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或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改造等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门课程既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非常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及实训教学装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问题和相关技术,采取即学即用、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学方法,掌握案例中的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一个为解决问题学习,带着任务探索实践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导引小车案例,完成从机械本体设计、装配、电控系统搭建、程序框图及程序代码编写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调试及研发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内容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自导引小车是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典型车间自动设备,此系统从单片机控制系统硬件及运动轨迹算法、软件编程等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导引小车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介绍自导引小车简介及应用场合;自导引小车的工作原理;导引方式分类;路径规划;单片机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脉宽调速知识及实现方法;轨迹识别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双电机驱动行驶系统策略分析;Keil C单片机软件编程及调试。讲授时与案例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将已经学过的分散知识融合到一个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之间联系,对机电一体化的五大组成部分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掌握该实际工程应用中所涉及的内容和设计方法,实现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程的目的。
2.工程实训内容。自导引小车案例实际操作环节为4周时间。在这4周中,首先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利用Proteus进行自导引小车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和软件仿真;进行自导引小车运动轨迹设计;在采购来的电子元件和自制的一些零部件的基础上,组装自制自导引小车模型和搭建电路板实物;利用Keil C编程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自导引小车设备循迹、调试、运行等主要环节。(1)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要求:自导引小车模型载重50kg。(2)自导引小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电气元件包括:AT89C系列单片机、直流电机、直流电机驱动器、循迹元件、避障元件等外围芯片。(3)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要求实现按照预设轨迹运动并能实现调速。(4)自导引小车系统调试。上述四部分内容基本控制在每周完成一项内容,各项任务完成之后,总结并整理相关资料。
三、案例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否实现,主要依赖两方面:(1)教师指导作用的实现;(2)学生自身重视程度。鉴于上述两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充分了解学生的动向。这个案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忽略控制知识要求较高,机械结构也要兼顾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并根据这情况,从内容设置上要强调机械部分的重要性,在控制电路原理上要多提高,不能只满足小车能跑起来的外在现象,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这样才算真正学懂单片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2.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每天到场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学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切磋问询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出现共性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学生还自发建立了QQ群,有问题都可以在群里商量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学生在整个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严格把关考核环节。这一案例教学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应用的,学生人数较多,鉴于案例实训资源有限,学生分组进行,一组学生共用一套实训设备,共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因此,教师要严把考核环节,在案例实施过程中,通过平时考勤、观察,最后,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动手情况,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内容进行答辩提问,以杜绝学生没有认真参与现象的出现。最终目的是要让选择这一案例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自导引小车案例考核方法
由于教学分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内容,因此考核方式将分为笔试试卷和工程实训两个部分。其中,笔试考核部分,本案例理论知识考核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总分数的20%;工程实训部分分组完成,每组需要完成以下内容:(1)案例设计说明书1份;(2)机械结构三维模型图1张(电子版),二维设计装配图1张及主要零件图;(3)电气系统原理图1张;(4)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5)演示视频。每项内容占20分,工程实训总分数为100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以设备能够调试运行为通过主要指标,同时对每个人对设备的总体方案和主要内容进行陈述,对其负责的部分内容进行答辩询问,回答问题完整且正确才算通过。这个可以督促每个人认真训练,达到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案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在机械2012级、2013级机电方向本科生中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共40学时理论教学,共讲述5个案例,该案例占6个学时。教师通过积极备课,完善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多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实践效果看,效果比以往单纯文字讲述要好很多。自导引小车案例工程实训共有20名学生选择该案例。20名?W生分成4组,每一组都动手装配调试一套自导引小车设计和工程实训过程,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要求和参数不一样,小车所行走的轨迹不一样,最后提交要求的全部资料。通过对本次工程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的观察和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实施情况和最后答辩考核情况,效果分析如下。
1.对于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任务,实训装置是小车模型,机械结构较简单,要求学生根据工厂使用的自导引小车,增加机械结构的强度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进行三维图、二维图、零件图的绘制。该环节主要训练学生机械结构设计、计算校核关键部件以及?C械制图能力。由于学生进行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机械图具有较好的基础,比较容易完成。主要是要学习三维软件的使用。同学们根据未来各自希望从事的专业,选取了不同的三维软件来进行制图。
2.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学生们对实际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元件了解有限,前续课程缺乏电气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自学所用开发软件Proteus和编程软件Keil C,掌握了实际工程中电路原理图设计,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硬件电路图的实物实现环节训练了学生线路板的印刷、实物连线及硬件系统检测能力。从效果来看,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了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及其电气元件,了解了实际工程中的接线方法,加深了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认识,培养了他们运用已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案;问题;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的安排或策划,是一种预设。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各地导学案学习的引导下,本着推进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学校2008级实行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四年的“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中,我校的课堂都是以“教学案”为媒介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理念和经验的限制,课堂中存在不少误区,学校推行的“六要点”教学法理念得不到充分实现。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师并未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教学案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教师备课—课堂讲授—学生听课—课下练习”模式,但是并未完全接受“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只是出于各方面考虑被迫采用了教学案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仍然是新瓶装旧酒,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仍然采用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在公开课、研究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但平时的教学中就穿新鞋走老路。
而另有一部分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忽视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上课进行预习、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答案展示,整堂课教师没有板书,学生对这节课只能说出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点,根本上缺乏对教材内
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吃的都是夹生饭。
2.学案编写不到位,成为习题集或教辅书
教学案应该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而习题则是检
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习题可以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应该成为全部。但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案”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他们在设计“教学案”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只是把教材以问题、习题、知识点等罗列在一起,认为这就是“教
学案”。
3.教学案的编写整齐划一,体现不出任何的层次感和个性化
教学案的编写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和学情,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学案,让优秀生感到挑战,中等生得到激励,后进生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有所得。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案,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所有的班级都是一模一样
的。缺少了教师的自主备课,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对学生的层次体现的不到位,导致优秀生感觉太简单出现吃不饱,而后进生却感到吃力,教学的进度就受到很大影响。
4.教学案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落实不到位
教学案教学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学案中“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呈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合作学习几乎成了优秀生的阵地,他们的反应速度快,理解快,在学习中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他同学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机会,并且造成了依赖。而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实现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要求。
二、改进高中物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但如果希望“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主体,让教师成为
主导
“教学案一体化”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课前和课中对教师给予的学案的预习和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应的讨论,通过讨论对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深入了解,从而掌握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从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要求出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在教学案教学中,教师在宏观上起着引导和指引的作用,通过教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对高中物理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中,通过杂技节目“水流星”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流星”表演中,杯子中的水没有溢出?是不是任何情况下水都不会溢出?达到什么条件水才能不溢出?水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既有情景的引入,又有一系列的问题的指引,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展开小组讨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2.科学设计教学案的结构和栏目,体现出层次性
一份好的教学案,必须要有好的结构和栏目。教学案是课堂的预设,要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很好的统一,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案栏目。发给学生的教学案,都是教师的教案,然后从教案出学案,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案栏目除了传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回顾、知识结构等栏目外,还可添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栏目,像小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教师(学生)反思等,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在题目或问题的设计中,体现出层次性。
3.高度重视随堂检测,关注学困生
在使用“教学案一体化”过程中,每节课都要进行随堂检测,检测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一道习题,也可以是教学案中的一道例题,总之要能反应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一定留给学生做当堂检测。随堂检测是指对全体学生当堂达标情况的全面检查,可采用口头测试、书面测试等形式,可以是快速问答、多媒体小检测、小组讨论等。可当堂给出答案,也可收取批改,要多关注及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答题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矫正,使其达标。
4.精心打造教学共同体
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六要点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时效、活力”,打造有效课堂。这其中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多了,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也多了,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中,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搭配,设置合理的小组安排,无论是同质异构还是异质同构的成员搭配,都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上课回答问题的规范,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进行小组展示,如何倾听,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等,所以,这些学习不但是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的成长,教师学会发挥主导作用,调控课堂。
综上所述,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是通过教学实践引发
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刘俊敏.编写学案需要注意的三个关系[J].现代农村科技,2009(10):44.
[2]王步勇.对“教学案一体化”之浅见[J].教学与管理,2002(19):39.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育环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73-02
在我国中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就业市场的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已经明确:要适应现代社会对初中级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市场实际出发,在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同时,更要加强技能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从职业教育改革现状来看,摆脱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因此,中职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显著作用,更适合安防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目前中职教育“全纳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是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 中职安防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从目前安防产品及其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历程来看,中职安防专业的要持久发展,现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内容,运用基于任务的项目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最近几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很多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鉴于此,中职安防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出发。使中职教育从注重“教”转到注重“学”,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所以,只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环境下才能够茁壮成长,只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利于中职安防专业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减少安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只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利于考核安防专业的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利于促进安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安防企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3 中职安防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3.1 培养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学校应该以下几种途径中培养双师型教师。①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常深入企业,让专业教师适时地参加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让专业教师定时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情况,更好地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②实施“青蓝工程”,以传、帮、带方式让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③多组织青年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进入企业工厂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行业生产第一线,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增强教师的“双师型”能力。④大力引进企业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积极引进从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实训中心指导一体化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去培养教师,能帮助教师较快地培养成为一名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操作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并通过教学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有力的师资力量保证。
3.2 要合理地重构课程内容,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基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过于以理论讲授为主,大都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过多年的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尽显出来,随之而来的一些列改革内容呈现出来,最突出的就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充分的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配备必须的教学及实习硬件设施、实现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练习法,提问法教学的有机统一,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的教学实践课程中尽可能做到模拟市场环境中的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能够毕业后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实践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优化中职安防专业课程学习。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教学方式,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真正做好理实并肩一体,相互渗透,而不是理先论后实践或者实践先理论。在中职安防专业理实一体化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技能形成规律,让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对于我国现代的中职安防专业教育课程来说,“理实一体化”是一项细致繁复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研究中职安防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职安防专业教学发展的有效阈值,有助于提升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稳固积累。
4 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成本肯定会提高,但取得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课时及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好的帮助,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它能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及各项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实现了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把我们学校建设成为辽西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樊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盗传必究
一、单选题
1.(
)是指发现、确认、描述风险,理清风险所属类别,分析风险转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研判定级高危风险,从而界定出公共危机的过程。
【答案】风险评估
2.风险控制的实质是捍卫(
),确保危机决策的全过程围绕风险准则来展开。
【答案】风险准则
3.(
)是指,对于严重违背风险准则的情况,采取规避的风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答案】风险规避
4.(
)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
【答案】应急综合准备
5.危机决策以(
)为导向。
【答案】风险准则
6.(
)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是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答案】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
7.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8.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难识别和难应对,进而导致危机突发和难防难控的局面。
【答案】突发性
9.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来源、发展、演变等多方面具有复杂的规律、特征、机理,这加大了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难度。
【答案】复杂性
10.危机决策适用于(
)模型。
【答案】局限理性模型
11.(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降级、对冲等方法,来阻止危机爆发,减轻损害后果,提高应灾承受力,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环境。
【答案】风险干预
1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核心。
【答案】定职能
13.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
【答案】风险评估
14.(
)是指,决策者在有限的信息、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在监测风险、获取信息、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危机,并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答案】危机决策
15.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保障。
【答案】定编制
16.危急界定的核心是(
)。
【答案】分类分级
17.危机决策以(
)为基础。
【答案】信息系统
18.应急综合准备的(
)是指,落实用于满足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应急处置全流程工作顺利进行的人、物、技术、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性资源与支持。
【答案】全面保障
19.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依托。
【答案】定机构
20.(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可行且可控的消除方法,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局面。
【答案】风险消除
1.依据调查追责的客观原则,事故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专门设置(
)的独立调查环节,对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形成补充和辅助,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答案】第三方专业机构
2.“舆论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
【答案】新闻
3.调查追责的(
)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度规范,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开展调查。
【答案】法制原则
4.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48
5.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快速反应、及时发生,最迟应该(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24
6.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新闻应根据危机事件类别来确定新闻部门,一般为此类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机构或单位。
【答案】分类原则
7.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负责,并采取相应级别的信息方案。
【答案】分级原则
8.(
)下的应急响应主要为地方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应急响应的指挥权属于事发当地政府。
【答案】联邦制
9.突发事件新闻的速度应达到:在准确的基础上(
)。
【答案】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
10.(
)下的应急响应遵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属地政府兜底承担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但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大,一旦出现超越属地政府职权和能力范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的领导和指挥将上交,必要时移交到中央。
【答案】中央制
11.(
)是跨区域联动的基础。
【答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12.(
)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决策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或危机监测信息,有关危机爆发的警报,以提醒相关主体开展提前或实时的应急响应,危机处置,安全防护,救援逃生等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答案】危机预警
13.(
)是指,现场应急结束后查明事件的原因、性质、经过、损失、影响等一系列情况的工作。
【答案】事后调查追责
14.调查追责的(
)是指,事故调查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公开透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保障官方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负面影响。
【答案】公正原则
15.突发事件新闻应遵循权威可靠的原则,权威可靠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具备“双重权威”,即行政权威和(
)。
【答案】专业权威
16.(
)是指,获得危机预警后,相关责任主体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召集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调动属地应急物资和设备,采取专业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应急处突与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寻求利于最优势的应急资源来应对危机。
【答案】应急响应
17.在跨多个区域且应急处置较分散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采取(
)的模式进行现场指挥。
【答案】联合指挥
1.下列哪项不属于次生衍生灾害。(
)
【答案】灾民心理受伤
2.对灾区民众的(
)是指,对受灾民众在第一时间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民众调整心态,适应灾后环境和灾后恢复工作。
【答案】心态调适
3.下列哪项不属于采用适时切割责任的方案进行复杂责任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基本要求。(
)
【答案】“切割”事件结果
4.从整体层面而言,整体社会秩序能否支撑有效应急并快速恢复到灾前状态,是现场秩序管理的重要目标,简称为(
)。
【答案】整体可逆
5.下列不属于安置点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答案】灾民选取优先
6.全球化时代,某一公共危机事件易被与不同国情、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同类舆情事件形成对比式报道,并且此类对比呈现出碎片化、脱离时空的特征,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对比差距
7.心理疏导的(
),有助于了解灾区民众的内在想法,掌握其需要救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
【答案】倾听技术
8.针对舆情加工的“还原全貌”模型中,(
)是指还原事件全貌和整体情况,规避“选择性”报道,“碎片化”报道带来的“断章取义”问题。
【答案】整体还原法
9.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呈现出(
)的特征。
【答案】源头多、传播快、易获取
10.在舆情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倾向于大量报道同类事件,总结共同特征并探究深层原因,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同类合并
11.危机公关的(
)通常适用于造谣传谣的情况。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
12.维护良好的(
)秩序是灾后的首要问题。
【答案】救援救灾
1.(
)是负面影响的直接表现。
【答案】舆情
2.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对舆情整体状况、关键要素、负面影响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舆情管理工作。
【答案】舆情分析
3.(
)是指针对公共危机的舆情,做好其收集、会商、研判、评估、回应、引导、处置等一系列工作。
【答案】舆情管理
4.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等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来进行重建。
【答案】输血
5.以设置机构为核心的(
)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关键,逐步完善保障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实施的机构和人员。
【答案】“三定方案”
6.舆情相关的(
)是舆情画像的前提。
【答案】信息收集
7.(
)是指个人、组织、社区、社会等主体对于公共危机及其危害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
【答案】脆弱性
8.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接受其他地区或人员所提供的生产能力帮扶、发展能力支持,辅助自身创造价值和财富来进行重建。
【答案】造血
9.以(
)为核心的根源整治,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让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常态化。
【答案】制度整改
10.负面影响防范的关键是(
)。
【答案】舆情管理
11.(
)的舆情引导策略是指,相关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正面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态度的工作,一般在常态时就应做好相关工作,危态时根据需要持续使用,从而有效改变舆论生态。
【答案】正面引导
12.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机制应是(
关键词:高职;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3-04
一、课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繁忙以及各种重型车辆的出现,路桥负荷日趋加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一方面是国家加大各类路桥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对旧桥、危桥的加固维修以及加强现有路桥的养护。在路桥工程建设方面,安全问题又重于泰山。路桥工程的安全事故对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促进路桥工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旧桥、危桥的加固与维修方面,由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桥梁的加固费用约为新建桥梁费用的10%~20%;双曲拱桥的加固改造费用约为新建桥梁费用的20%~40%。旧桥的加固与改造方面已经是当前有些交通发达的国家桥梁建设的重点。因此,加速我国旧桥加固或改造技术的教学和研究,不仅能更好地、及时地为现代交通运输服务,而且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迎合以上路桥建设的需要,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安全专业创新性地开设了《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课程。《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是一门整合了材料检测、桥梁检测和旧桥加固的新兴专业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桥梁)、力学、数理统计及信号处理等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这就决定了《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这门课程是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是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力学、材料检测等的后续课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通常在高年级的大专生中开设。我校大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和半年的实习工作后,对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官认识,选择此时为他们开设这门课程,针对性更强。然而,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可供参考的教材不多,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有些知识点没有定论,而是属于探索性的讲授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拟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与理论,定论与探索中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启发学生在该领域中积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目标
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是一门专业课程,有别于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操作规程,掌握路桥结构的检测方法和加固方法,并能过对路桥结构的施工情况给出评价,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路桥安全评定与加固中来。“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课堂讲解、室内实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在桥梁检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
桥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其组成构件较多,这便决定了桥梁安全评定对象较为广泛。针对不同的构件检测的指标不同,需要检测的指标种类多,这决定了采用的检测仪器类型比较多。根据桥梁检测的这两个特点,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需要有选择性的对授课内容进行安排。一般来说,桥梁的检测方法可分为外观调查、无损检测、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四大类。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检测方法和构件的划分,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安排。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建材2学时、路桥1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 概述。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
第二部分 材料检测。①水泥混凝土强度试验及等级评定,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砌体材料检测技术,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钢筋检测技术、钢筋基本技术性能、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
第三部分 上部构造检测。①预应力构件试验检测及张拉力控制,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测、张拉设备校验、张拉台座检验,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静载锚固试验、钢筋松弛试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④张拉设备校验、硬度检测,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四部分 基础及下部构造检测。①泥浆性能指标检测、水泥浆的膨胀率实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建材实践;②地基承载力检测理论知识:1,荷载板试验;2,标准贯入试验,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地基承载力检测实践知识:1,荷载板试验;2,标准贯入试验,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④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泥浆、成孔、清孔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⑤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理论、基桩完整性检测技术、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⑥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检测实践操作、反射波法测桩基完整性,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⑦超声脉冲法测桩基完整性,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五部分 总体、路桥面系和附属工程检测。①桥梁支座和伸缩缝装置试验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支座检测,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检测中心实践。
第六部分 成桥检测。①旧桥加固,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②桥梁静载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③桥梁动载检测,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④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钻芯法检验混凝土强度理论,2学时,授课形式:理论;⑤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践操作,2学时,形式:实验,学生活动:结构实验室实践。
第七部分 复习及考核。4学时,形式: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及期末考试。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则。“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在授课的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并结合多媒体、实验室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学习、实践和指导。一是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倡导,师生互动教学作为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二是课堂教学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并且辅助大量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向学生呈现直观和动态的教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实验环节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和延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四是学生分组实践。实验室拥有的桥梁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仪器,在实验课环节采取分组预约制。分组预约制的具体办法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实验课程同时开放,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一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预约某一个实验,预约完成后学生即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五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同一个知识点的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2.教学方法。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应当侧重启发式互动教学、案例情景分析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彻底改变过去课堂死肯书本的传统方式,部分课程直接选择在实验室上课,或全部选择在实验室上课,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操作容量,提高学生掌握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检测试验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
五、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过程管理与考核、实验实践技能考核、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和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参与、知识点掌握和技能考核。实验实践技能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考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知识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1]于忠涛.桥隧检测与评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应当在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多样化会计教学模式,以适应会计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众多、业务操作要领高的学科建设要求,不断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起与社会、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专业课程标准。在会计教学研究中,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值得会计专业教师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会计案例分析教学法重要性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前备好的会计案例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师生互动参与,分析研究案例背景、内容与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会计教学效果,促进会计专业教学研究水平建设。
会计案例分析教学法主要特征为以会计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参与为基础,倡导案例情景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运用能力会计案例分析教学法紧密结合职业院校会计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缩短会计专业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过渡期。
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措施研究
(一)加强案例选取的适用性研究
案例的选取,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会计教师选取的教学案例必须在案例来源、案例备课、案例内容和时效符合性等方面满足有效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要求(案例选取因素见图1)。
1.案例来源。会计案例均应来源于实际,素材选取真实可信,才能让案例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置身真实会计案例环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备课。会计教师尽可能进入案例实地去收集整理各种背景与现实资料,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素材资料的整理,结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与教学内容要求进行备课,准备充分的备课是执行案例教学的重要保障。
3.案例内容。会计案例内容需有效结合课堂教学目和学习任务,确定教学案例分析中心和主线,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案例内容选取应当坚持够用、易学为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且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
4.时效符合性。会计教学案例可能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法规与会计准则的更新而变的内容过时、陈旧,而不适应最新教学要求,教师在案例选取上必须依旧案例的时效性进行选取,符合最新教学内容与大纲要求。
(二)案例分析教学应坚持全过程引导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挥棒,教师应根据案例教学程序与过程,对教学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引导管理,根据会计教学理论与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与互动,积极参加角色模拟,切实感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
(三)坚持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模式
会计案例教学课堂分析评价取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课堂运用效果,学生参与度、认知度与课堂互动效果是课堂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会计教师坚持按照PDCA动态循环上进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案例教学评价手段是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案例教学改革、丰富案例教学范围的重要保障(PDCA动态循环教学管理模式如图2示)。
图2中,P即计划(Plan),会计教师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前要做好计划准备工作;D为执行(Do),就是会计教师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过程;C为检查(Check),会计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A是处理与调整(Action和Adjust),就是会计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实施中针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效改进和提高,继而完成一个PDCA循环。通过周而复始的PDCA动态循环,从而达到持续不断提高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四)充分运用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开展案例分析教学
会计一体化实训室为学生模拟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提供良好的场所,充分运用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会计环境当中,可有效提高案例分析教学成效。
(五)开展“教、学、做、评”一体化案例分析教学
“教、学、做、评”四位一体案例分析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项目为载体,结合实际操作,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等案例分析教学评价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利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现行的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开展也是起到阻碍作用。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现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系统的将六大会计要素信息分解到单个、零散的会计账户进行阐述,难免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为主的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行业第一线的会计岗位。调查显示,有81.4%的院校按照六大会计要素的顺序讲授会计原理,学生对企业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不了解的情况下便需要学习会计分录,学习的主要手段变成了死记硬背,而不是在工作中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仅加大了教师上课的强度,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对大量信息及实务了解的需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缺乏合适的案例。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在讲解每一个会计要素时,应不同程度的选取相应的案例,以提高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很难找到相应的教学案例,缺乏合适教学案例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案例的设计难度较大。
2探讨财务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三年制教学中,很多学校学生在校时间为两年,第三年下企业顶岗实习,因此计划学时少,学习任务重,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会计的学习要在一年中学完并能应用与会计一线岗位,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上下功夫,去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模式。高职财务会计的课程设计,首先应注重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感性认识,核算过程多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形象教学,使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怎样去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需要掌握哪些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最后,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运用教学载体,使学生能顺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自己动手完成一笔完整的业务,感受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乐趣。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资源,破除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师生共同对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互动,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财务会计教学可以围绕“出纳、存货、往来、固定资产、职工薪酬、资金、财务成果和会计主管”等会计工作岗位,设计针对这些工作岗位典型业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的“出纳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往来岗位核算、固定资产岗位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资金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总账报表核算”等几大学习情境。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统一,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典型案例为载体,综合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结合职业资格考证,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教学效果和教学工具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财务会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难题,这就会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能培养学生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仿佛进入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群体沟通和协作能力也有很好的提高。通过改进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能提升职业能力,增进学生步入社会的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3财务会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四位一体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既是对《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应用,又是《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等课程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涵盖了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介绍了微宏观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经济原理、主要经济问题、主要经济政策,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基本分析方法以及认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从项目组成员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认为该课程涉及众多概念、原理,晦涩难懂;第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薄弱。项目组成员曾在一个国贸班作过调研,班内68%的同学是文科背景,数学基础知识欠缺;第三,分析联系现实问题的机会少。因为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点多,课堂时间又非常有限,无法延伸经济理论的应用。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往往能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靠老师向学生灌输的传统做法,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PBL为引题,习题为深化,案例为补充,讨论为延伸”的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应用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二、“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思路与内容
1.“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思路
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具体如下:
图1:教学改革思路
2.教学方法的内容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
笔者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纳入到课程教学主体之中。这种主体体现在:其一,导向性问题或案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以此作为课堂内容有吸引力,效果显著;其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问题的分析、习题的解答、案例的思考、互动讨论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在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上的提高。围绕这些主体表现,项目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内如何获得最大的效用,但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效用这一概念还没有认识,因此本章就设计一个情境:班费仅有200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组织者,可以买水果和瓜子的情况下,各买多少,依据什么。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他们也会经常碰见,一般也有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往往没有效用的概念,这时趁机导入效用的概念,既可以理解其内涵,又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2)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案例、习题、案例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先动手、动脑思考,先给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引导、点评,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指出新的知识点或者隐含内容。
(3)考核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体。不论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其参与回答问题,做练习,思考案例,都要积极鼓励,给以平时分加分或小礼物表扬。
第二,联系实际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入性问题、案例的设计时,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在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一起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解决真实问题。
比如,网络上最近很流行一个段子:“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 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是不是适用在教育市场中,这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是否适用所有买卖关系。这种流行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落实学习载体。
课程学习应该有一个具体实在的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因此,本课程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外,选取大量的导入型问题、习题、案例作为载体,让课程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有内容可循。
除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外,还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改、课程教学保障配套等支撑条件。在课程学分的设置上,至少要达4个学分,既是对学时数的保障,也体现对以该课程内容、方法掌握的必需要求;在课程教学管理上,利用讨论型教室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授课。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为了衡量教学效果,学期初和期末各设计了一份问卷,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调研。
期初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摸底,共发放问卷174份,有效问卷174份,其中本科85人,专科89人。在问及以前是否学习过经济学知识时,62%的同学回答学过些,主要是从以前的政治课上学过;问及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时,8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问及是否有兴趣学习经济学知识时,80%的同学表示有兴趣;在问及是否有兴趣分析思考社会上的经济现象时,65%的同学表示有;当问及同学们认为经济学学些什么65%的学生认为学些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当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经济学的案例讨论时,85%的同学表示愿意;当问及同学们认为经济学课程的习题重要不,65%的同学认为重要;问及会预习经济学课程吗,25%的同学会,50%的同学不一定,25%的同学表示不会;当问及你觉得通过学习经济学课程对你有帮助吗,70%的同学表示愿意。
期末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68份,有效问卷68份。在问及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到什么时,79%的同学觉得学了一些经济学常识和一些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在问到通过学习有没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时,8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在问到学生觉得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时,74%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安排合理;在问及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能否吸引你时,46%的同学认为能吸引,30%的同学没想法,24%是同学认为不能吸引;当问及课程中的案例能否和现实结合时59%的同学认为有些能有些不能,35%的同学认为能结合;当问到是否有必要做习题时,8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
通过问卷,笔者发现教学改革中通过案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经济学,学生对案例和现实问题比较关注,愿意花时间课后讨论分析现实案例,但不大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大多同学认为做习题是有必要,但讲解需要进一步到位。通过“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PBL为引题,习题为深化,案例为补充,讨论为延伸”的四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分析经济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掌握了一些认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文章系浙江树人大学2012年度校立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翟立强.《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若干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1(5):63-65.
[2]范晓男等.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67-6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企业税收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法;设计;评价
自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一直是各本科院校关注的主要工作。浙江树人大学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一直将 “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好人才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应用型、实用性、适用性兼具的《企业税收实务》课程更是改革的重点。该课程是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起着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纽带作用,是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技能和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解决税收理论和实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为管理决策服务。
目前,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单纯税收理论的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而对税收理论的运用和实务操作却又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税收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税收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税收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教学是连接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的桥梁,该方法已在国外高校的税收课程教学中广为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传统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工商管理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的感性认识,因此传统案例教学法很难使学生达到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不可能使学生通过“鲜活性”与“现实性”的案例分析,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受。有鉴于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就是为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缺陷所进行的创新性研究。
一、“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体系设计
所谓“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改变“先讲授理论,再配合案例或先简单的案例导学,再讲授理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案例导学――知识探究――实践运用”三个阶段中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探究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学生是发现、探究、运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与提升实践运用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钻研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课程专项能力为导向,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始终围绕“三个结合”。为配合三个阶段和三个结合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现实情况,结合考虑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企业税收实务》课程“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配合“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每一块教学内容中,先由学生阅读知识导入型案例,说明要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再由授课教师予以补充完善,并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学生学习上述知识点后,引入知识强化型案例对知识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强化学生记忆,深化知识掌握程度;最后,配合知识运用型案例实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运用的能力。
在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书面分析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引导辩论的深入,使知识点更明晰,学生记忆更深刻。
2.编制案例库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每一块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实用性,设计教学案例。实行团队备课,共同编制一套与“三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三层次的教学案例库。具体包括知识导入型案例、知识强化型案例和知识运用型案例三个层次。
3.设计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具体模式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进来,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老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而且还存在着老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因此,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本课程学习拟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1)划分学生学习小组
原则上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4-6人。小组长由小组成员轮流担当,轮换周期由各小组自行商定。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包括:案例研究、资料收集、主题研讨、策划等。
(2)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先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下达具体的评价标准。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小组互评及学生评价这四个维度。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
(3)对小组人员的监督控制
为避免小组学习中容易产生的“搭便车”现象,要求在小组学习时,组长实行轮流制,小组任务必须分解到每个成员,在展示小组任务成果时,由教师任意选择汇报人,研讨时,随机抽查。
4.设计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评价体系设计的主要思想是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激发学生认真仔细地研读税收案例,学习税收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