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快乐体验范文

快乐体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快乐体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快乐体验

第1篇:快乐体验范文

关键字:快乐求知;成功;娱乐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33-01

在教学情境中,要使学生产生快乐情绪的首要关键在于,教师要想方设法操纵各种教学变量去满足学生的有关需要,那么在音乐课中,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快乐情绪呢?

音乐兴趣的培养

1.从求知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为了让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我们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如:小学一年级教材《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刚从幼儿园或学前班来到小学的儿童,没有很强的学唱歌曲的求知需要,而有很强的听故事方面的求知需要。教师如果单单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自然不能满足其需要而引发快乐情绪。我在上这节课时,把准备好的一面国旗拿出来,问:"同学们看看这面国旗是什么颜色的,中间有些什么东西?"学生回答:"红色。"另一个同学说:"还有五角星呢!"教师说:"对极了,但你们又知不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里面啊有个非常精彩的小故事呢!"小学生顿时被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看小国旗,又看看老师,都盼望着马上知道这故事到底讲什么,一团疑问在他们心中希望解答。在这种气氛下,老师开始讲故事。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听着,引发了学习的快乐情绪。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劳动动作、节奏、歌词创编,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在求知的兴趣中自动、自悟,达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

2.从成功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快乐情绪并不总是由求知需要的满足来激发的,有时候成功需要的满足也可以引发快乐情绪。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它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古人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成功需要的满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加表扬、多加鼓励,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音乐是唯一要求当众表现的课程,在音乐课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有勇气、有自信、有表情地歌唱。给学生提供机会,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音乐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开展音乐小擂台活动。新的课程中贯穿始终并强调的是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因此,每节课利用前后2-3分钟,请同学上台表演。表演的内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决定。同学们事先都作了准备。通过表演,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学生的胆量,表演能力都有了提高,同时开阔了视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开展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及自制的打击乐,并组织同学学习;可以为同学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每个学生都为自己都能当上小老师感到自豪,尤其一些较怕羞的同学,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也能勇敢地走上讲台。

3.从娱乐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活泼好动的儿童更有这方面的强烈需要。正如杜威所说:"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音的高低"这一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及打击乐,让学生分组去敲一敲、找一找、听一听、辨一辨,去感受音的高低。然后运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对音的高低的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感受、表现音的高低。这种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探索的活动,会形成内发的持久不衰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中,为什么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呢?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歌词,可按节奏读。可默读、也可同桌对读;又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聆听完欣赏曲后的感受,可用简笔画,可用色彩,可用线条,可用动作等等;或者给音乐主题,让学生创编音乐故事;给音乐片断,让学生讨论并创编打击乐伴奏,或让学生寻找各种音源来表现音乐主题。只要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何必一定规定死呢?学生可以轻松的对待课堂,享受学习的快乐。

4.结束语

音乐是快乐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快乐状态下学习音乐,通过探索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1982年.

[2] 李蔚,祖晶 《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3]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

第2篇:快乐体验范文

一、情境创设,激起关爱的欲望

1.捕捉真实情境中的教材

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幼儿情感共鸣,激起幼儿关爱他人的欲望。将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加以收集、整理,将此拍成录像、照片,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通过看、想、说、做等活动,激起幼儿关爱同伴的欲望,强化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如,学期中途,我班了一个新的小朋友,名字叫张梅。由于她是单亲家庭,妈妈的老家又是安徽的,刚到班上不适应,她常表现得焦虑不安,怕和人交往接触,遇见人总是躲躲闪闪,更不用说交流了,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便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张梅不开心?怎样才能使她开心?你想为她做点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别看小班的孩子,一个个还真想得周全,有的说:“他想爸爸,我带他去我家,让我爸爸陪她玩。”有的说:“我和她做好朋友,陪她玩。”还有的说:“她没好东西吃,心里难过。”孩子们说到做到,下课的时候,她的身边总是有许多小朋友围着她,和她一起游戏玩耍,有的小朋友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吃的、玩的送给她;还有的小朋友竟然教她学起了如皋话。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真的为小朋友关爱同伴的行为感动。

2.利用虚拟情境中的角色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为明显。于是我便利用角色游戏中的虚拟角色,渗透关爱教育。如,“医院”游戏,小朋友将几张小椅子拼成一排,成了病人的床,一个小朋友躺着,另外几个小朋友则自然成了医生、护士,一会儿用手在他的身上压几下,一会儿用听诊器听一听,一会儿给病人打针,瞧那像模像样的样子,丝毫不比真实的医生逊色。同样,在娃娃家里,时常看到,孩子们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当爸爸说要上班时,妈妈拉着宝宝的手,一本正经地教宝宝和爸爸道别,同时妈妈还关切地跟爸爸说:“下了班早点回来。”在游戏中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并表达不同的情感,幼儿运用已有的社会认知常识,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习表达自己的关爱。

二、激励诱导,强化关爱的行为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间时常看到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场景。如,帮助别人扣扣子,游戏时把自己喜欢的玩具主动让给别人,为班级整理桌椅,和保育员一起挂毛巾,手工活动中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等等,教师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挖掘、观察、发现好的事例,及时予以表扬。如,丁鹏小朋友带来了妈妈从国外带回的糖果,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及时表扬了她,虽然糖很少,但这个意识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在他的带动下,经常有小朋友把家中最好的食品带来和同伴一起享用。正是这些点滴关爱的小故事,使他们成为有爱心的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2.活动激励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教育价值。如,“水果大餐”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同伴一起制作、分享水果大餐,其乐融融。又如,社会活动“今天谁没来”,让孩子先发现今天谁没来,“为什么他没来”,从而引发“他怎么了”的讨论,孩子们纷纷向我建议要打个电话问问,哦!原来是陶陶生病了,孩子们想了很多:在家肯定很孤单,“输液”肯定很疼,他肯定想我们了等等。孩子马上又向我提议:“我去把糖果送给他吃!”“我做的手工送给他!”“我想对他说几句话!”“我为他唱首歌!”于是大家忙碌开了,有的绘画,有的做手工,还有的唱歌,最后,我制作了一只大大的“爱心袋”,把孩子们的歌声和问候都装了进去,当我把“爱心袋”带进医院送给了陶陶时,他感动极了。这正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契机。

3.荣誉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老师始终用赞赏、鼓励的态度和眼光肯定幼儿关心他人的行为,使幼儿真正体验到关心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别人快乐我也快乐”,逐步将关心他人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良好品质。根据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行为表现,我们开展了“关爱之星”“爱心大使”等评选活动,每周评选一次,当了三次“关爱之星”就可以升级为“爱心大使”。在良好的荣誉激励和正确方法的驱使下,幼儿的关爱行为得到强化巩固,逐渐养成了“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习惯。

三、移情训练,体验关爱的感受

移情训练即指能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或能在最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我认为移情训练非常适合爱的行为教育,以情动情,增强幼儿的爱心行为,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从而产生移情。例如,我园大班一孩子由于小时生病,使得双脚走路颠簸,我班孩子每次看到都很好奇,盯着那孩子看个不停,有的还唧唧呱呱在议论着,有的抿着嘴笑,有的还学他走路的样子。我看到此情形后,没有责怪,而是以游戏形式,让幼儿塞住耳朵、蒙上眼睛,当一回“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听不到声音、看不到东西的难受,并趁热打铁,讨论平时残疾人最容易碰到什么困难,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哪些帮助,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等等。这样,幼儿把自己的体验与残疾人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了,从残疾人的角度体验不幸,以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移情。另外,在各类教育活动中,也可渗透情感换位的训练。

第3篇:快乐体验范文

――小题记

以前,我只要作业一完成,就马上出门玩耍。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三年级。三年级的一天,妈妈把我叫到跟前,鼓励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一听,马上噘起了小嘴,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因为,我对家务活一点儿也不感兴趣,那种活又脏又累,我才不愿意做呢!我又习以为常地出门玩儿了。回到家,我嚷嚷着饿了,要吃东西。妈妈拿出零食,交给我,又去干活了。我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吃着东西,而妈妈则继续在我周围弯着腰忙活儿。不知怎么的,我鼻子里不禁一阵酸楚。我看着妈妈疲劳的身影,又看看自己的“窘态”,我不禁深感愧疚。

第二天,我一本正经地拿起扫把,在妈妈面前大干起来。我的“主动请缨”让妈妈大吃一惊:“丫头,你肯帮妈妈分担家务活了?”“是的!“我郑重其事地宣布。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一放学回来,只要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我的手便开始“痒”了,总会自告奋勇地来到了妈妈身边,帮她打下手。于是,在我和妈妈的精心酝酿下,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桌了;中午时,我趁着作文写完之际,小心翼翼地搬出清洁工具,将整个屋子打扫得干净整洁;吃过晚饭后,我抬起垃圾桶,细心地清理着饭后的残渣碎屑;太阳刚落山,我便爬上窗台,摘下一件件晾干的衣裳……虽然一些事我还做不了,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会去做。因为,每当看到干净整洁的家,看到爸爸妈妈欣慰的笑容,我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心里装的只有满满的快乐。

现在,我已经升入了高年级,虽然学习任务重了,却没有止住“前进的步伐”,反尔越干越来劲。每当我持着拖把洗地板时,我似乎感受到了拖把的“魔力”,总是越干越起劲;每当我累了的时候,只要想起妈妈那无数次感慨的话语:“女儿真是我的贴心小棉袄!”我顿时又浑身是劲了。

体验劳动,它不仅让我拥有了无限的快乐,也让我和妈妈的感情日渐深厚了。

第4篇:快乐体验范文

关键词:兴趣;体验;求学;成功;轻松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提起写话就唉声叹气,提不起兴趣,把写话当成一个包袱。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写话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我校以快乐作文教学为专题,促使习作教学有新的转变,学生对写话的兴趣有所提高。

针对目前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要培养学生写话兴趣、调动写话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

一、让学生体验写话的快乐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写话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例如,写《美丽的春天》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再回到课室,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园中,师问:花园里的花开得怎样,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多运用好词好句。接着来到田野,学生看到田野的景物是怎样,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最后来到小溪,师问:小溪边的草、树长得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课堂气氛活跃。为孩子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给孩子们带来愉悦,孩子们既在乐中获取到知识,增长了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二、学中有乐,乐中求学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还要讲究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这样才感到快乐。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正因为好奇,他们往往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有景色迷人的田野风光;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写话中表达出来。这样训练随意性大,学生无拘无束,任凭情思奔涌,想象升腾。例如,讲快乐作文《小白兔》时,我把一只实物小白兔带到课堂,让学生先观察,再摸一摸,并告诉学生,要想写好小动物,首先要认真观察,并尽可能多次观察同一个小动物。观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一般是从头到尾或从上到下,也可以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时要抓住特点。比如,小兔的长耳朵、三瓣嘴等。

经过指导,同学们基本能抓住小白兔的特点来写,达到写作要求,有的学生写得十分生动。这样长此以往对训练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生动,其作文能力便会与日俱增。例如,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小白兔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对红宝石似的眼睛,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它浑身长着雪白雪白的毛,像个大绒球。小白兔的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真是可爱极了。写话教学仅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还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喜欢写话是不容易的,这就要在注重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获得写话成功的情绪体验。

三、让学生体验写话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就有写话的潜力。对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的乐园,为了让这个乐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课堂气氛要活跃,要用各种形式上好写话课,要积极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设置成功的台阶,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又一个成功体验的机会,去点燃他们写作的火花。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只要调动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写话,而且能写出通顺的话。这样,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充分感受写话的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写话。

参考文献:

[1]吴烁奕.让绘画推开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大门[Z].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2004(9):3.

[2]詹群燕.让孩子快乐写话[J].小学语文写话与习作衔接的研究与实践,2008(11):176-180.

第5篇:快乐体验范文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社会向“四二一”家庭发展,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别人的物品自己可以拿过来,而自己的玩具决不给别人。这种“小气”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家长对此不及时纠正,而觉得孩子很精明,孩子将会发展成一个独占意识很强的人,那么他就很难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合作,从而注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所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来健全其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案例描述

杨阳,男孩,6岁,是一个“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没有工作,专职照顾杨阳,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平时只要杨阳有要求,家长就全力满足,只要杨阳不哭不闹就行。每次接孩子,家长首先和孩子谈的是“今天有没有听讲”、“有没有听话”、“今天想买什么”之类的话题。

案例一我要玩我自己的球:早上来园,杨阳在他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一看小朋友们在拍球,他就拉着奶奶找自己的球,老师说:“可以随便拿一个球拍一会儿。”他依然拉着奶奶的手找,直到在乐乐手上发现的他的球,就对奶奶说:“这是我的球,我的球是新的,气很足。”奶奶对乐乐说:“小朋友,这是杨阳的球,你去拿自己的球玩,好不好?”杨阳从乐乐手中接过球,高兴地拍起来。奶奶对老师说:“我家杨阳从小就精明,你看,他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球找到了。”奶奶满脸露出自豪之情。

案例二你会把我油画棒弄坏的:绘画活动时,对面的贝贝没有天蓝色的油画棒,而杨阳正好有。但不管贝贝怎么说,杨阳就是不同意借给她,一旁的老师看不过去了,便问杨阳原因,杨阳说:“贝贝会把我的油画棒弄坏的。”老师为贝贝说情,杨阳很不情愿地把天蓝色油画棒借给了贝贝,但当老师转身离开后,他马上一把抢过了油画棒,重新放回了自己的盒子里。

案例三我们不和你一起玩:又到了下棋的时间,无论是游戏棋还是五子棋,大家都选好朋友在玩了,只有杨阳这边走走,那边看看,试图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走了一大圈,仍然一无所获,没有小朋友愿意让他加入。大家的理由都是:“你平时总是那么小气,我们不愿意和你一起玩!”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合作与分享经验将影响其将来对他人的态度和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合作分享意识,才能立足于新世纪科学与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发展幼儿良好的合作、分享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杨阳是一个缺乏与同伴交往能力和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平时在家里他也有类似的行为,他自己喜欢的物品从来都不会让人碰,如果有人试着拿,他就会大吼大叫。虽然发现这一不好现象后家长也及时进行了的教育,但效果却不明显。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也明显感受到了杨阳身上的这个缺点,虽然他活泼,在班上却显得孤立,没有什么朋友。

分析发现导致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原因主要有:

1 家庭环境过于“优越”。由于孩子家庭生活的特别优越,家长的过度宠爱,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家长的全力满足导致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而当孩子融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后,自然会把在家中养成的观念和行为带入其中,显现出分享意识的缺乏。这一点在案例一、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 孩子自身过分“中心”。孩子在家中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当他离开家庭,面对同伴的时候,处处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无论是在老师面前还是小朋友面前,都再也体现不出在家庭中的那种优越性。而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非均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所以与同伴交往时易发生冲突。在“自我为中心”的驱使下,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制约。

3 成人教育有失“偏顿”。在案例一中,奶奶把孩子坚持找到并使用自己的球作为一种炫耀,这对孩子会造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很能干,而忽略分享。案例二中,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意义,但对孩子缺少具体指导。明显看出,杨阳是迫于老师的“威慑”而把油画棒借给贝贝的。从表面看,虽然达到了老师的要求,但并没有真正内化为孩子的自身意愿。案例三中,从那些不愿和杨阳下棋的小朋友身上,体现了现代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等价交换的心态。在日常活动中,很多孩子都只愿意与对自己“有利”或“平等”的孩子交往、分享。而这恰恰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了那些本就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进一步意识恶化。

教育措施

良好的分享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也是幼儿良好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幼儿学会“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

一、树立榜样,激发分享意识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请那些善于用语言交流、分享意识较好的小朋友与杨阳多进行接触,让杨阳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

抓住杨阳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学作品的感染作用,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明白: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很开心的事情,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与他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为孩子树立行为示范。当看到杨阳玩游戏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对杨阳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如平时老师之间分享物品时,可有意识地将分享的过程展示在孩子面前;当自己有了开心的事情时,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师的示范使杨阳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杨阳与同伴分享的愿望,并且当杨阳与同伴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及时评价表扬,激发其继续分享的愿望。

二、提供机会,体验分享快乐。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看图书、下棋等。于是我就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分享行为的产生。如在语言活动中,鼓励杨阳把创编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班上设置了主题墙“快乐树”,鼓励杨阳把“快乐”讲出来,并帮他把“快乐”记录下来,贴到“快乐树”上;有孩子需要帮忙时,我都请杨阳去帮忙;看书时鼓励杨阳把心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借给其他小朋友看;激发杨阳把好看的碟片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看……通过种种活

动让他摆脱自我中心情结,体验到因自己的分享可以让大家都快乐,大家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从而提高分享意识。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若有一个苹果,给了朋友,你便没有苹果;你若有一份快乐,告诉朋友,你便拥有了两份快乐;你若有一份悲哀,告诉朋友,你的悲哀很快便会消失。”

三、创设情境,点拨分享方法。

许多孩子不愿分享,其实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发生了问题,就如案例一中,从杨阳奶奶对这一件小事的处理中可以看出家长在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们掌握分享的方法,才更有利于孩子形成一定的分享行为。例如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情境,如“你有一个玩具,别人想玩,你怎么办?”“你看到别人有一个漂亮的玩具,也想玩,该怎么办?”“你有一个新玩具是自己一个人玩,还是和朋友一起玩呢?”每次都请杨阳发表他的观点,再请孩子们讨论、表演故事情境等,杨阳知道应该有礼貌地向别人借,并且玩时应珍惜物品,及时归还,对那些不守信用,不爱惜物品的幼儿可以拒绝分享,大家一起玩才快乐。平时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老师注意观察杨阳的行为,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发现不良行为或表现,及时点拨,促进杨阳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图书、拼图等,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分享合作的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分享合作的方法,在活动中学会分享。

四、家园合作,育态度。

第6篇:快乐体验范文

关键词:泥塑活动 体验快乐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60-01

泥塑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笔者在引导孩子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进行泥塑活动的创作中,采取了一些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方法。

1 通过多途径激发孩子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孩子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孩子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在泥工活动中,激发孩子兴趣,使孩子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是学习泥工的基本条件。比如,在孩子刚开始接触泥工活动时,我首先出现的是色彩鲜艳、易揉玩的培乐多,并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孩子:“这些泥团会变……,你们变变看,它可以变成什么?”这时孩子们欢快、有序的动起手来,有的搓,有的团,有的捏。一会儿的功夫,泥团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造型。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小萝卜!”,“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小团圆!”…… 看着孩子们那惊喜的神情,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真能干。”初次泥工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孩子对泥工活动的兴趣。泥工活动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主要是发展孩子手部,手指小肌肉群的灵活性。这不是一次、两次活动可以看到成绩的,这需要反复练习,巩固,才能得到发展。我们坚持两周围绕一个新内容开展三次活动,如何让三次同样内容的活动都受到孩子的欢迎呢?第一次活动,我们让孩子们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自己进行操作;第二次活动,让孩子们总结第一次的经验,教师讲解简单技能,孩子操作;第三次活动,让孩子巩固操作并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操作。这样,由易到难,每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工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这一切都不能脱离观察。因此,我还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经常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和物。如,“糖果”。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面小朋友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糖,引导他们从糖的不同包装和糖的不同做法来进行观察,小朋友一般都会感兴趣。所以在进行捏泥的活动中小朋友捏出了各种形状不一的糖果来,有棒棒糖,有包的糖……一团团色彩鲜艳的泥团,在孩子们手中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要圆就圆……孩子从灵巧的十指中间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2 围绕主题开展,渗透泥工内容

美丽的秋天到了,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对常见的水果的外形特征有了较深的认识,于是我引导孩子围绕主题来学习捏水果,孩子的兴趣可浓啦!我在区域中及时地提供了橡皮泥以及牙签、小枯枝等一些辅助材料。在孩子的反复搓揉下,一个圆圆的苹果的外形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很高兴,可他们又很快的发现这圆圆的东西似乎更象一个皮球,因为苹果上面有小坑、小柄,那怎样捏出小坑呢?孩子们开始思索。我没有直接讲解示范,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只见张烨小朋友用手指轻轻一按,一个小坑出现了,她兴奋地说“老师我会捏小坑了”。然后请她做小老师来介绍,她自豪地演示了一下,其他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苹果上还有小柄怎么做呢?他们用自己独到的目光、灵巧的双手,为小小的泥块赋予了新的生命。

3 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由于是小班孩子,他们从未接触过泥工活动,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进行了分组教学,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内容。集体教学时,对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如:能力强的孩子要求他们注意物体间色彩的搭配,以及作品的精细度;对能力稍弱的孩子要求他们能掌握基本的技能,能塑造出形体便可,对每个孩子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从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另外我们老师根据个别差异对不同孩子给予个别指导,巩固基本技能。在班上我们还采取一帮一的形式,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能力弱的孩子,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更容易接受,效果不错。

4 介绍作品,求新求异

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孩子的特点,才能引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而展示交流是最直接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孩子互补缺陷,学习借鉴,求新求异。泥工活动中创设一个介绍作品的宽松环境有利于促进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构思时,刺激另一半的思考,激起创造的火花,这时我们就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观点,尊重孩子的想法,促进孩子不断联想和想象,进一步用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孩子在介绍作品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我们不期待孩子的作品尽善尽美,而是注重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创造兴趣的培养,以及萌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期的孩子来说,丰富其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我和动物做朋友”主题活动中有的孩子在介绍自己做的狮子时,我们发现孩子使用的方法是从制作老虎的方法演变而来,不同的是夏伟雯小朋友在塑造狮子鬃毛时用剪刀在头部周围一圈整理成鬃毛,这方法简便易学又富有创造性,我们及时表扬了孩子的创造发明,又让夏伟雯小朋友介绍做鬃毛的方法,使孩子共同分享创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激发孩子创造兴趣和求异思维。孩子在泥工活动中独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不断增强,求新求异、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发展。

第7篇:快乐体验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68-01

2012春季学期,根据学校地理环境特点、生源特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等,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之所以选用甘蔗,是因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甘蔗种植十分普遍,学生们对甘蔗十分熟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女接触农作物的机会较多,且我校前身是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子弟学校,地处研究所旁,部分家长就是所里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对甘蔗种植活动很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一、快乐“搜查”

在确定“甘蔗种植管理对照实验活动”的主题后,全班同学讨论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活动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参加,对整个过程并不十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很多:“要做什么?怎么做?”“甘蔗种从哪来?什么时候种?怎么种?”“施什么肥料?施多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怎样才能有效地查找和搜集有用的资料呢?很多学生是通过图书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笔者还引导学生要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因为种植活动是实践操作,种植经验很重要。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我爸爸”“我楼下的阿婆”等,因为“我爸爸是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我楼下的阿婆家里种有很多苗木”等。随后,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家长、科研人员)、实地考察和记录,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集到了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料,还增强了有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情感互动意识,为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快乐劳动

在实践活动中,笔者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安排小组“值班表”,各小组轮流负责对甘蔗日常种植的管理。

学生们一起翻地、松土、下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在种植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我动手、我实践、我快乐”的愿望。在种植活动中,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如种下的甘蔗不发芽,有的学生因为初次种植而手忙脚乱,弄得手上脸上都是泥。最后,学生们终于学会了种植甘蔗。同学们细心呵护自己亲手栽种的甘蔗,并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探究甘蔗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不少家长也被学生“请进来”指导种植养护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管理,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他们意识到:虽然干得汗流浃背,但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要专心,还要有耐心,才能取得成功。有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复杂,而实际上当你认真去做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

三、快乐观察

本次甘蔗种植活动历时8个多月,观察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观察记录的方法,如文字描述记录、图形记录、照相录影记录、数据记录、表格记录等。相对来说,表格记录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多,如:各小组把每次去地里护理甘蔗时要做的事项列出来,然后用星级来表示完成情况;将施肥、除草、培土的时间制成表格,当完成相应任务时就盖上负责管理的小组的标记等。很多时候,学生请家长用照相、录影的方法记录各小组的劳动过程。在施肥的过程中,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法记下所施肥料的品种等。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还用图形和数据记录法“画出”甘蔗长出的节数,展示甘蔗在不同时期的长势情况,很有创意。在种植过程中,笔者及时地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定时地在教室里张挂各组的观察记录表(图、画),并评选“本周观察记录能手小组”,以保持学生观察的持久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学发现始于观察。通过较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切身地体会,认真地记录,学生掌握了甘蔗的种植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四、快乐探究

第8篇:快乐体验范文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活力和灵性,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为此,我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学习了《认图形》后,安排学生在家里用纸任意剪一些平面图形,并说说这是几边形。学习了《量长度》后,可以让学生亲自量量家里一些生活用品的长度。学习了《乘法的应用》后,让学生计算吃饭时需要多少双筷子,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到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较简便。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后,交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到商店里去找自己喜欢的两样玩具,算一算如果买它们应付多少钱?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十字路口十分钟内机动车辆运行情况,或到附近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等,再编制成统计图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工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做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如: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用这四种方法的知识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

( )被减数是72,减数是66,差是多少?

( )16上4的几倍?

( )27比19多多少?

( )几个4是8?

( )49与50相差几?

( )3个3是多少?

( )25里面有几个5?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这个号码,按照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用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设计自主化作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千差万别,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作业,我常设计一些分层次的作业,使作业更富有针对性,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自。

如:教完第一册“认数”之后,我设计了如下分层次的作业。

请你自己选择一题来完成。

[A层]你能写出10个不同的数吗?

[B层]找找你身边的物品各有几个,并把数字写下来?

[C层]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说几句话吗?

又如:教完《比较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A层]48,( ),51,( )53,54,( )

[B层]把76,25,16,83,46,59,64按从小到大的位置排一排。

[C层]37

这些自主化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若干题完成,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了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第9篇:快乐体验范文

一、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文本、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过程,并能把学生、教师、文本、生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徜徉在语文的乐园之中,找到语文感觉,获得生命的愉悦与灵性。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笔者在执教《卧薪尝胆》时,介绍了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战乱纷繁的春秋时代,然后阅读课文,了解勾践虽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奋斗情境,感悟越王勾践决心之大、意志之强,最终灭掉吴国的奋斗精神。

其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超越时空界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执教《卧薪尝胆》后,在学生掌握了主要事件、人物特征后,组织学生观看《卧薪尝胆》剪集,这就是变课文的直观文字叙述为生动形象的话剧,促进了学生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尤其是第28集,当学生看到勾践忍辱负重,得知夫差生病,主动为夫差看病,做出了令人惊骇的举动――尝粪问疾。学生的心都提起来了,学生都被勾践之举所震撼,有的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在看到越王勾践被放回国,每天睡在草席上,尝着苦胆,以励其志,学生被勾践这种忍辱负重、意志之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也深刻地认识了勾践这个人物形象,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失败不可怕,只要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体验

语文教学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触摸人物的生命,体验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注意设疑问难,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内涵,让文本中人物的语言、情感、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

笔者在执教《但愿人长久》时,首先和学生一起聆听《难忘今宵》的歌曲,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所陶醉。接着笔者说,现在我们来看看唐代大诗人苏轼在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通过搜集资料对苏轼有了了解,于是我们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但愿人长久》(课文录音),学生既理清了课文背景,又找到了全文最动人的场面描写――望着月亮,思念亲人。学生的体会是怎样的呢?现摘录教学精彩片断:

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文中用“埋怨”一词的意图?

生:苏轼不开心、不如意是因为远离亲人,而此时月亮又特别圆特别亮,所以要“埋怨”。

生:苏轼觉得月亮是有感情的,应该同情他们兄弟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如果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

生:用埋怨,说明苏轼思念弟弟的感情之深,我体会到了苏轼的相思之苦。

三、品味欣赏,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品味欣赏,首先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其次是赏读正确的道理,培养学生理智的看问题;再次是欣赏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九寨沟》这篇课文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景色奇幻无比、优美迷人,是对学生进行爱我河山、热爱大自然教育的好课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观看多媒体课件,和作者一起体验游览九寨沟的乐趣,让学生学得开心。现摘录精彩教学片断:

生1:我读着课文,仿佛来到了九寨沟,就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欣赏着这里的美景,我被九寨沟的美景所陶醉。

生2:读了课文,我好像看到了座座雪峰、大大小小的湖泊、高低不平的天然台阶、错落有致的瀑布,让我流连忘返,我简直不想走了,都想把这美景迁到我们家的院子里。(引得学生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