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教育调查问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村假期辅导班 试点 大学生返乡
一、研究背景
辅导班热潮首先在城镇掀起,成为社会热点。尽管人们对假期辅导班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辅导班仍对学生学习观念、家长教育观和学校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仍存在,但人们对子女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在我国个别农村也出现了假期辅导班,如山东禹城市管辖的乡镇(李跃,2010),河南省淅川县下属各个农村(李智会,2013),也有农村孩子周末去城镇参加课外辅导(王迪,宋维虎,2011)。
假期辅导班从城镇轰轰烈烈发展到农村,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经过实践探讨了农村假期辅导班的可行性。
二、研究对象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鹿寨县Y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喜人的经济成果。近两年,屯里修了路,建了文化室,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种植经济作物。物质上的丰足,使人们有一定教育投资能力。此外,Y屯系本团队一名成员的家乡,符合大学生返乡开展有偿教育的研究主题,具有代表性,由此本次研究定位Y屯。
经实地调查,Y屯共有106户,其中有适龄入学儿童的家庭20户,适龄入学留守儿童家庭有9户。此次调查问卷对象是20户家庭,开班辅导的是Y屯3~5年级的儿童,共10人,其中三年级2人,四年级4人,五年级4人。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次研究以团队开班辅导班形式进行。来自Y屯的队员通过定性分析设想在Y屯开设辅导班的可行性;团队经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向。
1.问卷调查。
设计针对学生、家长和农村大学生的问卷。学生和家长各有开班前和开班后的问卷,农村大学生采用网上问卷形式。开班前学生和家长问卷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各19份和20份,回收率各为95%和100%;开班后学生家长回访问卷各10份,回收率为100%。大学生意向调查报网上问卷共收回182份。问卷数据用SPSS17.0软件和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研究。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开设了语、数、英三门课业辅导课和根据学生兴趣设置的主题课,开设为期7天的免费辅导班。为了检测辅导效果,在开班后进行实验后测,测试内容为开班期间涉及内容,测试方式有笔试和口答,测试结果为优秀率80%,合格率100%。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观察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1. Y屯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Y屯,父母在家的儿童家庭有11户,留守儿童家庭9户。在开班前的20份家长问卷中,我们设置了“您平时给小孩哪方面的教育?(多选)”问题,家长回答如下;
非留守家庭和留守家庭都注重对子女的尊老爱幼、刻苦学习、诚实守信和文明礼貌品质的培养,留守家庭似乎对子女的期盼更高,重视勤俭、节约、勤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非留守家庭在这方面要求不高。由此可以看出老新一辈在教育中的侧重点。
在20户家庭中,能辅导子女课业的家庭不多:数学8户,语文7户,英语0户,11户家庭没有辅导。尽管Y屯的非留守家庭比留守家庭数多,但由表2显示,非留守家庭同样有着对子女课业辅导的无力感。结合走访,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家庭主要对低年级学生学习辅导。
2.假期农村小学生的活动。
为了了解Y屯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情况,我们设置了“在什么情况小孩写作业?”的问题。由图1可知,Y屯60%家长表示叫了才去,25%表示主动写,15%表示叫了也不去写。
可见,Y屯大多数小学生假期以玩乐为主,很少主动学习。结合访谈和观察,我们发现无论在留守家庭还是非留守家庭,家长都默许子女假期玩乐。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家长更限制不了子女的玩乐时间。虽然我们不提倡只读书不玩乐,但是Y屯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令人担忧。
3.农村辅导班的必要性。
个案分析1:
艺艺今年上四年级了,与爸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妈妈白天去镇上小工厂上班;爸爸是建筑工,时常不在家;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辅导她作业。艺艺数学和语文比较好,但英语是弱项,奶奶想让她去找在广东当老师的姑姑给她辅导英语。
个案分析2:
浩浩和爸妈一起生活。爸妈煮好午餐就去工作,晚上回来。浩浩有一部手机,除了睡觉就是拿手机玩游戏。爸妈忙着工作,无暇管他,也不想给他学业上的压力,希望他有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以上两个案例体现了Y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空缺。根据调查问卷,所有受访家长和学生都表示没有接触过假期辅导班,但都愿意参加辅导班。通过走访调查,尽管Y屯留守家庭比非留守家庭数量多,但许多家长表示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
4.农村辅导班的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为了探究开设辅导班在Y屯的可行性,本团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免费开班和观察等手段,了解Y屯小学辅导班的市场需求,结合团队设计方案,认为辅导班在Y屯行得通。原因有下:
(1)有需求,有供给。
通过走访和发放问卷,20户家庭家长都表示愿意让子女参加辅导班,开班后回访10户参加辅导班的家长和学生,他们都支持辅导班开设。
在182份农村大学生返乡意向调查表中,74.25%的大学生有在农村开展有偿家教的意愿。
(2)第三方的支持。
假期辅导班不是以盈利为主的,但是开办的成本也是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没有第三方的物质支持?能不能因地制宜地使用好公共资源为辅导班提供更好条件?本团队走访了村主任,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问:您觉得此项目可行吗?
答:可行。我们小山村,没有辅导老师……我们希望有老师假期引导小孩。
问:您觉得您可以为本项目提供什么帮助?
答:我们村有个文化室,里面有桌椅,可以提供给你们,我相信乡亲们也会同意的。
(3)辅导班的利。
一方面,辅导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能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培养农村子弟的情感道德。另一方面,辅导班也是社会实践,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契机,对毕业大学生则是创业的道路;辅导班也是有偿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农村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4)引人市场的可能性。
辅导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物。市场是只无形的手,把辅导班资源都调配到了城镇。但现在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的文化意识及农村大学生故乡情怀将会与市场有机结合,把教育资源引入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完善文化建设。
五、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开设辅导班的建议
1.小班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团队在实践前设计了小班方案,但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也有个别辅导。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我们提倡小班教学。学生水平能力不一,难点不一样,这需要个别辅导。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得更好。
2.团队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能制定更好的决策,辅导更多的科目。团队负责人以农村大学生为佳,在争取村民信任、获取一手信息资料、协调各方面有重大作用。
3.反馈。
反馈为实践提供参考,促使实践变得更完善。不仅寻求学生那里的反馈,还要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争取家长支持。
4.辅导内容要多元化。
尽管许多农村小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但是一味向其灌输知识,不仅会使其惘然于所学,还会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辅导过程要渗透情感教育,有课业辅导还有兴趣辅导。
5.把辅导班看作公益实践。
在针对大学生的182份网上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了“你觉得农村大学生假期返乡进行有偿家教意义何在”的问题。
可知,经济利益并不是主要落脚点,多数大学生更看重有偿教育背后给他人及自己带来的可持续影响,把辅导班当作公益实践,利人利己。
六、结语
农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凡勇昆,邬志辉,2013)”,人的现代化,绝不是恍惚终日玩手机看电视的人,也不是腰包鼓起来的人,而应该是有道德、有文化、有公民意识的人。各种农村教育投资应该与家庭教育投资有机结合,辅导班是农村教育的组成部分,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了契机,这何尝不是一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分配呢?
辅导班是学校教学的延伸,其显现出的弊端遭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批判,但其也显示蓬勃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意无意保留的一种市场与教育结合的现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面临着物质、文化冲击,培养下一代需要跟着学校教育这条大流走,也需要农村辅导班这条小流灌溉。
农村辅导班会像城镇那样弊端百现吗?可行吗?本团队相信随着各方不断努力,辅导班会如星星之火点燃我国农村大地,照亮农村儿童的假期生活。
参考文献:
[1]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布局调整[J].教育研究,2013(7).
[2]李跃.农村假期辅导班现状调查[J].山东教育,2010.
[3]李智会.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影子教育的价值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
[关键词]农村教师 流动状况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11-02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大厦的基石。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流动已经在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已经加入到人才流动大军的行列。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关于人才流动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流动更多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本调查报告以陇南市武都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流动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呈现以下趋势:
1.流动的主体以青年教师居多。
2.流动渠道上,流入以毕业生招考为主;流出的方式包括转行、调动、选拔、停薪留职四种,这些教师是农村教师中的主力军。
3.流动的方向单一,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
一、问卷设计的初衷
为了找到农村教师流动状况的原因,结合近年来教师流动的去向,特意设计了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1.农村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农村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
3.农村教师是否想调动工作?
4.如果有调动机会,他们首选的去向是哪里?
5.他们想调动的原因是什么?
6.调动工作完成的方式有哪些?
7.他们是否考虑过工作调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
8.他们调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9.他们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10.如果给他们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他们将会选择什么行业?
附问卷如下:
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C、说不上D、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2.你参加工作的时间
A、1―5年 B、6―10年 C、11―19年 D、20年以上
3.你是否想调动工作
A、想 B、不想 C、有时想 D、没考虑过
4.如果有调动机会,你的首选去向是
A、城市 B、家乡 C、城市周边镇 D、乡村
5.你想调动的原因是
A、离家远不方便 B、工作环境艰苦 C、学校福利待遇差 D、工作任务重
6.如果你想工作调动,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
A、花钱 B、选拔 C、人缘关系 D、不好说
7.你是否考虑过调动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A、有影响 B、无影响 C、没考虑过 D、我不管学校工作
8.你调动工作的目的是
A、为了家庭 B、为了事业 C、追求幸福 D、方便生活
9.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乡村 B、都市 C、交通沿线乡镇 D、城市周边
10.如果给你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你将首选的行业是
A、行政 B、公检法 C、卫生 D、教育
二、调查情况
调查地域覆盖武都区十个农村乡镇学校,它们是:佛崖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北边的佛崖乡,与康县望关镇接壤;角弓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西边角弓镇,与宕昌接壤;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不错。洛塘片八个乡镇的九年制学校,地处武都区最南边,属于武都区偏远农村乡镇学校。它们分别是洛塘中学、五马九年制学校、琵琶九年制学校、月照九年制学校、三仓九年制学校、五库九年制学校、麻柳九年制学校。发放问卷214份,问卷教师214名。
三、数据统计表
四、数据分析
通过对武都区10所乡镇学校214名教师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发现,对目前工作环境有63%的教师满意,有11%的教师不满意,有13%的教师说不上满意不满意,有13%的教师表示,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一现状说明,有37%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够看好,他们存在流动的倾向。
在对参加工作时间的问卷调查发现,1―5年内参加工作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2%,6―10年内参加工作的占21%,11―19年内参加工作的占13%,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4%。这说明中青年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不稳定,存在流动的可能性。
在是否想调动工作的214名农村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时刻想调动工作的教师占50%,不想调动工作的占15.4%,有时候想调动的占27%,没考虑过是否想调动工作的占17.6%。这一现象说明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调动意向去向的问卷调查发现,首选城市的教师众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4%,首先家乡的占总人数28%,首选城市周边乡镇的占23.3%,首选乡村的占总人数的4.7%。这说明67.3%的教师不希望在乡村任教,希望有机会能调动到城市学校或城市周边乡镇。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62.5%的教师认为,离家远不方便是他们想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有23.3%的教师认为,农村的工作条件、环境艰苦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有12.6%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差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认为工作任务太重想调动工作的占1.5%;这说明离家远不方便、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直接影响教师的流动。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调动工作的调查发现:有70%的教师想通过选拔完成调动;有22.3%的对自己完成调动工作的方式表示不好说;有4%的愿意花钱调动;有3.7%的想通过人缘关系完成调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想调动工作的意愿是:按照组织需求,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选拔完成调动。
在对有意向调动工作时,自己的调动是否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问卷调查发现:6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调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23.3%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12.6%的教师不考虑这一问题;1.5%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与学校的正常工作无关。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的流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在对调动工作的目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为了家庭生活而调动工作的占26.2%;为了事业想调动的占28%;为了追求幸福而调动的占14.9%;有30.9%的认为调动工作是为了方便生活。这说明生活问题是影响教师流动的最大原因。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最理想的工作环境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乡村最理想的占14%;认为都市最理想的占37.3%;认为交通沿线乡镇最理想的占30.9%;认为城市周边环境最理想的占27.8%。这说明工作环境也影响农村教师的流动。
在对第二次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1.3%的教师想从事行政工作;有18.7%的教师想从事公检法工作;有7%的教师想从事卫生工作;有43%的教师仍然选择教育。这说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目前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希望有第二次职业选择,这也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一个原因。
五、流动原因小结和应对策略
陇南市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偏远农村流向城镇或城市,流动的主体是青年教师,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教师队伍越不稳定。这种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新鲜活力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而致使武都区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想调动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薪金过低,津贴福利较少,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普遍属于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缺乏艰苦环境生活的锻炼,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很难安心工作。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相对于城市学校较差,农村学校资金不足,激励制度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新建的家庭,人人有房贷,紧张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感到生活压力极大,而城市广阔的家教市场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所有中青年教师想进城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调动工作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完全成了教师自己的事。中老年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在农村一所学校任教,三四十年没有变换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组织去关心过问他们,并且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则留在本地学校任教。青年教师有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想趁年轻时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去完成调动工作的想法。青年教师的频繁调动与中老年教师的固定不动形成了畸形的农村教师流动状况,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结构组成。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较差,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源不稳定,地理环境偏远,教学理念不先进,信息相对较闭塞,教师没有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没有发展前景。
由于在偏远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放学后无人进行督促、辅导,并且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高,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教学就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且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责任重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设想的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工作;奖励在偏远农村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任教。
第二,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偏远农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导致工作的硬件环境差,没有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指标较少。由此可见,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职称晋升指标,更多的教师才会义无反顾地留在偏远农村学校,将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进而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师资基础。
第三,制定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政策。针对农村地区师资不均衡的情况,可以制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尤其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采用定期流动的制度,一方面可以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质量与教育水平。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软肋,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全国900多万教师承担着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传承教育事业的基石,我是一个镇农村中学教师,对乡下农村教师的真实现状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借着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促进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课题活动,做了关于农村教师状况的调查。
我去了刘磨房小学,见到了我小学老师;刘庆奎老师,并进行了采访。他都60多岁了,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见证了刘磨房小学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农村教育状况非常的了解。
另外,我还在自己所在的镇中学及乡村学校的老师进行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侧重于农村教师的数量,学历等基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农村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研究的计划
一、 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013年6月)
二、 调查人
三、 调查对象 镇里及乡下中小学教师和学生
四、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上网查阅资料法
调查研究的时间安排
1. 2013年4月20日 上网查阅、收集近几年的农村教师问题,并整理问题。
2. 2013年4月29日 实地调查,并记录下相关的情况,
整理资料得出存在的问题。
3.2013年5月6日 利用邻校共研活动,走访农村学校,询问老师们对学校现状的看法。
4.2013年5月14日 利用送课下乡活动,对各个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老师、学生对农村教育现状的看法。
5.2013年18,19日,整理资料并得出结论,写出调查报告。
问卷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共调查教师16人。学历达标情况:本科及本科在读的教师有5人,占总人数的31%;大专人数4,占25%;中专人数6人,占37.5%;幼师1人,占6%;教师年龄40—55岁10人,占总人数的62.5%,年龄30—40岁4人,占25%,年龄30岁以下2人,占12.5%;教师的职称情况:高级教师2人,占总人数的12.5%,一级教师5人,占31%;
2.教师工作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89%的教师每日工作时间是在8小时以上,放学后加班的情况更是习以为常。特别是当要面临督导莅临检查时,周末都不休,就为了补材料,所以大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较大。虽然工作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之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女老师压力就更大了,家要管,学生要管,家里的老人也要管等等;女教师的身体都不怎么好。还有来自社会、家长、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多的压力,乡下教师生存环境艰难;条件好的一些的,学习好一点的都去镇里,市里读书了,留在乡小的学生很多是干教不会,老师重复多少遍的教,有时还不一定有成绩;付出的多回报的太少,所以很多优秀一点的教师都想方设法的调走,剩下的老师也多是老弱病残的;介于多种原因,乡小的老师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负面消极情绪。
3.专业发展情况:
(1)知识面狭窄
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多方面收取知识的渠道。教学方法都很陈旧,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都是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的多,然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都不胜任课改后的教学模式。
(2)后续学习能力差
目前,农村里的教师多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年龄偏大,而且多是半农的特殊形势,边教课边种地。无形中制约了农村教师深入专研业务能力,知识更新的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只有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才能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学科的老师都不是本专业的,边学边教,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里真正师范院校的都很少,具有专业的教师都不愿到农村来,还有农村教师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非常少,农村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学效率就差,虽然也有学生考出了高分,但那都是硬用题海战术磨练出来的,而学生的分析,理解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没培养出来。教育是终身发展的教育,现在农村教师只意识到考试时有个高分,就算没白教,所以教师在处理信息和更新教育理念方面都有待提高。
调查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农村教师各方面的待遇、生活条件都比较差。
2.农村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多数农村教师承担2科以上,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量更大。
3.缺乏优秀教师,教师责任感不够强,许多老师随波逐流,有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导致农村孩子流失,给农村家长也带来很多经济负担。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当下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学历和职称偏低,加大投入力度,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多吸收一些优秀师范毕业生,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 、 提高教师待遇
对农村工作的教师在生活、福利方面给予照顾,特别是,在评职称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以鼓励教师安心在校工作。对农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也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教师努力工作。着重体现出干工作,干好工作,优质的完成工作,是不一样的。
三、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制定优惠政策,让到农村工作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让更多的师范毕业生来农村扎根,改变农村目前师资短缺的问题。
四、加强师资培训
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从2010年国家组织的“国培”活动就很好,把很多农村教师送到大学里学专业知识,回来的教师带回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带动了其它老师的进步。
【关键词】温州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任职现状;对策研究
1 项目概述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大计。”[1]温州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在温州,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使得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与温州其它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需求量日益增大。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任职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此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促进温州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温州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教育需求与利益提供参考。
2 调查情况
2.1 确定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温州市平阳、苍南两个县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主因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具典型性,此次调查对象为目前中小学教学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任课老师。此次调查的范围,涉及平阳的水头、鳌江、萧江、万全、腾蛟、山门、顺溪、南雁和苍南的灵溪、宜山、钱库、藻溪、桥墩、金乡、矾山、赤溪、马站。具体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英语教师基本状况:教师性别、教师年龄、教龄、任职类型、学历、职称等。2.教师的工作强度:工作量、班额情况、周课时数、教研活动的频次和内容等。3.教师的思想认识:从教原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教师的职业懈怠调查、对自身不足的认识等。4.教师的授课情况:包括备课态度、教学方式、作业批改、课后反思等。5.教师教科研情况:教研成果、等。6.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方式、培训效果与期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访谈的形式开展)、现代数字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二次学历取得方式等。7.工资福利情况:工资收入情况(包括是否存在拖欠或延迟发放、近五年来工资增长幅度)等等、体检、办公条件、额外补贴等。8.各学校英语教师辞职或调动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受众面广的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法。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回收有效率为92.5%。调查问卷共设七个部分:基本情况、教学情况、教研进修、思想认识、工资福利、工作调动和综合评述。教师访谈分别选取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师各2名,对其工作情况进行了采访和了解。
2.2 调查数据统计
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束之后,调查组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工作,一些容易列项、选项不复杂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调查和访谈的问题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工作压力来源、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意见、是否有职业倦怠、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成就感如何、学校的奖惩制度是否合理等展开。限于篇幅不一一展示。总体印象为:教师对目前的工资福利不太满意,在目前的工作强度和时长的状态下,几乎所有教师都期待薪资能有进一步的上涨。对于学校的办公环境、体检、午餐等意见不明显,对同事关系、人文环境反映尚好,但是感觉教学压力大,且工作压力来源多样化,希望奖惩制度应进一步透明化、客观公正等。
3 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初步分析,对于温州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任职现状得出如下基本印象:1.年龄结构基本合理,30-40年龄段的教师占据了大部分,总体年轻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教师占据了总调查教师人数的82%。原因在于英语学科比起“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是一门更新兴的学科,近十几年来其主科地位的提升吸纳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其中,语言教学的本质使得女性更占优势。相关研究发现,很多男性不愿从事教育行业,在校的男性教师在承担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后便从事行政工作或改行[2]。2.学历和职称结构基本合理,第二学历基本都在本科或以上,职称小学教师集中在一级和高级,而中学教师则二级、一级和高级都有分布差距并不明显。总体来看,温州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好,第二学历提升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学历方向基本都是教育学或师范院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3.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课时量、备课时长、作业批改量、担任班主任工作等各方面都是做主科教师的要求。4.英语教师的教研、进修的机会普遍缺少,教师培训需求强烈且呈要求多样化,目前常见的校本培训和学分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还有17%的教师填写了“几乎无任何培训”。5.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幸福感一般,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压力来源多样化,52%以上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科目比起其他科目更难出教学成绩。6.教师待遇偏低,而工作量不小,教师有一定离心倾向,在“综合评述”部分,51.7%的教师在 “教师工作时间过长”或“教学任务过于繁重“都选择了”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而在“我希望能调离教学岗位”项中,有29%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7.农村英语教学革新力度不够,教师怠于自我反思,57%的教师表示“不会主动反思”或“有要求才会去做”。评价方式过于多样化使得教师疲于面对,消磨教师工作积极性。8.英语教师的科研普遍被忽视,教师科研参与面小,科研能力水平薄弱,45%以上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科目比起其他科目更难出科研成绩和研究成果。9.农村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空间小,调动比例略高,占据了40%,调动原因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位为“自我发展空间小”、“待遇福利水平太低”、“学校离家庭住址太远”。
4 建议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温州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解决农村英语教学中现存的各种问题,综上调查结果分析,结合温州市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拟提出以下对策。
4.1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乡互助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于城市,是受政策、经济、文化与思想、交通以及其它因素制约的,其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条件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公正地分配教育经费和资源,加大对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增加硬件设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并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留住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城乡校际间纵横双向交流,以强扶弱,鼓励城乡教师定期轮换,尤其是一定比例的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入城学习。在职称评定以及评优评先等方面,应当向农村教师作一定倾斜,并可以将城区教师的评先评优及职称评聘与下乡支教挂钩,促进农村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鼓励城乡的不同学校之间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开展专题研讨、公开课示范、学生交流等,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
4.2 推行多方位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调查中,无论是问卷结果还是教师个案调查,我们都发现农村英语教师相比较于城市里的教师,在心态上相对懒散,在干劲上缺少动力,在自我反思主动性、课堂改革力度、多媒体使用熟悉程度、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多方面都有所不足,约57%的教师表示课后不会反思教学或有了要求才会去做,将近四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工作状态项中选择了“厌倦烦恼”或“无可奈何”(见下图1)。部分教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不主动向她人学习。只有32%的学校很重视英语教学的改革而更多的学校“改革力度不大”或“不重视”。从教师访谈来看,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工作中缺少变化和激励措施,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和职业倦怠,工作缺少目标和激情。基于以上调查事实,我们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共同作出努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制定政策加大教师鼓励先进考核差距,利用经济杠杆拉大收入差距,使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成为教师的内在动力。需要一提的是:要警惕教师队伍中的一些“隐性在岗”的教师:工作热情年年减退,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都比较敷衍,“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这些教师,可以出台必要的师德教育、“末位淘汰转岗”、降薪降级等。适当的压力不会降低工作积极性反而能转化为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督促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图1 教学状态调查
4.3 建立多向互动的培训平台,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空间
在调查中,教师表示了对培训方面的明显不满,数据显示如下图2:
图2 教师培训意见
流于形式的培训耗时费力而且消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多思考一些有效有益的培训方式,建立多向、互动的农村教师的培训平台。一些农村教师相对喜闻乐见或切实有效的培训形式有:1.组织教师跨区域(城区)听课,尤其是一些名校名师的授课。2.组织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并落实帮扶,这是一些老教师尤其薄弱并且需求比较强烈的培训项目,由于年纪增长、学习能力下降和师资的缺乏,她们难以真正掌握,因此专人帮扶尤其有必要,确保她们真正得以掌握和使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服务教学。3.整合区域内各种培训资源,城乡各学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搭建各类课程资源、学习交流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更好地促进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4.网络培训。网络培训的丰富培训内容可以避开一些一刀切的培训项目,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需求的课程进行学习,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积满课时、修满学分。5.多提供一些“走出去”的培训项目:外校考察、脱产进修、访问学者、校际教师轮岗等等,树立“研训一体”[3]的现代师训理念,注重英语教学实践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的课题研讨实训,真正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4 提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当一个教师内心由衷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愉悦自然才能心态平和,才可能温情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和拳拳的期待。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和专业素养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汲养的关系。当一个教师忙于生计或怨气很重、筋疲力尽的时候必然是谈不上敬业爱岗的。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和薪资当然是紧密挂钩。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期望薪资能有所提升,约50%的教师月工资在3000-4000之间,这在当今温州的居民消费水平中实在只是个满足家庭基本开支的数字。此外,提高工作环境、伙食住宿补贴、定期体检等都是让教师享受工作和教学的贴心举措。更重要的是出台合理公正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制度,让老师们在教学成绩、家长期望、学生管理、社会评价等多重压力下能体会到更多的人性关怀,悦纳自我,心存感激,从而更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5 结语
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问题[4]。农村的英语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她们的任职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将是了解温州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现状的一个重要窗口,可为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措施提供参考,用更专业的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缩减城乡教育差距,最终有助于实现温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D,李学欣.农村基础英语师资培训的创新理路与实践策略――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田成泉,提高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3(34).
关键词: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特岗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为西部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水。由于各种因素,西部特岗英语教师仍存在显著问题,如师资力量匮乏,教师质量普遍较低等,提高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对西部英语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相关研究综述
分别以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模糊搜索发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对农村英语教师的研究也比较多,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调查及思考》(赵卫华,2009)等1076篇相关文献,但直接针对西部特岗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的研究比较少,再以“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只找到7篇相关文章,但是“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却为0篇。大部分文章都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实际调查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①。因此,对特岗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与对象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了任学印博士所著的《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中的附录“初任教师专业需求及其入职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针对特岗英语教师的特殊性,最终制定“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本问卷包含封闭型和开放问题,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教学工作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四个方面。该问卷于2013年6月底开始发放,对象为四川省X县10所学校的特岗英语教师(以被调查者应聘科目为英语的特岗教师)。发放问卷50份,回收43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93%。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样本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男性特岗英语教师仅占总样本的12.5%,92.5%的特岗英语教师趋向年轻化,基本上都是新手教师或刚上岗的教师,95%的教师任教于乡镇农村学校,由于学历的限制,仅有15%的教师能胜任初中英语教学。这些样本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教师群体与其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同。
(二)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1)特岗英语教师的职业动机
根据选择的频率,大部分特岗英语教师的职业动机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获得教师编制的机会、教师工作比较稳定。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特岗英语教师的入职动机比较功利性。很多并非是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选择了去尝试英语教师这一行业,很多不是师范生的毕业生也选择了英语特岗教师,62.5%的特岗英语教师毕业专业并非师范类)。还有10%的老师抱着试试看,找机会转行,这说明特岗英语教师是很多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以上种种动机表明,特岗英语教师的职业态度还有待端正。
(2)特岗英语教师的职业规划状况
职业规划是纵跨个人一生的动态过程,就特岗教师而言,三年服务期满后需要面临再次择业的规划(吴洪亮,2012)。调查数据显示,有15%教师还没想过这个问题,18%违约选择其他职业,30%期满后选择其他职业,这与前面的入岗动机基本相吻合,27%调到其它学校继续任教,仅有10%的教师决定留在原校继续任教。从调查结果看,特岗英语教师的队伍并不稳定,由于英语专业的就业比较灵活,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有离职的倾向。特岗教师的不稳定势必会限制他们专业化发展。因此,为特岗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积极引导特岗英语教师继续留教是很有必要的。
(3)特岗英语教师承担的工作量状况
由于英语专业这个科目本身的特殊性,巩固和备课所需时间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的轻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参与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并关系到其可用于专业化发展的时间。在对特岗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每周教学课时数在16-19课时的特岗英语教师最多,占57.6%,平均每天都有3-4节课;还有21.3%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20课时以上(含20课时),他们平均每天都有4-5节课,这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应当说是相当的繁重;有80.7%的特岗英语教师认为他们的课时数与同资历的其他非特岗英语教师的课时数相当。在这些学校,特岗英语教师成了“万金油”,据调查结果,87.2%的特岗英语教师所任教学科目在三门或以上,还有62.7%的特岗英语教师身兼多职,除了担任所有科目的教师,班主任等其它教务工作。这些教学任务占用了特岗英语教师大量的精力,这对于他们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4)特岗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
了解特岗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对特岗英语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调查中,特岗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遇到的问题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材料和设备的欠缺,缺少闲暇时间进行研修。由于经济落后,西部农村地区的很多教学设备都很欠缺,大量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管制,学习兴趣不高,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加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英语的更新很快,这需要英语教师不断地充电,但繁重的教学任务剥夺了英语特岗教师研修的时间。并且,多数特岗英语教师都是新入职教师,他们处在教学的适应阶段,根据富勒的关注阶段理论,这些教师正处在早期生存关注阶段,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教学的新环境中生存下来②。在这一阶段,他们更多的关注班级管理,教学内容的掌握,上级领导以及学生的肯定。因此,班级管理问题是这些教师较少遇到的问题。
(5)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
了解现阶段特岗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有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对岗前培训的调查中,89.9%的特岗英语教师表示在上岗前相关教育部门有开展过专门的岗前培训,入职后,仅有13%的学校每学年为特岗英语教师提供的学习计划有4次,大部分学校每学年提供的学习计划都低于3次;对于学校提供的教师培训,57%的教师认为流于形式,不得不参加,15%认为简直是浪费时间。深入了解,教师培训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具体教学问题,没有考虑过教师的实际需要,多数教师培训都是讲形式,走过场,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由此可见,学校提供的教师培训的质量有待完善。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是特岗教师的一项相关保障政策,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这对特岗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进修机会,在调查中,经统计发现,只有9个人关注和了解硕师计划,听说过硕师计划的有12个人,完全不知道的人数高达19个人。也就是78%的人不了解硕师计划。这跟特岗英语教师久居农村边远地区有很大关系,信息比较闭塞。
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由调查结果可知,60%的教师有考虑过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其中35%考虑过,但不知道如何着手,25%的教师有自己明确的发展规划,说明绝大部分的特岗英语教师都比较关心自己将来的命运,思考过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同时也意识到提升自己的必要性。此外,还有25%的教师较少考虑这个问题,听从领导的安排,15%的教师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部分教师还处于茫然阶段,缺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影响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制约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因方面,根据选择的频数(多选题),排在前面的项目分别是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33人次),领导不重视(21人次);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18人次);缺少专家指导(16人次)。可见,特岗英语教师们也渴望早日能成为一名资深教师,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外在帮助,如进修机会;得到专家学者指导等。但贫困农村教育实际情况限制着他们的发展,如教学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等。另外,调查发现,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学校对特岗教师工作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尽管还有一部分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但是大多数学校已经采用多种综合评价的方式,如多渠道考核评价方式,这些对于特岗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措施,对其专业化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四、对西部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
由于师资问题,有些学校一开始甚至没有开设英语课,特岗英语教师的到来却使这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如何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特岗英语教师队伍对这些地区的英语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一些不利于特岗英语教师发展的因素却成了提高这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问题。针对调查总结的几个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所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增强职业认同感
特岗英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认同自己的职业,兢兢业业地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对自己发展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如:学历提升项目、校本培训等,养成终生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行为习惯,并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二)因地制宜,妥善解决跨学科教学问题
跨学科问题主要是紧缺学科的教非所学,英语教师教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的现象在这些地区学校并不乏见。这种跨学科教学虽然一时解决了其它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但却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导致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严重剥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关当局应该因地制宜,可以在本校甚至临校组织紧缺型学科教师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出那些具备相应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然后再配备到各临近学校。
(三)重视特岗英语教师的地位,建立基于教师需求的教师培训
各地政府地区应加强教育的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加大特岗英语教师的宣传力度,提高特岗英语教师在社会学校的地位还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保证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以此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避免对特岗英语教师贴上标签,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特岗英语教师,建立基于这些教师需求的教师培训。教育局在组织教育培训时要了解特岗教师的真正需求,例如,教育局可以在教师培训之前,向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特岗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出了对特岗教师的尊重,有利于特岗教师在情绪上接受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特岗教师的教学遇到的真实难题,从而在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以及形式的设置上都有了强有力的根据。同时,有关当局可以在招聘特岗教师及各学校内部进行该计划的宣传,提前下达相关文件,让教师了解《硕师计划》,明确其考核条件,这样这不仅给了他们方向标,同时也有助于学校自身发展。
五、结语
特岗英语教师的出现可以说顺应了当前时展的要求,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它抓住了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部英语教育的师资问题。本文基于对四川省X县的特岗英语教师的调查,旨在发现并分析了这一群体在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并对此相应地提出了几点意见。由于时间和篇幅问题,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样本量太小,还有笔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等。但仍希望本调查报告对西部特岗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影响特岗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专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特岗英语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意义,要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密切关注和利用可能的专业发展机会,珍惜那些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在自主发展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标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洪亮.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途径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
[3] 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D县为例[D].2011.
注解: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关键词】边疆农村 小学教师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26-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需要科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边疆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条件、生源素质等均落后于城市中心小学,其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就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了解当前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确立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元阳县5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拟对此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元阳县安坟寨小学、牛角寨小学、水朴龙小学、新广平小学和百胜寨小学5所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抽取95名教师进行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93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自己参加科教研情况、参加或指导科技活动情况等。第二部分用于了解教师对基本科技术语、科技观点、科学原理规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问卷内容主要调查被试者对科学技术知识原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实践(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问卷编制借鉴了宋天乐所编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
从表1~4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基本科学术语的掌握情况较好,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89.9%,对基本科学观点的掌握情况一般,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60.9%,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科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回答正确率平均值分别为56.0%和51.45%。
从表5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学历差异性和学科差异性,教师学历越高回答正确率越高,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文科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5.2%。
2.科学精神的掌握程度
科学精神这部分将抽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是否质疑”教师“对教材中质疑的知识点如何解决”和“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的”三个题来对教师的科学精神进行调查。
第一,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质疑。绝大多数教师是“偶尔质疑”占74.3%,“经常质疑”占20.2%(其中文科类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最多占82.9%),从不质疑的教师占5.5%,几乎都是活动课的教师。
第二,解决“质疑知识点”的途径。采取“与同行商量”的占38.2%,其中数学教师占的比例较高,为68.6%;有54.5%的教师采取“自己查资料”的方法,其中语文教师居多,高达88.2%;有7.3%的教师是既采取“与同行商量”,又通过“自己查资料”两种途径来解决质疑知识点。
第三,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这一题是以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的,有55.7%的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探究精神不强,仍需加强培养。
3.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首先,本次调查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衡量基本科学方法的调查题目: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
A、征求患者的看法;B、用医药知识来证明;C、将患
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D、不知道。
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0.8%。
其次,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本次调查中还选择了一题与教学科研有关的题目:在某校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考试成绩 D、不知道
此题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3.3%。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教师掌握程度较好,理工科教师掌握程度优于文科教师,体育、艺术和活动课教师掌握程度较差。
4.科学实践能力
第一,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主要以是否会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上网获取信息,设计教学软件三项操作情况进行调查。三项操作均掌握的教师占55.4%,只掌握其中两项的占41.3%。其中,从学历上看文科类本科教师最多,占78.5%;从任教学科上看,也是语文教师用得最多,占40.7%;其次是数学教师,占33.4%;使用最少的是活动类教师,仅占18.1%。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
指导学生开展过下列活动吗?( )
A、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表示一个物体或其他;B、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纸工、木工)解决;C、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D、其他活动;E、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展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学生进行过前三项活动的教师占95.0%以上;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理工类教师最多,占76.8%;从所任学科看,数学教师最多,占52.7%。
在“未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原因调查”中,认为“学校所提供资源有限,设施、设备不具备”的较多,占79.5%;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易开展”的,占22.7%;认为“教师本人动手能力差”的,占5.8%。
5.科学态度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以下题目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态度:
“碱液使萝卜变蓝”说法的反应( )。
A、相信这一说法;B、很想试试;C、有机会做个实验;D、一定做个实验。
调查结果显示,“很想试试”的教师仅占14%,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的教师占86%,在被调查教师中没有人选择“相信这一说法”和“一定做个实验”这两项。从学科分布看,文科类和理科类教师多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活动课教师多选择“很想试试”。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仍需进行相关培训;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但科技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有待提高;约40%的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不高,56%的教师对常用的科学方法了解不足,由于方法和能力有密切关系,对方法理解水平低是造成科研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学历差异和学科差异,学历越高科学素养越高,理科教师科学素养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艺术类教师及体育教师科学素养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
农村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培训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耗费人力、物力,这与资金密不可分,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这样才能够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2.加强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并且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而且在培训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培训方式,注意将科学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有效地融入其中。为了培训能够切实有效,要做好评价工作。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论文、考察报告等。
3.加强对教师的科学史教育
加强科学史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项有效措施。科学史记录了科学发展的产生、发展、规律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科学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科学历以下教师和文科类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的原因是教师对科学知识、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不深,因此加强对科学史的教育,可以增强对科学的认识。首先要进行一般性的介绍,然后组织实践来提高,可以就某一科学事件来开展活动,让教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见,加深对其的了解。同时,学校应在一些业余时间为老师开设科学史课程,多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加强对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4.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如举办科学知识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整体水平。
5.鼓励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
师资与教师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目前高校的师范生很少在农村任教,这样就导致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以两会提出的部署师范生免费制度为契机,鼓励师范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这样农村的师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宋天乐.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关键词:大学生义教;偏远农村小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6-02
一、调查背景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左右。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广大偏远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育事业相对落后。近年来,“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纷纷得到各高校的响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进农村,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开展义教活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大学生义教对偏远农村小学生成长影响进行调查研究,以零陵区邮亭圩镇中心小学为例,了解孩子们受教育状况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分析大学生义教对当地小学生产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二、调查概况
1、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把问卷调查、座谈、文献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家长问卷”和“小学生问卷”为调查工具,实地发放问卷为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筹分析,找出调查结论。
2、调查样本
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对象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中心小学的100名学生以及居住在邮亭圩镇的100名家长,样本选取方式如下:
(1)样本村的确定
以每户农村家庭中的小孩数量进行排序,按照等距抽样法,从邮亭圩镇56个村、3个居委会抽取5个村(居委会)。它们是:太平铺、前进村、邮亭圩村、茅坪村、三塘村。
(2)样本学生的确定
按年级等距抽取100名学生。
(3)样本家长的确定
按户数等距抽取100名家长。
三、调查目的
大学生义教活动是高校推行的德育实践活动最受社会欢迎的活动之一。通过活动,既能让大学生自身得到锻炼,也能给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带去新的知识,开阔其视野。同时,大学生义教活动对偏远农村地区小学生成长影响的调查研究,能够反映当前落后地区农村小学生教育的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小学生卷和家长卷。其中,抽取邮亭圩镇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邮亭圩镇的100名学生家长,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本次调查回收的96份有效“家长卷”中,男性为44人,占总样本的45.8%,女性为52人,占总样本的54.2%。数据表明,湖南省永州市农村家庭中男性、女性户主数量基本平衡,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女性户主所占的比重会略高于男性。
(2)受教育程度
本次被调查的96户农村家庭中,户主学历为小学的有16人,占16.67%;初中学历的有42人,占43.75%;高中学历的有23人,占23.95%;大学学历的有15人,占15.6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永州市农村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主要以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较少。家长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启蒙老师,在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孩子有重要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以初中学历为主体的家长群体中,对小孩的教育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2、“大学生义教”的普及程度
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来义教的大学生多吗?”这个选项中选择“很多”的人数为16,所占比例为16.17%;“一般”所占的比例为29.16%;“很少”所占的比例为54.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口号已经吹响,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义教的次数还是比较少的,大学生义教仍需大力发展。
3、家长对“大学生义教”的满意度
在对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开展义教活动的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希望经常有大学生来学校义教的有90人,占93.75%,对大学生义教持无所谓态度的有6人,占6.25%,不希望有大学生来义教的人数为零。数据表明,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义教是受欢迎的,因为义教对受教小学生会有正面的一些影响。
4、偏远农村小学生与大学生接触情况
邮亭圩镇位于永州市零陵区东北方向,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当地居民大部分以农业为生,民风纯朴。本次调查中,在“来你们学校义教的大学生的次数”这一问题中1到5次的占60.2%,5到10次的占37.8%,10次以上的占2%。 由此可见,去义教的大学生不多,次数较少。邮亭圩镇中心小学是笔者所在院系的德育实践基地,2012年上期以来,该系希望通过基地的建设为农村小学生开展更多的义教活动。
5、小学生对“大学生义教”的喜爱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94%的学生对前去义教的大学生都很喜欢,其中有51%的学生非常喜欢,92%的学生与去义教的大学生相处愉快。这些数据表明,义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孩子对接受新事物的兴趣。
五、调查数据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义教对偏远农村地区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义教活动对偏远农村小学生成长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现从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分析大学生义教后对偏远农村小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1)学习方面
数据调查显示,选择“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的有25人,占26.04%,选择“没有什么变化”的占54.17%,选择“学习成绩退步了”的占19.79%。根据数据分析,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义教对当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太大影响。网络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义教选在暑假,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半个月;笔者所在系的志愿者开展义教活动是每月一次,时间为一个下午。在时间的限制下,志愿者们没有太多时间在学习上给与指导。同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很多的暑假实践服务团队会举办文艺汇演、书法比赛、绘画比赛、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使得志愿者们上文化课的时间较少。此外,很多参加义教的大学生并非师范专业,虽然身边有很多教师,但自己从未尝试过这一角色,这也使得大学生在教授小学生的文化课上存在某些困难。
(2)思想品德方面
选择“有了进步,眼界有所开阔”的有81人,占84.38%,选择“还是和以前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变化”的有15人,占15.62%,没有人选择“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突然出现”。由此可见,大学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义教对小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较大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能够参加义教活动的大学生更是优中选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比较强,因此给小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大的。在调查和座谈中还了解到,由于偏远农村地区师资匮乏,许多中小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课程形同虚设,加之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即使是音乐课程,教的也是老的一些歌曲而已,不能与时俱进。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机会较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较强,相对于学校年长老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小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大学生们的影响。
(3)行为习惯方面
选择“做事比以前成熟、踏实了”的有83人,占比例的86.46%,选择“做事还是像以前一样,老让人担心”的占12.5%,选择“越来越不听话,做事我行我素”的占1.04%。去义教的大学生都已成年,阅历较丰富。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乐意接受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如果此时有大学生去引导和教育小学生,给小学生做榜样和示范,他们是极其容易接受的。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外出打工时,小孩大多由祖辈监管。“隔代亲”的思想在多数祖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娇生惯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认为只要小孩身体健康、吃饱穿暖,就算是“万事大吉”了。另外,根据数据显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多以初中学历为主,他们的教育理念也不及大学生们。因此,大学生的言语行为习惯对正处于学习、模仿最佳时间段的小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2、大学生义教活动的不足之处
(1)志愿者缺少经验,能力不足。
以笔者所在院系的志愿者为例,因为专业不是师范类,没有接受专门的师范教育,因此不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很多大学生在义教过程中扮演的仍是学生的角色,不知道如何从学生角色转换成老师;加之缺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熏陶,在义教过程中难免会冲撞小学老师的教学计划;还有很多义教的大学生来自城市,看到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状况,对小学生产生了怜悯之情,于是与他们做朋友、讲心里话,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小学老师不曾给的体贴和关怀,这便导致了小学生们不愿意再相信自己的老师,瞧不起自己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老师没有这些大学生老师温柔、体贴和时尚,以至于在课堂上扰乱纪律,不服从不接受自己老师的教学。
(2)义教的时间偏短,达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时间较短,在志愿者刚刚适应老师的角色、逐渐了解到该如何去教导小学生时,义教活动却接近尾声,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义教经费有限,活动缺乏持续性。
尽管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借着义教的机会锻炼自己,但不少的大学生追求新颖,在大学期间不愿坚持参加义教活动,对农村教育事业缺乏真正的爱。另外,在义教活动中,许多大学生都是自己支付义教期间的生活费用,即使有学校帮忙解决经费,但大部分经费都是来自社会实践项目中的课题经费,不够支付义教期间的各类开支,从而制约了义教活动的开展。
3、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问题一直都是难点问题。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地区出现了几个村共同拥有一所小学的“教育资源拥挤”状况。调查显示,很多偏远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纪偏大,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弱,这些教师多用陈旧的方法教导学生,致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邮亭圩镇作为一个偏远农村的代表,由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它的教育水平没有太落后,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有所抬头
由于就业与市场需求脱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奉行“读书无用论”。在我国许多的农村家庭,父母多数在外打工,他们看到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上网、玩游戏、谈恋爱,毕业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这些现象让缺乏判断能力的农村家长觉得上大学没有用,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家庭压力,家长们觉得与其送小孩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带他们出来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3)留守儿童数量多,父母关爱有所缺失
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关爱的缺失给小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方法和建议
本文以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为例,基于对河北省644个农户的需求偏好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村干部或普通农民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及方向则因具体的公共产品项目而异。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着力点,以期为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公共产品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关系农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作为调查与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2006年7~9月暑假期间,笔者组织河北农业大学50名学生,对河北省农村展开了一次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为重点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648份,实际有效样本644份,覆盖了河北省11个市、42个县(市区)、51个乡镇和54个行政村的644个农户,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根据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本文认为村庄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等变量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均存在相关性。本文主要对具有数据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的典型变量进行验证。
(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
根据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236元),结合河北省(3481元)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农民对收入问题调查的敏感性,本文将受访农户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访者文化程度
调查问卷将文化程度细分为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等5个等次。统计分析时将文化程度划归为三类:一是没上过学,二是小学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访者身份
特指受访者的普通农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因素的实证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置“您觉得农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题,设定交通、饮水、教育、看病、环境、养老、治安及其它等8项公共产品作为选项。结果统计的排序方法是赋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依累加总分由大到小排列。为了更好地观察上述假设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本文设定需求强度(%)作为衡量农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标准。需求强度的计量方法是单项需求分值与总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与农民需求的位序结构
通过赋值统计,得出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需求位序结构和需求强度(见表1)。
由表1可见:(1)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户均对教育和医疗表现出强烈需求,需求强度基本一致,且远高于其它公共产品的需求强度。这一结果表明,教育和医疗因关系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受到普遍关注,收入水平对此没有显著影响。(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交通、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强度,客观上反映了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低收入农户更注重交通,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乡村道路的供给匮乏;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饮水方面的需求强度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饮水难问题在调查区域已基本得到解决。(3)公共安全是农民深层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安全需求影响较小。(4)收入水平对农民的环境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环境问题成为中、高收入农户关注的重点,而低收入农户对此反映相对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访农民所言:“连饭都吃不好,还关心什么环境”。(5)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养老需求具有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也会较快,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对农民需求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1) 文化程度对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影响不明显。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均位于前两位,需求强度较高。其中没接受过教育的受访者对医疗的需求强度虽然高达32.2%,但这一群体多为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求医看病是其面临较多的问题,可以认为医疗的需求差异并非文化程度所致。(2)根据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交通、饮水和治安等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需求强度与文化程度不会存在相关性。但调查结果显示,没上过学的受访者对交通和治安的需求强度相对较低。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而非文化程度的差异。(3)文化程度与农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生存环境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4)按照经验判断,文化程度可能导致农民对养老社会保障的需求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由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的观念转变越快,需求强度越大。但调查与预想结果相反,没上过学的受访者因年龄影响而对养老问题关注程度较高,小学和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的需求强度反而相对较低。
(三)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的需求偏好比较
在64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普通农民家庭540户,村干部104名。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普通农民和村干部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强度较高,差异不显著。(2)对于交通及饮水问题,村干部的需求略高于普通农民,这与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及工作着眼点有一定关系。(3)村干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出普通农民3.6个百分点,表明村干部不仅注重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村干部的公共安全需求低于普通农民,需求强度存在一定差异。笔者通过对农民和村干部的个别访谈,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一定关系。(5)从需求位次和需求强度的差异来看,除环境问题之外,普通农民和村干部的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需求强度差距均不显著。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没有显著影响,农民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强度远高于其它各项公共产品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以农民需求强烈且具有普遍性的公共产品为供给重点,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上,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进程。
(二)交通、饮水、治安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公共产品,农民的需求差异客观上反映了当地的供给水平、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虽然对农民的需求偏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各级政府及村级组织应以农民的需求层次为导向,优先供给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尤其要加大欠发达地区的供给力度。
(三)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环境需求影响显著
基于调查结果以及对现实状况的观察,我们认为农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差,各级政府在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富裕水平作为政策重点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其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村干部与普通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除环境问题之外,各项公共产品需求强度差异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