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节简单的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美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2-01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我们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大都伴随着许多的风俗活动,如祭祀、庆贺、纪念等民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当然每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纪念或是娱乐、热闹,而是综合了民族文化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哲学、伦理等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传统的节日文化融入当前美术教育,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这样既起到了对传统华夏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们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价值
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美术教育都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美术也就是简单的画画。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当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时,会越来越丧失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其实,美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课程的传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如果一直选择脱离生活的传授方式,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将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将美术教育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容,通常包含了诸多的美术元素,如灯笼、年画、剪纸、窗花、泥塑等等,如果能把以前的这种传统节日文化运用到当代美术教育当中,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进行体验式的教学,既是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承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另外,传统的节日不仅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民族、爱亲人、爱自己的积极情感,也能够促进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很强的人伦情怀,重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重视人间幸福。我国大部分的传统节日,也都寄托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情感。特别是传统节日中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庄严高尚的节日纪念与祭祀仪式,都蕴含着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爱社会、爱他人、爱生命的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性、社会认同一致性能够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促进开展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传统节日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的途径
(一)利用节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
学校是对孩子们施加教育影响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同样也是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要想实现利用传统节日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必须结合每一个节日的主题活动来开展活动。比如说端午节,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课程来传导美术的意识,让学生们尝试从其他渠道来吸收端午节这种概念和想法,再让学生通过对粽子的了解,来自己手工用卡纸制作一个粽子,这样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完美传承,也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引进新的创作理念。
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几乎没有实践的课程,新课改之后,实践的课程增多,但教师并没有布置固定的主题,只是让学生一味的去制作,忽视了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样并没有将教材很大程度的发挥,对我们的艺术事业的提高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讲解和挖掘,以固定的主题,让学生并对优秀的作品分析、解读,然后自己制作关于节日的实践课程,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参与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创造的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节日,是全民族人民用来纪念的重要日子。我们要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日中,深刻的去体会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比如通过五月端午悼念屈原的活动让孩子制作手工粽子,用泥塑来制作屈原的人像;通过清明节为亲人扫墓可以让孩子用图画来悼念自己的亲人等等。在校园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模拟现实的具体情境,有效的激起孩子们对已逝祖先的悼念,对国家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之情。
总之,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其本土化的风格特色显得格外重要。在学好西方先进的美术教育系统的同时,我们更要将自己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得到秉承。我们要多去挖掘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邃,去认识我国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的种类繁多和源远流长,再去将此融入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活学活用,将民俗艺术带入课堂,这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真正需要的。
【摘 要】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观念。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欣赏、探索、讨论、活动中进行。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实际操作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高效。
关键词 限时;合作;展示;解放
美育不仅开发学生智力,更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手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样的美术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当家作主”呢?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模式谈点看法。
一、限时讲授
“限时讲授”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这种限时授课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过于注重讲授的传统,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拓展的时间。据调查:一个50人的班级,美术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讨论并回答的,低年级为75%-80%,中年级为25%-45%,高年级为10%-20%。为什么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意回答问题了呢?显然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听权威答案,习惯于当“配角。”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如何“限时讲授”,改变教师是课堂唯一主角的现象呢?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上欣赏课就是的从作者的生平讲到作品的背景、内容,再讲到作品的深层意蕴。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而学生却神色漠然。老师怎能用教参上的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例如在上《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由欣赏,再发表观点:
1.我认为清明两字是个地名,因为汴河附近确实有个清明坊;
2.我认为是清正廉明,因为张择端身为宫廷画师,是给皇帝歌功颂德的;
3.我不赞同清明节的说法,因为我发现画面上有吃西瓜的人,若是清明时节,那时怎会有反季节蔬果呢?
4.我觉得张择端的耐心很了不起,如果把这种耐心用在学习上,对学习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5.我国有那么多名画流落到了国外,体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祖国一定要繁荣富强,落后就要挨打。
在自由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进入了身心愉悦的审美状态,需要老师的只是少许补充与评价。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
(二)是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老师示范学生怎样画、怎样做”作为完成绘画、手工课课堂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但由于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这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好玩儿。所以,常常还没等老师示范,学生们早已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行动”了,这常常让老师大为困惑。有教育家指出“好动”应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打击压制。在上《笔墨丹青》这课时,由于是第一次上国画课,一上课很多同学就开始摆弄起笔墨,在纸上开心地胡乱画起来了。“好吧!让你们尽情的画一会儿,并请你们注意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实践5分钟后回答:
1.笔竖着画的线条清晰有力,笔歪了画出来的线很粗,颜色还不一样;
2.我每次画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
3.我知道是因为毛笔里含的水有时多有时少,画出来的颜色才不一样;
4.我发现宣纸很吸水,但它很容易破,我的画就破了几个洞。
同学们充分交流后,让学生打开书,归纳出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规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轻松解决了中锋和侧锋的用笔方法及墨色变化的规律这两个难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给老师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
“限时讲授”是“时间的解放”。教师放弃了讲课的权威,把教师作用限制在“必要”的时间内,给学生活动留足了时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教学过程中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是“空间的解放”,把秧田式座次改为分组围座式。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展示和活动的空间,他们在合作中分享进步,学会自主,由“讲堂”真正变成了“学堂”。除了“生生互动”,教师也到学生中间了,由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导演”,把表演机会充分的还给学生。例如在上《适合纹样》一课时,我选择了小组的形式:第一组思考适合纹样有哪些外形?第二组思考可以用哪些构成要素来设计装饰?第三小组思考有哪些构图样式?第四小组思考配色规律及制作方法。每组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并积极帮助其他小组思考问题,通过欣赏、讨论、交流,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轻松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提高了审美修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踊跃展示
“踊跃展示”指学生在美术课堂能主动积极地展示,规范大声地表达。“踊跃展示”是手、口与脑的解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组别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巩固和扩大小组合作的成果。教师应提供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敢画会画、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倾听思考、判断选择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摘要】对于生性活泼、天真烂漫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打动人心的导入语,更能迅速安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被老师所吸引。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心态进入新课学习,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拼读说写;丰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国标本)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会汉语拼音,会读写七百多个汉字,掌握基本的笔画和部首,能按照一定的情境或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这些内容看似比较简单,但要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牢固掌握,熟练识记,灵活使用却非常困难。一年级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喜欢新鲜有趣、富于变化的事物,讨厌机械重复、单一、枯燥乏味的东西。如何使他们摒弃讨厌情绪,爱上学习,乐上作业,以下是笔者的浅见:
一、环环相扣,爱上拼读
学生一升上一年级就是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大量抽象无规律的拼音字母和拼读,让学生由开始的喜欢拼音,爱好学习,到机械重复而麻木,最后延伸出厌恶情绪。而这种情绪的产生会影响学生一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变枯燥为喜爱?我们可以设计些小技巧。如学生刚开始学习拼音拼读时,给学生制作一些水果、动植物的图画和拼音音节词卡片,让学生试着拼读名字,把音节词和图片联系起来;当学生熟练到一定程度时,让学生拼写自己的名字,然后让全班来拼读或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好自己名字的拼音,让每个学生来发一发自己班上同学的作业本;等学生学完拼音后,可以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故事、儿歌、谜语……甚至可以开展“背古诗”、“猜谜语”、“小拼音,大用处”等竞赛活动。这样,学生在徜徉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余,不仅掌握了汉语拼音知
识,还培养了拼读技能,丰富了课外知识。
二、以实补虚,丰盈阅读
一年级的许多课文都是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我们可以创设说话的情境,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描述在特定情境中自己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育学生说话文明,待人礼貌。例如在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将学到的课文排演成课本剧,比如《小河与青草》,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来演一演小河与青草,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不仅知道了常用词句的意思,学会了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掌握了与人合作的技巧,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了说话的语气。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课文描述的踪迹,如学完课文《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后让学生走进春天的怀抱,说说在这春意盎然的氛围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所想,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变得有话可说,有物可描,进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甚至还可以结合《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探母》等故事,让学生收集伟人和名人故事,讲伟人、名人故事,了解伟人和名人的成长事迹,学习名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从小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立志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巧借节日,主动说写
一年级学生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各种节日又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来源。我们可以结合各种节日,让学生收集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了解习俗的意义。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在这些节日中的表现,调查村民的反常行为,组织进行讲故事、谈感受活动,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我们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妇女节等让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在贺卡上写一句祝贺的话,送给小朋友和妈妈,并能在送贺卡的时候,态度大方、有礼貌地把自己赠送祝贺的意思说明白。这些综合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周围人事的关爱,做个有心人。
四、话说时令,展示个性
苏州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每月都有时令特色物产,三月明前喝碧螺春茶,四月上旬喝莼菜汤,五月梅雨尝酸梅,六月鲜桃、李子、枇杷、杨梅相继品,七月鲜嫩籽虾上饭桌,八月吃枣煮南瓜,九月烤栗爆银杏,十月桂花山芋汤,石榴柿子一起尝,十一月青黄红橘扒皮吃,十二月白煨羊肉补身子。我们可以结合家乡的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入村民家中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眼睛、耳朵的观察倾听中和双手双脚的实践中,了解家乡的特产,掌握制作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展示自己家乡每月的不同特色,呈现自己眼中不同的苏州,并逐步提高每位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五、用心熏陶,灵活抄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必要的抄写是巩固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如何抄,抄什么,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一年级学生爱表扬又忌讳重复,在作业安排时我们可以用“美”字做诱惑,谁抄得美,谁就是最聪明的,老师给的五角星也是最大的,让学生在书写时仔细斟酌,强化记忆。抄写作业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定律,学生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抄写是一回事,应及时抄写,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抄写作业还可以形式多样,还学生选择权,如抄写10个词语,让学生自己选择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或个性背诵、朗读等,越是不同,学生越是喜欢,也特别别出心裁,识记起来也越是深刻,这比抄5遍、6遍……更有作用。
民俗文化独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在全国各地大力倡导文化旅游的契机下获得了蓬勃发展,为增强地区旅游竞争力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以少数民族聚集区尤为突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随着民俗村、民俗镇的不断兴起,陕西出现了一些知名民俗村,如党家村的古建筑群、凤翔六营民俗村的泥塑、袁家村的民俗、富平陶艺村的陶艺、平利龙头村的乡村美景。这些民俗村或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或发展农耕文化通过民俗民风的实体展示凸显出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独有文化,吸引了周边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宝鸡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加之“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胜枚举,民俗文化更是众多,但是宝鸡虽然农家乐发展很早,却没有对民俗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滞后尚未形成知名的民俗村镇。因此,宝鸡应在借鉴周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后发制人,兼容并蓄为宝鸡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点。
一、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括
宝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从静态的民俗工艺品到动态的社火表演,无不彰显西府风情,据粗略统计宝鸡市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78个,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宝鸡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宝库。笔者根据陕西省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将宝鸡市的省级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成册见表一。通过此表就可看出宝鸡的民俗资源主要集中于隶属宝鸡的关中平原一带,且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之地,同时宝鸡的民俗文化除竞技类外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足见其的种类繁多。其中以传统手工技艺数量最为丰富,而且涉及范围最广,动静皆有是值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当前文化旅游的主打项目不仅具有文化旅游的文化历史传承性,而且还将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物态化表现力缺失通过民俗中的相关实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由于其独有的地域特征使得旅游者在参与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因此在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下,民俗文化首当其冲是旅游开发的重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从宝鸡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来看,最早开发的当属岐山周公庙民俗村,随后在宝鸡各个县市得到了响应,但是主要是以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通过单调的起居饮食习俗来进行旅游活动,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2012年底市区建成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并积极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2013年2月在陇县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的活动使得宝鸡民俗文化家喻户晓。虽然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属于旅游开发的初期,在深入学习袁家村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确定了千阳县黄里古镇、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目前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已开业运营,通过典型的民居建筑和饮食习俗为游客营造和体验出具有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从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总体开况来看,静态展示多于动态的生动表演,仅仅是通过民俗工艺品陈列,蜡像泥人的场景再现对民俗风情进行简单的表现。而对于动态的社火、西府曲子等除了民间特定时间地点的表演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体验场所,更无从说将民俗文化动静结合的整体呈献给游人。民俗文化是对当地社会生活、精神态度的高度凝练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众特色的涉及日常各个方面的信仰、社会、生活、经济的民俗。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谋而合,即对旅游地的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但是要生动再现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摆几个场景,放几件工艺品就能够完全做到的,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让民俗文化能够活起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锣鼓、戏曲,还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过程的展示和参与。这样才能将民俗文化的精髓通过体验和传承获得不断的发展融合。
2、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对于民俗文化正是在宝鸡这块优越特定生态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的产生与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宝鸡民俗文化旅游目前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人文环境的展示,缺乏对文化大环境的重视和烘托,这也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商业化气息严重,产品类型单调,体验和参与性几乎没有的状况。
3、缺乏相关市场营销手段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风格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其中凤翔木版年画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自然的风格、夸张饱满的造型、强烈鲜艳的色彩闻名全国;凤翔泥塑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胆夸张的造型在全国泥塑艺术中独树一帜;宝鸡民间社火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宏大气势而久负盛名。它们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炎帝陵祭典、西凤酒酿造技艺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民俗却由于开发手段和宣传力度不够几乎并不为旅游者所知。
笔者通过对宝鸡各县区旅游网站的查阅发现明确将民俗单独罗列提出的仅有眉县和扶风两县,但仅对其工艺品做了图片展示。旅游产品中基本将民俗文化的工艺品做为旅游商品售卖,没有将其作为旅游相关项目参与产品设计,因此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根本无从谈起,很多具有民间浓郁乡土气息,旅游吸引力极强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推销。
三、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类长期生活延续下来的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巫术以及婚丧嫁娶等相关活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脱离了自然环境下的民俗就失去了其真正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千丝万缕的关系。宝鸡的众多民俗就是依托自然景观共同形成的,比如信仰民俗,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不能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类民俗在西府地区流传甚广,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虽有些已经消亡或发生了变异,但有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甚至有些地方还产生了新的信仰民俗。社火表演和龙门洞、灵山庙会以及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盛行的敬神祭祖都是民俗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重修了炎帝祠、炎帝陵,在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两处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民众祭祀典礼活动。平时,海内外炎黄子孙亦来此寻根祭祖、观光旅游。此外,在渭滨区的峪泉村、天台山,凤翔县的槐原村和陈仓区的桥镇白荆山,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一、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炎帝及炎帝之母女登活动。祭祀炎帝已成为西府地区的民俗活动。
除传统的节目外,近年来新设立的有“清明祭祀炎帝典礼”、“炎帝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法门寺国际佛教文化节”等。这些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宝鸡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为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府文化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觉盛宴。
(二)引入品牌化营销理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旅游火热发展的同时,品牌化是其在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唯有建立属于自身特色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因此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要重点开发,推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村,民俗镇,并且利用智慧旅游和互联网+的助力创新营销方式将其展示给游客。
金台区的古陈仓印象,凤翔县的六营民俗文化村,岐山县的食为天公社,太白县的黄柏塬生态休闲古镇,凤县的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计划项目无不各具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后期重点在于对其的营销。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进行网络营销、病毒营销等手段让众多游客了解宝鸡民俗,产生对宝鸡民俗的参与和体验需求,从而吸引其前来。同时加强智慧景区建设,让游人能够实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景区互动交流,达到高效高质服务的效果。
(三)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卫星城镇
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不可移动和模仿性,因此在百里不同俗的宝鸡地区,有重点、有计划、有特色的开发民俗村镇形成以围绕宝鸡市区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特色卫星城镇,进而带动宝鸡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卫星城镇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宝鸡周边的乡镇,而是在全面的城乡规划中,通过调研寻找具有典型民俗文化资源,交通及基础设施利于发展旅游业的村镇。唯有此才能在既便于外地游客前往,又具有强烈旅游吸引力的前提下达到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为地方经济提供新的起飞点。
(四)形成政府保护引导,企业经营,本地居民参与共赢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稀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的手工工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后工业时代的碾压正面临消亡的局面。如何保护和传承将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这些民间文化找到了维系的纽带,也通过旅游的方式为现代人展示了古老民间智慧的精髓,从精神层面给世人以新的推动力。
1.优化学习心境,让学生学有所乐
许多老师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有成人化、科学化的倾向,仿佛每一次活动一定要撰写逻辑严密的"研究报告",每一次研究活动都要经历"开题──实施──结题"的科学流程。即使没有这样的高要求,但每一次活动要交一个总结,每一次活动要交一份作业是少不了的,有些"负责"的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活动方案表、活动过程监督表、活动总结表让学生填写,以致于学生活动时兴高采烈,活动完之后一看见这些表格就叫苦连天。
长期被文本理性化的学生,内心渴望荡漾儿童情趣的感性化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流行的成人化的严密设计,多安排一些参观、采访、实验、制作、展示、辩论、表演、调查、歌舞、绘画、摄影、录音、策划、构想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力图优化学习的心境,增强学习的"休闲性"。例如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综合性活动中,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也可以和几个同学合作参加当地的活动,如元宵节灯会,清明节去扫墓、踏青,也可以请教当地德高望众的老人,了解当地春节、端午节风俗习惯,学生在休闲中学习,在学习中休闲。
2.自由选择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而不是删除许多复杂的因素,把语文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进行"纯粹"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现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是自由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三年级的综合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教材中已经有提示"……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和同学交流",能运用合适的书面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能和同学交流。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份学生课余生活的纪录,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乐趣。
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合作学习感受快乐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提供活动照片,有的了解课余活动内容,有的负责撰写简单的报告,有的进行简单的统计等。
学会接受科学、合理的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合作组内,任何个人都不要企图包办所有工作和学习任务,也不要企图回避,什么事都不想做。例如为了圆满完成 "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这项活动,合作组中的组员,有的取样、有的借实验器材、有的实验、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监督、有的汇报,人人各司其职。
【关键词】幼儿园 德育 教师 幼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63-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让我们更加明确,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素质、有文化的有用之才。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关键看幼小时期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在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中。所以,幼教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幼儿园应怎样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打下早期基础呢?以下是本人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多年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 以《指南》为指导
幼儿园教育要以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培养幼儿。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并将其贯穿于幼儿各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品德。
二 具有良好的师德
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备受幼儿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高尚的人格,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关心爱护每位幼儿,通过幼儿园生活,让他们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着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人。
三 制订德育计划
幼儿园德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各班教师在每学期都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明确幼儿在本学期要得到哪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对于小班的孩子,主要培养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上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并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学会使用“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和同伴玩玩具时,不争不抢,能友好相处。学会做游戏,学会安静听故事,学会自己吃饭,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等。
对于中班的孩子,重点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幼儿健康、活泼、开朗的性格。
而大班的孩子正处于幼儿期晚期,是由学龄前期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诚实有礼、敢作敢为、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生活中的德育
幼儿园品德教育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在幼儿的每日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教育培养。从小朋友早上入园时最简单的问候开始,随时随地都少不了品德教育。教师应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在上下楼梯时,教育小朋友不要拥挤,要有秩序地排队行走。玩耍时,教育小朋友要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爱惜玩具,做到不乱扔玩具,并能分类收拾玩具。吃饭时不掉饭、不剩饭,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饭前便后洗手。午睡时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并保管好自己的衣物,能安静入睡,不影响他人。在上课时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遵守教学活动的纪律,能从教学活动中领悟道理等。
五 教学中的德育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中都渗透着品德教育,教师应对教材多研讨,开展有利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不仅仅学到知识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如艺术活动“爱护小树苗”,虽然这只是一首歌曲,但通过教学,不仅可以教育幼儿要爱护植物,保护大自然,还可以带幼儿栽花植树,激发幼儿创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语言活动“美丽的建筑”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世界各地的名胜建筑,学说句子“……像……”,如“万里长城像蜿蜒的巨龙”,这样可以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幼儿感受世界各地的美丽建筑,萌发幼儿对建筑物的兴趣和对世界的热爱之情。在社会活动“假如我变成了……”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模仿残疾人蒙上眼睛走路,用一只脚跳着走,闭上嘴巴打手势表达心意或把耳朵堵起来听别人讲话,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与不幸,从而激发幼儿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之情,培养幼儿的爱心。又如科学活动“神奇的水”,通过认识水、观察水的颜色形态等,了解水的用途,知道水的重要性,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养成良好习惯。
六 多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幼儿园还应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来开展品德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可根据季节的变换、节假日或重大突发事件来开展主题教育。如春季可开展“春天来了”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察春天、绘画春天、歌唱春天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展开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到户外春游,感受春天的美丽,同时随机进
行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讲文明语言等。在幼儿园里可以唱一唱春天的歌曲,画一画自己眼中的春天,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一年中,有很多节日适合开展幼儿主题活动,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元旦节等。通过这些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亲人的情感和良好品德。如“重阳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绘画“我的爷爷奶奶”,讲述平时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自己是怎样做爷爷奶奶的好帮手的,在“娃娃家”为幼儿提供眼镜、拐杖等材料,让幼儿当爷爷奶奶,有条件的还可参观敬老院,为他们表演节目,送小朋友自制的礼物。让幼儿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搬凳子、拿鞋子、拿眼镜、报纸、陪爷爷奶奶散步等,教育幼儿要做一个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论文关键词:中职;幼教专业;美术教学;能力培养
进入21世纪,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教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社会对幼教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专业特长的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开展中职幼教专业美术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从开始的茫茫然到如今的胸有成竹,通过不断总结、摸索,已能使教与学水到渠成。如今对每届毕业生,我们都可以自豪地向幼儿园招聘方说:我们的学生有美术特长。那么,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美术基本功,以胜任日后的工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精神,主要就五个模块展开教学,即美术欣赏、绘画技能训练、美术字(包括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图案和构成、手工制作(包括手工作品制作、幼儿园墙饰布置等)。
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是幼教美术教学的前提
美术欣赏为绘画、手工制作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美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因人而异的全新发现。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体现的作者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创造美的意念。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年龄不大,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感知能力都有限,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欣赏教学,以提高她们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才会有好的起点。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最好。多媒体能营造学习氛围和直观的审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进行充分、贴切的引导,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师生良好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集思广益。这样的教学,能让美术欣赏课堂生动而又有深度。
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是幼教美术教学的重点
学生如能画一手好画,不但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幼教工作。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教室布置、与孩子沟通等诸多方面,熟练的绘画技巧将使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中职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绘画技能技巧训练内容包括透视的基本原理、素描作画的观察方法和步骤、简笔画、水粉水彩画、国画等。除了讲授好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让学生多加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且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要有侧重点,比如素描教学,笔者没要求学生像美术班学生那样深入地画,只要求她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一般规律,能触类旁通就行。又如,在进行水粉画教学阶段,待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有深刻认识和掌握后,不要求她们进行水粉画写生,而是更多地将水粉画与幼儿园的教学需要结合起来,要她们做幼儿装饰画、平面墙饰等,有时也让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为小朋友设计服装、书包等。
幼教专业学生要适应幼教工作的需求,最重要的绘画技能是简笔画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让练习达到最大效果。一般师生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绘画水平便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创新,学会自主学习。
美术字书写、板报的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识字量有限,板报等的设计就需要用美来感染孩子。因此,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另外,幼儿园的很多通知、宣传、课程安排等都需要与家长直接沟通,需要家长到幼儿园了解情况,这也要求幼教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以便在家长面前撑起高素质幼教教师的形象。
在中职幼教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除用传统方法开展教学、进行实训练习以外,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比赛。比如,我校每周都有主题黑板报比赛,我让全班学生轮流负责,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在母亲节、教师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笔者常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相互学习,通过作品讲评、修改、展览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学习、逐渐进步。
图案教学是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中职幼教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图案的临摹、写生、创作,让她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形式美法则,能够较有效地提高她们的审美素质。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艺术的源泉,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自然的创造魅力和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奇特的美的形式。
在讲授图案时,除讲理论知识外,我们着重开展实践练习。一般让学生先临摹一两张教材上的范图,之后带着她们到校园的某些地方寻找素材进行写生,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写生作品模仿范图,进行简单创作,把抽象的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引导她们主动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美,激发她们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手工是幼教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能力
手工就是运用手的技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它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学科的两个部分,也是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胜任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它是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手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平面、立体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能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日后在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笔者在讲授手工时,除了教学生制作技能,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进行创作。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各种不同种类的纸花后,让学生探究、总结,把主要制作方法概括出来,下一阶段便找来几朵造型差异较大的花让她们剖析,对着对象进行写生制作,再探讨什么样的花该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并及时对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讲评、展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是生搬硬抄,而是每次课都带着目的和想法,能激励她们创新的热情,从而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
风筝爱好者
太原文源巷1条2号
2005.3.2
程玮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简称并。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曾为唐王朝的“北都”,后唐、后晋、北汉的国都或陪都。
太原的地图就是一只飞翔的雄鹰,雄鹰的头是阳曲县的北小店,右翼是阳曲县的杨兴,左翅是娄烦县盖家庄和罗家岔,尾巴是清徐县的孟封镇。盘鹰风筝是太原一绝,这种鹰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也能飞,而且能在高空盘旋飞行,俯冲、滑翔,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其他地方的鹰大多是闭嘴的,而太原的盘鹰风筝是张嘴的,能在空中打盘,充分体现出鹰的雄姿。
太原,文源巷2条。文源巷正如其名,是太原一条文化气息浓厚的巷子,除了省图书馆、省京剧院、三十七中学外,巷子里还集中了太原市专卖文房四宝和绘画工具的小店以及大大小小的书店、酒吧。在文源巷2条里,饺子馆、理发店、命名馆、中医推拿馆林立,有着热闹、家常,富有太原风情的市井生活。程玮的餐馆“一家人快餐店”和他的家都在这样的小巷子里。
清太原街巷图
太原,文源巷2条。程玮的餐馆“一家人快餐店”就在这条小巷子里。
风筝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般就是后人所称的“鲁班爷”这种用薄木片和竹片制成的就是最早的风筝。
风筝其艺
风筝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汉朝时风筝多用纸制成,被称为“纸鸢”。汉将韩信曾将风筝放飞到空中,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南北朝时,齐文宣帝曾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八丈高的金风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
五代时,人们开始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纸鸢开始叫做了“风筝”。唐宋时期,扎放风筝已经很普遍,北宋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有6名儿童在放风筝。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相当喜欢风筝,除了自己在宫中放飞风筝外,据说还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当时不但有做风筝的职业,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放风筝的职业“赶趁人”。明清时期,风筝发展几乎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风筝以山东潍坊风筝最为有名,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潍坊风大,风向、风力稳定,预报刮几级风,就一定能连刮好几个小时。太原属于黄土高原,风向、风力多变。因此太原适合放盘鹰风筝。鹰的特点就是在没风的天气也能飞。即使天空万里无云,没有一丝风,鹰风筝也能像一只真鹰在天空中盘旋、俯冲。太原的鹰风筝,就像北京、天津的沙燕儿一样,闻名全国。在每年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上,鹰风筝里夺魁的,都是太原鹰。比赛一结束,风筝就被拆开放回箱子里,旁人想多看几眼偷师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想买回去自己研究,那风筝主儿看你是内行,也不会卖的。而真正的精品风筝,根本就不拿出来卖。
玩风筝的人说:好飞不过沙燕,好玩不过盘鹰。鹰虽然好玩,但是要想让它盘旋起来,飞出一定角度,对制作和放飞要求的技术都比较高。鹰风筝属于浮雕软翅风筝,翅膀长是身长的3倍,头、身、尾的比例是3:4.5:4.5。鹰飞得好不好,全看绷线的技术到不到家。绷线就是在糊翅膀之前用一根线连接翅膀的对角两点,把翘起的翅膀拉下2到4.5厘米(视鹰的大小而定)。糊好翅膀之后再将线抽掉,保证翅膀的弹性,使鹰不受风力的影响。绷得太紧了鹰上天打转,太松了没法飞。绷线的弹性还受环境影响,像在太原制作的鹰到了气候潮湿的广州就不能飞。
程玮其人
程玮,1976年出生于太原,29岁的小伙子,他的身份是“一家人快餐店”的老板兼大厨,然而他同时还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民间手艺人。在他的手上,有着一门几乎已经被年轻人淡忘的传统风筝手艺―――太原鹰。
程玮小时候只是糊几个“屁帘儿”风筝玩,后来就开始自己研究琢磨,买书看,找师傅学。为了找做风筝用的毛竹,程玮去过花圈寿衣店,也拆过蒸包子用的大笼屉。为了画好风筝,他还专门学了工笔画。我们建议程玮把这些风筝放到他的餐馆里去卖,他哈哈一笑:“那不是让朋友们笑话吗!”他做的风筝大多都送给了朋友。“朋友们知道我有个爱好,让你给做个玩玩。哪儿能要钱呢?不是个靠它糊口的东西。”程玮热爱风筝,但从没想过以它谋利的态度,多少也与他的师傅有关。他的师傅孙师傅过去是一名木匠,也是个爱风筝的人,家里做风筝用的竹子堆满了阳台。手巧的人自然也心灵,“不计较名利,不参与纷争”是程玮从师傅那里得来的教诲。
每个中午和傍晚,程玮在餐馆忙碌,夜里他埋首于风筝的世界直到凌晨。人来人往的店堂和挂满风筝的小屋组成了程玮的生活,一边热闹而忙碌,一边安静而专注。
风筝诗词
纸鸢
唐 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纸鸢
北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怀潍县
清 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题风筝画诗之一
明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云。
竹枝词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风筝工具
竹子用来扎制风筝的骨架。要选择发黄的油性毛竹,密度高,弹性好。
丝绢用来制作鹰等浮雕风筝的身子,质量轻,有弹性,细腻妥贴,在立体架子上易裱糊。
无纺布没有弹性,不会变形,是糊翅膀的好材料。
线绳扎绑风筝骨架时使用。
胶扎制和裱糊时使用。
精加工风筝时使用的手锯、剪刀、刀、锤子、钻头等。有些刀具和钻头是程玮专门请人打制的,用合金钢制成,硬度高、韧性好。
绘制风筝使用的各种笔、防水的工业色浆、撒在风筝上装饰用的闪光粉末等。
用来加工竹片的刨子、各种型号的钳子、酒精灯、刀子、游标卡尺、台钳等。
风筝工序
壹绑翅膀插套。插套用铝皮制成。
贰烤制。扎制风筝的竹子用酒精灯烤制成基本形状。
叁刷胶。将白乳胶刷在架子上,太薄不牢靠,太厚则会使风筝太重。
肆绑线点胶。用线绑系,用胶粘合,制出鹰身的形状。
伍整形。烤制整理,使鹰身立体成型。
陆组合。组装身和翅膀。
柒破开。把已经烤好形状的竹条从中间破开,保证风筝两边的形状对称。
捌打眼、装鹰肋骨。用小手钻在竹条上钻孔,把竹条装入刚才打的孔。
玖绑固定环。鹰的翅膀通过插套和固定环与鹰身相连接。
拾鹰身裱糊。将丝绢用喷壶喷水变潮后,用白乳胶裱糊在鹰身竹架上。
拾壹绘制。用防水的工业色浆绘制鹰身。
拾贰绷线。制作鹰风筝最为关键的一步。
拾叁绘制翅膀。
拾肆裱糊翅膀。
拾伍风筝制作完成。
他的小餐馆开了七年,也就有顾客在这里吃了七年的饭。小小的店门前常常停满小轿车,店里常常挤满了专程来吃他炒的菜的人。人手忙不过来的时候,老顾客就自己进厨房端菜,有时还帮他收拾收拾桌子。店里大到IC电话,空调,小到墙上的挂历,都是常来吃饭的朋友们给装的。真合了餐馆的名字“一家人快餐店”。
程玮在家门口的小巷子里展示他的得意之作:长达25米的龙风筝。路过的街坊们都很好奇,他们只知道这个每天忙里忙外的小伙子爱放风筝,却不知道他对风筝有这么深的热爱和研究。隔壁理发店小姑娘的评价是,他不像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不上网,不玩游戏,不泡吧,但是他喜欢做风筝、画画、玩古董、养鱼这些古雅的东西。
和院子里的小孩子在一起。程玮喜欢做风筝,更喜欢带着孩子放风筝,他曾经给儿子做过一只手掌大小可以放飞的鹰。
蝴蝶。制作于2000年。妻子喜欢漂亮的东西,程玮便做了这只大花蝴蝶风筝送给新婚的妻子。他安静漂亮的妻子很支持他玩风筝,也是生意上的贤内助。程玮在餐馆炒菜,妻子就忙里忙外地洗菜、切菜。
鹰。太原风筝的代表作,犀利的鹰目咄咄逼人,鲜艳的鹰翅膀展翅欲飞。就是这鹰风筝的身子,程玮师徒俩前前后后修改过四五次,爪子的样子修改了五六次,彩绘也从原来简单的绘画改成中国工笔画,才有了现在的独特造型。据说这只鹰在放飞时不但被许多人当成了真鹰,还吓得其它鸟儿纷纷逃离。
螃蟹。程玮往往是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有一次他在迎泽桥看见有人做了个螃蟹风筝但是飞得并不好,回家就反复琢磨,终于做出了一个既漂亮又能飞得高的螃蟹风筝。他还做过一个龙虾风筝,“喜欢吃龙虾,就做一个呗。”
大鹏。是程玮的第一件正式的风筝作品。那是1993年他依据一本《风筝技法》的书照猫画虎做的,一出手就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天赋。
一 资料说明
关于研究资料,《颐贞楼日记》手稿本一册,现存吴江图书馆古籍部,记录时间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一日(1943年阴历12月6日)至同年四月十六日(1944年阴历3月26日),记录地点为吴江同里镇。《日记》未署名,笔者以日记中提到的人物为线索,走访了目前唯一健在的退居同里镇的王稼冬(日记中记作王家栋)老先生,在当地热心人士王师夷先生的帮助下,我们从王家栋老先生那里获得了有关的信息。日记作者,姓金,名明远(1899-1957),字仲禹,号东柳醉侯,同里人,是一个拥有田地千亩上下的地主。40年代初,他由同里镇北边的章家浜金氏老宅,举家迁居镇区东柳圩,并在此建造了镇上第一座二层西式小楼——颐贞楼。本册日记是他移居颐贞楼期间,在同里镇上三个多月的生活日记,反映了镇居地主的日常生活。
《柳兆薰日记》,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史料专辑》。记录时间从咸丰十年(1860)三月到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记录地点有吴江黎里大胜港村和上海县两处。柳兆薰又名时安,或莳庵,为吴江汾湖柳氏第九世子孙,近代着名进步人士柳亚子的曾祖父,据《说明》,他拥有土地三、四千亩(注:《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8页。),又据日本学者稻田清一的推算,其土地合计共有二千七百四十余亩(注:(日)稻田清一着,张桦译《清末江南一乡村地主生活空间的范围和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2,1996。)。柳兆薰自祖父柳xiù@①起迁居大胜港村,是一个乡居地主;但是,在占领吴江期间的同治元年七月,柳兆薰举家离开大胜港村避居上海,在上海他至少呆到了同治二年三月,又做了一把城居地主。虽然在上海,他以暂住区别于常住,即不同于相对固定的城居地主,但这种不同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未来某些事务的决择上,而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一般的离乡城居地主不至有太大的差别,而乡居与城居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反而可以形成更为鲜明的对照。因此,他在大胜港村的日记反映了乡居地主的日常生活;同样,他在上海的日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居地主的日常生活。
关于研究时段,由于《颐贞楼日记》只留下了民国三十三年最初107天的记录,这就给我们的研究规定了一个时间期限。考虑到比较研究的对象在时间跨度上的相对一致和时节内涵上的相对一致,有助于研究的内容更具可比性,加上传统社会时期年月四时季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我们对《柳兆薰日记》作了如下的取舍:咸丰十年十二月六日至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阴历1861年12月6日——1862年3月26日)这107天的日记为分析柳兆薰乡居时的主要依据;同治元年十二月六日至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六日(阴历1863年12月6日——1864年3月26日)这107天的日记为分析柳兆薰城居的主要依据。上述研究的时限虽然略显短促,但是传统时代,无论在乡村、市镇还是县城,一年的年终和年初这一段时间,人们日常生活的季节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表现为这一段时间个人和家庭日常事务的数量占其全年日常事务数量的比重较高,这多少可以弥补研究时限过短所带来的缺陷,加之比较的各方在时间口径上的一致,因此这不至于对研究的结果带来太大的偏差。以上三个时段便是本文以下有关比较分析时相关数据的统计范围。
关于研究的时点,上述三段日记涉及两个时点,即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其间虽然相隔了80年,但从当时江南乃至于全国的情况来看,乡村、市镇乃至于城市各自的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化只是发生于在这些不同性质的社区移居的人们身上。因此,研究时点上的间隔不至于成为影响本文有关问题的因素。
二 社会范围
我们先从日常活动的交往对象这一角度入手,我们对与作者直接交往的人员以及交往次数作了统计,见表一。
表中第二纵栏数据显示,交往对象中,有亲戚关系的人所占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乡居时的柳兆薰、镇居的金仲禹和城居时的柳兆薰。其中乡居地主的交往对象中亲戚所占的比重高达48%,接近一半;而与镇居和城居地主的交往对象中亲戚所占的比重不仅大致相同,而且均有大幅度的下降,已不足五分之一。可见,在交往对象上,亲戚与非亲戚这一属性在乡居与镇居地主身上具有十分显着的差异。
表1 村、镇、城三地交往人次分类表
附图
表中第三纵栏的数据显示了交往频繁程度在有亲戚与非亲戚属性关系对象上的异同。三处地主与交往对象在交往次数方面均一致地表现为有亲戚关系的高于没有亲戚关系的,但其中的差异程度似乎无法从表中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数量分析有所发现。通过计算交往次数在这两类对象上的相对变异指标([次/人(亲戚)一次/人(非亲戚)]/[次/人(合计)]),我们得出这一指标在各组的表现依次为0.50、1.03、和0.52,这组数据表明,乡居地主和城居地主,其人均交往次数在亲戚和非亲戚之间的离散程度大致相等,约为各自总人均交往次数的半个单位;而镇居地主的这一指标数值与他们有显着的不同,为其总人均交往次数的一倍余。
将第三栏的数据与第二栏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先来看柳兆薰,城居与乡居相比较,其交往对象的范围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乡居时接近一半的亲戚变化为城居时四成多的非亲戚,其交往的频数也略有变化,由乡居时的人均2.6次增加到城居时的人均3.1次,但是其与亲戚与非亲戚之间的交往差异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城居时人均交往次数的提高在亲戚与非亲戚之间是均衡分布的,这表明,其交往范围的变化并没有进一步引起交往程度在不同交往对象之间的变化。我们再来看镇居的金仲禹,其交往对象的亲戚比重与乡居的柳兆薰有很大的不同,与城居的柳兆薰则大致相同,即不足20%,其交往的频数也基本接近于城居时的柳兆薰,也就是说,金氏交往对象的范围和人均交往次数均与城居柳氏相近,与乡居柳氏相去甚远。但是,镇居这一组中,反映人均交往次数在亲戚与非亲戚这两类交往对象上差异程度的上述相对变异指标,与乡居和城居这两组均不同,这一指标数值,前者比后两者高出了一倍,表明交往的强度在亲戚与非亲戚之间有较大的离散性。我们可以略带夸张地说,镇居的金仲禹,与亲戚进行频繁的交往,与非亲戚却只作一面之交。这种现象表明,与乡居地主相比较,镇居地主的交往对象显着地以非亲戚为主体,这或者可以说是其交往对象由亲戚向非亲戚扩展,但是,在亲戚与非亲戚关系上却形成了强度显着不同的交往圈,即亲戚间的强交往和非亲戚间的弱交往。
因此,通过对三处地主交往对象的分析,我们认为,乡居地主的交往对象相对集中于亲戚,其交往的频度也呈现出轻微偏态分布,与亲戚的交往频度约高出非亲戚的三分之一。镇居和城居地主的交往对象没有发现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关系,但是镇居地主在交往频度上却表现为较为显着的集中趋势,他与亲戚的交往频度约高出非亲戚的一又三分之一。或者说,与乡居地主相比较,镇居地主的交往对象在亲戚关系上集中分布状态的丧失,又通过交往频度在亲戚关系上的高度集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而城居地主,其交往对象既没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关系,其交往频度也没在某一特定的对象上表现显着的集中。因此,可以说,城居地主交往对象的扩大是由表及里的,
而镇居地主交往对象的扩大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这一情形也可以用另一指标数值来说明:交往次数中与亲戚交往的比重,按乡、镇、城依次为60%、34%、25%,这组数据多少反映了地主从乡居到镇居再到城居的转变中,交往对象方面亲戚优势的逐渐减弱,或人际范围的逐渐扩大。 柳兆薰在大胜港村和上海的两个极端数据恰好证明了上述转变的特征。居大胜港村的柳兆薰从咸丰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沈吟泉表侄来自东玲”(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起,此后日记中诸如“与吟泉谈”、“所见相同”、“识见甚合”的记录,共出现了16次,也就是说,柳兆薰与吟泉表侄的交往多达16次,这是柳兆薰交往次数指标的一个极大值。那么,这一极大值的客观性是否受到吟泉留居大胜港柳家这一特殊情况的影响呢?从咸丰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沈吟泉自东玲来柳家度岁,到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二日,……饭后与吟泉谈”(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二日。)止,此后的日记未再出现与吟泉交往的记录。日记没有记录沈吟泉离开柳家的确切时间,但是我们可以推知,这一时间至早不过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三,即吟泉表侄在大胜港村的柳家至少住了六十二天。这六十二天的日记中,只有十六天记下与吟泉的交往,在其余的四十六天中,柳兆薰不可能不与留住在自家的沈吟泉交往,但他在日记中却没有提到,这只能说明,这记录下来的十六次交往和柳兆薰与其他人的交往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了同等程度印象。所以,这十六次的交往记录并不是无事可记时的随便一记,柳兆薰乡居时交往次数的极大值确实发生在他与表侄这一亲戚关系之间。避居上海时的柳兆薰一家一直与好友赵田袁述甫一家寓居一处,《日记》中多次出现诸如“在述甫处谈天”、“述甫来谈”、“与述甫絮语”、“剧谈良久”、“畅谈往事”的记录。从同治二年正月十九日“袁述甫回章练塘遣嫁”,到二月初十“述甫来自章练塘”,袁述甫曾离开上海寓所十九天,这19天正好在本文的研究时限之内,107天刨去19天之后余下的88天应该是柳兆薰与袁述甫同寓上海的日子,这88天的日记中,有30天记录了与述甫的交往,这个数字是柳兆薰寓居上海时交往次数中的极大值。根据前述理由,这88天中的30次交往与其它记录下的交往在柳兆薰心中具有同等的价值。所以柳兆薰城居时交往次数的极大值发生在与他没亲戚关系的好友袁述甫之间。交往次数的极端值由乡居时的亲戚转移到城居时的非亲戚,很好地说明了城居代替乡居以后,亲戚关系作为集中交往对象的丧失,交往次数的极端值只不过是极端地描绘了这一变化趋势。
我们再从日常交往事项这一角度入手,交往事项指发生交往的双方共同关注的事项。我们将三处日记中有关交往的事项作了简单的分类整理,结果发现交往事项在三地具有很大的差异(见表二)。我们以为,这一部分是由日记作者的记录个性使然,另一部分才是三处交往内容的不同所致,因此,在作这一部分的分析时,需要对作者个性这一因素的影响作适当的剔除。我们对记录的众多事项作了适当的分类:“开店”,在本文研究时段中,金仲禹正在筹备开一家小杂货铺,因此,日记中记录了为筹措资金、了解市场行情、装修店铺、进货、申请营业执照等事宜所进行的交往。“田租事”,在江南拥有千亩以上田地的地主并不多,特别是时至民国后期,故尔柳氏和金氏在当地都算得上是大地主。本文研究的时段又正好是年终地主收租的季节,因此,两份日记中都记录了为收取田租与帐房乃至于佃户发生的交往。“英洋”,英洋交易是柳兆薰寓居上海时的活动内容,因此,了解英洋的比价和交易行情是柳氏与他人的交往内容之一。“借出借进”,一般来说,年终是一年中资金流转较快的时期,借款者还款、协商展限等事宜均集中在这一时期,金仲禹记录了关于这一方面的交往。“婚吊宴”,指婚丧嫁娶以及春节期间的宴请。“祭拜”,指对祖宗和神灵的祭祀和崇拜活动,这是春节和清明节期间的主要交往内容。“棋画花鸟吃局”,指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人际交往。“家事”、“形势”、“谈心”,主要是为了处理家庭事务、交流地方形势的信息以及思想、感情。
三处完全相同的事项仅有两类,即“婚吊宴”和“祭拜”;如果把“开店”、收取“田租”、“英洋”交易和资金的“借进借出”这些事类进一步归并为“经济”类的话,也才有三类。
表2 村、镇、城三地交往事项分类表
附图
我们先来看“婚吊宴”这一项,关于这一类事项的绝对交往数,同里镇金仲禹居多,其次是大胜港柳兆薰,最后是上海柳兆薰。进一步考察他们的交往对象,发现大胜港主要是亲戚,同里镇主要是邻里和朋友,上海主要是朋友。在婚丧年节期间进行的交往属于人情交往,人情交往有发自内心,有出于习惯,还有为了面子。把这一个交往性质与主要交往对象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种交往在大胜港主要发自内心或出于习惯,在同里镇主要为了面子,在上海则主要发自内心。还可以这样说,乡村的这种交往更多的是不假思索,市镇的这种交往是理性的权衡,而城市的这种交往更多的是真情实感。需要说明的是,同治二年二月十三日,柳兆薰长子柳应墀在上海成婚,这一特殊事件自然增加了这一时期柳家关于本事项的交往。
由“祭拜”引起的交往,大胜港居多,同里和上海均较少。大胜港柳兆薰的15次“祭拜”中,辛酉元旦“饭后,至羹梅友庆堂拜当年先世神先,次行家人拜贺”(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正月一日。),初五“早起衣冠接财神、五路神”(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正月五日。),初六“饭后观村人出猛将赛会……。但祈来岁hé@②村仍得举此盛典”(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正月六日。),二月初三“衣冠至广阳庵拈香烛,至文帝、武帝前叩头拜祝,……复至观音菩萨前叩头拈香”(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三日。),十九日“观音大士圣诞,……余饭后叩拜观世音菩萨”(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二九日。)。二十一日“至西房南玲圩曾大父师孟公、大父逊村公墓上祭扫,……吾家幸蒙先沾福庇,人口房屋无恙,犹得举行此典,大非易事”(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二十六日至北舍、长浜等先世墓地祭扫,事毕“饮散福酒,共八席,五十人”(注:《柳兆薰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一共有七次为集体性祭拜。其中,家族内部有四次,全村范围有三次,可见乡村的“祭拜”活动是提供人际交往的重要机会。金仲禹共记下6次“祭拜”祖先和神灵的活动,两次在春节,三次在清明前后,还有一次为观音大士的诞辰,其中只有两次与他人发生交往,一次为元旦“到宗祠谒拜祖先”(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二十五日。),一次为观音大士诞辰“赴北观复善坛,今日观音大士诞,……到者甚众”(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三日。)。正月初二对拜祭祖宗神像和清明前后的几次墓祭都是自家单独进行的,未与他人发生交往。上海柳兆薰共记有9次“祭拜”活动,其中只有同治二年正月初五,“五鼓时起来,循例接五路尊神。自宵达旦,街上爆竹之声不绝于耳”(注:《柳兆薰日记》同治二年正月五日。)。这一次为集体性的祭拜活动。其余春节期间对神先神像的祭拜,和清明的祭祖都是在家中单独进行的。例如是年元旦“先人神像,寓中湫溢,不能悬挂,与大儿展谒拂拭,仍谨收藏”(注:《柳兆薰日记》同治二年正月一日。)。再如“是日清明节,家中祭扫诸事”(注:《柳兆薰日记》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对祖先和神灵的祭拜是联系族谊和乡谊的重要手段。比较三地祭拜活动对人际交往所提供的机会,我们不难看出,祭拜活动在乡村所引起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族人之间还是乡人之间都是比较广泛的;而它在镇区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在族内和镇内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它在城区几乎不引起什么人际交往,唯一一次接五路尊神的活动,大多数人家也只是观望而已,完全不似乡间全村的参与,家族内部似乎已经没有了共同的祭拜活动。这一交往手段的弱化,反映了由乡居到城居的过程中,人员众
多、热闹非凡的场面往渐渐变得不合时宜,也就是说,范围限定的仪式往形式将渐遭淘汰。 “经济”类的交往,柳氏在大胜和上海时的经济活动均较为单一,在大胜是关于田租收受,在上海是围绕英洋交易。金氏在同里镇的经济活动则显得较为繁忙,有关于田租收受方面的,有关于资金借贷方面的,更多是围绕开店一事。我们先来看大胜和同里都涉及到的田租一事,两处的田租事宜大都集中在年终期间,这是因为,当地有这样一种习俗,佃户每年应交的田租额如果拖过了当年还未交清,就一笔钩销,因此,年终是地主催收租款最集中的时间。从记录下来的这类事宜的次数来看,两处不相上下,拥有千亩土地的金仲禹比拥有二三千亩土地的柳兆薰甚至还略多了几次。据当地人士的介绍,金仲禹的母亲王氏专门从事代地主收取田租的“帐房”活动,曾经营田地达两万亩之多。金仲禹是独子,王氏去世以后,他家的帐房生意便一落千丈。但其日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颂周二哥招往其家吃帐房年夜饭”(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六日。)。说明金仲禹继承了他母亲帐房的经营活动,只是其规模已大不如前了。柳兆薰则或者通过帐房或者直接出租田地,甚至亲自雇工耕种,却未从事帐房的活动。这可能就是金氏田地较少租事却多,柳氏田地虽多租事反少的原因。总之,就收取田租这一事项来看,乡居柳氏与镇居金氏对其关注程度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由“开店”一事引起的交往在《颐贞楼日记》中出现最多,其次数不仅位于“经济”类之首,而且遥遥领先于其它类事项,这是因为金仲禹这段时间正在筹备开设一家杂货铺。从日记中看,金氏为开店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金仲禹将颐贞楼西侧的几间平房辟作店铺,从二月十五日开始,请了包括木工、水工、电工和洋铅匠在内的四五名匠人装修店铺,共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到三月六日方才完毕,“此次修理及开店门,费四十工,计二千八百八十元;水料三千七百五十元;店用门窗皆自有,若新制当逾万,昔建此别业不过万金而已”(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六日。)。这化去的六千六百三十元不仅没有算上门窗木料,而且不算为开张进的货。就日记中记下的进货就有七次:“向之(指建侯表兄)购香烟二千余元,弃学就商当以此日为始”(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九日。)。“周春荣近作掮客,昨招之来属办香烟,今晚送货六千元来”(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日。)。“金麟书以香烟千元来,小学教员今为掮客矣!”(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二日。)。“麟书又来,为购烟四百元”(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五日。)。“访方自元,@③购黄祥茂肥皂二箱”(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访(薛)天游,买得香烟二千三百元”(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六日。)。“赴东埭豫大购得火柴十二包、大新皂六十块,为店进货。……购得红香二百棵”(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八日。)。如此算来,单就进货一项又化去了万余元。这化在开店上近两万元现款在金仲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因为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至是租实得四成”(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一日。),统计此前已收得租款二万六千元可知,金氏一年可得租款在六万五千元上下。因此,我们从资金的规模可以看出,“开店”不仅是金仲禹此时的经济大事,而且可以说是他整个生活的重心。资金“借贷”是金仲禹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他向私人借款时,对象是清一色的亲戚,有沈三表姊、二哥(族兄)颂周、表兄惠生等,其中向姻亲沈三表姊借款的次数最多,累计欠款额高达一万元(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四日,十日,二十日。)。他更多的是向钱庄借款,他以一万元为底金,并“以大金镯及二小绞丝镯为押”向镇上的仁丰庄累计透支了三万元(注:《颐贞楼日记》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十七日。)。最后我们来看“英洋”交易。柳兆薰避居上海后,完全摆脱了田租收受的具体事宜,虽然我们可以从他每天对阴晴雨雪风霜不厌其烦的记载中看出他对农事的关心,但是此时他主要的兴趣已从土地转移到了英洋交易上。柳兆薰入市的确切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二月初七的日记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记录:“下午,同梦书、春山至兴仁里振隆庄上,……总牵日上市面,本洋大涨”(注:《柳兆薰日记》同治二年二月七日。)。此前是否因为适逢年节加之大儿婚期,无暇对此作太多记录,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日记从二月二十六日起,几乎一天不落地记下了英洋的市价,此后他或者亲自或者派大儿应墀至振隆庄了解行情,有时甚至一日二至,表现了他对英洋交易的极大关注。
比较三处地主的经济活动内容,大胜柳氏只关注田租一事,土地上的收入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同里金氏既对土地收入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又对经营店铺付予了极大的热情;此外,资金的运用在他身上显得较为多样,即资金由从前的消费和生息两种用途扩大到了借贷投资,而镇上钱庄的设立为这样的经济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上海柳氏似乎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对田事的关注,而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货币买卖中。乡居——镇居——城居这一过程中经济活动内容的转变,既反映了地主与土地联系的逐渐分离;更反映了其经济活动个体性的逐渐丧失,即他由乡居时埋头于田地,到镇居时关注市场行情,再到城居时居然被卷入整个经济形势之中。
“棋画花鸟吃局”中的吃局与“婚吊宴”中的请客吃饭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后者是特定时间场面上的人情交往,前者则是日常生活中个人性情间的自愿交流,因此它与由棋画花鸟这些个人兴趣爱好引起的交往属于同一类。这种交往,在大胜柳氏日记中没有出现,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作者漏记,而是根本没有发生;在同里和上海的日记作者身上发生的次数约略相当,这类交往在各自交往中所占的比重也大体相当。乡居与镇居和城居时这种交往的差异表明,乡居的人们具有更多的义务性,而镇居和城居时人们身上家庭的限定性较少而个性能较多地显现出来。
“家事”、“形势”、“谈心”在《颐贞楼日记》中都没有记录,很可能是作者日记记录习惯所致,故尔我们只能对柳兆薰两个时期的记录作分析。
“家事”主要指家族内部的一些小纠纷,无论在大胜还是寓居上海时期,柳兆薰对家庭事务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后期甚至超过了前期,这可能是离乡寓居客地的人们对家乡的一种自然留恋,这也许会随着客居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减弱,而本文研究的柳兆薰不仅到上海的时间不长,且为暂时的寓居,最终还是要回到乡间,因此他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能不同于一个长期在城市的定居者。
本文研究的柳兆薰处在一个特定的时势之中,那便是攻占吴江这一历史时期,其避居上海正是由此引起的,因此家乡乃至于整个江南的“形势”自然引起了他十二分的关注。未来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居住在任何地方的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乡居、镇居和城居的差别,只是具体落实的地点有所不同而已。
与亲朋好友的“谈心”是柳兆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在他乡间的生活中就占了不小的比重,寓居城中之后,更上升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这表明城居之后,个人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比乡村更为频繁密切。
三 空间范围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日常生活的地点和地域范围。先看活动场所,表三资料显示,三处来访次数悬殊不大,其中金仲禹略多,平均每天一次。外出次数,柳兆薰乡居时最少,差不多三天才外出一次;而他在城居时外出次数有所增加,但还不至于天天外出,平均五天中仍有一天不外出;镇居的金仲禹外出极为频繁,平均每天外出近三次。三地外出场所显着不同,我们将外出场所分为私人家庭和公共场所两类,公共场所包括茶馆、商店、饭店、金融机构、花园、街道及庙观、墓地祠堂等。大胜柳氏到公共场所的机会最少,仅为外出次数的四分之一,这10次中的5次,是到芦墟镇被称作“局”的乡自卫团练组织处理局务,其余2次至墓地、1次至广阳庵、2次春节期间参加乡人的庆祝活动。乡镇自卫团是攻占江南时期民间自发的临时性组织,因此赴局属于非常外出,墓祭仅为家族内部活动,其余均为乡间节庆聚会性质,因此,大胜柳兆薰至公共场所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非常性和被动性。金仲禹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已大大超了大胜柳氏,但与他去私人家庭的次数相比还略占弱势;他去的公共场所绝大多数是茶馆和店铺,其比重为86%,此外还有10%为花园这样一些室外场所。上海柳氏外出次数虽不是最多,但外出的大多数地方已是公共场所,其中钱庄、饭店、茶馆有47次,其余2次是在马路上闲逛,所剩的1次是对节庆场面的观望。因此,柳兆薰寓居上海后,其外出活动几乎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
同里金氏与外地的联系共计65次,其中与65公里远处上海的联系次数
最多,其次是苏州,而与最近处屯村联系反而显得较少。与大胜柳氏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联系在特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上似乎表现为次数与距离成反比的态势。我们不妨将它称之为远强近弱,这反映了镇居地主对外界,特别是大城市有着特别的关注偏好。另外,需要特别说明,表中的数据显示三处地主中金氏与外地的联系次数最少,这一数据其实不能真实反映他与外界的联系,其实他对外界的了解一定程度可以通过镇内联系来实现,其次数高达333次,我们不难推算,金仲禹平均每天要与本镇三处发生联系。其实,我们只要粗略地浏览一下日记,立刻就会得出这样的印象,除了天气恶劣,金氏几乎整日在外奔波,当然主要在本镇区内。结合这一特定现象,我们认为,镇居地主与外界的联系以本镇为主,也就是说,镇居本身就能够相当程度地保障对周围地区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一定要通过直接地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来实现。因此,有了这一独特的优越条件,镇居地主对外界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较远处较大城市的偏好。 表3 外出次数与场所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