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疏导心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亲友。“留守”在家里的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他们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于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便形成了。据全国妇联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留守儿童易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性格孤僻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里,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但留守儿童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常的疏导,就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进而性格孤僻,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之间产生隔阂。
2.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中“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超过1/3。在孩子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监管或教育方法不当,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
3.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
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对策。但在我国科学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强化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尽量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1.学校要善于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为留守儿童支起情感的港湾,从源头上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同时开设“家长学校”或创建书信交流平台,“家长学校”让家长明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敢于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还要偏爱,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彻底摒弃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简单、粗放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能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保姆”,就要既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要善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升到制度化管理层面,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远离缺失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环境的影响,为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当要改变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分评价学生,而应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挖掘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让留守儿童有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凭学校是不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战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就一定能越来越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一、加强疏导。学会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与父母分开,容易产生性格问题或心理疾病。据统计,31.2%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63.4%的留守儿童最想和父母说心里话,只有37.9%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说心里话。这一组数据表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疏导,要引导他们学会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清楚他们想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此,我们唱响留守儿童“交流三部曲”,第一部曲为心理疏导篇,就是全面开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留守儿童向心理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第二部曲为“爱心父母”篇,就是聘请优秀青年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与心理教师共同制定详细的心理疏导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与留守儿童谈心,关注留守儿童近期发展状况,解决留守儿童需求,引导留守儿童逐渐从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的阴影中走出来;第三部曲为小组帮扶篇,就是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帮扶对象,“逼”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交流动力,从不愿交流到被“逼”交流,从被“逼”交流再到自主交流,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树立榜样,学会自理
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在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方面强于非留守儿童。为了提高留守儿童在同学中的地位,我们结合校内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生活自理奖”争创活动。首先,利用本校为寄宿制学校的便利条件,在住宿学生中开展洗衣服、打扫宿舍等比赛,并推荐最优者上台演讲自己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如洗衣服的流程、统筹处理家务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由班主任及生活教师利用周末深入留守儿童家里进行“一日家访”活动,探查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况。同时,拍照提取一手材料,面向全校学生,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他们的家务劳动成果,教育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会做家务,学会自理。这一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儿童真正体验到生活自理的成就感,也体味着生活的艰辛,让他们认识到“父母不在,我也能行”。
三、参与管理,学会自治
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自主观念、自尊心很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被别人承认。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周班干部“竞聘上岗”制。但是,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竞选班干部就是想出风头,就是假正经。对此,我们利用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具有竞争意识。通过竞选,你本身会有很大的变化:不再胆怯,敢于表现自我、陈述自己的观点,能够行之有效地处理一些事务……”通过宣传,我们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竞聘上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竞选中,我们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通过竞争获取班级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岗位。在管理中,我们要求他们学会动脑,妥善处理“说”(指挥)与“做”(表率)二者间的关系,让他们明白偏重“说”与“做”的某一方面都会招致失败:只“说”不“做”,有凌驾于人、高高在上之态,往往会引起同学反感;只“做”不“说”,只会默默无闻,这不是班干部的风范,不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几周下来,我们发现个别留守儿童情绪反常,原来在“执政”期间,为了管好班级遭到个别学生的挖苦,很是想不通。对此,我们教育他们:“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中会遭受多种挫折,导致失败出现,这并不可怕,挫折只是ψ约旱目佳橛肽ロ拢我们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成长为一棵大树。”
[关键词]商环;儿童包皮过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包皮过长是男科常见的疾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包皮环切术。2007年WHO呼吁将包皮环切术作为对抗艾滋病的“疫苗”,并强调极其高的性价比。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时间长、术程繁琐,术后容易出血、血肿、水肿、感染等并发症,并且儿童局部麻醉下手术,不容易配合,影响手术进行。而应用商环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我院门诊2009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商环一次性包皮环吻合器为680例儿童进行了包皮环切术,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的正确心理护理,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也提高了门诊医护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80例患儿均是我院男科门诊患者,年龄6-12岁,平均9.5岁,所有患儿都是包皮过长,无尿道下裂,无隐匿,无泌尿系感染,身体状况好,无其他系统疾病,有手术适应症。
1.2、手术方法
术前测量大小选择相应型号的商环,常规术区消毒(有者备皮),铺巾,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根部阻滞麻醉后按常规用商环进行包皮环切术,术后一周拆除环切吻合器。
1.3、疗效标准
按时愈合:下环3—4周痂皮全部脱落,创面由肉芽组织充填,切口上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覆盖创面;延迟愈合:下环5W痂皮全部脱落,创面由肉芽组织充填,切口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覆盖创面。
2、结果
本组病例680例,按时愈合648例,占95.3%;延迟愈合32例,占4.7%。延迟愈合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引起创面肿胀切口裂开;(2)包皮内板水肿;(3)过于短小,术后回缩,包皮环切吻合器松动。32例延迟愈合患儿经对症治疗护理后愈合。
3、护理体会
3.1、术前护理
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述包皮过长的危害,阐明包皮环切术是一种健康预防措施,会使患儿受益终身,而用商环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显著优势,微创、简便、不开刀、无缝合、疼痛少,一次手术只需3—5min,手术后可以淋浴及正常工作,术后无明显疤痕且光滑平整,术后出血罕见、安全。要赋予人性化的关怀,鼓励患儿,安慰家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母爱的情感亲近患儿,消除家长的顾虑和患儿的惧怕心理。根据患儿心理不成熟、依赖性强的特点,要用轻柔的话语与患儿交谈,让患儿产生亲切感,分散其注意力。同时根据儿童很容易满足的心理特点,与患儿手拉手,抚摸其头部,说话温和,态度和蔼,充分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让患儿主动配合手术,让家长放心。患儿都有好强、喜欢别人赞扬的心理,我们不断的鼓励和赞扬患儿,激发其要强、勇敢的心理,告诉患儿手术很快就结束,给患儿予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
3.2、术中护理
在患儿陶醉在赞扬中进人手术,手术当中继续用温和的话语与患儿交谈,给患儿更多的鼓励,与他讲童话笑话,或者与他谈谈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兴事情,尽最大的努力转移其注意力,用肯定的语气鼓励、赞扬患儿,夸他勇敢,赞他坚强,以消除他的恐惧心理,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3.3、术后护理
商环包皮环切术是门诊手术,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的自我护理十分重要。术后更要夸他的勇敢与坚强,赞扬他积极配合手术。嘱患儿及家属要保持创面干燥,术后24h可正常淋浴,每次淋浴后用电吹风局部吹干,减少运动,穿有弹力的紧身内裤,必要时前罩透气塑料小碗,防止摩擦产生的不适,如果创面有分泌物要及时清除。还要告诉患儿和家长下环后创面局部有轻度水肿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可以不用处理,一般在下环几天后水肿就会消失,如果水肿明显、创面周围有渗出、出血等,别惊慌,要及时回医院复诊,并且告诉他们我们的联系电话。
4、讨论
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是男科最常见的手术,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健康预防措施,可以防御许多疾病。应用商环治疗包皮过长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方法,使用该方法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局部麻醉下可以完成。本文中我们应用商环给观察对象实施包皮过长治疗,并且在围手术期对患儿及家属实施了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和疏导,使患儿主动配合我们手术与术后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和疏导,取得患儿的积极主动配合,是应用商环治疗儿童包皮过长的关键。
实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是取得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手术的最好方法,对应用商环治疗儿童包皮过长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身心发育仍未成熟,对手术往往存在紧张恐惧心理,不容易配合完成手术,弄得不好容易给患儿留下心理阴影。我们在做好传统的常规护理同时对患儿及家属实施了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有效消除患儿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既让患儿轻松愉快的接受和信任我们,也让家属得到安慰,消除了家属的顾虑,使患儿主动的配合我们手术的顺利进行。这种有效的心理干预一直贯穿在患儿的整个诊疗过程,直到治疗的终结。
我们的体会是通过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医患互动,使患儿主动配合手术。从接诊到治疗终结,我们始终都给患儿及家属提供人性化的护理,在对他们实施心理护理和疏导的同时,让他们享受人文的关怀,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也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知识,用热情、真情、人情感化患者,以爱心换取患者的放心,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的父母中,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占68%,单亲或孤儿占4.5%,一年不能回家团圆的占13%,大多数也只能在寒暑假在一起聚聚。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和社会。在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大部分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经常作业不做,说谎打架,沉迷于电视、游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性格孤僻。
二、形成原因
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76%;其他亲戚监护或寄托在老师家占18%。
简析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亲戚或老师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甚至闹矛盾;另外,寄托的费用比较昂贵,很多家长无法承受。
(2)父母亲情淡薄。对本校一个班的调查中发现:39%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28%;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只占5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伺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教育知识和经验或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认为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了,缺少沟通与交流。
(3)老师关注不够。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也只能在学校正常上课的时间内与其接触,加上班上人数众多,有时顾及不来,与家长也难取得联系与沟通。
(4)社会环境不利。
简析社会上的游戏厅、网吧管理混乱,有些老板为了营利,招进一些未成年儿童,使其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对策探悉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学校决定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成立自立组织。
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我校配备了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数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的孩子比同龄人懂事早。因此,班级可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年级可以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森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可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我走上前去,抚摸着她的头,轻轻地说:“怎么啦?这么激动!”小女孩依然不断地发出犀利的尖叫。我安慰着说:“别哭,别哭,有什么事情告诉我!”然后揽着她的肩膀向我的办公室走去。
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让她站到我的身边,拉着她的手,凝视着她的双眼,问道:“有什么事情?告诉我好吗?”女孩心情依然激动,尖叫着开始说话,我无法听懂她说些什么。于是她说一句,我就说:“慢慢说,慢慢说,我刚才没有听懂。”小女孩在我一再的要求下,慢慢地放慢了语速,放低了语调开始讲诉事情的经过。
生: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和后面的同学讲了一句话,小帅(班干部)让我站起来……
师:哦,上课讲话,这种行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上课讲话是不对的,班干部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应该虚心接受,是不是?
生:是。
师:你继续讲。
生:下课了,几个同学骂我呆子……
师:骂你呆子?你语文考了多少?数学考了多少?
生:语文89,数学92。
师:你考了这么多,是呆子吗?
生:不是。
师:那几个同学连你是不是呆子都分不清,能说明他们比你聪明,你比他们笨吗?
(女孩摇了摇头。)
师:他们骂人不对。但你不是呆子,你很聪明,会计较他们瞎说吗?
生:不会。可是放学后,那几个同学坐在教室里骂我,我就……
师:你知道你爬栏杆的后果吗?
(女孩又摇了摇头。)
师:从楼上摔下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残疾——缺胳膊少腿。你看,你系着腰带,老师将你的一个胳膊绑上,你有什么感受?(我将学生的一个胳膊束缚在腰带里)还有一种可能是死亡,不信老师试验给你看。(我拿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好比人的皮肤,我们灌上水,加上红墨水,好比人的肌肉和血液。老师和你一起找几个石子,把它们作为人的骨骼好吗?
(女孩点头同意。)
师:你站在一楼,老师把塑料袋从二楼丢下来,你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跑上二楼,丢下了这袋红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红墨水四溅,石子散落一地……
(学生吃惊地站在一边,出神地看着破裂的塑料袋和满地的红墨水。)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二楼掉下来会粉身碎骨……
师:从楼上掉下来,轻则残疾,无法写字,无法走路,或者看不见这美好的世界;重则粉身碎骨,从这世界上消失了……能跳楼吗?
生:不能。
师:老师相信聪明的你,再也不会做傻事了……以后有什么委屈,直接来找我好吗?
女孩使劲地点头。看着她的心情已经平复,我让她回了班级。
……
过了一会儿,我来到女孩所在班级,看见她正在看书,脸上的神态很安静,看见我,露出一脸微笑。随后,我联系了她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就家庭教育和班集体建设分别进行了深入沟通。
评析:
有人用草莓来比喻第二代独生子女——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第二代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太多的关爱,大多非常依赖父母,自己不能独立行事,不具有应付环境突变的能力。当遇到挫折或不良评价时,长期形成的脆弱性格,让他们难以承受而陷入苦恼,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种过激行为往往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攻击他人,一种是攻击自己。
前文中,女孩的过激行为是典型的“遇到挫折时,用伤害自己来发泄”的一种病态心理。她不清楚“死”是什么含义,只是想用“跳楼”来表明自己的清白,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后果。当儿童出现这种过激行为时,老师要正确、理性地疏导。
一、给予充分的身心保护
过激行为是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会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发现儿童情绪波动的时候,要及时遏制事情的苗头,制止儿童的过激行为。案例中送米老太太“及时的拉”有效地遏制了悲剧的发生,保护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但此时,儿童的心理波动大,不宜当场进行教育,而要用放松的方法让儿童尽快迅速地重新控制自己的情绪。亲切的抚摸和询问,一次次要求“慢慢说”,都在暗示儿童——老师很关心你,老师很在乎你,老师很想知道你受了什么委屈,老师很想为你做点什么。这种心灵的关怀,可以让儿童快速地找到可以倾诉和依赖的对象,平静自己的心情,从冲动中解脱出来。
二、理性反思事件过程
认知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儿童有过激行为主要是认知有偏差,因此疏导心理要先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案例中,当孩子叙述完一个环节后,笔者都及时引导儿童反思:我的行为对吗?我的想法合理吗?让儿童在循序渐进的反思中明白:我违反课堂纪律是不对的,班干部批评得有道理;我不是呆子,同学骂得不对,我不应该计较……通过一系列的谈话,使孩子客观地面对问题,改变并消除错误的思维方式,形成自我控制、自我接纳的概念,培养接受自己,不苛责他人,甚至学会原谅别人的生活态度。
三、体验过激行为后果
关键词:心理疏导;情感;艺术;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6-02
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也会逐渐清晰并稳定下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不良情绪,需要被关注。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及时加以疏通、治疗,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反常行为的发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
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作为和学生走得最近的班主任当然更是责无旁贷。所谓疏导,即“疏通”和“引导”。对于班主任来说,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把老师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
1.了解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的历史,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要采用观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加强了解。
2.尊重学生。教师应坚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必须彻底清除“师徒如父子”的师道尊严传统观念。教师不得讽刺、挖苦、羞辱、打骂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爱好,只有充分尊重才能真正地了解。
3.宽容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对长处要多加激励,对短处则要宽容,要相信每个学生“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少”。赏识的教师会唤醒学生的人格意识,一旦学生觉醒过来,潜力就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
4.赏识学生。无数事实证明,表扬、奖励的教育效果优于批评、惩罚。赏识教育正是以欣赏的眼光,不断给学生以期待,增强信心,激发上进。我的深刻体会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积极实践赏识教育是我们取得成功和辉煌的加油站和助推剂。
5.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要教好学生,当好一名班主任,就要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用爱心、细心、责任心来感化他们。只有对学生的感情深,工作才能细;只有方法对,效果才能最佳。”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关爱。
二、心理疏导要有目的
心理疏导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运用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目标,疏导过程中只能就事论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譬如学生出现受挫心理时,应排除各种受挫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当出现早恋心理时,应排除性成熟和性意向的困扰,培养其性意向的自控能力;当出现好胜心理和嫉妒心理时,应协调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培养其与人相处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当出现厌学、逃学心理时,应排除读书无用论和自卑感强的困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出现自卑、从众心理时,应排除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困扰,培养其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
三、心理疏导要有情感
所谓心理疏导要有情感就要疏其心导其行。特别是在疏导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假如疏导时态度越是和蔼、亲切、热情、诚恳,越会使学生感到温暖、舒心、并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在与学生交谈中如对学生抱有深厚感情,殷切期望,则学生的行为将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对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虚心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慰,产生力量迎接当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扰,自觉地把个人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予以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他们也乐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真正的“心病”所在,便于使用行之有效的“心药”。
四、心理疏导要有艺术
所谓疏导要有艺术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效果最佳的方式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疏导过程中,包括前面提到的疏导的前提、目的性和情感性,也应注意其艺术性。然而疏导作为一门艺术,却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彩“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另外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其方法常有:替换法,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与学生沟通心灵的方法、途径很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充满爱心和耐心,多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所有中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畡,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库恩,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研究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处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地处东经107°41′至108°29′,北纬23°24′至24°2′。东与上林县、忻城县交界,西与大化县、平果县接壤,南与武鸣县相邻,北隔红水河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约8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50千米。全县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52万多人,聚居的主要民族有壮、汉、瑶3个民族52万人,此外,还有回、水、侗、苗、毛南、仫佬等民族2000多人。
马山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广西有名的山区县之一。县境东部和西部是石山地,海拔在600~700米之间;中部是土岭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全县地形呈东西高,中央低的鞍状地形;县境内大部分为丘陵石山区,丘陵起伏,山岭纵横。山间形成许多小块的盆谷,全县有4884个农场。这里石山多林木少,土地十分贫瘠。可算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自足而落后,自从90年代初期这里一小部分农民先行去了沿海的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以后,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回来后确实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这样外出打工的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个个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每一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马山县白山镇合群村琴屯――马山县城近郊的一所农村初中。白山镇面积223.36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85659人。辖西华、四达、镇北、同富、中学、新兴6个居委会;新汉、尚新、上龙、大同、合群、合作、内学、造华、立星、兴华、玉业、民新、古腰、三联、民族15个村委会。2003年,由原白山镇与合群乡合并为新的白山镇。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白山镇,少部分来自县内外的其他地方。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1125名,其中留守儿童35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1.29%,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9.24%,残疾学生10人,孤儿12人,单亲家庭子女6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 “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是生非,如有的抽烟,有的外出上网等。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出。
二、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 . 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谨,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 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
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 懒散,茫然,厌学
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约有3%的成绩优秀和17%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约占80%!问卷中有高达60%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5%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
4. 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的心理和行为。
5. 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约80%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们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六十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90%。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1. 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老师的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生日问候;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2. 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3. 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4. 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and Study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DING Tongfa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2- 4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Anhui.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eft- behind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left- behind male students, higher- grade students high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ake measures to let them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roblem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①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满足,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②本研究分析探讨了安徽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安徽境内普遍存在劳务输出,选择某地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学2-4年级学生67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级学生123名,三年级学生146名,四年级学生183名。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方法。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检测材料,心理健康诊断项目包括孤独倾向(A)、自责倾向(B)、过敏倾向(C)、对人焦虑(D)、学习焦虑(E)、冲动倾向(F)和恐怖倾向(G)7个分量表。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7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总焦虑倾向得分,总焦虑倾向得分≥56分者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加以预防。
(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Epidata3.0 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分布
表1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出现得差异。留守女生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在男女生之间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情上女孩更加依恋父母,父母出门打工后,家庭环境出现了变化,这对于比较敏感的女同学来说很易产生恐怖、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在心理、生理方面女同学比同龄男同学较早成熟,对各种生理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疏导,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上升,除了对人焦虑、恐怖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均高于低年级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和刺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在行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3 建议与对策
3.1 父母承担职责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承担起监护责任。父母双双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其次,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产生被遗弃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 学校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7% 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教师要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孩子在心中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共同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社会给予关注
政府部门要对弱势儿童建立补偿和救助制度,不能仅是建立在个人同情和社会的自发力量之上。政府认真担负起职责,真正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净化儿童生存环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往返学校安全及校外活动无人过问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③④⑤也证明了留守儿童确实会产生以上心理问题。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家庭、学校及社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淮南师院科研项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释
①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49-52.
③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 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