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学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纲要的意味着智慧医疗时代正大跨步赶来。易观国际的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仅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30.1亿元,同年增长52%,预计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大数据支撑医疗健康
“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的结合,大数据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亚信数据电信解决方案&行业创新中心总经理李捷表示,体外诊断是一个新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新兴技术,包括皮下的持续监测血糖、心电的实际监测、基因测序等,让人的健康护理、健康管理在科学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众所周知,亚信是专注运营商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亚信会选择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呢?
李捷解释说:“运营商正面临着转型,而其庞大的客户群不仅仅有通讯需求,还有更多的自身生活健康相关的诉求。运营商本身也是一个管道提供商,在管道上承载的各种专项服务,对运营商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亚信数据方面认为,产业跨界联合,一方面是对新兴领域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领域拓宽,给运营商的原有市场和老客户群体带来新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有诸多价值可以挖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关注自身健康养生,这也推动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然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从设备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到数据的挖掘跟管理,再到健康师的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理疗建议。亚信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就是生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数据分析。
精准化服务
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以此为依据提供定向的专业化服务,李捷表示,亚信数据的准确率高达85%以上,亚信开放云平台有着五年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经验,包括对各个APP和互联网语料库的识别能力,行业涉及政府、餐饮、医疗健康、公共媒体等。合作伙伴遍布产学研各个领域,合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支撑,也包括联合运营。
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企业都在探索如何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转型,亚信的互联网运营经验得以显现。李捷认为,亚信数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运营商的多年合作,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经验,同时拥有庞大的运营商用户作为支持,其数据更加多元、精准。用户在管道里面搜索的信息,挖掘的信息,也是由运营商第一时间捕获,其实运营商比互联网公司能够更早的捕获这些信息,这也是运营商数据价值所在。
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人群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定向人群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给传统的医学机构、营业机构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报告。同时李捷认为,在技术上,目前国内的几家技术领先企业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而亚信数据对于行业的理解是超前的。数据整合之后,需要做深度的行业理解跟模型转换,比如医疗健康行业,数据涉及很多的健康指数,用户日常行为等,这些数据之间有着潜在的关联关系,而对关联关系的解读需要相当的行业沉淀,亚信数据有着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做后台支撑,不只是医疗健康行业,亚信数据在各个涉及的行业均组建了相应的咨询顾问团队,提供最专业的行业分析。
大数据的流动性价值
与大数据、互联网相关的产业,竞争无处不在。对此,李捷说:“因为现在已经是跨界竞争的状态,我们会遇到很多原来在通信行业里不会遇到的竞争对手,比如说阿里、百度,他们同样在做跨界的渗透。”面对资本雄厚的竞争对手,亚信数据认为,目前其行业经验的积累使其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处在同一竞争水平。加之亚信一直与运营商合作比较紧密,行业基础牢固,李捷透露,下一步亚信计划联合运营商在移动端展开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记者从卫计委获悉,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编制
《“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此规划将成为今后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医疗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创新药、精准医疗及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将突飞猛进。
大数据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亟待推进
然而,随着“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和渗透,医疗服务如何才能适应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运用各种有用的数据,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是眼前最亟待推进的事情。
发达国家有很多医疗大数据的成功应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疾控中心公布了医疗数据,通过告诉病人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案,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此外,精准医疗与大数据的完美结合,让个性化的治疗应用实现了新的飞跃。像癌症的治疗,通过对基因组等大型数据集的分析,研究遗传变异,实现个性化医疗和调整药物剂量。麦卡锡曾做出估计,在某些案例里,通过减少处方药,减少了30%~70%的医疗成本。另外,早期发现肿瘤的治疗和手术费用,是后期发现的一半。
医疗“互联网+”呼唤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凤军教授认为,中小企业经过几年的品牌积蓄期后,已经度过了“步步为营”的量变阶段,也为质变飞跃储备了必要的能量。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8奥运年是实现质变突破的最好机遇,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中国人民团结凝聚,借势营销将取得“核聚变”与“核裂变”式的爆炸式传播效果,助力中小企业品牌升位。
历史性的机遇摆在眼前,这也注定了2008年的中国营销界会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局面,新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屡见不鲜,营销战火愈演愈烈。我们观察到,营销新面孔层出不穷,他们不拘一格的营销策略和勇往直前的胆识,为中国营销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独家播出机构,2008年的央视荧屏成为见证营销新面孔骁勇表现的最佳平台。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山东九阳小家电、“咯咯哒”鸡蛋、云南大益茶叶、圣火药业、甘肃紫轩酒业、榄菊蚊香、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孚日家纺等众多营销新面孔在央视屏幕上集中亮相,表现抢眼,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这些品牌也印入全国消费者的脑海中,渐渐耳熟能详起来。
山东九阳小家电是最鲜活的例子之一。当时间退回到2007年,我们清楚地记得,“九阳”品牌还属于区域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较低。面对中国小家电行业快速崛起的机遇和使用安全、同质化、价格战等一系列挑战,山东九阳小家电把树立品牌作为当务之急,开始为品牌寻找更宽广的出路,加强了与高端媒体的合作。现如今,山东九阳小家电已是小家电品类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旗下主打产品“豆浆机”更是占据着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中小企业品牌如何借助高端传播平台使自身品牌变得家喻户晓,本文将以“咯咯哒”鸡蛋、云南大益茶叶、圣火药业、甘肃紫轩酒业、榄菊蚊香、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为例,为您揭晓谜底。
“咯咯哒”:小小鸡蛋要做全国市场
蛋品属于传统产业,仅仅在中国,蛋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每年约为2000亿元。
虽然市场规模大,但是蛋品生产企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普通鸡蛋和品牌鸡蛋鱼龙混杂,品牌鸡蛋中缺乏领导品牌,消费者对品牌鸡蛋的认知不足,品牌意识比较淡。如今,在中国蛋品行业却诞生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咯咯哒”。独到的传播策略成就了“咯咯哒”品牌今日的辉煌。
2007年年底,韩伟养鸡有限公司旗下主打产品“咯咯哒”鸡蛋启动了“咯咯哒全国营销计划”。经市场调研发现,绿色消费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题,消费者对鸡蛋的产地十分在意,这也成为“咯咯哒”鸡蛋的优势所在。来自大连的“咯咯哒”鸡蛋以“山海湾畔、钻石级蛋产区”的产地诉求告知消费者其产地优势,并将广告语定为“好山好水好鸡蛋”,充分展现“咯咯哒”鸡蛋的核心顾客价值。“咯咯哒”鸡蛋从产品优势出发、从消费者心智出发,建立起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并借势而起,把独特的销售主张产品化、利益化,直接为消费者购买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转眼间,“咯咯哒”就占领了大连、北京、广州等重点市场,并全面进军全国市场。
要做全国市场就离不开覆盖全国的传播平台。在投放媒体的选择上,“咯咯哒”鸡蛋在尊重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做到了精准到位。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咯咯哒”的重点消费群为30~45岁的女性,中等以上收入,工作事业小有成就,有更高的目标,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孩子为中心,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咯咯哒”鸡蛋的重点消费群体与央视黄金剧场的观众群体有较高的吻合度。众所周知,电视剧正是家庭主妇们最爱收看的节目类型之一。2008年1月2日起,“咯咯哒”鸡蛋投放了央视黄金剧场开年大戏《闯关东》。事实证明,《闯关东》跌宕起伏的剧情,平实、细腻的表演以及精良、考究的制作赢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认可,掀起了收视。与此同时,“咯咯哒”鸡蛋“好山好水好鸡蛋”的品牌形象也传播到了千家万户,提升了品牌的认同度,增强了品牌的亲近感,直接拉动了品牌的销售。
大益茶业:开启中国茶业品牌之路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也是茶消费和茶文化的大国。但是,与其他饮食类的行业如乳业、饮料等相比,中国茶行业整体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运作相对滞后,行业集中度比较低,区域性明显。中国有名茶,但是没有茶叶名牌,中国有2000多个茶叶生产县,但能被消费者记得住、说得出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需求量增大,从品种上,无论是普洱茶、红茶、绿茶等,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人们对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品牌消费也渐成趋势。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也有不少的茶企业先行走上了打造品牌的道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大益茶业始建于1938年,是云南普洱茶的代表品牌,以选料精良、陈香显著、汤色红亮、口味纯正等特点著称,被业内推崇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和尖端产品之一。随着企业不断地壮大,打造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茶业品牌成为大益茶业的目标。在以往的品牌塑造上,茶叶企业更多依靠的是渠道、口碑等途径,但是对于想要寻求更大发展的品牌来说,这些远远不够。中央电视台进入大益茶业的视野,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作为汇集了中国最高收视率、最权威栏目的广告资源,对于企业打造品牌来说,特别是对于新的企业和品牌来讲,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从央视招标段走向全国乃至更远的新品牌、区域品牌数不胜数。
2008年伊始,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作为央视黄金招标段舞台上一个全新的品牌,陆续亮相在《天气预报》与《焦点访谈》之间和《焦点访谈》提要后的广告时段。
作为国内第一家参与招标的茶企业,大益茶业无疑开启了国内茶叶品牌传播和塑造的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对企业自身更长远的发展,还是对整个行业的启示和推动来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圣火药业:借势传播典范
奥运“圣火”与“圣火药业”,原本只是个同名的巧合,如今却要演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圣火”之缘。
作为国药领军企业,昆明圣火药业携旗下荣誉中药药妆品牌“12味中药护肤品”搭上奥运这艘巨轮,借势出海。“12味中药护肤品”是圣火药业投巨资全力打造的中药药妆第一品牌。它以中医药独特的美容理论为基础,倡导“平衡态,健康美”的中药护肤新理念,通过整体调节,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皮肤护养美容问题。
为进一步拉近与奥运的关联度,圣火药业亮相央视圣火传递专题栏目《与圣火同行》,此举也使全国观众认识并记住了圣火药业。《与圣火同行》是央视奥运频道推出
的火炬传递报道节目。这档节目每天40分钟,重点转播报道奥运圣火在境外和珠峰的传递活动。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这段时间里,圣火药业在线下还展开了一系列以“与圣火同行”为主题的品牌营销活动,运用倍受人们关注的奥运圣火为自己造势,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奇招。乘奥运东风,借央视平台,足见圣火药业的品牌借势传播功力。
紫轩酒业:新兴葡萄酒品牌崛起之路
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葡萄酒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年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中国葡萄酒业发展潜力巨大。
最近两年,葡萄酒行业第一阵营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三大传统领先品牌中,长城葡萄酒的销售主干线集中在华北、华南市场;张裕葡萄酒的强势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王朝葡萄酒则以天津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如今,葡萄酒行业正在从齐头并进的形势逐步发展成类似白酒行业的梯队型模式。这样的行业格局,为“紫轩”葡萄酒品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机。从区域分布上,三大传统领先品牌的势力范围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为来自西北的紫轩酒业迅速攻占西部市场、进军全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紫轩酒业的葡萄产区与世界著名的法国波尔多葡萄产区在同一纬度,拥有典型的戈壁沙地土壤,适合名贵酿酒葡萄生长,是国内顶级酿酒葡萄产区之一。凭借资本和天然产地优势,紫轩酒业在西北葡萄酒市场强势崛起,进军全国葡萄酒市场。
正确的品牌策略是紫轩酒业进军全国市场的助力器。从品牌定位上,“紫轩”创建之初就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市场,向消费者充分展现紫轩葡萄酒的品位和档次,具备做全国市场的风范。从品牌传播上,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紫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魄力。为实现在全国打造高端葡萄酒品牌的目标,紫轩酒业结盟高端媒体传播平台。2008年初,紫轩酒业就亮相央视黄金招标段,展示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助力其打通全国市场。
榄菊蚊香:旺季促销,品牌发力
蚊香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蚊香这一传统产品有了更多的要求。选择蚊香产品时,消费者不仅要求杀蚊效果好,更提出了不伤害人体健康、环保无污染等更高层面的要求。
品牌意味着可靠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市场口碑。好的品牌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并且大大简化了购买决策过程。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蚊香时越发显现出认牌购买、指牌购买的趋势。
消费者的要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蚊香行业进入了品牌化竞争的阶段。以榄菊蚊香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大手笔的媒介投放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2008年蚊香销售旺季来临,榄菊蚊香以贴片广告的形式投放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随着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提升,“榄菊”品牌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和对分销商群体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各地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敢为人先
当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的形象广告出现在CCTV-1黄金剧场的时候,营销人或许在感慨,进入品牌时代后,各行各业都加紧了品牌建设的步伐。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的形象广告以蓝天、白云、碧草为背景,结合优美的音乐,给人一种清新、健康的感觉,与企业形象十分吻合。
临沂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隶属于金锣集团。实践中,金锣集团发现了大豆肽的高能保健功效,对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便成立了金锣糖尿病康复医院,采取“食疗胜于药疗,膳食而非限食”的治疗理念,在业界口碑颇佳。
“体检第一股”之争尘埃落定
爱康国宾上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此次公开募股规模约为1.53亿美元。同时以公开发行价向中司旗下投资机构进行了私募配售,总计4000万美元。上市首日开盘报16.50美元,较14美元的发行价上涨18%,首日收盘报收于15.2美元,较发行价涨8.57%。
按照盘中15.6美元的价格计算,爱康国宾市值已达到了10亿美元,市盈率近35倍。
这支股票在当天的表现,让市场分析人士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重资产模式之下,仍能获得较高的市盈率,体现了市场看好中国健康产业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振了多支中概股。另一种则认为是表现平平,此前的财务造假风、做空机构攻击曾令中概股在纳斯达克的形象大跌,因此爱康国宾能否真正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还有待观察。
尽管前途未卜,但当董事长张黎刚在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时,便标志着一场关于中国“体检第一股”的竞争已经尘埃落定。不知道看到张黎刚喜悦的笑脸时,慈铭体检的创始人胡波与韩小红夫妇是什么心情,毕竟原本这个“第一”的称号曾经离他们如此之近。
早在2012年3月,慈铭体检便公布了A股IPO招股书申报稿,7月首发申请过会。今年IPO开闸后,本来打算最后冲刺,但受到“奥赛康”事件的影响,1月13日凌晨,慈铭体检了“暂缓发行”的公告,原定当日上午举行的网上路演,也暂时取消,但并未给出发行暂缓的具体原因。几天之后,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调整发行进度,原因是慈铭的路演推介材料需进一步核实。在成为此次IPO开闸后医药板块第二家宣布暂缓发行的股票后,分析人士指出,根据慈铭的发行方案,老股套现资金所占的比重甚至会可能超过奥赛康。随即企业便被爆出资金链紧张,扩张速度慢于竞争对手等负面消息,至今尚未重启发行程序。
对比看来,爱康国宾的上市之路就显得轻松不少,3月4日企业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仅一个多月后,便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最高级别的交易板块全球精选市场。而与爱康国宾同日宣布IPO计划的还有美年大健康,同属行业巨头的这家公司表示将于2015年在A股主板上市,以此进一步拓展体检上下游产业链。但此前从企业高层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未来2-3年实现上市,目前尚处于准备阶段”,上市日程并不是很清晰,但突然毫无征兆地对外公布上市计划,被业内看作是“被逼急了”。
竞争对手的成功上市与步步紧跟,让原本最先出手,但如今卡在中间的慈铭着实有些焦虑,总裁韩小红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体检机构上市的目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把企业做强做大。但上市时间过长,不顺利,遇到很大阻力,这让企业当初对于上市的动力变成了现在的压力。”而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集团上下仍在为A股上市忙碌。
业务模式创新各有其道
此前这三家企业在业务上差别不大,均以大众健康体检为主在全国扩张,但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得商业模式存在风险。爱康国宾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对于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张黎刚表示,70%将用于投资或并购体检与医疗中心;15%将投资或并购齿科中心;15%用于升级IT系统以及营运资金和其他用途。对于拓展齿科业务,他表示目前国内私营齿科业务增长非常快,中国排名第一位的齿科连锁机构目前年收入只有3亿元,拥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未来几年内爱康国宾很有可能成为行业主导者。
对此,爱康国宾其实早已布局,庇利积臣北京医疗中心便是其投资的一家以口腔医疗护理见长的专业诊所。庇利积臣医疗中心1958年始建于香港,如今已发展成为顶尖的多元化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在进入北京市场之后,将诊所地址选在日坛公园的使馆区核心地带,医护人员来自中国、香港、英国等地,能用多种语言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一下就为自己贴上了高端化、国际化的标签。
提到高端诊疗领域,慈铭同样有份。2012年3月在北苑路附近建造的奥亚国际健康管理医院便已开业,首创中国私人医生定制服务高端会所,生命健康管理体系包含定制深度体检、私人医生一对一健康管理、保健养生、就医绿色通道等,定位于向社会精英人士提供私密、专业、系统、长效的私人医疗保健服务。相对于慈铭各家体检中心拥有从百元到万元不等的各种体检套餐,奥亚体检套餐的起步价是两万多元。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普通体检结果是亚健康,在奥亚通过进行两天一夜的深层体检后,则可以高精准地排查出常见病和高发病,更早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记者看到,在这间被布置得如酒店一般的医院里,每一位体检者身旁都有一位医护人员跟随引导。而要想享受私人医生健康管理、无限次深度体检、会所专家门诊等更多个性化的定制健康服务,则需要成为会员。“3年会费55万元,还有5年、10年、20年和终身制可以选择。”这名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如果在入会期间出现心脏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将全额退款。会员面对的是一名私人医生,但背后为他服务的则是专业的全科医生团队,作为具备专业医学背景,原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的韩小红,也披挂上阵,成为“首席私人医生”。
奥亚的出现让慈铭跳脱出体检机构的常规业务模式,在解决高收入群体健康管理需求,创新盈利模式方面找到了一条新路,并很快成为发展重点。根据此前慈铭体检IPO招股说明披露的信息,其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便是奥亚这一品牌。据悉,慈铭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这一业务模式的计划目前也正在进行中。
同场竞技,慈铭的每一个动作自然都被对手看在眼里,去年年底爱康国宾在CBD核心区推出爱康君安健疗国际北京旗舰中心,将其定位为“亚洲顶级的高端管理与医疗中心”,虽然只在写字楼里占据了不到一层,但开业当天声势浩大,请来众多企业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同时宣布聘请哈佛医学院前副院长Tom Fox教授为中心院长。
相比之下,美年大健康则坚持要为大众服务,“我们的竞争对手现在走的是高端路线,通过购买高端体检设备来满足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董事长李文罡表示,经过多年积累,美年大健康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健康数据,能够分析和筛选出许多慢病人群,可为他们提供更进一步的医疗服务。因此在2015年上市之前,将通过大数据、差异化等手段来提高公司利润,让现有的连锁体检业务拓宽至更广泛的医疗生态链。
扩张之外的新思路
近年,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体检的需求也迅速增长。目前这一行业所隶属的预防医学国内总体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体检机构超过6000家,行业每年的平均增速在20%至30%,总体平均毛利率则在15%的水平,其中民营机构约占10%。不少民营连锁体检企业凭借舒适度与专业化,拥有可与公立医院直接抗衡竞争的实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体检市场渗透率为19%,美国则高达72%,因此发展空间巨大。
“你白、我白、大家白!白大夫,就是让你白!一白再白!白!白!白!”这是“白大夫”一款化妆品的产品广告语,试想很多人对于这句说教式的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抛开市场受众群中褒贬不一的意见和看法,也许很多人知晓和了解“白大夫”,准确地讲应该是从这则产品广告开始的。
研习这个版本的“白大夫”广告片创意,一连串的执拗独“白”,无疑是以封闭营销“美白”这块女性美容目标人群中的目标人群和核心受众,通过产品差异化竞争为导向,锁定功效点和利益点,直指目标受众人群的心智冰点,这样的广告创意表现以及诉求不能说是可圈可点、亮点拼出,但是还勉强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不失专业水准。
短暂的几年时间,“白大夫”以线上广告的巨额投入换回了相当当量的市场份额,迅速完成了企业阶段性的积累。然而,此时明显“发福”的“白大夫”自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悄然间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白大夫”已经变得大腹便便,这位昔日的俏脸佳人也开始逐渐失去了重心。
回首2006年的央视青歌赛期间,“白大夫”原本借以大打情感牌的解数来导演一场广告革命,不想一着不慎却上演了现代版本的“原罪”,这一切皆归咎于“白大夫”在2006年央视青歌赛期间推出的一则最新版本商业广告的投放,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激起了全国亿万民众声嘶力竭的声讨,诘问和谩骂声一度不绝于耳。
走进“白大夫”
“白大夫”系列产品的商标持有人和生产商是位于广州市环市东路世贸大厦27层的广东澳大生物美容保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间企业创立时间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是岁月辗转之间,前期的快速发展还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最早的产品方向定位于功能性化妆品领域,其核心业务则以化妆品美容市场专业线领域为业务重心,由于市场差异化目标的靶向卡位精准,几年的蓄势壮大和能量囤积,今天“白大夫”的业务规模和生意盘面已经拥有了年销售过3亿元的业务盘面。
发展中的“白大夫”,为了包装好自己准备晋身为――中国美容界规模最大的拥有专业医学背景和国际背景的生物美容高科技企业的背景,可谓不遗余力,从医学背景的挖掘、再到医学专家的证言广告,继而大胆地“组织”、“控制”上游优势媒体广告资源,将“白大夫”专注科学美白的理念以及呵护肌肤每个细胞的的教学观点,帮助其塑造出品牌最独特的个性和优质形象。据悉,2003年是“白大夫”迅速崛起的一年,通过春秋两季美博会,迅速地将“白大夫”推向了全国市场,期间还开发了靓白净、青春护照、美丽佩芳等系列专业线美容品牌,同时还兼做OEM代工业务。
畸形的广告引发争议
广东澳大企业为了寻求白大夫品牌的提升,煞费苦心的出笼了一部看似经典的商业广告,广告的内容大致如此:一个满脸是斑的女人坐在镜子面前叹气,背景是其老公离去的身影。女儿看着妈妈说:“妈妈不漂亮了,爸爸就不回来了。”接着砸开自己的存钱罐,为妈妈买来了白大夫祛斑霜。妈妈用了白大夫祛斑霜以后脸色红润了,爸爸也回家了,结尾是一家三口抱在一起的幸福场景,并配以那首经典传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旋律,但是歌词却改成了“有斑的妈妈难看了,没斑的妈妈漂亮了”。
不想该广告片一经投放,全国一片哗然,当然不是在为其叫好和鼓动,最近在业内和公众的视野中已经成为了一则最有争议的产品广告,对于这则广告,网络上不屑者和谩骂声此起彼伏,多数民众认为“白大夫”这则商业广告广告实在是有失“道德水准”,完全置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于不顾,为了挖掘眼球经济,愚弄消费者的情感,尤其是对于女性人群受众的心理感受于不顾,是应该唾弃的。甚至有网友在消费者维权网对这一广告提出了投诉,希望有关部门在对广告的审查之时就杜绝此类广告的播出。
广告,是生产商向顾客推广自己产品的有效渠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广告创意追求新颖无可厚非,但违背公益道德,价值失位的广告语,创意给人越深刻的感受,也愈发伤害企业的公众形象。
无独有偶,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这则广告,青春亮丽的19岁小女生,一面冲着镜头甜甜微笑一面说:痘痘它爱长哪儿长哪儿,反正不会长在我脸上!受众的感觉是不用XX品牌的产品,脸上出现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现象纯属活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普遍的心态,可在广告中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虽是解释为情理之中的意外,但也是难逃违背世俗常理的责难和棒杀。
诸如此类的商业广告“畸形儿”还有很多,实在不堪一一列举,不禁要问:商业广告,何处才是你的公德底线?
在众多广告载体中,效率最高、视觉冲击力最强、影响最直接的是电视广告。其包含的道德元素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综观时下铺天盖地形形的电视商业广告,生产商为了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争取更多的顾客,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手段进行广告创意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生产商不惜推出一些有悖社会公德的广告宣传语来赚取噱头,为利益而忽视公德着实令观者失望、望者寒心。
当听到“有斑妈妈不可爱”的伤心独白时,不知道劳作终日而脸上有“岁月印证”的天下母亲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子不嫌母丑,狗不择家贫。”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情感的不朽名言难道在这个提倡树立荣辱观的年代却被遗忘、被丢进了垃圾箱?妈妈是否美丽、爱是否永恒,不应该是这样以外在美丑来衡量吧?谁没有子女?当自己的孩子在面前唱出这样的歌词,你是否会觉得亲情开始冷漠、感情开始失落呢?同样,年轻一代不应该是自私的一代,更不应该是漠视社会公德的倡导者,一种积极向上,或者温馨感人的广告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德意识是当下为人所关注的问题。广告应该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承载者,向大众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引导大众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这应该是广告相关环节主体必须认真面对、严肃思考的问题,广告“公德失位”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其实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犯罪!
可是,“白大夫”却大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广告的利益点表现力图让小男孩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却吟唱出“长斑的妈妈不好看”的惊人浑话!着实令吾辈所不齿!
落败的事件营销,打破了“白大夫”故有的自信和矜持。
迷失的战略,白大夫深陷困局
孤芳自赏的“白大夫”除了认为――“美容是一种智慧”,一直以来对外均高调自诩为――“澳大——中国美容界的巨子,以其坚实的发展步伐和前瞻性的市场运作得到了业界的尊敬……”
姑且不去验证和品评事实的真伪,仅就看看“白大夫”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招募和引进要求中的一段原文,就会不禁让人大跌眼镜,“白大夫”对于招聘市场干部的要求:“能听得懂话;能说得清事;能积极向上;能吃苦耐劳;能团结合作;能有效执行自己的岗位工作。品牌就是力量,相信品牌的力量,白大夫就是让你白,白大夫就是让你能赚钱!美不完的白,赚不完的钱!!!”
透过这则幼稚而真实的广告文案,着实令人不敢恭维,有伤大雅倒是其次,更为关键的是凡事都讲差异、讲出位、讲决胜千里之外的“白大夫”这次却授人以柄。
发展进程中的“白大夫”,2006年可谓是极不平息的一年,从早先的渠道盘整决策的错位,组织系统内部的人事纷争和内耗,新产品的表现波澜不惊并造成大面积滞销,市场冲货的漫天飞雪,随着“白大夫”产品“质量门”被开启(产品质量被曝光重金属超标),继而冲垮了“白大夫”市场价格体系的防护堤。
虽说“白大夫”百病缠身,但是唯有她是现阶段在国内功效性广告品种中还没有“倒下”的,放眼功效性品类市场上过去的“广告先烈”和“炒作先驱”,“白大夫”今天的表现和状况很难说是皆如人意,无论是战术组织层面的执行问题,还是战略层面的发展境遇。深陷迷离困局之中也还是没有权衡好――是继续秉承自己的专业线道路呢?还是跻身水土不服的日化行业的艰辛巷战。
首先,在产品规划方面:“白大夫”可谓是泛善可陈,好似一个班里的同学看似长的一个样,没有任何特质标签和差异化区隔进行区分,纵观“白大夫”的产品群结构,立足于功能性化妆品的细分市场竞争,并表演着“中国薇姿”的独角戏,强调以面部肌肤的表层治理和深度调理为机理,进行着产品利益点的支撑,试问“白大夫”凭什么和薇姿去媲美,如何又能有效形成自身的分水岭,确是很难企及的。原本意义上,功能性的产品品牌很难拜托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束缚,不能数年如一日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自己能解决女人的面子问题,企业要发展,除了新市场、新业务,就是新产品了,因为毕竟新产品的开发和规划关乎着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和机体的循环问题。
其次,在市场业务方面:“白大夫”一直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化妆品企业,准确地应该称其为美容品公司,因为毕竟其市场业务主线和业务优势均在专业院线领域,面对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格局,“白大夫”2006年剑拔弩张、雄心勃勃地准备进军日化线领域,但是由于对于自身系统的合力估计不足,导致整个战役还没有全线打响,“白大夫”就又已经奄然败下阵来。
再者,在人力资源方面:“白大夫”公司作为一间已经发展了数年的企业,但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其企业财富的囤积却是成反比关系的,由于企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系统的管理没有跟上,在根本上也没有拜托其中国式民营企业的劣根性,老板紧抱着私企意识和不能割舍的产权思想,中高层管理人员走马灯式的角色变换,基层员工得不到事业发展,没有了团队文化和归属感的地心引力,大部分“白大夫”普通员工自然是扮演着“保姆”的角色,抱着赚钱养家的思想同企业在勉强维系着雇佣关系。
最后,在发展战略方面:撇开国际品牌薇姿姑且不论,在本土化妆品行业中,最不缺的就是落败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昙花一现的案例不胜枚举,诸如几年前的满婷和如今的可采,都曾经在完成了业务量的累积后,面对业务转型和再发展的桎梏考验,似乎也都没有完全转型成功。有文化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文化和积淀肯定不会成功,回眸早前几年的雅漾,辉煌的时候经销权也曾一度炙手可热,而现如今呢?白大夫是应该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总结一下今天,谋划一番自己的未来和航向在哪里?!这也许才是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
深陷迷局中的“白大夫”决策者给予召开一两次头脑风暴会议,奢望扭转颓势,恐怕还是于事无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白大夫”如何拖着沉重的身躯走出迷失的战略误区,并有效摆脱短视迷离的禁锢,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白大夫何以天下无斑?
一直以来,“白大夫”一直兜售着“天下无斑”的生意经,“天下无斑”如果单纯作为商品的广告表现和脚本创意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不断恶化、公信力下降和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叫嚣洗牌祛斑市场的作为着实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则,“白大夫”产品的功效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姑且不论“白大夫”的产品效果真的如此神奇与否,凡是了解化妆品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知道个体的差异化的现实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瑕疵”看似小节,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古训岂能置若罔闻、做事不理;二则,古语有云:“凡事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像这样有意识地一帮子打死、杀到一片的市场挤对和挑衅作为,必将引起同行的群体性反击,也许竞品、竞手只需要诘问一句――“我们的产品都不能让天下女性按时‘下斑’,你凭什么要砸大家的饭碗”;三则,“天下无斑”的终极目标看似宏伟,但是确是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因为美容市场的竞争现在已经从无效退款发展到动用保险公司进行担保理赔的阶段了,试问揭开华美的外衣,“白大夫”确保“天下无斑”的配套措施具体又是什么?又有何新意可言?如何又能唤醒、睡服和恢复天下那么多“下斑失败”、“下斑无望”的广大女性那棵已经冰冷的心呢?!四则,盛名之下,物极必反,在快速消费品领域里,美容化妆品的客户投诉是非常高的,这个潜在的危机和病痛是无法消除的,随时将会引发和导致企业新一轮的公关危机,以致严重消耗和透支企业多年的积累成果。
小 结
近期,财新健康点与埃森哲联合报告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医疗信息化公司进行了基本梳理和重点解读,旨在探究在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下中国医疗信息化公司的发展现状。
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截至2016年4月,中的医疗机构总数为98.8万家,2016年全国诊疗人数6.6亿人次。中国的医疗机构每天都有大量的有关疾病、医疗、药品临床试验和健康等数据产生、存储和流动。目前,中国一般的医疗机构每年大约产生1TB~20TB的相关医疗数据,一些大型医疗机构每年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达到了300TB~1PB。美国俄勒冈州健康科技大学医疗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大数据学者陈遵秋和陈漪伊在他们的文章中曾提到,2011年美国医疗健康系统数据量就达到150EB。到2013年,医疗机构累积的数据量比2011年增长了85%。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病历的推广,以及更多医用级别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问世,届时中国每年产生的医疗数据将暴增。
国家新医改政策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整个医疗改革中的战略地位予以确认,这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保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均支持和鼓励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尽管有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但因为在具体执行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医疗伦理以及市场方面的因素,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还是被存储起来,等待挖掘、分析和应用。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被冷藏的医疗数据也说明还有相当大的商业机会等待释放。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数据
服务公司总体现状
医疗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等。
(一)中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市场现状
一般情况下,医疗健康数据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是医疗数据服务和医疗软件产品。因此,它们的市场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
1.医疗数据市场庞大
医疗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医院,而医院医疗大数据的汇集主要依赖于院内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量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对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目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根据IDC统计,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为223.12亿元,2015年增长至243.60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430.01亿元,其间复合增长率为11.1%;2014年我国临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约为20.64亿元,2015年达到24.48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52.17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71%2.
2.医疗机构信息化覆盖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中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时间较短,从总体上看信息化覆盖程度不够,三级医院和三级以下医院、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具有一定差别,特别是高集中度、高共享度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覆盖还不够。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的2015~2016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报告显示,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已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有些系统实施比例则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
从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中有些细分领域已实施比例比较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样本医院中,三级医院的数量超过60%,而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优质医疗人才方面,都占有了绝大多数优质资源。因此,从全国范围看,实际的覆盖率要远低于CHIMA的统计数据,同时说明医疗软件市场远未饱和。
3.临床数据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另外,从CHIMA历年的统计数据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市场已经趋于平稳,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这一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临床医疗数据是医疗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因此这一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比如临床数据中心(CDR)。
临床数据中心(CDR)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医院范围内制作的终生纵向多媒体记录,包含患者所有重要的临床数据,可集成院内各科室级临床信息系统(如医嘱、病历、检验、心电、超声、病理等),实现所有临床诊疗数据的整合与集中展现,并为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在国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早进行了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探索。该院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CDR,目前医院集成平台上一共有31个厂商的53个系统,其中有23个系统已经接入了CDR中,CDR中已有410万个患者,9.5亿条临床数据,每天通过集成平台交互的消息有26万条,每个月增长1600万条临床数据。
不过CDR上线会涉及到医院海量数据的历史迁移,不仅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复杂,还涉及到与HIS、EMPI等平台的交接对应。北大人民医院CDR平台的上线共迁移了1287万条就诊数据、2763万条用药数据,以及1.35亿条诊疗申请数据。
我们统计了中国采购招标网上公示的全国医院临床数据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备中标公示,发现建设CDR中心的医院不仅有三级医院,大量的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卫生中心也有招标。单体建设金额在230万至2000万元不等。
(二)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总体现状
1. 企业数量、体量及主营业务
我们根据手头资料,统计了目前在国内医疗健康数据行业参与经营的320家公司,其中既有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跨国医疗数据公司,还包括大量的创业公司。根据公司的主营业务,我们大致把公司分为四类:医疗信息化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科研类大数据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其中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177家,这类公司的比重最大,上市公司/大公司多集中在这一领域,同时还聚集了大量创业公司。专科医疗信息化公司大约有48家,这个领域以创业公司为主。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大约有17家,其中包括专科类医疗大数据,如有思派网络、新屿科技等四家肿瘤大数据公司,也有太美医疗这样专门向药企、器械企业提供临床试验软件和数据的公司。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公司大约有23家,在这个领域创业公司占了绝大多数,但影响力最大的是上市企业海虹控股,海虹控股从2009年就启动了PBM业务。另外还有一些在地方医保数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创业公司,如金豆医疗与武汉医保部门的合作。
2.公司分布地域
从地域看,这些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或许和这些地域原本互联网IT公司众多有关。从这些公司的所在地看,北京是全国医疗健康数据公司发展的重镇,聚集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最多,有59家;其次是上海,有26家;深圳位居第三,有25家公司。另外,杭州、广州、成都、南京的医疗健康数据公司数量也都多于10家。
(三)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医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巨大,获取其商业运营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 通过医改把现有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打破,使医院有动力共享数据;2. 通过医院、医保的信息化建设获取医疗大数据,并将其标准化。
而抛开政策之外的因素,针对地方政府、医院和医保的各方诉求,医疗大数据公司只有不断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满足政府、医院、医保等诉求,并有更多的成功案例,才能有机会获取医疗数据的运营权。而数据就是资本,掌握更多的数据资源,在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据CHIMA 2014~2015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统计,在335家三级医院、235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5%,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80.35%以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5%~80%之间;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护理信息系统、药品会计系统、手术室排班/计费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实施比例在70%~50%之间;医疗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医学文献管理系统实施的比例则在30%左右。总体上,三级医院已实施的比例高于三级以下医院。而CHIMA 2015~2016年度报告统计中,在342家三级医院、194家三级以下医院样本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已实施比例低于80%;其中实施比例较高的有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已实施比例占75%以上;而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实施比例在70%~75%之间;一些系统实施比例很低,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占12.13%。
在CHIMA 2014~2015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总体实施现状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实施比例最高达到75.26%,其次是住院医生工作站实施比例为74.21%,电子病历系统(EMR)实施比例为71.05%。已实施比例最低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仅为8.77%。其中体检中心管理系统、医院传染/感染监测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增长幅度比较大。在2015~2016年度调查报告中已实施比例最高的是: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是76.90%,三级以下医院是64.95%;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4.45%;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y三级医院为76.61%,三级以下医院为60.82%;电子病历系统三级医院为73.68%,三级以下医院为61.86%。接近一半的临床信息系统在我国医院的已实施比例较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涨幅最快的有:重症监护系统、临床知识库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
大数据能产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挖掘的水平。大数据技术实际上是对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通信、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发展的一个综合考量。有些技术条件在10年前才逐渐成熟,我们今天的大数据应用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能在大数据技术上胜出则具有先天性市场优势。医疗大数据和精准医疗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科研类医疗大数据公司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运营机制,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系统仍然处于摸索中。
CHIAM 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医院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着重考虑的因素有本地化服务、厂家实力和品牌、成功案例等。其中,有71.75%(409家)家医院首先会考虑该供应商是否拥有本地化服务的机构;其次是厂家的实力和规模,这个比例占到61.23%(349家);最后是供应商是否有大量成功案例,这个比例为55.79%(318家)。
2.主要竞争企业市场份额
从12家上市公司医疗健康数据产品线以及市场份额比较来看,各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基于提供医疗软件服务未来市场将形成区域马太效应,获得运营区域医疗大数据后,再落地推进区域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时代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着医疗产业不断革新,远程医疗、养老、健康管理和医疗控费等大健康机构开始对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付诸实践。其中,以线下医疗机构资源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医院,成为2016年引人注目的新生事物。据统计,从2014年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诞生到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而IDC 2017年2月的“2017年中国医疗IT十大预测”中,预计2017年将会发展到上百家。互联网医疗业务模式也会逐步落地,预计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门诊量将达到370万,后续几年中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问诊量会达到2.96亿,占到全部就医问诊量的近4%。
广东互联网医院、徐汇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几家运营较早、知名度比较高的互联网医院。上海徐汇云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推出的国内首家云医院。医生通过网络视频与病人面对面交流,通过询问、观察和医疗仪器检测上传的信号数据、影像图片等对病人实施诊断的智慧医疗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12月16日推出至今,注册用户6万余人,共为30万余人次提供医疗及健康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已达8个省、600余家机构。通过“1+1+1”3级医疗机构及职业医护,为病患提供视频看病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及随访;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融合延伸至机关单位、社会药房、养老机构、社区街道、居委会、家庭、个人,辐射包括边远地区。
1.广东省网络医院
广东省网络医院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0月成立的,截止到2016年6月,已在全省21市58个县设置网络就诊点4800余个,提供专职网络医生57名、兼职医生553名,为全省100多万群众提网络诊疗服务或咨询服务,开具电子处方50余万张。
2.乌镇互联网医院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桐乡市人民政府与微医(挂号网)于2015年12月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乌镇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7个省市落地,并且在四川率先突破性进行在线医保支付,实现了由国家为百姓购买服务,带领互联网医疗行业商业模式的落地。2016年,乌镇互联网医院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5亿,日接诊量超过5万人次,相当于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接诊量。
目前,互联网医院已接入桐乡医疗机构号源,居民通过微医APP不仅可预约当地医院,还可预约全国的专家号。2016年,互联网医院营收近1亿元,成为行业内唯一实现大规模营收的盈利公司。
总结
医疗IT基础完成 数据与AI应用将成竞争热点
通过市场和公司资料调查,以及比较CHIMA两个年度报告数据变化,我们发现:
1. 医疗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HIS、EMR、PACS等信息系统,主要集中结算收费药品进销存等财务计费为核心的医疗软件市场已经趋于平稳饱和,多数公司能提供HIS类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系统在支持检查、诊断、护理等核心\疗流程方面是分散的,其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诊疗水平的潜力略显不足。
2.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建设正在向更细化、服务于流程控制的方向演进,以病人管理为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成为市场的热点。
3. 由于医院越来越重视医疗数据的价值,为了打破院内的数据孤岛,实现院内数据共享,投资建设院内集成(开放)平台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效应;集聚状况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5-0003-0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国际竞争力正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全面渗透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近10余年,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消费需求不断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通过工业制品的加工和出口带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特别是近年,国际上兴起了一股产业转移浪潮,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凭借国外直接投资(FDI)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的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在移入国家或地区形成程度不同的产业集聚。这使得全球产业链更细,增值环节更多,给移入国家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背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使中国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技术法规。2010年10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同时,国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和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此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学术界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和政策框架等展开了研究。显然,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前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受到高度关注。本文拟根据学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经济的现实背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和探究。
思辨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甄别
国家虽然推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理解上的分歧。阐释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回避两个相关的概念,即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早先,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1] 提出了著名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他认为,增长在国家间或区域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核心区或增长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核心”内所出现的集聚经济效益和“动态增长气氛”,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最密切的经济体系是“战略部门”,这可以理解为战略产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波特[2]则认为新兴产业为新建立的或重新塑型的产业,它是采用新兴技术进行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其出现的前提是社会科技创新、产业本身相对成本降低。克鲁格曼[3]提出了识别战略性产业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产业是否有大量的“租”在经济学中,“租”是指“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某个产业所获得的高于其他部门相同熟练程度的工人所能获得的工资。存在,二是看该产业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具有较大的“租”,其资本或劳动的回报率应特别高,且存在较广泛的外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因而必须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和产业化储备。
经济学、管理学大师们对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论述应该说只是一般理论意义上的阐述,有着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而中国政府当今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对已存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官方的认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万钢[4]对此的理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且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肖兴志等[5]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沿性主导产业,不仅具有创新特征,而且能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能引起整个产业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宋河发[6]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新兴产业,是处在发展最初阶段的行业,是伴随着生物、信息、医疗、新能源、海洋和环保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它能够振兴经济和促进就业,激励环境与先进技术开发。笔者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战略性产业,又是新兴产业,一个产业所以能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且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特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内涵是有区别和差异的,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背景动态地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产业结构不断革新、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笔者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同时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战略性、全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对国民经济起着关键作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安全或军事安全的产业,其主要产品应能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体现国际竞争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未来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二,新兴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方向,体现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大。理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顶端或前沿,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生产核心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第三,具备很强的带动效应和渗透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带有产业革命的性质,具备很强的拓展性、延伸性和渗透力,对一国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改造作用。延伸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部门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
第四,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有较好的发展潜质,代表消费需求方向,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一段时期内有较大增长潜力,且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第五,符合现代生产标准,增长速度较快,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符合绿色生产的标准,生产过程能合理消耗原材料和燃料,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次资源,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步快,增长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源于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背景,此处所归纳的五个特征,正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和科技技术的革命性作用的认识。笔者认为,一个产业能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同时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特征。
前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分析虽是一种理论上的阐释,但这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政策支撑体系的选择就会不同。应该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发展地理解其内涵和特征。一个行业,一段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另一段时间不一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特定地区,某个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其他地域则不一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实践中甄别选择战略性产业,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行动方案,比理论上的分析和阐释更有意义。中国地域辽阔,环境资源分布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这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环境。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得到落实,真正取得效果,需要政府的统筹和把控。这就需要按照特征和标准,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原材料提供、动力供应、劳动力配置、市场区位、交通运输和土地水源等多种因素,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投资和发展,有目标地构建若干有战略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如现代装备制造集聚区、先进能源和材料生产集聚区和现代生物医药制品生产集聚区、先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制造集聚区等。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功的标志。
思辨之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对比的启示
与中国国内一样,国际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应对产业革命浪潮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战略性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处发展阶段各异,所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有必要进行比较分析,以作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借鉴。我们将美、英、日和韩四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核心内容列表(如表1所示)。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似,中国政府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主要措施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战略目标为:协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30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相伴而生的是人口、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据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为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约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仅为8.7%;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比例仍达18.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 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约为发达国家的20%。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结构已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对比中国与几个国家新近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不难发现三点:
第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不领先于世界发达国家。从几个国家各类经济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推出并不在时间上占先,可以这样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陆续出台,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作为应对策略,中国政府也开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
第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达国家的选择基本一致。中国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相比,所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都集中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这表明这些行业将是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和角逐的焦点领域。而这些行业的选择都是基于各国对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研判,中国并没有独辟蹊径发展发达国家没有关注的领域和行业。这是否潜伏着一种隐忧:未来全球经济和行业发展方向真如人们所分析的一样,将向这些领域或行业发展?在这些领域或行业,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否有优势?未来的竞争,中国是否能取得优势?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第三,有一种事实是不争的,即行业优势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了行业关键产品的关键技术,谁就拥有了这个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会拥有一流的技术。中国要与发达国家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培育创新型人才和研发核心技术作为第一目标。
思辨之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
确定、比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后,有必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功能――带动效应进行剖析。因为,我国所以要确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行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对这些产业带动效应的期望和认识。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和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狭义上理解,它是产品生产活动的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广义上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的完整保护。显然,环保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与其他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产业。美国称其为“环境产业”,日本称其为“生态产业”。有专家称其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资料表明,数据来源:中国制造业网:省略。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1992年约为2 500亿美元,2010年则增至6 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各国均视其为“朝阳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是指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现为“融合”和“快速”,即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宽带、无线、智能、超高速、超大容量形成网络技术主体,软件技术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化,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之一,其向纵深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的研究,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前沿部分或顶端部分,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品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大幅提高相关产业生产效率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主要集中在先进航空装备、高速铁路、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精密数控机床、大型农业机械以及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
新能源产业,本节内容的叙述,参考了网上资料(baike.省略)。狭义上是除常规性能源和大型水力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等能源的总称;广义上泛指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可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核能以及能源综合利用等。现阶段对风能、海洋能、小水电、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新能源行业覆盖面广,技术关联度相对较低;但其资金和技术密集度高,对技术要求严,投资额度大,研发难度也大。目前,该行业周期总体上处于成长期,各子行业发展成熟度也参差不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产业,中国的目标是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以及生物质能等。
新材料,包括新型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指传统材料的革新和新型材料的推出,主要包括:信息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军工新材料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散的特点,这些产业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发展方向是以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新材料制造技术和装备,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的生产应用。
生物产业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中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巩固基础研究,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生产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产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海洋生物技术产品, 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的核心技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应用。
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经典的方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影响力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等测度指标。然而,前文对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诠释发现,如果比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七个行业都无法精准的划归于某一特定行业。如节能环保产业涉及到高效节能装备的生产、先进环保装备的制造、环保材料与环保药剂的生产、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这些行业都分属制造业大类的诸多中类、小类;而新材料产业则涉及到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医用材料及医疗制品、电工器材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散见于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分属于其中的某一小类。我们称这些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部门,官方的投入产业表提供了这些依托部门的影响力体系数、消耗系数等指标,借此可从一个侧面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
国家统计局最新编制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包括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并计算了这些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以及中间使用率。可利用这些指标进行带动效应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最能反映产业带动能力的统计指标,它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参引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9。:
n1n2…nn的各个对应元素,称为列昂惕夫逆系数,它表明第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的完全需要量;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列的合计∑ni=1ij(j= 1,2,…n),是当j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需要全社会增加生产的总量,也就是j部门最终产品的影响力。j>1,表示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水平;反之,j<1,表示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水平。可见,j越大,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研究所需,整理《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3位码行业)发现,在国民经济全行业部门影响力排序中,影响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分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处于第1位,影响力系数为1.368;通信设备制造业处于第3位,影响力系数为1.338;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处于第4位,影响力系数为1.330;汽车制造业处于第6位,影响力系数为1.286;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处于第9位,影响力系数为1.271;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处于第10位,影响力系数为1.265;电机制造业处于第12位,影响力系数1.241;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处于第13位,影响力系数为1.240;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第14位,影响力系数为1.238;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第15位,影响力系数为1.238;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第16位,影响力系数为1.220;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处于第17位,影响力系数为1.218;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处于第18位,影响力系数为1.211。
更进一步,借助最新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可以整理得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与关联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表如下(见表2)。
由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影响力系数的排序和完全消耗系数表可知[7]:
第一,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部门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对与之关联的产业部门应该都有较强带动效应。所有这些部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这表明这些行业的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全行业生产部门的平均水平,具备作为战略性产业的潜质。另外,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其感应度系数分别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9月。3.371、2.109和1.978,在全行业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排序中分别位列第5位、第15位和第18位。可见,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最终使用时,这些行业都受到较高的需求影响。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一步显示,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电子计算机设备、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出口率约为65.8%,位居出口行业的第2位,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率约为59.0%,位居第3位。同时,除废品废料业、合成材料制造业的中间使用率中间使用率,是中间使用与总供给之比,总供给是总产出与进口之和。分别为96.18%和96.05%外,其他的依托行业的中间使用率均低于90%,这表明其他行业对依托行业产出的依赖性。
第二,整体上看,几个依托性行业产出对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产品的消耗量都不太大。此处之所以选择农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与供应业、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卫生业,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行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考察战略性行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完全消耗系数显示,医药制造的产出用于卫生部门消耗比重较大;合成材料、有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的产出用于建筑业消耗比重较大;此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产出与所列的七个行业部门之间完全消耗量系数均没有特别之处,说明这些行业与农业部门、电力、水、燃气生产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相对较弱,对居民生活生产影响不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下,我们选用的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性产业(当然也只能是选择),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故所有定量和定性分析只能建立在不完全、不精准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因而只能是一种粗线条的分析和判断,更进一步、更深刻的分析只能期待国家国民经济行业的修订和相应统计数据的调整和更新。
思辨之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按照前文的分析思路,我们仍然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行业来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状况。根据可获取的数据,选取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七个行业,通过计算其行业集中度指数来观测产业依托行业的集聚情况。
行业集中度指数,是反映集聚状况的测度指标,指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或地区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此处是占全国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CRk=∑ki=1xi∑ni=1xi
式中:CRk是行业集中度指数,值越大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反之行业集中度低;∑ki=1xi是规模最大的k个省市某行业总产值(或从业人数、资产总额)之和;∑ni=1xi是全国同类某行业总产值(或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的总和。
依上面的公式,我们选用2009年七个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来计算其行业集中度指数,所得结果为: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为45.3%、通用设备制造业为56.04%、汽车制造业为40.11%、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为50.42%、通信设备计算机业为75.85%、医药制造业为39.8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业为66.15%,其中集中度较高的前六个省份的情况如表2所示。
注:表中主词栏行业全称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
更进一步,用聚类分析法对这几个行业从业人数进行聚类分析,以观测行业的空间分布状况。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设定各个体(省、市),让每一个体自成一类,n个个体即成n类;再计算各类间的距离,将其中最近的两类进行合并,对于p个变量、n个个体,以dij表示第i 个个体与第j 个个体间的距离,则其计算公式为:此为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的计算公式,聚类时也可计算其他距离。。dij=∑pk=1(xki-xkj)2。其中dij 满足如下条件:
dij =0,当第i 个个体与第j 个个体相等时;dij≥0,对一切i,j;
dij = dji,对一切i,j;dij ≤dik + dkj对一切i ,j,k。
再次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的距离,将其中最近的两类进行合并;不断重复合并步骤,直至将所有个体归为一个大类为止。据此原理,我们计算出了七个行业2009年从业人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前文的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从业人数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依托产业CR4均大于40%,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划定标准,这些行业属于高度集中的行业,易于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综合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以山东、江苏为依托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广东、吉林、山东、上海、湖北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制造集聚区;以山东、江苏、河南、广东为依托建立生物医药制造集聚区;以广东、江苏、北京、上海为依托建立新一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制造集聚区;以广东、江苏、浙江、天津为依托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依靠企业、建立基地,而其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和人才,没有核心技术和一流专业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中,终究难取得领先地位。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甄别出具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和地区。根据现阶段中国产业分布的格局,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集中的地区基本集聚了这些行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同时也汇集了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或优势,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全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为切入点,探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的五个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分析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行业的带动效应和集聚状况,期望这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限于目前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产业数据的状况,有些分析无法精准,有待今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J].经济纵横,2011,(1):110-112.
[5] 课题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40-47.
[6] 宋河发,万劲波, 任中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发展,2011,(1):7-14.
[7] 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