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讲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

第1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 汉语称谓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偏见现象 汉语存现句中谓词部分的逻辑语义分析 汉语存在句中存在谓词的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大”字头称谓词辨析 称谓词的介绍及其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语义粘连对比探微 国内外汉语教学差异探微 英语非谓词状语与汉语对应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修饰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论语》称谓词考察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汉语兼语式复合词形成探微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探微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探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探微 汉语拼音有效教学探微 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迁移机制探微 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正迁移功能探微 英汉语句法象似性探微 太极拳难易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曹逢甫.汉语的提升动词[J].中国语文,1996,(3):172-182.

[5]晁瑞.“容易”的词汇化与“容”表“许可”义[J].汉语学习,2007,(1):37-40.

[6]古川裕.句法和词法之间的互动及接口:以可怕/怕人和好吃/难吃等词语为例[A].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系[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7.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申惠仁.现代汉语四种“好V”结构[J].语文学刊,2009,(5):65-67.

[9]王为民.好“V”和“好VN”[J].汉语学习,1989,(2):14-16.

[10]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1,(1):63-72.

[1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语——“汉语”逐渐成为外国人争相学习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都选择汉语作为了解国外、了解世界的一个步骤。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同时,由国家“汉办”在各国创建的“孔子学院”逐渐遍及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汉语言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背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1]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文化决定话语的产生、话语的内容及其连贯与表达方式。“语言的交际过程不仅受到外在的交际情景制约,而且直接受交往双方内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支配”[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3]。思维运作靠语言实现,交际由语言产生。人类文化的积淀是靠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实现的。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应只是关注语言的习得,还应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是有实际意义的。对于汉语中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的学习,文化的底蕴有助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利用形象思维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及运用。如汉字“人”,通过对“撇捺互撑、站立为人”的象形特点的阐释,既形象描述了该汉字的结构,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做人的精神。由于中英文翻译的不对等性原则,对于反映中国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的词汇,如“改革开放”、“四合院”等,只有通过相应的文化知识的补充才能使学生理解。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和谐”、“中庸”是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关键,而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带来了很多历史词汇、成语、谚语等。这些现象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交叉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挖掘语言背后相应的文化内涵,才能全面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理解汉语,最终学会运用汉语交际。正如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的:“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4]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实现母语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有效交流,除了语言表达的流畅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理解对方而不致形成障碍,产生误解,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关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以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为基础的交际能力,包括文化处理能力,即社会文化知识能力、移情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能够帮助我们通过发现与对方文化的不同点,而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大量的文化共同之处能让人们感同身受,也能加深人们对“地球村”概念的理解。其次要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接触不同文化时产生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令人不适应。要使此交际能继续下去,就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次应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的实际技能,才能最终使双方的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研究内容涉及三方面。第一,研究相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知识。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例如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适应”观点与西方文化中“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观点截然不同。价值观涉及的是人们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在某一社会文化中的行为方式的方向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交际对方的不一样的所作所为。当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发生对立时。要加深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必须了解相应文化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研究相关文化内涵下的言语行为。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差异。东方人在交际时注重体现对对方的关怀,因此在打招呼时常使用“你吃了吗?要去哪儿”等语句。西方人尊崇个体意识(Individualism),问好打招呼时只是选择天气、爱好等无关个人私事方面的话语进行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遵循一定文化规则的语言的使用是必需的。第三,研究相关文化内涵下的非语言交际。它所涉及的范围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等非语言的信息都是非语言交际内容。Birdwhisted Ray通过实验结果研究发现,交际中非语言的信息约占65%,由此可看出,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前,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学习与文化密不可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母体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比较,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促其树立跨文化交际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应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学相长;不卑不亢,平等对话”[5]。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学习汉语言及汉文化内涵。通过激发其了解汉文化的强烈愿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了解对其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6]。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在教授汉语言时,适当结合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数字教学时,教师除了教授汉语数字的表达方式及特点,加入介绍一些中国人对某些数字的偏好和禁忌外,还应鼓励学生去超市、商场看看哪些数字在价格标签中用得最多,去街头看看家用轿车的个性车牌是不是想要表达某些意思,去手机卖场看看哪些手机号要出钱买,并激发他们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学生学到的东西既能够学以致用,又激发学习兴趣,触碰和了解跨文化,当次数多了,逐渐地,跨文化交际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积极心态。态度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学习了解汉语言和文化,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反之,消极的学习心态将是学习的绊脚石,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这样,怎能学好汉语呢?例如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只是照本宣科,讲解字词的意思和写字的笔顺,尽力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结合相关文化,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有独具魅力的象形特征或是历史故事,例如“果”字,当老师形象地将这个字画在黑板上时,“一棵树木上面结着果子”的生动形象使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个字,而且树立了积极的学习心态。随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兴趣,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化的积极心态,逐渐训练学生在汉文化中运用汉语言,培养其使用汉语言文化的自觉意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外,还应在平时生活中多与学生接触,这样就能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促进学生尽可能地通过理解相关文化选择正确的汉语言进行交流,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是否学会相关知识较为有效的实际检测方式。

2.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将世界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他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也不同。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尤其依赖语境,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含蓄,注重礼貌却不够坦诚;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欧诸国人则坦诚和直率,其信息的传递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赖语境。因此,对于汉语言的使用与语境的高关联度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

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展示真实的文化冲突事件,课堂上首先对字词语言的使用进行学习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从文化角度就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原因,最终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字词语言层面的深入学习,又始终在教学内容上围绕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分析,是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的较好方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可使用体验型的课堂活动。教师指定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派一定的角色让其扮演,使其在此活动过程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此交际语境中启发和激励学生运用跨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硬件软件方面的不断完善,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更生动真实的语境,展示更翔实的现今跨文化交际突出事件及获取更多的相关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培养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体验真实语境,形成学生对汉语的文化依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一种文化。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掌握目的语,需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也需要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原则上师生都需要依附目的语文化”。[7]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往往较为容易在服饰和饮食方面迅速中国化。要想使其逐渐认识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内在层面的内容,除了教学课堂上文化知识的灌输与扩展,还应在课后有目标、有计划地布置和实施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体验真实语境,并逐渐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报纸杂志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际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设定本学期选读书目清单,这样的阅读有助于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形式的比赛和表演,诸如汉语朗诵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书写大赛、汉语歌唱比赛、汉语辩论赛等训练学生汉语基础能力的比赛及汉语小品、话剧、相声等综合运用汉语能力的节目表演。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准备、参加和获奖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在有意识无意识中接触中国文化,对于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有促进作用。同时,多组织有益于汉语言和汉文化学习的参观、访问和旅游等活动。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去交流,使其在内容形式都较为简单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诸如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在这些地方学生将受到较为专业的文化熏陶。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跨文化语境,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学生或家庭“结对子”,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或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参与当地家庭的庆祝活动。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逐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随着这种熟悉度的增加,如何正确对待和理解中国文化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渐深刻。使用真实语境,促使学生对汉语形成一定的文化依附,最终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推广和传播汉语和汉文化,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在教学中应把汉语言与中国文化、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教育科学,2007(10).

[3]帕墨尔.语言学概论.转引自《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2).

[5]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6(4).

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汉语量词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习得

引言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国内,量词的正名立类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时至今日,对量词内部的再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很多语言中缺乏量词范畴,如印欧语系,有些语言虽存在量词,但与汉语量词有较大区别,如日语、韩语。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该如何教,如何学。

一、汉语量词的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量词的特征描述如下:“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量词有时单独做句法成分;什么量词能与什么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量词是黏着词。吕叔湘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在于对该语言的应用,而量词作为汉语特殊的词类,它的某些特点也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1]所谓形象色彩,必定是直觉性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这种形象的途径既可以是显性的描绘,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喻。

1.描绘性

量词的作用是表量,但有时量词的功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表量意味,而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画、描绘的功用更加突出。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取事物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是取事物的整体特征。

我们可以对比汉英量词:

一轮明月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一弯新月 a piece of bread(一片面包)

一钩弦月[2] two pieces of glass(两个杯子)

同是月,汉语根据不同时刻月的不同形状,为它配置不同的量词,“轮”“弯”“钩”突出了月的不同形态,形象感大大增强。在英语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的是piece的形态变化,只能体现表量特征,没看到piece与后面的名词paper、bread、glass之间有任何相关点、相似点,没有任何色彩。至于“张”“片”“个”则是汉语翻译出来的,不是piece 本身具有的。

2.比喻性

在汉语量词中,除了个体量词,还存在大量的借用量词。此时量词的比喻意味明显增强。它抓住了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以此物比彼物。例如:

一口大缸

一叶扁舟

一峰骆驼

“一口大缸”从表面看,它的顶部很像张开的“口”,是敞开式的,因此借用“口”来形容,修饰性增强。“一叶扁舟”中的“叶”作名词时指树叶,由于划行于水面上的小舟的外形与一片树叶很类似,借用“叶”来表示,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舟之小,生动活泼。“一峰骆驼”中的“峰”原指山峰,而骆驼的背部凸出的部分类似一座山的顶部即山峰,“一峰”蕴含着比喻性,同时也借用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来表示整体,鲜明直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绘性的形象和比喻性的形象不是截然分开的,如上例“一轮明月”中的“轮”,既描绘了月之圆,也抓住了月之圆与车轮之圆外形上的相似处,即比喻意味。

(二)情态色彩

在留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佛像”“一位小偷”“一个教授”[3]这样的表述。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具体语境中量词的情态色彩而导致的偏误。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4]

情态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位老师”“一尊佛像”早已习以为常,但若问其究竟,却未必说得出其中缘由,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评价,因而量词所蕴含的人的主观情态必然也是多样的。这里姑且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

1.表示褒义的,如“员”“位”。“一位老师”,“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有“官位,爵位,鬼神的灵位”的意思,沿袭到现代汉语,具有了赞扬的褒奖色彩,用于人,表示敬称。英语中“a teacher”,根本没有量词,单从外在表达来看,并没有敬称的色彩义。“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量词时用于武将,因此现在我们常用“一员大将”“一员副帅”,而不用“一个大将”了。显然“员”也具有褒义色彩。

2.表示中性的,如“本”“个”。“一本书”,“本”用于书籍簿册或花木。“个”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的范围都比较大,指人指物都可以,比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这里“本”“个”在情感上都有随意性,不能体现出说话者对“书”“人”的主观评价。

3.表示贬义的,如“帮”“窝”,“一帮强盗”“一窝贼”,从后面的名词可以看出,“帮”“窝”明显具有厌恶贬斥之情。再看“一帮狐朋狗友”“几位挚友”,不难看出“帮”在这里不能与褒义的名词搭配。

(三)格调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风格就是格调色彩,即语体色彩。”[5]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语体,这种语体色彩也大量存在于汉语量词中。

我们通常说的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书面语分为四类:具文学色彩,如“一抹斜阳”;具政论色彩,如“一任县官”;具古代文体色彩,如“一吊钱”;具科技色彩,如“一磅”。“抹”本是指动作行为,这里很传神地勾勒出斜阳的形态。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力求方便的口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任”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在书面语中我们就不能用其他的词去替换它,具有严肃性。在古代,铜钱一般用细绳串连起来,形成一吊一吊的。在表量中使用了“吊”来描述,保留了古代文言特色。具科技色彩的量词大都是度量衡量词,也有部分复合量词,如“人次”。在这样的表述中力求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口语色彩则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如“一溜儿小跑”“一舀子水”。口语色彩在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口语色彩。

总之,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独具特点。当然,这三类色彩在具体使用中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是某个量词融合了多种色彩义。每一大类色彩中的小类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汉语社团思维的特征,即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强调直觉性概念。

二、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由以上汉语量词三大特点,不难看出,量词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而不了解量词搭配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历来习以为常的搭配,学生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习惯。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1.初级阶段教学目标:熟悉结构,感受量词

教师教授常用搭配,使学生熟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对于母语中几乎没有量词范畴的留学生来说,对这种语言差异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级阶段,要寻求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信”。

2.中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简单色彩义,掌握“一对多”“多对一”搭配现象

在前期熟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精讲“数+量+名”/“动+数+量”搭配的色彩义,对于同一个词,展示不同的搭配,每种搭配表示的色彩义也不同。同一个量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色彩效果亦不同。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达”。

3.高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复杂色彩义,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情态色彩和格调色彩的教学,对学生“个”的泛化偏误要及时纠正,不能宽容待之。例如“一位老师”中的“位”表敬称,它是源自古汉语中“位”多表达职位、君位等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之分的用法。[6]针对临时量词的使用,如“一箱子书”,则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雅”。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听说并重,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初期,要考虑学生母语的干扰。首先,教师要让他们接受量词,通过课堂上教师领读、纠正,书中重现“数+量”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全方位感受量词。同时,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忽略量词的错误,不过多解释量词的色彩义,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2.图片展示,图文并茂

面对语境中具有丰富形象色彩义的量词,比较好的方法是顺其道而行,即有针对性地展现某一量词的“形”。如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教“一条鱼”,则侧重表达鱼的整体,课件中相应地展示一条鱼的图片。“一尾鱼”,则突出鱼的尾部特征,在整条鱼的图片中圈出鱼的尾部,以示表达效果。而“一块鱼”,则侧重表达鱼的部分,此时要展示一小块鱼,与整条鱼形成对比。这样,同是鱼,不同量词的形象色彩义就会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对多”的搭配。

3.演绎对比,语境教学

针对形象色彩,可采取汉英量词的对比,如前例所述“a piece of paper ”,“一轮/弯/钩月”,通过演绎举例,学生可以发现汉语量词的特点,也可自行归纳某类量词的用法。

针对情态色彩,则可对比不同主观情态的量词,如“个”“位”,通过对比不同搭配,某一量词所表达的情态自然一目了然。

针对格调色彩,则对比书面语和口语。同一事物,书面量词与口语量词使用的不同,表达的功用也不同。

“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如教师设置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量词。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量词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

1.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

在理论课学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简单的如初期的连线搭配,判断对错,填空等。尤其注重“读”和“写”,留学生在后期量词习得中,常出现类似“一课树”这样的偏误。这是同音异形造成的偏误,说到底还是对形象色彩掌握得不够。

2.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不仅在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的表达效果很多时候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可以让甲扮演售货员,乙扮演顾客,二者在商场展开对话,教师给出乙需要买的商品及数量。二者就此进行具体语境中的角色扮演及对话。

3.引经据典,交流互动

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环节,课外的实践和学习也很重要。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分配相应的任务。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起到纠错、促进进步的作用。如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量词,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习得情况进行点评。

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阶段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教师要继续本着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地接触量词。

三、量词习得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一开始接触量词时,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脑海中没有形成“量词”这一概念,或单凭死记硬背,简单记住了“数+量+名”/“动+数+量”搭配。对于其中名、动词和量词的互相选择并不知其意,导致无法学会地道的汉语,也不能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一)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历史。留学生接触陌生的量词时,必须首先学会接受汉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信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同时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订立恰当的目标,如初级“适时地使用量词”,中级“准确地使用量词”,高级“得体地使用量词”。

(二)注重交际,勤于思考

量词的口语色彩是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留学生要想学到地道的汉语,就得加强自己的口语训练,勤于开口。在日常生活中,如在食堂、商店、文具店等这些地方时,要善于观察,留意不同语境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勤于思考和记录,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量词搭配。

(三)阅读原著,善于联想

量词形象色彩义的表达途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相联性表现出来的。如“条”和“根”同是表条状物,但“条”的平面感强,如“一条毛巾”,“根”的立体感强,如“一根柱子”,这就要求留学生要善于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同”,转化为内在的逻辑,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同时,还要多读原著,不仅可以培养汉语语感,还能培养汉语思维。

四、结语

汉语具色彩义的量词是非常丰富的,其用法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就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中,“文化”这一因素贯穿始终,但主体仍是交际文化。到底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方法。到底采取何种对策,则要以对教学最有利为原则。本文则是浅谈自己的拙见,望对今后的量词教学有所启发。

(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的子课题成果”。)

注释:

[1][4][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第94页,第106页。

[2]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2页。

[3][6]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7页。

[7]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2.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汉外 对比 教学

谈到一个事物的特点,首先应考察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这里是将汉语同英语相比较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外词汇对比

比如探讨汉外词汇的民族性差异时,称谓词的用法就有很大差别。汉语词汇中关于亲属称谓十分丰富,如哥哥的妻子称“嫂”,弟弟的妻称“婶”,英语中一个“sister”就代替了。汉语中“伯伯、叔叔、舅舅”等,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表示,而“aunt”则代替所有的第二代女性长辈,而不分所谓的“婶娘、姨、姑”等。在进行汉语教学时,就应列出一个详细的亲属关系框架图进行具体说明。

汉语词汇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汉语词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单独使用时就是词,不单独使用时就是构词成分。如:“学”和“习”既是两个语素,又是两个词,二者合起来又是一个词。②汉语中有一大批外来词,如“咖啡”、“沙发”、“阿斯匹灵”。我们把外来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词,如“咖啡”;另一类是译词,如“科学”、“电话”等。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外来词,但一般总是借词占大多数,而汉语的外来词则是译词占大多数。③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趋势:单音节词常常扩充为双音节,多音节词语往往被压缩成双音节,如:月—月亮,窗—窗户,高级中学—高中 ,对外贸易—外贸等。④汉语中有大量四字成语,如“前车之鉴 ”、“未雨绸缪”等,都有其典故和出处,用法和搭配固定,是不能随便拆开使用的。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不能简单直观的去教学生词汇,而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则和特点,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汉外语法对比

汉语语法缺乏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所以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分析型语言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英语的形态变化丰富,形态变化是印欧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它有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如:英语形容词(adj.)加上ly后缀变为副词(adv.) quick+ly quickly ,clever+ly cleverly 除此以外,通过不同的形态变化还可以表达时态、数、人称、格等语法意义。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无法用构形形态来展现句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故语序和虚词就显得尤为重要。语序排列的不同和虚词使用的不同是表达不同语法关系和意义的主要手段。如“着”的用法,根据形势和意义的不同,“着”有不同的含义。“看着”表正在进行的意义,“着”是时态助词;“墙上挂着一幅画”表一种状态,“着”是状态助词。

汉语的语序较固定,而词序相对灵活。如:“前门”和“门前”,“上边”和“边上”,又如“经济计划”不同于“计划经济”,“方便群众”不同于“群众方便”。

(2)汉语中大多数实词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

这其实就是说汉语中词的多功能性,即汉语语法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英语里什么词类作什么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是很明确的,如:名词——主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表语,副词——状语。而在汉语里,某一类词常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如:a、他们正在工作。(谓语中心语)b、工作是一种乐趣。(主语)c、路旁有很多工作的人。(定语)

另一方面,一种句子成分在汉语里可以由多种词类的词充当,如:a、天气暖和了。(名词做主语)b、追求进步是一件好事儿。(动词性短语做主语)c、漂亮不是一种罪过。(形容词做主语)这些特点往往会让外国学生在学习时感觉非常困难,在教学时必须大量的举例和模仿,让学生慢慢领会。

(3)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具有一致性

在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中,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词、短语组成句子,基本的构造方式都是相同的,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等五种方式。如:词“改革”,短语“治理整顿”,句子“改革开放了。”都是联合结构的构造方式。

汉语语法中这种特点,即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使我们能较容易地掌握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类型,也能够让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时觉得有规律可循。

(4)汉语有比较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汉语里的量词数量大,它们分别是名量词和动量词,这也是汉语相对于英语的特点。名量词分为①度量衡;②集合量词,如:一棵、一束、一把;③习用量词,这是汉语仅有的,如几头牛、几匹马、一线希望、一汪秋水等,这些一定要让外国学生熟悉。

语气词丰富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汉语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有各自的语气词。同样的语气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也不同,如:你是小王吧?(表猜测)你是小王吧!(表肯定)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反复进行演示和举例,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区别和含义。

三、语言教学要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语音、词汇和语法不是汉语教学的全部,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将词汇语法的讲解和中国文化的介绍相融合,必须打破外国学生对其母语的定势思维,只有接受了中国的文化,才能真正去理解中国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语法讲义》熙 商务印书馆

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阅读教学 提问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9-01

随着新课程改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受到极大冲击,教学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与老师的关注。作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有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阅读的积极性,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方法与提问质量能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外汉语教学经验,详细论述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效提问能营造活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与此同时,幻想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主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教学与良好的课堂氛围息息相关。课堂氛围活跃能够让学生产生轻松、越快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外国留学生比较活跃、开放,喜欢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特别是阅读教学环节,他们更容易接受自由自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氛围枯燥、死板、安静,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感到乏味。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问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于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明白提问的目的性。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你问我答”的气氛,这样的话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阅读提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其使用汉语、应用汉语的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说,如果一节课的问题目的性比较弱、提问频率比较高,学生只能忙于应付,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进而减少了独立思考与阅读的机会。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质量。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限于低水平的问题提问,比如说,简单判断、回忆课文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占大部分。低水平、高频率的提问会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新形势下,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制定系统、全面的提问计划,因为在阅读教学中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应在关键问题指引下进行,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预防出现闲聊的讨论。提问要有重点与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提问,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思维练习。

(二)注意问题表述的有效性

问题有高效、无效之分,无效的问题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无任何益处。通俗、准确、自然的表述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调整句子与词汇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课时限制,决定了教师应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思考。若在问题表述中,超过了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那么,也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开展。比如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的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乐观”,花了很长时间给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问学生这个老人是否乐观。限于学生汉语水平,这样繁琐的叙述肯定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另外,句子与句式的选择也会影响提问效果。比如说,教师提问“在你的国家,交通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大部分学生会反应不过来,不能直接明白交通情况的含义。那么,改成“你早上去上学,汽车很慢还是很快呢?”那么,学生就能快速的做出反应,进而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明白交通情况不太好、交通情况很好等含义。

(三)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相对枯燥的课型,反复的进行练习、操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积极设计环节课堂氛围的、生动有效的问题,也可以将比较难的问题,设计成多个分散的、循序渐进的小问题,从而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维。有趣的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提问的互动性

提问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提问,控制教学过程的开展、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反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问后的等待非常重要,如果提问后自问自答或者马上给出提示,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影响提问效果。笔者认为借提问整治课堂秩序或先点后再提问的方式不可取,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度紧张的心理,不利于教学顺利开展。由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往往跟不上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仔细、敏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不仅要听清楚答案,更要清楚答案背后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在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全时,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说,提示问题重点、指引答题方向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应该积极使用“非常棒”、“好极了”、“很好”等简单的表扬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表扬加点评的方式,能够真正起到沟通情感、连接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课堂提问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注意问题表述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趣味性,问题提问的互动性,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6(6).

[2]雷英杰,龙叶.对外汉语报刊阅读中新闻标题的教学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2).

[3]王世巽,刘谦功,彭瑞情.报刊阅读教程(上、下册)[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

[4]王佶F.HSK[基础]阅读理解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6,4(3).

[5]袁冰,赵延风.HSK 汉语水平考试模拟习题集(初、中等)[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第6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自开设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离培养目标仍有差距,仍有继续调整的空间。造成该门课程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有差距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体系不完善

对外汉语专业使用的不少现代汉语教材是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没有满足学习者特殊需求,不符合该专业教学客观规律,以及专业发展需要,带有鲜明的“标准”化考试痕迹,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一是目标需求不明确。从现代汉语教材针对的对象来看,通用性较强,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但针对性却较弱,内容过于宽泛,没有以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没有考虑到外国人学习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与学生所学专业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量词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词类,色彩鲜明,使用频率高,同时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与声调并列的两大障碍之一。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量词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一般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介绍量词时,说明量词的性质、特点、分类就可以了,但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则不宜全部套用以上量词教学的所有内容,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而必须充分考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量词的用法、意义的分辨以及和名词的搭配。二是研究成果吸收不够。不少《现代汉语》内容陈旧、繁冗,与汉语发展现状脱节,落后于汉语发展。虽然教材经过不断印刷、不断再版,然而当下语言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吸收,甚至没有引起注意。配价语法理论关注关联性,成功处理了汉语句法中的有关问题,然而众多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对这一类研究成果却鲜有涉及,更不用说具体介绍。三是编写体例老套。理论阐述所占比例过大,注重传统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对某些语法点的讲解过于全面,而对汉语语用说明则关注不够,缺乏学用结合、边学边练和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没有处理好汉语基础、应用能力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三者的关系。

2教学效果欠佳

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我们投入的精力大,功夫花费多,但教学效果总体上不甚理想,其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缺乏互动。现代汉语课堂气氛普遍比较沉闷枯燥,环境压抑,生硬呆板,毫无生机和活力。“满堂灌”和“满堂问”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忙忙碌碌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不厌其烦地介绍汉语的特点、结构规律,而学生却无精打采,参与意识较低,开口率不高,被看成是训练对象,任人去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如此,厌学情绪较浓,逃课者不在少数,有时即使人在课堂,也是昏昏入睡,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回答问题,更不要说踊跃发言。二是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死记硬背音位、语义等各种概念术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生活问题能力亟需提高,乱用现象比比皆是。数词“二”和“两”所指数目相同,但用法却不大一样。学生在学习它们的区别时,下大量功夫又抄写又背诵,却不讲究如何使用,没有多比较、多归纳,于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经常混淆、混用两者用法。

3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考核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然而,现阶段这项考核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型考试阶段,注重把汉语当作一种知识来进行记忆,往往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难以有效反映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对与错,在信度、效度方面与受试者真实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测试内容的封闭性。强调考试成绩,注重分数,考查偏重于知识点、概念术语、各种条条框框,强调“知道什么”,而对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交流能力、组织合适话语能力关注不够,缺乏把新出现的汉语现象引入考试内容,没有充分发挥测试对教与学的督促与检测作用。二是测试手段单一。考试多采用闭卷形式,语言能力测试项目不全,题量较少,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紧贴课程标准的测试体系。书面测试几乎一统天下,而对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考试方式,如小论文、平时作业、读书笔记、口头测试、课堂讨论和小测验等却重视不够,从而没有使测试充分反映受试者是否全面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

二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策略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合相关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实状况,本文认为为了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关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由个体与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指人们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培养兴趣指从目的性教育入手,通过消除心里障碍,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深层学习和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汉语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现代汉语课专业性较强,内容丰富,对语言文字功底的夯实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要逐步摆脱这一困境,让学习者在实现自身学习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联系方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互相影响和补充,并不彼此冲突,它们两者一起构成了现代汉语,构成了今天的汉语环境。地处方言区的高校,生源具有多方言性,这为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渗透汉语方言内容提供了良好环境。方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和民俗,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和地理历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重视方言调查材料,联系学生熟悉的方言特点,以其母语为例说明问题,对照汉语方言知识进行讲解,列举方言材料进行语言现象阐释,能够化枯燥为鲜活、化繁琐为简明,更容易产生共鸣。南昌方言用“坐习子”代替普通话“赶时髦”,用“麻”代替“钱”,“且了佛”意思是“玩完,终结”。这一类词语很多,多为南昌方言的特色词汇。南昌方言区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音时,除了纠正方言读音外,还要重视方言词语辨证,把常用方言词语收录下来,用普通话加以注释和解说,使南昌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时不夹杂方言词语,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方言可以增进感情。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材料学习现代汉语,生动、有趣,使人感到亲切,学生很容易理解。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是课堂上各个因素的综合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生情感和教学效果。Packard对课堂气氛与汉语学习的关系作了说明,并且比较了不同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了语言教学的新境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多而且复杂,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为基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冲破种种顾虑,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自由、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心理学习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现代汉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进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第三,提高教学内容难度。现代汉语与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衔接、相互脱节,造成语言知识大量重复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种语言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语言项目,就教学内容来看,其难度的考察与划定,与智力和非智力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1]。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采取“拔高”教育,在内容上拓宽,在理论上加深,有助于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是二十世纪语言研究两大学派,前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实体,后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功用[2]。尽管这样的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把这一类新知识、新理论吸引进来,及时、合理地融入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

2采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于1918年产生于哈佛大学,自实施以来,通常用于医学、工商管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为它对于加深学生理论认识、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在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引入双向互动。教与学既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又是彼此相互影响的行为。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以“一言堂”为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双向互动强调教学平台上的师生交往,注重教与学双方密切协商、探讨,推动了课堂中沟通方式的变化。在论及互动时,Allwright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3]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不在演“独角戏”,代之而起的是教师的积极引导,既作为导演,又作为演员,督促学生学习、思考,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造“教”的机会,把难以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巩固了相应的知识,体验了参与教学的快乐感、成就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关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具有不少这方面知识储备,尽管在知识外现形态上掌握得零碎不整,但为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论教”,大力促进师生互动、互惠共赢,唤醒学生大脑深处对知识的崇敬,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修辞格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修辞的学习提供极大自由发展空间。

第二,尊重个性需求。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由于不同学生群体在性别、性格、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方式、表达特点、知识结构、语言潜能、语言基础、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导致在现代汉语课程学习上运用不同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统一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构架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客体必须适应风格各异的个性需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他们的特长、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将他们视为有价值的个体,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R·赖丁和S·雷纳指出的“利用个体差异来促进独立的学习,而不是约束、限制或降低学生的发展潜能”[4]。对于有性格内向性倾向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并采取鼓励和对错误更加包容的态度,勉励其多参与语言实践,多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乐于冒险和尝试。而对于性格有外向性倾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注意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提高实际汉语交际能力。

第三,力求目的性明确。冯惠敏指出:“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是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表明人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而要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现实”[5]。教学目的是目的中的一个类别,是师生一切活动的终极指向,充分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在现代汉语教学目的上,不同专业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明显的一面。就对外汉语专业而言,有其特殊一面,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首先要研究“教什么”,应特别注意研究“彼有我无”、“彼无我有”的语言现象,强调汉语与其它语言在语法、语义、语音等方面的本质区别,揭示汉语所独具的特征,并将这些本质特征作为讲授的重点。在教学中,只有围绕这些目标,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抓住教学重点,以点带面,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语篇分析能力、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现象观察能力,才能形成学习的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3规范考核内容与形式,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科学的能力测试评价机制是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汉语水平、促进汉语学习的工具,对教和学双方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用什么重要尺度进行衡量,关系到教学设计、课程建设和教案编写的科学性。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评价与考试制度,强调语言测试的激励作用,使考试成绩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必须探索教学评价手段改革规律,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考试方法,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使考试与课程形成互动,共同完成既定培养目标。

第一,鼓励参加语言实践活动。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正如吕必松所说:“言语要素可以传授,而言语技能是不能传授的”[7]。语言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加大语言实践活动的力度,把语言实践纳入“现代汉语”课程考核,规定相关语言活动分数进入成绩单,未参加语言实践活动者,不能通过现代汉语考试,这样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汉语课程的应用价值。现代汉语课的实践活动,包括举办讲座、故事会、讨论会、报告会,辩论赛、教学实习、教学竞赛、演讲比赛、朗诵大赛,开展汉语拼音运用、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描写、汉字规范化使用情况调查。学什么就要练什么,练什么才能会什么,会用了也就等于把真正的汉语知识学到手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语言情境中,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练习,将所掌握的言语技能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从而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了会用的目的。对它们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对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评估,不仅为学生实现对专业的认知由抽象化向感性方面转化奠定良好基础,而且能够很好地检验现代汉语的学习成果。

第二,注重语言理论与基础知识。在考试设计上,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任务,形成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要求内容涵盖汉语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体现在考评方式上,除保留闭卷考试外,增设开卷、口试、随堂考查、小论文写作,把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专题研究报告、语言学读书笔记列入总评成绩。这些不同类型的评价手段,侧重语言认知行为、认知能力的考核,充分体现出语言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的有机结合,让储存在语言信息网络中的节点处于交通联系的活动状态,能够大大减少死记硬背语言学概念、术语的现象,有利于多途径检测教学效果,从而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Allright,R.TheImportance ofInteractionin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11(5).

[4]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现代人才,六一中学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创建了具有六一特色的充满活力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主动、终生幸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生成了新型的课程文化。

学校努力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体系和汉语教学课程体系,编写纲要和讲义,一种融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在我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中期留学:主要给希望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在我校学习的机会;短期培训:包括武术、汉语、书法、绘画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训;游学夏令营/冬令营: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参观游览;对外国际文化交流:组织教师、学生外出访问交流,组织校武术队国外巡回演出向国外输出汉语、武术教师,满足国外对高水平汉语、武术教师的需求。

为了将人类优秀文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不同国家、地区学校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我校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校共同发起组建“世界学堂联盟”。我校加强世界学堂联盟建设,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师生发展。其成员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定期访问我校,与我校师生互动交流,走入课堂同我校学生共同学习,参加我校的校园艺术节,与我校师生同台演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挪威、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师生来我校学习中国文化。通过交流,加深了了解,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交流中,我校学生提高了国际交往能力,健全了人格,促进了发展。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出国修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组织了13名教师赴新西兰学习友善用脑教学法,回来后进行汇报宣传,现正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我校还组织10名教师到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学习。仅在HB学校,教师们听课就达近70节/人,每学科组交流2次,学生集体交流2次,专题讲座5次,参加学生的文艺表演3场。我校老师还为当地的初中学生上课,受到好评,另外,还参观了其他5所学校,走访了6个学生家庭,多层面地了解美国教育,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学校先后组织60人次教师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访问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武术、对外汉语、历史、语文、英语多位教师进行了长期一年、短期三个月的赴外访问教学活动。他们在教学方法、策略、文化、课程建设等方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回来后,他们层层汇报,举行实践研究课,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开展了学案导学、构筑理想高效课堂等活动,使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第8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复合趋向补语 偏误 留学生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15-02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趋向补语的使用对于留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对教学者来说也一直是个重点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语言很少有类似汉语的补语这种语言现象,汉语里一个句子如果包含补语,在其他语言里可能会用两个或多个句子表达。因此带补语的句子出现偏误的概率很高,趋向补语的偏误又是在补语偏误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为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前者是说把一门语言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对语法规律进行概括和说明。后者则是探讨如何把前者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学科教学当中,以便第二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本文就是在用法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出留学生在使用偏误补语的一些错误以及原因,最后归纳一些避免学生造成这些偏误的方法,希望对汉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有些帮助。

补语是位于动词和形容词后的谓词性成分,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趋向、程度、结果、可能、目的、数量,状态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具体来说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包括“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留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趋向动词作补语时与句中其它成份之间的句法规则从而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际有语法错误的句子。

1 多数偏误问题的原因

对于偏误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是不同的语法项目,偏误类型是不可能一致的,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种较全面的分类方法,《对外汉语是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这本书把偏误类型按照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划分。趋向补语在语法意义方面的偏误类型有复合趋向补语的选择偏误、趋向补语代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缺失和漏用动词。在语法结构方面是“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时宾语位子不当。在广泛地搜集留学生的偏误语料进行归纳分析后,我们总结了多数偏误问题的原因。

首先,根据要做分析的14个复合趋向补语设计一份“趋向补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共计42道题。分为填空、选择和改错题三种类型。调查对象主要是留学生的中级班和高级班共计30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共计1260道题中有552道题学生没有回答正确,偏误率达42.8% 。其中“上来”和“上去”这组词的偏误率最高,“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这两组词基本无偏误。

1.1“上来”和“上去”

动+上来(上去)+名词。名词一般为受事,间或有施事。表示人或者事物动作从地处到高处。

(1)搬上来(上去)两把椅子。跳上来(上去)好几只猫。

第一个例句名字“椅子”作为动作的受事者,而第二个例句名词“猫”是动作的施事者。从语法角度来看句子中的“上来”和“上去”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没有语病。从语义角度来看,两者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动词+上来”和“动词+上去”的分别在于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句子中用“来”和“去”是由句子的语义决定的,留学生通常分不清什么句子用“来”,为什么这个地方又用“去”。趋向意义表示方向意义,人或物体在空间所移动的方向。因此“来”和“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人们会以自身为参照物。“动词+(上)来”和“动词+(上)去”这类结构都有这样的的区别,以下不在重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上来”和“下去”是不能替换的。

(2)瓶盖拧上来了。在这幅画上再画一个月亮上来。

此留学生显然不是很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前一个例句的意思是瓶盖同某位子完好的衔接上,后一个例子的意思是在这幅画上多画一个月亮。两句都应该用“上去”这个词。正确句子为“瓶盖拧 上去了。”“ 在这幅画上再画一个月亮上去。”,在这里“上去”表示添加或合拢某处。

(3)这道题,他回答上去了。

动词由“说、唱、学、答、背、回答、叫、念”等上述几个词担当,后面只能接“上来”表示成功完成某一动作。动词和“上来”中间常加“得、不”。 因此正确的句子为“这道题,他回答上来了。”留学生可能想到有时候“上来”和“上去”是可以通用的,没注意特殊动词不能接补语“上去”的用法,造成语法偏误。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154个,偏误率高达27.9%。也就是说,调查的30个留学生中,有8个人不能完全把握这组词的用法。

1.2“下来”和“下去”

例如:反正给我带来的感觉不错的话,什么歌曲都可以接受下来。

“下来”表示动作完成,有脱离的意思。但是“接受”这个动词本身表义已经很完整,再带“下来”这个趋向补语显得多余,不符合句子经济简约的原则。

(1)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长跑训练要坚持起来。

句意是长跑训练这个动作已经开始并且要坚持做,一直做。“起来”虽然有动作开始并且继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它强调的只是开始的状态。“下去”即表示动作状态已经开始,又强调过程继续下去。因此此句改为“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长跑训练要坚持下去。”

“上去”和“下去”置于感官动词之后,如“闻上去”理解为“闻起来”,“看下去”理解为“继续看”。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115个,偏误率达20.8%。偏误率仅次于上一组,也是比较常见易用错的一组词。

1.3“起来”

(1)这天儿一天天地冷下去了。

“下去”表示的是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且形容词多用表示消极意义的。“起来”表示一种状态开始发展,并且程度在继续加深,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的,强调的是状态的开始。所以句子应该为“这天儿一天天地冷起来了。”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细微的语义差异是很难把握的,即使本族语言使用者大多也是通过语感来辨析句子的对错,少有从理论方面说明句子对错的原因,留学生要把握此类词的用法还需勤加练习。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83个,偏误率达15.0%。

1.4“出来”和“出去”

(1)一位大叔从地窖里钻起来。

“起来”确实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下而上的趋势。“出来”有从里面到外面的意思,同事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藏到显露,此句意思是大叔从地窖里面到来外面,有说话人从看不见大叔到看见大叔的一个过程,所以此句用“出来”这个词更恰当,应该为“一位大叔从地窖里钻出来。”

(2)你把小王的秘密泄露出来不好。

虽然“出来”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蔽到显露的意思,但是它属于中性词。而“出去”不仅有这层意思,一般还表示说话人不赞成这种行为,带“出去”的动词限于“说、讲、嚷嚷、透漏、泄露”等少数几个,名词要提前(常用“把”)。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94个,偏误率达17.1%。

1.5“过来”和“过去”

(1)图书馆有这么多书,我都看不下来了。

此句原意是他觉得图书馆书太多,根本看不完。“下来”确有表示动作完成,但是强调动作开始并且过程继续下去。“动词+得(不)+过来”表示能(不能)周到的完成。常涉及时间、空间、数量等因素。受事一般都放在前边。所以此句用“过来”比较合适。此句改为“图书馆有这么多书,我都看不过来了。”

(2)病人昏迷过来了。

此句趋向补语用得是引申义,“过去”可以表示失去正常状态,多用于不好的意思。常用动词限于“晕、昏迷、死”等少数几个。动词和“过去”中间一般不能加“得、不”。而“过来”可以表示回到原来、正常或比较好的状态。很明显此句要表达的意思用“过来”是不恰当的。此句应改为“病人昏迷过去了。”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79个,偏误率达14.3%。

“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这两组词比较简单,留学生使用错误的情况很少,只产生了27个错误句子,偏误率为4.9%。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在复合趋向补语偏误方面,留学生多是因为对补语引申意义及用法的把握不够准确造成选择偏误。

2 针对补语所出现的偏误相应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复合趋向补语所出现的偏误,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留学生的趋向补语教学有些许借鉴。

2.1语境训练法

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语言实践并把它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汉语。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当中,引申义的用法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使用频率不多,有时候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是能很快理解引申义,但在交流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此类语法点,只能记住一些像“看起来”这样常用的习惯语。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解而练习量不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引申义的理解不过深刻,在实际交流中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

2.2固定词组法

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母语的负迁移便是其中之一。例如“醒过来”这个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往往说成“醒起来”,因为英语用“wake up(醒起来)”表示这个动作。在留学生看似有道理的词语用法其实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因此在学习这类词的时候不妨将它们看做固定搭配,整理起来专门让学生识记,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便提高留学生的交际水平。

2.3多做对比分析训练

多做汉语中相近词的比较,从语法结构和意义两方面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使学生准确的理解词语,学会辨析词语。也要做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对于留学生来说可以更有效的学习汉语。比如说,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可以轻松的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例如“我教他汉语”:I teach him Chinese.

2.4加强语义、语用和功能的训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结构而轻语义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复杂,教师往往更加注意让学生掌握句式结构而忽视了语义,语用和功能的训练。例如“你把桌子搬上来”和“你把桌子搬上去”,其中“上来”和“上去”,语义上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而句子本身在结构上用这两个词都可,到底要选用哪个词就看当时的语境和语义上这细微的差别了。因此,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结构形式,要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

2.5精讲与多练相结合

精讲与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第二语言的获得需要学习好语言的规则和养成良好的习惯。“精讲”是指教师要讲授适当的语言知识并介绍语法规则,这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练习也必须是在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知识不能不讲但要讲得精,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多练”是指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语言运用的熟练度。练习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性、交际性的练习,同时特殊语法句式进行单项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赵金铭.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第9篇:对外汉语教学讲义范文

[关键词]课堂沉默 日韩留学生 社会文化因素

大多日韩留学生的性格内向沉稳,平时不太与人相争,课堂讨论时不说或者尽量少说,成了他们的应对策略。这固然与学生自身的性格、学习动机有关,也有着跨文化交际中自身文化习俗,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日韩留学生的沉默某种程度上根植于其本土文化,受本国的社会文化影响甚大。本文试着从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以面子因素,礼貌考虑,权威观念以及慎言慎行的民族性格来正确看待日韩留学生较为普遍的课堂沉默现象,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教师权威的观念

日韩留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太爱说话,开口度不高,和他们自身的教育观以及在此影响下长期形成的课堂气氛不无关系。

受孔子文化影响,日韩两国将尊师重教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习惯直接导致学生不善于积极主动发表个人的意见,怕与权威对话。学生对老师较为尊重,甚至是畏惧。这种心理上对老师权威的过于尊敬,过于紧张的距离感,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不习惯太多的脱离课本,所以当老师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引申启发提问时,习惯了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日韩学生是不太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和步骤,常常表现的不太积极和活跃。即使在老师的点名回答下,也是只言片语不能侃侃而谈地回答这些即兴的问题。

二、面子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面子观念一直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日韩两国人们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意自己的面子。他们会用理性反复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很少会考虑这些言行是否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在有众多不同国籍和肤色的留学生汉语课堂这个公共环境中,在课堂回答问题的环节中,日韩两国学生有时不发言也和这个面子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对58名日韩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45%的学生认自己的发音不标准或害怕回答错了,会引起其他同学嘲笑,在师生面前丢面子; 50%的学生由于其他同学先参与了,自己没有比他更好的答案,所以不愿意挑战同学的言论;48.3%的学生由于其他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都不发言,只好保持沉默;50%的学生由于大家都没发言,不愿让教师或同学认为自己爱出风头。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这些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中,在追溯不说话的原因是他们都顾及到一个和自身相关的因素就是,面子因素。无论是害怕回答错了,或者没有更好的答案,这些都是和自身的面子有关。

三、礼貌因素

Brown 和Levinson 的“礼貌策略理论”认为,沉默,不说话不表态,它是最礼貌的策略。并且认为沉默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因为它可以避免或减少对对方的积极面子的威胁。当交际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表示不赞成、不同意或蔑视时,这就威胁到了对方的积极面子。这时,如果听话者不直接用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是采取沉默这一间接表达方式,这样就避免或者减少了对对方积极面子的威胁,在课堂上,当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尤其这个发言人是一位长者的话,即使有不同的意见,出于礼貌的考虑,也会有很多日韩留学生去选择沉默,在这里沉默就是对人的尊重。在东方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利和权威的象征。在来华的日本,韩国留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是老人(根据本次调查的58人中,日本老人占日本留学生的比重为30%)。所以在年轻人和老人同处一个班级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个老人对某一问题提出的一个看法,尽管本国的年轻人有不同看法也基于礼貌策略和本国“敬老”的文化传统不能加以反对或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会造成一种部分日本人韩国人消极沉默的情况。

课堂沉默现象是影响对外汉语堂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日韩留学生由于受本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课堂上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一方面应该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打破课堂沉默,如何在课堂上逐渐消除权力距离、面子、谦虚因素的影响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同事交流,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以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克服语言焦虑,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互动参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言焦虑感是指学生使用外语时以及课堂学习时的焦虑程度。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首先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 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对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使得学生不要害怕说错话,多错多练多提高是一种良性循环。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例如微笑、点头等也可以鼓励胆怯的同学去张口说汉语。教师要牢记一个原则:应该保护沉默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的情感受到伤害。教师应该想法设法使沉默的学生感觉到安全感、放松感和舒适感。这样,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2.其次,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不管参与程度和效果如何,对于沉默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课堂体验,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

3.同时,在分班或者排座位时,尽量将日韩两国学生分开,尽量不让让日韩留学生扎堆坐在一起,尽量减少这些消极影响,减少这种小圈子的负能量,增强正能量,

4.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给那些不善于当众表达但确实还有表达欲望的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以纸条形式将自己未表达的观点写下来,同时教师将其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内,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教学,同时也使得不善言辞的部分日韩留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吕比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

[2]Brown, Penelope & Levinson, Stephen,Politeness :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