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

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第1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压力管理;大学生;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53-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学业、经济、角色困难、职业选择等日益严重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甚至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如何管理压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团体辅导对于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因此,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对压力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技巧与应对能力。

一、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个主要成分: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压力源即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则是个体在压力感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1]。而压力管理即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其目的除了要减轻或者消除个体所承受压力的影响外,也能起到预防压力的作用。压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理适应、运动、时间管理课程以及冥想放松训练等方面[2]。

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压力刺激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将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督导老师的督导下进行辅导活动。辅导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压力源本身,而是针对压力源事件或者情境给大学生个体带来的情绪、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辅导,如采用多种认知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等放松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从而更为健康地学习生活。

二、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团体辅导的目标

让成员们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压力,明确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危害,同时也明确适当的压力是积极有益的;让成员感受到同伴的温暖和力量,正视生活中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方法与技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时间管理技术等,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改善沟通技巧及人际交往技巧,获得新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方法

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根据辅导目标招募筛选了8名成员,对成员进行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辅导实施前后均对成员进行《应对方式问卷》的测量,在团体形成之前进行《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的测量和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小组活动评估表》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对象与测量工具

1.对象

面对山东大学全体在校生,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上,筛选出8名小组固定成员,其中5名女生,3名男生。

2.测量工具

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选取以下研究工具:第一,采用叶向阳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在团体辅导实施之前对成员进行施测。该问卷由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意念四个维度组成,采用四级计分制[3]。第二,采用肖计划1996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该问卷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个维度,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4]。

(四)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主题及目标后,我们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了分析,并借鉴以往相关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整理出初步方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与访谈资料,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每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对方案进行修改。整个活动分6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每次辅导1―1.5小时。最终的方案大纲如下。

三、干预结果及评估

(一)团体辅导之前成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压力反应量表》评估的是最近一个月的压力情况,因此只对此量表进行前测,用以评估成员们的压力反应状态。

由表1可以看出,团体辅导的被试在压力反应的四个维度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躯体不适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分别是2.2500和2.0417,在负性情绪、自杀倾向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成员们的总体压力反应还处在可控水平,可采用团体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的心理辅导

(二)前测后测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前后测,分析结果如表2。

六个维度中,“退避”、“幻想”、“自责”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有显著性提高(p

(三)统计结论

从《应对方式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说明团体活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面临的应激。在其他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尚没有显著变化。

四、反思与讨论

以团体辅导的方式确实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缓解压力。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是团体辅导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访谈,了解成员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压力,并结合辅导之前的测试,有方向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二是领导者和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尊重成员,前期要明确展现出希望和成员建立关系的意愿,这样才可能和成员较快地建立关系,成员才会真实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是调动氛围很重要。每期团体辅导前期开展热身活动可以巩固关系的建立,让成员能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缓解紧张和压力。

四是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每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下一次的活动计划,找到最适合团体发展的方案。

五是领导者要学会变通。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控整个团体,为了完成活动而进行的团体辅导是不科学的,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

六是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汪媛媛.多途径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第2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72—02

一、问题提出

处于成年早期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上还没有达到与生理相适应的成熟水平,但又是承载着家长和社会高期望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他们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不同。心理弹性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的一项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应用性十分广泛,具有相对高效性、感染力强、省时省力、效果明显且易保持,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辅导这一形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来对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增强他们面对挫折或压力性事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以知情意行训练为突破口,以发展性成长性为目的,以团体指导为干预手段,开展纵向的追踪评估,旨在以科学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以实证的手段评估团体辅导技术在心理弹性干预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张贴招募广告的方式在华中农业大学招募团体成员,对自愿前来报名参加的成员进行访谈和筛选,最后确定20名成员。其中10名作为实验组,参与本次团体辅导;另外10名作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时异地进行问卷测量,但不进行团体辅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工具

1、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采用阳毅、江光荣(2005)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量表以自陈方式呈现给被试,采用5点计分法,量表总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项目区分度良好,量表分半信度达到0.6334,Cronbach α系数为0.8594,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及外部效度较好。

2、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采用《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此量表由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共20道项目,请成员根据量表陈述句子,以1到5的尺度等级评估自己参与团体的状况。

3、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使用《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道项目,采用1—10计分。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每周一次,共持续8周,每次时间依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大约为90—120分钟。

(五)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评估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照组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具体结果见下表1:

(二)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追踪组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应,3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再次评估,追踪测评组较实验组前测有显著性差异,较实验组后测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如下表2:

(三)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至第4次时,请成员填写了《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从而及时了解成员对活动的感受和团体的发展程度。团体成员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团体当中,并且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和态度来改变自己或是帮助别人,有70%的成员能够以真诚的反应面对其他人,60%的成员能够在活动开始前后进行认真的准备和总结,60%的成员愿意参与团体各种形式的活动,50%的成员能够避免标定自己和团体其他人。另外只有70%的成员不愿意使自己做别人的模范,这可能与团体所提倡的尊重平等气氛有关。总体来说,团体成员在团体进程中参与情况良好。

(四)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时,请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86.7%的成员对团体越来越信任,83.3%的成员能够乐于和他人分享经验,83.3%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经验是有意义的并且认为团体气氛使人舒适,75.6%的成员表示越来越有信心。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于本次团体辅导的满意度较高。

四、讨论

(一)团体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性

本次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将认知转变与行为改变相结合始终围绕着改变成员的认知方式,从关于自我概念的自我接纳,到识别自我的不合理情绪,建立理性思维模式,再到增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紧紧的围绕成员的认知模式开展,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改变自我行为。除了改变认知外,还加入了一些行为改变的策略,让每个成员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带来不同的后果;2、方案的设计及实施都能针对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来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样易于领导者引导,也利于成员的领悟与总结,并将每次收获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一次活动讨论的主题都是承接上一次的主题而设计,并且还在每一单元结束时给成员布置家庭作业,注重将感悟应用于日常实践。

第3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12-04[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Y201225133)。

[作者简介]朱丽芳(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胡世文(1975―),男,湖南双峰人,博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辅导教育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班级团体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心理辅导人员或班主任、辅导员的主持下,全班学生都参与的辅导、教育。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也有许多迷茫和困惑。他们的这些迷茫和困惑来自对陌生校园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意识的调整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非常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必要性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全程教育的起点,是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而进行的预备性教育。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主要采取的是开讲座、听报告的单一形式,这些单向模式的确是新生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师资设备情况及专业现状及前景的快速教育手段。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主流,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坚持务实、重点突出、具有亲和力的教育风格。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形式,能使广大青年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通过活动体验、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启发、相互支持,促进人格成长,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初来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会本能地寻找一个集体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目前班级是大学里常见的组织形式,而且以前在中小学时就已经习惯了班级团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保留着对班集体的渴望。如果这个集体是温暖的,他们可以获得帮助和爱,可以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1]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可以在短时间里更快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帮助新生更快地找到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始,新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发展性问题,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与引导。叶玉清(2005)将班级团体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发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激发新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促进新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新生适应能力;能够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缩短入学适应时间。[2]钟向阳、张莉(2009)研究发现与没有团体辅导的班级相比,参加过团体辅导的班级后测的FARS(大学新生适应量表)总分和因子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分以及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的E(内向与外向)、N(神经质)分都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后测的FARS总分和多数因子分、EPQ的E,N,P分都显著优于前测。[3]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

班级团体辅导为了吸引团体成员的投入和参与,必须设计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活动对团体辅导有较大帮助,如可以增加辅导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活跃团体氛围,减少成员焦虑,促进成员投入团体,还可以增进成员的觉察能力及体悟等。[4]班级团体活动的方式很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类型。

1.纸笔练习

纸笔练习是通过用纸和笔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成员的观念和想法。一般先有活动的主题,要求成员深入思考,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全班分成6~8人一组,与其他成员分享、讨论各自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通过进一步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如在做探索自我时我会用“我是谁”“我的人格盾牌”等纸笔练习来促进成员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2.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通过肢体活动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主题或思想,可以用来作为热身,活跃团体气氛,还可以用来改善成员之间的不适感,达到辅导的目的。如热身阶段常用“集体按摩”“模仿秀”来活跃团体氛围。在工作阶段可用“肌肉放松法”“呼吸放松法”使成员放松,减轻焦虑。

3.接触练习

接触练习指通过成员肢体上的接触来强化彼此的感受。研究发现,身体接触能使人减少防卫,增加融洽度。有些活动要求成员相互接触对方的手、脸、肩等身体部位,带来感觉上的刺激,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信任,提升团体凝聚力。常用的身体接触练习有“信任跌倒”“盲人和拐杖”“突围闯关”“同舟共济”等。

4.美术和工艺

绘画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法。绘画作品能反映出成员独特的人格特质或想法,有时可以比语言更真实地反映出成员的情感和想法。在运用绘画练习时,要选好主题。画完后,请团体成员分享自己作品,并解读作品的意义意义,从而达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目标。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常用到“小小动物园”“绘画接力”“T恤衫设计”等活动。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较常见的角色扮演形式有心理剧和生活演练。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成员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生活演练通常由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

6.游戏

游戏是班级团体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活动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情绪,使团体气氛轻松愉快,同时游戏也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游戏在开始阶段可以进行热身,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活动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作为主题活动。在热身时可以使用“马兰开花”“跑得快”等竞赛类游戏,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时使用“组歌比武”“大合唱”等合作类游戏。

7.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团体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团体讨论中领导者的基本责任是建立一个友善、接纳和融洽的气氛,使团体成员能自由地、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而不会被别人排斥,或者遭到别人的反对。

8.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指团体活动结束时,领导者特别布置给团体成员,在下一次团体活动前需要做好的练习。因为团体活动的时间有限,成员练习的机会有限。家庭作业可以让成员在真实的生活中尝试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促使成员在没有团体和领导者支持的条件下发展自我控制的策略,达到成长的目的。

三、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领导者一般由接受过团体辅导培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每次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左右,以班级为单位,在空旷的室内或室外都可以进行。一般一次完整的新生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共进行8次,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在大一第一学期内结束。

1.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非常关键,详细科学的方案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一般而言,针对团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方案设计与活动选择上要有不同的考虑。在团体初始阶段时,团体成员会有焦虑、担心、犹豫、拘束、缺乏安全感等,这时的方案应设计无压力状态下的互相认识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在团体的过渡阶段,成员之间彼此信任还不充分,信息分享不够具体、深入,因此应设计分享性的活动,引发成员中层次的自我表露,还可设计一些催化团体动力的活动。在团体的工作阶段,成员渴望学习、成长,方案的设计在于引发深层次的自我表露,可以设计探讨个人问题的活动、促进行为改变的活动等。在团体的结束阶段,成员常常有依依不舍、如释重负或问题悬而未决等感觉,因此方案设计应回到中层、表层自我表露,让成员有机会回顾团体经验,彼此给予,并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

2.每次团体活动的三步骤

团体辅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次团体活动也可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环节。开始阶段也称热身阶段,目的在于为团体打破僵局,促使成员进入团体,增加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彼此的互动,为中间的主要活动做准备。一般热身活动采用小游戏,如“刮大风”“松鼠与大树”“无家可归”等。中间环节即主要活动,是团体的核心活动,是关系到团体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应按照团体内容目标而设计。在团体辅导结束前5~10分钟,领导者对本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让成员分享心得、感受等,还可布置家庭作业让成员巩固所学或预告下次活动的主题。

3.团体辅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活动过多

任何一种方案或活动,都只是团体辅导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目标。初次带领团体辅导的教师容易犯这个错误,为了避免冷场,设计很多游戏活动凑足时间,没有讨论分享。团体活动的目的是考虑活动结束后成员之间坦诚交流和分享,需要时间来讨论。

(2)避免不适当的活动

团体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团体成员的心态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调整的过程。不适当的活动会阻碍团体的发展。如成员的自我暴露,一般浅层次的暴露在前,深层次的暴露在后。还有,活动不要偏离目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有趣好玩,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活动需要为目标服务。

(3)避免只关注少数几个成员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内所有学生都参与的集体活动。但是因个体差异,在团体活动中,有的成员较活跃,有的成员较沉默,团体领导者不应只是关注活跃的几个成员,对其他成员也应给予积极的关注。

(4)注意掌控团体辅导的时间

班级团体辅导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时间太少活动无法深入,没有效果。时间太长成员疲劳,影响活动效果。热身活动也不能过长,以免影响主要活动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团体活动的参加人数不宜过多。如果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团体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或多采取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要尽量避免个人的单向度活动占用过多的时间。

四、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意义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短暂的不安情绪,有孤独感,对于新环境中的许多新问题,会有迷惘和担心。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包括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特点、设施,熟悉老师与同学,同时还帮助新生在新环境里获得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技巧,对未来有新的规划。共同的困惑、共同的任务让新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非常适合解决这些问题。在高校入学教育中实施班级团体辅导能帮助新生克服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和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加强班级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所有成员都参与的活动,每个人都真诚地表现自己。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开始了大学人际交往,与班级同学建立了初步的信任。班级团体辅导能在短时间内使班级同学相识,相处融洽,能够帮助新生摆脱离家的孤独和寂寞。大学第一学期是良好班集体氛围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新生都满怀憧憬,希望自己在新的集体里和同学相处融洽,结交到知心朋友。在当今高校,班级依然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带来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级团体辅导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团体的凝聚力也通过成员的交流分享而得到提升。

2.帮助新生解决共性问题,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此时新生最迷茫的是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怎样完成中学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重新认识自己规划大学目标,这些问题是每个新生都要面对的。班级团体辅导完全可以以这些共同的问题为主题,进行交流和引导,他们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相同的困惑,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交流中他们进一步发现同龄人也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鉴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技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找到自己的答案,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鄢呈,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236-239.

[2] 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3]钟向阳,张莉.高校新生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8):707-709.

第4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态度;团体辅导;女大学生

随着时代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关注,一些研究更是集中于探究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她们在人际敏感、自尊、焦虑等方面存在不健康心理因素。这影响了女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幸福感的提高。然而,至今很少有研究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来有效改善其人际关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借鉴田万生对大学生团体辅导的效果研究的探讨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根据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试图从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情绪和行为3个层面来改善其人际交往的态度,从而增强她们人际交往的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来测量女大学生的人际态度。“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测量的是大学生对其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该量表由8个因素构成,即对人际信任的认知、对人际容纳的认知、对人际理解的认知、人际孤独、人际焦虑、人际愉悦、人际适应、人际回避。统计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人际态度测量的有效工具。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敏感”分量表来测量女大学生的人际敏感性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来评定其自我价值感。

1.2 研究对象 通过面谈和心理问卷调查,从自愿报名参加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女生中,筛选了30名学生入选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其中一年级12人,二年级12人,三年级6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人。所有被试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并承诺坚持参加每一次团体活动。

1.3 团体辅导方法 本次团体活动每周进行1次,每次1.5~2小时,共8次。根据被试在问卷上反映出的人际交往问题并参照面谈时对她们进行的需求评估,整个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认知调节、情绪管理和行为训练。

在认知调节阶段,指导者采用了“说说我是谁”、“盲行”、“戴高帽”、“我的人际认知”等多个活动来引导同学自我探索,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此外,通过对人际沟通理论和人际互动技能的介绍,团体小组讨论和思维训练的开展,多数成员纠正了她们在人际问题上的错误认知,学会用新的、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际问题。第2个阶段的情绪管理辅导是本次团体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前期的问卷调查和面谈均表明。参加辅导的成员大多存在情绪健康问题,消极情绪左右了她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对其人际关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指导者首先利用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活动,协助成员学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觉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缩短人际距离;接着向成员讲解ABC合理情绪疗法及情绪的自我教导训练法,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小组讨论让成员深入分析在各种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理论来消除或缓解各种负性情绪。在人际行为训练阶段,针对女性在人际沟通中的特点,指导者主要使用行为训练的各种技术。培训成员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如何说服他人并教授她们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另外。指导者还邀请了15名性格开朗、合作性较好的男性成员加入到团体当中,通过创造真实生活情境来引导女生掌握社交场合下与异性的交往的技能,学习与异性建立友谊的方法。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 果

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显示,测量顺序对人际态度8个因素、自尊及人际敏感的主效应显著,说明成员的人际态度、自尊感及人际敏感性在人际辅导前后产生了显著变化;测量顺序与组别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著,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的人际态度、自尊及人际敏感在人际辅导前后的测量中产生了明显差异;进一步的t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所有因素的测量中,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差异均不显著,而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见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结果差异均不显著(见表3),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同质性较高,样本选取较为科学;而除了人际态度中的人际孤独因素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表3)。以上结果共同说明,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确实起到了作用,干预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具有显著效果 近年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研究并不少见,这些干预研究更多注重的是行为层面的改变。本次团体辅导的研究者认为,人际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共同构成了人际态度,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作用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首先,人际关系的改普取决于个人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对人际关系的消极认知往往是不良人际关系形成的根源;其次,人际态度的情绪成分对于个人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消极情绪不但使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带有主观色彩,出现认知偏差,而且还会妨碍其人际交往行为,危害人际关系;而人际态度的行为成分是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的表现和结果,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本研究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应是交往者由内到外各心理过程的改善。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综合改变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认知调节一情绪管理一行为训练”的方法,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调节、情绪管理和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团体成员在其中经历了从认识看法至情鳍体验乃至外部行为、一系列由内到外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设计深入且具有整合性。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说明实验班女大学生各种障碍性问题都得到明显改善,辅导效果显著。至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孤独因素上的后测结果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班有部分被试由大一新生组成,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和进一步的了解,彼此间熟悉后孤独感自然会降低。

3.2 情绪训练是改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的关键因素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女生胆小、害怕、多愁善感,面临困难的情境有时就会退缩、恐慌,表现出心理意志上的不健全。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外界压力使女大学生更容易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由于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肤浅。在人际交往中就可能发生摩擦、冲突,这反过来又会加重她们的孤独感、无能感等不良的情绪体验.近年来,很少有研究是针对女性人际关系的干预和训练,更谈不上通过人际情感的训练来帮助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本研究在本次咨询活动中将情绪管理训练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咨询技术,如倾听、解说、澄清、面质、示范等,利用角色扮演、小讲座、团体讨论等活动,协助成员学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觉察情绪、表达情绪,并引导成员学会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及自我教导训练法来管理情绪。从成员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到,情绪管理的辅导内容对她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多数成员对ABC合理情绪疗法的反响尤为强烈,一致认为该理论教会了她们如何通过发展积极的认知来调控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统计结果也表明,成员在接受辅导后,人际焦虑感明显降低,人际愉悦感得到明显提升.至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际孤独因素的后测中没有达到差异显著,可能是因为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和对学校环境的了解,对照组里的部分新生与同学间的熟悉程度加深,大学生活适应性增强,孤独感自然减少。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女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度过心理健康的危机期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重视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