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新常态;工匠精神;职业行为;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办学理念与思路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等,都应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求。近年来,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已经形成了适合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满足了企业对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改变发展策略去迎接新的挑战,改变以往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人才的发展策略,转变为适应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等观念与理念为基础的发展策略,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队伍,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经济新常态对劳动者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打造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需要产品与服务做到模块化和标准化,产品的品质和工艺要有极高的稳定性。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产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实现产品工艺路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积累与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技术传承存在断层,这造成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产业向工业4.0的升级和工业互联网的打造。而改变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会逐渐被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生产方式所取代[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个性化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热点,并且必将成为今后主流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这种变化,在制造业中,柔性化生产将成为首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劳动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要应对多种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状况。要求劳动者不仅仅要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具备创新能力来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做出贡献;具备快速决策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避免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及时抓住机遇。生产信息快速迭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应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具备自主学习、持续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海量知识信息中快速筛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确保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老化、知识结构不落后。在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将大幅度增强,这意味着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自由度在扩大,但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岗位不断涌现,人员与岗位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再也难以实现从前的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这就要求企业所需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员工具备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要求[3]。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要重点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全社会要对工匠群体给予更多的尊重,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关怀,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企业建立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5年国家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专题节目,这些均体现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
(一)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树立“立足设备,侧重技能;立足学历,侧重能力;立足理论,侧重实操”的观念,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4]。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第三,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使其知晓目前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发展通道,既了解技能型人才的光明前景,又可以寻找到实现理想的起点与路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培育学生清晰、稳定的职业认同,坚定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信念。第四,引导学生崇尚创造,要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第五,引导学生崇尚恒心和毅力,引导学生摒弃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在工作中坚持“专心、细心、精心、耐心、信心、恒心”,培养“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二)培养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首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要有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对待工作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保持坚强和忍耐,不怕各种痛苦和挫折。通过行为规范的逐步养成升华为“匠”,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使之成为敬畏职业、技艺精湛、勇于担当,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的工匠。
(三)提升满足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艺超群,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5],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及职业发展的能力,以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的趋势。1.培养宽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其工作岗位需要掌握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3D打印、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2.培养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随着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够操作智能化设备,还要能够对这些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企业员工需要懂得相关技术原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6]。3.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了用户参与式创新,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的全方位创新,创新体现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生产“智造”的过程中,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趋势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艺术化表达、抽象化表达和概念设计的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4.培养快速学习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不同的高新技术交叉运用,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且扁平化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分析专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必须在商业模式、生产工艺、机械技术和数据程序中不断转换进行思考”[7],传统教育传授的知识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企业员工应具备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信息,快速学习与自我学习以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职业能力。5.终身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和企业员工的持续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终身学习意识是学习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协作学习意识,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将成为企业所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四)引入“师徒制”加强同企业合作的深度
高职教育必须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与岗位及职业进行更有效对接的教育目标。可以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但要改变以往企业中“师带徒”过于粗放,缺少标准与考核的管理模式,在选择师傅及对徒弟培训过程中均需要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个性化,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企业、职业、岗位,又可以通过与师傅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8],同时也可以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师资力量,提升企业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100+,6900000+,来自于度娘的搜索结果显示,门户、中央媒体、财经媒体、垂直媒体以及行业媒体等1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本届大会,而与之相关的网页更是高达6900000+。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法制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网站对本届大赛的定位和意义纷纷表示了肯定。
新华社在电文中说,挖掘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发现天人合一的中国设计,走入第五个年头的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已成为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领域年度最大“创新运动”。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大赛意义深远,旨在ICT领域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创新文化,鼓励中国手机的优秀原创设计与移动应用的创新创意开发,推动中国终端产业与移动互联的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门户网站、以IT168、泡泡网为代表的手机领域的垂直媒体以及C114、通信世界网、飞象网、赛迪网、中国信息产业网等通信行业媒体对2017中国手机设计大赛进行了更深入的报道。
IT168报道,过去的四年,“天鹅奖”助推中国手机设计创新与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成为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开发匠心之作的鲜明标签。
C114中国通信网报道,未来,万物皆可设计,万物皆可感知。怎样的终端设计是“异想天开”,怎样的应用开发让我们脑洞大开,都可以从2017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寻找答案。
国内首屈一指的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对手机大赛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在“致匠心|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心总是安静的:手机设计,有诗更有远方”一文中,今日头条报道,总会有一个手机企业,尽管身处浮躁的市场,却从不随波逐流,静心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在研磨的道路上不允许丝毫纰漏,对品质严格把控,对外观近乎苛刻,用生命力做产品,这就是工匠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官方新闻也得到了很多媒体公号和自媒体账号的转发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通信产业网、中国电子报、通信圈、通信录、工评圈、新能源汽车圈等数十家媒体公号和自媒体账号了大赛官方新闻。
网友留言:“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创客、投资者、整机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应用开发企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再接再厉。”还有网友对本届大赛表达了期待之情,“手机大赛进入第五届,希望越办越好”、“希望今年能有亮眼的产品”、“一年一度,年年有创新”。
大赛得到产业链及开发者的广泛关注,华为、三星、OPPO、vivo、中兴、努比亚、荣耀、魅族、360在内的主流手机厂商,高通、清华紫光、海思、联发科等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ofo等移动应用企业等已经参与预报名,华为P10、荣耀V9、vivo Xplay6等明星级产品已入库。国家智能终端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洪泰智造工场、创新工场、艾媒咨询等机构也将组织开发者创客参与。
华为P10产品负责人表示,不久之前,P10遭遇质量问题质疑,我们积极接受消费者的批评并努力弥补。而P10遭遇的问题也再次提醒我们,设计和质量永远是决定用户是否接受手机的第一要素。2017中国手机设计大赛挖掘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我们将秉承匠心,发挥工匠精神,为用户带来天人合一的手机。我们也希望P10继P9,再次站在中国手机设计最高奖天鹅奖的舞台上。
努比亚智能手机高级副总裁付国武表示,去年nubia Z11 Plus摘得天鹅奖桂冠,充分证明努比亚手机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也激烈着我们砥砺前行,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作品。我们也希望借助手机大赛这一国际化的舞台,向全球用户展示最好产品。
独立设计师宗青艾表示,我一直怀揣设计一部轻手机的梦想,但由于缺乏平台导致梦想落空。第五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不问出身,不问来头,任何有梦想的设计师都可以提交作品,都有被认可的机会。
多位深谙手机领域的专家指出,目前,手机设计同质化严重,匠心精神缺失。第五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喊出“挖掘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发现天人合一的中国手机”的口号,用意深远,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手机企业能重拾初心,发挥工匠精神,为手机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2017中国手机大赛引关注
新华社在电文中说,挖掘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发现天人合一的中国设计,走入第五个年头的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已成为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领域年度最大“创新运动”。
《中国消费者报》网报道,大赛意义深远,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创新文化,鼓励中国手机的优秀原创设计与移动应用的创新创意开发,推动中国终端产业与移动互联的创新发展。
IT168报道,过去的四年,“天鹅奖”助推中国手机设计创新与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成为中国手机设计与用开发匠心之作的鲜明标签。
总会有一个手机企业,尽管身处浮躁的市场,却从不随波逐流,静心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在研磨的道路上不允许丝毫纰漏,对品质严格把控,对外观近乎苛刻,用生命力做产品,这就是工匠的魅力。
去年nubia Z11 Plus摘得天鹅奖桂冠,充分证明努比亚手机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也激烈着我们砥砺前行,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作品。我们也希望借助手机大赛这一国际化的舞台,向全球用户展示最好的产品。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23-02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也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回归到了中国公众的视野。如何在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重树“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然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精心设计、质量至上和不断革新,显然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当然,这种精神不只在工匠身上体现,还可以凝结在所有人身上,即一切劳动者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工匠精神被人们定义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但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共同作用的合力。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在高超职业技能和良好人文修养结合下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它既体现为工匠的气质,又体现为产品的品质。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二、高职院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内涵建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锤炼“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增强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法,{整管理学生的思路,转变育人理念,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
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技能,更是人的素质素养,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
3.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文化的软实力。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职业教育,用工匠精神滋润学生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彰显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意义,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4.工匠精神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竞争。高职院校理当成为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尚真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职业规范,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发展,才能实现服务企业、回报社会、个人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品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实现路径。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可分年级、分主题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程。
1.校园文化直通工匠文化。举办技能展示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参加科技作品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学生自制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融入学生工作之中。打造体现技能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建立技能大师事迹展览馆;在教学楼道、公寓楼道设计了企业文化长廊、校友风采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的熏陶,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学生恪守校训、厚德强技、奋发有为。
2.主题活动融合工匠精神。一是在社会服务中体验工匠艰辛。组织学生参观学院教学实训基地,邀请社区民众亲自动手体验技术工人的工作。在社会服务中,了解职业乐趣,感受工匠精神的特色与魅力。二是在实践教育中感受工匠精神。邀请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会等进校举办论坛、讲座、展览等,展示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创新成果、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主力军。三是在相互交流中传播经验。邀请劳模、大师、企业家、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定期回校做报告,传播前沿施工技术、交流成功经验,激励在校学生尊重职业、尊重技术技能、尊重工匠。四是在工地实践中培育工匠意识。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会更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为此,组织学生参观公司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观摩工作流程、与工匠大师切磋技艺绝活,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3.专业社团丰富工匠内涵。工匠精神的拓展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专业社团往往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的平台。为此,辅导员和各专业教研室主任结对子,共同帮助学生成立了突出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的社团。教研室主任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辅导员担任专业社团的组织教师,发挥专业社团育人功能,拓展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一是每年为学生专业社团争取活动经费,为社团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实施分类指导,共同管理学生社团。专业社团均挂靠专业教研室和相关辅导员,辅导员教师管理协助社团的日常事务,教研室主任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进行专业训练。
4.技能大赛提升工匠技能。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试金石,是工匠技艺比拼的舞台。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是在技能竞赛月为中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设立观赛通道、项目体验和成果展示区域,传播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正能量、好声音、新形象。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优秀典型宣讲团,进班级、进教室、进宿舍巡回宣讲其经验和事迹,在全院形成“榜样引领学技能、切磋交流共提升”的文化氛围。三是完善奖励制度,对于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学习刻苦”青春榜样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
5.社会服务培育工匠作风。工匠精神离不开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离不开工匠的为民服务。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去”,利用本地社区、广场、公园等场所,开展紧贴群众生活的服务活动,让群众感受职业教育服务美好生活,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一是组织企业文化进社区,通过展板宣传、学生讲解,让铁路工匠精神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二是组织学生进驻企业,配合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在社会服务中锻炼工匠作风。
6.“互联网+”提升工匠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紧扣工匠的主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致力于建设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工匠精神在学生中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强化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一是分批次、分时段在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多篇心灵鸡汤,在班级微博中推送了大国工匠等相关内容;二是搭建校园BBS师生交流互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三是在QQ、微信、贴吧等网络载体上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作为身出教育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也只有将工匠精神引入学生日常教育,积极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才能为国家育工匠,为制造业树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2).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
[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8).
[4] 薛栋.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5] 张蕊.感性凶猛的“工匠精神”[J].华东科技,2013,(5).
[6]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十三五”或为中国品牌赶超的最后机遇
“十三五”将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汽车行业的增速放缓,已经成为长期的趋势。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对手的脚步放缓就是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只要对手晚一天到达终点,我们就多一天赶超的机会。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汽车产业也正处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关键的节点。这五年世界汽车工业的突围比拼将是对全新造车理念和全新生态模式的理解,这就让我们和世界汽车企业暂时又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了赶超的可能。
在汽车品牌发展的几个未来趋势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为中国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沃土。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引领全球,出现了像阿里、百度、腾讯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这将为我们发展汽车智能化提供很多优秀的资源,为我们发展智能产业和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很多可利用的机会。
总之,“十三五”是一个分水岭,传统的发展思路将越走越窄,依靠传统的打法,实施跟随战术只能让我们成为这种永远的跟随者,我们的汽车强国梦将化为泡影。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作后盾,任何巨头,即使在规模上已经是庞然大物,也有可能哄然倒塌,不堪一击。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通过创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国际化的经营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汽车行业需要认真做好加减法
创新需要有方向的指引,并需要借助经济转型的动能,依靠创新供给来开辟一条新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对我们汽车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在于解决我国经济向更质量、更高效率增长的方向转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转化落后的供给,二是升级现有的供给,三是创新新型的供给。从汽车行业看,汽车的市场需求的结构正在不断的变化,汽车行业的供给结构升级相对缓慢,自主品牌企业普遍存在部分产能过剩,但我认为这些产能过剩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这才是我们当前汽车产业问题的实质。要在创新供给上有所作为,我们汽车行业就需要认真做好加减法,以不断升级的新供给来带动和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传统汽车要做减法,严控产能,把需求不足的产品和产能减下来。而作为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将要做加法,必须加大力度发展。
传统汽车做减法,并不是不做自主品牌,而是要在产品的差异化上做足文章。现在汽车市场人无我有的产品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在小的细分市场,仍有可以挖掘开阔的空间。
新能源汽车做加法的重点是产品+服务。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中国没有机会引领世界汽车这个大产业,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新能源汽车为我们汽车产业带来了重新定义,使中国和世界的汽车工业站在了同一竞争的起跑线上。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不能把精力仅放在传统车身上来搭载新能源动力的发展模式上,要以新能源动力为突破口,通过以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集于一身的迭代产品和全新的商业模式,汽车生态来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思维方式,这才是未来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智能汽车做加法,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智能化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最热的领域,智能汽车的发展超出我们想象。从美国的CES电子板,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科技配置,智能互联系统等多种炫酷新技术争奇斗艳,从跨过集团到中国的企业,所展示的智能网络概念和产品层出不穷,都表明智能汽车是和新能源汽车一样的迭代的创新产品,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技术方向。
必须利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与供应商企业,互联网企业的联系,通过搭建众创、众筹、众包等合作平台,来打破原有的自我封闭的创新体系。
锻造中国品牌的工匠精神
创新需要有平台支撑。走国际化道路是中国车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借助国家的影响力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步伐,打造全球化产业链条及发展平台,进军海外的主流市场,并通过精耕细作和重点突破,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借力打力来提升我们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向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进军。
事件: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且喜且慨!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夏文辉
热议:社保降费,力度能否更大一些?
不管是相对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此次社保降费力度都相对较小,对企业而言也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要有效推动为企业减税清费的改革,单凭各地单打独斗难度很大,若能在社保降费等方面拟定出一个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会更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公布的383项改革方案中,就提出探索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以推进公私分明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民获得了基础性社会保障后,将会借助中央政府的信用增加国民对中国社保体系的信任,才会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为政府推进供给侧改革、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提供心理认知和行为认同上的保障。总之,为企业减税清费,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避免口号化。
事件:3月21日,上海决定下调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三个险种共计2.5%的单位缴费率。至此,目前至少有7个省市出台了社保降费措施。
来源:《新京报》?作者:刘晓忠
热议:网购打假能提振消费吗?
可以说,伴随着网购消费的如火如荼,商品假冒伪劣、网络诈骗、售后服务缺失等,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消费的主要问题。若不及时转移打假方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网络打假上来,不仅会严重制约网络消费的依法依规,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起衰提振。若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然败坏社会诚信,阻滞经济的健康发展。值此中国经济仍在持续下行,消费有望成为提振经济重要路径的当口,迅速改变网购假货丛生的窘境,不仅关乎“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关乎中国经济能不能真正走出低迷。
事件:据浙江省工商局2016年3月14日的《2015年消费投诉评析报告》显示,2015年该省网络购物消费投诉达6.2万件,较之上一年同比增长148%。
来源:《凤凰评论》?作者:胡印斌
热议:资本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板”
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有明显的重复建设嫌疑,也会造成人员、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浪费,此举也明显有违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上证所欲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或出于竞争的需要,或出于利益博弈的冲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毕竟,自创业板挂牌后,其不仅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而且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参与其中,背后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只需要吸纳成熟型企业的主板、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以及适合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挂牌的新三板足矣!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顺德制造 制造业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combined with the "Shunde made" and Shunde future craftsman plan to analyz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en; Shunde mad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为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工匠”通常是指从事器物设计与制作的特定的群体。狭义上的工匠精神仅强调的是凝结于工匠本身的一种品格,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广义上则指凝结于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特质,这既是基于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狭义工匠精神的内涵延伸与价值彰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理念的应有之义。
1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始祖炎帝就是伟大工匠的典范,他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始祖黄帝也曾发明过医药、音乐、文字、水井等,此等创造型的能工巧匠亦被百姓尊称为济世的圣人。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繁荣,诸多能工巧匠的精思便孕育传承了下来。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造精神之“崇尚巧”
不断崇尚技艺的巧,既是优良器物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传统工匠创造精神的必经之路。“巧”乃工匠的职业要求,且“巧”绝大多数为工匠的代名词,人们通常称工匠是心灵手巧的人,可胜任器械制造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巧。“巧”亦是工匠不断追求的美德,人们常采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等词来称赞工匠。具体而言,巧不仅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其真正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质,要求人们打破常规,且别出心裁,能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均具备熟练的技艺,他们的身上均具备创造性品质。比如鲁班,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其因此被后人称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亦或者是奚仲造车,且因此而闻名于世。这些创造发明均充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亦获得了人们的崇敬。
1.2 工作态度之“追求精”
精湛的技艺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精湛技艺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工匠自身的修为,对其自身为学、修身、做事均有积极作用,从而让“精”获得道德意义,而且此类精神均体现于我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这些器物均以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而流传于世。比如苏州园林,其意境深远,且构筑精致,被人们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而我国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均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我国亦因此被称为丝绸之国与陶器之都。我国宋代的冶炼与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极高,且民间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均是非常精巧,其均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3 人生境界之“道技一体”
“崇尚巧”与“追求精”并不是工匠精神的终极体现,也不是高明工匠的终极追求,“巧”与“精”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由手中的技艺体会到“道”的意蕴,而这可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比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运斤成风等,他们这些人的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将技艺融于生活世界,从而使其处于艺中云游的状态,这时便可达到心合于道、道技一体的人生境界。
2 工匠精神的当代重要性
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已替代了传统手工业,使得传统工匠群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工匠精神的价值非但没有过时,其重要性在当代越发凸显。
2.1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的“精髓”
众所周知,传统小作坊均已被现代工业制造替代,而人类历史的沉淀,衍生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统,但其仍融于现代工业制造中,亦可说其为现代制造业的“精髓”。诸多研究表明,现代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德国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的诸多产品均是精密且优良的,比如保时捷、奔驰、阿迪达斯等,而这些均是世界知名品牌,但追根究底,德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工匠精神息息相关。通常德国企业家会将自己定位于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之后才是商人,他们认为技术与工作的意义本高于经济利益,亦会因追求精品而产生不计成本的问题,德国人认为优秀的工匠极为荣耀。德国现代化道路可谓是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强调对技术工艺宗教的狂热追求,名牌产品创立与工业强国均强调精益求精,并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其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务必将产品各个细节极致发挥,持续追求完美的理想状态,而这亦是优良制造形成的重要内容。
2.2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l展的“助推器”
首先,工匠精神可助力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具体而言,产品是工作人员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其可有效控制整个工作过程,而产品亦是以自己的意志构造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作品,从而反映自我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使得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而获得客观表达。于工匠态度下的工作并不是痛苦的,其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而工作过程本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通俗地讲,就是不是为了生存去工作,而是把工作当成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如此,自我价值均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其可不靠外力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其次,工匠精神还有助于亲密情感建立,可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尤为体现在传统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上,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还包括如何做人的培养。这是现代组织模式难以取代的,也是当代社会需要传承的。再者,工匠精神亦确保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产品,而其均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形式,从而缺乏商品独特性、人情味,似冰冷且缺乏个性的石头,更感受不到制造物的亲和感。而消费者均是以触摸产品感受手工痕迹,并观察产品机巧体会匠人的专注和坚守,确保产品均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充分体现匠人的人性温暖。
2.3 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被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广泛应用,世界工业格局正在重组,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高端产业领域的研究。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4.0计划,以期于未来社会中保持领先地位。而我国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已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希望于未来10年步入工业强国行列,此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无疑,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必将使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智慧的大门。
3 “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
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顺德制造”蜚声中外,“顺德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模式。深入探究“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既可以进一步升华顺德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可以为顺德其他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
3.1 工匠精神孕育在顺德优秀企业文化之中
顺德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诸多,但无一不体现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文化。比如美的集团着眼于精益求精,通过各媒体途径传递自身的经营文化导向;亦或者是广东天乐通信有限公司,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公司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均具备文化塑造的作用,引导员工们树立“我自豪,我是天乐人!我自愿全身心投入天乐事业,投入金桥天乐企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决心,从而务实拼搏、合作创新、锐意进取、敬业爱岗。以此激励着员工们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使其关注世界通信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并充分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才能更好地振兴中华民族经济,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再是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强调企业创造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服务企业的重要性,为企业创行业一流品牌,树立企业典范提供精神支柱。
3.2 工匠精神助力顺德企业社会价值的彰显
优秀企业文化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而且能够助力企业彰显社会价值。顺德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均将报效社会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美的集团和碧桂园集团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美的大道、碧桂园湖等,均反映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工匠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发展。又比如格兰仕集团,以匠心产品为依托,持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使具有精良产品遍布全球,奢侈而高档的家电消费品均纷纷走入普通家庭中,并时时刻刻担起社会责任。再比如碧桂园集团,不断提升房屋质量,优化居住环境,其创始人杨国强的人生信条之一却是施恩不图报,其捐了多达3亿的资金资助慈善事业,并引导集团中的员工们捐助1亿多资金给慈善机构。
3.3 工匠精神为顺德企业品牌的塑造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为品牌的精髓,而形象为文化的外衣。顺德制造,中国骄傲已是人们所熟知的顺德企业品牌形象推广语,而这其间蕴含着顺德企业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顺德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以匠心为本理念的落实息息相关,顺德企业的人才观、质量观、经营理念均将匠心置于首位。比如广东的甘竹罐头有限公司,以积极热情的匠心去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把为人们制造健康、美味且安全的食品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比如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其间以大篇幅讲述了关于具有匠心的人才的各个方面。美的集团中的匠心人才是其发展的第一资源,美的企业逐渐将地缘、血缘、亲缘彻底打破,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匠心人才。再是顺德信用社更强调以匠心换真情,此人本服务理念十分关键,使得客户们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而这也是顺德文化与国际视野品牌经营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文化是无形的,品牌也是无价的,以匠心为本的理念是顺德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导向,亦是顺德企业品牌塑造的有力保障。
4 顺德未来工匠计划
未来的顺德地区将围绕新兴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顺德区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未来工匠计划)》公布之后,表明顺德区至此将围绕机器人、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等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未来工匠计划”中指出,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及区人才发展重点转为培养、引进掌握专门技能并符合专业条件要求的实用性人才。顺德区的电商行业对美工、策划、前台、客服人员的需求大,而机器人行业亦对销售、设备维护人员需求大。根据顺德区的实际情况,深层挖掘区内存在的专业技能人才,并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技能人才,这亦是《未来工匠计划》的重要任务。R导寄苋瞬磐诰蚓应基于实际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并结合顺德(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3页)区教育部及其区内职业院校,提出适当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从而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适当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为学生们组织专场招聘会,确保专人专用,给专业人才提供适当的职位。再是积极引进专业技能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应于顺德区新兴产业和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确保其合作关系积极平等。而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双方提前对接,从而有效缩短人才培训和企业具体需求的差距。而此结合的效果显著,但后期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与设置,此合作探究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讯:场所也多选择在公交、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广州地铁方面称,不管是否炒作营销,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大河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确实催生了“眼球经济”这一新业态,于是很多人梦想着一夜成“网红”。这种梦想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恰恰是互联网的发展,拉平了平民百姓与明星大腕的人气机会平台。但不可忍受的是,有些人为了一夜网红,炒作起来不择手段,譬如发生在广州地铁上的这起炒作事件,当事人被曝经常在火车、公交等公共场合,直播一些出格行为,以博眼球,乃至于直播偷吻、拍裙底、偷拍女子胸部等。
回到这起炒作事件上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车厢或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上悬挂物品;《广州地铁乘坐守则》规定乘客不得在列车上进食。虽说守则之类的规约,未必设有罚则,但在原本就拥挤的城市地铁车厢里摆桌吃喝,似乎已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却是有明确处罚性条款的。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广州地铁方面需要依法依规予以追责,甚或是报案交给警方处理。
南方都市报:作为个人,如果要成为网红,许多人选择了丑陋。当年的芙蓉姐姐,现在的地铁上吃喝晾衣者,假如还有下一个,不管最后红不红,依然会这样。再看一些本来还有点格调的报纸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现在也争先恐后地使用起很多格调甚低的所谓网络新词了。
多年前火过的一本书《格调》,里面不厌其烦地教育人们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的格调,连“小资”也基本列入被鄙视的圈子,就更不用说下里巴人小市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了。但是这本书最终没成为生活指南。这些年来,“文艺”和“小资”逐渐成为被嘲笑的贬义词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为之追求不舍。现在,无论是走在街头还是看电视剧,不用太细心,你就可以发现不知多少假冒伪劣。现在又流行一个词,叫做“工匠精神”,意味着精致、认真以及追求永恒的工匠精神。这就是现实。假如有一天丑陋不再成为网红选择,那一定是现实开始被正视的时候。(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瑞士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政府及社会重视不够,办学环境和管理体制综合素质欠佳,此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未形成成熟的工匠文化,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且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在我国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的“中国智造”这一大背景下,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其精髓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职业理念,蕴含的是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严肃、严密、严谨,专心、细心、耐心,专业、敬业、精业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追求。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业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启示
据新华社伯尔尼报道,主席于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新领域、打造合作新亮点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瑞士。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2011年,瑞士人均收入为 3.9924万美元,居于世界前列,瑞士全球竞争力排名已获得四连冠。瑞士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靠什么来保持呢?正如日内瓦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格里高利・埃维阔兹所说,瑞士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为瑞士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与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瑞士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瑞士经济发展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中职、高职教育网络健全,具有务实的理念与传统,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和开放的办学视野。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处于低热状态,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报考分数大多较低,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的代名词;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在教师选拔、经费拨出方面与正规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且家长多不赞成孩子完成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完备我国职教体系,形成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社会氛围,这样会更加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务实的传统与理念。瑞士务实的教育传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瑞士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始自18世纪,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的学校。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意识上。瑞士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在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室和时间机构的建设粗制滥造、设备简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真正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将务实理念贯彻始终。
3.开放的意识。瑞士面向整个社会需求,与各级组织共同致力于职业培训,并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瑞士职业教育培训已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比如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发展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苏黎世翻译学院等学校早已越过瑞士疆界,培养世界型的跨国人才。
4.就业规范化管理。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主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的规模程度上。瑞士联邦法令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方向和项目,对各行各业培训做出了严格而详细的规范和法律规定。瑞士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各种教育及劳动力市场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学历为桥梁相互连接起来。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待提高之处,我们应合理规划招生,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倡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
四、瑞士的工匠精神分析
瑞士之所以成为钟表之国,不仅因其工匠们拥有精湛的工艺,也因其有着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对瑞士本土的“工匠精神”的精髓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借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制造业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1.瑞士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坚定执着。钟表业是前工业革命时期最为精密的手工业,自然资源匮乏的瑞士人靠着坚定执着,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2.瑞士的“工匠精神”还在于精益求精。瑞士钟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接一个零件打磨而成。钟表匠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精心雕琢,最后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3.瑞士的“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当属开拓创新。瑞士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仅在过去20多年里就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比如升级版的陀螺飞轮、卡罗素、月相、两地时,甚至还有中华年历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瑞士发展体现的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以及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在对瑞士“工匠精神”进行进一步探索后,我们应取其精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睿为我所用。
五、结论:重构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文化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增强,尤其突出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市场领域,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开始出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能在市场的环境和土壤中。目前,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形成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开创我国职业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留枝,李运丽.中国职业教育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01.
[2]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中国职教论坛,2016,08.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4]傅筠.瑞士职业教育考察报告[B],2010,04.
[5][法]雅克勃莱尔等.郭定安译.欧洲书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4.
[6]端木美.瑞士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7]黄骏.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0(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