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鉴于当前就业形势之严峻,笔者特针对山西省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查研究,希望了解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从而找到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会计教育
一、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类人才的供求矛盾日渐突显。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使得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普遍提高,会计人才也不例外。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社会的发展迅速。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发现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会计教育的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课题组主要针对山西省大、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一)调查对象
在被调查企业中,制造业占16.83%,建筑、运输和仓储业占11.8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7.82%,批发零售业占19.80%,金融业占4.95%,其它行业占28.72%。
国有企业占40.43%,私营企业占57.45%,外商投资企业占2.12%。
国有独资企业占14.14%,有限责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业占7.07%。
特大型企业占3.77%,大型企业占16.04%,中型企业占40.57%,小型企业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12.63%的企业使用其他系统软件,23.16%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软件。
(二)对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要求
在本次调查中,对被调查单位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要求做了调查,包括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等岗位,各岗位又分别针对其学历、学位、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67.14%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职称和企业管理专业知识;32.86%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且大多数企业均将学历、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且认为这几项都很重要;100%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
3.71.43%的企业认为,主管会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会计师职称;85.71%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且在五项中工作经历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66.67%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助理会计师职称,16.6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师职称;89.36%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业认为出纳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助理会计师职称;86.1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73.58%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首先定位于出纳和会计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晋升为主管。
(三)对各岗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针对上述定位,主要对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人员的综合素质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在调查表中,共设置了19项素质要求,根据打分情况,做了如下排序:
1.主管会计:排在素质要求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位,职业道德水平;第二位,业务能力、领导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第三位,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水平、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
2.会计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竞争能力、社会责任、专业知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
3.出纳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
所有素质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这也代表了我省经济的现状:开放程度较低,大型、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资企业较少,内资企业的对外业务较少,对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
(四)对各岗位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
调查表中设置的知识种类共十种,被调查单位认为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会计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战略管理知识和统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审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公司治理知识。
2.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经济法知识和审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统计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战略管理知识。
3.出纳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第三位的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知识。
三、会计人才供求矛盾
(一)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持证会计人员已达到1300多万,其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1.25%,具备初级会计职称的占38.22%,具备中级会计职称的占10.67%,具备高级会计职称的占0.49%。从总体素质上看,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多、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级会计人员较为缺乏。具体现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聘单位的增加主要在私营企业。根据全国2007年第四季度部分人才市场供求状况,招聘单位中44.2%为私营企业,16.2%为国有企业,15.1%为外商投资企业,12.4%为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招聘和求职者的专业方向统计,财会专业均排在第六位,对财会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在大专及以下的占50%,本科的占42%,研究生的占8%。综上可见,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应主要考虑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而大多数毕业生将自身定位在了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这就必然形成了一对矛盾。
2.第三产业需求旺盛。相对而言,招聘职位的增加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近几年,第一、二产业人员需求下降,而第三产业需求量逐步增加,如餐饮、住宿、运输、居民服务等行业。
3.电算化人才需求加大。电脑技术的普及使得绝大多数企业开始使用电算化系统。在本次调查中,有76.84%的企业使用了电算化系统或其他系统。而低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因此,企业需要补充能熟练使用软件的高素质财务人员。
4.工作经历日趋重要。“会计人员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一般普通财务岗位要求工作1~2年,中、高级岗位要求工作3~5年。这一现状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二)会计人才供求矛盾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现在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印象中,“理论知识较扎实、全面,而实践能力较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说明高校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院校重理论、轻能力的现象并无太大改观,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是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上岗后适应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缺乏实践能力的应届毕业生。
2.工作经历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在被调查的单位中,凡是招聘普通会计和出纳人员的,几乎都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招聘会计主管或更高层次人员的,都要求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还有的甚至要求五年以上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经验。这些要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许并不过分,但却在无形中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工作,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创造价值的员工,并不是一张白纸的大学生。社会不能为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又要求应聘者具备工作经验,这就必然形成了一对暂时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仅体现在会计这一行业,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3.对会计毕业生的定位不能对接。由于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掌握较为熟练的工作技能,包括会计人员的做账技能、电算化操作技能、珠算技能以及与银行、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的技能等等。而这些技能恰恰是应届毕业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弱势,加之社会对会计人员“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用人单位看来,应届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并不能符合他们的用人要求。而作为大学生而言,同样受到“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我定位于“高级人才”的层次。大多数的学生愿意从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中型企业的工作,而对于人员需求量较大的私营企业却往往看不上眼。这就造成了“单位用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
四、对独立学院会计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独立学院要想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必须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从学校的角度解决会计人才中的供求矛盾,进而解决这些矛盾,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定位在本科教育层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初入职场应定位在会计或出纳人员,其发展前途为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
(二)完善课程体系
几乎所有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一致的,而独立学院的发展应更注重自身的特色,如在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调查中,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学院增加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始终。
(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没有工作经历是应届毕业生的致命弱点,而现阶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定岗实习也因专业的特殊性而普遍遭到拒绝,现有的实训基地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因此,会计教育应更加注重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通过尽可能仿真的模拟实训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以缩短学生上岗工作的时间,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关键词:播音主持;素质;能力
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与传统媒体数量的增多使得播音主持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现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立稳脚跟并求得发展是播音主持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对提高播音主持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 当前播音主持行业现状
随着人们对于播音主持行业需要的提高以及现今媒体至今的竞争变得激烈化,播音主持行业面对着新的形势与发展环境,媒体发展的需求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不但外表漂亮,同时对于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首先,播音主持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技术现代化、节目管理产业化、以及媒体运作市场化等一系列变化使播音主持行业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决定了播音主持人员也越来越职业化。只有高水平的播音主持人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创作活动趋向于一致。播音员在播音时要编排、交流、支持,而在主持中主持人要策划、报告、主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用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岗定人和以岗论人成为最新用人模式。播音主持人才要求“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方向转变。最后,播音主持行业管理的专业化与制度化程度提高。由于当前媒体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机制作用下需要一个管理标准,使每个人拥有进行平等竞争的权利与机会。因此,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不仅是分发任务,还定期对播音主持人员进行测试、评估、监控以及审核等,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上岗标准,对上岗人员进行专业资格水平认证,颁发行业证书,并进行跟踪管理[2]。
2 新时期播音主持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促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播音主持艺术是我国传媒行业中的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这个专业不仅要求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还应兼具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艺术水准。播音主持工作具有一对多的特点,为了能够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不断提高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
(1)播音主持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播音主持专业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业务内容极其熟悉并能够应用自如。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简言之,即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具体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渲染能力等等,归结起来就是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
例如播音主持人员应该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做到气息平稳、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同时还要掌握重音表达,注意句子停顿位置和停顿时间、句尾落停以及情感的延续蓄积等。
(2)播音主持人员应该具备标准的口语。由于广播电视面对的受众较广,群体较大,不同受众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广播电视节目也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节目需要播音主持人员使用不同的语言样式去传递信息、与受众沟通。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不同的播音主持风格,同时还需要具备不同的语言特色与表达形式。采用适合节目内容与形式的语言表达对于提升节目效果有重要意义。
(3)播音主持人员应该具备快速感知与认识能力。播音主持因素应该具备对于外界事物与情况的快速感知能力,在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对新事物与新情况进行综合思考,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快速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让受众跟随着播音主持人员的思维及时了解情况的变化。如果播音主持人员缺乏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就会导致节目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足够的看点与吸引力,同时也会使节目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所做出的节目也会缺乏深度,这样就很难实现播音主持人员与观众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员就得具备良好的感知与感悟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度与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在节目中的亲和力,从而让更多的受众从感情上接受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4)播音主持人员应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功底和思想内涵。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学习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从而提高节目内容的丰富程度,避免由于自身阅历不足而影响节目效果。[3]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不仅有扎实的业务素质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同时还应该积极体验各种生活,多学习和研究文艺作品,在学习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不断提高。
(5)播音主持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多,多样的节目形式也对播音主持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节目制作相比,新环境下的直播节目越来越多,直播节目对播音主持人员来说需要更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临场不乱,把握好节目的气氛,保证节目不出现冷场的现象。同时保证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做到思维冷静清晰、语言亲切平和。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量大、传播渠道较多、传播范围广泛、受众人数增多,传播速度较高、直播节目越来越多、受众的互动意识增强,交流方便、节目相对独立等等一系列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同时,现代广播电视行业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播音主持专业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业务内容极其熟悉并能够应用自如。其次,作为新时期的广播电视行业播音员或主持人,还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不仅能够在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而且能够涉猎广泛的周边学科知识。同时,作为现代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专业综合型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趋势,及时按照现实所需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创新和提升。
总结而言,在新时期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对事物的快速感知能力、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不断的加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在不断变换的新形势下,提高自身在播音主持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丽.新时期播音主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4).
[2] 徐长宝.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3(7).
关键词:汽车维修 理论 实践
随着我国装配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变化,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改革,才能够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汽修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面向市场,努力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笔者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做法,以飨读者:
一、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修订教学大纲应以企业的发展和要求为依据。汽车维修专业重点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其分为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把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汽车电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四门课作为改革对象,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约为1:1。各门实践课程都编制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汽车维修专业的理论实践的策略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但是就目前我市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又到学校,眼高手低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如果动手能力不强、经验和技术不达标,对于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成为一种阻力,所以,迫切的需要“双师型”教师。
要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实际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种是通过制定一些硬性规定,比如规定理论教师每工作两年必须要有两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实践,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又不至于他们掌握的知识过于陈旧,导致与市场脱轨,对于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帮助;一种是在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称号,这样可以实现以一帮一、以老带新,慢慢培养和创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2、实施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结合为一体,融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一体,侧重于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工艺理论和生产实习两条线、两脱节的缺陷。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围绕实习课题讲解,体现了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
汽修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注重培养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应用性人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它将职业资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嵌入到专业培养中,具备了职业资格的内容和考核手段,凸显了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它以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体系,突出了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师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做”,去思考、提高,完善了学习情境的建设,强调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及过程评价的考核观。
3、建构“因材施教”为突出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因材施教”为突出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成基本技能培养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的机修能力、电工维修能力。毕业学生应掌握汽车结构知识和对汽车进行正确、熟练的拆装和调整;其中专业技能指从事汽车维修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维修专用工具、量具、检测诊断仪器、维修保养设备的使用,整车拆卸、维修新工艺规范,修理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汽车使用性能的检测方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认识汽车新技术及工艺等.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汽车维修能力和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为主;专业综合能力是指从事汽车维修人员解决维修工作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现场解决问题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对每一阶段的能力培养标准分解为若干单元,以单元的形式融合到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让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生产全过程,了解汽车维修工艺等。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要与汽车维修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门经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加深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学校的教师要深入校外实习企业,经常了解学生定岗实习的情况,征求企业对办学的意见,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掌握汽车维修工艺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同时,企业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作为录用员工的依据,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青少年是最为重要的后备军和现实力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群体在行为方式上与成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群体特征。高校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工作人才也是摆在诸多高职院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 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从改善人才结构,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度出发,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保证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
(一)明确职业服务面向,确定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社会需求调研了解到,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主要存在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就其工作岗位而言主要涉及社工、教员、文员三大类。在明确专业的职业服务面向和就业工作岗位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熟练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方法与技巧,具备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技能,能够面向社区服务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会服务机构和其它公益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和青少年事务管理,为青少年发展性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对接行业用人标准,明晰人才培养规格
依据社工行业的从业要求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我们明确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岗位群和人才培养规格:
1. 主岗――青少年岗位社工的用人标准
职业化青少年岗位社工的入职标准大体有以下六条:①具有责任心并进行理性的活动;②社会工作立足于其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学识;③能运用这些知识于相应的实践领域,服务于实际的和确定的目的;④拥有通过教育所获得的专业交流的手段;⑤具有自主性;⑥含有利它的动机,可满足社会需要。概括地说,在这六条标准中包含了三大基本要素:一是价值理念。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者的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的内涵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学科领域,也涉及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专业学科的知识,没有对社工理论的深入研究,社会工作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其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专业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2. 岗位群――教员、文员等岗位的用人标准
除了岗位社工以外,文员、教员等岗位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面向。而教员的主要入职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素质;②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③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教学实践、教育组织管理等教育实践能力;④具备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⑤具有观察儿童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文员岗位的入职标准一般涵盖六个方面: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②掌握秘书学及秘书工作实务方面的知识;③了解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④具有对政府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办事能力;⑤具备拟写公文、处理文书及档案管理能力;⑥具有公关策划及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能力。
对接以上就业主岗及岗位群的企业用人标准,我们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确立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和规格,构建了符合行业用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以社会服务为主线,推进“以服务带学习,以实践促成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依托校内青少年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室、校中厂“兰色童画――树屋画语”创意美术活动基地以及艺术活动中心等校内实训资源,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位遵序列定任务保质控,全程参与工作过程,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交替,学生与员工角色交替,教室与工作环境交替,最终实现学习与工作交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2. 灵活多样的岗位实践,提升职业基本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依托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主管部门、行业及其广阔的社会资源,开展分散性社会服务、集中性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三训”并行的专业实践,以实践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并探索落实定期上岗、阶段轮岗、企业内训、季节性顶岗等多种岗位实践方式,锤炼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
3. “三年服务不断线”,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积极打通学校、岗位、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将社会服务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散的时间到社工服务中心、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学校、义工联、特殊学校、青少年宫、妇联等机构参加规定时数(学分)的社会服务实践,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三年不断线的社会服务使学生实现从志愿者锻炼到专业入门的转变,从社会工作认知到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逐步提升,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三、以素质为本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其内容上可以归纳为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其关系是:(知识+能力)×品德=个人素质。即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思想,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照“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训练模块”四大模块进行构建。在“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中,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基础、以院校特色课程为重点,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干进行的设计。
胜任特征与胜任特征模型
胜任特征(competency)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麦克莱兰(D.Mcclel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胜任特征是区分绩效出众者和绩效平平者差异的最显著特征,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的品质和特征。所谓的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与文化氛围中成绩优异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且较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个体特征。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特征,认为胜任特征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就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指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即胜任特征模型。黄勋敏在文中谈到,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也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机关干部队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集中表现在:其一,对高校机关干部培训需求缺乏系统分析;其二,培训内容难以促使机关干部胜任力的有效提升;其三,培训形式单一,参训人员缺乏积极性;其四,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培训效果不够明显。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构建高校机关干部队伍培训体系就是以胜任特征模型作为高校机关干部培训的基础,机关干部培训的人员甄选、课程设计、培训方式和效果检验均围绕着如何识别、提升和开发机关干部的胜任力而展开,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机关干部的潜在特质,提高人岗匹配度,改善高校机关干部队伍工作面貌。
高校机关干部培训体系构建
1.高校机关干部培训的人员甄选
培训应以提高机关干部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结合培训对象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务类型、职务级别、任职年限等人力资本特征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机关干部目前状态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明确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有计划地将岗位类型相同,但胜任特征匹配度程度不同的群体实施分类培训,促使他们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达到与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匹配的要求。
2.高校机关干部培训的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是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机关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应该重视培训需求分析,以参训群体胜任特征模型为基础,突出培训对参训人员岗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参训者的人岗匹配度。培训内容应着眼高校当前及今后发展的潜在需要,结合机关干部与当前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位胜任特征要求之间的差距。
3.高校机关干部培训的培训方式
培训应根据既定的机关干部胜任特征模型培训目标、参训人员和培训内容制定可行的培训方式。培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结合高校机关干部不同胜任特征模型的要求,综合运用注重实操能力的案例式、加强学员参与度的情景模拟式、激发思维碰撞的研讨式、落实按需施教的菜单式等新的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的效果。
4.高校机关干部培训的效果检验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通过鼓励和选派优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中队锻炼,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干部,为我区城管与执法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下派机关干部到基层中队锻炼,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有利于城管执法事业科学发展的原则;2、坚持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原则;3、坚持适才选岗的原则;4、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
三、条件、名额和下派时间
(一)下派干部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思想素质好、作风优良、热爱城管与执法事业、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优秀干部;2、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无基层站所工作经历。
(二)下派机关干部到基层中队锻炼工作每年组织两期,特殊情况也可个别安排,每期由局党组会议确定名额若干。
(三)下派锻炼时间为六个月,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四、程序和步骤
1、推荐提名。采取科室(直属单位)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推荐下派人选,每期每一科室(直属单位)至少推荐1名人选报局政工科。
2、研究确定。局政工科对推荐出来的人选汇总后,提出下派干部人选方案,报局党组会议研究确定。
3、集体谈话和上岗报到。局领导对下派干部进行集体谈话,按规定时间上岗报到。
五、下派干部的管理
第一条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目标及要求,为了加强人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责任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进村入户,特制订本遴选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及推广员遴选,应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三条中心主任岗位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区域内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组织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集成推广,做好推广效果监测工作。
(三)负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项目的编制审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农业产业技术项目和示范培训基地下达的推广项目。
(四)负责开展农民产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五)负责开展产业技术、信息服务;积极指导农业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四条推广员岗位职责是:
(一)引进当地急需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推广服务,落实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建好示范区、样板田,培训农民技术员。
(二)具体指导示范户和农民的技术应用,向农民做好新型产业技术普及工作。
(三)带头应用先进技术向农民宣传新技术和新成果,并把农民反映的技术难题及时向中心反映,协助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章 遴选方式
第五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出一批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有丰富实践推广服务经验,有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农牧民服务的专业人才,实施科技进村入户。
第六条中心主任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领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熟悉农业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产业技术,至少有10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年龄不超过50岁,具有农业推广类高级职称。
第七条推广员应具备承担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及时提供农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工作能力;甘于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综合素质较高;年龄不超过45岁,具有相应专业或农业推广类初级以上职称,至少有5年以上从事基层农业生产或推广服务工作的经历。
第八条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目标和要求,一般由岗位专家担任,同时,聘用县农业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批准。
第九条选聘推广员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和涉农企业聘用;或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选聘,由推广服务中心批准,上报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备案。
第三章 考核
第十条每年对中心主任和推广员实施工作绩效考核,作为续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十二条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绩效。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表现。
能: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包括业务水平、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及其他适应职位职责工作要求的能力。
勤:考核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
绩:主要考核聘期内完成工作的成绩与效果(包括完成推广服务工作的数量、质量、难易程度、效果、贡献大小等),以工作人员的职位、职责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十三条考核程序是:
(一)被考核对象如实填写年度考绩记实手册和年度考核表。
(二)被考核对象应提交推广服务业务总结相关材料。
(三)由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会同推广服务中心召开考评会。首先由被考核对象述职,然后由测评人员对考核对象评分。
第十四条考核主要采取民主评议和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百分制计分考评。民主评议主要面向服务农户测评占考评总分的30%,主要是测评工作人员的服务效果和满意程度,测评结果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绩效考评分占考评总分的70%,主要考评年度规定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十五条由考核委员会依据考评分,拟定考核对象的等次,并在推广服务中心公示。
第十六条如对考评分和拟定的考核等次无异议,由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对象签署意见后即上报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存入考核对象的个人档案。
第十七条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考核结果将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续聘挂钩。
关键词:信息时代;文秘人员;能力提升
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从市场需求来看秘书人员并不是只具备传统的文字能力和事务能力,而更要有较高的办公自动化能力。秘书只有提高素养,提升能力,将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融合到现代的信息时代中才是其成才的必经之路。
一、秘书人员需在时代中成长
社会中的秘书是在实践与研究和探索中成长的。在文秘专业顶岗实习中,经常会出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问题,在无从适应中需要重新认识学习,重新适应。在不同的企业中对文秘人员的要求会有不同的要求,当前社会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是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文秘人员的就业渠道由行政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单位,尤其是各类发展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秘书的工作分工范围大,对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文秘人员身兼数职,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于一身,要求做到高标准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①掌握文秘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②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③熟悉驾驭语言、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超前意识、公关意识、智商高、情商高、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
二、利用网络做好办公室日常工作
随着信息论的兴起,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充分的了解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只是利用网络单纯的发发邮件,制作一下表格或者幻灯片,以及统计各类数据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网上传播的各种知识用它们为我们的管理和企业服务。
1.提高秘书的信息能力。秘书的信息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在从事秘书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对于秘书工作信息的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信息的能力包括:第一、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建立的内部信息网络和建立并掌握自己所熟悉的常规信息渠道,探索新的秘书工作信息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秘书人员要收集网络上有关秘书工作方面的网页、站点、栏目,寻找能快速查找与浏览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下载和保存搜集到的信息及灵活并运用。第二、信息选择的能力。每天在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这个问题上,信息垃圾、信息干扰和信息焦虑这些问题在所难免。经验和实践证明选择信息的方法有:①学会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灵活运用;②学会理解、识别信息的含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全面掌握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对领导决策和秘书工作产生的影响。③预测信息的能力。预测信息的能力属于高层次的能力。它是指秘书人员对现有的信息进行预见及推断。信息预测能力是对理解信息的能动反映,是在所获取的信息上,对事物的理性判断,它对秘书在辅助领导科学决策是非常重要的。④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处理的程序:加工、开发、传输、存贮、调阅和吸收。处理信息一是对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整理排序及归类处理,来充实数据库;二是对认识信息,有针对性的给领导提出建议和对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方法。⑤信息运用的能力。信息运用能力是其他信息能力的综合,是指秘书人员在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充分融入到获取和处理的信息中,用正当的手段将信息传递、分享、给他人,并交流的能力。对于信息的运用能力来说,秘书集中表现在及时、准确、完整、有连续、有针对性的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慢慢变快,同事说明了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再到现在的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急速的改变,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适应新的模式和新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
三、对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只有在学生在校之间进行更好更独特的教育,才能科学的在学校内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秘人员。文秘专业教学应实行三个阶梯:初级阶梯—课堂模拟训练;中级阶段—实训操作训练以及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培训;高级阶段—依托校企合作的秘书专业与实践。
1.初级阶梯—课堂模拟训练
此阶段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立,通过互动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将理论与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期具体形式有情景模拟训练和纸上模拟训练,训练学生对日常事务的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使其更加熟悉并且适应秘书的角色
2. 中级阶段—实训操作训练以及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为了让文秘专业的学生较为系统的学习综合的职业技能需通过连续的、有固定场所设施及时间保证的操作训练下进行。例如,设有专门的实训中心: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接待模拟室仪训练室、文档整理实训室、模拟会议室、专业的机房,让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训内容。相关的实训项目包括:秘书实务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知识实训、专业知识实训。此外,在专业机房让学生进行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档案管理的操作、使用及测试。对于秘书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资格是进入行业的重要依据,参加秘书资格考证,并安排学生进行考试培训,采用秘书工作情况分析、重点知识与技能点的讲解与回顾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在离校期间可以让同学们多一个获得职位、获得成功的优势条件。
3. 高级阶段—依托校企合作的秘书专业与实践
所谓的高级阶段就是在社会这样一个大课堂中,从分利用外界的资源促进自身的成长。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实岗锻炼进行专业实习阶段在秘书岗位上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真谛,从而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进步,进而形成对企业有用的高级秘书人才,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信息时代潮流,秘书人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个人思想上成熟而有能力地辅助领导让企业更有利的向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以上文秘人员对信息时代适应性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的实施过程还需要根据企业的秘书人员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一层一层的向成功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善清,陶庆萍“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小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