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发展的世界,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相互交融,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其已经深深融入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样,如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还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利一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传媒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而传媒产业的现代化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宣传平台,同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业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抓住这一广阔发展契机,以信息文化问主导,以利一学技术为手段,将传媒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文化产业简单来讲其所指的就是从事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一项经济活动,开展这项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教育领域、娱乐行业、影视行业、新闻出版行业等,都可以说是文化领域范畴之内。我们知道,随着利一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网络书刊、影视作品等都得以批量生产和推广,并且在现今的传播技术支持下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为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的融合是经济社会快速的必然产物。
2.完善传媒经济运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利一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利一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利一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利一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创意产业 文化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经济与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转型,最近十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国内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成长中。基于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经济性,如今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80000亿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GDP、就业、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在全速发展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产值的增长看,它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带来了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使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存在形态、接受方式及整体格局发生了质的变革。视觉传达设计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即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之所以称其为创意而不是创新,就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赋对文化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文化产业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一个易拓展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也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产业。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的产业形态关系中内涵与性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从传统工艺美术、装饰、装潢逐渐发展形成更为包容、内涵丰富的新型学科范畴,延伸到影视、动画、广告展示、影像新闻、数码、网络、游戏等更广阔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它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从现实层面看,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和选择的重要支撑力量。
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提出和学科兴起,是伴随着商业经济发展、传播媒介技术革新与进步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等不断兴盛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多种细分专业和学科综合性、共通性的新兴学科类型,它的出现在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不仅客观上促成传统艺术设计版图的重新划分与确定,亦呈现出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相区别的独特形态和内涵,也极大拓展了传统艺术设计应用的领域与范畴,特别是其媒介信息形态的图像化视觉符号特征,媒介技术的科学性、前沿性以及媒介传播环境、过程。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揭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变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突显其综合性、交叉性多学科背景以及在今天视觉文化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总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规模和运行机制,但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研究还非常缺乏,人才、创新产品与产业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缺乏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的交流平台,没有形成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产业研究环境和条件;同时,因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密切联系实际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在政策、实施上已经形成战略性成果并产生广泛影响,但这一态势迄今尚未在我国产生应有的反响与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上也是如此,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与建设性成果的有限供给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落差,设计实践与产品开发缺少基本的宏观的市场研究和产业策略支持。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涉及理论与实践两大核心问题,更因为其市场化运作、科学技术基础与创造性视觉文化表达的特殊属性,具有典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学科特点,能否突破传统学科体制的局限,形成以视觉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为核心,艺术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产品开发创新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与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与瓶颈。
日前,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涉及众多新的学科内容和领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适逢当代文化产业、体验经济、创意生产力高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视觉文化创意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种种难题也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地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于设计师而青,文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这也将使整个创意产业向着更加宽广的空间延伸发展。
文化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门类,是一个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够提供就业、培训、经济增长和出几创收机会的产业。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品位,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必须深深植根于这肥沃的土壤。要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觉传达设计做大做强。作为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它有着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及表现手段,简单地学习传统,单纯模仿传统的形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现实。实际上。对于传统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的学习,这个在以往阶段所经常忽视的问题,才是我们在创造时代新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应该值得关注的。赋予传统形态新的时代面貌,使传统真正意义上获得生机,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
科技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业的支撑。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这一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从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
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我们必须迅速地把握这一客观趋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视觉传达设计内容产品的开发。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科技化与科技产业的文化化,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新的时代使设计理念、制作手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现代设计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往简单、落后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逐步被先进的新兴媒介以及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所取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的表达,发展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形态语言;从表现手法上,由以往偏重于美术形态的表现,到重视商业营销,关注消费心理和产品个性的设计表达;从设计范围与传播形态上,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几种媒介,发展到今天综合化、多元化的媒体时代,视觉语言从“静态”延伸扩展到“动态”,从平面走向“三维”乃至“四维”的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只满足于基本功能和属性的需求,而是使设计触角更多地关注新科技、新材料、新手段的应用,以及探索更富于时代特征的个性化“语言”表述,并由此创造了比任何时候更丰富的设计语汇。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产业必须与新兴高科技、新媒体信息文化产业联手,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高端融合。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疗法会趋于设计的内省思考与灵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多元观点的设计理论形成的论据的争辩。
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在今天已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命运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层出不穷、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风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与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地把握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动向,密切关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I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摘要:文章基于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技术创新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支撑技术、应用技术两个角度来分析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形态。最后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发展战略四方面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期早日落实文化产业支柱地位。
关键词:技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一、引言
当前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及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革命,技术创新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促使文化产业向新业态、高层次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提高内部及外部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诸如数字出版、动漫等产业在技术推动下渐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已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自主创新道路、创新生产方式、培育新兴业态的重要体现。技术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使得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二、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技术创新通过促使文化资源整合,提高文化资源使用效率;二是技术创新催发了文化生产力,继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推动方式主要通过四种作用机制来实现的。
2.1技术创新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支撑技术大大加快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变的步伐,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使用效率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资源基本形态大致可分为人文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技术创新通过改变文化生产要素配置的组合构成,创造出新的组合方式,而这些组合具有高价值、高组合取向。
2.2技术创新拓展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涵
技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及形式创新。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大大的得到了扩展,新型影视、展示作品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产品体验。以电影产业为例,2009年末,随着《阿凡达》的上映,3D技术、IMAX 3D技术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4D、5D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到来了更多的感官体验。
2.3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组织发展
从产业组织角度看,技术创新极大的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以上海盛大网络集团为例,2001年以大型网络游戏《传奇》为契机进军在线游戏运营市场后,继而通过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成立多个技术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网游引擎核心技术方面的技术开发,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举办的创意金奖评选中,盛大网络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成为获得此奖项的唯一互联网代表企业。
2.4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不可磨灭。诸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及图书等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业、手机网络文化产业等,技术创新蕴含巨大的能量,带来了文化产业生产力的大发展,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带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凭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整合技术,数字出版、动漫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具体从技术因素来讲,分为支撑技术与应用技术,支撑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信息整合技术。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制造技术、展示技术、传播技术与经营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使得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成为可能,展示技术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感知文化产品、体验文化产品内涵的途径,传播技术优化了文化的传播途径,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经营管理技术则为企业发展战略、整合资源、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支撑。支撑技术与应用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支撑技术作用于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转化阶段,是产品创新阶段,应用技术则在文化产品—文化市场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工艺创新阶段。
四、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高新技术同文化产业的融合以成为必然趋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然成为时下文化产业研究热点,针对此问题,笔者基于技术创新,从四方面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4.1技术创新
就技术创新而言,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注入时代与科技元素,激发文化资源内在的潜力与创造力;二是基于技术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三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文化资源共享式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升级;四是抓住“三网融合”机遇,大力开发文化载体,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4.2组织管理创新
新兴文化业态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生产方式,自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而传统的文化企业管理方式极有可能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知识管理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新兴文化产业正是集文化资源、技术、知识、信息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而如何将其纳入管理中,在业界中脱颖而出,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4.3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加快文化产业的周期运动。技术创新带来的文化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各种侵权问题接踵而至,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势必呼吁新的文化产业制度出台。而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来保证,制度所具有的统一、规范、连续、稳定的特质能够为技术的扩散、应用及再创造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变迁及扩散速度、深度及广度。
4.4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应采用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战略。文化产业在技术领域方面的创新应以合作创新战略为主,加强与技术领域先锋的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产学研体系的建设步伐,开发与文化产业领域相适应、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在内容方面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属于内容型产业,如何使自己的文化产品标新立异,吸引大众眼球,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至高目标,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具有个性特色,才是文化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常莉.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2]张忠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7月22日,《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好评,并对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寄予厚望。尽管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其内容框架与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无疑。7月23日,《传媒》专访曾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对《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规划》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必然
《传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7月22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建国60年来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份规划的出台?
齐勇锋: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突出地提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约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以来我们就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实行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举世罕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节能减耗任务艰巨。而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而且与旅游、体育、电信和制造业日益融合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四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严重下滑,但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小,电影、演出、动漫游戏、互联网(主要是电子商务)等领域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五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创意经济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占GDP的2.45%,2005、2006年分别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6〜8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总量较小、市场主体弱小,条块分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和起草这一规划,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适时推出,以借助金融危机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传媒》:《规划》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立刻引发了媒体热议,业内外人士纷纷对给予好评,认为《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您如何看待《规划》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齐勇锋:《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开始真正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这是《规划》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也真正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
以《规划》为起点,我相信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回溯一下,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期间出台《“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可以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计,未来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从长远看可以占到10%以上。
解读:《规划》引发产业发展新态势
《传媒》:正如您所言,《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新亮点、新态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思路?
齐勇锋: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并把“文化创意”作为发展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将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靠创新提高文化资源转化能力,靠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中还特别提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新靠什么?靠人才,必须加快改革,释放人的发展活力。
二是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放,但就社会资本的期望值而言,市场开放度仍然不够,尤其是传媒业,在社会资本已经事实上广泛进入的出版、报刊、广播电视领域,政策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规划》称,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一改过去主要靠国有资本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去发展文化产业,让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允许进入文化产业的部分)几方力量的充分融合发展。所以规划实施后,文化市场将会进一步有序开放。我预计今后在这方面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科技类、财经类、时尚类、教辅类等非新闻类的报纸、网络媒体、广电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三是今后几年将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航母。从而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弱小,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文化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拥有量、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有足够的消费空间支撑新兴业态跨跃式发展。因此,以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将出现新的。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的确不断吸引着民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眼球。随着投资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一个新的文化投融资必将来临,并且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
六是文化娱乐消费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规划》特别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这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内需外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内需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人的精神消费,有其审美偏好的特点,需要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以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年春节前后,电影市场的火暴已初步显现文化消费热点的曙光。
七是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产业将形成亮点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我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不必再遵循过去经济发展的梯度模式,即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最后发展西部。现在各方面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制度创新,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实行“东中西多点并举”的发展方针,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湖南娱乐业、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八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收购兼并美国好莱坞等有关电影、动漫资产和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落实:亟待具体配套政策
《传媒》:国内文化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前夜,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规划》虽然还只是原则性的框架,但已经让业界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也更加期待之后的细则在文化产业的开放尺度、投资空间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安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齐勇锋: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我认为第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议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和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建议配套政策中从国家拉动内需的总投资4万亿元中拿出1%的份额,即不少于400亿元给予重点扶持,在3年内重点投向以下文化产业领域:有利于拉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文化贸易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要把国家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市场准入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活力;要把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要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灵活多样的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品种和服务;支持和推动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活动。对于拉动内需作用明显的大型会展、文化节庆,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和奖励。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规划和实施“影剧院倍增计划”,3年内使我国电影院、剧场的数量增加一倍,电影银幕数量从4000个增加到8000个,规划和实施“小剧场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市建设10000个小剧场;通过兼并、合资、合作、加盟、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演出院线,面向市场配置演出资源,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和演出。
第四,加强文化内容建设,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建议整合文化系统相关资源,组建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规划和实施“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计划”,将有关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分散的数字内容项目加以整合,统一规格,推广使用,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第五,调整、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促其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规划设立20―30个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整顿并提升原有文化产业集聚园、创意产业园、传媒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具有制度创新、示范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国家建设高科技园区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入园企业给予同等政策优惠,形成文化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试验和市场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六,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娱乐业消费税(20%)偏高的问题,建议减按5%征收。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业、拉动就业,建议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门槛。
第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出版产业园区,开展民营出版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和集中发放书号的试点,推动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融合发展。
第八,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创业板已经设立的机会,在3年内规划和推动100家左右具备条件的的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框架内容
指导思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随着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注入和人民群众对新的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做为吉林省西部一个新兴的文化城市,如何定位文化产业?如何加快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本文将从白城市的文化产业实际出发,谈一谈加快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挥专业团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准自己的脉,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要有什么做什么,并且做好它,不要盲目地效仿,更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的。人们先是解决吃饱肚子,然后才是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所以要分析区域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取向。还要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显性与隐性价值、开发途径、开发后的市场价值等,进行一系列科学论证与评估,这是成功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所必备的工作。同时,要在发展“特色文化”上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浪漫之都”的大连,“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的苏杭。白城市相对于这些城市来讲名气上虽欠缺,但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只不过是缺乏推而广之的物化载体,流传和宣传不够。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白城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对于白城市自身的特色文化因子,仅仅靠保护和继承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充分利用想象空间和各种创意方法,进行挖掘和开发,整合和提炼,赋予时代内涵,把这一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送戏下乡、送艺术下乡、送文化下乡、艺术走进社区等活动,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丰富文化生活,拓宽人们的视野,走出闭塞,融入现代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打造白城文化精品产业
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它兼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具有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属性。如果打造的不是精品,随便拿出一个题材,推向市场,都不会产生大的效应。打造精品,就是树立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白城市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抓住经济转型这一机遇,竭力推出向海、查干浩特等旅游项目,把具有自己亮点的东西发扬光大,做成具有鲜明城市标志的品牌。并以这些品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辐射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同时,要通过加强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通过借鉴北京等省市的先进经验,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少量引导性的直接投资基金;通过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市内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争取形成文化品牌;通过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通过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股份制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改进文化投入方式,加强成本核算,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 河北省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其中有太行山和白洋淀自然风光、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德木兰围场、沧州运河文化等一系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具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宝库。河北的农村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河北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操行。
然而如今河北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却不容乐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城市相比差之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和保护在逐步消亡,原有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在萎缩甚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农村经济机制对农村文化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都给传统的乡风民俗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河北的农村文化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开发途径。利用河北农村的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的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可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助推作用。从农村的经济发展角度讲,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村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农村经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经济高速发展的前瞻性视角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第一,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河北省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开展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杂技艺术、剪纸、内画的宣传,各类民俗文化的艺术展演等,都已经通过如“吴桥杂技节”这样的平台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我省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比如井陉的“拉花”、保定地区的“旱船”、吴桥的杂技等民间表演形式,武强民间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等通过一定方式的产业运作,使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得到经济收益,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跃和兴旺。
第二,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河北省的秀山秀水田园风光大都在乡间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如承德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坝上风光旅游、邢台大峡谷、白洋淀自然风光、以及有过动人革命故事的狼牙山等等,或是峰峦叠嶂,或是深谷悠悠,处处令人叫绝。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农村旅游文化前景,农家游的民宅庭院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曲径通幽,美食游的农家饭农家菜,风俗游的民风淳厚奇妙天然等等,都是大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必须紧紧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收入有新的突破。
第三,让民间艺人成为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也热衷于这类文化活动。如果将我省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组成产业运作的团队,在农民的节令庆典,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开业庆典等仪式上,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有了经济收入来源,才能保证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使民间文化活动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文化产业;前沿;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4-0104-05
当前,全球文化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数量到质量,从内涵到外延,从规模到效益,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呈现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趋势,形成了全球化进程中宏大而鲜明的经济文化景观。在全球开放状况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树立和运用全球视野,宏观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和前沿趋势,结构性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发展途径,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思路。
一、当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态势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客观结果,是全球范围内日益鲜明的经济文化现象。当今全球文化产业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文化产业体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借助日臻发达的工业化体系实现批量化和规模化,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文化的重要力量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借助日臻发达的工业化体系和机器流水线生产,代替单个人的劳动,从而实现批量化和规模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全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正在形成巨大的规模,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文化的重要力量。这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宏观层面,也就是国民经济层面,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成为其不断扩张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精神文化成果,更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二是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规模层面,市场竞争和技术催化造就了众多巨型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利用机器化大生产和数字化手段实现批量化和规模化,造就了众多巨型的文化产业集团。索尼、迪斯尼、时代华纳等七大跨国巨头控制着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的四家、七大好莱坞影片公司以及全球重要的电视、报刊和出版集团,这些文化产业集团为所在国的GDP做出了巨大贡献。全球文化领域已经形成诸多文化“航空母舰”,在具体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可以有效地实现行业、企业和技术的优势互补,减少对企业资源的单向依赖,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综合经济效益。
(二)当前文化产业正在呈现着资本、技术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整合趋势,实现着产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迁,各种要素的整合化程度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整合趋势愈见明显,成为影响文化产业质量、规模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文化产业集团正在不断打破行业与地区之间的分工界限,通过大公司之间在资金、技术、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和集中,进行产业结构卜的调整,形成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与电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出现了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之前,美国在线是世界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提供广泛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内容服务,但是只通过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的“窄带传输”,不能满足网络用户要求;而时代华纳是世界最大传媒集团之一,涉足的领域包括电影、电视、有线电视、出版、通信、娱乐等,尤其是它庞大的有线电视网具有“宽带传输”的高速功能。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整宗交易额市值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墨西哥、巴基斯坦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成为有史以来最大公司合并案。这既可以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变革,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为受众提供更多类型、更大范围的交互式服务,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文化产业的整合趋势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实行的技术和资源的整合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相关文化企业的产业衔接趋势中,这一趋势直接产生的重大结果就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集群现象,即“在一个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产业领域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人们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创造出大量新的商机,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对相关的各种企业和产业形成带动效应。”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实现着一个地域、一个行业内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文化产业行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
(三)当前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创造着新的文化业态,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正与文化整合成高新文化产业形态,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其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趋势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变化。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等所谓“第四产业”偏移,并逐渐建立起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各产业之问的新关联,即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工业时代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关联的硬件产业结构向以技术、知以生产为关联的软件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当今时代,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优势已经渗透到它的信息技术、大众消费、影视娱乐、时尚品牌等文化产业领域中,以极强的塑造力改变着其内在质量和表现特征,大大提高了其独特的竞争力和扩张 性。具体到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和数量与高新科技的运用存在着结构上的巨大差距。“当GDP位居世界第四的中国已经制造了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彩电、60%的青霉素、65%的体育用品、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与95%的纽扣时,别忘了中国制造出口的几乎每一台显示器都标识着:Intel inside。”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高新科技要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企业不得不向发达国家缴纳大量专利费。从2002年至今,向DVD企业征收专利费的机构由当初的1家变成了37家,专利费也从最初的每台5美元涨到了每台20多美元。中国每年生产的DVD需要缴纳的专利费近20亿美元。
(四)当前文化产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正在实现着向个性化生产的转变,定制经济和柔性生产正在成为文化生产模式的主流
文化产业领域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趋势,这种趋势来自于对于市场竞争的分化和消费者个性消费的需要。“文化产品的变化则取决于它们满足‘来自幻想’的需要的能力与它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密切程度。”随着后现代文化异军突起,个人的观念、价值和心理偏好相应出现“碎片化”,甚至“原子化”倾向。这是说,在当前社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和化学结构中的原子,意义和道德作为传统社会的凝聚力正在消失远去,“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了狂欢的时代”。
在文化形态的变迁背景中,文化产业的生产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定制经济和柔性生产在文化产业领域运用得愈加深化和广泛。从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分析,它是以需求个性化、消费时尚化等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定制经济,这与以传统产业标准化为基础的规模经济有着不同的运营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经济,意味着弹性非标准化产品生产。随着后现代文化观念的增强,文化商品的风格和品质也日益体现出标新立异、独具特色的新颖性和差异性。比如,马特尔公司利用网络开展定制服务,购买者可以在网上设计她们自己的芭比娃娃,选择娃娃的肤色、眼睛的颜色、发型、发色、服装、配饰和名字,设计娃娃的喜好和性格。即使是在市场上购买的芭比娃娃,也具有极强的差别性特征。个性化是芭比娃娃流行全球的重要理由。
(五)当前文化产业正在突破各国地域界限,充分发展跨国家的分工协作,进行着文化创意、人才智力、技术设备、市场资源等要素的国际配置
“我们今天所融入的是世界经济而不是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是指在国家经济范围内保持其全部特性的国家经济之间的活动,而世界经济则是指具有全球特性的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关系说,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全球贸易,即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国际化。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今天,后现代性表现了另一个文化生产阶段,即全球化金融资本时代的文化生产。”根据对各国文化体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解除了通信业、传媒业、信息业之间传统的行业管理壁垒,完成了适应传媒手段汇流的制度创新,目前正在进入针对文化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凸现。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一个全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流动的体系已经形成。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纳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全球文化资源得以共享,文化产品由多国不同企业共同完成,文化产品和服务全球发行销售,文化消费出现全球性的时尚潮流。电影、书籍、电视节目、音乐唱片可以在全球同时发行上映。影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是由七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制作包给了Digital Do-main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由16个不同国家的中小技术公司协助完成;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多方优势资源的跨越国界的合作使该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这表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在由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区域性生产转变为一种更为广阔的全球性生产,进行着文化创意、艺术人才、技术设备、市场资源的综合性国际配置。
(六)当前文化产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因素的主导,西方标准、风格及其影响力处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可口可乐”化倾向日趋明显
在全球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中,西方的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处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麦当劳、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全球性行业,它们以高质量的服务、优雅的环境、响亮的品牌遍布世界各地,引导着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消费时尚和消费欲望,以文化满足换取了高额利润。毫无疑问,这同一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主要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为标准,以牺牲发展中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代价。整个世界的文化正在呈现“麦当劳化”或“可口可乐化”。约瑟夫・奈也认识到这一点。他说:“流行文化中当然不无琐屑与凑热闹的成份,但一个占据着流行文化传播通道的国家有更多的机会传达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国的选择则是千真万确的。”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兴高采烈地享受着西方文化快餐、心悦诚服地体验着西方文化时尚的同时,实际上也正服膺于西方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理论,甚至产生由衷的向往,这“不能导致主体的实现,反而却将自身边缘化,造成自身文化前进方向的迷失和衡量标准的错位”。
西方国家不仅统领着全球文化产业的时尚潮流,而且也按照自己的意志掠夺和改造着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严重侵蚀了对方国家的文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态,不利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传统故事“木兰从军”的主题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孝道,男女平等并不是这个传奇所要表现的。迪斯尼公司以此为题材制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片中的花木兰虽然保留着中国传奇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孝道的主题已经让步,而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文化含义,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成为这部动画片的主题。发达国家已经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世界各地包括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二、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刻启迪
科学制定和构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长期规划,全面掌握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前沿特征和发展趋势,解决好关乎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问题。
(一)改革和落实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组织政策,形成综合性的投融资格局和多元的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得到了鼓励和支持。但在现实操作中,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隐”。需要着实克服一切制约因素,特 别是要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充分释放文化政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效应。需要吸引社会上的多种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综合性的投融资格局和多元的市场竞争格局,促进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市场开拓和规模扩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实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要鼓励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核心力量。
(二)发展文化产业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规划,树立和坚持“大文化”和“大产业”观念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重把握文化产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成长与成熟,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禀赋要素,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必要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的强大支撑。因此,过分追求文化产业的高端操作而忽视相关企业和基础条件的培育和发展,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为此,我们要促进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集群周围建设和完善相关辅助产业和支撑产业,形成强劲的产业辅助支撑体系,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取得集群竞争优势。同时,要根据文化企业的公共需求,加大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真正解决好诸如风险融资、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企业本身不能解决的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加快文化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产业的整合化、规模化、集群化创造充分的条件。
(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结合,推进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约化转变
在当代条件下,高新技术日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活动中,并成为决定文化产业的表现魅力、内在品质、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政府最传统且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这里面包括具有熟练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加快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推进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进程,积累文化产业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要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机制,树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意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和引进科技人才的力度,推进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约化转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我们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结合,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标准体系,以因特网为平台,积极推介我国的出版文化产品、报业文化产品、影视文化产品、动漫文化和演艺文化产品,注重发展动漫、游戏和网络等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导向,尊重人文的多样化,增强文化产业形态的丰富性,提高其发达程度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紧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人文关怀、价值导向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人才工程。我们要推进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和引进工程,大力培养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要改进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机制。尤其是要营造鼓励文化人才创新的体制环境,培养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专业人才和既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的文化经营人才。
(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战略性机遇,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律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对外开放既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科学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时代视野,把握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了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未来形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元素及其表现形式。要善于运用全球化的意识和眼光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主动促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着重提高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能力。文化产业坚持对外开放,要开发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市场,运用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利用经济和科技的开放机遇,学会利用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制作文化产品,学习国外文化产业运作方式,运用国外先进的营销模式进行销售,提高自身的消化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要弘扬文化民主,维护好文化,坚持以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形态为本位,构建文化产业对外传播的宏观机制,开拓各种机会和方式加强文化产业活动的对外交流,充分对外展现和宣传我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景观。
(六)坚持文化自觉,大力开发我国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战略主导产业实际上也是对文化战略资源的主控。”但由于在我国文化领域,投资主体单一,行业限制过多,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对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开发显得被动和迟钝。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确定和优先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特色,升华文化风格,努力提高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要制定本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通过实施若干重大基础性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如文化艺术基金、电影基金、图书出版基金等,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排演给予奖励与扶持,创造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的投融资方式,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蒋荣耀,侯丽华,文化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产业[N],文摘报,2007-05-24
[2]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花建,等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竞争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J],世界经济导刊,2005,(2)
[5]中国缺乏软实力:五千年文明为何不敌好莱坞[J],新周刊,2006,(7)
[6]中国DVD企业雪上加霜,利润不够交专利费[N],中国消费者报,2006-05-19
[7]陆扬,,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8]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9]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黄力之,张春美,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美]约瑟夫・奈,美国一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2]刘彤,赵学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国际文化境遇[J]社会科学战线,2003,(6)
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使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于文化产业,就文化系统本身,从现行的文化市场来看,主要包括娱乐、音像、书报业、演出、文物、影视、美术、艺术培训、中外文化交流九大门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致使目前的文化市场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方向,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进取,在改革中积极发展壮大。
一、彻底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文化部门作为纯事业性质来考虑,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所有开支基本由国家财政包揽,使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心安理得、舒舒服服地吃国家大锅饭,对文化产业只是认为“以文补文”、“以副不文”的项目。由于全部依赖国家投资,致使经费不足,设施老化落后,使其原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在目前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然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热切的追求,这就为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为适应这种转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一改过去那种对文化只计投人不计产出的做法,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对待,使其多方面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此,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切实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事业发展效益。
二、在实践中开拓在改革中进取
实践证明:要想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抓好改革,没有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只是一句空话。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从文化产业角度找准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政府部门从当保姆文化为主,过渡到管文化为主,进而进行规划管理、政策管理,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
三、要培养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人才,即懂文化艺术又懂市场经济的人才。关于人才的来源,或是从本单位内发现培养;或是从外单位招聘;或是同有人才的单位联合,组建文化经济联合体等等。
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放眼大文化视野,打破文化系统内部行业之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局限,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机制。通过资产重组、加强联合、优化结构,形成骨干文化产业和龙头文化产业。同时依托本体产业,积极渗透、扩张、延伸产业,大胆向旅游业、广告业、体育业、建筑装饰业等行业主动渗透。使文化产业得以多层次、多方位和高质量、快速度的发展。另外,还要支持和鼓励集体、个人一起办文化。尤其是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筹集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集娱乐、休闲、旅游、演出等在内的综合经营实体。以一个或几个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松散型的企业为共同组织,打破行业、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功能,努力把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品
对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应加快产业化改造,建立起现代化意义的文化产业单位。对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产业,应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不同要求,一体两制。在管理上,积极探索新的模式,该国家管的,国家就要投资和管理,能进人市场的,就让他们自行管理,坚决放下去,以保证国家投资投人到应保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事业单位,例如文化(艺术)馆,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应舍得投资,改善服务条件,使其更好的发挥公益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应发挥产业化的作用,讲求经济效益,做好公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包括中外文化交流)、企业形象设计、信息咨询服务、广告装演等业务、展览展销活动、各种文艺培训、美术等艺术,这就是很好的综合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还要特别注意载体—产品。文化产业的坚实立足点是优秀文化产品,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出精品,善经营,大力开拓文化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
五、要有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市场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重要因素,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必须通过市场产生效益,所以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因此,要培养完善市场、规范管理市场、治理整顿市场、引导开拓市场,大力促进文化市场的社会化产业化建设。要从根本上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实行法治,这不仅是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市场自身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
六、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犹如鸟之双翼,比翼齐飞,相得益彰。关于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党和国家一直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2008年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这无可置疑地确定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性质。公益性事业单位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绝非等同于无偿性,近年来很多文化事业单位为了增强自身活力,满足社会需求,开展了一些有偿服务活动,于是有的人就对其公益性产生了怀疑。殊不知,有偿服务和盈利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有偿办事业是手段,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才是目的;而后者则是以盈利为目的,服务通常是用以达到更高盈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