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信息。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全面成长发育的年龄,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作者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教学尝试。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面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
温总理在北京两所幼儿园调研时强调,发展学前教育要大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具备学习能力、引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大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来提高其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并体现其专业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后评价,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
1.教学能力的概述
用心理结构的划分方法,把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三种能力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其中,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核心成分,学前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教学的独特性。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大致可分成:观察分析(幼儿)、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监控评价四个方面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2.1对教学对象的观察和了解不够
对幼儿观察不够,导致不能从事实出发。这样,一方面使得他们在设计教学时出现“盲目性”,习惯在网上下载教案。而不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缺乏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实习教师总是缺少和教学对象的互动,缺乏对幼儿的提问,对幼儿的提问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回应,情感上缺乏鼓励性和激发性。
2.2教学操作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方面。一些实习教师的教学语言缺少训练,因此语速或太快或太慢、缺少节奏感、语言表达不精练、缺少逻辑性和直观性。一些实习教师缺乏自信,肢体动作和语言不够协调一致。
2.3缺乏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应该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监控,常通过写教后反思、说课等来体现。观察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评议活动可以发现,学生明显缺乏主动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常常是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常常看到的是抽象、笼统的陈述,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获得教学技能的基础。在学前教师教育阶段,以下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能力的认识、理解和训练。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缺失在实训阶段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呢?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恰当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年轻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不知道如何观察,即使观察到了现象,也不知道如何分析。这与缺乏观察训练有关,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引导学生对幼儿进行直接观察外。还可以借助教育技术进行,比如可以在课后通过监控录像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合作方法的观察,也可以对幼儿穿衣顺序的观察,对幼儿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以便提前对幼儿的各种表现有所准备,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国内外的学前教育都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要达到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微格实验室中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微格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教学方案设计的训练。在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领域,布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活动设计,撰写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或者选择学生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课题进行先期设计训练。这样切都可以在微格实验室中完成。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组织教学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离不开组织教学。教师能否把课堂教学组织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能否有效地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组织能力包括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施教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我们可以用优秀的教学活动录像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教学组织等技能。也可以用不太完美的教学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特点去感知体验,感知学科课程上网浏览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观看相关的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撰写教学目标,常常可在讲解了基本要求后呈现已有教学目标和修改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可呈现两种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
3.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监控评价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微格训练室开展微格训练。先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真实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然后利用微格教室的设备将活动过程以全程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再的讲评。这一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活动实施与组织能力尤为有益,特别是对语言表达和教学媒体运用能力的训练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案例教学法又称作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最后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表现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是需要把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以及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其追求的教学目标突出表现在“学以致用”方面,即学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能够基本解决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等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结合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对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生动直观、化繁为简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教学原理和教学策略。
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能够基于学生经验帮助建构新知
案例的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如学生的绘画、歌唱、舞蹈基础以及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经历,都能够在案例呈现中引起共鸣,使其回顾、观察、思辨,从而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
4.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5.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分析、帮助归纳提炼、进行总结评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编、收集、整理案例及相关材料,不断学习、研讨、提升,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而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可以反观自我,进一步收集材料、充实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缺憾
1.案例的来源较难及时满足教学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无论是幼儿园音乐、美术还是艺术综合活动,往往是教学设计(文本材料)与教学实施(声像资料)相结合,研究、编制、拍摄、制作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1至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收集、筛选、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有可能难以及时满足教学需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
2.案例的分析需要较多的专业储备,对教师要求较高
就算有了一个好的案例,如,学习“幼儿园歌唱活动”时选取一个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其教学价值如何充分挖掘,才能帮助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如何基于幼儿身心特点、歌唱特点及幼儿教育特点,并让学生观摩、借鉴歌唱教学策略,这需要执教的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这是一项挑战较大的工作。
3.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要进行较为充分的阅读、观摩、思考、分析、交流及总结等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整个课程教学时间有效,较难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思考
1.遵循原则选取优质案例是根本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案例的选取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性、实用性较强,而学前教育的对象——幼儿的情况又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选取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原理为依据,案例要重点突出、融合基本理念及基本能力,案例要利于思考、可借鉴性强。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每个专题教学来对案例进行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涉及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是多样的,但这一多样性又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能力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要突出什么能力指导、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类型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学前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学前儿童艺术(下转157页)(接上155页)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幼儿园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从而掌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3)案例应能够承上启下。即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和能力的前后衔接性。从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较多,所以组织案例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少涉及未学的内容,对多融汇已学要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突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联性。
2.建立健全教学案例资源是保障
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工作,应更多地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多参加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收集和筛选案例。这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3.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是关键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和良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在音乐、美术、文学、教育技术等各方面具备基本能力,并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才能胜任教学。
4.配合教育技术呈现教学案例是助力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使教学案例的呈现能够视、听、操作、互动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案例的使用成效。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学前教育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在职业方向上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未来职业主要以幼师为主,这就决定了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必须得到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熟悉幼儿教学环境。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其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涉及技能训练、情感培育、教学场景把握、教学实践等等,进一步表明了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非易事,下面着重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培养途径。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他们的专业能力不足。比如:许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任何兴趣,甚至常常处于消极懒散的精神状态下,完全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最后将会导致他们缺少奉献精神和关爱幼儿的精神。其次,他们没有牢固掌握幼儿保育知识和心理教育,无法与家长、幼儿进行有意识的沟通,同时还缺乏实际教学设计能力、说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二)基本能力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职业道德不牢固,即许多学生错误地以为读高职学前教育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一点职业情感都没有,极不利于未来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二,相对于全日制院校而言,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在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缓慢,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结构。
(三)关键能力不强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社交能力也十分欠缺,其一,他们不懂得如何学习,这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即他们以期末测验为基准,忽视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常常采取“快速阅读课本”、“压考试题”等的“突击学习法”应对期末考试,未能深入领会教材中的重要学前教育理论,更别提能够灵活应用。其二,社交能力不强,即教学仅限于课堂之中,学生缺少社交与沟通的平台。
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重视“教、学、做”一体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符合幼师的职业要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院校,应当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理论课程方面,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研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尽量采用讲学练法、模拟法、情景法进行授课,不断开发出能够满足现代幼儿职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前教育院校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人作。一方面,尽快改善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增建、扩建、改建校内的实训基地环境和平教学条件,还要努力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地构建多种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层面见习、实习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院校要与实践基地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最大限度地使幼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从而实现见习、实习结合的目的,不断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三)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它也是现代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讲,高职学前教育院校不但要宣讲学前教育的社会地位、声望和薪酬情况,以便激发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而且要大力宣讲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除此以外,学校应当组织手工竞赛、讲故事大赛、书法比赛等评奖活动,激励特长突出的学生,引领技能较弱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舞台上历练自己,以此加强职业情感,这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营造良好的职业能力训练氛围。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不断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首先,促使教师通过进修、挂职锻炼、顶岗培训等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通过“从业聘任机制”,聘请经验丰富的园长、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前教育院校的教师队伍。最后,选年轻教师外出深造,不断强化中青年骨干力量,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努力做到稳定校内的专业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样有助于构建一支满足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师队伍结构。
三、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分析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基本能力薄弱、关键能力不强等的职业能力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一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四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推动我国高职学前教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竹婧.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J].科教导刊,2013,(09).
[2]马雅玲.加强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关键词:专业素养培养;学前教育;课程教学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不足
1.1学生职业认同感低
有调查研究显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有着充分的学习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目标并明确,这样的情况不光是在学前教育,基本上大学课堂都会存在。但是学前教育的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没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待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绕过去,对学习困难感到畏惧;或者是注重幼儿教育中一部分,也就是艺术类型的专业课程感兴趣,忽视理论和实践课程。各种样式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与幼师的职业素养认知不同。学校对与专业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导致老师和学生对自身专业职业发展前景没有清晰的方向,而且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知受社会影响较大.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但是在课程中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不高;课程设置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这对于未来走向幼师的岗位上会有着不小的影响;基础问下课程和科学课程并没无进行深入的理解探讨,可能说对于幼师以后要面对的是小孩子,所以基础文化之并不重要,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综合提升。而在就业市场中,多数幼儿园只重视儿童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智力开发,不注重培养幼儿专业特长,分析其原因就是学前专业教育人才短缺,已有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差,声乐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达标,从而无法满足新时期学龄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各地教育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此时,加快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3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单一,虽然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有些教师和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没有先进有限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也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课程也和社会实践脱节,学生没有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也就会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接不到位[2]。
2基于专业素养培养目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2.1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幼师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需要传授引导,对于学习幼师教育专业时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在今后是想要成为怎样的教育工作者,并且为此要怎么去做。老师引导学生对今后教育工作道路的展望和规划,从而加强职业认同感。
2.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课程种类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学到的技能在实践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需要来是作为第一个改革创新的对象,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多多的组织活动来进行学习研究,激发老师的创新精神;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评估,将专业知识评估和幼师职业道德评估相结合,评价的主题多元化,不仅要有老师,还要有同学,以及学生自己各方面的评价。
2.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提升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在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开放思想理念,拓展教学思维,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之中,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在考评方式上,将理论应用性考察方式融入职业教育中,在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说课等形式的考察形式上进行尝试探索,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技能进行分项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学前教育是幼儿老师最主要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手段,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增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科教兴国”的需要。作为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育实践组织能力,积极向上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从而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军.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4):10~11.
关键词: 学前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培养策略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4]陆敏.幼儿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9.
(一)确定任务、目标
在确定任务之前,教师应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学生应该掌握课堂观察、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和独立处理课堂教学事件的基本能力。然后布置一定的任务并说明任务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任务的内容(本次设计哪一领域的活动),并向学生讲清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该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如设计的活动方案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等)。有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和目标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行动”。
(二)观摩示范
在确定了实训任务之后,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规范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现场示范。在观摩教学录像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如在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情况等。教学示范可以是优秀的典型,也可以利用反面教材,但以正面示范为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以及吸收、消化他人的教学经验的能力。
(三)分析讨论
在观摩教学录像或教师的现场示范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假使我来教,该如何组织”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沟通,集思广益,酝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设计组织的最佳方案,为下一步编写教案做准备。
(四)编写活动方案
当确定设计该领域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中应说明该教学活动设计的构想,还要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幼儿学习行为及对策。学生在编写完教学活动方案后,应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具,准备实施教学。
(五)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
角色扮演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即学生自己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进行幼儿园模拟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组织活动之前,首先要对本次活动作简短说明,明确教学目标,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作为全班学生和教师评价的依据。讲课时间视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班而定,一般10~20分钟,整个教学过程将由摄录系统全部记录下来。
(六)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角色体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教学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重放教学实况录像或进行视频点播,教师和学生共同观看,对该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首先由试讲人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能否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该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也就是“自我反馈”。然后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找出不足之处,教师还可以对其要改进的问题进行示范,或再次观摩示范录像带(片),以便学生进一步改进、提高。
(七)修改方案,再次实践
评价反馈结束后,学生要修改、完善教案,再次进行教学实践、评价。当该教学活动基本完善后,可以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教学实践,然后对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修改、完善。
二、结语
关键词: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当前,课程建设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不可否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长期以来深受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思路的影响。由于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与差异,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尽快走出实践误区的藩篱。在此,笔者不揣简陋,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做一简要分析。
一、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何谓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上,单从称谓来看,其名称是一个舶来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职教新模式,它是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内核而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而开展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等方面呈现如下特征: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复习单元,多为结构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学习;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多以小组进行,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实践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专业知识的对话伙伴,应促进并习惯让学生采用独立学习的工作方式;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知识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积极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程建设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德国教育家福尔克曼曾说:“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积极意义,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自觉地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授”转变为“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问题的策划者、方法上的引导者、活动中的组织者、形式上的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讨,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原有基础上和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调整课程的内容、形式,构建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一二三”教学内容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两大基础”: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二是先进的课程理念;“三大关键能力”:按照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需要,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大关键能力,即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组织指导能力、课程的评价能力。针对行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进了多元智能游戏、蒙特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课程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期待一些优秀毕业生能在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事实证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
(三) 优化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与选用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我们选用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教材(国家级),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专门的辅导材料及配套的实验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推荐了《三岁决定一生》、《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优秀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幼儿故事,要求学生认真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练习设计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并大量组织试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培养从教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另外,我们还购置了系列光盘《北京著名幼儿园素质教育》、自行摄录《幼儿园优质教育活动》等音像资料来辅助教学。
2、实践教学条件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践教学的场所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课程训练。我们注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实训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条件体系。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十余个教学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见习、实习,架通学院与幼儿园对接的桥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利用已建的模拟实训室,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为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岗位练兵提供条件。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及相关产业的需要,更好地完善教学条件,力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我们还制定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改、扩建了模拟实训室,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
3、网络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倡导的各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适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把部分教案、自制课件、参考书目、习题、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程表、课程建设规划等挂到网页上,供学生上网点击、查阅,建立课程互动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 师的在线答疑等提供方便。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探索,更注重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环节。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时根据专业、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合作式教学组织原则。学生和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整个过程全部参与,使他们对每一具体环节有所了解,通过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我们选择合理的案例或项目作为载体,模拟学前教育实践情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高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实行考试改革,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即学生根据指定的幼儿园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模拟教学;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成为学生再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组成部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一体。
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来设计课程、编写教案,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灵活,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推动了职教模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且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需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教学组织协调难度加大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打乱了传统的教学秩序,如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实践分配等,都要求学校突破常规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保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往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小组人数过多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教学配套软硬件资源的投入,从而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三)缺少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际经验也要十分丰富;教师不仅要投入过多的备课时间,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校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不利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质量评价上缺乏统一的、认可度高的标准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待于今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和课程的评价标准。如果评估体系不完善、不统一,将无法检测推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概述,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2]陈启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3]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职教论坛,2006年1月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