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范文

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第1篇: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等,是我国士人爱国情感真切流露。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戍轮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名士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利用古代典籍,特别加强古代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潜移默化中使得大学生在阅读古代爱国诗篇,得到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熏陶。

二、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古老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有《史记》,流芳百世。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不断沿袭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屈不饶,演绎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自强不息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背后的驱动力正是这个国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面对外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始终未放弃民族独立国家强盛道路的探索。振兴中华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到当代大学生身上,需要我们大学生继承我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在面对当今社会环境,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意识薄弱,因此为了能够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有必要的,而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大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非常好的榜样。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中的精英,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需要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也要有高尚的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人格和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也很强,但是,假如他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和获得的能力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甚至可能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危害国家和社会。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志士都十分注重做人的操守,强调人格的培养与锻炼。先秦儒家特别看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操守的锻炼。“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过,一个有高尚操守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临着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的境况,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建设者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与社会要求相适应。要使大学生适应这种要求,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并且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襟和仁爱观念。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西方优秀文化的渗入,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起来,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人道思想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人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在金钱面前开始消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被许多人奉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一些人开始变得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知鲜耻的不择手段的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典籍中,就反映出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仁君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烁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不表现了志士文人们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他们把关注的目光多投向社会的底层,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五、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始终倡导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和”这种思想得到历代思想家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明品格。这种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型人际关系的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讲“仁者爱人”,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有重要意义。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认为人不仅要自身得到完善与发展,更提倡个人实现其社会价值。推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提倡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类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涸泽而鱼,不毁林而猎”,都是古人朴素的生态伦理的表达,这些对提高大学生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秩序的意识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黄鹤.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