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精准医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医学的意义

第1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中国作为口腔疾病的高发国家,我国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卫生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且地区发展不均衡,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的人们仍得不到正规有效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因此,高?医学院校为社会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口腔医疗人才需求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高度模仿五年制本科、口腔基础和专业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需要。

如何培养出符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口腔医学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在深入行业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将精准医疗的理念与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相结合,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精准医学教育改革研究,提出“河南口腔”的宏伟目标,现就口腔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层口腔医疗人才的需求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内容。本着精准医学教育的理念,为基层培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成就河南口腔的伟大梦想。我校口腔系经过基层调研,现将专业技术能力总结如下。

掌握口腔疾病的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及病例书写

掌握牙体牙周以及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

掌握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原则和诊疗技术

掌握口腔常用材料性质和作用

掌握口腔常用药物的药理和应用

掌握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体格检查的方法

掌握全身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掌握无菌术、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

掌握牙体牙髓、牙周、粘膜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掌握牙齿拔除术,牙槽外科手术

掌握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常见的修复方式

2.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在现阶段全国经济不景气,中国GDP增速首次突破了7%的大背景下,鼓励创新创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毕业生能通过创新创业开辟一条新通道,在这个开放有规则的社会和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好的生活[1]。

二、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建设

1.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基础满足个体需求的课程设置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一名医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考试,是国家医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口腔医学作为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其执业医师考试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实施十年后,2009 年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不仅增加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同时评分标准也更加细化和规范。因此,我校口腔医学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由专门研究执业医师考试的教师负责分析执业考试执考点以及权重分,并且以此重新定义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各科以及理论实践技能的课时分配。两年课程根据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将综合英语纳入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自身发展目标以及规划进行选择。同时适当增加解剖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比例,为我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设口腔设备学、口腔市场拓展与营销、河南各市文化集锦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了解口腔医疗行业现状、个人创业奠定基础。

2.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系结合本校以及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在实习阶段,通过带教老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使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医院以及门诊的运作管理当中,激励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并邀请国内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行业专家做创业方面的讲座。

3.教学模式方法的调整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课程任务量繁重,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上的重难点,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所在。我校口腔医学系制定了临床见习--理论讲解--实训室操作--生产实习互相渗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前了解,实训操作后让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为学生以后临床执业以及应对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制定了每一学年的的临床见习规划,返校后进行见习交流。

第2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精准医学;血液病;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029-02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准医疗由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进化而来。对精准医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助于对这一新概念的更好认识和应用。

1 什么是精准医学?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主要体现为: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做好队列(cohort)及对照,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继续美国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和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参加。上述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科学内容(百万美国人测序与癌症基因组);政府功能的相应改变及法规标准的建立,以及公私合作,社会参与。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科学部副主任Jo Handelsman1将精准医学描述为“一种考虑人群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个体差异的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了一种过表达HER2蛋白的侵袭性乳腺癌亚型。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曲妥珠单抗是首个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但当时没有考虑影响疗效的分子和遗传因素。

2 精准医学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中干细胞DNA异常引起的造血干细胞疾病,9号和22号染色体片段易位产生的异常蛋白酪氨酸激酶称之为BCR-ABL,可引起白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凋亡减少,最终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急剧增加。伊马替尼(imatinib) 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 CR-ABL酪氨酸激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已成为CML一线治疗。早期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对靶向治疗原发耐药,或逐渐反应不佳,进一步基因检测发现存在T315I突变。迄今为止,发现耐药突变尤其是T315I突变的患者占Bcr-Abl突变的10%-20%,目前被批准为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治疗包括:伊马替尼、尼罗替尼、和达沙替尼,根据患者基因检测选择能覆盖耐药基因的治疗,可促进临床疗效。因此,目前提出的精准医学,主要是对肿瘤基因谱测序,进而研发靶向特异性生物标志的治疗,用于具有特异性生物标志阳性的敏感肿瘤患者。

肿瘤的另一种精准医学应用是根据肿瘤基因或分子谱替代肿瘤类型,对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诺华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项名为 “Signature” 的临床试验计划3,根据遗传学分类选择靶向新药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是乳腺癌,肺癌还是其他肿瘤类型。诺华公司描述这项试验为“患者方案”试验,因为是根据识别患者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的新药治疗。这些试验正在研究的治疗包括buparlisib,dovitinib,binimetinib,encorafenib和sonidegib。Sloan 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MSKCC)的“篮子试验”也是类似的概念4,将具有相同的分子靶点的不同肿瘤患者进行同一种靶向药物治疗。

3 未来发展方向

个体化医学在全球风起云涌,基因测序技术也相应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形成了个体化诊疗的重要基础。个体化诊疗或个体化医学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案,从基因组成或表达变化的差异来把握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应答的个性,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宜的药物疗法治疗,如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为25%,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著名遗传学家贺林院士表示,转化医学 = 精准医学 = 个性化医疗,转化医学是口号, 精准医学是标准,个体化医学是目标,而遗传咨询是纽带,贯穿始终。在血液学肿瘤的研究和学习中,个体化治疗的理念由来已久,新的靶向药物甚至对传统化疗以及移植提出挑战,有望取代传统治疗,进一步改善疗效。随着国内医学发展与国际的迅速接轨,相信未来基于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Handelsman J. Precision medicine: improving health and treating disease. http://whitehouse.gov/blog/2015/01/21/

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 Published January 21, 2015. Accessed January 21, 2015.

[2]Saret CJ, Winn AN, Shah G, et al. Value of innovation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Blood. 2015;125(12):1866-9.

[3]Slosberg ED, Kang B, Beck JT, et al. The Signature program, a series of tissue-agnostic, mutation-specific signal finding trials. J Clin Oncol. 2014;32:5s(suppl;abstr TPS2646).

[4]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13 Annual report: tra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versus basket trials. http://

/annual-report/2013/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 Published February 2014. Accessed January 22, 2015.

第3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 高校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的建设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下绽放学生党员风采的路径探析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路径探析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医德教育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指示高校党建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

.

第4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营养液、白蛋白、血浆、鲜血一滴滴一瓶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进他的体内,可是身体仍然不可抑止地衰竭,每一根神经都异常地敏感和脆弱,每一个细胞都奄奄一息……”

“精准”一直是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不得不承认,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医学上仍有很多未被攻克的难题。而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无效治疗及有害治疗等问题如噩梦一般困扰着医生和病人。发展精准医学不仅能推动医疗的进步,或许还能帮助人们跨越医患矛盾的鸿沟。

政策利好下的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代表着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欧美等国都在积极布局精准医学计划。

为了加快突破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2015年中国启动了精准医学计划。

2016年3月,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精准医学研究被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精准医学研究专项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任务,旨在为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此外,2016年7月28日,精准医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部署任务之一。

一系列政策利好,精准医学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医疗界、资本界的极大重视。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医学的过渡

说到精准医学,绕不开人类基因组计划。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历时十年,耗费约30亿美元。最终以科学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落下帷幕。这一切的起因是为了“理解肿瘤”,却开启了基因测序技术研究的序幕。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2013年5月,有着家族癌症史的女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乳腺癌高风险后切除乳腺,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不断降低,精准医学计划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对基因组的解读仍是待解之谜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的基础环节之一,但不是精准医学的全部。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刘雷教授告诉《经济》记者,由于疾病的复杂性,过去大众化的诊疗方案往往不准确。通过基因测序可将疾病的分类更细致,并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遗传背景制定更准确的诊疗方案。中医理论中的“同病异治”也蕴含着这一道理。过去医生看病只停留在细胞层面,“其实这种分类很粗糙”。如今我们可以观察疾病在分子层面上的变化。“通过基因测序可检测出哪个基因出了问题,不同基因用药也不同,可以提高用药效率。”

很多临床医生认为,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早期发现比晚期的精准治疗更有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告诉《经济》记者,30年前,经临床症状确诊为晚期癌症患者超过85%,他们直接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如今省会城市的晚期肺癌患者已降至60%-70%,而地县级以下地区的晚期患者仍在70%-80%之间。“由此可见,我国在癌症早期诊断方面仍有很大缺陷,应予以重视。”

如果通过基因检测、液体活检等技术提前锁定癌症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早期肺癌,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治愈肿瘤,不必让患者毫无尊严地经受放疗、化疗,也不必因肺癌而死亡。”

支修益表示,吸烟、雾霾、厨房油烟、装修材料、爱生闷气等“五气缠身”的人是肺癌的高发人群。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互为因果关系。譬如,当发现患者的肺部有阴影时,到底哪些人需要进行医疗干预?哪些是外科手术后的高危人群?哪些是化疗后注定失败的人群等,仍需要通过对基因组学的研究、解读获得答案。

从基因测序的技术来看,第二代测序技术不仅大大地减低了基因测序成本,也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相比第一个基因组花费了上亿美元的测序成本,如今检测一个人的基因组大约需要1000美元。”刘雷认为,目前来看基因测序已不是问题,但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基因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对基因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甚至不到10%。“人类的基因组像一本书,但是我们还无法读懂”。因而,对基因组的解读仍是待解之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安明表示,精准医疗的前提是我们对疾病相关的基因作用机制有了深入了解。人类约有两万个基因,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目前来看,当前精准医学能做的十分有限,精准只是针对有限的疾病,而且并非十分可靠,但它的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因产业发展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不断突破,基因产业的发展也渐入佳境。

在第三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学术峰会上,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郑洪坤告诉《经济》记者,国外Illumina、Life Tech、Roche等基因测序仪、试剂的制造商在基因产业上游形成垄断局面,“其他企业在上游的生存空间相对较小。”

中游为基因测序服务领域,也被称为“测序工厂”,企业从上游买来测序仪、试剂为机构和个人提供测序数据和测序服务,“由于没什么技术门槛,中游基本处于“红海”状态,是整个产业链价值最低的一环”,凯风创投管理合伙人黄昕告诉记者。

郑洪坤表示,下游是基因解读和挖掘的环节。随着中游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也产生了大量的基因数据。“但基因数据背后的价值,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对基因大数据挖掘、技术储备,以及人才储备等相对短缺,“这是一个偏蓝海的市场”。

“未来基因测序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对基因数据的解读上,而不在于测速有多快。”刘雷指出,对基因大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是当前国内外基因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

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难题有待破解

据了解,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将收集超过100万个美国人的健康信息和遗传数据,以用于靶向药物的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也是中国精准医学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而“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研究”是其中的分项。

可以说,健康医疗大数据是精准医疗的另一个基础环节,它由基因组学数据、临床数据、表型数据、居民生活方式数据,以及环境等其他数据构成。南通大学医学信息学系主任、数字医学研究所所长董建成告诉《经济》记者,表型是指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如身高、肤色、血型、酶活力、药物耐受力乃至性格等。环境是指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数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也意识到在饮食中限盐、限油可以降低患病几率。”

董建成表示,精准医学的内涵是在大样本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数据特别是生命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个体在基因型、表型、环境、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特异性,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与手段,制定个性化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医生只有在获得了真正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上,其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才能更加精准。”刘雷指出,精准医学将产生海量数据,而精准医学的应用也将依赖于对数据和信息的深度、准确分析。

从2009年,我国开始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采集了社区的健康医疗数据,以及有限的生活方式数据。医院的临床数据仍保存在各家医院之中,与基因组数据的交互较少。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较为分散。“大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是当前最大的问题。”现在每个人的临床数据、社区数据及基因数据难以有效整合。然而,只有实现了数据共享,才能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将它们进行分析、解读,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帮助医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科研人员无法从任何一家医院调出数据进行研究,要实现数据共享,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董建成指出,未来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处理大数据的技术和方法愈来愈重要,相关的人才培养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应予以重视。

据第四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79%,比2013年的9.48%提高0.31个百分点,比2012年的8.80%提高0.99个百分点,据此估计,全国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约为1.01亿。董建成告诉记者,随着百姓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他们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治愈,我们还有很多医学难题尚待攻破,“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还能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

知识库助力大数据解读

基因组学数据尚待解读,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无法有效整合等问题,导致医疗健康大数据无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刘雷认为,精准医疗知识库的构建能够解决这一瓶颈。

2016年10月,由刘雷负责的“疾病研究精准医学知识库构建”正式启动,这是精准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刘雷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缺少较为完善的精准医学知识库。他希望通过5年时间做成领先国外的精准医疗知识库,填补国内精准医学知识库领域的空白。知识库将为科研人员从海量信息中高效准确地找到相关的知识开展研究,帮助临床医生通过诊断结果精准地判断疾病类型,寻找最佳治疗方案。“这是精准医学的关键环节。”

刘雷认为,对基因组学数据的解读是一个限速步骤。如果没有完善的精准医学知识库便制约了解读基因组的速度。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读出很多人的基因组,却无法知晓它代表的意义、基因突变代表的意义,以及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的解读很慢,需要查找散落在各地的数据库,然后通过查找文献,再进行解读。”精准医学知识库就是加快对基因组解读的速度。将基因检测的结果通过知识库解读出来,甚至形成报告,对科研、诊疗都是一种支撑。一旦把限速步骤拿掉,会提高精准医学的效率。

精准医疗投资虚火过旺

未来精准医疗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刘雷对此十分乐观。

据火石创造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精准医疗相关的企业数量约370家。从2010年开始关注国内精准医疗领域的黄昕认为,精准医疗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创业者和资本的蜂拥而至,尤其是在临床应用领域,当前精准医疗有些虚火过旺。

“相比国外,我国的临床数据资源更丰富,每家医疗机构病人的数量众多。”黄昕告诉记者,但从国家在精准医疗的整体构架来看,缺乏完善的生态体系的支持。“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在单打独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整个行业的成长。”

第5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1.1以循证医学的思路指导肾内科医师培训实践的必要性

当代肾脏病学领域主要涉及“肾实质性病变”和“肾衰竭尿毒症替代治疗”这两大分支。但从临床实践角度来说,肾内科的很多疾病具有极强的特殊性。“相同的病状特征、不同的病理反应”是很多肾脏疾病的典型特征。为此,如果医师仍然单纯依据主观经验判断患者症状对应的主诊病症,其误诊率会非常高。只有将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肾内科病症的诊断过程,以实证性的病理资料或实验室数据为依据,才能得出真正意义上经得住推敲的诊断结果。此外,肾脏发生病变的过程多为缓慢而且隐性的病变过程,应用药物治疗的疗程普遍较长,疗效观察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病程和病例的演进过程如此繁琐复杂,单纯依靠单独的个人力量很难实现对海量病历资料的完整记载和传承。因此,只有依靠循证医学思路整合现代肾内科教学实践,才能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临床实践中的各类情况,有效弥补以往纯粹主观经验的不足,更好的适应现代肾内科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发展需求。

1.2以循证医学理念推动肾内科教学实践发展的具体方法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训练”(problem-basedself–directedlearningprogram,PBL)方法首创于McMaster大学。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步,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有关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治疗、病因方面的问题;第二步,检索相关现有的研究证据;第三步,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第四步,应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患者的选择解决临床问题,指导医疗决策;第五步,评价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现举一例加以说明:“病房收治了一例老年男性患者,以反复泡沫尿、全身浮肿为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初步考虑为肾病综合征,行肾穿刺病理检查明确其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Ⅲ期。”可见,我们应当利用循证医学的思路首先解决该病例患者的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为此,肾内科临床教学导师应当指导医师采用正确的文献检索策略和有效的方法途径,以便其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合理诠释文献的科学内涵,全面获得医学证据资料,有效的将医学理论资料与患者实践情况有机结合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肾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应当促使年轻医师从思想深处认知凭借主观经验行医办事的严重危害,敦促其认同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提高年轻医师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行医治病的技能性。导师应当训练年轻医师查阅各类医学文献的技能技巧,帮助年轻医师掌握利用文献资料作为临床实践佐证的循证医学方法。另外,导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塑造年轻医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获取医学文献资料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时,导师应当始终向年轻医师灌输循证医学思想是进行医疗决策行为之前必须严格遵循的第一性原则,是医师向患者实施医疗行为的前提。只有学会以自主寻求医学实证性证据来指导和解决临床实践活动,才能推动肾内科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上一层楼。

1.3依据循证医学思路进行肾内科医师培训实践的注意事项

尽管循证医学方法是值得肾内科教育领域积极推崇和深入挖掘的教学方法,但在我们推进该方法过程中仍有相关事项必须引起高度注意。首先,导师必须能够有效识别个别医师打着循证医学幌子行经验医学之实的假象。导师应当一针见血的指出个别年轻医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会思辨的考虑问题,将医学文献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只知道遵照执行却忘记批判审视,只记得一味的照搬执行却忽略扬弃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思想。其次,导师应当告诫年轻医师学会医学方面的“与时俱进”,要牢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循证医学所援引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最新的权威性研究成果。“新”是导师应当时刻告知医师牢记的关键所在。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医学领域的理论成果也是如此。因此,与时俱进的更新资料信息,将自身所学及时修正和调整,是循证医学指导肾内科培训实践的应有之义。再次,导师应当鼓励和敦促所有接受培训的年轻医师掌握一种以上的医学专业外语。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循证医学中援引的证据资料很多都是来源于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提升阅读和吸收医学专业外语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所有肾内科医师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懂得医学专业外语而坐等翻译现成的医学资料,将会大大限缩医师循证医学过程援引有力证据资料的范围和领域,这也会从实质上影响肾内科医师循证医学的实践效果。最后,导师还应当注重年轻医师在临床实践方面的循证医学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可信性,提高其医疗决策的精准程度,提升医师整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破砂锅问到底”应该是循证医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塑造医师循证医学的科学态度,改善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储备,养成医师良好的行医习惯,都是导师应当着力培养的内容。

2.结语

第6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与产品的迅速迭代更新,各国纷纷开启精准医学计划,2015年更是被业内称为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元年。

会上, BIGIS-1测序系统及配套试剂、芯片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BIGIS测序仪的出现对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凭借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服务,让测序变得更加简单。

同时,BIGIS-1测序系统的问世,还将打破基因测序仪器及试剂耗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内测序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靠保障。

中科紫鑫研发工作负责人任鲁风博士就BIGIS测序系统及配套试剂耗材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优势体现在精致外形节省空间。其外形大小非常适合中小型实验室,便捷的触摸屏设计无需用户配备鼠标键盘等附件。

同时完善的上下游配套系统,“傻瓜式”操作流程也使测序变的更加简单。BIGIS测序仪高度集成了一系列机电控制、微流体、光学和软件控制系统,并根据自身仪器的特点及反应原理,设计完成了一整套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实现了测序及数据分析的闭环整合,解决了客户对于新一代测序分析的后顾之忧。

最引人关注的是国产化的试剂和芯片打破了国际性垄断,降低了测序成本。

会上,国内基因测序的领军人物于军博士也从精准医学的角度剖析了基因测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指出了国产测序仪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第7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 实验教学 医学影像 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mage Technology

LIU Nian[1], HUANG Xiaohua[2], LEI Lixing[2]

([1]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2]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thod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dea, we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experiment soft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us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execute resource optimization on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reating a distinctive, digital and multi-func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e will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model .Result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as improved,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was reforme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onclusion: We should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and build innovation laboratory, improv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i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ed.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精准医学的提出,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医学影像技术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更是临床诊疗获取优质图像的保障。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将多个影像设备综合应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交叉应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影像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避免与临床脱节,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更新。因此,加强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的实践技能尤为重要。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平台,是全面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趋势。②本研究通过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改革既往的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思维和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普通X线、CT、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检查的图像及后处理信息导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实现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本平台是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综合式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平台。学生或师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操作实验的效率、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室平台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是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为平台,联合开发的仿真实验操作系统为应用软件的实验室。本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有:(1)该软件操作完全模拟医院普通X线、CT、MRI操作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该实验室共配置24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电脑,可让每个学生单独上机完成操作,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3)仿真软件的数据均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有真实可靠的图像,与临床病例无缝连接;(4)该后处理软件不仅包含基本教材上的常规后处理技术,还包含最新、最近的科研软件,根据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展,即时对软件进行升级,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该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做科研;(6)避免了大量学生同时到医院见习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应用结果

(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中的应用,原来的教学手段有了明显改变,已由人工教学变成网络化计算机教学,简化并优化了教学流程;过去用胶片展示教学,其图像较小、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管理困难,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实验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临床医、技人员现场教学转变成网络化仿真模拟教学,避免了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手的情况;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搜索、阅读、自学及复习,数字化仿真模拟教学几乎改变了以往了学习模式。第三,原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完成实验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教学信息量。

(2)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完整资料数据库中已有10 000余份,本实验室根据临床信息的发展会不断更新资料,其中包含普通X线、CT、MRI、超声、核医学、DSA等方向的图像资料,完全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其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不仅能紧密地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框架,还能在实验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3)学习效率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该实验软件进行科研分析,取得科研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个性化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内容。

(4)教学管理的优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还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明显改变了过去复杂繁琐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实验教学中损坏精密昂贵的设备,减小了学生到医院见习的安全隐患。

(5)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将问题和难点提出,教师可及时解答;通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网络留言和讨论发现教学问题,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及解答学生的问题,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3 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医疗设备迅速更新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广大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③④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系统地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践培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情景、实验界面和实验程序的模拟操作,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完整操作流程的理解。⑤⑥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转变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实现了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结合。实验项目覆盖了基础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使实验教学内涵更加深厚,而且使学生在学校能熟练掌握医学影像常规检查技术,具备图像后处理能力,以便在医院实习阶段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科研项目,进行个性化实验操作,这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的科研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功能,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室,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医学的影像技术学的发展,满足了医学教育事业和临床医技岗位的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黄小华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医学影像技术模拟仿真教学平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12-13

注释

① 黄小华,游金辉,马雪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103-105.

②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CT、MRI仿真操作系统的研发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8(2):219-220.

③ 梁明辉,王晓东,夏力丁.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22-124.

④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919-921.

第8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师承教育;中医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54-03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之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寓学术的耳濡目染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慢慢感悟中医的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注重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自我国创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教育逐渐步入学院教育模式,中医的现代学院教育,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人才,但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技能需通过长期临症揣摩,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仅限于识背阶段,真正在临床实践时却成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能活学活用,很难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

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传承模式,对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实现中医药人才的良性循环,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属黑匣子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可确诊病情,并处方用药,看似简单、却玄之又玄的理论令很多西医难以认同。西医讲求用数据证明,用实验证实,而中医属经验医学,经过几千年的淘炼,已自成体系,在治疗人类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现代中医院中,往往看到的也是开着西药,打着吊针的中医居多,纯正的中医少之又少,面对如此中医西化的窘况,如何才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甘心选择中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呢?邓铁涛老先生曾谈到:“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当西医面对非典束手无措时,当瘟疫横行、百姓遭殃时,我国名老中医以其独特的辩证、精准的方药往往可立起沉疴,救命于危难之时,不仅发挥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和卓越疗效,也为年轻一代中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他们学好中医的信念。

二、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文化

中医经典是经过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中医先辈们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编写出来的,具有很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仅体现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与文、哲、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相融合。名老中医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研读都是下过苦功夫的,而且经过多年的从医,早已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对于年轻中医来说,这方面他们还欠缺很多,通过时间的推移他们是可以赶上来的。这需要他们在闲暇时间多去阅读中医经典,不明之处可向名师求教,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在不断的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寻找创新点。

三、有助于将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历经磨难,在现代医疗舞台上如何继续为人民治病防病,保卫人民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位中医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医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将去向何方?靠的就是中医先辈,他们汲取中医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真正的医学瑰宝。

中医学离开临床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临床就是医学学习者的实践平台,学会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际临床操作,会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也会帮助学者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之处,再通过补习知识和名师的指点,完成解疑。这样反复多次的临床操作,学者会累积非常多的临床经验,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好基础。临床过程中的可靠数据,更是学医者宝贵的财富。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名师的穿针引线是很重要的,中医学的教育与成长依靠传承是一条捷径。学生在名师身边每天耳濡目染,长期下来,他们会从名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能很多知识他们需要学习很久也未必能够掌握的了。名师都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他们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哪个细节方面会有更好的、更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将很快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因为反复多次的临床,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大化地缩短了人才成型的周期,中医重新辉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四、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学不是谋利的手段,不是扬名的阶梯。”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价值倡导,也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和完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德,是自古以来中医就推崇的,有了医德,才能全心全意的救人治病。也是出于此种观念,千百年来中医的医德都是受世人尊敬的。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的医德医风,也是很好地继承了古人流传下的高尚品德。先做人再学医,淡泊名利、修德敬业是中医学的无上境界。再精湛的医术,也要建立在良好的医德之上。也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医德,才会以解除别人的痛苦,保护生命的思想去医治患者,有哪一个患者求医不是寄以生死。如果,你作为医师一心为财,图谋不轨,那是拿无数的生命在开玩笑,你不仅害了他们,也败坏了你自己的名誉,更败坏了作为医师崇高的医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在心中,更要牢记从医的宗旨就是“济世救人,救死扶伤”。白衣大褂,被人们赋予“天使”的称号,这说明医者所从事的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所以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医德,来回报患者的信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医学的伟大志向,不贪求金钱财物,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一切以医德为医者做事的宗旨和标准。

学习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患者复杂病情时能应用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来诊疗疾病。在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强化中医经典,提倡师带徒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实施师承之道,以免如同之前一样重蹈覆辙或误入名利怪圈,重振中医雄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中医思维方式,重读经典

现代中医学院教育体例中,往往在入学后给学生灌输了大量西医理论知识,其目的是西为中用,希望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培养中西贯通、知识全面的医学人才,殊不知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有天壤之别,西医对人体的研究以形象具体的解剖学理论为基础,对内脏的描述不仅有明确定位和功效,而且力求量化,而中医却把人与自然看成整体,讲求天人合一,属抽象思维,如果像西医认识组织器官那样来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数量化,中医将很难入门。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学生,而实际能临证治病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无益,相反会扰乱大家的思路,比如,中医藏象理论中有“心主神明”的论述,也就是将人的思维、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功能归属于心。而从现代解剖来讲,这些功能则是大脑所承担的,与心脏关系不大,所以按照现代的解剖概念来理解中医的概念,那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纯中医思维能力,而且现代医学以其精确的实验、确凿的数据证实了它的“科学性”,不得不令许多中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质疑,直接导致中医教育的失败,培养了一批批不靠望闻问切、而靠仪器诊断疾病、背着中医方歌、开着西药治病的“西式中医”,也有部分中医开的是中药,但他依据的不是四诊合参、辩证施治,而是在依据西医诊断用中药,如看到胃溃疡,便加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中药,看到高血压便加用平肝潜阳的中药,许多中医迷失在在这片“中西结合”的大环境中,而中医经典如同指路明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构建了中医临证的思维模式,以其独特思辨方法使我们在临床中遇到复杂的病情时能理出头绪,不会找不着北。

(二)多跟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

中医属临床经验医学,中医理论学得再好,必须在临床取得疗效,治好病人才可以,所以当我们的头脑已用中医理论武装好后,就要严阵以待,到临床去实战了,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为患者解除疾苦。师带徒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2],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掌握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熟读甚至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中的有关证治方药后,头脑中便会形成一块块模板,当临证需要时,可随时调度重组,根据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初步形成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药,同时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临床跟诊,耳濡目染,潜心钻研,真正心领神会,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症辨识能力。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辩证论治、灵活处方用药。

(三)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

贵义贱利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中医医德遵循的基本原则,古代很多医术精湛的名义,他们没有因为名扬天下而忘乎所以,而依然保持着谦虚的姿态,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反观我们现在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利益最大化”成为了越来越多个人、集体所遵循的原则,这很容易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走向偏激,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计后果和手段。现在有部分医生诊断患者要看红包的多少来决定谁先来,决定是否尽心地为患者诊断,还有一些医生直接跟药厂有联系,为了钻取其中的提成,胡乱开药,要求患者多购药,以换取提成。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我们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德面临着空前危机和挑战。既然选择医学这个行业,首先你就要清楚学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你要以崇尚的医德来要求自己,修心敬业。且不可以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学医,为了现实的社会地位而学医。抱着这种态度的人,会害了千千万万的无辜患者,如果这样的人数量在不断增长,那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到最后丢了自己的尊严,更让医德的颜面扫地。所以,从医者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想事情做事情的立场要以众生为中心,尽心尽力救治他们的伤病,为他们排忧解难。体恤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努力践行高尚的中医医德,铭记“医心仁、医术精、医风正”,争做不愧医者称号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

[2]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

[3]武颜文.儒家仁学思想与中医医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

第9篇:精准医学的意义范文

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中国疼痛学科,直到6年前才真正建科。

但努力的起点却始于半个世纪前。

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院士即从事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数十载来,他潜心于疼痛学科的相关研究及建立发展,穷经皓首,终成大家。在国内,他呕心沥血,使疼痛学科成为独立学科并忝列临床科室,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一门学科;在国际,他带领并团结了一群同道,勉力使中国疼痛学科声名远扬,获得了国际话语权,某些领域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个新临床科室艰难诞生

对于85岁高龄的韩济生院士来说,我国疼痛医学发展的每一个足印,都如同电影般历历在目,因为他曾亲身操持并见证着这一切。

1973年,美国外科专家约翰・博尼卡(John Bonica)建立国际疼痛学会(IASP)。1989年,IASP的分会中国疼痛学会(CASP)在北京成立。1992年,在CASP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2007年7月,原卫生部颁布227号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这一消息,让为之奋斗多年的韩济生和同行们欢喜雀跃。

同年9月,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简森(Jensen)博士发来贺信说,中国做出了在主要医院建立疼痛科的重要决定,必将大大促进对慢性痛患者的治疗;在这一方面,中国已走在世界疼痛医学的前列,创新推进疼痛医学的发展,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贺电里也表示,我国的疼痛医学具有中国特色,应在推进世界疼痛医学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回顾疼痛科的建立历程,令韩济生深深感激的人可以列出一长串,最难忘的是吴阶平院士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当时韩济生正为疼痛学建科难而犯愁,吴院士对他说,我建泌尿外科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建议你动员医学界相关学科的院士一起呼吁,说明疼痛医学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十分重要,疼痛顽症患者无处就医,所以有必要建立疼痛科。于是,韩济生给医学界多位院士发了传真,18名院士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联名呼吁建立疼痛学科。韩济生汇总了院士们的意见递到原卫生部,原卫生部领导接到联名信后很受震动,这对疼痛学建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韩启德副委员长也十分支持和关心疼痛医学,原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亲自参加会议,听取各科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疼痛医学才得以建科。

2013年8月,在第七届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年会上,韩济生院士满怀信心地表示:“疼痛学科建科6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建立临床重点学科。这将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疼痛学科水平,获得长远辉煌发展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解开针灸镇痛的科学谜团

当初,韩济生院士是如何与疼痛学科结下不解之缘的?

一切都从我国古老的针灸开始。

用针灸治病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但谁也说不清为何用针刺穴位就能治病。1965年,北京医学院的领导要求韩济生组建科研团队,着手从事针灸麻醉镇痛原理的研究。对针灸还十分陌生的韩济生接下了这个任务,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入手,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他和同事们先后在194名正常人和患者身上开展试验,并详细观察记录针刺止痛的时空规律。1972年,韩济生首先阐明了针刺人体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1979年,他又进一步证实: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大脑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低频(2Hz)电针促进脑内释放β-内啡肽,主要在脑内发挥镇痛作用;频率为100Hz的高频电针可引起脊髓强啡肽的释放,并通过脊髓中的k受体完成镇痛作用;而脑腓肽则在脑和脊髓内都起作用。如果针刺时间太长,例如连续刺激超过2小时,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抗镇痛物质,来抵消阿片肽的作用。总体来说,针刺疗效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医生采用针刺手法的技巧和是否选好电针的参数,二是患者本人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

1979年夏天,韩济生受邀到美国国际疼痛学会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当时51岁的韩济生还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做英文报告,主持人纽约大学赛门教授深深记住了这位中国学者,因为当时大陆中国人站到讲坛上做报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韩济生的报告英语流利、内容十分精彩,全场爆发出的掌声是该会1975年成立以来最长的。事后赛门教授还透露了一个小插曲,当时韩济生一上台,台下很多人一看是中国人做报告都纷纷离场,有些留下的人听了一点儿觉得不错,又呼朋引伴,把大家都叫了回来。从那时起至今,韩院士已受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科研机构和国际会议,开展针灸镇痛的专题演讲206次,不遗余力将国粹――针灸镇痛的理念和原理传递到世界各国。

1985年,韩济生院士获得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学金”,并当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1987年之后的13年,韩济生连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制方面,他的研究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他研制出专利产品“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能有效镇痛、解痉和戒毒,今天仍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以及对海洛因成瘾的临床治疗上。在国内,韩济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首届奖等部委以上奖20余项。

1989年,韩济生任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中国分会会长,1992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韩济生入选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目前还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两项行业基金的顾问。

世界疼痛医学的中国印记

短短数年,我国乃至世界疼痛医学有了哪些新进展?据韩济生院士介绍,我国提出的几个新概念,对世界疼痛医学意义深远。

赞同疼痛是人体5大生命标志之一

将疼痛列入人体5大生命标志之一,无疑大大提升了疼痛医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疼痛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有警示作用,它提示人们“你的身体有毛病了,要赶紧处理”,是一种有益的机体反应;而慢性痛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疾病,它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疼痛科医生主要处理的对象。

疼痛感受的更新

过去的观念认为,疼痛本身像一个电开关,开了就疼,不开就不疼,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其实,疼痛感受要接受中枢神经的调控,被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一遇到外来刺激就感觉疼痛。中枢神经对疼痛有抑制和加强的功能,称为中枢神经的下行控制。正常的疼痛是来自外面的伤害导致,但如果已经处理了这些伤害,仍不断感到疼痛,甚至摸一摸、吹一吹都感到疼痛,这就称为中枢敏化,而这正是慢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治疗疼痛的方法就是注射以阻断伤害信息传导,现在新的治疗理念则是加强中枢下行抑制性调控,以减少疼痛。

创建疼痛科的学术贡献

基础医学中的痛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专家与临床医学中的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风湿科医生组成疼痛科,这一新的学科以诊疗慢性痛为主要任务。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全世界首先创建疼痛科的国家,不但提升了疼痛医学的学术地位,还使多学科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电针仪器标准,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针刺镇痛不是阻断了疼痛信息的传导,而是激活下行抑制疼痛的机制,达到镇痛目的。这一治疗效果有其特定的神经化学机制作为物质基础,电针频率决定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从电生理学上说,针刺治疗可调整中枢兴奋性,降低对疼痛过高的敏感性,恢复人体内环境恒定,提高健康水平;也可解释为,人体里有加强疼痛和削弱疼痛两个机制,针刺的机制是提高抗痛的能力,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达到镇痛效果。

总体来说,针灸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使人体从对疼痛过于敏感的“病态”,调回到正常状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扶正固本。针灸“扶正固本”的作用讲求把过于敏感的功能抑制下来,把不够敏感的功能调上来;太强的变弱,太弱的调强,这与西医的神经调控的意义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针灸的作用机制与神经调控机制有相同之处,可以相互结合。一谈到针灸,我们就会想到经络,目前“经络”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的解剖学基础,可能是包括神经、血管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如果确认神经系统在经络概念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将针灸与神经调控相结合,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2012年5月23日,在韩国召开的国际标准组织(ISO)中医药器材标准大会上,通过了由中国和加拿大共同完成电针仪功能方面ISO国际标准的决议,这也是中国针灸界对国际医学界的一大贡献。“在这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40余年的经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一定能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韩院士说。

带给世界的新学术贡献

韩院士还谈到了近几年我国疼痛医学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前,红斑性肢痛症被认为是一种皮肤病,其实是一种疼痛病。患者每到夏天,皮肤发红、肿胀,产生剧烈灼热痛,热水或温度升高会加剧疼痛,用冰水冷却肢体为最有效的止痛方法。200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的疼痛致病基因――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Nav1.7)α亚基SCN9A过高表达,使疼痛敏感性增强。通过这一研究,人们也得以了解另一种疾病――无痛症,正是这种钠离子通道不表达而导致。这一发现是我国对世界疼痛医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另外,草乌甲素能抑制神经细胞处于开放状态下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活性(Nav1.1,1.2……),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性腰痛价廉而有效等论文,一经世界疼痛医学杂志发表,均引起了广泛注意。

中国疼痛医学百废待举

“万事开头难,建立一个新学科谈何容易?虽然疼痛学科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但前景非常好。”韩院士发出感叹说。为帮助疼痛医学这棵“小树”快快成长,他呕心沥血地铺设着疼痛医学的“基石”。

除全力投入研究和争取创建学科的工作之外,1995年,韩济生还创办了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并先后出版了疼痛医学技术指导书――《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2014年这两本书将更新改版;他主编的《神经科学》里有关疼痛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已是第3版。2012年,他和樊碧发主编的《疼痛学》一经问世,即成为我国疼痛学科主要的教科书。

疼痛学科未来要解决的疼痛问题还有哪些?韩院士告诉记者:癌痛的有效而无副作用的疗法尚待发现;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依然难治;此外,在进行某些医学检查时发生的疼痛有待控制,如胃镜、结肠镜等医学检查或干预时完全可以做到无痛;分娩疼痛已有可能大大减轻或完全消除;创造真正的“无痛医院”已经提上日程。疼痛科的未来发展模式是要建立以专业疼痛医师为主导,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医师协同合作的疼痛联盟,来共同攻克慢性痛顽症。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其出发点都是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无痛而安全的医疗服务。韩院士还透露,北京大学医学部最近新设立的“疼痛医学中心”,把各个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疼痛科力量汇集起来,从事临床与基础结合的医疗、科研、教学活动,齐心合力地提高为患者解除慢性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