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

第1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No1.每天至少读上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以此来拓展自己在作文水平方面的提高与加强。开拓自己渺小的视野。

No.2每个星期至少读上1到2本书的数量。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智慧。

No.3读书做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条件。以此来开拓自己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的加强。

第2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作者:张国军

单位:金平县勐桥乡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六年级学生提高成绩、能力及素养的关键所在,老师必须要全面重视起来。但从目前我校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写作文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往往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经常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写的,所以没有办法开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既不在于农村生活的单调,也不在于学生经历的贫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组成材料。因此,我认为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够打开作文大门,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方面的文章阅读探讨和课堂作文教学经验积累发现:教师应该极力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作文素材。

一、课文素材积累。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积累途径,如果能合理的掌握与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此种积累素材的方式不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只需要合理利用课内时间即可。但对于农村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去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作文的魅力值。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同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语言表达”环节,让学生从“山中众多朋友”中选择一位朋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确此篇课文素材积累所适合的位置。此外,课文里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优美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文中进行绘画。,以便于学生逐渐学会整理素材、有序积累素材。

二、生活素材积累。

对于六年级的写作范围而言,一般都与学生所处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学生的素材积累必然离不开生活这一途径。对于大部分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都不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对身边事物关注的较少,导致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描写的不够真实与生动。其实,写作就是起源于生活,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如果能够留心观察与总结,那么写作素材的积累速度会非常快。对此,在实际的六年级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他们逐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人与事的习惯,让学生乐于从生活中探究写作思路与灵感。比如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时,老师可以布置《家乡的味道》的作文,此题目一出,较多的学生会联想到家乡的美食,会着重观察生活中此方面的内容,但很难打开作文思维之门,因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味道”并 不是要局限于美食,也可以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文化、自然风景等进行描述哦!这样的提示能让学生逐渐扩展对生活的关注范围,既能够写好此篇作文,又能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与感悟生活的习惯,这便是学生逐渐养成素材积累习惯的重要体现。

三、课外阅读中素材的积累。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读多了自然会有写作的欲望。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在六年级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老师可以帮组学生找到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小说补充阅读。学生阅读过后,在与同学的交流时往往会很自然地谈到里面的内容,有时还会出口成章,甚至达到妙语生花的境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笔记素材积累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靠读、靠背还不够,要积累更多的素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发现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及时摘抄或根据爱好制作一张便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越来越多,便笺卡就会变成一个材料仓库。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自然美景与奇异物品,或是一时的灵感,都要即时地把它记下来。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好方法。日记,日记,就要天天记。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集腋成裘了。写日记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还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甚至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灵感。

显而易见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思想、心智、思维等还不够成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积极的从课文、生活、课外阅读、笔记等几方面着手,教会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感受写作及积累素材的乐趣,为学生将来顺利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有了素材,我们还得勤于思考、敢于想象,这样过去那种一提起笔就昏昏然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就一定能得到彻底的改善,写起作文来也就自然会文思泉涌,笔下生辉了。

字数:2062字

第3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在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深入进行了“开展经典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一、经典阅读的现状

(一)经典文的阅读总量不足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经典文虽然大量入选作课文,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经典文阅读没有课程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级一学期20周计算,一学期共180个课时,而这180个课时是用来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课。因为没有课程定位,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课外阅读课总是被挤出课堂的门外,有时因教材需要,也会上一两次的指导课,但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此外,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也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材体的优秀“经典文”被异化

缘于部分的优秀经典文篇幅较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是无法进入课本的。所以,优秀的经典文一旦入选为语文教材时,难免会遭横斩竖砍的删改。这些被异化的中华经典文,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而且变得“小”“短”“轻”“薄”,充满了阅读障碍。

(四)教师阅读观念薄弱

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有的教师仍然抱着“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的陈旧观点,把课外阅读放在补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师尽管经常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当然不佳。于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三无”产品:“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最终使学生“无兴趣”。

二、经典阅读的有效对策

窄化的中华经典文阅读现状,让我们很难触摸儿童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领域里,要很好地利用优秀的中华经典文资源,积极进行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扩容阅读、主题阅读、演绎阅读、评价阅读,让儿童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中华经典文在母语教育的殿堂里“读”领。

(一)推荐阅读,激发兴趣

茫茫书海,万千读物,如何让00后的孩子在书海中顺利畅游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向学生推荐书目要做到传统与时尚并举。除了推荐公认的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根据年段不同,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书目必读数目和选读书目。学生必背书目为《中华经典诵读本》《三字经》《必背古诗70首》,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百家姓》《新世纪教育文库》等。学生每日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相当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从阅读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阅读”含义的三个层面:解读、赏读、研读、创读,由这三个层面出发,便衍生出许多种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该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主要模式:读——记——汇——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笔记的内容和可以抄精彩词语或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学校还专门设计读书日记《小蜜蜂》,要求学生每日进行阅读反思及盘点。一、二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三至六年级学生以读后感、人物形象评论等形式写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课内外整合阅读课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谈——真情面对面——作家新书架。课程主要结合课文教材,进行与之相关的内容拓展阅读。

4. 交流评论课主要模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进行组织交流。

(三)主题阅读,跃升品质

中华经典文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的统率下,开展的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通过读、想、编、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跃升中华经典文的阅读品质。

(四)扩容阅读,积淀濡染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扩充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积淀濡染。

1. 定时、定量阅读。定时让学生阅读,一要时间落实,每周起码安排一节课进行专门阅读,规定每天晚上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定量阅读,内容不宜多,取材要考虑广泛性、可背性,并根据分类提供:星期一唐诗宋词,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资料点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在校内读。为确保书源,学校图书室可每周向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定性阅读。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只要内容健康的,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这样,他们读起书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情阅读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师对这种“定性的放任”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文学所带来的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3. 声像阅读。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儿童的阅读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含量高、人文熏陶气息浓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学校还可以给家长发出读书倡议,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宜学生看的栏目、节目、电视剧等。

4. 竞赛阅读。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学校每年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开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比赛活动。丰富的读书活动还有:征文、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评选星级读书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签评比、班级的“书香伴我行”主题班会、“诗韵飘香”诵读擂台赛、《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西游记》开展讲故事比赛、人物绘画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说、写、画、唱等各种形式来畅所欲言,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并在反复诵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评价阅读,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贮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桥梁,但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往往让学生难以入手。因此,教师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读书,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可用下表评价中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情况。

我们还采用写读书笔记、读书量、阅读考级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其阅读过程,阅读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总评成绩中。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书籍上的),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高涨。

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生喜欢读书了。学生读书目的以提高语文水平和丰富课外阅读知识为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班里56%的同学有每天看书超过一个小时的习惯。88%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有83%的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校园到处弥漫幽幽书香!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阅读中华经典,是亲近母语带入一个“童心、诗意、浪漫的旅程”;中华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将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读”领。

【参考文献】

[1] 俞冬伟,励汾水.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理念;书香家庭

阅读是人们依靠自己的视觉,通过文字符号,从书面语言中接受信息、理解意义、捕捉作者思想意图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单靠语文课堂教学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在学习语文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现在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有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裂变,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人们的阅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电视、电影、录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冲击。不少家长认为,电视的信息多的是,什么政治、文学、体育、艺术样样都有,再加上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使学生和家长两眼盯住的只有课本,课外阅读倒成了学生的不务之业。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放任不管的占8%。“读书其乐无穷”从何谈起呢?

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教师和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20%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25%的学生根本不看,55%的学生只是偶尔看课外书,其中35%的学生读课外书是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家长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出外游玩,就是在家看电视、上网、打麻将,哪有时间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布置的只是书面作业,课内阅读也布置,但却没有有效的办法来检测,没有加以有益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变成自觉行为。

由于这些原因,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就必须开展课外阅读,而开展的途径就是要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我校在上学期启动了一个“书香家庭”的读书活动工程,解决了学生不读课外书的毛病,现把做法归纳如下。

一、树立课外阅读新理念

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和协调。让家长认识到阅读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更新师生的阅读观念,教师要转变以课内学习统领一切的观念。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恰当的调控,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激励的办法,使学生自觉地行动起来投入课外阅读中去。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动员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运作系统(即营造书香家庭)。

二、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好各年级的阅读计划,做到教师指导及家长指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出发,制订可行的计划,家长可以根据各个小孩的实际情况选择书籍,至少要选出一本家长和小孩共同阅读的书。家长可以参考各年级推荐书目,和孩子每天坚持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定期带孩子到图书馆、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等文化场所开展读书活动,对孩子的阅读给予指导。

三、建立优良的家庭阅读环境

确定了读书计划以后,每个家庭成员自觉地读书,互相提醒、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家庭拥有读书间或书房,拥有电视机、电脑等学习设备;家庭拥有藏书量在200本以上;家庭每年有一定资金用于购书、读书或参加培训;订阅两份以上报纸、杂志;家长引导孩子在读书后进行摘抄、剪报、手抄报、读书笔记等,让孩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活动开展了一个学期,已初见成效,涌现了一大批的“书香家庭”,如龙旭敏等家庭,创建“好孩子小书房”的读书环境,一、二年级学会了读后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四年级学会了写读后感,五、六年级进行人物评价。学生家里收藏的书多了许多,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积累的好词佳句多了,语文底蕴丰厚了,语文素养就高了。阅读的书多,写作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语文的总体成绩有了提高。

总之,这个读书活动,掀起了学生和家长喜读书、爱读书、求上进的热潮,营造了亲子共同学习的氛围,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学习、沟通与成长,从而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改变以往孩子在课余时间玩乐的消费观,使他们增长见识,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庆.面向未来的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01(7/8).

第5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也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让人生在有限的长度内,宽广辽远,波澜壮阔,奔腾汹涌,浩荡激越。”对于课外阅读的作用,相信也是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的。

但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即使提到课外书,也只是把《优秀作文选》等同于课外书籍而已,在他们看来其他课外书就是影响学习的“害书”。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作了明确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50万字。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或超过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新的实践研究。

一、纳入常规,确保“读”的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余,但把所有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同时因为许多孩子缺乏持之以恒的力量。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会有头无尾,收效甚微。为引导和组织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学校开辟了周三、周五下午的半小时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与中外文学大师“对话”,汲取人文素养的精华。把每周两次半小时的阅读课纳入学校常规,不仅保证了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能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自然地带到课余阅读,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坚持性。

二、教给方法,养成“读”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掌握从语言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是形成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加以指导和培养。

1.指导选择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还较差。而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一般说来,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等。

其他提到的一些长篇小说,如吴承恩的《西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拂游记》也适合小学高段的孩子阅读。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正和鲁迅先生的观点相一致。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前年,我校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学校,为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读书漂流”活动。“漂流活动”由同班到同年级再到跨年级之间进行。

通过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越来越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了,班中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读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多多,快乐多多,收获多多”。

2.教给阅读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和课外读物的特点,着重要求小学生学习并掌握默读法、泛读法、速读法,以加快阅读进程,促进阅读过程的最优化。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觉得为学生朗读讲解作品、赏析片段,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方法的一个好途径。

为学生朗读讲解故事,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之路。也许有人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从学习阅读到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级都有给孩子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模仿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一开始,老师得先捉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整个作品。”在这一方面,老师有着独特的洞察能力,他能够清楚地掌握孩子们对故事长短、难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协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一开始完全不会,到能阅读整个故事,他们也就慢慢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3.养成动笔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养成两个习惯很重要:第一,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在书上划出重要句段、写写评注。如果是借来的书,提倡写读书笔记。可以是编提纲,也可以写创造想象型的读书笔记,最多的还是写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第二,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学成于思,边读边思,读书才能有所进益。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只了解故事情节,就不能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体会到蕴藏在文章深处的东西。

2005年起,我们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本“采蜜”本,有“开卷有益”、“读书名言”、“读书方法”、“阅读笔记”这样几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阅读笔记”的填写:

读篇目《________》阅读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日

优美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学期期末学校对“采蜜本”的使用进行总结评选,同时将其作为学生参评“阅读之星”的材料之一。

三、组织活动,注重“读”的反馈

课外阅读配合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孩子持续的阅读兴趣。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些手段,如朗读、课本剧表演、画画、唱歌,同样可以用于课外阅读教学中。

在队活动中反馈。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不少是充满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大多数学生阅读心理和水平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结合班队活动,采用“读书会”、讲故事、相声、小品等形式,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

在自编小报中反馈。指导学生自编小报,每月一期。由学生自己当主编、编委和美工,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并组织交流评比“最佳手抄报”,张贴公布,表扬奖励。在小报上,体现出了他们作文、审文、改文、抄文的自主精神,也反映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

在学生习作中反馈。“厚积而薄发”,学生的作文是从“积蓄”到“倾吐”的过程。大量读写,日积月累,学生的习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学期末,通过交流读书笔记,每班评选出五位“阅读能手”,给予表彰激励。几年来,学校学生习作频频获奖并见于报端。目前,已结集出版学生习作《舟航》四辑。尤其值得称颂的是我校一位学生在“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中,荣获全国“五十杰”称号。这对于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学校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6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二、交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作品题材丰富,且种类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仅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够,还必须学会阅读的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把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体验成功喜悦,形成浓厚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以鼓励。学生在获得鼓励之后,会进一步激起阅读的兴趣,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单个学生的进步又成为其他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级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第7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要在学生心中播下读书的种子。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他们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读书。丰富的阅读,帮助他们积淀了广博的学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在班级中树立典型,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的精神食粮。

对初涉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到阅读状态中去。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文章内容,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阅读兴趣。但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增强其课外阅读动力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

1.推荐书籍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各不相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一般比较喜欢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高年级学生则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比较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书籍感兴趣。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籍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2.推荐书籍时要注意形式多样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给学生推荐不同的书刊、篇目。如在向六年级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可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还可以把统一、分散推荐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3.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我们要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激发、巩固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

(1)背诵古诗。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经常背诵、积累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语言,还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设立小灵通信息台。可以让学生阅读报纸杂志,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在每周“十分钟队会”上,通过“小灵通”讲台各抒己见。(3)开展小种植、制作活动。课余时间,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教师可以号召学生种植自己喜欢的各种植物,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动物的图片等,然后再引导他们去阅读有关动、植物的书籍。这样,不仅使他们了解了某些动、植物的习性、特征等,也培养了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4)开展读书周活动。把每月的最后一星期定为班上的读书周,让学生把这个月所读过的课外书或记的读书笔记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5)举办比赛。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擂台赛”“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活动等。每项活动结束后要及时予以奖励。通过比赛,在班级掀起读书热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凸显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就必须凸显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籍的方法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得法者如鱼得水,不得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筛选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他们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这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学生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如可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文章,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但要注意的是推荐的书籍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宜。

2.正确把握课内、外关系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因此,教师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就能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能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将报纸、杂志等引入课堂,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素材。如学习《新的跨越》一文,学生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消息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4.培养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要遵循课内带课外、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

(1)教会学生恰当运用精读、略读的方法。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和目录,以全面了解文章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单是为了休闲娱乐,更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在理解感受的同时质疑问难。

5.指导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仅要边读边想,而且要边读边动笔。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段,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等;学生可在感触较深的地方圈圈画画,也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旁边加上批注。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第8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沉浸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师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氛围,把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根据中心校的有关精神,开展此项活动。

二、创建目标

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三、创建口号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每天晨读课校园内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2、各班选好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读书组织委员,组织班级晨读、晨背和午间阅读。

3、各班读书组织委员作好借书、分书等准备工作,阅读要求学生静心、投入,充分体现自主、自觉的学习风气。

4、读书时间为:晨读、午间阅读、每周一节读书课、双休日、放假时间,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5、语文教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1)围绕每月阅读主题,备好课,上好指导课:①激发兴趣 ②读物介绍 ③阅读方法指导等。

要求学生做到:低年级——学生读后把书名、标题记录下来并摘抄精美词句,由家长签字证明;中、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要求教师做到:①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②有布置有检查,每周至少批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

(2)反馈交流课,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①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文诵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②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趣味性较强的读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开展不同形式的写作比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记叙文、读(观)后感、想象作文、童话等竞赛,检验读书、积累的成果。④三~六年级学生每个月每人编辑一份读书手抄报,丰富课余生活。

(3)及时检查评价阅读的成绩。

6、组织参加学校语文组、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有低年级讲故事、朗读比赛,中、高年级征文、手抄报、演讲、知识竞赛等。

7、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播送学生的读书作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8、学校图书室每周定期做好各班借书登记工作。

9、 教师、学生、家长共读书,一同打造书香校园。

(1)学生读书系列活动

①各班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②各班学生结合每个月的读书主题办好读书手抄报(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4份手抄报)。

③继续开展好每学期一次的校级优秀诗文背诵活动。

④各班鼓励学生去图书室借书,并开展借书评比活动。

⑤各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书籍告诉我”读书知识竞赛。

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建立年段、班级文学社团,使其成为宣传学校的一支生力军。

⑦开展好每学期一届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

⑧开展“每月一星”推荐、表彰活动。原则上每班每月推荐一人,在升旗仪式上通报表彰,并请一名学生进行事迹介绍。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评选“每月一星”和上“书香荣誉榜”的依据之一。

⑨各年段每期开展一次“书香班级”或“书香中队”评选活动,并为选上的班级或中队挂牌。

(2)家庭读书系列活动

①印发(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

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在(亲子读书手册)上签字。参考学校推荐书目,为孩子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校园读书节时,邀请家长参加。

③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④开展“亲子读书――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五、具体安排

2月:搞好基础建设,形成精神合力,营造书香氛围

教师:进行主题研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知识积累;

学生:博览群书,知书识礼,积淀人文传统。

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师生在阅读中成长。形成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2、20**年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3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少先队、各班级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1)“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启动仪式。

(2)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书香校园组织委员会”。

(3)设计行动标识、行动口号、阅读宣言。

(4)做好以突出书香特色的环境布置,添置图书,可采用学生志愿捐书等形式充实班级图书架。

(5)各班级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并在黑板报中设立班级“书香荣誉榜”。

第9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笔记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内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17-02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评价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课外阅读评价是指根据科学的课外阅读目标,创设评价环境,利用技术评价手段,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该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持的活动。其核心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原则

1.1以生为本的原则。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而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尽其美。

1.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了多少本书,而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因此我们注重研究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读书方法,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对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课外知识进行评价,不断强化课外阅读的实际效果。

1.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原则。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课堂之外的独立阅读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所选读物不同,基础不同,很难制定完全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课外阅读活动评价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将评价日常化,抓住课外阅读的主要特征进行定性评价适当结合定量分析,以便让评价客观准确更有说服力。

1.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教师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来主动调整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果。学校和家长也要参与进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进行评价,形成立体的评价,理解、欣赏、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功能。

2.评价方法

2.1星卡评价。我们借鉴德育活动中星卡评价制度。设置绿星卡、红星卡、蓝星卡和黄星卡。学生获得十张绿星卡即可兑换一张红星卡,获得五张红星卡可换一枚带有学生自己照片的"优秀读书郎"奖章作为留念。十张红星卡可换一枚"一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将获奖学生的照片张贴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十五张红星卡可换一枚"二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学校给家长发送喜报。二十张红星卡可换"三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获得贴有和班主任合影的纪念卡。二十五张可换"四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获得带有校长签名的纪念卡。上不封顶,一个学期全校总结一次,给予表彰。蓝星卡是进步卡,五张蓝星卡可换一张绿星卡。黄星卡是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设置的,有效期是一个学期,凡是达到一定数量的都发放"读书好少年"奖章作为纪念。星卡循环使用,评价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可暂扣星卡,待学生改正后再归还。星卡由学生自行保管,蓝星卡、绿星卡和黄星卡遗失不补。红星卡丢失需个人写出申请,家长组长签字方可补办。两次丢失不再补办。不许买卖、转借、私拿别人星卡,一经发现给予没收星卡的惩罚。

2.2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与点滴进步。一人一袋,学生自行保管,随时充实,定期展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与自己阅读相关的材料,包括读书活动照片、读书笔记,获得的有关读书的各种奖励、自评互评表、读书计划、读书随笔、自制书签等等,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总结。记录袋内容丰富,学生时常翻看,能体验阅读成长的快乐。使课外阅读评价处于动态的良性循环中。

2.3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大大方方写出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会反思,悦纳自己,改进阅读方法和习惯,激励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增强学生积极快乐的阅读体验。

2.4相互评价。让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相互评价,评价往往更全面更客观。在实践过程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对每位组员进行评价,组员相互评价,也可对组长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记录表。老师给予适当指导,通过相互评价,学生知道了怎样客观评价他人,不是光表扬或光"挑刺",还要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真诚提出自己的建议,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还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加强合作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2.5教师评价。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往往更看重的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占主导地位,很多评价工作靠教师来完成,教师要注意观察,正确使用评价语言,进行指导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各种展示交流活动中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纵向比较,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对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督促教师认真参与。

2.6家长评价。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和家长共读一本书,目前大部分是无法实现的,更谈不上家长的指导了。但课外阅读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里进行。怎样让家长进行监督,我们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家长培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家长的特点制定了家长评价表,要求家长实事求是填写,老师到校抽查,并对家长评价表高度重视,尊重家长的意见,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对做的好的家长进行表扬,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的家长。

3.评价工具

量规评价。针对不同评价主体发放多种评价量表,其中包括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实验阶段穿插运用调查问卷评价、观察评价、访谈评价等评价工具。

4.评价内容

4.1阅读量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即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一二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同时要求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古诗文。详细的数字,为我们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

4.2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评价。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长久持续下去,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有研究表明持续稳定地做某一件事,坚持二十一天就会形成习惯。有了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快乐,就会不断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4.3阅读能力的评价。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衔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关于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是形成性的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外阅读时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活动过程的资料都放入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袋,让学生经常补充完善,感受自己阅读的进步。以上是我们初步建构的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检验,我们发现学生在牢固树立课外阅读意识,产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快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形成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叶澜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中小学教学评价系列丛书》,丁锦辉,开明出版社,2005.1;

[3]《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及典型案例》,蔡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