这就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管理困难。与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相比,受到营销与策划专业特点的影响,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接收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能安排少数几名学生。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高职院校的班容量一般在50人左右,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有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学校必须将一个整班的学生分在若干个不同的企业开展实训。这样,虽然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求,却给学生管理、教师指导、实训考核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提高实训质量,学校在校内师资不能满足实训需求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通过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实训环节的考核。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兼职教师的首要身份是企业员工,其主要精力仍在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管理会出现空白;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服从兼职教师管理。
4.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矛盾。目前,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面临着建设和利用的问题。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校园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实训基地的建设常常出现经费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前瞻性规划,缺乏实践经验,购置的实训设备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实训室建设与实训内容脱节,最终造成实训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5.实训基地的稳定性问题。虽然目前国家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许多与学校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的企业仍然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在本企业开展实训。对此,高职院校为了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以防止出现企业不接收学生的现象发生。这样一来,一方面,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可能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企业取消与学校的合作关系,使得校外实习基地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三、关于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提高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其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与扶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在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上真正发挥作用。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形式的扶持,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毕竟,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会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参与其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2.加强制度建设。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设。首先,从学校层面,从领导到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要通过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按质按量开展,促进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最后,针对营销与策划专业特点,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实训效果,高职院校在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学生实训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由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与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聘任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人员,企业高管或学校优秀毕业生为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三是利用假期,按照教学计划,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培训,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4.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为进一步提升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的稳定性,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想,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通过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策划方案,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的交流沟通,让企业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其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能否取得优势的人才保证,只有不断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尤其是通过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与发展中获得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5.突出营销与策划专业特点,加强过程性考核。为了提高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实训环节的重视程度,实训环节的考核应将原来单纯依靠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改为过程性考核。所谓教程性考核,也就是实训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实训作出评价时, 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包括出勤率、实训表现、工作态度、校外兼职教师评价、实训报告等,并根据上述内容确定不同的权重,形成综合评价体系,以最终确定学生的实训成绩。实行过程性考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训成绩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参考文献]
[1]干冀春,郝素岭.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
[2]黄湘倬.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师资队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3]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8).
[4]刘克勤.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5]李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的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6).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问题;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一直以来,对信息化教学的界定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学者们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其中认可度较高的观点是张一春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可见,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建的教学平台,融入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展开教学的活动。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因而有着许多新的特点。首先,信息源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其次,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再次,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互动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今天,教育部门对信息化教学越来越重视,并给出了许多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教学的意见。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有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文件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意见和建议。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把国家出台的文件仅仅当成口号,而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即便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只是停留于肤浅层面,认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就是教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者简单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建立其一整套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规划,也没有建立信息化教学的领导机构,存在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等不到位的问题。
(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作为信息化教育核心的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结构合理、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可以说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信息资源建设滞后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教育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指导,且协调乏力,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力度不够;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各大高职院校各自为政,自成一统,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不利于今后资源的相互兼容及共享;三是高职院校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协作,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合作,使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形成了阻碍。
(三)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实施。与传统教学不同,信息化教学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并不能真正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观念和能力,因而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领悟,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观念和能力还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有心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这些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教师哟啊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把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现方式
(一)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是主要建设的主要带头人,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技术手段,更新现有的教学设备,促进教育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要把这一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责权利意识,把他们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起来,促进现代信息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是信息化教学有效实现的前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敏锐性,帮助他们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以知识的权威者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因此,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中要创设出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和建构自我。为此,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各类信息媒介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媒体,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建设
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丰富信息资源的结构和内容,促进信息字眼获取的便捷化和高效化,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打牢基础。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模拟音响教材,即与课本相配套的音响教材,如音频教材、投影教材、视频教材等等;二是数字化的音像教材,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职称的数字化音响教材,如DVD等;三是多媒体教学软件,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软件,如Photoshop等;四是电子出版物,即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如各类电子书等;五是网上课程,如MOOCs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信息化教学的主要资源,高职院校要投入经费做好此类资源建设,并把这些资源运用于信息化教学中,提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叶.地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05).
[3]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01).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中生;语言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3-2
当前,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校园文化对于师生的精神文化、师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
一、校园文化影响语言的表现
1.隐蔽化的课桌文化。首先,作为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知识,那作为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就是第一个能体现高中生各种现象的地方。教室内几乎每一张课桌上都有用铅笔或钢笔留下的笔迹,笔迹深深浅浅的,但层出不穷。
“课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下面就是我们能在身边的教室发现的几种形式:
爱情宣言:“早晨/我拉开窗帘/望向你的宿舍/痴了/痴痴的看着你梳头//晚上/闭灯的时候/想起你迷人的微笑/醉了/醉在梦里头。”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但留在课桌上的“爱情宣言”,注定是封寄不出的情书。
人生理想:“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常见的。
叛逆课堂:“必修选修课接课,老师嘴巴几时休,暖风吹得同学醉,莫把桌子当枕头。”这是对乏味和不感兴趣的课堂的表白和揶揄。
空虚迷惑:“我是窗玻璃上的一只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今朝有酒今朝醉”“郁闷啊郁闷,不在郁闷中恋爱,就在郁闷中变态。”等等。
2.普遍化中英混合语。现在,学好英语也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由此带来的是学生有意无意的中英混合说。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化全球化”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英语为主要载体的美国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对我国学生可谓是“毒害”很深。从Party,Taxi到“酷(Cool)”,“秀(Show)”如今又出现了High,In等等。中西合璧的双语话“你明天给我写一份Report,然后Fax给我,OK?”越来越司空见惯。
还有很多是学生们创造的缩略语。比如:
JK:Just Kidding(开个玩笑)
COP:Close of Play(结束了)
F2F:Face to Face(面对面)
上面是英语翻来的,还有的是其它形式演变来的:
TMD:他妈的(网络文字中的中英混合)
3166:撒又那拉(再见的意思)
狗头拜:Goodbay
爱老虎油:I Love You等等。
3.引申派生的影视原话。当今社会,娱乐性电视节目、时尚杂志和广告等社会传媒的渗透作用显而易见,作为社会一隅的校园,当然摆脱不了这种侵袭。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一夜间在校园里被学生们广泛使用,而金庸武侠小说中“灭绝师太”,则被学生们缩编成“灭绝”,罩在那些看似古板的女才子身上,可见社会传媒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大。
4.语言化的流行时尚。还有很多语言是在网络生活中带入网下生活的,是传播流行的时尚密码。如“MM(女孩)”、“GG(男孩)”、“汗(被吓)”、“顶(支持)”、“3166(再见)”、“88(再见)”等等。尤其是一个曾经风靡校园的词汇——“内秀”,来源于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在校园内时常可以听到一个不想表现自己的人说:“偶(我)是一个很内秀的人!”
二、产生这些语言现象的原因
但是,上面的各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由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形式,而现在在中国出现的一些正在消失的词语里绝大部分都属于这类语言。很多词曾是中国的流行语,不论它们是因为经济变革而产生的还是由社会思想生活、文化科技的发展而涌现的。这些由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而被人们所创造的词语很多也随着那些事物的陈旧而消亡,但这些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
首先,网络的普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据教育局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数量已达到2250万人,而且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加入互联网。这样,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能够在网络世界迅速传播普及,并大有向标准语渗透之势。网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快速自由的交流,但这些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现今中文输入法重码率较高,结果产生了网络语言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错别字,如“斑竹”、“竹叶”等,其实它们的本来面目分别是“版主”、“主页”,出现这种偷梁换柱的情况仅仅是因为在输入汉语拼音时首先显示的是前者,而网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选择了前者,并将它们进行了推广。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说,而且不必担心负社会责任。这种轻松自由的环境激发了人们无限的语言潜能,力图使自己的语言闪现智慧幽默的火花,借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且,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网络语言都比原来的词义更加简单易用,也更省时省钱,这样,就促使网络词语突飞猛进地出现,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多彩。
其次,新新语言的使用者也是产生这些语言现象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个新的言语社团,其成员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年轻热情,热爱自由,渴望新奇与创造,渴望与众不同。如何实现这些渴望呢?他们便开始在语言上大下功夫。掌握了新新语言,不仅可以表明自己属于这个特殊的言语社团,是时尚另类一族中的一员,而且,还会被尊称为“老鸟”,这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同时,由于志趣相同,在使用这套语言和同道中人交流时又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制造,传播,维护这套代码。这样的结果是新新语言传播越来越广,同时,这一言语社团也在不断壮大。有这么一个较高智商的且不断有新鲜活力注入的言语社团的稳定存在,这种新鲜的语言自然会生机盎然。
最后,现代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值得探讨的。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人的各种社会文化心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比如人们常说“猫”,而很少说“调制解调器”;比起“电子邮件”来,人们更喜欢“伊妹儿”。此外,一些由网民们自创的词语也可以反映这一点,如称呼网上女孩子的词语“美眉”,看到这个词让人们想到女孩子弯弯的眉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形象具体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就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具有童心。大家知道,儿童在学会说话前要经历一个将词重叠起来的阶段,比如“妈妈抱抱”,“小狗狗”,“穿鞋鞋”等。这些将动词或名词重叠起来的形式表现了小孩子的可爱。如今,在网络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这些早已成年的大人们仿佛一下子返老还童了,话语中常夹杂这种重叠形式,比如“这是什么东东(东西)”,“水平一般般(一般)了”,“一下下(一下)就好了”,“这个flash好漂漂(漂亮)”。这些倍感亲切的词语一时间获得青睐,使用频率居高不下。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语言的作用
那么,这些新新语言现象到底代表着一种混乱、庸俗、低级,是对传统语言的污染?还是存在即为合理,代表着另一种语言革命——新潮时尚?
笔者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连续性都是重要的。而不可否认,新新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亦相当严重。
上面提到有些是缘于拼音打字法的错字别字,由于在特定群体的默认而流行开来,但怪字、错字的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伤害,这对高中生的成长是不利的。高中生经常性地使用流行语言符号,在写作中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经典的传统词语,成语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但丢了传统,还不见有创新。另外,它对高中生有着错误的导向,使学生们错误地以为语言就是如此简单、容易、浮躁,不会用心地去揣摩语言的深刻语境及其表达。同时,粗俗的语言还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文化情趣。高中依旧处于语言学习的时期,如果不对那些品位低下、粗制乱造的词语,比如SB、TMD、TNND等,加以规范和控制的话,很可能成为不规范语言的受害者。
当学生们沉湎于特殊语言的新奇,把错字、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创意,把无原则的文辞调侃视为个性,大大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思想与轻浮的风气。因此对高中生语言进行适当的规范与引导是必须的。但是,如何规范学生的语言发展呢?笔者认为,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中生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都产生影响和制约,它能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但是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亦是如此。
首先,我们要以校风校训为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凝聚。而且,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是体现了非常高的人文精神。校风校训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校训和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努力培养好学向上的学校人文精神。又如,许多学校的楼廊里都布置了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这无声的一切,都在展示着学校师生的审美能力,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
其次,我们可以以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丰富校园多彩的文化生活。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班队活动,就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以学校精神为基础展开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在活动中规范学生的文明用语,让学生找到自己目标,把目光从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语言中脱离开来,不需要从这些语言中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进一步优化校园的文化气氛,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交流。
[参考文献]
[1]郭熙.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江苏语言文字网,1998(3).
[2]郑光忠.网络语言——看上去挺美.福建语言文字,2006(4).
关键词: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国际化教育
跨文化的接触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新奇与神秘感,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体验,因为在其他不同的文化生活中生活意味着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体验等方面要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人带来压力,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战胜这种压力,进而达到对异国生活的成功适应。分析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探索管理对策,对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成功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投入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解读
跨文化适应是指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一般可划分为包括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心理适应,以及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能力的社会文化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击。文化冲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1960)提出,用来指那些旅居者由于面对陌生的社交符号和环境而引起的心理压抑,并由此提出跨文化接触的人会经历蜜月、危机、恢复和适应四个阶段。著名学者Kealey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如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就少,就达到了跨文化适应。而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进行有效接触。
二、影响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生活变化
来华外教首先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生活变化,如天气、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等,这些变化会给人压力。在访谈中,有外教提到,刚下飞机,看到灰蒙蒙的天就感到一种压抑。有研究表明,生活变化与身体、心智健康存在一定关系;和心理失调存在一定关联。跨文化接触带来的生活变化势必会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适应。
2.社会支持
对于来华外教来说,除了家庭之外,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可以分为同胞和当地人。Adelman(1988)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由同胞提供的支持系统是非常有用的。在跨文化经历的初期,那些有相同旅居经历的人可以提供给旅居者信息,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同胞还可以提供情感帮助,支持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因跨文化新环境带来的挫折,同胞可以为旅居者提供保护作用,使其心理安全、自我尊重和归属感得到增加,从而减少压力、焦虑、无助感和疏远感。如果出现社会支持缺失,高校外籍教师会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进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健康发展。
3.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旅居者体验到的压力和适应问题的重要调节变量。按照每个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文化可以划分为或远或近的一个连续体。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文化上比较接近,文化距离小,澳大利亚与中国文化距离就比较大。文化距离的假说预测外籍教师的文化与居住国的文化距离越大,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
中国人奉行崇权威和尚道德,而西方人侧重推崇个人尊严和个人精神,弘扬个人价值。中西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信息交流方式上的跨文化差异比较大。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说话比较含蓄,喜欢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来华外教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太过含蓄矜持,不喜欢积极发言。这跟西方学生的积极互动、激烈讨论的氛围相距甚远。他们的热情和赞美也无法鼓励孩子们的积极互动,这个时候他们会感到压力和沮丧。
(二)内部因素
1.评价和应对方式
生活变化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而对有的人则是一种压力,对于生活变化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方式,就会影响外教的跨文化适应。首先是期望值,期望值是旅居者在进行跨文化接触之前,对跨文化接触的想象。现实的、与实际体验匹配的期望,能促进外教良好的适应,期望的正确性可以让他们对以后的压力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起信心,减少焦虑。对来华工作期望过高,实际的生活满意度会降低。
2.人格因素
人格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原因是如果找到某些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人格因素,就可以运用于人才选拔,把那些能更好地适应其他文化的人筛选出来参与跨文化工作。影响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人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点是指当人们面对问题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是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发展,还是外界因素影响事情的发展。内控的人对于事情的归因主要着眼于自身的主观原因,外控的人则归因于外部的客观因素。在访谈中,外籍教师在评价自身教学情况时,内控的外教往往会强调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能不适合中国学生,而外控的外教则会更多地强调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不配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管理举措
中西文化的差异,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外籍教师初来中国往往会出现文化冲突、交际障碍等“水土不服”现象。很多外教都觉得跟中国人一般交往不是大问题,但是要更进一步与中国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很困难,除了语音因素外,主要还有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沟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在相遇时,能否互相尊重、有效沟通和理解,成为跨文化合作成败的关键。如何加强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管理,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跨文化适应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消除因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理解和沟通上的冲突。
从时间维度简单地说外教的跨文化培训可分为来校前、来校后和工作中。来校前,学校尽量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全面介绍外籍教师所要工作和居住的城市和学校,获得对该城市和学校的环境、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等文化信息,以免外教到来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出入太大,出现种种不适应。来校后,学校要加强中国文化、有关外事法规、生活常识和一些简单的汉语培训,让他们缩短对异质文化的适应过程,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邀请公安局出入境的工作人员专门给外籍教师介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当地安全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政策。专门配备“一对一”的中方合作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协助外教,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我国的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学与科研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校园和周边配套。
(二)加强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流
负责外籍教师管理的相关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意识,努力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与机制,把交流看做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其互相了解,传递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访谈中发现外教最不喜欢的是中国人“last minute”,如果最后才被通知课程要取消或者学校有什么活动安排,他们都会表示不悦,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要提前安排,而不是最后一分钟告诉他们。
管理者或者合作教师与外籍教师的沟通不仅是限于工作层面的,也要有个人层面的。不仅是工作同事,更应该成为彼此的朋友。后者往往是他们对中国社会与文化进行更深入探寻和了解的机会,平时的非正式谈话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其他渠道无法得到的,而这种交流本身也锻炼外籍教师与他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在外籍教师管理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充分了解中外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注重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进行科学有效的跨文化管理。进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delman M B.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1988(3):183-205.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80-490.
[4]王利平,王思科,李洪春.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5]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6]陈慧.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6).
[7]王婧.高校来华外教跨文化适应探究.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影响因素;对策
在我国高校的学术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的科研成果令人惊喜,获得了极大的科技创新竞争实力的提升,突显出高校科研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然而,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却不高。为此,需要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开展多种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科技活动能力有所提升。高校的科技活动能力不断提升,从科技活动的人力、财力投入和产出等指标来看,我国的高校科技活动的综合水平有所提升。
2、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显。高校在我国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中,占据极其明显而重要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如:应用技术类成果;基础理论类成果;软科学成果等。并且,高校的科技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得到较大的增长。
3、高校科技信息平台的转化作用明显。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作用较为突出和明显,如: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
4、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环境逐渐优化。在国家自主创新的倡导和鼓励之下,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速度加快,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充分考虑到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采用了科技人员考核与科研成果评价的优化措施,逐渐完善了政策环境。
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所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率较低,并显现出与市场不相对称的问题
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还仍旧依据科研人员的奖励级别、经费多少等作为衡量其科技成果的价值的标准,这显现出与市场不相对称的问题,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导致其实用价值的不足。
2、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还存在不足和短缺的问题,通常来说,新技术的研发必然与高难度和高风险相随,为了更好地提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效率,就需要增强科技研究的中试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中试资金的保障前提,如果缺乏这一条件,则无法切实保障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
3、技术市场的管理规范性缺失
高校的科研任务是由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而与市场的对接和联系较少,这就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市场化的入口,而企业也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 这就突显出技术市场上的不规范管理现象和问题,在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技术市场状态下,高校科技成果的开发难度较大、项目投资不均衡等问题。
4、缺少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存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模糊问题,对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健全,这就导致了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侵犯案例的发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合理合法保护。
二、高校科技成果a业化转变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有来自于内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制因素。由于意识上的偏差,高校没有完善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仅仅关注科技成果的上级鉴定,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后续产业化转变没有过多的关注,这种滞后的体制,显然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激励因素。高校有一定的科技工作奖励方法,然而,这些科技工作奖励方法的物质奖励幅度不大,难以真正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没有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相挂钩。
3、产权因素。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仅仅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产权制度无法使企业获得垄断市场的能力,也同时使科研人员丧失科研的积极性和动力。为此,还需要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制度、成功归属权等问题,还要关注高校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及其产权收益。
(二)外部因素
1、外部中介因素。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还需要有效的外部技术转化中介的服务,如: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高校专利公司、综合服务专门机构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洽谈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事宜。然而,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缺乏统一性的管理,也欠缺高素质的中介服务人才,在场地、信息、人员的限制条件下,难以有效地达成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外部风险因素。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还处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主要来自于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转化风险较小、收益较快,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而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效率还不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因而,成为了制约因素之一。
3、外部市场因素。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的评价,主要是以其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为基准。而高校的科技研究课题和项目,大多是根据上级要求或文献选题的方式,与市场的链接度不足,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局限于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
三、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对策研究
(一)与市场相对接,选取与市场契合度高的科研项目和课题
高校的科研项目要与市场相对接,不能形成数量至上的科研氛围,要突显出高校科技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与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高校科研人员要充分深入市场,准确地辨析和预测市场的走向,并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相沟通和交流,获知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从而准确地选取科研课题和项目,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推销”出去,为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建构和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和体系
高校科技研究要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要在人力竞争剧烈的形势下,建构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体系,从多方位激励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构和优化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体系。具体来说,高校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的期权激励和薪资激励,通过物质性的有效激励方式,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从精神层面给予科研人员激励,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并给予其晋升激励和学术权力激励等,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研发热情,并在有效的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当然,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要突显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真正地使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相对等的报酬,并获得相对应的支持。
(三)建构专业科技研究机构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效率,还需要加快高校的专业机构建设,并设置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和人员配备,在这个专业机构的设置之下,可以专门性地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实现对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申请、审查、立项、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在科W、准确的市场预测之下,签订技术合作及转让协议,确保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更好地从市场的产业化过程中获得回报。
(四)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职能
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还要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职能,要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提供评估、信息咨询等服务。在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网络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宗旨和原则,促进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带头引领之下,完善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五)全面优化风险投资体系
在高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开发过程中,资金的短缺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确保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创新性和实效性,需要优化的、完善的投资体系,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要采取税收减免、减轻贷款的担保要求等措施,提升投资者的积极性,并用完善的评估和监管体系,减少投资者的顾虑,在合理的政府风投咨询之下,减少投资者的风险。
(六)完善政策相关体系
政府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中坚推动力量,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性立法,对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提供优惠和扶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化、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和规程,从而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技研究方面和领域,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善和优化高校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推动高校科技研究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增强自身对于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性研究[J]. 科技展望. 2017(03)
[2] 兰轶伦,李桂娟,黄慧玲,李波. 提高厦门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J]. 厦门科技. 2014(01)
[3] 郝龙飞,陈宝国. 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现状及原因与对策研究[J]. 福建农机. 2013(04)
[4] 彭定S,王土兰. “双创”形势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6(06)
[5] 董.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几点探讨[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11)
[6] 董洁,陈祖功.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评价――基于科技中介服务视角[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10)
关键词:美国文化;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解决策略
大连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项目 立项编号10DLSK061
1 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当今的世界犹如一个汇集了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多种思想的地球村落。美国作为世界的上的经济大国,在当今的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文化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侵略性最强的一种文化。众所周知,“90后”由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同样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及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美国文化入手,探寻其对于高校“90后”价值观形成有何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以及该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施瓦茨的PVQ量表。共发放问卷2056份,涵盖了大连市七所院校。在前期问卷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访谈,对特殊的学生或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同时,作好访谈记录,以加深对调查数据的理解。此次访谈共进行个别访谈65人次,集体访谈221人次。
2.2 研究问题
围绕研究目标,本研究提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
1、美国文化对于大连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有何影响?
2、美国文化对于大连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原因。
3、针对以上问题,有何解决策略?
3 分析探讨
本研究根据施瓦茨的四大维度10个动机类型的分类,将“自我超越”与“自我提高”,“保守”与“对变化的态度”这四个相对不同的类型归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
3.1 自我超越与自我提高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这一维度里包含了“普遍性”与“慈善”两大动机类型。
“普遍性”是指为了所有人类和自然的福祉而理解、欣赏、忍耐、保护。“慈善”是指维护和提高那些自己熟识的人们的福利。在本组测试中,“90后”在忍耐、欣赏、理解、关爱和帮助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面前,选择了认同和肯定。
2、自我提高
“自我提高”这一维度里包括了“权力”和“成就”两个动机类型。
“权力”是指社会地位与声望、对他人以及资源的控制和统治。“成就”指根据社会的标准,通过实际的竞争所获得的个人成功。在这一维度的测试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美国文化价值观。
3.2 保守与对变化的开放性态度
1、保守
“保守”这一维度里面包含了“传统”、“遵从”和“安全”三大动机类型。
“传统”是指尊重、赞成和接受文化或宗教的习俗和理念。“遵从”是指对行为、喜好和伤害他人或违背社会期望的倾向加以限制。“安全”是指安全、和谐、社会的稳定、关系的稳定和自我稳定。在这一维度的测试里面,“90后”对于“规矩、规则”的遵守已经产生了悄然的变化。这正好暗合了“喜欢冒险、新鲜和尝试”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2、对变化的开放性态度
在“对变化的开放性态度”这一维度里面,包含了自我定向、刺激和享乐主义三个动机类型。其中“自我定向”是指思想和行为的独立──选择、创造、探索。“自我定向”这一动机里面包含最多的就是“自由”价值观。自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命运的愿望和能力,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涉。“刺激”指生活中的激动人心、新奇的和挑战性。“享乐主义”指个人的快乐或感官上的满足。在测试中可见“90后”在“追求自由”、“尝试新鲜”、“享受生活”等方面都深受美国文化影响。但是他们还是缺乏独特的创新意识,还不具备足够的冒险与探索精神。
4 策略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结论来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 “矛盾冲突”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90后”高校大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地以某一价值观为核心,而是形成了以多元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90后”身上依旧保有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比如:对友谊的忠诚、对传统的顺从、权威的敬畏等。但是同时他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美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比如: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对自由和全新生活的向往等。
2、 “功利倾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期望通过个人不断努力最终物质财富的巨大回报。对于物质的追求固然正常,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达到了过犹不及的程度。他们把“赚钱”或“金钱”看作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
3、 “个人主义”
本研究发现,“90后”也认同集体主义,但是他们还是更关注自我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都比较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对社会的最好贡献。“90后”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自己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4、 “乐于探索”
“90后”大学生更加喜欢累积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不安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更喜欢丰富多彩和富于挑战的人生。因此,“90后”呈现出多种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一些“90后”大学生,过分追求新鲜刺激,染上享乐和投机的坏习惯。
4.2 策略
1、 社会
首先, 创设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
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全中国人民,对“90后”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以“效益”或“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对于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90后”来说很容易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同时,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会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产生冒险和赌博投机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应该担负教育“90后”大学生的部分责任,把民主、和谐、平等价值观作为主旋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社会的大环境、大氛围,更好地影响“90后”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 媒体、互联网的力量不可小觑。
电视、报纸、杂志甚至是互联网都是影响“90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90后”这代人的价值观具有了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容易受到一些负面宣传的影响,价值观也会受到冲击与震撼。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媒体、网络对“90后”的巨大影响作用,努力净化他们的精神世界。
2、 学校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如果高校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那将会对“90后”的价值观建设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目前针对“90后”的多元价值观取向,我们的校园建设应当倡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90后”找到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大方向,也才能使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3、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各方面动态。通过亲情的感染和交流,帮助“90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90后”自身
“90后”大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以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其他多元文化的精华为参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体系。当代“90后”大学生一定要立足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身修养。
“90后”大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美国文化,要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是非对错。不要以为流行的都是好的,盲目跟风。
总之,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文化确实对高校“90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时代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确实是一门值得探究的课题。希望本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杂志2013年8月)。
参考文献
[1]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M]. 跨文化交际读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
[2]张瑞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建构的深层思考[J] .齐鲁学刊, 1994(4) :53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