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8―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受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当的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十分有益。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多集中在课内阅读上,课外阅读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几乎无人问津。但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面来讲,课外阅读又显得异乎寻常地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要对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指导呢?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书籍已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用在读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此外,在我们能够阅读的范围内,也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有价值,都值得一读。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有价值的书,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涉世未深,理性判断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鉴别能力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里,显然并非“开”所有的“卷”都能“有益”。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也有人说:“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由此可见,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算得上是好的书籍或值得一读的书籍呢?一般来讲,好的书籍即使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依然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好书就是那些从问世以来人们就反复诵读、研读的作品。当然,一些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虽然在某个研究领域被奉为经典,但并不一定适合学生阅读。
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一、摒弃功利,阅读滋养心灵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相同感受,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课外阅读。提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作文书。“课外阅读=优秀作文选”这个概念长期占据并主导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的心。走进新华书店瞧瞧,书店开辟作文选专柜,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家长和学生,各式各类的作文选琳琅满目,不怕买不到,就怕挑花眼。与作文柜台前门庭若市的盛况相比,其它柜台则冷清了许多。冷热不均背后隐藏着功利阅读的目的,即读课外书是为了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诚然,作文选类读物传授写作技巧,分享成功的习作,有一定的指导性,速成训练短时间也能提高成绩;但写作不是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若单一阅读这类书籍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难养文采,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后,丰厚自身的文化积淀,积累丰富的语言,能用多种表达方式传情达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长、老师还害怕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吗?
此外,引导学生只阅读文学作品,限制了语文课外阅读的边界。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单一引导孩子阅读某一种或某一类书籍,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限制孩子的阅读空间,扼杀孩子对书本的渴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靠文字承载、传递的,换种思考方式,阅读任何一种书籍,都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不论是科学还是文学,学生只要有兴趣,愿意读,都是实践中广泛地学习语文的过程,都会有收获,教师和家长何必单恋一枝花呢?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不仅在阅读中学文、习字,还要明确树立: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还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重任的意识。读书能使人摆脱愚昧和无知,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穷极四野,让人明辨是非,又保持独立的思辨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而言,捧书而读,读的是书,看的是世界,丰富的是自己的人生,必将终身受益。岂是寥寥几分可以衡量呢?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摒弃功利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文化,滋养心灵,满足精神成长的需要。
二、书香满园,构建悦读时空
“处处品书香”是营造课外阅读时空的基本理念。我们要构建出处处有书读,处处能读书的阅读空间。
1.打造书香校园,共沐翰墨成长
(1)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校内图书馆藏书数量多、质量好,且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优质资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借阅。
(2)建立班级图书角。除了鼓励学生进图书馆借阅图书外,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补充阅读资源。每学期开学初,让班级孩子为班级图书角捐书。图书角的书由班级管理员统一编码管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打破了图书馆借书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个月举行图书交换会,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本交换给其他同学,或者补充图书角藏书,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开设专属阅读课。为学生提供完整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是从有限的语文课程中挤出一节课,4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让班级成为小小阅览室。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多数学生认为在家阅读时间不完整,阅读效率低下,极易受干扰,而班级的阅读课气氛良好,能静心阅读,乐于阅读,阅读效率较高。用一组真实数据来说明。参与调查的班级学生共66名,阅读课设立之初,对于阅读课是否要设置持三种态度:认为有必要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25.75% ;认为无所谓有39人,占调查人数的59.09%,认为没有必要有10人,占调查人数的15.15%。一年后,45名认为开设阅读有必要。支持率上升为68.18%。一年间,学生对于阅读的向往也在增长。一堂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有41人希望阅读时间延长,占总人数的62.12%;24人认为阅读时间适宜,占总人数的36.36%,一人认为时间太长,可以减短,占1.51%。以上数据说明校内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阅读兴趣影响巨大。
2.建设书香家园,沐浴书卷芬芳
家庭是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之一,家庭的阅读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重视家校联系,构建校内、校外的课外阅读体系。教师要明确提出建设书香型家庭的概念,提升家庭阅读意识。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营造阅读氛围,家中要有书,随时可以选读。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家长应该首先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润物无声的影响孩子。制定家庭阅读计划,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一起阅读;也可以指定家庭阅读书目,分享读书心得。书香家庭的生活时刻沐浴书卷芬芳,阅读融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拥抱书香资源,享受阅读快乐
随着“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近几年来,读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福建少儿图书馆的建立,各大图书商店的不断涌现,为学生阅读提高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一部分图书馆开设免费借阅书籍室,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场地、书籍,供孩子阅读。即使是收费借阅,费用也很低,绝大部分家庭负担得起。社会的开放,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各种读书资源的开放更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难得的阅读平台。现在的书店都会在书架上摆放一两本开封的供读者阅读的书本,文明读者可以光明正大的看书,不用担心只看不买的尴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孩子走近社会图书馆、书店,选书、购书、看书。张开双臂拥抱丰富的社会读书资源,享受阅读的乐趣。
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出三维一体的阅读空间,不仅创造了“处处品书香”良好的阅读氛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把阅读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阅读变得悦心、悦目,让阅读真正悦读,为孩子“好读书”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三、书海引领,打造品质阅读
阅读指导初期,盲目、不加选择的阅读显然不适应小学生的阅读方式。面对浩瀚书海,教师有必要通过筛选,选择最合适孩子阅读的书,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品味。
1.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本
不同学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量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形象具体的图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带拼音、附插图的少儿童话、故事书,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和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等经典书刊,敞亮孩子纯净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向往。第二学段的学生掌握了约1800个汉字,认知水平提高,从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已经具备初步独立阅读的能力,渴望从书本中找到自我,所以,老师可以推荐如:《草房子》《夏洛的网》等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作品,这类作品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为进一步阅读搭桥铺路。第三学段的孩子,认识水平接近于成人,有一定的思辨性,可以推荐一些哲理美文让孩子阅读。语文教科书单元后也推荐一些书目,如《城南旧事》《红岩》《绿山墙的安妮》都适合高段孩子阅读。避免“揠苗助长式”导读,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籍阅读,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许多学生喜欢阅读漫画或者玄幻类小说,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甄别这类书籍外,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大致把书本分为三类:一是社会、自然科学类书籍,这类书籍的选读以期刊为主,内容浅显易懂,覆盖范围甚广,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畅销读物,这类书籍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内容多样,观点新锐,跳脱一层不变古板的写作模式,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不可抛弃的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大浪淘沙后的真金,不仅在于它们的文学成就,其作品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成长影响极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意志、品格的 完善。
3.阅读好书,正确审美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小学生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低下,易受外界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读好书,不断提高阅读品味,丰富精神需求,获得美的熏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提出一些建议:一是中外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等;二是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三是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四是诗歌散文作品,如《泰戈尔儿童诗》《寄小读者》等;五是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六是当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挑选,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优秀作品在丰富孩子阅读的同时,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阅读品味,徜徉在好书中,孩子获得的是文品和人品的双重成长。
四、笔墨之间,浓缩阅读精华
关键词 阅读;兴趣;提高;素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跨进中学的大门时,我就开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首先利用教材后的名著导读激发他们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列出这学期要读的名著清单。(2)逐一的介绍作者,作者要介绍详细,尤其是作者的成就,这样好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拜感,并由此喜欢他的作品。另外还讲点作者的感人事迹,如作者刻苦好学的故事,如作者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故事,以此打动学生。(3)讲精彩片段,讲到处就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悬念,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到图书室借书来读。(4)开读书交流会,书读得认真、读得深入的同学,势必在交流会上发言也最精彩,这部分同学也势必会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其他同学也有兴趣效仿着读的。
其次,利用课堂教学激趣。如学了课文《智取生辰纲》,我就顺势再给学生讲几个梁山好汉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兴趣正浓时,我就立即抛出一句:要想知道更多的精彩故事,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请阅读《水浒传》一书。
再次,我抓住2+2活动这个契机,激励学生阅读。每周一节的2+2活动课,我就带学生到图书室阅读,一节课读不完的就让他们借回去读。到图书室阅读,面对浩如烟海的好书,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的,再说,集体去读,又创设了读书的氛围。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始终。
(1)摘抄或作读书笔记。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把在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和优美语段摘抄下来,或者把该书的作者,主要内容,读后的心得体会等记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这样可以鞭策学生阅读,又让学生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和善于积累的习惯。
(2)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对于思想浅薄的书,如一些中长篇小说,应教给学生“跳读”的一些技巧,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对篇幅较长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只研读精华的部分即可。这样既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够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而有的书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是一些名篇名著),这就需要精读,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逐段阅读,还要反复琢磨,细细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吸取文学作品的精华。对中学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只有学会将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做到博览群书。
(3)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对语文学科而言,不能只是立足于课本,而应指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的方法有:①学了节选文之后,进而阅读整部著作;②学了某篇名作之后,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③学了某类题材的作品后,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这样,学生就知道选择哪些书来读了,并且学生还能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课外,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展成果,促阅读
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把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发现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对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形式要多样,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文学知识赛。教师把这段时间以来,学生应该读的书的文学知识做一归纳,然后制作成抢答题的形式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分组比赛,评出优胜组和每组的最佳答题者。
(2)对摘抄或对读书笔记的交流、评比。每月,学生分小组对摘抄或读书笔记的内容作一次交流、评比,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再在班上展出。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 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三、教给方法,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同样读一本书,效果截然不同,花同样的时间效果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会读与不会读。在课内阅读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扶持下完成阅读任务,然而,走出课堂呢?学生是否具有“觅食本领”了呢?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精心选择典型文章,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从低年级的指读、查读到中年级的圈读、默读,再到高年级的速读、跳读等。我们给每个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应用,阅读效率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1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
1.1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1.2 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几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1.3 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2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2.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3.1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3.2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4 鼓励先进,促进阅读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了《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
2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形态
2.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表现
(1)从众心理
中年级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诱因心理
中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题之一便是写作文。有很多同学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书。导致作文(诱因)――看书(结果)的恶性循环。
(3)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制性的让孩子大量的读书。教师也要求学生读书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
(4)猎奇心理
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出于兴趣,读物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得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
2.2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表现
(1)家庭环境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这些家庭家长学历偏低,居住环境、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只是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5)目标取向浅近。美国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指出:“学生的任何行为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要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6)教学方法单一。语文课的阅读本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课外材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
3 造成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3.1来自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3.2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悦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3.3纯功利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读后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4教学方法的单一,缺少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习惯于以讲代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问,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4 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1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1、课文引伸。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2、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活动激情。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4、巧设悬念。故事人人都爱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4.2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1、选读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2、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3、略读法。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4、读书笔记法。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4.3拓宽渠道,让学生多读。
(1)班级阅读指导――开辟图书角。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2)学校阅读指导――建好图书馆。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调集人力、物力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尽可能购置配备较多的图书资料品种。(3)家庭阅读指导――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4)课堂阅读指导――课外延伸,拓展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骆驼祥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教师可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六、指导联系课堂
一、激发学生“想去读”
课外阅读是在情趣萌发、情感熏陶的前提下,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的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形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课外阅读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2.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榜样效应。根据学生敬佩、崇拜名人的特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家热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在班级中,也可树立读书的榜样,确立班级的读书明星,授予“读书状元”、“小博士”等荣誉称号,引领大家赶学帮超。
――身教效应。老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自己坚持读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
――延伸效应。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与教材相匹配的《补充读本》,一方面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例如教学《丑小鸭》,引领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
――活动效应。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课及利用班会、诵读时间等进行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什么”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存在诸如盲目性、偏科性、功利性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粗存精,读健康有益的书。
1.指导选择有益课外读物。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选择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符合这类要求的读物,在内容上多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毅、进取、崇高,等等。以此为前提,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读物。
――选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依据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可以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可以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也可以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还可以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阅读。
――选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我们收集、积累并向学生推荐“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成为真正能够生活、懂得做人、热爱家乡的人。
2.开展新书导读活动。
读物的推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机推荐,也可以专门通过活动介绍。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等,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姑娘》后,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争吵》的教学,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推介读物,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我在教室黑板报开辟“介绍一本好书”专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推荐的读物,利用读书课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解剖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生“怎样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韩愈提倡“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的读书方法。在平时的阅读中,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将所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简要记录下来,强化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时间有限,书海无边,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到更多更好的读物呢?唯有根据不同的读物类型作精读与泛读的区别。如对经典作品、新科技知识的阅读要做到精,而对新闻报道等的阅读只需了解即可,只有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即便是精读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如过眼烟云,会渐渐淡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巩固阅读。
四、提升学生“高效读”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1.上好班级读书课。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周有一节读书课,这一节读书课根据需要安排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我指导学生阅读学校教育局下发的必读书目,借鉴台湾班级读书会的模式,逐渐形成本班读书活动课的特色,并努力形成系列。
2.积极参加读书竞赛活动。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竞赛,读书交流活动。如:“课本剧表演”、“阅读大王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演讲赛”、“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们班更是积极参加。这样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活跃读书气氛。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