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杜甫春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62-01
黄公望(1269-1354),元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创作,其风格主要以水墨、浅绛为主,多描绘江南景色,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其代表画作《富春山居图》涵盖了他对山水画创新发展的全部心血,被称为“画中之《兰亭》”,享有极高盛誉,影响深远。
一、《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纵长33厘米,横长636.9厘米,主要描绘了秋初之际富春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其采用独特的横卷式构图法,将视点基于同一水平线上横移,由平面逐渐向纵深展宽,整幅画卷上的景物排列有序,富有层次感。黄公望指出“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1]他在安排山石树木时,多以松竹点缀坡石作为近景,用山川作为远景来加以衬托,中间再以水隔开,由近及远,用“阔远”替代了宋代时的“平远”与“高远”,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展现了空灵意境之美。
黄公望在绘画过程中注重笔墨技巧的运用,整幅画采用淡雅水墨,以披麻皴为主要用笔技法,勾皴交替结合,笔墨利落多变。用淡墨皴擦点染画山石,画树则由淡墨向浓墨逐渐叠加,注重处理树干间的前后关系,讲究错落有致,整幅画作无大笔的墨,唯树木画法或浓或淡,画面和谐自然。
诗书画三者相结合,是元代文人画的一个基本特征。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中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书画同源”这一艺术思想。他着重于眼前的自然山水,将自身情感融入自然山川,用画作再现其当时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同时为了不破坏画作意境,没有在画面中大篇幅书写诗文,仅仅只是在画末题写跋尾,使之与绘画浑成一体。
二、《富春山居图》的意境特点
黄公望一生历经坎坷,晚年信奉道教,云游四方,将情感寄予山水之间,在绘画创作中寻求生活和艺术的方向。他通过捕捉大自然的如画美景,加以艺术化的处理,达到艺术与现实、真与美的统一,即“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峦树木与水面流动疏密交织得当,采用层层递进的画面格局,通过大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三远并用的构图法更使画面凸显深远空灵之感。画中营造的萧条淡泊、淡雅天真、超然出世的意境不仅是黄公望心之所向,也是当时元代文人画生存状态的真切体现。
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一,表面描绘自然景色,实则表现人生哲理。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描述:“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2]《富春山居图》没有直接对自然景观进行机械的写实,而是将意境与自然巧妙结合,更加注重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以体现出真正的“物我两相融”的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在于合,最终也归于合。2011年被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展出,赋予了它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含义,象征着我国两岸文化的合并,寄寓两岸和平统一的深意,大大提升了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度。
三、《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黄公望的《富川山居图》作为元代山水画的最高代表,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有着不可缺少的指引作用。黄公望将前朝画家的艺术手法进行继承并加以改革,强调以书法入画,将诗书画三者相结合,注重笔情墨趣,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用笔方法。在画作色调的选择上,摒弃五彩不用,利用纯水墨的浓淡体现景物的变化。他说:“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3]在绘画技能中的皴法上,重新诠释了董源的“披麻皴”和“矾头皴”,使得其画作中的皴法自成一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注重意和趣,既追求唐人的简古道路,又接受宋人师法自然的思想,作画过程中充分将自身感受融于画作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独到见解和细微观察,表现了与大自然的相携共进,对元代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公望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博学多才,却生不逢时,只有归隐山林,将自己一生悲喜交集的情感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用自然山水之美表现主客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折射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气质。《富春山居图》作为其绘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不仅改变了宋代精工写实的画风,更对明清两代甚至于现代的山水绘画产生了深厚影响,将传统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元)黄公望.写山水诀[A].中国画论类编(下)[C].台北: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2]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下)[M].台北: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2、《春望》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草堂诗魂
我不喜欢李白。不错,李白是那个时代最光彩夺目的人,但他太飘忽了,一会儿想玩尽巫山云雨,一会儿欲上青天揽明月,是那一副烂醉如泥的“酒中仙”模样,挥不完的愁绪喝不完的酒。而与他齐名的杜甫却令我着迷。
杜甫远不如李白有名气,至少在唐朝当时看来是这样的。他只是那个不甘屈做“翰林侍奉”的青莲居士,只是希望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四海朋友文人骚客中的一个。所以青年的他不为人熟知,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只是一个手拉拐杖身着蓑衣的老叟。李白在唐朝时就狂妄称“仙”,不过真正被称为“诗仙”要等到宋朝。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所谓“诗圣”的。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只容得下大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一直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大家才开始用“诗圣”来称呼杜甫。从李白到杜甫的落差足有数百年之长,
不同于李白的是,当李白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时,杜甫开始为人民而担忧了。他会在贫困潦倒时接济其他穷人,甚至于当他所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他会想到天底下没有一室栖身的人民。
而谈及唐朝,不能不说“安史之乱”。话说安史之乱时,叛军抓住了杜甫以及其他一些官员,到了长安城,这个无帝王的国都,一番抢掠之后,他们把杜甫放了。之所以放了,是因为杜甫的官职太小了,只是偌大的工部的―个检校工部员外郎,于叛军来说没有利用价值。说到这里我又有话要说了。古代人的诗文集子,经后人整理辑录,一般都喜欢用作者的谥号或曾经有过的最大的官职来命名这本集子。如刘基的《诚意伯文集》、王安石的《王荆文公诗笺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等等。最突出的要数王维了,官至尚书右丞,有《乇右丞集》。而我们可怜的杜甫,有《杜工部集》,让人一看觉得好像杜甫官至工部尚书什么的,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小吏而已。
而当时杜甫被放了出来,看到了满目疮痍的长安城,不禁黯然泪下,写下了不朽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别的诗一般只有两句为名句,为金句。而《春望》一首,八句,抽哪两句出来都是含金量十足的。“烽火”两句即可道尽世间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的心声。可以说,《春望》一首即可抵过开元盛世的一切功绩。
而那草堂,那所曾经在春夜里细听雨声的茅屋,曾经在秋天里被秋风所破的茅屋,已成了诗人灵魂永久的居所。现在的杜甫草堂已是比实际大得很多倍美很多倍了,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太多的臆想,认为杜甫的草堂就应该够儒雅,这才像是一个大诗人的居所。
杜甫最后是贫病交加而死的,死在一条乡间小道上。人们不愿相信,于是有了另一个版本:杜甫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正驶往他的故乡襄阳。
花间啼血
我不喜欢宋词集,包括《宋词三百首》,因为它们都毫不例外地把李煜排除在外。当然,我这种情绪是无理取闹的,因为李煜是五代的词人,央在唐宋之间。我只是气愤,作为词的鼎盛,词的经典,词的辉煌的《宋词三百首》,只因这一个小小的缘由把李煜拒之门外。
李煜的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是南唐的君主,生活可说是极尽奢靡,每天只是吃喝玩乐,荒于政事,此时期的词大部是描写宫廷生活,奢萎靡。后来他做了亡国亡君,词风开始变化,开始愧悔、忧愁,为自己、国家而感慨。特别是赵匿胤把他软禁在他原来的宫殿内,那份思潮,便如洪水般涌来,往日的奢华,如今物是人非,宫阙还在,只是自己已是人之国的囚客。
李煜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有人拿李与李煜相提并论,大有把他们父子全称“二李”之意。我认为李煜跟李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论辈份李是李煜的儿子。我想,这事可不能像王羲之和王献之合称“二王”那样。五代没一个人能扛得过李煜,冯延巳又如何,吹皱春水而已,荡不起波浪。他们都没有李煜人生的巨大落差。而这正使李煜备感灰暗绝望,写出了后唐王朝衰亡后的飘零落寞。他后期的词作,价值远高于前期,不再是金陵宫殿内的玉宵春帐了。这要多谢赵匡胤,是他带着宋的金戈铁马,一路南征,无意间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
他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他的花问习性是君王不该具备的,这注定了他终将会是一个亡国亡君。上天错误地把一个词人的灵魂安在一个君王身上。同样,若干年后,上天再一次错误地把一个画家的灵魂安在另一个君王身上,这就是宋徽宗赵佶。但不同的是,上天在安排一场造化,使李煜不沦为千年后被人指责的丧志的昏君。这又令我想起了明朝那个喜欢斗蟋蟀的皇帝,他与李煜既相同又不同。
李煜词作之中,我最爱《虞美人》,一吟三咏,悲痛忧愁化作滔滔江水,妙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叉东风。敌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词既出,余词尽费。其余的词,任你再如何有见树亦只不过是次品,还有谁能重塑一个李煜,再写出这样的华章;还有谁的愁绪能如春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只出过一个这样的李煜。可以说,是他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后世人不可再造的辉煌。
解释: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9、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