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的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金融受到了很大冲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攀升,经营效率下降。根据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报,12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5%以上,中国农业银行达到2.39%,资产质量下降;2016年前三个季度净资产收益率除宁波银行外,其余银行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银行盈利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金融消费需求和模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压力,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亟待转型和创新。
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主要的、传统的渠道,也是银行的成本中心、营销前沿和宣传阵地。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承载着三项功能:一是交易结算功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主要为个人和企业客户办理日常的交易结算业务,例如开销户、存取款、贷款、票据结算、外币兑换等等。随着金融互联网化,很多交易功能已经逐步从银行网点剥离,而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办理;二是产品营销功能。银行的柜员和客户经理直接面对客户,是银行产品营销的前沿,也是银行实现业绩的保证。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逐渐被分流到电子渠道、网络渠道和移动终端渠道,而非标准化、个性化的银行产品还需要网点的专业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和营销;三是CI(企业形象)和产品宣传功能。银行网点承载着宣传企业形象和银行产品的功能,通过视频播放向客户展示银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银行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点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现实的和虚拟的金融场景体验。
从我国银行发展的历史看,银行网点的转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转型以优化网点的地理分布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银行网点布局覆盖更加合理;第二个阶段的转型以完善网点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为主要内容,通过改善业务处理流程、增加网点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给客户带来最大效用满足;第三个阶段的转型是以提高网点营销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提升银行网点自身软硬件服务能力,加强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前三个阶段的转型基本上将视角聚焦于银行内部,注重银行业务和功能的调整。而未来的第四阶段网点转型将会把视角转向银行外部,其目标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客户体验,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智能型银行网点,重塑银行传统网点渠道的优势和价值。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商业银行网点的转型应该遵循小投入、大产出、轻型化、重体验的原则,打造智能型银行网点。
首先是运营模式智能化。银行网点不仅要对网点布局进行改造,更多设置和使用智能机具,而且要对网点的服务流程进行再造、简化和升级。目前,很多银行的网点业务都分流到电子渠道和网络渠道,部分银行的业务替代率已经超过90%。未来,银行的柜台人员将会大幅度减少,但不是消失,更多的人员将转向客户服务和销售岗位,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其次是业务向交易型银行转化。所谓交易型银行就是指在资本市场以及场外资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里起中间商作用的金融机构,通过充分发挥中间商的作用,可以在资本耗用和营运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收益①。银行业务重点基于交易类的业务,为个人和企业客户其提供支付结算、财富管理、融资、L险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银行不再耗费资本进行大量存款管理和投资,而是注重资本的流动性。
再次是业态向轻型化转型。这里的“轻”指的是轻资产、轻人员、轻成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是赚取存贷款利差,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很大,重资产的经营模式也带来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出现了下滑。而轻资产经营模式旨在用更少的资本来获得较好的收入增长,同时,更注重非利息收入的贡献。目前,一些银行选择客户群体稳定、客户结构单一的网点开展理财便利店改造,并对这类网点的人员配置、服务模式和绩效考核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最后是从客户服务中心向客户体验中心转化。增强客户体验是银行网点再造和转型的立足点,要努力将银行网点打造成客户的社交平台和客户的联系纽带,提升网点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国外一些银行的网点正呈现出门店化、社交化、开放式的形态。例如,Capital银行的特色“门店”的装潢布置很像星巴克,整个网点就是通过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电话进行业务操作,客户可以自助办理业务,如需进一步帮助,可拨打客服人员电话。网点员工主要充当服务生为客户提供咖啡等饮品,而非实际业务经办人员,通过对客户的贴心服务和沟通交流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中国商业银行参考和学习。
注释
①牛锡明,《探索交易型银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牛锡明.探索交易型银行发展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 2015- 10-29 (A05).
[2]李庆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0(01).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
一、引言
技术成熟和平台的普及为互联网企业向金融市场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2012年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市场,向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网络众筹、大数据征信、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发展壮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初,总理在考察我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时提出,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小贷公司、小微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互联网企业金融跨界发展的热潮进一步高涨。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不含港澳台)共计2593家,环比2014年大幅飙升64.63%。2016年2月底,全国网贷余额达到5006.37亿元,历史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环比上月底增加了6.91%,是去年同期的4.02倍。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颠覆论认为互联网精神冲击金融精神会带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颠覆性的变革(谢平,2014);细分论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细分了市场主体和层次,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马蔚华,2014);融合论认为互联网企业将和商业银行在竞争合作中逐步融合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霍学文,2015)。这些讨论当中包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于商业银行究竟意味这什么?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具有颠覆商业银行的可能和条件?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是否对商业银行构成了真实的威胁?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分析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该理论原是用作解释新技术如何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瓦解原有市场。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新的商业模式,与该理论的假设非常契合。
二、文献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教授提出,阐述了低端市场的简单商品、服务是如何占领高端市场并取代竞争对手。应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金融市场展开的研究不多。陈基文(2013)将破坏性创新归纳为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刘秀光(2014)认为在支付体系中,互联网金融在提高运行效率、改变货币形式、实现无货币社会以及显现影子银行等方面体现出破坏性创新。任静、朱方明(2016)指出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体现了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传统金融机构可能因路径依赖、需求约束、利润增长与成长需求错配而无法抵御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
以上文献均引入破坏性创新概念,但并未将维持性创新概念纳入分析,本文基于这一缺陷进行完善与充实。
三、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体现
滕森教授在1997年明确了破坏性创新的判断标准――是否具备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性。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主要体现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及技术导向。
(一)市场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将产品服务的市场定位于金融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群,也就是所谓的开拓蓝海市场。例如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网络支持实现了点对点的借贷形式,为难以从商业银行贷得款项的中小规模企业打通了融资渠道。
(二)需求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企业会基于原有的用户粘性,通过金融模式的创新,引导新的金融需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正是深入挖掘了用户零星理财、收益日享、随取随存、查询便捷的新型理财需求,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对接货币基金,引发国民理财需求从传统的商业银行理财服务向简单、廉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转移,并由此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搬家”现象。
(三)技术导向下的破坏性创新
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本身就具有创新的特质,给金融领域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体现在降低成本和金融脱媒。一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遵从线性思维以机构部门和网点提供金融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通常搭载开放网络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开放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匹配效率;二是以信息化技术见长的互联网企业谙熟信息共享技术,这对一直作为金融中介致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构成了威胁。
四、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体现
作为和破坏性创新对立面存在的维持性创新应该体现为市场和技术的连续性平稳过渡。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金融服务质量而采取的各种改革,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技术导向三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为了抵御互联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会将自己的业务向其他市场进行延伸。例如,不少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金融普惠工作,通过提高社区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站以及自助金融服务设备的覆盖率,起到由点向面带动的辐射作用,以填补社区和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二)需求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深化已有客户体验,深挖已有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从而抵御互联网企业突破性创新带来的冲击。例如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出周期短、收益高、支取便捷的新型理财产品和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金融a品展开充分的竞争。
(三)技术导向下的维护性创新
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原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也属于商业银行的维持性创新,因为其本质是利用技术改造实现已有产品服务体验的升级。例如网银,虽然基于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业务办理体验并降低业务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行业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程度应该取决于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现有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关系;二是商业银为应对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所采取的维持性创新的努力;最后是政府对业态发展的态度。
(一)正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
图1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竞争关系的二维矩阵。互联网企业转战金融的一般路径表现为:针对低净值客户群研发标准化产品、服务以打开蓝海市场,然后向信用卡、理财服务、投资咨询、资金借贷等红海市场领域拓展。以阿里巴巴为例,最早从第三方支付开始介入金融业,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后成立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支付宝为主要工具逐步搭载各种金融服务功能向红海市场拓展:2013年余额宝上线,通过支付宝的资金直接对接货币市场基金打入理财服务领域,后相继推出阿里小贷、芝麻信用、娱乐宝、众安在线、阿里担保、浙商网银等金融服务。
然而,资金借贷、信用卡、投资理财等红海市场的主要份额一直以来由商业银行占据着,两者在红海市场遭遇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是绝对竞争,二者也可能产生互补市场空白的错位竞争。
按照破坏性创新理论,互联网企业在提供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时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可以迅速打开低端市场。然而,资金借贷以及普惠性金融属于非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互联网企业对非标准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换句话说,虽然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点对点的资金融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对于大客户、大项目、大资金的配对,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优势、规模优势以及风险控制优势就会突显出来。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革新导致商业银行的颠覆,二者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非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展开错位竞争,在低净值标准化产品服务方面大量分流,而在高净值标准化产品方面分庭抗礼。
(二)优化商业银行维持性创新策略选择
图2根据破坏新创新理论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创新策略选择。其中,互联网企业在低端市场创造新的商品服务或商业模式,而后向需求饱和市场扩张。当互联网企业最初打入低端市场的时候,通常并不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直到双方在需求饱和市场上遭遇,此时商业银行面临两种选择:在需求饱和市场里与互联网金融展开激烈的竞争,或者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至低端市场或向有着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虽然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需要维持性创新作为驱动成本,但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说,显然前者更优。
首先,消耗有限资源来打入低端市场所获取的回报是有限的;再者,商业银行在庞大的组织机构增加了应对客户新增需求的改革成本,而互联网企业却相反符合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即“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再加上“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互联网企业能够在更高层次需求的市场上保持更长久的活力。
按照森滕教授的观点,维持性创新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行业领导者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创新策略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时,不该寄希望于在这两个市场上与互联网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应该在考虑客户的平均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对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进行补充。而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是明确自身在需求饱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强化这些优势(如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公信力等),在饱和市场成功抵御来自互联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短暂冲击,待互联网企业挖掘出更多潜在需求并将业务重心转移向更高层次需求市场的时候,合力构建起多层次的新金融生态系统,实现错位竞争。
(三)妥善监管互联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企业给金融市场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也不例外。短期来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会打破金融市场原有的平衡,会对商业银行效益造成冲击;但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鼓励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能有效促进市场分层,进而扩大市场的可能性边界。在此过程中,监管层没有必要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如同洪水猛兽而过度抑制,反而应该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活动。
然而,互网企业从事金融活动的本质仍然是搞金融,而风险的控制对于金融而言是一项基本命题,所以在适当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依然要对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企业按照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分部门进行严厉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陈文基.互联网金融引发破坏性创新[N].通信产业报,20130107010
[2]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04:48
[3]马蔚华.互联网金融颠覆不了银行[J].经理人,2014,10:6465
[4]刘秀光.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破坏性创新[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559+91
[5]任静,朱方明.互联网银行的破坏性创新及其对传统银行的挑战[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1014
[6]霍学文.新金融,新生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文章分析了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指出了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文章详述了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方面来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如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Y201636161)和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广’课程为例”(项目编号:kg20157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并提供中介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百万人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已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备金融和互联网两种属性,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既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业务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常见风险有较强的防控能力;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规范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促使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匹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1.夯实基础,强调能力。高职院校应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部2015年才将互联网金融专业新增在高职高专目录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只有及时关注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现代金融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高等数学、商务礼仪、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调研、经济、金融法规与案例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其互联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金融数据分析、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支付、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征信知识与实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及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学分相对较高,通过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营销、金融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移动开发、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三,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应独立设置,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IT综合技能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可采取“工作室”或“小组制”进行,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业务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理性认知转向感性认知,教师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第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也叫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院校应设计模块化的能力拓展方向,如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营等方向。互联网金融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行业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互联网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合理分析、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等模块之间既相对对立,又相互补充。只有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才能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第二,体现技术性和信息化特色,突出金融科技的应用性。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难度,扩展了金融创新的想象空间和覆盖领域。互联网金融主要提供新渠道,将传统的各类金融互联网化,没有从根本上变革金融业的生产方式;金融科技则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打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技术性、信息化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应用性,促进科技与金融从分立走向协同共赢。第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中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和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应安排在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前,由订单企业进行对接,为期1~2周。学生在行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工作选择。IT技能综合实践主要以“工作室”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参与技能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第一,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名师(高校名师)补充师资力量,引入名家(企业骨干)充实专业实践力量,引入名生(知名高校高材生)完善师资专业方向。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由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工作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50%以上的订单班课程教学由订单企业一线专家承担。第二,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每月常态化走访行业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持续吸引更多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并大量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第四,深入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阶段按照专业方向推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学生专业、职业发展指导机制;第五,在优化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对口就业。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一,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度扮演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如课程网站、案例、项目实例、视频教程、微课、阅读材料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可通过“工作室”或“小组制”等多种途径,采取生产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开发、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推广方案设计、客服流程设计、网站开发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在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对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明确了学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不仅可以培养企业满意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促使互联网金融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熊建宇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8]张超,李梅,丁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18-1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信息技术更为成熟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经济应运而生,和传统金融模式予以比较可知,其在透明度、便捷性等方面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而且成本投入也能够大幅降低。虽然互联网金融经济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然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完善,监管制度也没有构建起来,这就使得发展不够稳定。因此要寻找到可行的措施来展开风险防范,进而使得市场经济能够保持良好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所谓互联网金融,即是将互联网技术、传统金融模式切实结合起来,对网络技术加以充分应用,进而寻找到全新金融模式。从广义角度来说,通过互联网金融能够使得资金真正实现融合、共享,同时可以将云支付之类的财务工具充分利用,确保支付条件、信息传递可能出现的冲突切实避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创新性
在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大家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科技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之际,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大幅增加,而这就为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云支付之类的金融工具加以充分利用可以使得金融渠道更为多样,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性的具体呈现方式。
2.高效性
从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来看,客户只能够通过营业窗口来完成业务办理,速度显得较为迟缓。而对互联网金融予以充分利用后,则可使得存在的问题切实消除,计算机操作能够按照标准的流程展开,客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办理完业务,可以享受到更为理想的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的投入自然就可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明显的高效性。
3.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得到应用后可以使得营业网点数量切实减少,资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投入就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资金的供应方、需求方来说,在平台中就能够完成相关操作,交易更为简便,而且成本能够大幅降低。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技术的话,大家在投资方面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常见的有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贷款等模式,这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当下国内金融领域的发展来说,创新成为关注的重点,随着科技的成熟,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得到拓宽。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经济刚刚兴起,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出现的问题依然是较多的,因此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寻找到可行的解决之策,进而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真正保持稳健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类型
(一)信息失真
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通过会计信息可以使得金融活动的实际情况清晰呈现,这样就可保证金融执行真正做到位。若想保证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实用价值能够得到大幅提高,必须要针对金融信息展开严格管控,如此方可使得信息质量能够有大幅提升。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前行的脚步,而且其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这就使得不法分子获得可乘之机,和管理人员勾结起来对关键信息予以隐瞒、捏造,如此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发生,对正常决策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现此种情况,互联网金融就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馈,或是反馈不够客观,如此就会对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
(二)技术的风险
1.系统安全风险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将网络平台作为基础,然而计算机技术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也要面对不少的隐患。从当下采用的加密技术来看,其完善性、系统性是有待提升的,为了保证操作能够顺利展开,必须要保证加密方法是可行的,软件如果存在问题的话,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就难以避免,这样一来,有些关键信息就会发生泄露。除此以外,TCP/IP协议具有的安全性也是较低的,虽然可以保证信息交互速率有大幅提升,然而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此就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概率大幅增加。
2.互联网金融机构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我们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这就为其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然而时间并不长,没有积累丰富的经验,市场因素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市场利率、事故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这就导致其防范方向的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话,则会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金融监管不及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虽然是较快的,然而在现阶段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法律法规并不是非常完善。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角度来说,现有法律对其产生的约束并不大,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有些金融产品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存在着夸大的现象,客户信息被盗也是极有可能的。如果局部事故发生的话,则会使得互联网金融难以保持稳定发展[2]。
(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不完善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构建起来,部分企业就会寻找现行法律中存在的漏洞,如此就会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受到限制。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并未依据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法律法规,这就使得人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一定程度损害,互联网金融经济也就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因为监督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行业,这就使得监管力度得不到增强。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法律制度支撑的话,监管工作就难以有序展开,互联网金融面对的风险也就会明显加剧。
(四)缺乏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然而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缺口是较大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交易难以顺利展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话,想要及时进行处理是难度较大的[3]。
三、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
对互联网金融予以分析可知,其呈现出明显的隐蔽性、突发性,其对监管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若想保证隐患防范的实际效果能够大幅提高,必须要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防范指标,可对大数据加以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能够从庞大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价值信息,并对其展开全面分析,这样就能够寻找到可能发生的危机,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可行的防范措施。在我们国家,从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机构已经建立起来,数联铭品是其中的代表,其推出的昆仑大数据平台、银河大数据平台能够为金融行业、政府机构提供专门的服务。对数据平台加以充分利用的话,可以保证信用信息能够真正得到共享,而且可以保证诚信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将这些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使得征信系统更具价值,保证金融监管更具实效性,并可使得非法金融活动能够处于监控之中。对于社会单位来说,对相关的系统予以充分利用能够保证互联网金融实现稳健发展,进而使得市场安全能够得到切实维护。
(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制度
如果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的话,非法行为难以得到制止,对于职能部门来说,要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予以整顿,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予以细化,对第三方支付加以严格管控。除此以外,互联网监管体系也要建立起来,并确保其能够真正实现统一,相关部门所要承担的职责得到明确,如此方可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能够真正处于监管之中。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规章制度更为完善,展开互联网金融交易时方可真正获得法律支撑,非法交易能够真正得到制止。在对监管制度予以构建时,要确保其呈现出层次性、全面性,如此方可保证制度风险大幅降低[4]。
(三)提升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应该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保证专业人员能够获得良好的薪资待遇,如此可以对高素质人才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相关企业要切实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将互联网金融知识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除此以外,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要保证其拥有执法能力外,同时应对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切实的了解,如此方可顺利获取电子证据,对非法行为予以大力打击,进而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能够顺利展开。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角度来说,要通过有效途径来保证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大幅提高,并组建起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如此可以使得风险监控顺利展开,企业具有的应对风险能力可以切实增强。
(四)增加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交易过于封闭,较多的信息得不到公布,信息的封闭性将导致许多安全问题的出现,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的透明度。比如,在一些相关的银行、证券等传统机构中准确透明一些交易信息,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而且还要不断透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金状况、重大决定等。另外,加大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信息的透明度,对交易双方进行网上身份验证、核实,建立一个系统、健全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只有增加交易双方的透明度,才能够好的制约双方依法进行进金融交易,促进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健康有序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各种金融信息随之而来,但是,其中真假各参。只有增加互联网金融信息的透明度,互联网交易双方进行分析甄别,才能够对这些真实的金融信息进行高效利用,对虚假信息能够不上当,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5]。
(五)互联网金融安全与技术风险及对策
安全与技术风险是当互联网的金融平台遭受非法入侵导致瘫痪,致使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一种风险。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与技术风险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安全与技术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漏洞存在,使得用户个人的交易信息、敏感信息被窃取与泄露。这种现象大量存在,支付宝支付平台就曾在2013年出现过用户手机号码、个人账户及交易信息等遭到泄露的安全与技术事故。其次,P2P的网贷平台被黑客攻击造成瘫痪。近年来出现了多起P2P的网贷平台被黑客攻击的事故,涉及拍拍贷、好贷网、人人贷等诸多P2P的网贷平台。最后,云计算与大数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聚集了海量数据,密集的数据使得其泄露的可能性。如果个人信息受到他人恶意篡改与泄露,那么其人身安全、个人权利、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安全将会受到威胁,后果不堪设想。要想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与技术风险进行防范,就要做好用户的保护工作。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生的事物,用户会受到其个性化服务、高回报、便利性等方面的吸引,没有重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风险。因此,要对用户进行多方面的保护工作。第一,为用户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与产品,特别是多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使用户风险防范的意识得到提高。第二,构建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资讯平台,对用户的疑难问题进行专业回答,防止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操作不当与理解错误造成的多余损失。第三,开通用户维权的多种渠道,帮助用户解决由于企业违反合约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损失问题。与此同时,增强行业自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出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应加强约束互联网金融,增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自律性。第一,建立一个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行业协会,不断加强互联网协会、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彼此之间的合作,使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共同利益与竞争秩序得到维护,防止不良竞争对公共利益带来的损害。第二,要出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自律规范,提供给当前市场环境中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统一行业规范与标准。第三,发挥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协会对多个互联网金融公司交流与合作的推动作用,使不同公司之间做好技术与信息的彼此共享,进而提高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对风险的防范能力。第四,聘请互联网和金融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减少出现风险的概率。第五,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自身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使用户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地对投资渠道进行选取,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违约行为。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复杂性,导致了较多的交易风险。通过进一步实践探索,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防范途径,要不断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要重视结合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因素,科学制订更加完善的防范手段,才能进一步保证互联网金融经济不断发展,以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文禹,刘丽娜.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市场,2020(33):193-194.
[2]牟泽涵.互联网环境对金融经济增长的影响[J].商业文化,2020(17):32-33.
[3]高正嘉.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464,466.
[4]张继东.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8(4):311.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高职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0
1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基础与发展动力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此过程中,随着支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备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基础。基于传统金融结构市场下,相应的金融机构会以信息垄断的方式来实现垄断利润的获取,而这对于非金融机构而言,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想谋求到立足之地,则可以技术优势来实现对交易成本的控制与压低,而也正是借助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金融领域中立足,并提升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且相应交易成本低且交易过程简单便捷,为从根本上提升这一交易的效率与综合效益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普惠金融理念提出与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促使金融服务质量随之得到不断提升,而相应服务对象群体的范围在逐渐扩展,在确保人人享受到金融权利与服务的同时,促使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取了大量的投资理财群体,同时还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此外,信息数据来源广泛,为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基于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一直以来是融资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而要想获取真实信息则需要投入相应的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能够借助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群体交易评价等信息内容,来实现真实可靠信息的获取。
2互联网金融给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带来的影响
2.1课程体系所受到的影响
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当前其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两部分组建而成的,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教育内容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则是将其纳入到了公共课程体系之中,在强化对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弥补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能够打造独属于本校特色化专业。与此同时,对于互联网专业课程而言,其会基于当前行业发展实际以及专业发展需求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其中,不乏一些院校将该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融合,进而彰显出该专业课程的技术性特点,为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给该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
2.2给该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带来的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承担着培养复合型技术性人才的重任,对于金融专业教育而言也不另外,其在进行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专业技能以应对行业市场对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以该专业课程下的银行实务类课程为代表,从这一课程内容的结构上看,主要是围绕传统银行业务来展开的实务技能教育,而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下,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也因此需要实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相应产品的推出学科探索则使得整个利率市场随之发生了变革,同时基于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的支付结算以及融资投资等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而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基于利益角度出发而转向选择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丰富的产品与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之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而言,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当前金融服务业务下所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实现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应对。
2.3相应课程业务流程所受到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对于传统金融领域而言,其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电子化方向转变,借助网络业务的开展来践行普惠思想。以事务类课程为例,基于商业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中,相应业务流程逐渐被简化,将贷款审批流程缩短,以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并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综合性整合。而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将新兴的业务进行融入,如通过手机以及网络银行等业务模式的开展来实现业务范围的拓展,进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
3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搭建相应课程体系的对策
3.1指导思想的定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影响 资本 市场 服务 产品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较短,目前而言,只对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常见模式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内涵概述,而对互联网金融还未形成较为标准、统一的概念界定,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互联金融的定义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马云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典型推动者,其对互联金融概念的阐述很具代表性,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只能称为金融互联网。谢平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既不同于直接融资,又不同于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侯维栋也认同此观点,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变革后的产物。万建华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金融模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也应该是第三种金融模式。但林采宜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服务与获取途径发生的变化,是在互联网平台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一种延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种金融模式。
虽然这些专业人士和研究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给出了不同的内涵界定,但有许多共同之处,并都涉及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主旨内容,因此,笔者以此为参考,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并不会改变传统金融行业存在的本质和用途,但却会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的产物,因此其具有传统金融行业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征,同时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也存在一些独有的特性。例如服务方式的虚拟化、服务质量的高效率、服务产品的个性化等等,正是由于它的诸多特性,促进了其近几年的飞速发展。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4年几年间,我国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交易规模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如表1所示。这充分说明了互联金融的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必然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影响。
表1 2011年与2014年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比较
■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但任何新事物所产生的作用并非都是良性的,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作用
不容置疑,互联网金融不仅对传统金融业的创新及变革产生推动作用,还会促进我国整个金融经济的发展。
1.加速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交易参与各方的连接渠道,构建了一个多种类型金融业态共同发展的平台,从而加快金融机构、模式及产品的创新。首先,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重构了当前的金融生态体系,新金融机构、新金融形态不断涌现。其次,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既有的盈利、销售、服务及管理模式不得不作出转型和创新。最后,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术的不断融合,大量个性化、差异化的基于消费者及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由理论变为现实,这丰富了现有金融产品的种类。
2.加快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弱化了传统金融业在资源配置、定价地位及物理渠道等方面的原有优势,从而迫使传统业加快变革经营理念、盈利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首先,互联金融促使传统金融业摒弃以往以安全、稳定、风险、成本为重中之重的经营理念,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客户体验,培养客户关系。其次,改变传统金融业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通过产品及服务变革来建新的盈利模式。最后,驱动传统金融业优化及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促进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以及流程高效化、简捷化发展,从而。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虽然互联网金融驱动传统金融业作出了一些创新和变革,促进了传统金融业发展,但其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
1.弱化中介功能。媒介资本和媒介信息是传统金融业金融中介的两项主要功能,而他们都依赖于各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强项。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结合,各类金融业务可直接在网上交易。从而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风险分担成本,进而弱化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本中介作用。例如,Google上市时没有选择金融中介机构,而是直接应用了互联网金融,其股票采用荷兰式拍卖的模式在自身平台上发行。这种互联网金融行为,能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市场有效性,趋向于无金融中介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传统金融业的中介功能。
2.减少收入来源。传统金融机构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在金融业相对垄断、市场价格未透明的背景下,需得到政策上支持及保护。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客户需求及交易渠道发生变化,加上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化趋势明显,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推进,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对于银行以往利差为主的收入结构而言,所产生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
3.动摇客户基础。客户是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收益的最重要基础条件,传统金融模式下,受二八定律的支配,客户利益容易受到损害,根据这一定律,银行只需服务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利润,而剩余80%的客户且享受着低端服务,这足以说明一旦客户基础产生动摇,将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要影响。据中国IT研究中心报告,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3.32亿人。互联网金融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客户精准营销,动摇传统金融业客户基础。
三、传统金融业面对互联金融的发展策略
可以看出,互联金融给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共存与共进,唯有“趋利避害”,才能进步完善金融体系,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生态发展。
(一)资源利用
互联网金融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但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金融业,作为传统金融业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积极调整转型,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冲击,进而巩固传统金融业的重要地位。
1.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金融业务。随着互联网与金融业的不断融合,传统金融业若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必须充分应用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立足重点客户,突显专业优势。互联网金融目前以中小客户为主体,这是因为所需要的服务更专业,这是互联网金融目前而言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传统金融机构且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因此,应通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优化来提高重点客户服务效率,从而形巩固与重点客户之间的关系。其次,关注一般客户,突出服务特色。一直以来,传统金融业不太重视一般客户的开拓与发展,因此,应提高加强对一般客户的重视,根据一般客户服务需求,通过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的提高来抢占一部分一般客户群体。
2.借助网点渠道,增强客户体验。大量的网点渠道是传统金融的一大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获取更多的客户群体。首先,追求渠道形象的新颖。对客户进行分区处理,在增加大堂服务人员及专业咨询人员比例的同时,普及电子银行业务。其次,突显渠道功能的全面。应完善各网点业务,使所有网点均可办理已开办的所有业务,精减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最后,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在客户体验上,以开放式的营销模式增加客户体验类产品,从而吸引客户注意力。
(二)模式创新
面对着互联网金融的突飞猛进,传统金融业若要发展离不开自身模式的创新,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附加值,才能实现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存。
1.产品创新。产品是金融业联系客户的纽带,产品创新传统金融业金融业务创新的关键。应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相关业务应介入到专业电商平台中来,业务内容不仅包括B2C、B2B这些支付性的结算,还应包括托管、担保等线上服务,应着手构建“网上商城+网络融资+平台创新”的综合化电商平台,从而抢占未来金融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2.服务创新。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传统金融业应充分配备人力、物力,以适应互联网金融冲击。另外,积极寻求与电商、支付平台的合作,节省自身平台建设的时间及成本,并与互联网金融形成良好的布局,实现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生,其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仍然无法取代传统金融业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深刻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资源利用、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变革与完善促进传统金融业与互联金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发,徐泽栋,鲍隐涛,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2]刘兴.浅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发展的影响[J].河北金融,2014,(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优势;挑战;策略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并逐步涉足金融领域,参与资源配置,使得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我国的金融模式、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商业银行正遭遇挑战和打击,传统商业银行需要用自省和发展的眼光来应对这种变化,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消费、网络信贷、网络财富管理等日渐盛行,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参与度高、透明度强、操作便捷、中间成本低,资金在各主体间的游走直接、自由,违约率低,正不断弱化金融中介的作用,是一种金融脱媒的形式。目前基本形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电子货币等模式。
一是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起到中介和临时储存的作用,是存在于支付双方之间的一种非金融机构,如支付宝、拉卡拉等。二是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模式。P2P网贷是借贷双方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资金流借贷的资金融通模式。具体操作是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信息,招标一个或多个投资者提供固定利率贷款,如人人贷、拍拍贷等。三是众筹融资模式。众筹是创意人用“团购+预购”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如众筹网等。四是电子货币模式。电子货币是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清偿债务。简言之,电子货币是虚拟财富值,可用来交易,取代了传统货币的一些功能。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较传统商业银行所具备的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取大数据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基于一定的平成借贷、投融资,在网络平台中可获得大量关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如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等情况,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决策,判断是否将资金贷给该企业或个人。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得大数据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将降低,缩短了时间及减少了资金投入,更加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信用贷款。而传统商业银行通常向大企业放贷,而忽略了中小微企业及个人。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云存储与云计算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到大数据时,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才能够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正因为互联网具备云存储技术与云计算能力,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进行分析,并且无限制地保存和传递信息,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可获得率和可利用率。而传统商业银行对于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分析都需要进行重复、非完全智能化的运算,效率较低,也会引起客户对服务和分析计算的不满意。
(三)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成本
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旦在前期通过高投入完成平台、信息收集模型与分析模型的建设后,其后期的运行成本将很低,主要集中在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能力收集信息和云计算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嵌套入平台模型中即可。这种后期低成本的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为大量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而传统商业银行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需要线下完成,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互联网金融模式只需要借贷企业或个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网络通信解决,节约了其他多余成本,降低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传统商业银行认为,小微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投入产出比低,更愿意把信贷资源投入政府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所以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非常大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应用大数据进行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来控制风险,因而可以快速、方便地通过网络信贷抢占小微市场,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造成了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及渠道运营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中的借贷交易双方需要通过银行来完成借贷交易,借贷过程繁琐,审查证件多,成本高。传统商业银行高成本、繁琐的支付结算逐步被第三方支付、微信、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取代,进而导致银行网点服务功能弱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从支付结算的渠道中转端逐步走向资产管理的产品创造端,如阿里巴巴收购天弘基金股权进军金融领域,余额宝提供货币型基金增值理财服务,百度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理财基金,阿里巴巴、腾讯、平安保险联合设立财产保险,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经营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带来运营模式的新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格局是以专业技术、密集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向大中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市场参与度高,不论客户的规模大小与金额多少,都可以快捷、方便、灵活、多样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交易双方可通过一定的平台查找机会并匹配交易,对信息中介的需求优于资金中介,加之互联网金融交易要素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充分、定价更加市场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加快了金融脱媒进程,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中介的独立性和必要性,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四、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线上平台,积累、挖掘、保护数据,创新产品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大数据的优势及云计算的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合用户的金融产品。而传统商业银行大多通过线下操作,并不掌握客户的真正需求,所以传统商业银行应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多方位发展自己的信息渠道。传统商业银行可利用互联网这一低成本渠道,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宣传,扩大影响力,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了解客户的需求,营销金融产品。同时,传统商业银行可自建线上平台,获取广大客户的行为数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消费习惯,评估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通过线上平台,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的角色,与互联网金融接轨,实现脱媒发展。
(二)与互联网金融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
首先是在支付平台方面的合作。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创造支付工具,所谓的第三方支付仅仅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补充与延伸。传统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金融就网络移动支付平台和第三方支付进行合作,银行可通过平台掌握大量的终端客户信息,进而可以分析客户资金渠道、资信情况等。其次是在信贷模式方面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不能作为独立主体吸收存款,资本规模较小,仍依赖于传统银行,银行可借此以某种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形式参与到新的信贷模式中。
(三)加大技能培训,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和金融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商业银行的员工或者纯经济金融专业,或者纯计算机专业,缺少既懂得数据建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商业银行应注重选聘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具有经济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而对具有科技专业背景的人才加以金融业务的培训,大力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如资金雄厚、诚信度高、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监管力度大等,这些优势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天捷,张贻.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
[2]陈敬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3(09).
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
0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在各种形式的金融模式应用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就有着很大阻碍。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就能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现状分析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体现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征,其中在互联网金融的效率高特征上表现的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支持,对金融产品的计算效率就能有效提高,方便金融信息的查询以及搜索。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高效率的特征比较突出的展现。
再者,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特征也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通过虚拟网络实现的,能够通过互联网就对方的信息全面性的了解,对各利益间的需求也能得到有效满足从而就能在交易的定价方面有效的制定,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进行交易,能够节省大量大时间以及资金,在交易的整体成本上能大大的降低。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特征也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网络是开放性的,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造成信息丢失和损坏。在受到操作方面的失误也会存在着相应风险问题。还有就是在相关的法律上没有针对性完善化的制定,这就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没有法律保障。
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中,在势头上有着加强。银行业务中的支付业务规模在逐步的扩大化,对余额宝等理财业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互联网货币的雏形在当前已经逐步的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金融领域的发展,在业务产品方面有着种类的多样化,网络市场和实体经济市场的结合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化,在互联网的货币雏形也已经形成。互联网货币作为重要的支付内容,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着很大促进作用。在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方面,也逐渐的对传统银行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显著成效。
通过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利用,在网络平台基础上和传统金融业务紧密结合,这就能有效形成全新的发展模式,对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模式的调整有着促进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理念方面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在当前各银行的门户网站业务已经逐步开展,在网络银行的业务量方面也有着很大增多,这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就能形成积极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当前信用稀缺空白也进行了有效填补。
2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2.1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比较多,其中在技术风险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的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经营中,由于受到技术层面的因素影响,就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在这些技术的应用时,能对金融业务的有序进行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技术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技术问题从而对互联网金融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技术性风险,主要就是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上以及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几个重要层面。从技术选择风险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技术在设计中存在着不足,就比较容易出现信息传输效率低以及技术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法律风险类型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法律风险方面,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结合实际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等,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不能收到法律的保障。在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层面相对比较滞后,在风险的法律监管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造成了一些不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对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很大阻碍。
再者,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市场选择风险也是比较突出的。市场选择风险是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信息没有对称下出现的柠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就会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对用户的资金就会丢失。这样在风险问题上就表现的比较突出。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中操作风险也是比较突出的。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在操作过程中就要能规范化实施。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按照规定操作,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的发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就不能有效保障,从而带来风险。
2.2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探究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能注重相应策略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策略的科学实施下,就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
第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层面的保障。要想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和降低发生率,在法律层面进行完善就比较关键。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法律加以完善实施,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原则要严格遵循。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针对性的加强监管,按照综合监管的原则,将功能性监管的作用充分发挥,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服务平台综合性监管,这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有着促进作用。还要注重联合监管原则的遵循,构建完善的监管机构,以及在监管的制度方面能完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治。
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就要注重互联网金融的准入以及退出的监管强化。要能针对性的对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机构,在资产以及规模和网络安全的要求上进行提高。注重财务的良好运营以及服务模式的优化实施。在对违反准入资格的要求的,就要加大惩处的力度,对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统一性以及公平性能充分重视。在对模式监管以及功能监管的作用上也要充分发挥,将功能性的监管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对不同经营模式科学化应用,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盲区出现。
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完善建立。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效防范,就要能充分注重安全体系的优化。要充分重视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将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技术科学实施,对密钥的安全防护技术要积极有效的应用,将计算机的安全性得以保障。从技术手段上有效实施,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经营运行中的安全性,避免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在数据管理工作方面也要能加强,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来进行选择网络金融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对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风险要能积极有效的降低。
第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要能充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征信手段的应用要注重创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能全面采集,将覆盖面能够全面真实系统化的呈现。对互联网平台的实时运营数据以及个人信用卡的使用等信息,都要能归入到数据库管理,在信息库的信息共享目标加以实现。这样就能有助于对个人的以及企业的信用进行综合性评价,这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降低就能起到保障作用。还要注重线上线下的方法应用,对客户的身份验证以及信用进行评估,对客户的信用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化制定,这些都能有助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五,注重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对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要注重职业道德的遵守,相关企业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能在技术水平上以及理论水平上和职业道德等层面获得综合性的提高。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方面也要加强,对一些违反互联网金融准则的要能加强惩处,在行业保护以及行业的协助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当前比较迅速,保障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的科学化实施,对风险控制效率的提高就能起到保障作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工作就要能从多方面充分重视,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以及理论层面的完善化都要注重。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覃一鸣,裘丽娅.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与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分析[J].对外经贸,2015(08).
[2]郑蕊,程晗.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互利共存[J].经贸实践,2015(08).
[3]庞菲菲.中美P2P发展对比与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8).
[4]张飞娟.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究[J].时代金融,2015(23).
[5]王月玲.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资金风险及防范[J].时代金融,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