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儒家思想的创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创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创立

第1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2、儒家思想主要有三个主张:

一是礼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是德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成为一颗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第2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影响

儒家学说是在我国经历了夏、商、周几千年历史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并创立了儒家学派,其弟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将儒家学说补充扩大的。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甚至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其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直到现代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还经历了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隋唐儒释道并立等,但儒家思想却一直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失掉往昔颜色,反而成为了一颗更耀眼的明星,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的历史上独领两千多年,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是因为儒家思想能够跟随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丰富与改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春秋末年,儒家学说逐渐形成独立学派。在社会的内部矛盾众多且不可调和的时期,孔子提出“仁学”思想体系,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主张仁政,推崇“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顺应当时的历史形势,并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为帝,关于民族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进行了思想和政治上的重大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此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儒家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发展中的起起落落,包括极力推崇儒家思想的时期,也包括发展步履维艰,受到阻塞的时期。但儒家思想无论是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还是本民族其他思想的浸润,都没有改变其本身主要的内涵和思想。与此同时,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紧随社会变迁、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它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领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领统治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思想能够顺应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但是封建时期维持国家安定的保障,直至现代社会也依然是人与人能否和谐相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仁义”、“孝”、“诚信”等都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仁义礼孝都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这些传承深远、意味深长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塑造和情操培养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说,儒家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提倡德治,对当代政府官员的为官之道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金钱上,儒家思想提倡“以其义而得之”,唯有遵纪守法,按照正规途径赚来的钱才能久远,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 “仁”也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仁”既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也引导我们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孔孟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孔子提出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在强调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仁义的心,互帮互助,多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充满友爱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学习儒学仁义思想不仅对当代人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帮助,对中国社会风尚的发展也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新时期,儒家思想也将不断的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使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以新时代的思想对儒家经典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取其精华,将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继续传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秀莲.儒家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J].天津社会科学.1982.

第3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儒家思想由孔子在春秋时期开始提出,孟子进行思想系统的规范,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联系到一起。但是儒家真正的开始应从孟子开始。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性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的重要技能。孔子创立了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行为准则,他阐释了我们企业在进行HR课程培训时所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另外,孔子阐述的君子品行是告诉世人怎样去受人尊重,是我们在管理人才时,所必须重视和运用的。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员工必然可以给一个企业带来好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百利无一害。孔子讲“文质彬彬”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品德达到统一。这也是儒家思想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的原因。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是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此他的教育方法也是我们在管理员工时值得学习和加以运用的。

学习十,在推进人才创新中,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现如今,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着,如一只翱翔的雄鹰。将儒家思想运用到企业人才管理中,对企业的发展会有着超凡的价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是相融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是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部分,但是应加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和政府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不仅引进前苏联的管理模式还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创新的探索出我们更适合我国发展的管理思想方法。但是,沉积在企业管理中的顽固思想依然存在着。

首先,政府过多的干预。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政府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随之依附政府,而忽略了自身的企业运营管理,在很多方面上政企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效仿国家行政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因此没有很好地自我实现。

然后,儒家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经常与人类的伦理道德相关联,在人情管理上往往就不得不给熟人开绿灯,这样企业的一些规章管理制度就不能有效的执行。这样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总之,缺少个性化,企业便缺少创新。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孔子的“仁治”就是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HRD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要从职员的本性出发,正视长处优点,同时不包容缺点,从根本上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关爱尊重员工。要使企业时时刻刻的做到“以人为本”,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孔子的“礼治”,就是各司其职,讲究建立起有序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运行畅通,有流程有制度。当员工都明白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利益也完全得到保障的时候,组织管理就自然而然清晰简单。孔子“德治”思想,就是使员工充分理解企业制度的意义,只有有了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在岗位上做出贡献。在“人治”方面,孔子说必须重视人,因人而异,主张宣传教育应有针对性,讲究方式方法与具体策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在企业中,做到“人尽其用”,组织效率才可保障,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展望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人才兴国,人力资源管理早已成为企业在舞台上能否站稳的决定条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其次,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最后,要与法律体系相结合,强调法治高于人治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除了企业内部统一的意志以外,集中指挥,协调部门运转都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五、结语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利与弊延续至今,要站在辩证法的角度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细,吸取精华,要我们坚定地以实践为根,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儒家文化,为我国的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01

2 吴洪刚,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之我见[J],价值中国,2007-10-09

3 张震,论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J],经济经纬,2000年06期

4 李钟铭,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J],聘周刊

第5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关键词] 汉代文化;民俗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78-2

一、民俗学史的研究价值分析

中国古代有悠久灿烂的文明,这种文明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史的研究就是说明那种鱼水相得的生活与民俗的关系和具体内容,为今天提供中国人在中国文化模式中颇为自得的可能性。对于民俗史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研究以及由此养成的态度,是我们今天政治学术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学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来源。所以民俗史的选题不仅是―个历史的、学术的课题,而且对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和共同体具有意义。

(二)回应学术前辈提出来的,如何理解民俗史是民俗学的民俗史,而不是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的内容和写法?首先,要有生活的整体感。因为是有了现代民俗学再写民俗史,现代的民俗学已经对研究对象有了整体的概念,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再来处理资料。民俗的形式是从具体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中间才是民俗,它是一种文化的概念。

二、汉代文化对民俗的具体影响表现

在汉代以前, 儒家思想也像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 不过是“ 诸子百家” 的一种, 地位并不十分显赫,也没有什么“ 独尊” 的殊荣。只是到了汉武帝时, 情况为之一变, 他按照董仲舒的建议, 将其他各家学说尽行废止, 只允许传布儒家学说。自此以后, 儒家思想“ 独尊” 了起来, 其他各家思想如果说还未被杜绝的话, 也都居于次要地位。汉代开始在全国各地设郡学, 中央设太学, 所传授的都是儒家经典。所设的“五经博士”都是研读儒家经典的人。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儒家思想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 它吸收了其他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内容, 将其揉为一体, 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这种以孔孟思想为正宗的儒家学说, 也就渐渐成了汉族人民稳定的共同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对中华民族的民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大处来看, 这种影响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汉代“孝”文化的强烈影响。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是一种神学目的论, 而神学目的论在形态上往往是伦理目的论, 董仲舒建立起了“三纲五常” 一整套的伦理学说, 正如他本人所说说的 “ 行有伦理, 副天地也 ”、“ 三纲五常” 成了至高无上和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 而孝则是“三纲五常” 的思想核心。在家中, 子女对父母要孝敬; 在国家, 臣对君主要尽忠。汉代行“举孝廉”, 成为选拔官吏的途径。这种方法为后世许多王朝所沿用, 直到隋唐行科举才被废止, 但宋代和明代还偶一行之。在中国, 除《孝经》外。各朝各代的《孝子传》,各种各样的“孝子” 、“ 孝童” 的传说, 各地的“孝敬村”、“和顺里”, 使人目不暇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不管一个人成就了多么大的功业, 只要不孝, 就似乎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为世人所不耻。孝成了中国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也成了中国人最普遍、最基本的习尚, 如果说民俗的话, 这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内容和特点之一。

儒家思想不大重视人的生死, 却十分重视家族的延续, 正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它认为不能传宗接代是最可怕的事。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义, 似乎就在于承继祖上的余绪。这种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它和重男轻女的习俗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只有生了男孩, 才算是传了宗, 接了代。直到现在, 这种观念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根深蒂固,成为人口数量难以控制的重要思想根源。我们无法考见中国重男轻女的风习始于何时,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这种风习在汉代已很普遍。

(二)精神崇拜色彩的强烈影响。儒家学说毕竟与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不同, 它不主张出世, 而主张入世, 重视现实的人伦日用之常, 有极强的世俗性。简单地说, 它不是一种神学, 而是一种人学。当孔子的学生向他问有关鬼神的事情时, 孔子是不予回答。如果说也算回答了的话, 也是模棱两可地说:“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等等。儒家这种不信鬼神的思想, 不仅对知识分子, 而且对全国人民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致使中国人民的宗教观念比较淡薄。中国人较普遍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 对鬼神“迷而不信, 信而不驾, 半信半疑” 。孔姓人家不敬奉鬼神自不待说, 即使其他一般百姓, 真正信奉某一种宗教的也很少。许多民家安有各种各样神的牌位, 大都属于“ 祀” 之类, 他们本人并不是正宗的信徒。他们并不了解某种所谓神的来龙去脉, 只是糊里糊涂地敬奉, 以期得封各种各样神灵的保护。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 说不上是什么。唯独对“孔圣人” 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却是特别深入人心, 长盛不衰。自汉代以后, 尽管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陆续传入中国, 但都不能改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后, 都要经过一番修饰打扮, 改造一通, 使之符合于儒家说教, 至少不能与儒家学说相冲突, 这才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与其他文明大国相比,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比较淡薄, 这无疑要影响到民间习俗。

总之, 汉族人民的各种民俗不可能都在儒学中找到文化心理根据。儒家思想只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并不是唯一的思想。这里只是强调, 在汉代, 随着汉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中华民族已具有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心理素质, 一些影响较大较广泛的习俗也开始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晃中辰.汉代在中国民俗史上的地位[J].民俗研究,1989,(3).

[2]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第6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第7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关键词:儒学 法律思想 司法实践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发达,这与儒家主张的息讼有很大关系,但儒学还是深刻的作用着传统民法的发展。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法律与经济关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税产”“制民之产”,告诫统治者不要暴敛,重赋。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为民事的基本原则和富国之策。

儒家思想毕竟是与封建大一统相适应的,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要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坚决贯彻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本着重农抑商的原则,在商业发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会最为发达开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开放。在婚姻继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3.关于行事法律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却饱含了儒家的特色。从选官制度看,汉代举孝廉强烈的体现了儒家重孝对社会的影u向,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门第,区分,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表现,隋唐后科举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家“为政在人”的思想,科举其本身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因为国家以儒学考生,举人都是因儒学而致世。而在为官之上,儒学影响也颇大。举例来说,官员的品级不论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弃官守丧,否则有悖伦常,遭人谴责。连明朝首辅张居正也不例外,其不为父守丧虽有皇帝夺情,也不免他人非难。

(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1.在法律解释上

儒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确立经历了很多过程,而其中法律解释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一种学说成为法律思想,不单单是一部法律就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解释使大多数人了解,接受,并通过此使法律更好的适用于实践。儒学在汉代确立后,就是通过以经断律和以经注律使儒学法律化,再经过后世纳礼入律最终到《唐律》一准乎礼,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实践中

儒学对司法实践影响的最大体现就是《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律文案例指导实践。此外,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从刑狱时令到灾异赦宥,都有浓厚的对自然与和谐的考虑。另外,秉承儒家一贯的等级观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规定了特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遵循着不平等的原则。而且行政与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一大特色。

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影响的利弊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向来主张“礼主刑辅”,使法律与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紧密结合,并且儒家主张阿“礼乐刑政”并举,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法律体系都有深刻影响。而且儒家一直教导人们经世致用,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无私精

神和“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瑰宝。

诚然,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其思想上的保守与落后,以及它对法治精神的极大破坏。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轻视和对诉讼的惧怕。礼教为主,法律为辅,人们往往崇尚礼节,鄙视法律,尤其是诉讼。而畏官,畏法也常常使人们不敢为自身权利诉诸法律。其次,它是导致中国封建民法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儒家的影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民法附于刑法,而民事法律关系由礼来调整,一旦触犯了礼就科以刑罚。

第8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关键词:韩国 儒家思想 高校教育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不断发扬光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传,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平时韩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说:“韩国比中国更儒家”。在韩国,虽然有多种宗教存在,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而且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韩国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现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多愿意面对手机和电脑,甚至连几岁的孩子都心心念念着电子游戏,而对一些传统游戏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学校会为学习传统文化专门开设课程,这导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当我们为圣诞节大肆庆祝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包粽子、做汤圆,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买粽子和汤圆。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重视。

二、儒家文化对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开展关于儒家文化的系统性的课程较为合适,一来,大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没有特别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中是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知识的好时机,但我们不能忘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儒学这一在中国文明史上独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学校人才教育中,更显示出其非凡的现实意义。重视儒学经典教育,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学习儒学经典著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学经典精髓,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流传到韩国后也相当受重视。韩国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设立有关儒家文化的课程,反观我国学校中开设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要学会根据韩国的儒家文化来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开始着手。大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从专业知识技术的角度,更要是从人格素养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现在,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去学习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难发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相似点,当韩国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毕竟这是我国的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代即将出世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韩国高校的发展

细心观察,在韩国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妈妈”或“我爸爸”等词,而在韩国语中,却用“?? ??”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们妈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语言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0?年,韩国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通过传播儒家文化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之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强国之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文化立国”国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丽大学中设有“职业与道德、道德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孟子著作导读、韩国的儒家等一些选修课程。而且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 由此看来,韩国相当注重儒家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上课前,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下课时说:“老师再见。”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东西,虽然说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氛围,但是尊敬老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记,而且要用行动来表示。或者还可以举办有关儒家的文化节、知识竞赛等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更加可以让同学们接受,因为有不少同学表示由于儒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对韩国高校人文社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承认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韩国德育现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在加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但儒家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韩国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这些对于提高和完善我国学校的德育水平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的西塔地区是继美国洛杉矶以外朝鲜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区。随着1988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朝鲜族人以及朝鲜人来到沈阳西塔地区,许多韩国家庭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生活。在韩国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儿时就培养他们按照韩国传统礼仪来尊敬长辈以及爱护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长辈再给晚辈倒酒的时候,晚辈一定要双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时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要侧过头饮酒;这些简单的礼节虽然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儒家孝、仁、礼思想在韩国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无疑是可以为中国高校生所学习的。

而中国式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爱”这样的词汇。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却往往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个极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补习班,为此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乐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体罚又是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仅家长,甚至学校里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教育观深受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自古传承至今。今天的韩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国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轻的教师,享受的礼节也遵照家长的形式。同时,在韩国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所谓“尊师重道”,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据我们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置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但基本为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往往会因这样的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除了在学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学生很难在学校内接触到儒家相关课程的教育。对此,我们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儒家文化馆,并辅以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观看纪录片,舞台剧表演,创新方式的导入也许会吸引一些高校生学习与了解。

儒家文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其人际关系的加强和集体意识的培养都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希望中国高校可以借鉴好的教育经验,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氛围,研究和发扬儒家文化,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取长补短,使大家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成长成才,同时增强我们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第9篇: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

儒墨道源头均不同

如果有人问孔子,你的偶像是谁?孔子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公。周公其人,在夏商二朝的礼制基础上“制礼作乐”,形成了在孔子看来堪称完美的“周礼”。只要读过《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推崇“礼”,尤其是周礼。他在与学生对话时,直白坦言“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孔子认为周礼是提取了夏商二朝之礼的精华,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而创立了墨家学派的墨子,崇拜和效仿的先贤则是大禹。曾经有学者这样评论:“如果说墨家学派带有某种宗教神秘性,那么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精神教主,就是大禹。”所谓“非禹之道也,不能谓墨”,就是说,只有思想和行为都和大禹一样的,才能算是墨家的弟子。

至于老庄学说以及其代表的道家学派,倒是并没有特别地崇拜某位先贤圣人,可以说,他们向往的是“以道治国”的三皇时代。在那时,人们是按照天地运转的自然法则劳作起居的,没有道德规范、没有政教法令、没有规矩原则,也没有甲兵之事,人们自然而然地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老庄学说是对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主义的一种继承。

由此看见,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的思想,事实上都是以旧的制度来“拯救”当前社会的复古思想。那么为何同是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不过百余年差距的孔子、墨子、老子会选择三种截然不同的复古之路呢?这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与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

均是复古,为何殊途

孔子为何如此执著地想要复兴周礼?这和他的家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孔子的祖上是商代王室的后裔,也是宋国的开国之君,孔子这一支后来由于时运不济,逐渐没落,但在年幼的孔子心里,跻身仕途、重返贵族阶层、复兴家族的思想早已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体现贵族礼仪规范、生活情趣的“周礼”自然也就成了孔子学习的对象。

除了其家族渊源之外,孔子的生长环境也对孔子崇尚“周礼”起到了熏陶的作用。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在周国兴起之时,周武王将劳苦功高的周公封到鲁地。前头我们提到,周公“制礼作乐”,周王朝的制度和礼乐有一大半是周公亲自制定的,在他的封地里当然会被执行得最为彻底,所以《左传》中说道“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难怪他会如此推崇周礼。不过,墨子并没有什么家族渊源,他是将大禹引为知己来推崇的。虽然墨子并非与大禹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相同的爱好与处事方式,使墨子有了“志同道合”之感。

墨子与大禹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尊重科学;其二、乐于奉献。墨子是一个可以与鲁班齐名的能工巧匠,《墨子》这本书不像是《论语》、《孟子》等书仅仅记载了先贤的语言,而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声学等现象都有所记载。可以说,墨子的科学思想是当时的其他思想家所无可比拟的,因此墨子不免会生出一些孤独寂寞之感。而大禹则是古时先贤中最有科学精神的一位,他能够因地制宜,用疏而不用堵的方法来解洪水之灾,这与墨子对科学的信仰是完全一致的。而大禹治理洪水时亲力亲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墨子宣扬的牺牲自我、主张兼爱的思想又是同步的。在别人反驳墨子“兼爱”是不可能做到的理想境界时,墨子常用大禹的行为来反击对手,他说,当年大禹能做到的事,我现在为何做不到呢?

正是由于大禹的思想行为与墨子的主张高度一致,因此墨子十分推崇大禹这位先贤,想要恢复大禹所在时代的风气,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老子创建的道家学派,想要回到原始社会的无为而治,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在自然科学方面,老子比墨子稍逊一筹,在对周礼的研究方面,老子也难以望及孔子项背,但是若论起学识广博,墨子和孔子却都无法与老子相媲美。老子小时聪慧好学,是个有名的“好奇小子”,总是问父母、老师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教导他的商夫子感觉老子是个可造之材,便向自己的师兄、一位周朝太学博士推荐老子去深造。自此之后,老子博览群书,成为大学者。

和一般人看书不同,老子非常善于在看书时发现问题。他大量阅览了各种史书后发现,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非常有道理。因此,老子便依据三皇时代的道治创立了道家。道家文化是以自然崇拜为原则的,他们崇尚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人类社会也应当与自然处于相同的状态。这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三皇时代,而古之道术指的就是伏羲、神农之时的原始宗教观。

殊途不同归,三家各兴衰

儒家、墨家和道家都是复古,但最终儒家成了这场复古之争最后的胜利者,在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道家则与儒家相辅,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延续至今,唯独墨家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便销声匿迹,这又是为什么呢?

儒家思想讲求“礼”与“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你是什么身份地位,就做什么身份地位该做的事情,应当做到“名”与“实”相一致。这无疑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求,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

而且,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就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要爱父母兄弟,然后爱亲戚族人、再推广到好友乡邻以及世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符合人类的天性,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也是很正常的。

与儒家不同,墨子提倡的“兼爱”本身就是不符合人类天性的。我们都知道,血浓于水,一个人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如何可能与对待一个陌生人相同呢?大禹本人可能是一位能够做到“兼爱”的圣贤,但是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兼爱。

在别人对兼爱的可行性提出质疑时,墨子说,只要通过“尚同”的方法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尚同,其实质就是一种高度的集权主义,要求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管理,所有人的思想必须统一于上一级,服从上一级,从而“一同天下之一”。只要大家的思想都与“天子”相同,而“天子”又是上天所选定的君王,必定会像大禹一样实行兼爱,这样一来,天下也就成为兼爱的天下了。不过墨子没说清的是,谁来保证天子就是有德行的人呢?如果一人无道,按照尚同的观点,天下不是会大乱吗?

其实要说起道家的思想,似乎应该比墨家更早消失才对。毕竟墨家还是支持中央集权制度的,而道家推崇的是真正的无为,也就不需要政府。可道家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有其自己的市场,甚至很多帝王也信道呢?这与道家思想中依靠自然养生、静心的部分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