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实施步骤
近年来,农村留守幼儿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这一群体,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依旧是农业大国的未来。目前,这一群体的真实现状确实堪忧!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国庆长假刚过,农忙也告一段落,只剩下小菜园里的零碎杂活,奶奶带着4岁的莹莹在菜园里拔萝卜。看莹莹到处乱跑,踩坏了许多蔬菜,碰掉了不少辣椒,下午就索性把她锁在院子里。也许是饿了,小莹莹学着做饭,把厨房里的柴草点着了,不断升高的温度,引爆了煤气罐,发出巨大的声响,邻居们闻声赶来扑灭了大火,而孩子却因重度灼伤住进了医院。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孩子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案例二:5岁的东东在家是个“小皇帝”。早晨,要把衣柜翻个底朝天,让他选衣服;餐桌上,甜的,咸的;干的,稀的;煎的,炸的摆了一桌,应有尽有,他还挑肥拣瘦的;看到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不达目的就不去幼儿园;还威胁说,等爸爸妈妈回家,要告奶奶的状。无奈的奶奶只好听之任之。隔代溺爱,导致孩子渐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案例三:想想是四世同堂的嫡孙,是这个家庭的开心果。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长辈们利用红包、礼物的刺激,让孩子模仿各种小丑的表演,叫他骂谁就骂谁。在亲友的怂恿下,想想了衣服跳舞,爬到姑父的身上掏口袋,给在场的每一位客人下跪叩头要钱;如有不给钱的,就叫想想骂。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只是一个玩偶。孩子的父母亲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案例四:幼儿不能就近入学(没有村办园),地区经济落后,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这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学期下来,擦伤扭伤的不用说,撞车翻车引起骨折、脑内出血的就有三起,而活泼可爱的小兰也因上学路上的一场车祸过早地凋谢了她还未及绽放的生命之花。
二、案例分析
贫穷落后,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穷怕了的父辈们认为只有赚到钱,才能让儿孙们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的终极愿望。为了赚钱,他们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生活;为了赚钱,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背起了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嗷嗷待哺正值学前教育期的幼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淘金路。留在这片穷乡僻壤的老人,继续着农田劳作已是竭尽全力,还要承担着幼儿的安全接送、教育管理等重任。而这些老人们大多一则年迈体衰、精力不济,二则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素养,三则虽有点育儿经验,但明显跟不上时代。这让那些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农忙时,老人天一亮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一直到把田里的农活儿收拾得差不多,才来幼儿园接孩子。双休日,孩子就无处寄放,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何家庭教育?
这就是我们这里农村留守幼儿的生存现状以及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其严重性、严峻性和迫切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解决这一难题早已迫在眉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学习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长期以来,落后的物质文明,导致精神文明的必然落后。人们在竭尽全力创造物质文明之时,往往无暇顾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不容忽视而且刻不容缓旦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物质基础可以慢慢夯实,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也等不起。要想改变这些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几乎等于零的局面,我们必须针对问题的症结,针对社会教育的特点,拓展思路,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突破口。
那么,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呢?依笔者拙见,我们可以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把社会问题化为家庭问题,再把家庭的团体问题化为个体问题。那么,个体的对象是谁呢?就是守候在家为数极少的年轻父母。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合力营造家园共育的社会氛围呢?理由有三:其一,他们大部分是积极向上旦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沟通起来会更快捷有效;其二,每个年轻人都有为数不少的网络朋友,这一群体大多是年轻的爸爸妈妈,而年轻人之间的育儿心经交流、信息传递往往更直接、效果更显著;其三,日新月异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光速一样普及的网络已经连接上我们这个穷乡僻壤。
三、实施步骤
1.先动员一部分积极向上而且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年轻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系统地培训这些成员,让他们懂得一些简单的育儿知识,如: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健康发展、良好习惯的培养、性格养成的关键年龄段,等等。
2.以这些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典范,让他们首先行动起来,依靠他们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让家庭、社会早点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它蕴含着EQ(情绪智商)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把幼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然而调查发现,这些家长学校发展很不平衡,约70%的家长学校有名无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和发展步伐。如何建设好幼儿园家长学校,使得幼儿园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人教育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促进幼儿园家长学校的良性运转和均衡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和领导,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和促进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正常发展。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围之中,以确保幼儿园家长学校规范、持续、健康的发展。建立以政府加大投入发展此项公益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也可以号召社会企业或民间资助为辅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
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均衡发展,譬如可以采用结对帮扶、资源共享、手拉手互助和人员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性幼儿园成功开展家长学校的先进经验引进某些发展缓慢、建设滞后的幼儿园,以缩短公办、民办幼儿园在家长学校建设中的差距。
幼儿园家长学校应当设立由园长、家长代表、管理部门督导员等人员组成的幼儿园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健全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制度,让家长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幼儿园、班级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紧密合作。
二、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
1. 建设稳定专业的幼儿园家长学校师资团队。办好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幼儿园家长学校师资可以成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由幼儿园领导、教学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作为幼儿园家长学校的专职基本师资,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挖掘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一支由家长和社会人员担任的兼职教师队伍,利用各种专业人员互补的方式来丰富和壮大幼儿园家长学校教师队伍。
2. 建设专业化、系统化的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各地应组织本地专业理论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尽快编写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认识的误区,能结合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开发适合家长需求的专题性、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以适应和推动幼儿园家长学校健康、稳定、迅速的发展。幼儿园家长学校教材的内容要丰富,要有针对性,能够从实际出发,适应和满足家长的要求和需求。同时要有实践性,讲课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替家长解决燃眉之急。还要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给家长以全面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三、满足家长教育需求,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幼儿园家长学校应该脱离过去“一言堂”的传统管理模式,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采用“家园合作”的管理模式来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积极性。幼儿园家长学校要把家长视为幼儿园教育者的伙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通过访谈、留言、面对面研讨等形式为家长创造发表意见、参与管理、表达需求的机会和平台。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得家长、教师和幼儿园三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作的合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
1. 开办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学校活动,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家长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策略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活动。调查显示,家长对于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是由衷喜爱的,专题讲座一般都是由教育专家或拥有某一教育领域专长的人士担任讲师,具有权威性,能够从专业的理论层面给予家长专业的指导;而研讨活动可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请家长讲给家长听,从实际的教育案例中给予家长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教育启示,这样家长会觉得更亲切、更实用,更能解决他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聘任需要通过市级教师招聘考试且面试合格才能上岗,要求相对严格,而且只有大专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大多数毕业生要么未能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直接进入私立幼儿园工作,要么另谋他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优秀学生掌握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必备知识与技能,而且更要有助于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专长,顺利地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工作。立足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并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与岗位标准相对接”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教育实践要思考的最佳视角。
一、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
1、学前教育教师就业市场岗位职责与要求
我们对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收集到39条幼儿教师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多希望应聘者上岗后即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用人单位强调毕业生的最重要素质依次是特长(67%)、专业(51%)、大专以上学历与经验(41%)、性格(23%)、证书(10%)。具体表现为在专业和学历方面要求为学前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有20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6次,要求为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次;在证书方面,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分别被提到了4次;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有16次;要求应聘者有特长的共有26次(能弹4次,会唱8次,能跳舞6次,会手工8次,能绘画6次);要求应聘者性格活泼的2次,有亲和力的7次;在情感方面要求爱孩子9次,有责任心、有耐心的4次。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9次。
2、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要求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0~6岁的幼儿,其身心发展水平较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对内要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外要让家长满意。因此,要想顺利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必须具备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家长工作的能力。
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前者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的能力、观察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能力、管理幼儿遵守规则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合理分配玩教具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等;后者包括生活常规指导的能力、问题诊断与指导的能力等。
家长工作是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细微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陈鹤琴)理想的家长工作能促使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情况
1、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两个层次:三年制高职大专和五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是在普及高中教育之后进行专业教育,因此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段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其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2: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视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基础课所占分量较小,遵循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必需、实用”的原则,为培养宽基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①课程种类过多。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指导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参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强调宽基础,因此三年时间内要完成四年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尤其是公共基础课过多,学生精力有限,学习存在多而不精,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课程计划会根据市场需要添加新的科目,这些科目可能在体系上与已学过的某一科目相似但内容更加详细,仍然开设新的课程,课程交叉重复设置严重,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②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相差较大,易使学生形成错觉,认为专业基础课远远没有专业技能课重要,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并轻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③专业技能课为必修课程,容易出现忽视学生基础与兴趣,一味培养学生的特长而挫伤学生自信心的现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教学中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专业基础课课时少,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停留在走马观花层次上;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脱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大多缺乏幼儿园教育的良好经验,因此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就较为浅显,大多时候只是深入地阐释理论本身,而较少涉及该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这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意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较弱,案例分析能力较差。
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多数学生习惯于上课时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做好课后思考题,而忽视了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巩固与思考;若作业超出的课本内容,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不假思索照抄百度的内容。
③活动收效不甚理想。高校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学生热情非常高,活动的质量也相当高。但总的来说,没有参与的学生还占大多数,活动多以比赛形式展开,在活动前学生只知道参赛要求与评分标准,至于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标准没有培训与解释;在活动结束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活动总结与讲评,致使学生享受了参与的乐趣而没有提高的喜悦。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建议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全才与专才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教学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高专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培养高规格的人才而一味地照搬照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原则上来讲,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但作为个体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且不可为了培养全人,而忽略了特长的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一方面应深入研究就业市场,尤其是本地区就业市场所需人才的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在专业技能已普及、学生已入门的基础上,适当地将专业技能课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第二,处理好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的关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课程回答“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更要考虑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在课程实施时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向社会需要的方面发展。如理论知识学习强调基本概念与原理,而忽略理论的研究过程及理论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岗位要求适当删减或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为特长发展服务。课程实施即课程教学既要满足专业培养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
第三,提高案例教学的意识与案例分析方法的指导。学前教育是每个人都曾经感受或正在实施着的事情,但并非所有的经历都是成功的、科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应该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因此所用到的教育案例应该是典型的,而非随手拈来的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或自己的育子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收集典型教育案例的意识,有用科学理论分析成功或失败教育案例的能力。与此同时,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得“理论有用”观念的同时明白“理论如何用”的方法,鱼与渔共得。
【关键词】个案研究;案例;幼儿;言语;行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琪琪,是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女孩,居住于安徽省合肥市,现已三十三个月大,即将读幼儿园。琪琪的爸爸就职于某企业,是一位职员;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周末和寒暑假在家带孩子,周一到周五均上班。爸爸妈妈上班的时间,琪琪由奶奶带。像琪琪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在中国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琪琪妈妈和奶奶的访谈,了解到研究对象平时的成长情况。访谈提纲以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两个维度展开,筛选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结合案例和教育教学理论,得出相关结论。
二、案例描述
案例1 不要指她的眼睛
琪琪二十八个月大了。一天,琪琪的爸爸下班回来,琪琪一下子就扑到爸爸的怀里撒娇。片刻,爸爸和琪琪就一起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爸爸,爸爸”,琪琪躲到了椅子后边,小脑袋一会儿从椅子左边伸出来,一会儿头又从椅子右边伸出来,一会儿蹲下去,一会儿站起来。“我看到你啦!”,“我抓到你啦!”爸爸得意洋洋,三两下就抓到了躲来躲去的琪琪,一边说着一边用食指指尖指着琪琪的眼睛说到。“不要指她的眼睛。”琪妈妈在一旁提醒,爸爸愣住了,有什么不对劲么?“你手指她的眼睛,她跟你学,到幼儿园也用手指其他小朋友的眼睛,一不小心,戳到别人的眼睛上可就危险啦”。
案例2 跟谁学的话
立秋刚过,早上七点,琪琪的妈妈一打开大门,便看见门外是雾蒙蒙的一片,湿气很重。“WO KAO,又放炮啦!妈妈你看!”琪琪尖叫到。琪妈妈忍俊不禁,所见之处皆是大雾,哪有这么多炮来放,根本就是浓浓的雾气罢了。可细想,也难怪,孩子三十二个月大了,自孩子懂事以来还没见过雾。显然,孩子将之前她看过的放鞭炮产生的浓雾和早上门外的雾气混为一谈了。可琪妈妈又郁闷了,孩子怎么会说WO KAO这样的词语呢?家里面没有谁说过这样的话啊?看电视学来的?“琪琪,你刚才的话都是和谁学的啊?”,“什么呀?”琪琪有些盲然。“就是你刚才那样那样的话呀!”琪琪妈妈只好把刚才琪琪说的又重复了一遍,“我和爸爸学的”,“我怎么没听过呢?是不是爸爸哪天一不小心说出来的?”琪妈妈想到。“以后不要说这个好么,这是不文明的话”,“恩”琪琪点头。“你看,外面现在没有人放炮,是下起了大雾,不是放炮,明白吗?”琪妈妈又补充到。
三、案例分析
(一)老鹰捉小鸡本质上是角色游戏
案例一中,琪琪在行为上并没有发生用手指戳到其他小朋友的情况。但孩子母亲从爸爸和孩子的游戏中,预见了亲子游戏中潜在的危险。角色游戏是孩子在幼儿阶段喜欢的一种玩耍方式,也是父母与孩子间常见的互动方式之一。孩子在玩耍中手脑并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得到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世界,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游戏,是孩子建构对世界认知的途径之一,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早的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老鹰捉小鸡,本质上就是角色游戏。
(二)亲子关系也是师生关系
案例二,即使是孩子爸爸偶尔一两次说过的话,也无形中被孩子模仿到了。可见,家庭在幼儿语言学习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幼儿园的教学以活动教学为主,但知识和技能并非学习的首要任务,幼儿行为习惯等的培养才是首要教学目标。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从咿呀学语到连贯说话,幼儿的启蒙与学习,父母都是第一引导者和责任人。毕竟,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时间远远大于与同龄人的接触时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有意或无意印刻在了孩子的脑海中,内化为孩子自己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影响到幼儿今后的成长。在家庭中,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既是亲子关系,也是师生关系,家庭犹如一个小小的班集体,父母、亲长、幼儿都是这个集体的组成人员,彼此交互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一直伴随到幼儿成年直至终生。
四、研究结论
(一)亲子活动中要杜绝潜在危险
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的时候,可能没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是亲子游戏或是角色游戏,所以也就更为放松和自然。这也导致,家长较少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家长的言行无意识中被孩子模仿或学习。但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毕竟是直观而片面的,游戏活动中成人能认识到的危险因素,幼儿基本上是难以预见的。因此,孩子家长或成人,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游戏活动中诸如会造成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将其阻止、控制,使其消灭在萌芽阶段;家长在履行监护人的责任的同时,也承担孩子学习的向导,在活动中教育孩子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做了以后要承担一定后果的。
(二)家庭是幼儿语言习得的主要场所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婴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孩子九个月之前。也就是说,孩子在九个月之前,与母语的接触程度决定了其说话的早晚和语言发展的快慢。实施双语教育的婴儿说话会稍晚,另外,生活中常见的有的幼儿说话晚,或者有的幼儿到了儿童期或成年期有口吃的现象,归根到底都是幼年时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家庭教育这里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上述问题也就引刃而解了。孩子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教育,孩子要先能听的清楚,才能说的清楚。家长在和孩子说话、对话的时候,应尽量做到一字一顿、抑扬顿挫、吐字清楚,还应保持适当的音量,不用不文明的用语,不用网络词汇,也不要自己自创的词来和孩子对话。穿鞋就是穿鞋,不要说成穿鞋鞋;奶瓶就是奶瓶,不要说成瓶瓶。
(三)身教大于言教
孩子对世界的模仿,起源于家庭中对父母及养育者的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早已揭示了模仿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家长不是幼儿的同伴群体,却担任了幼儿同伴群体的部分角色,幼儿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来自成人的影响。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自己却电视看地津津有味,孩子能不被电视分散注意力吗?当成人要求孩子不去随手扔垃圾的时候,成人自己是否也做到不随手扔垃圾了呢?当家长要求孩子做个文明人不讲不文明的话的时候,家长自己是否也讲文明懂礼貌呢?其实,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最好方法和方式,就是说话人不要那样去做。
参考文献
[1] 袁梅.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理论精髓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4(03).
[2] 陆芳.浅谈幼儿教育与性格塑造之间的关系[J].学周刊, 2014(10).
[3] 张其龙.幼儿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点体会[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3(02).
[4] 顾文华.基于幼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J].福建教育,2013(4).
【关键词】社区资源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0-02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论是欧美、台湾还是日本等地区,都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职能,开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国内近年也兴起了新生事物――社区儿童教育,还有的社区积极开拓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责任心是个体重要心理品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2)理论依据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2.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有利于将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的其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2)通过研究,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3)通过研究,可以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包含在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我们理解为是人们生活周围的各种机构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二)研究思路
立足于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有益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责任心;
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创新家园共育的形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幼儿进行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利资源,了解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为课题研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案例研究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料,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3.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与内容;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4年6月)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段不平凡的教研之路,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收获。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加深了对孩子们责任心的了解,并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出谋划策,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开题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家长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如何培养大班孩子的责任心”调查研究工作;
3.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在春游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活动;
4.六月底我们根据开学时的调查表,交流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三)课题从2011年3月进入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如: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与社区携手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的活动;2.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中班社会活动《能干的我》和小班语言活动《一二三爬起来》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3.利用家长资源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小班幼儿责任心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寻找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 幼儿园 合作 安全
【中图分类号】G61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53-02
一、案例描述
3月份的一天下午放学时,一位家长急急忙忙地找到我,说孩子刚才被糖噎住喉咙了。原来今天是小一班乐乐的生日,放学时乐乐的妈妈带来了圆形的各色糖果,将糖果分发给班上的小朋友。当这位家长接到孩子时,孩子欣喜地说:“这是小朋友过生日,发给我的糖。”接着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正跑着,突然孩子一下子停了下来,脸通红。家长吓坏了,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后来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家长才松了口气。
“孩子生日吃糖”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边跑边吃差点导致幼儿生命危险,这件事给教师和家长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
二、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很多家长喜欢让幼儿带来一些食品与大家分享,而且家长平时也经常让孩子们拿着糖果在路上边走边吃,甚至是边吃边在在路上奔跑、游戏,家长们则远远地站在一旁,或是俩俩聊天,这些都是发生危险的安全隐患。孩子尚处在幼儿期,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受到伤害。如果我们家长有安全意识,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中,家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幼儿安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现实中发现,家长这种特殊的宝贵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运用。
(一)家庭对幼儿安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家庭对幼儿安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意识到家庭安全教育对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幼儿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实际生活中只有很少的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教授孩子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
(二)家庭安全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引导
家庭安全教育常常处于自然状态或习惯状态,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引导。一方面,有些家长自身防范意识较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对孩子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因而难以承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盲区、误区。例如,家长一旦意识到外界对幼儿构成威胁的因素时往往采取全方位保护的行为,认为“少活动、少出事”。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越俎代庖包揽所有事务,剥夺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使得孩子缺乏基本的应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而有些家长片面追求幼儿智力发展,对孩子溺爱有加,过度保护,对幼儿的危险行为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造成幼儿缺乏避险意识和自救技能。
(三)幼儿园对家庭安全教育资源不够重视
幼儿园对家庭安全教育资源不够重视,尚未真正树立“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发起的,家庭只起着“配合”和“接受教育”的角色。在幼儿教育中只强调幼儿园对家长的指导,忽视家长对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参与,结果造成家长缺乏对幼儿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对策与建议
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是一个家庭幸福极其重要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由此可见,家园合作互动将是加强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倡导 “家园合作”,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幼儿安全教育
在幼儿安全教育上,幼儿园及家长都应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共同预防安全事故,将幼儿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幼儿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全面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及家教水平。
如: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理论培训,提升家长生命意识,认识到家庭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为幼儿安全自护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家园联系专栏向家长介绍自护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主动参与对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
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一些家教方法,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教给幼儿正确安全知识,强化其安全意识。例如,告诉孩子在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不能边跑边说边吃东西;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不乱吃药;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开关门时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120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志;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等等。
(二)强化“家园互动”,有效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安全教育
过去我们一般只强调幼儿园对家长的指导,忽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家的参与,结果家长接受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也成了被动的,迫不得已的事,参与活动也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事。幼儿园有效地吸引家长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不断改进,同进也可促使更多的家长成为称职的“教师”,为孩子营造安全成长的空间。
1.丰富家长参与类型
为了吸引每个家长都参与到幼儿安全教育中来,必须丰富家长参与的类型,帮助不同类型的家长掌握幼儿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
(1)视觉型参与:建议家长多阅读“家园之窗”“ 网站上家园专栏”上有关幼儿安全教育的文章和信息,或利用班级互动平台,与家长交流幼儿安全教育方面的信息。
(2)听觉型参与:引导家长参加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指导讲座” “家长课堂”、“家园共育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交通干警、消防队、保健院儿保医生来园给家长做专题讲座,将一些家长需要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或通过“接送交流”“电话交流”等形式与家长就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交换意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安全教育。
(3)动觉型参与:倡导家长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置身于幼儿园组织的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直接感知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触觉型参与:鼓励家长围绕安全主题展开讨论,挖掘、提炼隐含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因素,获得相关教育资源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如:《在家中玩耍》《厨房里的安全》《不乱用药品》《浴室里》……,在活动互动中增强了家长对安全教育的认同感,并激发家长的参与性,积极配合教师,从而达到教育的一致性,使对幼儿的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
2.发挥家长独特优势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教师要善于利用,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和强度。
(1)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不同的家长所从事 的职业是不同的,幼儿园要吸引家长加盟教师队伍,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实安全教育的力量。例如,可邀请身为消防队队员的幼儿父亲,进班开展“家长义教”活动,给幼儿讲消防知识,示范如何紧急疏散。还可邀请儿科医生的幼儿妈妈,为家长讲“传染病预防讲座”,为幼儿上“保护牙齿”的卫生安全活动。
(2)挖掘家长的时间优势。针对孩子们的爷爷奶奶都已退休,有充足的时间这一特点,可以把热心支持幼儿园工作的祖辈家长组织起来,建成一支安全教育志愿者队伍,邀请他们来园参与“家长护校”,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献计献策。
3.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什么是学习积极性?简单地说,学习积极性是指一个人想学习,乐意学习;从理论层次来阐述,学习积极性是指一个人对学习活动产生自觉的、强烈的参与要求,并使自己求得发展的心理倾向。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就是缺乏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所任教的科目为幼师专业的《幼儿教育学》,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而且这门课也很容易枯燥,学生对这门课也很难产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结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心理,从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众所周知,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老师讲,学生听,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老师就像一个水笼头,而学生就像一个水槽,当水笼头流水的时候,水槽就会接水,绝不让水白白的跑掉了,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形象、贴切、恰当的比喻,也正说明了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奈,而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支持者,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在讲福禄培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的幼儿教育思想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给他们一一讲授,而是分成几个小组,让同学们分别讨论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每个小组找一名代表,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总结的也很全面,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他们的教育思想我们不应该全部接受,而应该批判地继承,你们再想一下,有哪些思想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呢?学生接着又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这时,我又想起了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话,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受教育者与成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走过桥,首先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动迈步的位置,始终注视着学生的脚步,有时在前引,有时在旁扶,有时在后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桥。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教师在课堂的作用。
二、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太多,所以上课的气氛有时不太活跃,所以我就想出了几个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方法:
(1)“露他一小手儿”——何谓“露他一小手”就是每次开始上课的时候,请一名同学上讲台上来,把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个幼儿教育活动或者幼儿游戏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这样,每个人都能从别人那里学来最好的东西,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和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案例分析”——何谓“案例分析”,就是针对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让同学们对此进行分析,这样就避免了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枯燥性。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明的父母因工厂加班,没能按时来接孩子。你如果是孩子的老师,该怎么办?为什么?通过讨论,既联系了教育实际,又把所学知识真正理解了,做到了活学活用。
(3)“一家之言”——何谓“一家之言”,就是针对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东西,我不亲自去讲,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掌握,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上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各抒己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去主动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竞赛学习”——何谓“竞赛学习”,就是我把授课内容分成两部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然后第一组同学分析第一部分内容,找出问题,第二组同学分析第二部分内容,找出问题,而后,第一组同学回答第二组同学找出的问题,第二组同学回答第一组同学找出的问题,看哪一组的同学提的问题好,哪一组同学回答的好,这样,利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能够很好的把握课本的内容。
(5)“学海拾贝”——由于种种原因,现行全国统编《幼儿教育学》教材是1987年编撰出版的。整个教材体系经教学实践检验虽还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但其内容已远远滞后于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第一,不能及时地反映近十几年来幼教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第二,国家在新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用以指导全国幼教工作的两个重要法规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反映,中国式的现代幼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体现不出来;第三,对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幼儿园管理和幼儿园教师等问题的阐述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所以,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鼓励学生利用学校阅览室的资源,去阅读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类的杂志,比如:《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让她们接触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选出一些优秀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严肃问题趣味化,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尝试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课件当中具有各种色彩的图片,有意义的动画,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使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各种信息接收渠道都能顺利开通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再比如:每周抽取一定时间让学生观看优秀幼儿教师的观摩片,既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水平,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会更认真的学习各种专业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远非以上几点,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一、 案例呈现
L是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小学生,从进入小学至三年级期末,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尤其突出。数学老师让其担任课代表,她也愿意做老师的小帮手,因此在班中逐渐树立起较高威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从四年级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她任性、固执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不愿在学校吃午餐,让新任班主任着实大吃一惊!出于好心与关心,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想帮助她改正这一不良习惯。可是,矛盾由此而生,以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大家意料。
第一学期,与班主任由此产生纠葛后,她开始讨厌班主任,讨厌上语文课,直至发展为讨厌学校。第二学期,出现厌学现象,在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勉强来校学习,但开始表现出行为过激,经常与班主任顶嘴,常用怪言怪语来挤兑同学,有时还打骂同学。班主任感到压力巨大,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求助于家长,但她听不进亲人的任何劝导。学校领导也出面调解,与老师、家长多次商谈,甚至想请她尊敬的数学老师出面劝导,但其自尊心极强,不愿与数学老师面对面谈心。数学老师与家长也多次面谈,商议如何尽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一难题。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期中考试后她死活不肯来学校上课,宁愿辍学在家,吃吃玩玩睡睡,父母亲、外祖父母为此忧心忡忡。
辍学期间,她父亲非常着急,总是给她讲道理,她不但听不进,还顶撞说:“平时不管我,现在谁要你管我?”几个来回以后,父亲气急了,狠狠地揍了她一顿。她当时表示要改正,但过后又故伎重演。母亲平时与她较为亲近,她也相对服从母亲的管教,可这一次,却不听母亲的好言相劝,为此母亲也动手打她一记耳光。外祖父母看她辍学在家也烦恼,常劝她几句,不料她不仅不领情还与二老对着干。后来大家只能顺着她。
其实读一、二年级时,L也时常不吃午餐,她父亲曾几次请求老师帮助改正其不良习惯,前任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还想方设法劝说其吃饭,但她相当固执、任性,所以并未真正找到解决办法。
她父亲还曾委托自己的一位同事(与他女儿蛮投缘的)带她去心理援助中心,她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逃跑了,其父非常无奈。此后L持续抵触,一直嚷嚷“父亲是大骗子”,咨询非但没做成,反而雪上加霜。母亲提出换个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其父亲不同意,认为孩子将来升学,要适应不同的学校班级环境,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根源,此建议只好作罢。
临近期末考试,她在父母软硬兼施下才来学校上课,但她到校后,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做完考卷立刻逃离教室。由于其在家也翻看书本,各科考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二、 分析诊断
L的厌学情结里有着复杂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家庭环境复杂
经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她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常年拼搏于职场,把她从小交给老人抚养。L由于自小体弱多病,老人比较娇惯她,于是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习惯对小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她母亲是一个80后独生女,虽然知道教育孩子要注意些什么,但由于三代人居住在一套房里,想管教时,总会遭到老人的阻挡,孩子见有人撑腰,于是更加不服母亲的管教。而父亲因平时工作忙也疏于孩子的管理。
L在幼儿时期属于敏感性体质,存在注意广度及选择性差、养育麻烦等问题。在入小学学习前后,就有情绪焦虑和学习情境的适应等困扰,可以说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唯学习成绩观念偏颇
L的父母亲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的自身命运,特别是其父亲,从外省偏僻农村考入上海名牌大学,从而有了现在的工作,因此他俩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挺高,很看重学习成绩。
家长只强调学习成绩突出,不注意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方面存在欠缺,最终培养出一个“跛脚”的孩子。而学校也因为孩子的成绩优秀而评她为优秀学生等,无形中更凸显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对于L来说,做人和保持身体健康相比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重要,常有抵触情绪,如若再给她施加外力,提出“过高的要求”,那她就不得不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辍学之道了。
3.学校处理问题粗糙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要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的秉性、优缺点以及家庭背景等,这样一旦碰到棘手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早已在家里形成,教师是无法通过较短时间改变的。
班主任在管理L吃午饭的事情上压力很大,出现失眠、焦虑和烦躁等心理问题,于是求助学校领导。但领导建议的说教批评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引发她强烈的逆反心理。慢慢的,她变得灰心丧气、郁郁寡欢,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后来竟发展到常与班主任顶嘴,骂老师脏话,破坏上课秩序等。虽然期中之前她仍去上学,但只是敷衍家长而已,她自身对学校、班级已经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和恐惧情绪,那里给她带来的主要是痛苦和恐怖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有可能,她便渴望逃离学校。
三、 应对策略
1.适当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三岁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责任重大。现在,L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为人处事习惯,如不尊敬长辈和老师,说话随便,自私自利,不能正常食用三餐等。父母现在要介入,必须从日常生活琐事着手。
家庭结构简单化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封闭性和单一性、替代性等问题[3]。L的父母亲要正确使用教养权,千万不能让祖辈随意干涉教育,甚至代替行事。虽然现在开始有点晚,但还有时间。之前,孩子与母亲较为亲近,但父亲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介入她的生活与学习,给她言行上的影响,如可以带她去自己的家乡看看农村的儿童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又是怎样与老师、同学相处的;带她去自己的单位看看到底父亲在忙些什么,创造更多与人交流的时空,从中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
2.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家长和教师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只有具备正确的育人观,才能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平时要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
在日常学校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德育教育活动应该增添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欣悦接纳,从而让德育教育活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性、赞誉性的积极暗示,要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学会冷处理,避免矛盾被激化。
对于L来说,应当给其设置一个恰当的做人目标,刚开始目标不要过高,否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目标太低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施加过大的压力,而应给予不断的鼓励和帮助,切忌因一时的反复就失去信心。
3.建立适度的学生诉求管理机制
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她入手,主动与她交朋友,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思想上消除心理障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使她体验到集体的温暖[5]。
此外,学校通过心理教师的日常指导与参与沟通,或者通过邀请外来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咨询,可以使她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厌学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6]。开展正常的日常沟通和心理疏导工作,保持听取学生诉求的常规渠道,完善学校管理。
总之,学校与家长要携手合作,纠正和克服L的“厌学”情绪,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因势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加强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使厌学的她消除心理负担。通过齐抓共管,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7],帮助其重返校园。
四、 采访后记
经过学校与家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孩子身上有了许多的变化,变得阳光开朗了,逐渐恢复了先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来到学校就读,看到老师也能说声“老师好”,她与班主任彼此也能相安无事,但愿她从此“学习做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的路走得更顺畅。
小学、初中、高中是人的生命历程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可能会在逆反的青春期阶段产生。对于家长来说,L小学高年级阶段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能不说是幸事。这样可以让她的父母提前认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各科学习,更要让孩子树立责任感,从而为她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并体验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也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机制[8],利用心理咨询室配备的各种设施,发挥学校心理教师专业特长,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许翠,许晓旭,一个辍学案例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
[2] 朱小红.咨询心理学视阈下的辍学案例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 严云堂. 易子而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4] 马万华,郑真真.她们为什么不上学了?―河北某县女童辍学问题案例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5] 尹瑶芳.一个辍学生的病理分析[M].//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上下)[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6] 赵静雯,刘丽娟.论中国当代辍学青少年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技博览,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