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画画的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画的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画画的教学目标

第1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怎样看秤,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联系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毕竟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导向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合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

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达成。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我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要求教师用简洁精炼、富于激励的语言评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独特个性;从平时、期末、总评三个时段里评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里评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水平。

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 “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思维活跃的产生,要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

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拥有更广阔的创造的空间,而且将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了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一改这种状况,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一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

第2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第3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一、课前认定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辨析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定每一节课的目标,力求作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贯彻课程目标意图,能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课中,学习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结合身边的现象,通过课前调查、合作讨论,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产生、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过程和方法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用归纳、概括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的了解、讨论,认识空气中较少的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带来“温室效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合作的精神;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课上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新一轮“课改”强调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鼓励和促进。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变革“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精讲在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①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创设出让学生在悱、愤状态下的学习情境。同时,应注意到教学的阶段性、学生的层次性,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②在设疑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效率和效益,选择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紧扣讨论问题、澄清思路和表述讨论结果,并指导学生协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能使学生间信息交流成为多向。科学探究是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科学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中,《课标》共列举了4个科学探索案例,分别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实质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稀硫酸?能不能用其他物质(如碳酸钠)代替大理石?这时,让学生分小组做相关实验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不管是选择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还是自主学习的哪种学习方式,在每一节课中,都应当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接纳的知识。

三、课中当堂检测

检测的题目类型应多样化。题目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人人必做,可以为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增强自信心;提高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课后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检测方式可采用讨论式、抢答式、举牌式(对选择题、判断题而言)、分组计分竞答式等。其中,重要的经验是,课中检测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断地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后及时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①反思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是否健康和谐;②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于教学全过程,预期的教学目标诸方面是否得以实现;③反思学习主体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人人参与,小组活动中参与率不低于90%;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富有个性理解和表达的程度);④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注重激励性。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反思的养成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和提高的核心因素。

第4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编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案中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不够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有了再认识。本文试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入手,阐述新课程标准下编制教学目标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三项;过程与方法包括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六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四项。

教学大纲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规定了教学目的。指出四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三是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四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为知识和实验技能,参照知识、技能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从低到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一是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及其分类比较粗糙,教学大纲所指的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技能,缺乏策略性知识即方法的认识。二是知识掌握等级虽依据布鲁纳的目标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却缺乏方法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等级设计,因此后者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只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而没有提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后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二新课改后教学目标的新认识

新课标吸取了知识分类方面的理论成果。把知识分成认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特别是把策略性知识作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肯定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成为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新导向。新课标保留了知识教学要求的等级分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著特点是以行为动词对不同等级的要求进行了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认知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说出”,最高等级的“设计”,技能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模仿”,最高等级的“迁移”,体验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参与”,最高等级的“建立”,这些都是比较明确并易操作的。

新课标吸取了世界理科教育中的“STS”教育、综合学科教育等理念。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获得化学双基而且要学习实验研究方法,把获得化学双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拓宽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其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不仅要完成验证性实验操作,还要进行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要求,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关心和判断。

新课标吸取了元认知理论成果。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与新大纲比,新课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一块内容,要求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第5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共性化教育 ;分层对待;创新教育

对于学生成长的功用性来说,思想品德科目比其它科目要特殊,它是指导学生思想行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学生完美人格必不可少的科目。在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略思想品德科目的共性教育。如何实现思想品德科目个性化和共性化教育教学目标,使二者兼得,成为思想品德科目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分层对待是实现思品科目个性化和共性化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首先谈个性化教育

个性教育是指基于学生个性特点,以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强调为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指导、使不同天赋的学生以适合自身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实现全面发展。[1]

思想品德既然是一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理所当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个性特征也有差异,不同的学生,记忆力、联想力、表达力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也绝不可能达到同一目标。因此,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个性化教育规律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能力分层要求。结合目前中考评价形式,我把各教学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分为A、B、C三个等级层次,对不同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以九年级1课一站核心问答题为例。

探究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迁?

参考答案:1、(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C级);(2)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殷实富足,市场繁荣、衣食住行不断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级);(3)例如,①城市高楼林立、乡村田园农副产品富足、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商品琳琅满目②票证时代消失③四大件的变迁等(A级)。

2、(1)我们的文化生活在不断丰富(C级);(2)人们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花费大幅度增加,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 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B级);(3)例如,①家庭影院②网上学习③“普九“和“花钱买知识“等(A级)。

3、(1)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C级);(2)人们开始注重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素质;群体文明程度提高,关系融洽,氛围和谐(B级);(3)例如,①农民旅游团②短信拜年③健美运动④由账本看变等(A级)。

本堂课是依据探究式教学法来设计,为了让学生搞清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方式三个概念的区别,尽力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课堂结合思想品德科目新课标主要偏向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感悟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特点,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具体可感的例子入手,从生活的表象上升到理论知识点中去,既要生动可感,又要明白道理。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了对知识点的记忆、社会生活表象与知识点的关联和问题的表达水平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层。记忆、联想、表达完成(1)部分为C级,是基础级,合格级;完成(1)和(2)部分为B级,为良好级;完成(1)、(2)和(3)全部为A级,为优秀级。

本课问题设计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形式有问答和填空两种。总问答题简练,便于识记;分组问题便于理解。问答形式便于理解,填词练习便于细致详尽的书面表达。各有针对性。

图文例子先用书本的,再用课外的读物进行补充。感知上除了书本材料外,通过课外调查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感受。通过第二节课抽查,学生记忆牢固、思路清晰,效果较好。

二、其次,再谈共性化教育

所谓共性化教育是指国家为了保证人的生存技能而设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科目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包含学生身心健康认知、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国家制度、党的路线、政策方针、战略决策、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法则,只要是正常的人,必须要牢固的掌握,这就是思想品德科目的共性。也是C级指标的要求。在达到这个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偏向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去发展个性学习。学生达不到这个指标,表示本科目学业不合格。

如今,评价指标多元化与评价标准的泛化使知识这一指标受到冷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2]。为了避免这个误区,我们的知识指标必须有一个度量标准。

通过分层对待,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目标,重点培养能力强、兴趣浓厚的优良层级,鼓励他们带动基础级,这就是实现思品科目个性化和共性化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没有哪一种方法能一层不变的运用。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要经常变换,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且不断创新,形成独具特设的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第7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附小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说话教学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行 为指向与目的。目标明确,也就是明确了师生在每堂课中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应根据所定目标设计教案,实 施有梯度的训练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反馈、矫正,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什么是说话教学的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

我认为,近期目标是指学生在每节说话课中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第二册的《说说两幅图哪些地方不一 样》,其近期目标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找出异同点,并按一定的顺序,用完整、通顺的句子把观察到的 讲出来。其远期目标应该是从具体的训练中掌握观察方法:先弄清两幅图各自的内容,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 辨清异同;同时渗透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远、近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既具有独立的行为指向,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这里,为理解的方便, 分开阐述。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乐说,落实近期目标训练。

创设乐说情境,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 定目标。

1.以事设境,以情激趣。

儿童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蕴含着儿童自己个中的无限乐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抓住机遇,创 设“事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练习说话。如有位教师教《学打电话》一课,课前,他请另一位老师帮忙 :在上课铃声响后,给教室隔壁的教导处办公室打个电话,并适当延长铃响时间。按约定,这位教师待上课铃 响后走上讲台准备上课,隔壁教导处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并响了好一阵,这清脆的铃声引起了学生的全部注 意,且部分学生脸上露出想去接电话的愿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问:谁愿意去接电话?一句话,让几十双手 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此时铃声已停。教师顺势说:“铃声已停,我们不用再去接了,有谁知道电话怎么打吗? ”待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揭示课题“学打电话”。接着,教师顺“事”激趣,交待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这么多同学会打电话,真了不起!为了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们请课本当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打电话的 方法。大家一起认真学习,谁掌握了方法,谁能摹仿课本中的园园给妈妈打电话,老师就带谁去办公室给自己 最喜欢的人打电话。”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整堂课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在欢乐的气氛 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以物设境,以欲激趣。

“物”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说话媒体,若能充分地、恰当利用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察的兴 趣,又能使表达的内容形象而具体,初步训练言之有物。如教学第二册《说说夏天水果的形、色、味》一课, 可先向学生展示出一幅画有多种水果的挂图,让他们认识哪些是夏季收获的水果,接着将准备好的夏季水果实 物一一摆出,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这时,说话氛围已形成,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获取欲望为手段, 调起“说话胃口”:“如果谁能把自己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说清楚,老师就把这种水果送给 谁。”这一手段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因为它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欲得的一种水果,而且能使他们充 满自豪感——“老师”“送”的。不难想象,孩子们此时的心态一定是生怕自己没有说的机会。

3.以玩设境,以乐激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生活经验、年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是被动 的。若能适时创设玩乐情境,可有效激发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练说话,在玩中发展语言,使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第三册《我喜欢的课间活动》,在课前,组织一两次内容丰富的课间活动;课中先 调动全体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乐情景——低年级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待充分发 言后,相机提出要求:说得好的,可参加下次的校外活动。这一刺激,调动了学生想说好的愿望。至此,教师 再指导怎么将自己参加的活动说得有条理,学生一定会“洗耳恭听”,决不会开小差。

总之,在说话课中,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情感、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说话兴趣,让 学生始终处于想说、愿说的状态中,那么每节说话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到位。

二、引路教法,让学生会说,落实远期目标训练。

喜欢说是基础,是开端,会说才是目的。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通过具体教材,利用每一次说 话课,引导学生“上路”,教给“走路”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本领,一步一法地落实远期目标训练。教学 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观察,理清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发展,就要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即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可依观察的对象不同 而定,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

2.指导完整说话,训练语言的连贯性。

“完整的话”,不仅指一句话结构完整,也包括一段话的结构完整和句与句之间语意的贯通。低年级学生 所接触的语言有限,生活的环境有限,因而说话丢三落四、颠三倒四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说话教学一开始 ,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指导练习把话一句一句说完:告诉学生,一个意思完了,才能讲另一个意思。如教 学第四册《植树》一课,可按课后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先指导学生将这几点要求 所表示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逻辑顺序连起来,说出一句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话;然后再抓住图画重点,练 习把主要内容讲具体。这一训练,应在组织观察一次实地操作后进行,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植树过程:挖坑 放树苗培土浇水。课中,指导叙述这一过程,可教给学生用上表示顺序、连接语意的词来表述图意的方法 ,如“先……接着……然后”等。

3.教给联想的方法,掌握变“静”为“动”的本领。

第8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

第9篇:画画的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 设计 三维目标 实现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倡导把单纯重视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青年化学教师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1 深刻领会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要求

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青年化学教师要深刻领会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才能设计出优质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基本理念关于目标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另外,还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列出了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青年化学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水平及其行为动词要求,才能设计出好的三维目标。如在设计《芳香烃》目标时,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知道苯的物理性质;认识苯分子的结构式,通过苯燃烧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形式。”这个设计用了 “知道、认识、理解” 等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确定了一维目标度的深度和广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对苯的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形成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初步学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个设计突出了“初步学会、形成” 等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体会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关注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个设计突出了“体会、关注”等技能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这样,通过正确运用目标的水平及其行为动词,可以设计和实现深度和广度适合的三维目标。

2 理解目标理念

青年化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目标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理念可理解为:“使学生认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可理解为:“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合理地表达探究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可理解为:“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这样,青年化学教师在三维目标设计时就会注意目标理念,优化教学目标了。如《原电池》的目标设计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式、合作式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实现知识目标。在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情感目标,并从生动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存在及其应用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能力目标。所以,理解目标理念是青年化学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3 科学陈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青年化学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应陈述通过什么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有什么变化;(2)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时应该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3)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什么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4)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青年化学教师要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制定《元素周期律》的目标教学时,知识与技能陈述为: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同主族,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过程与方法陈述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情感与价值观陈述为: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力求要学生感知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美感,感受自然科学的迷人魅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学生感知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美感,感受自然科学的迷人魅力,从学生角度看,这是比学会基本知识更高层次的收获。

4 三维目标“合三为一”

新课程倡导把单纯重视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有些青年化学教师重视了三维目标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但成绩却下降了;其实学生有了兴趣却丢了成绩,可能是青年化学教师只关注过程的掌控,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具体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是单独进行的,三维目标同属于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知识与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跟过程与方法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达到多个目标。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中,一维目标“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物质性质的技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落实得很到位。要落实第二维的目标:“体验分析、推测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因比较空洞,教师要把知识所承载的科学方法与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而第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是建立在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知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理解的基础之上,青年化学教师要从形成硫和氮的氧化物的过程理解知识和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深刻性,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合三为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所以,青年化学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深刻领会三维目标内在联系,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