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网红经济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红经济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红经济文献综述

第1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 陕西省 物流业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2014年12月末,《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将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在智能配货、全自动物流配送、产品可追溯及在线调度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有关大数据物流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处于理论阶段,主要研究大数据对物流企业资源、能力、环境要素的影响。因此,在行业经济发展新形态的背景下,如何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优化陕西物流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运作管理能力,实现陕西省物流产业升级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陕西省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2相关概述

2.1大数据与云物流综述

大数据是IT行业术语,是通过各种功能渠道收集汇总的多样化的、海量的信息资产,为企业、组织、国家等用户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有助于企业商业价值、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国家与组织公共管理职能等的充分发挥。

梁红波在《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中将云物流定义为基于云计算应用模式的物流平台服务。在云平台上,物流公司、服务商、设备制造商、行业协会、管理机构、行业媒体、法律机构等都集中整合成资源池,各种资源相互展示和互动,按需交流,达成意向,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2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综述

在国内,有关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区域物流系统,包括:区域物流系统的机理、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和整合、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国外其研究偏向微观层面,即从企业物流的角度出发,通过供应链管理活动展开。研究方向包括:运输与储存问题、物流费用分析、物资调运、排队模型、物流节点选址、装卸搬运合理化、生产管理活动等。

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3.1推进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通过高新信息技术与设备将物流环节的货物、设备等与互联网相连,进行通讯与信息交换,从而达到智能识别、货物跟踪、信息处理、动态监控等效果。推进物联网发展,有利于对物流业务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中货物、人员、设施设备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并通过物联网整合信息资源,通畅信息流,便于企业对生产、物流、售后等环节做出快速响应与战略调整,及时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的发展,可以实现信息流超前于实物流,进而通过物流产业变革与提升,为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3.2 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打造云物流

大数据与云物流相结合的促进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有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模式、虚拟无水港模式、物流企业联盟模式。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模式主要是实现企业制造、销售、物流之间集成共享、协同调度的目的,有助于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界限,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虚拟无水港模式主要是通过大数据、GPS、RFID、EDI、GIS、GPRS等技术,实现陆港-海港等港港之间空间、政策、电子口岸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物流联盟模式主要是通过集中中小企业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一体化服务,增强区域物流业务整合能力,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3.3 加快陕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虽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2015年基本建成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但是具体落实情况有待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陕西省货源、车源、仓储、多式联运等物流信息的集聚,为实现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发掘,及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云物流的实践应用发展奠定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够缩短企业时间与空间距离,促进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总结

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个行业与业务职能领域,这是大数据的时代特征。作为IT行业继物联网、云计算后又一项技术革命及“互联网+”的创新2.0时代背景产物,大数据在促进物流产业信息流发展,缓解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与有限的物流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服务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大数据时代物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技术支持,实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数据技术、云物流模式把陕西省物流产业打造成技术密集型的生态物流、快捷物流、智能物流,缩短与国内国际先进物流技术之间的距离,提高陕西省物流服务水平、物流资源集聚能力,进而促进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05).

[2] 魏继华.大数据应用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4(22).

第2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是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途径。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的实践。同时,在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编写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培养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3] 吴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39.

第3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小编发现很多作者对论文的参考文献都不是很重视,都认为只要把论文的内容写好就可以了,参考文献就随便写几个,这样写出来参考文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篇主要介绍了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盐碱地论文写作时提供方向。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林岩。盐碱地发展能源作物蓖麻产业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徐慧。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

[3]郑永宏。沧州滨海区盐碱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军,王志春,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3,01:15-20.

[5]徐慧,黄贤金。土地利用政策与盐碱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154-160.

[6]杨福,梁正伟。关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张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张恒友。江苏省构建沿海滩涂盐碱地甜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想[J].江西农业学报,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陈诗琪,刘美麟,彭梦楠。吉林省盐碱地作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50.

[9]杨富亿,李秀军,王志春,赵春生。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4:183-186.

[10]姜丽芳。盐碱地改造项目绩效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2:17-18.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臣,郭唏明。吉林省重盐碱地生态农业及人才培养事业科技与示范[J].农村天地,2000,06:32.

[2]秦韧,王学锋,刘树堂。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东营市河口区“上农下渔”改良模式[J].当代生态农业,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孙志高,陈渊,杨福。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张峰,张国明,张化,徐品泓,王静爱。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以黄骅市“台田-浅池”模式为例[J].资源科学,2010,03:423-430.

[5]徐仁海。内蒙地区次生盐碱地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水利,1962,09:22-28.

[6]吴宝新。盐碱地水果生产的经济效果[J].新农业,1980,15:26-27.

[7]薛凤霄,阎赞尧。应县盐碱地的综合治理[J].山西农业科学,1983,08:5-6.

[8]付兴国。从土地规划角度谈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资源的开发治理问题[J].河南科技,1983,06:8-11.

[9].东北及内蒙四省区水利科协作盐碱地改良技术讨论会会议纪要[J].内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陈秀玲,方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J].中国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艳。干旱区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实证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179-182.

[12]金连胜。吴桥县在盐碱地上创出吨粮田[J].河北农业科技,1990,04:5-6.

[13]杨力。辽宁省紫丰葡萄第二次协作网会在省盐碱地所召开[J].盐碱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开发利用沿海盐碱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2,01:10-12.

[15]王文杰,贺海升,祖元刚,赵修华,杨磊,关宇,许慧男,于兴洋。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盐碱动态及杨树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05:2272-2278.

[16]关元秀,刘高焕,王劲峰。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J].地理学报,2001,02:198-205.

[17]罗廷彬,任崴,谢春虹。新疆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干旱区研究,2001,01:46-48.

[18]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刘国华,李冬雪。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阳春,何文寿,何进智,沈振荣。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孙兆军,秦萍。宁夏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808-10810+10813.

[3]贺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刚,张衷华,关宇,许慧男,于兴洋。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1:5338-5346.

[4]刘建红。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51-53.

[5]吴立全。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51-52.

[6]贾广和。盐碱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4:112-114.

[7]马奔,黄贤金,陈志刚,吕晓,王佳丽,徐慧,张墨逸。区域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农户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滨海盐碱区133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团,傅亲民。甘肃省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思路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4:75-79.

[9]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06:449-455.

第4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4-09

一、引言

国外志愿服务萌芽于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救助活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环境保护、维护和平、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多领域的综合服务,服务水平及服务内涵上都升到一定高度。

在我国,自1994年团中央成立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正逐步步入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轨道,青年志愿行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踏踏实实的工作,形成了“关爱行动”“西部计划”“阳光行动”“海外计划”“暖冬行动”“节水护水计划”六大品牌活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蓬勃发展,现有团体会员340个,包括常务理事单位38个、理事单位119个;个人会员717名,包括常务理事55名,理事224名。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并在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般认为,青年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因此从政策导向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简称“十三五”规划)在第六十六章中明确提出:鼓励青少年更多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16年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明确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团中央和团广东省委《学校共青团2016年工作要点》均明确提出: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各地各学校在扶贫帮困、大型赛会、生态环保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因此,基于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简要述评,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二、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现代志愿服务的起源时间,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也有学者主张起源于19世纪的宗教慈善活动,但学界高度统一的观点是,西方是现代志愿服务的起源地。至今,国外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已逾百年时间,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

国外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机制、管理机制、组织机制、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国际化合作等几大方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有学者把国外的志愿服务研究概括为三类:志愿服务的缘 起、发展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研究,志愿服务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志愿服务与经济的关系研究。

归结起来,国外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影响大、研究成果丰硕,相较于国内,至今仍处于领先地位,可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现代意义上的青年志愿服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热线在广东上线,由此开创了青年志愿服务先河。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体。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2年,佛山市首次在香港义工的帮助下成立“义工团”,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至此,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步展开和深入。

目前,在知网近15年中(2002―2017)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主题精确检索的文章有2628篇,研究范围涉及青年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归结起来,国内近15年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志愿服务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相关背景下的创新研究、关系研究、比较和启示研究、综述类研究和实证研究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谭建光(2013)、谌学军(2012)、梁绿琦(2015)分别对党的十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高职院校青年志愿服务开展、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兴起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相关背景下的创新研究。韩雪梅、刘艳英、唐凯(2016),付娟(2015), 陈全成、韩涌泉、周文青(2012),许岩(2013)均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背景视角对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和机制进行研究;而徐靓(2008)、王芳(2006)主要探讨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如何进行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周茜霖(2013)在《新媒体的发展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影响》一文中主要探讨了新媒体对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创新的影响和路径研究。

(3)关系研究。龙永红(2015)、毛立红(2014)均在研究中专门探讨了青年志愿服务创新与青年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关系;成睿(2010)则关注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谭建光(2004)则着重阐述了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4)比较与启示研究。祁枫雪(2015)、白宏亮(2009)分别对中日、中美青年志愿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张锋(2014),张燕玲、张晓红(2012),刘洪玲(2009)则着重研究了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启示;陈素文(2008)、张丽霞(2000)则聚焦于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现状、活动的比较与借鉴。

(5)综述类研究。胡凯(2015), 肖强、罗公利(2012),胡雅娟(2011), 龚万达(2010)分别以不同时间节点和时间段(10年、20年),对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做了详细综述;郝亚鑫(2016),梁杰华、杜立操(2012),祝小迁、窦贤琨(2012),则侧重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龚万达于2010年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综述》一文,是对国外志愿服务进行综合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6)实证研究。丁勇、谭建光(2015),刘兴旺(2010)均以中山市青年志愿服务为例,总结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经验教训;刘思博、汪彩霞(2011)则从广东省佛山市桂城街道的微观角度解剖城市街道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郭晓葵、施瑶、陈少杰(2015)以河北大学为例,对高校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养老公共事务创新发展进行了专项研究;范亚锋(2014)以青岛2014世园会为例,分析了我国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管理的发展瓶颈及创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基于实证角度的研究本身较少,且主要以省市(如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等)、学校(如河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大型活动(如世博会、青岛世园会等)为实证案例。

四、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性述评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体现出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影响大等特点,对青年志愿服务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建设、文化融合等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果,国外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定量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已经达到了非常精确的地步。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起步至今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还处于比较初步和浅显的阶段,体现出起步较晚、涉及范围广而不专、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等特点。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多停留在历史发展与现状、存在问题、经验介绍和实证分析等层面,并且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尚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当然,研究的相对滞后与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起步较晚以及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不足有关。

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是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研究比我国的现有研究更加深刻、精确和发达,其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引进和借鉴;二是在引进和借鉴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我国的国情,克服“水土不服”的情况;三是我国目前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相对落后,但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井喷式”发展模式,而应该夯实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体系,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亚鑫.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6(1):93-94.

[2]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76-81.

[3]张燕玲,张晓红.国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25-31.

[4]祝小迁,窦贤琨.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2):109-113.

[5]肖 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5-9.

[6]龚万达.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6-41.

[7]龚万达.志愿服务20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87-91.

第5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休闲体育;和谐中原;意义;作用

前言

体育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构成和推动作用。因此探讨和挖掘休闲体育的健身健心功效,倡导人们从事休闲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心理和谐有着良好作用,对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健康和谐中原也具有重要意义。休闲体育在构建和谐中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研究通过调查休闲体育的开展状况,研究其与身心健康、自我和谐、生活满意感的关系,探索休闲体育的特征和基本规律,为更好的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提供对策,为体育运动在构建和谐中原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休闲体育的特征和基本规律,为体育运动在构建和谐中原的研究中促进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方法

通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ISI外文文献检索、中国期刊网及搜索引擎的相关检索,确定与本文有关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确立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重点。

1.2.2访谈法

针对有关问题,对有关专家和职业人群进行访谈和咨询。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和数据进行逻辑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休闲体育与生物和心理价值

2.1.1休闲体育与生物和心理价值

坚持科学的休闲体育锻炼能够使全身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有益于预防慢性疾病和促进康复。积极参加休闲体育锻炼,不仅能刺激和增强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能力,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刺激,改善某些器官功能上的缺陷,促进各组织器官向更完善的生理功能发展,而且可以预防神经功能萎缩,改善平衡和协调功能,能更好的预防疾病发生。和谐中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中原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结果。

2.2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对促进和谐中原经济发展的作用

2.2.1 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

采用《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自我和谐量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对766名职业人士进行了调查,各量表重测信度检验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5以上。结果发现:(1)大多数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主要以静态的读书、看电影电视为主,休闲生活单调,运动休闲较少。(2)职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比率占86.7%;运动性休闲体育活动是职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的主体;参与场所多为免费场所,参与动机主要是娱乐消遣、缓解身心紧张疲劳和强身健体。(3)不同年龄、学历之间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51-55岁25岁以下及研究生学历人群得分略低。(4)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锻炼次数、休闲体育人口和参与休闲体育的态度进入对自测健康总分的回归方程。

2.2.2 休闲体育促进和谐中原的经济发展

休闲体育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俄罗斯, 休闲体育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 9%, 在英国为1. 7%。休闲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要看这个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 还要看这个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成绩。如: 2001 年北京市体育经营收入106. 4 亿元, 实现增加值45. 5 亿元, 占全市GDP 的1. 6%, 在体育中的就业人数达56 000 人; 1998 年在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值53. 87 亿元, 增加值16. 47 亿元, 占当年该市GDP 的0. 45% 。另外,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纷纷投资休闲体育产业,人们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需求愈来愈旺,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2.3 休闲体育促进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休闲体育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休闲体育多数是在开放的、没有利益冲突、人们容易获得一个平等、宜人、轻松的交际平台。在这样的情景中,更易彼此容纳接受,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休闲体育有利于市民社会角色转换, 消解社会等级等层面上的歧视和差异。人们在城市内参加各种体育休闲活动时, 暂时转换了原来的社会角色,实现一种大众平等的关系,这种方式推动和加速社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紧张,造成精神压力很大,如不及时释放压力, 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起社会矛盾。据国内外有关调查, 人的越轨和犯罪行为大多在余暇时间内发生。有报道证明,许多国家的球迷,在有精彩的足球比赛之夜,社会犯罪明显减少。引导人们从事休闲体育,可以使公民的身心素质在余暇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可分散和转移社会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体育能够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友谊;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沟通和团结;能够促进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和平。休闲体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对构建和谐中原有着广泛的精神意义和人文意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每项健身运动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类身心的协调发展;可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减少犯罪,稳定社会的社会功能和促进和谐中原的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策略,在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仲广, 卢昌崇. 基础休闲学[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 于可红, 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 J] . 中国体育科技, 2003(1) .

第6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相关热搜: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专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钱益春(2001)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剑英(200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第7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绿色商业 发展模式 综述 研究框架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绿色商业为主线,以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充分分析绿色商业的体系构建,归纳出绿色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价、反馈、修正和动态优化。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具体案例,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8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比如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分析媒体转型中的直播运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社交直播等等。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选题五:IP价值

参考方向:媒体如何用IP思维打造新闻产品、特稿的IP变现之路、玄幻剧IP的营销与发行。将IP誉为当下互联网行业的掘金矿似乎也不为过。“IP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看看暑期档热播的各大电影、电视剧哪个不是IP改变的功劳?里约奥运只知道follow宁泽涛、泥石流,却没发现体育爱豆背后的巨大IP价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爱,可她们同属的LINE“帝国”却靠IP衍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年轻人,看剧看奥运看电影玩的不亦乐乎时,可别错过值得研究的论文选题哦。

 

选题六:新闻编辑室“黑科技”

参考方向:外媒编辑室如何运用AI系统提升效率、聊天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全球机器人写作发展综述。诸多媒体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闻编辑室的工具改革,无论是《纽约时报》的数据分析系统Stela,英国智能内容服务软件Echobox,还是具有写稿、聊天功能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尝试提高编辑室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国内外媒体的编辑室工具改革,新闻业务小能手说不定就是你!

 

选题七:数据新闻

参考方向:媒体数字报道创新(以里约奥运报道为例)、社交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范式。

数字新闻仍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门方向,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中便可看出端倪。《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NBC、BBC等一票大佬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在数字新闻上做足功课。对新闻实务感兴趣的童鞋不妨多多关注这个领域。

 

选题八:粉丝经济

参考方向:SNH48的粉丝经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粉丝研究:新型粉丝关系下的粉丝权力。随着现在以TFBOYS、SNH48为代表的各类男团、女团的崛起,粉丝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粉丝权力如何将偶像团体推向名利的高点?偶像团体又怎样运用“粉丝经济”来稳固自己的根基?……这些或许都是值得你研究的问题。

 

选题九:网络综艺

参考方向: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对比分析、网络综艺的营销之道(以《奇葩说》为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互联网+模式创新。近年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催生各种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转变,网综作为当下的一支娱乐力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迅速崛起。网综领域似乎从来不缺新玩法,卖污、神后期等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综术不断出现,冲击着我们的接纳能力。

 

选题十:媒体从业状况

参考方向:媒体人生存状况调查、海外数字媒体裁员背后的问题。关注媒体人从业状况的童鞋看过来!媒体转型的当下,当无冕之王的光环褪去,媒体人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他们过得还好吗?他们都在干嘛?媒体裁员已经从传统媒体蔓延到数字媒体了吗?这些令人揪心的问题,你或许可以通过对媒体人的量化研究与深入访谈入手。

第9篇:网红经济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变动;农产品出口;影响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B

面对世界经济的徘徊低迷,G20杭州峰会提出以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而在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中,汇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汇率的变动还可通过对外贸易的影响对国内就业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人民币对各种汇率的基本稳定是稳定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的农产品贸易更是双方贸易的主体,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变动对双方农产品贸易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形势分析与文献综述

(一)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分析

2012年5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日元与人民币的直接交易于2012年6月1日在东京和上海两个市场启动,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币对日元直接汇率,降低中日双方经济主体汇兑成本,促进人民币与日元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两国金融合作,支持中日之间不断发展的经济金融关系。从以下图1可见,2005年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100日元可以兑换7.45元人民币,此后两年连续下降,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对人民币金额开始逐渐增长,从2008年的兑换额6.74元一直增长到2011年的8.11元,而从2012年日元和人民币实行直接交易开始,日元对人民币开始贬值,并且贬值幅度较大,从2012年的100日元对7.90元人民币下降到6.33元,到2014年已经突破6元关,降低到5.82元,总之,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较大。

图1 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趋势

注: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的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为100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二)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也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家。从图2可见,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地,2005年时从中国进口农产品额为79.27亿美元,2006年时就已经突破80亿美元,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农产品进口受到影响,2009年从中国进口农产品额下降到76.87亿美元,此后连续3年大幅度上升,到2010年时,中国出口日本农产品额达91.48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15亿美元,2011年中国出口日本农产品额已经突破100亿美元,2012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19.77亿美元,尽管受世界经济停滞的影响,从2013年开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额下降,但日本从中国进口农产品额仍然在100亿美元以上,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地。

图2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

注: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网站,单位为亿美元。

(三)文献综述

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变动对中日农产品贸易影响,得出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即会增加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也会导致中国从日本进口农产品增加的结论。陈龙江(2007)考证经CPI平减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考证的结果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实际出口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赵翊(2011)运用简单的线性回归研究认为人民币对日元升值使得我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减少,人民币对日元贬值,中国初级农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庞晓飞、严小强、闫毅(2013)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与日本、美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上升使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减少,人民币对美元与欧元汇率上升使对美国与德国农产品出口增加。李妍、周淑芬(2014)研究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变动对双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反向变动,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进口正向变动。以上综述表明对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较多,并且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研究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日本农产品额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分析模型设定

根据经济学理论,本币币值的上升,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在折算成外币时,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上升,使得出口需求降低,相反,本币币值的下降,使得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在折算成外币时,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使得出口需求增加,总之,人民币对日元升值,有利于我国从日本进口农产品,而不利于我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人民币对日元贬值,不利于我国从日本进口农产品,而有利于我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另外,从以上的图1和图2可见,2005年至2007年间,100日元换得人民币减少,即人民币对日元升值,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没有降低反而增长。2008年开始人民币对日元开始贬值,贬值持续到2012年,同时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额持续上升,符合本币币值下降会导致出口增加的原理。2012年以后100日元兑换人民币额减少,人民币对日元升值,2012年后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也减少,也符合本币币值上升会导致出口减少的原理。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额的以下模型。

InEX=β0+β1InER+μ (1)

在式(1)中,EX表示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ER表示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并且用直接标价法表示;β0表示截距,μ为随机误差项,β1表示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对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直接汇率)变动的弹性,为了消除异方差,以上数据均作对数处理。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以下推论:

推论: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的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可能会促进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则有β1>0。

三、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日元汇率自2005年汇改以来每一年的变动量和变动幅度都比较大,所以本研究采用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网站,单位为万美元;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的季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直接标价法,为100日元兑换人民币金额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如果用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建立回归经济模型可能会使模型出现虚假回归,而大多数经济变量是非平稳性的变量,因此,为了防止伪回归模型的建立,在建立具体的实证模型前要对上述经济变量进行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通过观察各变量原数列曲线图确定变量lnEX和变量lnER都是只包括常数项(Intercept)而不包括趋势项(Trend),滞后期的选择按照AIC准则和SC准则进行。

每个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在表1中,序列lnER和序列lnEX的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都大于其临界值,因此原序列lnER、lnEX的单位根假设被接受,它们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从表1看,序列lnER、lnEX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它们的ADF值都小于给定检验水平的临界值,单位根假设被拒绝,所以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lnEX}~I(1)、{lnER}~I(1),下一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变量之间协整检验

在对各时间序列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后,接下来还要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进行检验以建立协整方程,由于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所以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为了消除模型的自相关性,通过广义差分模型可以消除自相关,消除自相关后建立的含有一价和二阶差分项的长期均衡模型如下:

InEXt=207079.5+11829.82InERt+0.169312AR(1)

+0.757095AR(2) (2)

R2=0.798249 F=50.11689(F统计的伴随概率为0.000000) DW=1.795026

经过广义差分后的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通过了F检验,并且DW值较大,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第二步对模型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残差项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检验形式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含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检验结果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临界值上序列平稳,

由以上表2可见,残差序列e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它的ADF值都小于给定检验水平的临界值,单位根假设被拒绝,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所以变量lnEX和lnER是协整的,以上式(2)建立的变量lnEX和lnER的长期均衡关系成立。

3.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以上的EG两步法证明了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存在证明这些变量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短期均衡关系也存在于变量之间,也就是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那么以lnER为误差修正模型的解释变量,以lnEX为误差修正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表示变量间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见下式(3)。

ΔInEXt=3856.6+9157.475ΔLnERt+14623.51ΔLnERt-1

-0.811392ΔLnEXt-1-0.092137ECMt-1 (3)

R2=0.632572 F=15.49462(F统计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000) DW=1.850577

在式(3)中,方程通过F检验、DW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式相比较,各变量回归系数更符合经济意义,回归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ECM(-1)在5%和10%水平上显著,误差修正项ECM(-1)的估计系数为-0.092137,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lnEX与lnER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9.2137%被修正,误差修正项以反向调整力度为0.092137将短期非均衡状态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

四、结论

通过以上长期和短期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实证结果验证了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即100日元兑换人民币越多,模型中的lnER增加,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可能会使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额增加这一推论。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短期内每贬值1元,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将增加9157.475美元,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日元汇率长期内每升值l元,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将增加11829.82美元;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确有影响,长期影响比短期影响更显著。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短期影响不大,影响存在滞后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会越来越大。

第二,从短期修正模型可以看出,上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对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有影响,上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美元,会使得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减少0.811392美元,这种影响比较大;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看,上期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对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也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本期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的影响还要大,上期人民币对日元每贬值1元,会使得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增加14623.51美元。因此,不仅要考虑本期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更要考虑上期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动对本期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有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9):51-55,62

[2]陈龙江.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与农产品出口:以对日出口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1):41-48

[3]赵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日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观察,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