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5-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涵义及特点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心理环境下,一些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为成员提供心理上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在适当的辅导方法下,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问题、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心理辅导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项沟通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洞察自己。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各种困难得到解决。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3.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效果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这个社交团体中,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团体气氛可以使参加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人际交际不适应,均可由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和纠正。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
激发自我潜能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成员在积极自我观念的指导下,会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通过经验和感受的交流分享,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作决定等,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彼此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开展
目前高校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根据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角色。在尝试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达到增进互相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
(二)心理剧
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心理剧对提高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次,学生可以去体会心理剧中人物角色的感情思想,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使团体成员获得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调动了成员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三)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我们在游戏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可以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到意外的发现;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形成新团队
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活动,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或新团队的凝聚力。在刚进入大学的初期,很多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会感受陌生,很难融入新的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了较多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让其顺利开始大学生活。
(二)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会以学习压力大、专业和理想的矛盾、还有情感困惑等问题为主;毕业生的问题则更多的是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担忧、恐惧。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辅导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及应对办法
目前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存在着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有些未受过系统训练等不足。但我们仍然要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为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难办成员的出现会影响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些使领导者比较难办的成员,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参加团体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带到团体,靠领导者引导他们参与团体活动,加深自我认识,进而妥善处理个人问题,使他们得到成长、成熟。但是,有些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不太投入,或者经常迟到早退,出席不稳定;或者讨论时随意性大、不切题,谈话内容过于表面化;或者态度忽冷忽热,或者旁观。这些不投入者不仅自身无法在团体中得到帮助,而且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
六、对不投入的成员的应对方法
不投入行为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性格。有些人的性格是对事物较少投入,或投入但不能持久;第二,可能是被迫参加团体,因非自愿所以抗拒;第三,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人往往自我认知偏低,自信不足,有不安全感,害怕敞开内心世界,想方设法隐藏自己,防御心理强。解决团体成员的不投入现象,应具体分析原因以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者友善与真诚,能有效化解成员的抗拒,改善不投入行为。团体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比如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成员参与,改善不投入的态度和行为。团体第一次集会时要说明团体的运作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使团体成员保持恰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62-63.
[4]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
[5]刘红艳,王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6]温金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一、人性化突出
以前我参加过很多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培训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认真的听,记录。讲和听的人大都很烦躁,内容枯燥,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业务技能,都是一知半解。而这次培训,老师和我们打成一片,身体力行,用幽默风趣的游戏,给我们传递信息,游戏结束后说明感受和体会,从游戏中让我们感受不同的道理。
二、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和重要性
在团体中,做一些认知游戏,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学员坐在一起,如何在最快的时间记住对方的姓名,地址、兴趣爱好,通过沟通、联系、团结互助等游戏在最短的时间里增强了每一个陌生学员的团队精神和彼此的友谊。
三、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有心理问题的民警,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民警需要帮助时,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心理辅导员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着,倾听,共情等方式,真诚地对待别人,保守他人的隐私,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游戏感悟人生道理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性质;活动基点;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4-03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学科认识上,重视从一般学科移植内容和方法,忽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殊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教的活动”,忽视学生“学的活动”;在教学评价中,重视教师“教了什么”和“怎么教”,忽视学生“得到了什么”和“怎么学”,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实施的瓶颈。
上述问题可以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最基本的学科性质
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服务需求,一般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以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主的发展、以防范消极心理体验为主的预防和以转变(调适)消极心理体验为主的矫治。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预防的主要手段,小组辅导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的主要手段,个别辅导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矫治的主要手段,三种辅导方式相互补益,有机统一,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心理服务。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出现与发展,既是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因其有理论上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持”。[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个体的成长,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教育需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为了适应学校的教育特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现了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矫治为取向的医学模式向以面向全班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取向的教育模式的拓展,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
从其应具有的教育功能来看,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2]可见,“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的学科特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性辅导为主要任务,关注和促进学生各个阶段的个性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并最终实现积极人格的养成。这就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辅导教师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对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施加积极影响,帮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并有所感悟。而一般学科课程侧重系统地习得知识,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例如,在一堂初一年级以“亲子沟通”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教师的重点放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亲子之间“有哪些合适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期望学生通过正确的交流方式来避免和减缓亲子冲突。在课例研讨中,教师们认为这堂课的目标设定有偏差,因为“沟通方法和技巧”是交际礼仪课的任务,主要解决“口欲言”的问题,侧重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要解决的是“心求通”的问题,侧重沟通困境的体验和感悟。研讨后重新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重新认识现实中的沟通困境,由理解而达到尊重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品课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比如,关于“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将帮助学生形成“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作为教学目标,是思想品德课应该完成的任务,将帮助学生形成“悦纳自己”的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方才显示出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于学生的特殊教育价值[3]。
二、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基点
无论就学科性质还是就课程形态而言,心理辅导活动课都应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教学活动的基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
心理辅导“乃是一种助人的历程或方法,由辅导人员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种经验,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与充分发展。”[4]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以引发学生某方面的心理主体体验为目标,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简单地讲授心理学知识或解释心理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重视活动本身,而忽视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主题需要,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不注重活动之后的分享。心理学研究表明:惟有在一个有目的而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活动中所学习和应用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生效。换句话说,对于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比理论知识更重要、更丰富,理论知识只有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感受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进行心理体验和心智分享的课。
在“作业来了”这节课中,我(辅导老师)适度地运用了沉默的技术,有一些观课的教师无法理解我的这种沉默,提出了疑问。我在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沉默技术,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谈话内容“听之任之”,而是一种积极的倾听,这种倾听在我的辅导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表达了我对学生言行的尊重与接纳;二是我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三是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成长的问题。接下来,结合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沉默,具体地谈谈沉默技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沉默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要求辅导教师表现出大量的关注与倾听,幷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多认同学生的感受,但是认同不等于认可,不等于“不作为”,而是要多体验学生感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换言之,它要求辅导教师首先置身于受导学生的境地当中(共情),然后再帮助其认清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自立的方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听少言,学会以适时、适度的沉默来传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暗示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我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的沉默主要有暗示鼓励的功能。
在“作业来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角色感受时,我请扮演老师的学生说说他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当教师很爽,可以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作业,批改作业时也只是对对答案,很轻松。”他的话音刚落,一部分学生忍不住点头赞同,他的话似乎一下子说到了好多学生的心坎儿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想针对他的话,请孩子们讨论一下,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真像他们想象得那样轻松吗?(课后也有好几个教师问我,明明学生说得不对,为什么我当时不加以引导。)那时,另一个念头也下意识地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我这样做,至少要冒两个风险,一是很可能让学生敏感地意识到我不认可他的真实感受,想借着同学们的讨论来说服他;二是很有可能因此阻塞了学生的轻松畅谈、真实表达之路。同时,这个问题虽然跟辅导主题有关,但是和主题重点目标“引导学生探寻应对作业压力大的策略”关联却不怎么紧密,如果我们在此时质疑学生的这种感受,不但有些偏离辅导重点,而且很可能让学生觉得我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帮教师说话,进而使后面学生的发言会揣摩我的意愿,不敢、不愿说真话了。所以,我坚信我运用心理咨询中的沉默技术回应学生是合适的。我此时的沉默,不是对学生的讲话内容“不作为”,而是要达到暗示、鼓励学生继续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目的,也避免了我的教师角色带给学生的不安全感,让接下来的分享氛围更加开放、融洽、安全。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教师批改作业还是很辛苦的,我们做一份作业,教师要看几十份作业,教师还是比我们辛苦。”听到该学生的回答,我想我前面的“沉默”真的是“金”了。
二、学生的沉默
心理辅导专家苏关南指出:沉默可让学生有机会反省或检讨自己。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多过言语,虽是无声却胜有声。
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辅导活动中,在探寻应对作业压力的策略时,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作业压力感受到的程度来分组交流自己在遇到作业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讨论应对作业压力的办法。孩子们有了“志趣相投者”,自然交流得更加欢畅了。在孩子们的分组交流结束后,我问:“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分享,面对作业压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前一刻,或许孩子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困扰中,经过刚才的一番交流,孩子们都从伙伴的经验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他们侃侃而谈。接着,我面向现场听课的教师,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有个好时机,下面有你们的科任教师,你们有话想对他们说说吗?”刚才侃侃而谈的孩子们却都沉默了,此时,我明白孩子们的沉默,不是对我的谈话内容的反感,而是在积极准备。他们可能在心里说:我想对哪位老师说呢?我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我有勇气对他说出我的心里话吗?……一秒、两秒、三秒……我平静地期待着、等待着……大约两分钟后,佳叶举手了,她跑到语文老师跟前,说:“老师,刚才您听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知道了作业带给我们的压力。那么,以后在布置作业时,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们减轻一点这方面的压力呢?”她的这一提问,博得了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当老师肯定了她的勇敢,认同了她的感受,并答应以后会重视同学们的建议后,她开心极了,一边连连说了几声“谢谢”,一边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全班同学又一次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沉默时,辅导者要做的是:
1.不要怕辅导过程中出现沉默;
2.要区分思考性沉默和对抗性沉默;
3.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的举动(微笑、亲切的注视等)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和期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职学生;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49-03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应用的意义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扩张,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及国内外新形势变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锻炼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训练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独立协作、分享成功的合作精神已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高度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班级凝聚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辅导策略或方法,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训练、交流、分享、互动、体验、感受、内省、反思、澄清”等技术方法增强大学生对主题班会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积极、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应用的实践案例
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表现出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处理等问题。为了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引导高职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加强同学们团结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本研究针对新生进行了“团结合作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活动。具体实践方案如下:
1.主题班会活动名称:团结合作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2.主题班会活动主题(口号):开拓思路——提高团结协作技巧,改善沟通,增强团队精神,突破思维——建立信赖感,提高凝聚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3.活动对象:高职大一新生
4.活动地点:室外
5.主题班会活动内容:(1)热身活动:接龙游戏。(2)分组:每组约10-12人左右。(3)组建团队:起队名、口号,制作队旗,队徽并集体展示。(4)团队心理训练之一: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集体过独木桩训练。(5)团队心理训练之二: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健步走比赛。(6)团队心理训练之三: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踩气球游戏。(7)团队心理训练之四: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滚轮游戏。(8)结束活动:分享感受和体验,把心留住传递祝福、互赠礼物。
6.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带领下,团队成员围绕如何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问题,通过活动游戏、比赛、情景体验、分享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与人际互动,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每一个团队心理训练结束后,按照各小组的排名给予相应积分,第一名5分,第二名4分,第三名3分,第四名2分,第五名1分。在所有的项目结束后,按照积分的高低,评选出优胜团队。该活动关键的环节在于分享感受和体验。辅导员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建立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模式。
7.活动要点。通常户外的活动首先第一个要注意活动要点就是以安全为前提,因此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时,要考虑其安全性问题、易操作性问题,以及参与度问题。开展团体辅导前要有详细的方案和操作流程,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和道具,在辅导的过程中,老师要创造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相互启发、诱导,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团结作能力。
8.实施条件。(1)学生活动用器材:气球、彩带及彩纸(颜色对应)、彩色笔、红色旗帜、旗杆、大头笔、剪刀、废旧报纸、透明胶、双面胶、绳子、小奖品、气球。(2)学生生活用器具和物品:自备午餐、水,准备好一份小礼物。(3)场地要求:平整空旷的大草坪,有素质拓展设备。
9.活动过程记录。首先,准备阶段:(1)确定活动目标、方案设计。(2)联系出游交通工具、办理外出活动审批。(3)准备活动所需物品。(4)通知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小礼物。(5)培训助手配合老师开展活动。其次,开展活动,导入阶段:(1)开展热身活动——接龙游戏,在所有同学排成一条龙后开始分组,分组方式为由“龙头”向“龙尾”做1~5循环报数,所报的数字同样者为一小组。团队心理训练活动正式开始。(2)分组后,正式组建团队并展示:起队名,口号,制作队旗,队徽。每个小组发一面红色旗帜、彩纸及彩带(颜色相应)、剪刀、双面胶,制作队旗。将彩带分别绑在组员手上,寓意为一个小组。小组内选出队长,讨论队名及口号。在所有队伍完成后,依次进行队旗、队徽、队名、口号展示。最后,活动阶段:(3)开展团队心理训练之一:过独木桩。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计时的方式,各队依次进行集体过独木桩拓展训练。在过独木桩过程中,若有队员掉落木桩,该队员需回到起点再次通过,当最后一名队员通过木桩后计时停止。在所有小组完成后,以全队通过木桩时间最短的为第一名。(4)开展团队心理训练之二:健步走。以小组为单位,以速度较量方式到达半山腰草坪。当该组最后一名队员到达草坪后计时停止。在各队都到达后,宣布成绩。(5)开展团队心理训练之三:踩气球。活动开始前向各小组发数量一致的气球,队员将气球吹好后,小组内两人为一个单位,每个单位用绳子将脚绑成两人三脚状,再将吹好的气球绑在外侧的脚踝上,所有小组及单位准备好后,由老师宣布开始并计时两分钟。活动开始后,小组内的单位尽量将其他小组组建的单位脚上的气球踩爆。两分钟到后,所有单位回到小组,统计各小组所剩下的气球数量。(6)开展团队心理训练之四:滚轮。向各个小组分发数量一样的报纸,一捆透明胶。各小组将报纸用透明胶粘成一个轮子,完成后每个小组选3个人站在报纸做成的轮子里面,在起点线做好准备。由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比赛开始后,站在“轮子”里的队员在不损坏“轮子的前提下”推着“轮子”向前走,直到将“轮子”推到终点。最快到达终点且轮子损坏程度最低的队伍获胜。(7)分享感受和体验。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坐在一起,由老师计算各小组获得的积分,积分第一名为冠军,第二名为亚军。并由老师对冠亚军进行颁奖,分发奖品。各小组选出1、2名队员分享团队心理训练的感受、体验和收获。结束阶段:(8)祝福与道别。分享结束后,由老师带头,以抽签方式互赠礼物,维持并增进已经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老师先抽签,被抽到学号的同学走到中央,然后由老师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该同学,并向该同学送上祝福。收到礼物的同学再抽签,将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抽到的同学,依此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将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老师。(9)活动结束。辅导员进行活动点评。
三、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应用研究分析
1.加强和提高了同学们个人团队意识及心理素质。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同学们释放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自身潜能。只有认识了解自己的潜能,才能将其挖掘出来增强自我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容面对挑战与挫折,能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合理的面对人身的与低谷,合理面对压力与挑战,保持开朗的心态。强化了同学们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进取心,成功往往取决于心态和个人能力的组合。团队心理训练之四,让同学们学会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协调,沟通是成功的桥梁,还能优化人际环境,完善自我的人格,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性和价值观。本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在一个刚刚组建半年时间的班级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同学间由于平时的沟通不够,而产生一些小矛盾,只有通过与他人沟通、分享自我心中的想法,才能化解矛盾,提高自我的修养,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向他人分享;当我们失落的时候,要与他人分享;当我们犹豫的时候,也要与他人分享;说出来,比埋在心理畅快得多。我们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将这次团队心理训练活动中收获的体会运用到学习,及往后的工作中。
2.帮助同学们认识增强团队合作、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同学们均感到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增强了,通过分享训练中的收获和体会,彼此间增进了友谊、信任和理解,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内部沟通,融洽同学间的关系、形成共同参与和共同意志。在此次团队素质拓展活动中,让同学们都认识到了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如何组建一个团队,融入一个团队,提高了个人的团队意识,学会如何去分享。在学习之余,开展这样的主题班会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同学们在身心上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活动结束时,大家都表示要把活动中增长的知识、树立的理念和精神好好用到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去。
3.学生参与度、积极性比较高。此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活动新颖、有趣,准备充分,同学们参与度比较高、积极性良好。所有的团队心理训练活动组织安排紧凑、合理。每项活动结束后都留给每个团队相应的休息交流分享时间,在该时间里,各个团队可以总结上一个团队心理训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何出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每一次总结都有利于整个团队团结度和组织安排能力的提高。由于同学们积极的投入活动中,他们的收获和体会比较深刻,相对于在课堂上学习团队意识,更能加深同学们对团队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能够学习到个人如何融入一个团队,如何在团队中有良好的表现。
总之,在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式的主题班会活动,皆在通过游戏、情景体验、分享感受、互助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关注他人,从而适应新环境,减轻社交焦虑,释放压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创新运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效能感,提高主题班会活动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晓梅,玛瑙.心理辅导理念与技术在高校主题班会中的运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2):85-88.
[2]谭志敏,郭亮.心理辅导技术在高校主题班会中的运用及其注意要点[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74-75.
[3]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0,(8):173-174.
[4]王文娟,赵小刚.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0,(13):11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创业教育、体育、心理学、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专项课题“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的干预研究”(编号:15yd002),主持人:王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23-03
安全感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之后许多学者对安全感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中国学者安丽娟对安全感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权威性。本研究在以往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安全感定义为:在个体应对某种能够引发焦虑、恐惧的生活事件时,有从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和勇气,主要表现为对事件的确定控制感以及与人交往中的人际安全感。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历学位与就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高职生无形中承受着家庭、朋友、就业、自尊心等各方面的压力,安全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其安全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服务,效率高;团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成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的所学所感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小学生中的研究较多,研究集中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高职生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高职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安全感的干预效果,提高高职生的安全感。
一、施测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海报和学校心理协会的宣传,在某高职院校招募成员30人(所选成员必须符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自愿报名参加。并且所选成员有提升自我安全感的强烈愿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能?猿植渭诱?个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并能遵守团体心理辅导规则;要求成员人格健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排除性格极端内向、孤僻、自我封闭的人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将所选成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为了避免霍桑效应,尽量避免让实验组学生知道自己是被测试对象,只告知此次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活动。
(二)调研工具
1.安全感量表(SQ)。安全感量表是由安莉娟、丛中编制的[3]。该量表共包含16个项目,分为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安全感越强。该量表与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个人评价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的相关系数为0.235-0.682,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为0.857和0.870,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9和0.74,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2.访谈提纲。在筛选被试阶段通过一对一访谈挑选适合参加安全感团体辅导的高职生,通过观察、沟通了解被试的参加意愿,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没有安全感需求的学生;团体辅导过程中通过访谈及时了解被试的心理感受、安全感变化情况,帮助领导者正确把握辅导力度和辅导方向;团体辅导结束后通过访谈了解辅导的延续效果,排除问卷作答中的误差,更直接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三)研究程序
1.通过海报及心理协会宣传招到被试后,由咨询师进行一对一访谈,确保参与者有提高安全感的需求,自愿报名参加,并且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2.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于开始团体心理辅导的前一周对被试进行《安全感量表》的测试,量表测试时间为半个小时,当场收回。之后实验组成员参加10次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10次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再次进行问卷测评,实验组成员接受访谈。
(四)实验方案
安全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以安全感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高职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安全感问题为现实依据设计的,共进行10次,每周进行一次,每次时间为两个小时,具体方案见表1。
(五)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的差异进行t检验,比较被试在实验前后量表的得分差异。
二、施测结果对照分析
(一)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得分、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后得分差异比较
实验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P
(三)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比较
实验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被试在安全感量表总分以及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上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比较
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三个月后安全感量表总分和人际安全感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安全感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但是确定控制感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
三、研究结论
目前,安全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生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安全感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感具有实际意义。
论文摘要: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为16至18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学校开展团体咨询的形势,提出在幼儿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使用团体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优势
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个别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在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辅导所不能提供的优势,具体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更有效率。
学校心理辅导所要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和正常儿童也需要进行心理保健教育。正常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师范学校尤其是这样,学校中女孩较多,发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问题,但她们比起“问题学生”,人格上比较健全或适应,因此有时未必需要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在这种场合,团体辅导将一些为共同目标而来的来访者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应用团体方法提供建议,获得支持等,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服务提供给最大数量的学生。
(二)产生认同感。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她们的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但是,如果让她们进入到团体中,开诚布公地交流个人的体验时,她们常常会感到惊异——团体中的其他人也有着相同的忧虑。然而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这些人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苦恼有时也算不了什么,其苦恼自然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三)团体更易得到宜泄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团体咨询的效果好于个体咨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往往更愿意和别的青年人谈话却不大愿意与教师或班主任交谈。宣泄是指让当事人把压抑的情绪情感和观念释放出来,以缓解心中的烦恼。很多时候,学生遇到问题后,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产生自卑,从而把遇到的困难压抑心理,造成烦恼,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很多人的问题并没有她们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一个不会因为自我暴露而受到嘲笑和攻击的机会,一个可以在别人的反应中客观地判断自己内心感受和评价自己问题的机会。在团体中,同龄学生所创造出的坦诚、关怀和安全的气氛使她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使她获得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四)满足分享的需要。
Shulman(1984)应用“分享资料”一词来描述呈现于团体中的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举动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他人处理困扰时的认知状况和行为模式,得到某种启示、模仿的效果,从而修正自我的语言、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一对一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特点。
(五)得到人际互助的体验。
如果说满足被助的需要是学生对团体辅导所预期的结果,那么满足助人的需要则是团体训练中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收获。被助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感到温暖,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使人产生自信。当一个寻求帮助的人突然发现她不仅可以得到她所需要的帮助,而且有力量、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就会发现白己并不像原来以为的那样脆弱无能,而是也具有帮助别人的力量和智慧。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同时更具自信。
2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一般来说,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上述的种种优点,但并非各种情况与人群都适用于这一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与否,是否能发挥其效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适用情况:
一般而言,个别咨询所涉及的内容,团体心理辅导都可以进行。但是,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列方面会比个别咨询更具效益: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MAHLER(1969)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提出7种适用于团体咨询的情形:1.想更多地了解他人及其对事物的感受者。2.必须学习尊重异于自己观点者。3.需学习社交技巧者。4.需要与他人分享隶属感者。5.有能力谈及自己的忧虑、问题及价值观者。6.认为同辈的帮助更有益者。7.喜欢缓慢地接受咨询,当感觉受威胁时能有后路可退者。
总之,对大多数人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会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会好于个别咨询,因为她们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观点而不愿与成人交谈。尤其是对于那些陷入忧伤不能自拔的人,团体辅导常常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二)富有成效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团体心理辅导如此经济有效却不能在幼师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得到推广的一大原因,应该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对其咨询员特殊的要求,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更多的咨询技巧与领导才能。他们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咨询技巧外,至少还需要有以下3方面的特征:1、具有与人交往的丰富经验。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平时应该花时间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幼师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各地区考入本校的,其生活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各不相同,辅导领导者的生活经历越广阔,就越能理解团体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的想法。2、具有计划与组织才能。团体心理辅导需要策划一系列的会面与活动。有成效的领导者都是很好的计划制定者,他们能够以一种团体感兴趣的方式,安排一系列对个人有收益的会面。同时根据相关的主题安排有关的活动的练习。3、具有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在任何技巧的发展过程中,练习和经验是必需的。一个合格的团体辅导领导者,会运用他的眼睛来引导成员透露内心世界,并注意到重要的非语言姿态,更重要的是他还需善于设定一种温暖、关怀、共情和目标明确的团体情绪氛围。
参考文献
[1] Ed E jac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r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中职;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5-02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者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乐观、和谐、团结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正逐步地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这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一、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应该有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要达成的目标,所有班级成员都能积极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都存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弱,导致中职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日益弱化。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淡化,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和安排,服从学校的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需求,这些导致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凸显不少问题:一是班级凝聚力不够,常用的活动形式如运动会、体育活动、歌唱比赛、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班级活动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班主任只关注学生每天是否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违反班规班纪,从而采取措施如何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学生则被动地、形式化地维护各种规章制度,班干部则负责监督同学不违纪、不违反班规班纪,班级运作效果差;三是同学之间喜欢小团体交往,有的仅局限于本寝室同学,同桌、前后桌之间以及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较少。
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有很大的支配力,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个体的行为受他从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也符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此外,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沦基础。在专业团体中,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平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建立安全感,成员能真诚分享、体验,能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2.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的可行性。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共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班级作为一个团体相对稳定。班级成员只有出,一般很少有中途进入的,这符合团体辅导活动要求,有利于成员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二是符合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中职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我意识强,作为班主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应用游戏、体验、分享开展活动,辅导者与受导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愉快地接受教育。三是指导者了解班级问题,便于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对学生个性及行为特点和班级共同存在的困惑较了解,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四是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并可结合班级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使讨论更贴近当时情景,学生体验深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加强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不够是班级管理者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笔者做了主题为“班级团队合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设计班级问卷,了解班级问题;根据问卷反应的问题确立主题为“培养团队精神”辅导活动,活动主要安排在班会课或自习课时间进行,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体会、感受和心得。如可以举办下面的活动:(1)大风吹——吹大风,大风吹过穿白衣服的人……穿白色衣服的同学主动站出来;(2)心有千千结——排好队伍,牵手自己左右边的两个人,打乱队形后自由活动,听口令后再按原来的状态牵手。这样会成为一个个结点的混乱队形。试试怎样解开这些结点?活动后讨论:我们是如何解开死结的?失败的有何感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死结”?我们该如何面对?
2.改善同学关系。进入中专生活,很多同学都觉得处理同学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批阅周记发现很多问题事实上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沟通所致,因此笔者把辅导的关键定为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习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一般分5~6次进行,下面是其中一次辅导过程。(1)暖身活动:(翻树叶)让所有成员站在叶子上面,领导者宣布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探讨一下问题:(1)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2)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或影响吗?(3)如何理解里面的人际沟通问题?(2)填写人际特质检视表,填写自己喜欢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可以是外在(外貌、形象等),也可是内在(乐观、幽默、温和、宽容等),活动结束,引导讨论。(3)学习沟通技巧。情景扮演。(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5)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与心得。
除了上述活动,还针对班级问题开展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异往等主题活动,通过将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建设中,本班学生更团结,同学间的关系较融洽。基本改变以前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活动。从学生的反馈表看,“在活动中可以自由发言,不受拘束”,78%的同学认为“在团体中感觉舒服,有安全感”;76%的同学认为“在团体活动中对同学的信任感增强了,更愿意和同学交流,更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了”,学生在团体分享和体验中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及人际的和谐。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一般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经过面试选择合适的成员,他们在参加团体前基本了解本次团体辅导要达到的目标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需要选择是否参加,因此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并容易接受指导者的辅导。在班级中开展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生成的全体学生,如果学生在参与前对具体活动目标及要求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有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团体活动并不适合所有同学,学生本身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愿,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作为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每次活动前需要思考符合本班级特点的辅导活动。
2.班级辅导团体大,对领导者要求高。一般团体辅导在10~15人之间,领导者较容易掌控局面,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而班级团体人数多,一般分成多组进行,领导者往往顾此失彼,有些辅导主题并不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辅导后甚至有学生说,“怎么又让我们玩这样的小儿游戏?”“我只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没什么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中还有部分同学表现沉默,觉得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因此,怎么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是教师需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问题。
3.班级辅导时间不易控制,分享不够深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各种活动只是辅导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借助活动,成员进行体验、感受并把这些与团体成员进行分享,成员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通过分享,成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有益的经验,这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但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关系的特殊性,在分享时学生往往易话语过多或偏离主题,如果干预不及时,导致时间拖沓。另外,人数较多,团体规则和规范遵守方面不够理想,部分学生认为这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导致有少数同学迟到、请假现象,从而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整个团体气氛,导致分享效果也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卢学钦.李毓灵.发挥团体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优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隋光远.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教学参考材料[Z].2005.
一、注重倾听,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个体之间内心世界的接轨,以求达成一致的思想和畅通的感情,是有效沟通的必要途径。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第一步,它是在完全接纳受辅导者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基础上,全情投入地在倾听中找出受辅导者存在的心理症结,帮助受辅导者解开心结。
1.倾听要真诚
倾听要保持专注,用真诚的态度听,以眼神交流和适当的表情应答,让受辅导者知道心理辅导者对事件有兴趣,并愿意帮助受辅导者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当受辅导者在倾诉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或与正确的价值观相背离时,也不厌其烦,不打断对方的倾诉,不做价值评判,可以微微点头表示理解、乐意继续听下去,以真诚获得受辅导者的信任。
2.倾听要适度参与询问
倾听不是只听,一直处在默不作声的状态,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参与到受辅导者的情感中,不但要听懂受辅导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问题,还要通过适度问答、一唱一和来引导受辅导者在倾诉中表达出心理问题,甚至是受辅导者都不知道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隐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找出受辅导者的心理症结。
二、注意尊重隐私,建立安全的咨询关系
隐私不是说个人有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隐藏,而是一些诸如经历、身高、体重、身体状况、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等个人觉得尴尬的事情,或者公开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需要隐藏起来而不便公开的个人信息。
在心理咨询中尊重、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通常会伴随着不便公开的隐私,有些患者甚至是因为这些个人的隐私而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在选择心理咨询前也明白了要放弃隐私的代价,为了避免隐私受到侵犯,就更明确了要选择值得信任的心理辅导者进行心理辅导。当受辅导者提及任何个人的信息或尴尬的内容时,我们应该认同并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以语言、文字、照片、视频等各种方式涉露受辅导者的隐私。如果受辅导者的隐私一旦被涉露,事情可能会被扭曲到无法想象的后果,在心理咨询中无法获得安全感,逐渐进入到一个自我保护的过程,心理咨询亦会因此中断。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应懂得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在理解中让受辅导者获得安全感,受辅导者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全盘托出,促进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
三、营造宽松氛围,建立平等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平等则是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心理咨询切忌建立在控制与被控制、教导与被教导的紧张关系中。心理咨询常常被误认为心理辅导者能摸清受辅导者的心理,双方在心理上进行较量,心理辅导者将个人主观意见强加给受辅导者,通过理论教导受辅导者消除消极情绪,或通过控制中断受辅导者的消极情绪,这种观点刚好与良好的心理咨询相背离。建立在控制与被控制、教导与被教导关系的心理咨询都会让受辅导者觉得不舒服、很着急,感觉受到了攻击,担心被指责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烦恼。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对受辅导者应是引导与疏导的过程,受辅导者无论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富贫、样貌等差异,都应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双方像朋友般交谈,并可以恰当地表达出自己或身边人也有过相同的经历,以同感拉近距离,才能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受辅导者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辅导者的良好影响,按心理辅导的期望发展。
四、传递正能量,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最终要让受辅导者认识到自身的负面心理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引导受辅导者回归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还需要恰当地传递正能量,以正确的方法加以疏导。
法国有位作家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面对一个带着消极情绪的受辅导者,心理辅导者在举止谈吐要时刻保持正面的能量。对思想偏执的患者要以微笑表达接受与理解,表示出宽容大度;对自卑的患者要肯定对方的优点,通过“我相信你能行”、“相信你可以走出困境”等话语鼓励对方树立自信、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信念;对脾性容易暴燥的患者,要淡定自若,不反感或反应强烈,可以说“我们谈谈你的感受”,表示出让对方冷静下来,主动向患者伸出援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责的患者,要轻松对待,清楚地告诉对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积极面对错误,才能真正获得原谅”的哲理,给予对方勇敢面对错误、解决问题的力量。受辅导者也会在正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耳濡目染,感受到这些正能量带来的正面影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积极偿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