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汉语启蒙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双语教育;幼儿;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3-02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即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族语—汉语双语教育,外国移民区的外语—汉语双语教育和单汉语区的汉语—外语双语教育。那么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地,我们所指的双语教育就是第一种模式即民族语—汉语双语教育。
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新疆维吾自治区党委、政府在2005年7月制定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各地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制定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并积极的付诸实施,随后又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等通知,截至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班6714个,在园少数民族幼儿26.67万人(含民考汉),学前双语教师7832人,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发展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虽说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目标明了,教学组织形式不恰当等,这些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双语教育认识的偏差
幼儿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此处指汉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换言之,教师能用流利的两种语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组织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使其对第二语言有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听说的兴趣,促进其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双语教育中,语言本身的地位是双重的,它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双语教育通过将语言渗透于不同学科,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双语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双语教育并不是一门学科课程,并不等同于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简单的相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因此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融入汉语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的过程。而且语言也是思维的外壳,学习不同的语言也就是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双语教育”是一门综合课程。
二、双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偏差
笔者调查到,在很多双语幼儿园,大多数老师将“双语”当做一门学科“汉语”来授课,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情景教学,培养幼儿的习得经验。而且教学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有的甚至全盘拒绝母语,从一开始要求幼儿学习拼音、然后到写字、认字,教学方法也是单一的注入式的讲授法,要求幼儿背诵记忆生词等,这不仅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方面因为处于3-5岁的幼儿生理和心理的还不成熟.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宜过高。而且幼儿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感受、顺应和内化而习得关于语音、词汇和言语经验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语言教育的规律及教育的原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幼儿喜爱和容易接受的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到运用语言的魅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在教师创设的可操作性的环境中,通过老师言语教育活动的示范、讲解、文学作品的赏析、情景表演等多种方法来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自我构建;另一方面,学前阶段属双语启蒙教育时期,重在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教育内容宜以实用性强的口语和儿歌、诗歌为主,并不是从拼音、识字、和汉语发音等的学习。有些老师在幼儿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纠正幼儿的汉语发音,从而造成幼儿表达的障碍,很多幼儿被老师纠正过以后甚至“停止发声”,因此在双语教学组织中,要鼓励幼儿运用汉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及时的给与幼儿适当的鼓励、积极吸引幼儿利用汉语与老师和同伴交谈,积累语言交往的经验。准确的来讲,幼儿对于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习得”而来的,目前很多幼教专家都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环境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允许多种与幼儿语言发展有关的符号参与,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对母语学习的规律来创设适应的语言情景、心里环境来引导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的熏陶,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有利的刺激和强化下,产生用汉语交往的需要和愿望,进而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汉语语言思维和使用汉语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三、双语教学目标的偏差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幼儿园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试行)》里面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幼儿的双语教育”中对于幼儿“汉语”领域的目标规定是:“乐意听、说汉语,具有初步的听和说的能力,逐步运用汉语学习和交往,体验与各族小朋友学习合作、共处、共存的重要和快乐。简单来说就是“以汉语听、说训练为主,重点解决汉语言表达问题,培养幼儿应用双语的能力”。有的双语幼儿园在幼儿在双语学习过程中,老师以量化的指标去要求幼儿的双语学习,单纯的追求幼儿会讲多少汉话,会识多少汉字,会背多少诗歌等,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枯燥复杂的语言训练,甚至还以听写,考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评价。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我们双语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不仅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严重的还会造成幼儿语言学习的负担,从而产生厌学的情愫。学前双语的另一个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幼儿未来学习汉语打好基础,因此在幼儿园老师在平时学前双语评价时要把握好评价的目标,不能一味的追求表面的教学效果,造成幼儿心理的负担,从而影响到将来的双语学习。
四、结论
以上几种就是从教育层面上分析幼儿园双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将影响今后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我们在积极提高幼儿双语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言语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双语能力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开拓以幼儿兴趣点和经验范围内的双语学习的模式。并探讨以园所机构为依托,争取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对幼儿双语学前教育的理解,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教学,形成家—园—社区为一体的学前双语学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有珍.儿童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2]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3,(6).
[3]马文华.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06,(5).
坚持我校“十二字”教育模式,全面贯彻和落实学校工作报告精神;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和谐幼小衔接,重视习惯养成,夯实母语基础,强化英语特色,突出教学中心,精心打造部门双语文化品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自醒自觉,高质高效,以优异的成绩,向十周年校庆献厚礼。 二、工作理念
1、坚持情商第一,寓学于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2、坚持阅读第一,快乐高效。尽早阅读就是一切。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在阅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中奠定人生基础。
3、坚持英语第一,学用结合。大量输入,交际输出;渗透文化,自然习得。
4、坚持潜能第一,注重后劲。尊重儿童天性;赏识每一个孩子;开发右脑资源;让学生从小充满灵性、悟性、个性、创造性。
5、坚持教师第一,敲打锤炼。自醒的教师最自觉,自觉的教师最强大。真心爱学生,真才教学生,真知感染学生。
三、常规工作
1、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基础课程、能力课程、个性课程、德育综合主题活动课程。
一是抓好国家基础课程,打稳根基。学习课程标准,坚持探索“负担轻、质量高”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先”字教学法——让学生先质疑、先思考、先表达;探讨“让”字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
二是巩固校本能力课程,强化技能。语文——上好每天十分钟写字课、晨读诵诗课、阅读课、童话创作(演说课)、语电课和中国传统文化课。英语——上好唱背课、口语课、视听课、剑桥读写课和英美传统文化课。数学——上好电脑速算课,增加思维训练课。上好六门综合能力课,指导教师要选好题,备好课,提高教学质量;配合专业教师上好钢琴课和游泳课,要求学生提前到达课堂,保证准时开课;教师不随意扣留学生,保证学生受到良好教育。设计并组织好一年级晚自习下棋等益智活动。校本能力课全部纳入课表管理。
三是坚持个性特长课程,开发潜能。上好科普课,于第二周进行。指导学生选切实际的个性课课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注重过程研究,做好过程记录,做好答辩展示,第三周准时开课。建立语数英培优班,并纳入个性课管理。培优班做到“有赛必参,有奖必得”,并都要力争第一。组织好每周三晚科教电视,精选内容,吸引学生。
四是坚持德育综合主题活动课程,学会做人。继续开展以“孝心献父母”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一活动内容要做细、做小、做实在,有些内容不随意更改,直到成习惯;二活动影响要做大、做强、做深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调动每一个家长的积极性为我们服务,直到学生“气质与众不同”,“即使不穿校服,也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的”。继续开展“孝心献父母”经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孝心小标兵”评选,编辑《孝心献父母专集》,举行“献孝心”展示课,结合孝心活动实行家访等。让学生在“学孝、行孝、劝孝、献爱心”活动中,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感悟做人的真谛。让初小部德育之花在孝心活动中绽放。
2、进一步研究上下衔接:英语衔接、汉语衔接、生活衔接
第一是初小与幼儿园的衔接。
英语衔接:初小部“不能停”,还需要“助跑”,否则前功尽弃。我们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一条经验教训:孩子从大班升上小学一年级,英语还需要强化,还需要入骨、入髓、入心。
关键词 南疆 幼儿教师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12-02
幼儿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已经逐渐由教育属性演变为服务性教育属性。面对着新形势的要求,幼儿教师旧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均不符合当代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南疆地区深处天山以南,包括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等地区。主要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塔塔尔、塔吉克族、柯尔克孜等,其中少数民族占南疆总人口95%以上,在幼儿园中“双语教育”为主。所以提高南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是南疆幼儿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南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现状
目前,南疆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双语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念和师德等三个大方面。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幼儿游戏的玩伴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幼儿教师要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社会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传授给幼儿,但是,目前,南疆大多数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差,发音不正确,不少幼儿教师不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深厚,而且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与此同时,许多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不仅各种专业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而且在知识素养、教育信念、思想与心理素质等方面亦感不足,难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为提高南疆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管理发展。
二、南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双语能力的培养
新疆双语教育地区差异较大,在南疆地区的农村、北疆的牧区,因少数民族占多数,因此使用民语为主、汉语为辅;在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和北疆地州市所在地,则是汉语为主、民语为辅;目前,双语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老师,占到87%,汉族老师只有百分之十几。大多数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以前都从事民语教学,后来经过培训转到双语,一下子转过来有困难。尤其是农村的教师,能力有限,但是没有人接替他们。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紧学前双语,搞好幼儿园教育。再次因地制宜,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重视双语幼儿教师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是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基础,幼儿教师应备以下专业知识:
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认识和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前提。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知识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幼儿教育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是有效进行教育的基础。
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学前期的教育是为人生奠定全面基础的教育,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也是多方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动物、植物、文学、数学、社会、天文、地理、物理、化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才能启迪幼儿的智慧,熏陶幼儿的人格。
3.幼儿教师应具备全面的基本功。会说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能写较好的钢笔字、会画较好的简笔画,能弹、跳、唱,能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并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加以运用,提高教学的质量。
南疆的幼儿教师入院之前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到了良好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充分与现实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地发挥。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外出学习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很少,没有自身发展而导致工作热情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现象。因此,要加强对南疆幼儿教师的培养,以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幼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对于南疆幼儿教师来说责任更重,因为他们所教的幼儿的父母大多数是文化程度很低,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跟家长沟通的过程当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是他们不仅教育孩子,同时也教育着家长。而且大部分家长各方面的素质很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对,所以在南疆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平。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幼儿以楷模之影响。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谈吐文雅、朴素。那么,南疆幼儿教师就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拼搏,遵守职业道德,以博爱为基础,以自身的言行为榜样,为南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针对南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应促进幼儿教师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适当加大对南疆幼儿教师培训和锻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梳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谐音双关 拆字 谜语 对联
欣赏汉语汉字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二是欣赏汉语汉字“结构”的趣味性。本文只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一、谐音双关
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语音对应几个字形”,也就是“多字谐音”。下面是各种场合中巧妙的“谐音双关”。
“谐音”可用于“诗句”、“对联”、“谜语”中: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双关为“情”。
②贾岛言醉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贾岛假倒”谐音;“刘伶留零”谐音。
③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冰兵”谐音;“泥尼”谐音。
④谜语: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谁的腿最“长”?
二、拆字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即把“字”的结构灵活“拆”开,根据场合随意附会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难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写成“诗词”或“对联”
①何字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边伏。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烟”,“夕夕多”。
这有关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烧煤,只烧山上到处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粮而不做饭,只在傍晚时才下山回家做饭而冒出缕缕炊“烟”。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很严的格式,谁违背了格式就罚谁饮酒。
甲:一个“出”字两个“山”,
二字同旁“锡”和“铅”,
不知哪座“山”产“锡”?哪座“山”产“铅”?
乙:一个“吕”字两个“口”,
二字同旁“汤”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汤”?哪一“口”喝“酒”?
2.通过“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意见:
张、李、刘、陈四个人是朋友。陈犯了错误,由李负责处理。陈托张和刘去请李吃饭,席间通过“酒令”说出了看法。
张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贵手,不要处分陈。
张: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李坚持要依法处理,不看面子,劝张不要管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变成“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刘听到李不讲朋友情面,仍要处分陈,就说李是仗势欺人。
刘: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水加“欠”变成“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谜语
(一)关于“物”的谜语
①一个亭,斜柱撑;上边有水流,下边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绿叶装,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节日食品]
(二)关于“字”的谜语
①争先恐后。
②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到山巅,
回家恐怕别人笑,躲在山中不肯还。
③床前明月光。
四、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一“对”二“联”。所谓“对”是指形式上的成双成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相对的字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节奏相应;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地融于一个意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汉字字形的“方块”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适合于“对联”的“规整对称,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没有“方块”的汉字,就没有对联。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的对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名词“水”对“人”,“碧玉环”对“苍龙背”,动词“去”对“行”,介词“从”对“在”,方位助词“中”对“上”。联中“碧玉环”、“苍龙背”联想丰富,比喻精妙。全联动静谐和,既描述了赵州桥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去”、“人行”的动态美。此联只用14个汉字就描绘和赞美了赵州桥的风采和雄姿。
(一)“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第一本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1998年问世以前,我国没有语法著作,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语法教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国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法教学方式就是“对对联”。著名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及传统启蒙教学中“对对联”用的《笠翁对韵》等都是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认真研究我国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笠翁对韵》等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及传统启蒙教学用“对对联”方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语法教学,对当前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际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对对联”教学和训练对学习者的要求:
下联字词的“义类”跟上联对应字词的“义类”相同。
下联的“语句结构”跟上联对应的“语句结构”相同。
传统启蒙教学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语法教学,专门为“对对联”教学编写出版了许多教材,如清代李渔(字笠翁,1611-1679)编写的《笠翁对韵》,列举许多富有文采的“对子”供学龄儿童朗读和背诵,对儿童的语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编的《笠翁对韵新注》,现摘录该书的片段:
[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2.对一些“对联”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过霜桥竹叶三”的分析:
“犬、鸡”是“家养动物”,“行、过”是“自身移动”。
“雪、霜”是“冬季气候”,“地、桥”是“空间处所”。
“梅、竹”是“观赏植物”,“花、叶”是“植物构件”。
“五、三”是“基本数目”。
传统“对对子”教学要求学生学的“义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现代语法教学要求学生学的“名词”,要细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类的知识:(括号内是现代的术语)
“鹂、鹭、柳、天”皆为“物名”(名词)。
“黄、白、翠、青”皆为“属性”(形容词)。
“鸣、上”皆为“行动”(动词)。
“两、一”皆为“数目”(数词)。
“个、行”皆为“单位”(量词)。
③关于结构的知识:
“两+个”、“一+行”都是“数目限定物量单位”(“数词”限定“量词”)。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都是“属性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名词”,即“定语”限定“核语”)。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量词”,即“定语”限定“核语”的“定核结构”)。
“鸣+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动及于处所”(“动词”及于“名词”的“述宾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主体做某事”(“主述结构”形成的“主述型单句”)。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是没有“语法教学”,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即“对对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高效的“对对联”式的语法教学,才培养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众多文学大师,才创作出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水浒传》、《红楼梦》等灿烂辉煌的世界名著。
(二)对联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对联情感深挚: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2.有些对联言简意赅、巧妙工整:
①观海天作界;
登山人为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有些对联一句之中有反义词或循环语:
①四面灯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②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4.有些对联字词重叠妙语连珠:
①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路边宿鹭,露落鹭飞路未飞。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5.有些对联用语通俗平易近人: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不分南北;
一、活化语文 激发兴趣
六七岁的儿童,特别活泼好动,自控力很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实验教材尽量考虑这些特点,每一课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还编排了一些儿歌,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学习o、o、e三个单韵母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是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一只大公鸡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头发现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几只刚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跟在后面凑热闹……孩子们是最喜欢故事的,没有哪个孩子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了o、o、e的音和形,又在教师的故事里受到了美的感染。
二、训练思维 发展语言
实验教材汉语拼音的整合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声母“ch”时,教师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说:“图上画了一只小刺猬和一个小男孩,他们都在吃苹果。”另一名同学补充说:“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小刺猬蹲在椅子后面吃得可香呢!”’我刚对这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了肯定,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都吃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丰富了语言。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是否有新的发现。学生很快说出:“小刺猬蹲着的身体就像 ‘c’,小男孩坐的椅子就像 ‘h’,合起来就是‘ch’,而吃苹果的‘吃’读得较短一些就是‘ch’的音了。”在观察图画启发思维、发展语言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声母“ch”的音和形,而且悟出了学习方法,产生了轻松获得新知的喜悦感。
三、以人为本 倡导自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件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实验教材中复习部分,正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进行设计编写的。以“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连”“我会摆”“我会认”“我会想”这样的形式出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自信心。我在深入了解了全班学生学习拼音的情况之后,发现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就学过拼音,让他们以“我教你”或“我帮你”的心态重新学习汉语拼音,他们乐此不疲。另外,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声、韵母说词造句,赋予字母以意义,是帮助学生记住发音的好方法。我的拼音教学中又出现了“我会说”“我会编”“我会讲”……这样,不仅有利于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而且学生在思考和运用语言描述字母的同时,进一步训练了儿童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基本要求。
四、多元设计 全面启蒙
[关键词]语音训练 不利因素 有效对策 提高效果
一、引言
广东省汕头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英语专业主要是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英语教师或双语教师。作为未来的幼儿英语启蒙教师,规范标准的语音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学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开设整整一年的语音课,每周两节课,使用的教材是唐锡玲、黄秀萍主编的《英语语音基础》。本课程以口头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掌握48个国际音标的正确发音、英语话语节奏规律、语调,了解基本的语音知识和语音规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学会用自然得体的语调、流利顺畅的语言表情达意,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用标准流利的英语组织开展幼儿英语活动。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语音课教学一直缺乏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渐渐地,语音课似乎变成了“正音课”。同时,生源素质和入学起点在逐年下降,多方面的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语音课的训练效果。
二、影响语音训练效果不利因素的分析
1.单一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教师往往采取这样的固定模式: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发音――个别检查――反复操练。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机械模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录音机、一盒录音带贯穿整个学年。教材内容也非常单调,主要是音素、音标词、短语和句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单个音素的发音,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帮助学生纠正音素的发音上,而忽视了对英语语流、语调、节奏、重音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结果是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单个音素,但不了解英语的语音规律,在朗读完整的句子、语篇、语段时,不懂得处理音变、节奏和语调。在语言交际中,不懂得运用交际语调进行自我表达。学生虽然经过一年的语音训练,但是还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整体语音面貌欠佳。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既影响了语音训练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背景及学习习惯的负面影响。广东省汕头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全部来自本地区各县市,大多数学生毕业于农村中学,只有少数学生来自城市中学。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不重视语音和口语训练,许多学生不会读国际音标,不懂得拼读音节,甚至完全没有开口朗读英语的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死记单词,甚至采用汉字或汉语拼音来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这样的不良习惯无疑给语音训练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新生入学的语音测试中,学生普遍存在下面的语音问题:①单音素发音错误。②辅音群(辅音连缀)发音错误或缺陷明显。③不懂得看音标直接拼读单词。④重音和节奏处理不当。⑤语音语调不合适。
3.汉语和方言的负面影响。当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语音系统时,母语的影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母语和外语的差别越大,对外语学习的干扰也就越大。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英语的发音有一些和汉语拼音的发音相同,一些发音方法和部位与汉语相似但不相同,而大多数英语的发音和汉语不同。学生往往会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处理英语的发音,如:用“衣”来代替/i/,“阿”来代替/a:/。
从语调看,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说,汉语的句子是没有“调”的,它的调表现在各个“字”。汉字有“四声”―― 也就所谓的“调”。汉字的声调是固定的,而英语的单词并没有固定的调,它的“调”体现在整个句子上,有升调、降调,还有平调。我们的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固定声调迁移到英语中,用固定的调子朗读英语句子,听起来失去了整体的和谐。
从节奏看,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节奏指句子中各个音的轻重、快慢。英语的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之间,在音的轻重、快慢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形成了英语语流有的节奏模式。英语的一个节奏群,相当于音乐乐谱上的“小节”,无论“节奏群”中的音节有多少,读完这个节奏群的时间大致相等。而汉语,除了“轻声”外,各个音节的轻重、长短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们的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一字一板”迁移到英语中,把英语句子的每一个音都发得清清楚楚,显得非常生硬,违反了英语的节奏规律。
汕头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100%来自潮汕方言区,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方言对学生的英语发音产生一定的负面的影响。如潮汕发言后鼻音明显,学生发/ η/音,轻松自如,可却容易把音节末的前鼻音/ n /发成/η/,把/pen/ 读成/peη/。潮汕方言中,澄海、潮州、汕头市郊鸵浦、岐山一带,方言中音节末尾没有合口音,许多学生把/neim/ 发成/nein/。
4.不良情感因素的负面影响。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焦虑、自卑、害羞等不良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语音训练效果。许多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语音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习语音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正音训练中,由于形式比较单一,教师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策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积极地安排自己的语音练习,除了每周两节课的课堂训练外,没有坚持每天安排30分钟进行训练。每天坚持听录音做模仿练习的学生就更少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向他人请教,自己发音不够标准、语音语调处理不够合适,不懂得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另外,其他的心理因素也对语音训练产生很大的干扰。一是紧张焦虑心理,每当老师在课堂上个别检查时,学生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有个别学生紧张得双唇发抖,无法控制发音。二是害羞心理。在正音训练时,要求口型动作一定要准确到位,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张大嘴巴、大声发音很难为情。三是自卑心理。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同学相比,语音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大声发音。当老师提问检查时,他们总是特别小声,生怕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错误。
三、积极寻找对策,促进语音课程改革,提高语音训练的效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师应该针对课程管理、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学生自身不良因素的克服等多方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创新,以提高语音课的教学效果。
1.多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语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在语言交际中,要求交际者能够自如地把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解码,即听懂对方的语言;进而用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使对方听起来清晰明了。从这个角度看,语音训练不是“正音”训练那么简单,应该和听力训练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听音、辨音和准确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另外,语音训练还应该和口语训练相结合,训练学生用适当的语调、流利标准的英语与他人进行有效交际。因此,语音课应该和听力课、口语课进行整合,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特点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教材进行补充或重编。在保留原有音素、音节、短语、句子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要补充大量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如歌曲、诗歌韵文、故事、情景对话、电影电视对白、文章节选等语段语篇资料。这些材料,可以选自课外资料或网络材料,也可以选取听力、口语、精读、泛读等学科的教学材料。为了更好地突出学前英语专业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当选用与幼儿英语相关的语音训练材料,如经典英文儿歌、童谣、英文童话剧、儿童故事、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幼儿英语教材中的材料等。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语音教材的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流、语调、节奏、重音的整体训练,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养成和地道语音语调的获得。
在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语音课件,音频和视频材料相结合,听辨音训练和口头训练相结合,模仿和实际运用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语音训练的实践性。为了达到“交际”这个语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大胆突破以“正音”为目的、以“机械模仿”为主要方法的传统语音训练模式,把参与训练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听辨训练、角色模仿、影视片断模仿、表演、演讲、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音训练。重点突出对学生重音、节奏、语调和语流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流的训练中不断提高音的准确性,学会自然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课外,布置“任务型”语音训练作业,如录音作业、对话表演、电影配音、短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创造性的训练和运用,达到语音训练的最终目的。
2.建立学生语音档案,确保语音训练的针对性。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进行过英语口语和语音的面试,教师对新生的语音情况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还不够具体。教师在新生入学后应立即进行语音摸底测试并现场录音,对每一个学生的语音基础和语音缺陷做全面具体的了解,并建立学生语音档案。教师再根据这一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使语音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3.合理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母语的正迁移。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从符号看,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和英文字母相同或相似的字母;从语音看,拼音的声母和英文的辅音、拼音的韵母和英文的元音也呈现某种对应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拼音基础,注重拼音的正迁移作用,就能够降低学生初学音标的难度。一是单音素的迁移,二是发音方法的迁移,三是拼读方法的迁移。
对于方言的影响,教师也应该给予重视。要向学生分析比较本方言区的发音优势和弱点以及在英语语音方面普遍存在的缺陷,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难点突破。
4.优化课堂心理气氛,淡化负面情感因素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人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上文提到的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整重难点、“任务型”作业等,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语音训练的兴趣。
(2)善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尤其是对语音“困难生”,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和期待,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
(3)营造和谐课堂。教师把尊重和理解带进课堂,把鼓励和关怀带进课堂,把民主和竞争带进课堂。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使课堂始终充满和谐之情、互动之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放松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完善语音的评估和测试标准。传统的语音水平测试和评估内容及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以口头测试为主,测试内容围绕音素、词、句等。完整的语音测试应包括听辨能力的测试和口头能力的测试,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建立测试录音档案,测试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目标和发展方向,建立语音测试题库,制定语音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实际语音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估。
四、结束语
英语语音课程只开设一个学年,但是良好的语音和语感的形成与作为幼儿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语音训练和指导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并且渗透到听力、口语、精读、泛读等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这一项专业基本功和职业技能,成为语音标准、表达自然流畅的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
【关键词】幼儿师范 语言文字 基本功
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作为公民读书识字的启蒙者、引路人,对普及、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师范作为直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应该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使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校就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改进与提高。
(一)信息化时代给语言文字规范化带来冲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的语言生活己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语言面貌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也出现了若干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也冲击了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主要体现在了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首先,文字运用不规范。繁体字、二简字和在网络上泛滥的所谓“火星文”屡屡出现在学生的作业、周记、作文中。如学生周记中有这样一段火星文:妗忝天氚狠OK,但溅卸①啶乜卟高典,泅西溅Ⅱ导宫怔流演,溅渴望穗翔,谷口被愆断栩溟。老师读了后简直哭笑不得。其次,滥用中西合璧语、港台语。如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靓女”、“粉丝”、“好嚼”、“便当”、“帅呆”、“酷毙”等词汇,还有把英文缩写夹在汉语里的新说法,组合出“当上了CEO,特爱KTV,专喝XO,还知道点WTO”之类的“时尚”句子。
(二)写字不规范。
无论是钢笔字还是粉笔字,许多学生习惯写行书或草书,书写楷书时要么是字体不规范,要么是错别字或者笔顺错误。这种问题出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尤为致命,因为她们是小学生识字的启蒙者,她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未来,如果自身都达不到规范书写汉字的程度,又如何教好小学生呢?笔者就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试讲时发现板书里竟然有两个错别字,多个字笔顺错误,不禁为学生的文字书写基本功不过关而担忧。
(三)山区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
近年来,学校招收了大量山区农村学生,在学校里,城市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川区农村学生,川区农村学生又好于山区农村学生。受山区方言环境影响,山区学生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例如:把《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卖”的去声,发成了上声,变成了“买”;“张”发成“zang”,“张老师”变成了“脏老师”;还有明显的前后鼻音不分等问题。
(四)语言文字教学遇到困境。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作为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吸引力不断下降,生源质量大幅下滑。招来的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对文化课缺乏兴趣,再加上受到就业形势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技能训练,如唱歌、跳舞、绘画等,而对于承担语言文字主要训练工作的语文课缺乏兴趣,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更对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可是,正是这些学生,文化素养是最薄弱的,也是最迫切需要提高的。
二、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用语。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关注生活、网络用语,关注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作为公民读书识字的启蒙者、引路人,对普及、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趣味教学法,提升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和兴趣。鼓励学生从传统语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再次。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用字的局限性。作为未来幼儿教师或小学教师的幼儿师范学生,在普及、推广规范语言文字的行动中,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规范汉字书写要求。
在写字方面,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写不规范的字,板书尽量以楷体为主,注意字的正确笔顺。规定学生在平时书写时要以楷体字为主体,以它来作为练习其它字体的基础,在练好楷体字的前提下,再去练习其它字体。在学生试讲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笔顺错误,要及时纠正。
(三)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首先,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经常听教材朗读录音,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的读音,掌握朗读的节奏,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此外,平时可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例如:小组比赛读,同学带读等。其次,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教师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的口语训练。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语言文字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文字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手抄报、演讲比赛、童话剧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文字的兴趣,主动投身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洪流中来。
参考文献: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蓄积已久的一些问题显得愈发亟待解决。大理州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关69公里。洱源县下辖6个坝区乡镇和3个山区乡镇,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6976人①。
本文选取洱源县西山乡这个贫困山区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西山乡个案的调查研究,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走访了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研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乡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或策略。
一、西山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现状
(一)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西山乡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补偿心理”,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长们观念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认同“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观念重视和实际行动重视是是两回事,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农务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处在一种“放养”的生存状态,没有受到有计划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孩子托付于父母亲和亲戚照顾。
贫困山区家长对如何教育小孩并没有完整体系的认识,是“碎片化”的认识,他们教育小孩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小孩就是要严格严厉教育,认为“小时偷针大时会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们对小孩的教育以训诫和警告为主。
贫困山区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身体好,玩的开心快乐就可以了,不重视启蒙读物的教育。父母认为读书画画是上学后的事情,读书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一些家长简单的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认字、算术、绘画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学的起点上基础好,家长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心理愿望。
贫困山区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资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质消费。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限,没有形成孩子培训教育市场,家长对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较少。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书,也很少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侧重儿童的“玩耍”和感官快乐,而轻视“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
山区农村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内容少、频率低、质量低。亲子之间在共同绘画、讲故事、听音乐、阅读、做游戏等方面的时间都非常少。大多数家长没有主动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意识。而由于亲子关系疏忽,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缺乏理解,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长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导。
山区农村在儿童的饮食卫生、口腔保健、饮食结构合理方面都没有很科学的认识。西山乡的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都还是落后地区。农村儿童饮食卫生和儿童医疗保健显得落后。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太干净的卫生环境里。但农村儿童的健康状态不差,农村儿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整天都在嘻哈打闹,身体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对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忙于生计和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乡是以农作物经济为主要收入,种植包谷、大白芸豆、小麦、苦荞等农作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山区的种植业以人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民得耗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看来,好好的耕种农作物关系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灵活。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繁忙挤压了家长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家长普遍没有系统学习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觉和经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对45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较少。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是物质消费东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长大都不愿意买书教育孩子,因为买书意味着家长要做老师,要耐心学习并教导。在家长看来,知识文化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无能为力。孩子对看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以及看书看不懂在农村是普遍现象。久而久之,买本儿童读物都很难买到,因为没有销售市场。(二)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幼儿园办学的现状
幼儿园数量不足,难以覆盖全乡,上学不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西山乡在云南属于高寒特困山区。西山乡的地理地貌属于山高地险坡陡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庄零散的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个村庄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口分布不集中。这些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儿童上幼儿园非常不方便,很多村庄的学前儿童到附近的幼儿园有3-8公里的山路导致西山乡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幼儿园开办的条件。
龚正华在调研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也说到:“山区不仅人口比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够办园,其规模也很小,办园的利润回报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本运行。因此,很难吸引民间办学力量的介入。”交通距离问题影响到了儿童的入园率,加之国家对校车的整顿和规范,已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生源出现了退减。目前,西山乡有民办幼儿园2所,无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庄,如胜利村。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质量有安全隐患,没有消防系统,没有配备校车,也没有配备有专业资质的的保育员,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格证书,班级课堂超标,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幼儿园没有没有疾病预防和报告制度,没有实行食物采购、烹饪、保管和取样留证制度。存在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幼儿园的儿童读物较少,教具、学具、玩具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有人愿意开办民办幼儿园本身已经值得鼓励,不能要求幼儿园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否则成本太高而无法办下去,贫困地区办学只能是低起点,然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当地的物价水平并不低。80%的幼儿教师没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晋升的平台。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都想着跳槽到小学,或想着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务员,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走人。大部分幼儿教育老师仅仅把幼儿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对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没有强烈的追求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地区的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教学内容侧重认字、算术、音乐,而手工制作、游戏教学非常薄弱。幼儿园和附属学前班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校不重视教学的质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学化”倾向恰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认可的理念,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多数农村小孩在家里没有人教授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拼音),而上学最大的担忧就是一开始就落后别的同学,一开始就自信心不够,导致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学到实用的显现的知识,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养,认为那些比较虚渺。
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以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稀少,业务专精尖的幼儿教师更是稀缺。但教师的年龄还是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适合幼儿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教师的稳定性相对城市幼儿园较高,很多教师都是当地人,都已经把家安在家乡,不打算再出去谋生和打拼。稳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选择职业和选择发展的机会比较少。对于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就应该优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并加以培养。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幼儿教师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档次较低。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层次(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分档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定期和常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应该涵盖民办学校所有幼儿教师。
当地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但并没有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当地的儿童能够大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也听懂一些当地汉语方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以后不论是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
(三)政府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积极主导和寻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大多已经到位,但由于州、市县级政府的学前教育配套经费缺乏,致使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工程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西山乡是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难度是巨大的。针对西山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一个公益事业,可以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来看,教育经费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而学前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少、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教育孩子,这些原因都和经济收入密切联系。
如果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找到发展致富的道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从师资和教学上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学,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免学费,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那么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就处在一个真正的教育“福利时代”。一旦国家“砸重金”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容易形成热爱和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措施来如下:中央政府应该设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处境不利地区的学前教育法案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庞丽娟(2010)指出:“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地区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其与其他学生的教育成就尽量接近,缩小差距”。龚正华(2015)对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增加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计划制度,即不仅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在教育经费中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督查审计;
第二,实施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配套制度,即州、县市政府从国家和省政府获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资金,以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工程的进行;第三,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各级教育的具体规模重新计算其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考虑范围,为穷人的学前教育保障“兜底”,如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一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也应该给予公共财政补贴,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非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是全局限和基础性的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稳定性的幼儿师资队伍。西山乡学前教育教师本专科学历少,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且专业对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幼儿教育,在职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幼儿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低,教师跨行业流动现象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扎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乡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育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如给边疆补贴或高原补贴。对幼儿教师在考核、评奖、提升学历、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方面都给予倾斜。
第二,优先从当地院校选拔学前教育人才,优先考虑当地户籍的毕业生,并给予优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儿教师的流动线很大,本土大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学生跨行流动或跳槽现象严重。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到地方管辖的高校中去选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对愿意在本土贫困地区从事幼教事业的毕业生,可以减免助学贷款、提前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可依托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化培训机构,建立常规性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政府要拿出培训经费,定期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除了“走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来”培训。教育部门要推行“送教下乡工程”,如邀请高校教学名师、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地区,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现场教研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
(三)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西山乡贫困山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广人稀、居民分散居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制约学前教育在地理空间布局,幼儿园不能够惠顾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儿童,出现了没有幼儿园可以上,上幼儿园交通不便的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主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参与办学。
王冬兰(2014)认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游戏辅导点、季节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乡、城乡对口支援、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丰富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普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接去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河流山川的变化。但这个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长希望学生接受的是文化课程的启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启蒙。
农村小孩处在熟人社会,村落就是他们游戏和社交的大本营,他们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经常也被家长带到田间地头、森林里去玩耍。他们从小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很有灵气。在调查的一户人家里,2岁的一个小男孩,能够模仿狗、大公鸡、猫、水牛的叫声,而且是没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发的学会,大自然对农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过了。
(四)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而语言符号背后承载的就是一套文化体系,不同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生障碍。谢应宽、田兴江、吕晓(2014)三位学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数民族幼儿在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与文化困扰”。西山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语大部分以白族话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却没有白族文字。西山乡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说白语为主,夹杂一些汉语词汇,有部分小孩汉语和白语都会说。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使用的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儿童生活的经验上编写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师授课要说普通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开拓眼界,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话。而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入园阶段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因此,在儿童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能够让学龄儿童实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平缓过渡。使用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方法探索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而汉语拼音的掌握是语文素养基础中的基础。另外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都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基础中的基础---汉语拼音的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跟着教育的发展,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要重视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到的语文学习内容,它在识字、写字和练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而一些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常常选取汉语拼音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目前,汉语拼音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现有的这些成果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同时汉语拼音教学本身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所以我就如何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薄见。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其思维能力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汉语拼音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 ,因此教师教得无奈 ,学生学得被动。再加上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 、正音 、 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 。它不仅能帮助识字 ,也能促进读写 。在发展儿童的语言 、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高我们的拼音教学呢?陶行知曾说过“喂鸡”原理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消化的,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汉语拼音,如何突破汉语拼音的教学难关?在此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抓住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 ,学龄初期的儿童活泼好动 ,教师应顺应这一特点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可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激发兴趣 、引领参与之目的。又如 ,学龄初期儿童长于形象思维 ,富于想象,我们可将部分教学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想象与联想中参与学习活动 ,以达到能动参与、有效参与之目的。比如让学生掌握j、q、x与ü相拼省略两点的书写规则 ,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 :小猫“鱼鱼 ”跟j、q、x是 好朋友 ,“鱼鱼 ”只要遇见j、q、x,都要先摘掉太阳镜(即去掉ü上的两点),再跟好朋友握手。这样就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想象与享受中掌握了知识 。
二、选用富于变化、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
根据儿童语言的特点,利用顺口溜、儿歌、口诀帮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能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1.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容易记忆。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已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汉语拼音的声母一共有23个,我和孩子们根 据插图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把它们一 一 编成顺口溜 ,孩子们只要看到一个字母 ,一句或几句有关这个字母的顺口溜就出来了。如像个9字“qqq”;时装模特“ttt”;伞柄朝下“fff”;“i”字加弯“JJJ”;一个门洞“nnn”等等。这些顺口溜浅显易记 ,帮助学生形象记忆。2.编成语境歌记忆法 如:教学“bpmf”时我就根据图编成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从而使所学的声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语境歌押韵合辙,节奏感强,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建立声母与口语语言的联系,并使其读音规范化。
三、巧编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