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第1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背景情况:

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位于蕴藻浜沿线的沈杨村通过拆违、违法用地整治等方式,现已腾出较多原为非法使用的农用地。为巩固“五违四必”的成果,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切实调整村级经济的产业机构,沈杨村计划打造一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2、地理位置:

项目东侧紧邻建设中的祁连山路陆翔路蕴藻浜大桥连接顾陈路的下匝口,北至罗店、南至普陀均只有10分钟车程;东距沪太路5分钟车程。南至上海大学、大场祁连社区5分钟车程。北靠外环线,至顾村公园、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刘行社区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仓储发达,生态环境优越。

3、项目总体规划:

在宝山区农委和顾村镇的大力支持下,获批建设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55亩,建造花卉苗木种植用玻璃大棚约2万平方米。该花卉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破土动工,计划于2020年5月左右完成基础建设后进行招商引资,于2020年年末正式开放。花卉苗木基地二期预计在2020年底正式开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于2021年8月完工。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设,不仅能通过花卉苗木种植增加周边农户就业机会,而且有效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推动本村地方经济发展。

二、目标定位:

依托沈杨村村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沈杨村花卉苗木品牌”,借助宝山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全面实现沈杨村村庄景区化,旅游整体化、产业联动化的发展模式,完善饮食、住宿等配套服务。

1、发展定位:针对顾村公园功能不够完善的现状,沈杨村确定立足顾村公园辅助区和延伸区的定位,完善旅游“吃、喝、玩、购物”一体化需求,“ 商贸、文创、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同时,针对交通便利优势,着力打造以花卉种植为主、观赏鱼养殖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2、总体思路:以“生态、人居、经济”三个效益统一为原则,通过“一体化”设计,以“一轴两带四圈”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推进三产融合;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享共赢机制;实现沈杨村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3、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三个支柱”产业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2万平方米)配套商贸基地(1.5万平方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二期(2.27万平方米)配套水族世界观赏鱼基地(2.2万平方米)和沈杨村青少年农耕体验中心(20多万平方米)。预计一期花卉苗木基地及配套商贸市场年产值预期达到1.5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千万左右;预计二期花卉苗木基地及水族市场观赏鱼基地的年产值预期达到2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500万左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经了解,一期建设配套有玻璃大棚、喷淋设施、恒温设备、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等相关设施设备,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笔资金全部由沈杨村自筹。二期计划继续投资800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培养室并引进更多的花卉苗木品种。

四、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以钢筋结构、玻璃大棚为主,内部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主要进行培育观赏苗木、盆栽花卉与盆景制作、多肉植物生产、鲜花种植等,目前主体结构已建设完成。

为让整个项目正规化,同时便于管理,村委聘请第三方专业单位对整个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以及保障今后的运作,由沈杨村委负责统一监管,目前已有商户陆续进行洽谈,签约率达到35%,招商引资稳步进行中。

五、提出的建议:

1、提升市场品控质量:建议对上海的花卉苗木市场进行考察,引进些市民比较热衷的花卉苗木,同时可以适当引进部分稀有、高端的绿植,供花卉爱好者进行参观及购买。

2、对商户资质严格把控:建议引进具有相对实力的经销商,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同时对商户内部运营进行管理,根据行业相关要求,需杜绝大棚房内有人居住的现象。

3、加强宣传力度:建议招商单位能加大苗木基地的宣传力度,经周边走访了解,除了行业经销商,本区域乃至较远的市民对沈杨村新建的苗木基地还是比较陌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发动我镇宣传科联合区农委、区宣传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向大众广而告之。

第2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上海学生公寓”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科技扶贫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县科技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省科技厅《关于加强科技扶贫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农村领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科技扶贫,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省科技厅等五部门《关于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工作的通知》情况。县科技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共同印发了《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工作方案》,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工作。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重点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协调安排省市县三级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72个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全覆盖。

2.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协议签订、履行及帮扶成效情况。协调省市县59名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72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根据绩效考评情况汇总,共开展培训293场次,受训6302人次,引进新品种173个,新技术155项,帮扶贫困户725户,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考核优秀33人,合格26人。

3.转移支付用于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省下达24万元,统筹用于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培训等工作。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经费安排21万元,拨付科技特派员(59名)包干使用,科技特派员帮扶1个村经费3400元,帮扶2个村及以上的经费适当增加,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员材料编印、技术指导、交通差旅费补助等。科技特派员培训安排3万元,由3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承担,各1万元,用于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工作。

4.本年度县本级科技特派员认定及管理情况。制定《寿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20年“三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5月22-24日,举办1期科技特派员创新能力暨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培训54人。2020年选聘县级科技特派员84人,其中新聘61人、续聘23人。

5.县本级调研指导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工作情况(含调查情况表等)。结合工作考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并组建科技特派员专家团,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专家组,深入全县72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情况

1.辖区内省级备案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情况。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启动第五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备案工作的通知》,2020年益丰生态、农门天下蔬菜2家企业申报了河蟹养殖、蔬菜种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价,通过省级备案。至此,寿县已认定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应用作用。各工作站建立了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其中席草工作站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

2.县本级对辖区内备案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调研和指导情况。多次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工作站调研指导,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撑当地扶贫产业发展情况。我县各工作站技术力量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如寿县河蟹绿色养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位于寿县隐贤镇贫困村姚祠村境内,依托当地水利、水生资源优势,在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组织科技特派员,围绕河蟹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与应用,优化养殖业结构,促进水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寿县蔬菜无公害种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位于寿县迎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由淮南市农科所和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帮助贫困村和周边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动产业发展。

4.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今年,我县新备案2家工作站获财政资金支持36万元,严格按照工作站建设要求,实行专款专用。

三、科技扶贫项目实施

1.对省级及以上科技扶贫项目,以及省转移支付科技扶贫项目监督管理情况。对2020年转移支付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经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并报经市科技局备案同意,共立项4个项目,拨付资金29.8万元。签订了项目任务书,明确预期目标和经费使用范围,督促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取得实效。配合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开展科技扶贫专项“双随机、一公开”专项监督检查,对反馈的问题及时督促制定整改措施。

2.项目取得的帮扶成效。我县科技扶贫项目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种养业技术水平,通过项目实施,让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回报社会的能力。如寿县联众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承担实施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湖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围绕草坪草百慕大与农作物秸秆、黑麦草等混合裹包青贮,生产营养价值高的青绿饲草,并根据湖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裹包青贮的饲草与精料配置湖羊全混合日粮,提高湖羊的采食量,增加湖羊日增重,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湖羊生长速度与肉品质。同时,通过收购贫困户的秸秆、贫困户进场务工和免费技术咨询等措施,使贫困户增加收入,为实现精准扶贫助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消费扶贫工作

落实《安徽省科技系统“消费扶贫月”活动实施方案》情况。积极组织科研单位、科技特派员基地,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形式,采购扶贫产品,并开展宣传推介。采购扶贫产品折合金额58.67万元。

五、创先争优工作

第3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

xx村海拔1200至XX米,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2560亩,林地23000亩,其中退耕还林业1600亩;全村共有535户,共计1729人,其中五保户5户、低保户43户;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现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果蔬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有苹果、核桃、花椒等。

二、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及安全生产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

1.当前需求最迫切的是公路建设,五六组通村公路建设立项18公里,实际只完成了14公里,因为两个组的群众都想把余下的4公里安排到自己的那一段,缺4公里的项目和资金。存在较大的稳定隐患。林区公路和连户路共需要建设20公里。

2.四组约500人的人畜饮水水源已协调好,差4000米管道工程项目。

3.一、四、五、六组约1000人用电质量不能保证。

4.山坪塘需求量较大,约需100口,堰道初步计划有10公里需求。

(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方面

1.缺乏支柱产业,始终被动跟风,效益不好。

2.农业耕种技术和营销能力欠缺。

(三)安全生产方面

1.煤、铁、高岭土盗采盗挖一度比较突出,近期明显好转,但仍时有发生。

2.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条件差,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设不完善、无支柱产业,导致村民生产发展的不便捷、经济效益不高,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打工。

四、扶贫对策

(一)积极协调衔接项目

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根据联系村xx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二)实现长久发展

根据xx村土地资源的优势,建议选择适合的果木进行栽种,请专家亲自示范教授村民生产技术,带动村民积极性,帮助xx村真正长久地脱贫致富,并协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xx村的农副产品走出山区。

(三)加强安全宣传

广泛开展送安全知识、安全警示教育等下基层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法治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把安全法治和安全文化产品送到河西乡,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全社会支持参与依法治安的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

(四)加强感恩教育宣讲

进一步深化三为汉源爱家树风、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动员局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保证党组书记全年宣讲2次以上、班子成员宣讲1次以上、其余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开展宣讲,培养群众感恩之心。

五、建议

(一)加强对xx村民的农业技术培训,让村民学习到生产发展技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

(二)适当开发旅游业、宣传推广。

(三)为老年人构建健身、娱乐场所,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教育方面,为学生争取一定优惠政策。

(五)注重发挥妇联、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

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2017年全面脱贫的要求,7月15日第16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1347扶贫攻坚战略,从7月15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蔡伟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段文俊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2017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2015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2016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7月31日,我们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98个重点村、后进村、难点村第一书记,并动员45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即全县所有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全覆盖,县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全覆盖。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肯定,见《督办通报》第25期。7月31日上午,县委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并举办了业务培训。当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工作队基本完成贫困户识别、复核、确认工作。

四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8月24日,县委书记刘应文在马曹庙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马曹庙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9月2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五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8月21日和8月26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8月28日召开了县委四届九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六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七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7月23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八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开展各种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1、扶贫搬迁示范点城司率先已争取到6.3亿元农发贷款,计划县级办6个示范点,每个乡镇办1-2个示范点,然后全面推开;2、办产业扶贫示范点和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示范点;3、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示范点;4、电商扶贫示范点。各示范点创建工作由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以及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市罗田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三、下段工作建议。

一是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县贫困户重新精准识别完成后,要落实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在分类锁定贫困对象后,要依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按照一户一法的办法因户施策,制定 六个一精准脱贫计划: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发展项目,一户一种致富技能,一户一个包扶干部,一户一个脱贫时间,一户一个帮扶措施,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第4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云政发[20xx]27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全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6大工程,做强做大烟草、緑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胶和丝麻、花卉园艺8大产业,努力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緑色经济强省的跨越”。州委、州政府把生物药业、生物化工和外向型绿色食品开发作为全州今年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三个重点。

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始终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以灯盏花、除虫菊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植的五大产业之一。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围绕“立足、引进、改造、提升”的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工作思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重点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优质枇杷等后续产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计划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年均达到30%以上。20xx年,**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为农民实现创收10980万元,比上年增4027.4万元,增长36.6%,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深入了解掌握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目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推进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省、州、县各级关于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指导思想,近来,**县创新办精心组织,由县创新办主任带队,率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从4月1日至4月15日历时15天,深入各乡镇和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企业,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近几年来各乡镇和企业培植的主要产业是什么,采取何种发展措施,目前的发展规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后产业培植的发展方向和计划等几方面,认真对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现有产业规模及分布

(一)生物药业

1、灯盏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00亩,其中:中枢镇2400亩、舞街镇1000亩、旧城镇1000亩、金马镇100亩。

20xx年,红河千山公司在上述乡镇发展种植灯盏花7184亩次,生产灯盏花素12.5吨,实现销售收入3440万元,农民实现创收2650万元。20xx年,红河千山公司计划完成10000亩次种植任务。

2、除虫菊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385亩,其中:白水镇20xx亩、中枢镇1360亩、旧城镇25亩。20xx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10000至20xx0亩种植任务。20xx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50000亩种植任务。

3、万寿菊产业:现落实种植面积5500亩,其中:永宁乡4000亩、白水镇1500亩。20xx年,全县计划完成6500亩种植任务。

4、三七产业:现有种植面积5600亩,其中:向阳乡3300亩、三塘乡2300亩。该产业因生长周期长,投机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土壤气候条件要求特殊,大都属招商引资引进文山客商开发项目,由**县农户自行种植的有130亩。

5、草乌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187.5亩,其中:三塘乡1087.5亩、向阳、白水各50亩。

6、半夏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70亩,其中:向阳50亩,三塘、旧城各45亩,白水镇30亩。

7、铁皮石斛和重楼产业:铁皮石斛和重楼两项新兴药材产业开始在旧城镇引进试验试种,其中:铁皮石斛2亩、重楼3亩,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8、杜仲产业:全县现种植杜仲330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

(二)绿色食品

1、水果产业 :现有种植面积100970亩,其中:优质梨67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优质桃180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杨梅35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旧城;柿子3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金马、 永宁;葡萄8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永宁;柑橘16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三塘、向阳;枣子500亩,主要分布在中枢;人参果3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金马;李子12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大杏子11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黄果279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雪莲果8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枇杷2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樱桃80亩,分布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苹果种植,全县现有水果在15种以上。

2、蔬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3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中枢镇26000亩次、旧城镇8000亩次、舞街镇4000亩、向阳乡2700亩、三塘乡2050亩、永宁乡1500亩、金马镇1050亩。主要有白菜、番茄、黄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蓝、白花、青花、莴笋、葱、蒜等10多个品种。

3、特色食品:现有种植面积14375亩,其中: 荞子4000亩,三塘、向阳各20xx亩;藠头1000亩,主要在向阳乡;魔芋200亩,中枢镇、向阳乡各100亩;浅水藕4050亩,中枢镇4000亩、金马镇50亩;生姜30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乡;小米辣1880亩,永宁乡1600亩、舞街镇280亩;洋姜250亩,主要在舞街镇。

20xx年,**阿庐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荞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0xx多万元。**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魔芋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

4、油料产业:现有油菜种植面积54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中枢、舞街 、三塘、向阳。

5、干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400亩,其中:早实核桃4000亩,金马3000亩、向阳1000亩;板栗400亩,主要在旧城镇。

(三)生物化工

以红河森菊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业20xx年生产加工除虫菊1056吨,其中:生产除虫菊原油和乳油120吨,可湿性粉剂10吨,水乳剂20吨,花粉和花渣粉906吨,实现销售收入2190万元,产品销往澳大利亚、瑞士、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企业逐步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四)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在我县尚属新兴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0亩,以鲜切花为主,主要分布在中枢。旧城镇也在积极探索中。

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还有在金马种植的甜龙竹120亩,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待观察。

二、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看出,近几年来,**各乡镇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供行政保障

各乡镇大力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均成立由乡镇长为组长,由乡镇农科、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协同抓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小组。旧城镇还专门成立镇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办,专门抓生物资源产业工作。全县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督促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共同抓的格局,为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产业的成败,各乡充分利用广播、科教片、简报、信息、讲座等狠抓新产业科技培训,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训费,培训上万人次。三塘乡聘请本乡吉湾村中草药种植能手张云红为“乡土教师”,每年定期给广大群众授课,用当地的人和当地的致富事例影响带动当地的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立足优势,全面开拓创新

为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各乡镇举措多、做法新。舞街镇立足当地水果、蔬菜优势,在镇内组建几支营销队伍,成立水果、蔬菜营销协会,健全产销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户开拓市场销路;向阳、三塘乡立足当地适宜种植三七的自然气候优势,鼓励当地群众在参与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时,学会自种三七130余亩,提高资源产值;向阳乡在发展干果产业中,为缩短产业见效周期,立足全乡现有老核桃树进行嫁接,品种改良,使老树发新枝;白水镇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优势,积极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厂的建设规划。

(四)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

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各乡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择优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气候优势,宜菜则菜,宜药则药,宜果则果,特色效益明显。中枢、舞街、旧城不仅是全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大镇,同时又是全县的灯盏花种植基地;白水镇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乡,又是全县除虫菊白花盛开的地方;三塘、向阳不仅是全县洋芋、荞子的主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的三七产业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实;永宁乡的万寿菊、生姜、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睐。各乡镇在体现区域特色,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都在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培植新产业。

(五)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各地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各乡镇党委、政府经常组织广大乡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到县内其他乡镇或到县外通海、宜良等地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品牌意识。

(六)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为培植发展壮大新产业,各乡镇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及其它项目,从水、路、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同时,另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推动新产业发展。三塘乡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20xx年开始,只要群众种植草乌、半夏,政府就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兑现种苗补助费,去年全乡种植草乌500余亩,政府兑现补助资金10多万元,大大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草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枢、旧城、三塘、向阳等乡镇党委、政府多年来对种植蔬菜的农户都在种子、农膜、农药上给以相应的补助。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我们也看出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好像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经营粗放,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

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单方擅自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众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布局

建议各级党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上新项目之前切实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场前景,二要反复论证,三要抓紧上项目,四要注重规模化发展,五要立足长远,六要实施品牌战略。远谋划,高起点,科学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真正把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的重点产业来发展。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全面加大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等,着力改善生产区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在县级财政预算中要安排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专项资金,扶持技术研发、良种引进及开发、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创立品牌等。

(三)加强培训,建设“两支队伍”

要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队伍的培训,建设“两支队伍”,既要通过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能够指导生产的队伍,又要建设一支能够研究市场,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会经营的队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地方经营垄断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进资金、技术、实力较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参与开发**生物资源产业,强强联手,跨区域合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经营垄断,全面排除阻碍当地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各种干扰因素。

(五)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科技开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产品结构内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资源产业品牌。避免某些产业出现起步发展在县内,壮大在县外,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

(六)开发保护并重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就要保护,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思想。目前,**县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一些生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已面临枯竭。保护好珍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对一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的同时,大力推广人工驯化种植,加大资源保有量。

第5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中国银监会湖北银监局 共青团湖北省委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省金融机构挂职干部调研成果评比活动的通知》(鄂银监发[2017]12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己一年的共青团天门市委挂职经历,我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对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扶贫贷款的发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扶贫贷款情况

2017年3月在天门市政府金融办的组织领导下,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与市政府金融办、市扶贫办签订了扶贫贷款三方合作协议。于2017年4月13日成功发放了第一笔扶贫贷款,截止2017年6月20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2笔,金额1166万,其中贫困户2笔16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笔,115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贷款发放占比98.62%,贫困户占比1.38%

(二)天门市拖市镇梅河村基本情况

天门市拖市镇位于天门市西北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41个村委会。梅河村距离拖市镇2.3公里,422户,人口1723人,耕地面积1891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2017年6月贫困户27户,81人,因病至贫50人,因残致贫31人,未成年人3人,孤寡老人1人。其中扶贫户5户,五保户2户,低保户20户,种植业主要以大棚蔬菜、白菜、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

(三)贫困户基本情况

胡华平,女,现年53岁,拖市镇梅河村人,丈夫朱心爽今年54岁,一家5口,一子二女,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在广州打工,今年25岁,还未出嫁;儿子朱银,23岁,也在深圳某厂给人打工,尚未成家。胡华平因在几年前的一场疾病,花光了家中仅有的少量积蓄,还欠下了外债,每年胡华平都要到医院复诊,每天都需要药品来维持病情的稳定,在外务工的子女收入也仅够自己日常开销,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来帮助家里,家里一贫如洗,艰难度日,2017年底通过本村村委会牵线、好心人支持,胡华平和配偶朱心爽与人合伙养殖生猪,收入勉强维持家用和承担自己的医疗支出。

(四)贫困户贷款基本情况

2017年5月胡华平猪场规模达200余头左右,因生产经营需要,猪场急需资金搭建猪舍和购买饲料,再次注资让胡华平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瞬间跌入了谷底,对于一贫如洗的胡华平,当初如果不是好心人为了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借给他们资金参与经营猪场,他们也不会重燃生活的信心,他们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眼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可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们陷入了困境,不注资就等于好心人借的钱不能还,生活也没了着落。猪舍扩建一天也不能等,一家人急得是团团转,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汇报给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工作组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与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合作的扶贫贷项目可以缓解胡华平猪场的燃眉之急,迅速通知胡华平积极申报,邮储银行通过现场调查,风险判断,收入测算,授信分析后于2017年6月7日,对胡华平发放了10万元的扶贫贷款,期限一年,年利率是7.35%(政府全额贴息),还款方式是阶段性等额本息,前8个月还利息,后4个月还本还息。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政府沟通,做好政策落地。

扶贫贷款三方协议签订以后,我行迅速成立了以分管副行长为组长,三农金融部为牵头部门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与市扶贫办一起拟定贷款工作流程,以准、快、全(金融扶贫精准、贷款办理快速、资金运行安全)为工作核心,及时下发通知到全市26个乡镇、办、场园的地方政府,大力宣传扶贫贷款政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电视、报纸、宣传折页等多少形式为载体的宣传手段,快速有效的将扶贫贷款这一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与市扶贫办建立月例会制度,及时交换信息,沟通、协调、解决扶贫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扶贫贷款工作进展情况。

2、加强业务支撑,做好金融服务。

为好更好的做好贫困户的金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17名基层信贷人员的扶贫贷发放的积极性,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在资源配置中配备扶贫贷款现场调查专用车辆,开私家车的信贷员给予燃油费专项补贴,同时增加电脑终端、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录音笔等设备,从现场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全流程为扶贫贷款开设快速通道。申请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多居住于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有时开车去就得花去2-3个小时,信贷客户经理急贫困户所急,放弃正常休息,加班加点做信贷现场调查,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服务质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扶贫办的一致好评。

3、严格产品用途,做好精准信贷。

邮储银行严格规定申请扶贫贷的对象必须是市扶贫办确定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得以任何形式的变通为他人办理扶贫贷款,杜绝将好事办坏。现场调查必须了解贫困户是否为自愿申请贷款且有无真实的贷款需求,告知此款项为扶贫贷款是我行商业性贷款,是必须偿还的,不是民政部门发放的扶贫款。授信审批根据申请人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合适的额度与还款方式,不顶格放款,这此措施很好的厘清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政府与客户的关系,客户实体的关系。

4、推行阳光信贷,做好风险控制。

以进村入户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我行阳光信贷政策,营造全社会支持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良好工作氛围。将扶贫贷款政策、业务流程、产品要素,担保补偿、贴息管理、监督电话等信息印制成宣传册,增加贷款投放透明度,确保贷款投放公平、公正、公开。做好贷款发放后的资金流向监测,利用村监督员、电话回访,实地检查等形式,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防范风险隐患,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依托当地政府,协助作好扶贫贷款逾期催收工作,力争将逾期率保持在零。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发挥了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坚持以政府主导、扶贫贴息、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原则,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提供单笔最高50万元,期限1年,免一半利息,银行承担50%的风险,为贫困户提供单笔最高10万元,期限1年,全免利息,银行承担30%的风险的扶贫贷款信贷产品,市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贴息,对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有效降低了扶贫对象的融资成本。

二是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瓶颈,由于贫困户本身就缺乏资金,且经营实体不建全,抗风险能力差,抵质押、担保能力弱等原因难以获得贷款,直接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资金做补充,脱贫步伐缓慢。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扶贫贷款业务开办后,针对贫困户的经营特点,从产品设计上大大降低了贫困户贷款门槛,只要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就能从邮储银行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而且不需要抵押,产生利息也有政府补贴,对于那些一心想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来说,获得贷款不再困难,自力更生的困境得到了有效改观。

三是推动了脱贫攻坚的进度。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通过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产业脱贫金融服务工作,运用风险补偿基金扩大金融扶贫成果,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包含扶贫贷在内的一篮子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网络终端延伸到田间地头,利用农村基层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等优势资源,提高了银行在金融扶贫过程中的信息及时率,信息准确率,风险反应时效,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推动了天门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进度。

四、金融扶贫的难点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居住地大多存在灌溉条件差,村级公路延伸差、路面窄、路况差,住房条件差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产业构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占比较低,且生产技术落后,周边产业支撑不强、贫困户与市场接触也少、产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仅够维持低收入水平,难以实现资本积累。有的暂时生产经营走上正轨,因生产经营技术、市场价格、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前期生产经营成果付之东流,重新戴上贫困户的帽子。

二是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信贷资金风险较大。长期的政府资助、扶贫脱贫工作使得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坐、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政府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心理占主导地位。虽说我国从最近几年开始规范个人征信,培植信用环境,建立诚信社会,但农民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依然淡薄,农村信用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近年来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高居不下,通过自主清收、司法诉讼等手段催收逾期贷款,效果并不理想。农村仍有大量逾期贷款户有钱不还、故意逃废债务,极大地破坏了信用环境。扶贫贷款很容易理解为扶贫款,最终导致资金损失,抑制了金融扶贫的发展。

三是扶贫贷款供需矛盾突出。邮储银行调查的所有贫困户贷款中,贫困户基本缺乏有效的担保及抵押,银行最高授信金额也只有10万元,只能满足一般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离彻底脱贫还有一段距离。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生产且有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较慢,风险相对较大等特点,而目前的扶贫贷款,还款周期短,额度小,需要贫困户先付息待贷款结清后全额补贴利息,银行与贫困户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四是信贷客户经理放贷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山清水秀信用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有力的打击了内外勾结、违规放贷等违法违规问题的产生,强化了风险管控意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贷款追责问责力度的加强,信贷客户经理风险意识,惧贷、惜贷意识明显增强。贫困户本属于劣质客户,大多数客户文化素质差,生产经营能力弱,创收手段单一,扶贫贷款虽然有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但是补偿比率没有全覆盖,银行依然存在较大风险敞口,贫困户贷款风险远高于其他涉农贷款,鉴于以上种种情况信贷客户经理发放贫困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五、几点建议

一是目前我市扶贫贷贴息是按照先收后贴的方式兑付,具体由贷款行在结息日向贷款贫困户收取利息,待贷款结清后汇总贷款本息明细,向地方财政提出贴息资金申请,再由贷款行将贴息资金支付给贷款户。而我市再就业贴息贷款是地方财政直接按季贴息,同样是政策性贷款,贴息方式却截然不同,贫困户本来就资金短缺,还要先垫付利息,无端增加了贫困户脱贫的压力,所以建议地方财政直接贴息,不再需要贫困户垫付利息后再补贴。

二是邮储银行目前执行的扶贫贷款风险分摊情况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贷款政府银行风险分摊比例为5:5;贫困户贷款政府银行风险分摊为7:3。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较强,资金运用合理,银行相对好把握信贷资金风险。贫困户生产经营能力差,信息获取能力弱,投资运用资金能力差,银行不好把握风险,按照协议仍需要承担30%的风险,银行放贷意愿不强。建议对待贫困户贷款,政府逐年增加风险补偿基金,风险分摊设计为政府兜底或降低银行风险敞口。

三是金融扶贫仅靠星星点点的贷款难以达到彻底的脱贫效果,地方政府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引导贫困户完成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担保,增强贫困户的融资能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出更多期限长,办理方便的扶贫贷款产品,引入政策性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供担保。

四是建议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生态环境。加大对失信贷款的惩戒力度,给失信户施加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停发失信户的一切涉农补贴,引导农户自觉诚实守信,司法等单位强力开展依法清收,开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范文二:扶贫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青山镇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县南部,东距晴兴高速18公里,北距镇胜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7〕16号),原雪浦乡、青山镇合并为青山镇,合并后全镇国土面积254.8平方公里,耕地13.98万亩。辖11村2社区,总人口6.4万人。

二、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包村(社区)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扎实精准识别。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包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识别标准,本着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原则,组织五人小组人员和包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按六看法逐户见面,逐户识别,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回头看。通过精准再识别,落实回头看,确定最后进入系统精准贫困户1822户5532人。

(三)抓实精准对接,推进扶贫行动。实施以党建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带动、救助保障、搬迁脱贫、合作社组团等措施开展扶贫行动。一是党建扶贫促进行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专门组建了5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13个联合党支部,镇党委下派5名副科级包村领导到5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种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二是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2017年将符合条件的122户188人纳入相应的城镇低保,4548户6824人纳入农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和产业脱贫户代表20人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强化农+合作社、农企对接。推动三变四化建设,让贫困户有一定稳定收入。到村(组)开展共商工作,培训种养殖累计541人次,发放种养殖技术资料1160份。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烤烟种植户2387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42户2889人,签订种植合同6092亩,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户均预增收30000元以上),2017年在稳定现有烟农的基础上突出向烤烟能手、优质生产基地集中,并扎实推进集群式烤房、烟水、烟路、烟机、烟地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收烟8万担优质烟叶;草地畜牧业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饲养黄牛等方式养牛,以分散厩养为主,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全镇牛饲养量达到3500头,出栏2000头。发展规模养羊21户。发展规模养猪(50头以上)2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000头,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林果产业在继续抓好核桃种植管护,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户合作,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户627户2479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86户1231人,为走稳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路子奠定扎实基础。四是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建成小康房67户。确定2017年危房改造任务502户,目前已完成357户。其中:建卡精准贫困户178户。

(四)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助力脱贫。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以期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等问题。按三帮共商队伍工作法(即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帮共商队伍、 13个共商会一帮共商队伍和 五人小组结成联系对子一帮共商队伍)机制,以五共工作法为抓手做实群众工作,用优惠政策帮他们算好脱贫发展的账,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开易地扶贫共商会61次,发放易地扶贫相关宣传资料9000份。同时,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议公示,组织人员成立调查核实组下到各村(社区)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核对搬迁对象名单、家庭信息,确保搬迁对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确定 十三五期间搬迁439户1780人。截止目前,2017年有二道岩、高林、三冲寨、打磨沟、窑湾、倒马坎等6个自然村寨作为易地扶贫整寨搬迁实施点,总计195户839人。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镇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名领导、一帮队伍、一台车子、一块阵地、一笔经费),按照州、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村(社区)、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落实了6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甚至对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对于产业到户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派驻的部分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镇开展的产业脱贫户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为例,一些贫困户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种养殖没多少收入。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三是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第6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牧民;收入结构;退耕还草;增收

中图分类号:U49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白彦花镇农牧民职业与收入现状原因分析

白彦花镇工资性收入比重相对快速攀升,二者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但家庭性收入仍然占有重要比重的原因:

1.当地所处种植带为一年一季,热量条件不足,秋末、冬季和初春处于农闲时期,农户大多到旗县、乡镇餐厅、商场等打零工获取工资性收入。

2.旗县地区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乡村,工资标准也相对较高,使得工资性收入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

3.农户由于房屋、土地等都在农村,以及老人孩子的抚养,不能够完全脱离农村进入旗县进行完全的务工收入。

4.旗县地区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冬季前后处于旺盛状况,使得临时性就业机会增加,夏季处于消费淡季,使得可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5.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不足20%,但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平均收入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6.部分农牧民通过响应国家退耕等生态政策,获得生态补偿款项,并且能够长期分离土地,获得外出务工性收入,使得农村居民整体的工资性收入得到增长。

二、退耕还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对策及建议

退耕还草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深刻影响。退耕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如何实现农牧民再就业、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当地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显得极为重要,这是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此,当地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合理制定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确保农牧民经济利益

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退耕地区布局;落实合理、公平、透明的退耕补偿政策,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高效使用财政资金,真正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优化退耕补助期限,使退耕还草的经济偿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工程实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充分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才能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保障退耕还林政策后续补贴的持续性,完善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退耕户的收入。一方面,可以在退耕还林地区发展养殖业,养殖羊、牛等草食畜;其次,在退耕还林地区可以间作中药材种植,如甘草等;再次,可以发展草原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通过完善当地产业结构,吸纳剩余劳动力,使当地农户从单纯的粮食种植转到种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及社会化服务等行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避免退耕地农牧民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培育起林副产品加工、制药、乳品加工、经济林果、生态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使土地绿起来,农民富起来。

(三)合理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非农就业和自主创业

充分发展当地就业市场,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和能力的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供相关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形成“农民创业不离土、就业不离村”的良好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四)合理规划生态移民,实现新农村建设

在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地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施人民整体搬迁。生态移民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实退耕还草还林政策,促进实现规模化治理和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方便退耕农牧民的生活和工作,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由于生态移民整体涉及面广,当地政府需慎重决策,稳妥安顿,多渠道安置移民,确保不损害生态移民群众切身利益,尽可能不违背移民的合理意愿,保障移民生产生活的正常有序,切实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对策选择[J].特区经济,2006(5).

[2]赵德起.中国农村让渡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3]郑小华.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7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66.85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其中夏粮总产18.35万吨,比上年增长75.37%;秋粮总产48.51万吨,比上年减少27.94%。

——预计肉类总产量15.56万吨,同比增长16%;禽蛋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22%。全市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完成1479吨,比上年增长20.2%;水产养殖面积195公顷,与年持平。

——预计蔬菜产量76.37万吨,比上年增长26.7%;预计果品产量4.71万吨,比上年增长12.2%;预计茶叶产量38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上年增长15%;

——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农业产值28.64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31.5亿元,渔业产值0.1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4亿元;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农业增加值19.63亿元,林业增加值1.17亿元,牧业增加值15.03亿元,渔业增加值0.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7亿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年增长37.3%。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安排工作计划。制定印发了《市农业委员会年工作要点》、《市年秋冬种工作安排意见》和《关于扎实抓好年粮油生产的意见》等,做好秋冬种和春耕生产计划安排、农资储备、市场监管、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各项筹备和安排工作,保证了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落实惠农政策。认真党的惠农强农政策,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逐步提高,补贴力度逐渐加大。各级财政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年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农业专项投入达到19500万元,比年增长128.07%。其中市级7000万元,比年增长55.56%;县级12500万元,年增长208.6%。

年全市共落实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良种补贴资金1893.5万元,其中:兑现水稻良种补贴430.5万元,兑现玉米良种补贴980万元,兑现小麦良种补贴363万元,兑现油菜良种补贴120万元。年争取到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0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1170万元,省级购机补贴资金245万元,市级购机补贴配套资金16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61万元,购置机具数量8101台。对能繁母猪实施补贴,兑现资金1101.01万元,补贴能繁母猪11万头。积极配合市保险部门做好能繁母猪保险专用耳标的申购、发放、加施和管理,全市共订购能繁母猪专标15.5万枚,共投保能繁母猪9.45万头。

年全市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共计4319.888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含省级)3547.7676万元(其中:动物防疫120万元、动卫监督20万元、水产19万元),市级772.1212万元(不含动物防疫151.68万元、兽药饲料监督15万元、水产15万元)。

(三)实施农业项目。计划实施粮食增产工程80万亩,经检查核实认定,全市完成工程面积90.15万亩,有效面积81.14万亩,超计划1.42个百分点。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3个,面积3万亩,安排在六枝特区木岗镇、盘县民主镇、水城县玉舍乡实施,实际完成3.38万亩,超计划12.7%。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整乡推进项目,安排在水城县南开乡实施,计划任务3.1万亩,实际完成3.466万亩,超计划11.81%。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安排在六枝特区陇脚乡实施,计划任务1万亩,实际完成1.02万亩,超计划2.41%。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2个,安排在盘县四格乡实施和水城县董地乡实施,计划任务2万亩,实际完成2.07万亩,超计划3.5%。实施油菜高产创建项目计划1万亩,实际完成1.05万亩,超计划5.08%。实施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5万亩,其中六枝3万亩,盘县1.6万亩,水城县0.4万亩。实际完成项目面积5.97万亩,超计划19.4%。实施优质专用玉米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计划10万亩,其中盘县和水城县各5万亩,实际完成项目面积10.73万亩,超计划7.30%。实施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计划6.5万亩,安排在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实施,实际完成6.75万亩,超计划3.85%。相继完成了省级新技术试验项目3个、发箐乡玉米高产栽培示范项目200亩、发箐乡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及品种展示70亩、苦荞新品种试验3个、苦荞高产配套技术试验3个、苦荞高产栽培示范200亩、优质常规稻栽培示范项目面积16.9亩、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30.57万亩、省级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3个、国家良种补贴项目6万亩等。

年和年畜牧业启动实施的项目有年肉羊标准化良种繁殖场(即水城、盘县种羊场和水城、六枝扩繁场)建设项目、“1000万只”肉羊工程配套(即羊改点和村级兽医室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六枝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万头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六枝绿壳蛋鸡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年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等项目。

(四)推广农业科技。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9.32万亩,占计划的101.1%;推广优质稻25.49万亩,占计划的101.96%,推广率达到46.52%;推广杂交玉米100.16万亩,占计划的100.16%,推广率达到93.34%,;推广玉米种子包衣74.59万亩,占计划的110.5%,推广率达到69.51%;推广脱毒马铃薯174.73万亩,占计划的100.42%,推广率达到80.92%;推广杂交油菜9.46万亩,占计划的105.11%,推广率达到70.7%。全市玉米育苗移栽40.39万亩,占计划的100.98%,推广率达到37.64%;水稻旱育稀植27.87万亩,占计划的101.35%,推广率达到83.67%;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123.27万亩,占计划的112.06%,其中旱地宽厢宽带6.98万亩,占计划的107.38%;玉米地膜覆盖栽培22.29万亩,推广率达到20.77%;油菜育苗移栽8.34万亩,占计划的104.25%,推广率达到62.33%。其中油菜免耕栽培4.01万亩,占计划3万亩的133.67%。

现有牛改点178个(鲜配点80个,冻配点98个),羊改良点270个(鲜配点263个,本交点7个),猪改点657个(其中人工授精点106个)。年完成牛的改良配种5.98万头,完成羊的改良配种4.09万只,推广杂交猪146.04万头,其中推广三元杂交猪85.46万头。推广良种禽526.38万羽,推广意蜂3087群。坚持草畜配套、以草稳畜、以草促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人工种草工作力度,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菊苣等优质牧草为重点,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预计全年共完成人工种草5.6万亩,为年任务的112%;秸秆科技处理16.33万吨,为年任务的102.1%;工业饲料推广12.35万吨,为年任务的102.9%;冬闲田土种草5.28万亩,为年任务的105.6%。

完成机耕面积45.93万亩,为年计划的114.8%,机械、半机械脱粒24.1万吨,机械化插秧面积3200亩;机械提灌面积25.8万亩;为年计划的103%。

(五)发展特色产业。年全市马铃薯完成播面215.918万亩,占当年市计划200万亩的107.95%,与年208.31万亩相比,马铃薯总播面增加7.67万亩,增长3.68%。其中:完成净作面积101.171万亩,占当年市计划100万亩的101.17%,完成脱毒马铃薯播面174.734万亩,占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的80.92%,比年的166.65万亩增加8.084万亩,增长4.85%。

计划全市新增商品蔬菜基地面积2万亩,实际完成面积2.02万亩。巩固2008年-年商品蔬菜基地6万亩,截止年11月底,实际完成面积6.152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0.91万亩,占任务数50万亩的101.8%,较年的45.89万亩增加11%,总产量76.37万吨,总产值9.16亿元。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有西红柿、辣椒、黄瓜、棒豆等,产品除满足本市销售外,还销往省城“五里冲”和两广等地市场。

计划新建猕猴桃标准果园面积1万亩,主要在水城县实施,已完成种植面积1.1万亩,全市猕猴桃果园面积已达1.66万亩。计划新建红梨标准果园2000亩,主要在盘县实施,已完成种植面积2049亩。全市果园面积13.44万亩,较年的12.5万亩增加了10%。其中结果果园7.31万亩,产量4.71万吨。果园面积分布为:六枝特区1.2万亩、盘县3.75万亩、水城县7.71万亩、钟山区0.78万亩。主要品种以梨、桃、猕猴桃等为主。

完成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其中:水城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11万亩,盘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64万亩,全市茶园面积7.85万亩,其中:六枝特区0.77万亩、盘县3万亩、水城县4万亩、钟山区0.08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较年的6.1万亩增加了29%,投产茶园面积约3.59万亩。

以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大户)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全市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824个,同比增加83个,年出栏生猪12.64万头;有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户)423个,同比增加33个,年出栏肉牛1.12万头;有年出栏30只以上的养羊场(户)978个,同比增加173个,年出栏羊达4.45万只;有饲养量500羽以上的蛋鸡场(户)68个,同比增加25个,存栏蛋鸡24.67万羽,年产蛋量达2436吨;有年出栏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户)135个,同比增加8个,年出栏肉鸡达129万羽。

(六)开展农技培训。年省农委、省财政下达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为1.28万人,其中:创业培训100人,地方示范性技能培训1.27万人(其中:六枝1250人、盘县2100人、水城2600人、钟山2050人、市级4800人)。培训的专业有: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茶叶园艺工、果树园艺工、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创业人员、马铃薯农艺工、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截止12月5日全市已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5085人,占任务数的40%;完成创业培训100人,占任务数的100%。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广校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中专学历招生工作,全市共计招收中专学历生159人。

(七)加强病虫防控。认真履行植保工作职责,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农业植物检疫,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植保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的监督管理,开展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专项治理等工作。年全市农作物病虫为中等发生年,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483.43万亩次,防治面积381.09万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78.83%,经防治挽回粮食7852.47万公斤。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了春季和秋季集中防疫工作,加大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全年共计免疫接种牲畜口蹄疫疫苗329.21万头(只)份,其中注射牛64.47万头;注射猪199.01万头;注射羊53.05万只,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847.15万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92.73万头,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免疫接种猪瘟疫苗194.39万头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100%。接种鸡新城疫疫苗832.74万羽份,免疫密度为应免数的94.9%;注射狂犬苗23.69万只,注射炭疽芽孢苗15.9万头份;注射猪肺疫苗100.55万头份;注射猪丹毒疫苗95.89万头份;注射仔猪副伤寒苗73.53万头份;注射牛出败苗46.21万头份;接种禽霍乱苗38.76万羽份;接种鸭瘟苗9.68万羽份。

(八)扶持龙头企业。一是组织推荐企业申报贵州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我市的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等11家企业获得年贵州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贷款贴息资金、“四帮四促”扶持资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补助资金共229万元。二是组织企业申报年度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我市的水城天瑞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引进省外优强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获得贷款贴息、原料基地补助、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包装补助资金共100万元。三是组织企业申报年度市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资金项目,我市的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等15家农业企业获得贷款贴息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240万元。

今年共组织17家涉农企业申报第八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预计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余家,使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多家。

(九)建设基础设施。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1.5万户(六枝2000户、盘县6401户、水城县6344户、钟山区255户),截止12月5日已全面完工,完工率100%。其中: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2210户(六枝260户、盘县811户、水城县884户、钟山区255户);中央预算内投资第一批沼气项目4000户(六枝500户、盘县2000户、水城县1500);中央预算内投资第二批沼气项目8790户(六枝1240户、盘县3590户、水城3960户)。乡村服务网点任务46个,到位资金23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7万元,省级投资23万元)。完工28个,完工率为60.9%,预计12月底完成。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00-500立方米中温发酵大中型沼气池项目2处,省级中温发酵大中型沼气项目1处,常温大中型沼气池4处,省级农村清洁工程项目1个。

加强对年度全市2000亩土地出让金项目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于年9月底以前组织相关部门对该项目进行了市级验收。完成了年度全市2000亩土地出让金项目的规划、选点、实施方案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已于9月底以前通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

(十)积极抗旱救灾。全市投入抗旱人数10.96万人,抗旱浇灌面积23.58万亩,薅追增施恢复肥面积9.63万亩,病虫害防治面积57.04万亩,投入农业抗旱救灾资金230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万元,省级资金60万元,市级资金11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046万元,农民自筹1043万元;出动技术人员指导1085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67万份,;现已改种作物4.49万亩(其中蔬菜2.47万亩,其他2.02万亩)。

(十一)开展农业执法。今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春季、秋季农资打假集中整治、种子、农药、复混肥料、兽药饲料、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568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08个次,检查农资市场893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3299户次,检查养殖小区、种植基地43个,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5件,共查获农资产品166231公斤,其中:查获主要农作物种子18032公斤、肥料148000公斤、农药199公斤。按简易程序查处3件,系水城县农业局办理;按一般程序立案查处36件,其中六枝特区14件,盘县16件,水城县1件,钟山区5件。这36件中,其中种子14件、肥料7件、农药2件、兽药5件、饲料8件,已结案29件,收缴罚没款6.197万元。

实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与各县(特区、区)农业局农机监理股(站)签订了《二O一一年农机安全工作责任书》,各县(特区、区)农业局农机监理股(站)在拖拉机入户、年检审时与机主和驾驶员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签订率为100%。全市拥有拖拉机7954台,检验合格6713台,年检合格率为84.39%。全市拥有拖拉机驾驶员5256人,参加年审4530人,年审合格率为86.18%。

(十二)加强质量监管。加强“三品”基地监管及认证认定。检查“三品”基地二次,复查换证无公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农产品17个。申报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盘县核桃、水城猕猴桃),完成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证年审。

完成兽药抽样22个批次,收到检验报告12个批次,1个不合格、2个假兽药;兽药残留抽样2个批次,合格率100%。完成饲料抽检28批次,收到检验报告25个合格、1个不合格。其中:国家任务12批、饲料中违禁药品8批,饲料中蛋白原料8批。开展“瘦肉精”监测监管工作,共出动执法检测人员1067人次、检查养殖户376户、检查收购贩运户115户、检查屠宰场138个次、发放《严禁使用“瘦肉精”告知书》987(份),检测生猪尿样“瘦肉精”2819批,检测结果均成阴性。

(十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118个试点村(其中省、市级试点村5个、县级15个、乡级98个)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村寨道路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省级“整乡推进”试点乡——蟠龙乡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城县百车河片区为代表的农村美好家园建设得到了省的肯定。5个省市级试点村全面通过验收,其中月亮河村和前进村被评为省级试点先进村,并获得了以奖代补资金各20万元;新增的省级试点村——玉舍乡海坪村(省农委扶贫点),今年所实施的项目全部按计划进行,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省级“整乡推进”试点——蟠龙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省级投入200万元资金,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市县整合的400万元资金项目,已全面完工,整个项目可望按规定在明年3月份全面通过省级验收。

(十四)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搞好信息宣传。采集、编发《农业工作简报》、《市农委“三个建设年”工作简报》共计99期,通过市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凉都新农村网信息700余条,农业宣传稿件被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政务信息》、《信息专报》、《政务动态》、《应急工作简报》、《应急工作快报》等采用60余篇;中央省市主要媒体刊发农业正面宣传报道100余条次。贵州省电视台播出农业新闻60余条次,电视台播出农业新闻200余条次。全年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活动共计7次,发放各种农业、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用技术及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手册2万余份。接受咨询人数4000余人次,同时还无偿发放蔬菜种1000包、草种30公斤、农药300盒,切实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和完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如《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农村妇女创业调研报告》、《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陡坡玉米地退耕规划》、《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拟草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等。

三是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成立了市农委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四帮四促”活动领导小组和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组,明确工作分工,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一是以“三个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围绕发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二是着力解决全市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走形式,突出特色;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各项工作规范化运作;四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设置了自身特色的争创载体,即:围绕三个目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值),抓好三项活动(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互助共建),实施三项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三大产业(提升粮食产业、畜牧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抓好党建扶贫工作。联系发箐乡实际情况拟定了-2012年度党建整扶贫工作计划。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全乡共发展党员15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人。选出了20户党员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结对子帮扶对象,建立了贫困党员台账。抓好种草养羊工程的跟踪管理,在清塘村和发箐村实施,实施农户20户,完成了每户10只基础母羊的购买工作。实施完成肖唯能养羊场100m3大中型沼气池建设项目,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70亩,杂交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示范项目200亩。安排了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发箐乡种养殖项目技术推广,完成绿肥种植2000亩,大蒜种植150亩,苦荞种植300亩,饲养土鸡4700羽。协调了10万元资金用于清塘村五、七组通组镶边公路建设,协调资金5万元用于乡计生站点的改建。积极向水利部门协调项目,申请资金20万元,建设蓄水池50口,每口30立方米。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了50万元的资金用于发箐乡发嘎至大坡公路建设,11月中旬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是开展对外招商引资。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编制征集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收集、筛选、汇总、项目库建设等工作,科学规划和编制一批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用于招商引资。共遴选招商引资项目33个入库,编制了《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简介》。市农委已与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山林绿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营业部。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组建的黔润肉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澳门源富食品有限公司合资进行四个项目建设,其中香港源富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年初遭遇持续低温雪凝天气,严重的雪凝灾害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4月底以来,全市又遭遇干旱少雨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据统计部门第二次预测,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66.85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其中夏粮18.34万吨,比上年增长75.37%;秋粮48.51万吨,比上年减少27.94%。全市烟叶收购量在19万担左右,比计划24.1万担减少5.1万担,减幅达到21.16%。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4642.2万元,其中种植业损失52392.12万元,养殖业损失2250.08万元。

(二)农户受灾缺粮。据民政部门调查,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市98个乡(镇、街道)冬春期间需口粮救助人口共32.17万户103.63万人(其中:农村低保户12.91万户、33.38万人;其他受灾困难户19.26万户、70.26万人),缺粮人口约占农业人口244.78万人的43%。其中,全市需口粮救助1个月的有12.49万人,需口粮救助2个月的有14.81万人,需口粮救助3个月的有24.16万人,需口粮救助4个月的有20.29万人,需口粮救助5个月的有10.41万人,需口粮救助6个月的有21.48万人。

第8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增长极总部经济

一、县域经济发达的泉州模式

依县域经济的概念,泉州的县域由泉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八县(区、市)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已形成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市场机制较成熟且外向化程度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县域经济格局。同福建省的其他地市(厦门除外)相比,泉州发达的县域经济在省内是独树一帜的。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首先从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2006年泉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2%,虽低于宁德市的83.3%,但宁德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与泉州不在一个层次上,其经济总量不及泉州的四分之一,人均GDP为12611元,而泉州的人均GDP为24847元;而与泉州处于同一层次的福州市,其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1.1%,比泉州少了31个百分点。其次,从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重看,2006年泉州县域经济预算内财政收入占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的60.2%,低于三明、宁德、南平,但同样的,这三地市依然不能与泉州相提并论,三地市的财政收入的总和只及泉州的三分之二;可供比较的是福州,其财政收入比泉州多22亿,但来自县域的财政收入比重仅占28.5%,也比泉州低了31个百分点。客观地说,泉州县域经济格局呈明显的两个阶梯结构。从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考察(表1),2006年,8个县域中,GDP列前4位的依次为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其中尤以晋江居首,其GDP与第二名的差距是241亿元;在人均GDP的比较中,列前4位的依次为石狮、晋江、惠安、泉港,其中石狮、晋江有更明显的优势,位居第二、第三的晋江与惠安之间的差距达7500元;在人均财政收入中,居于前四的分别为泉港、石狮、晋江、德化,但晋江与德化之间却相距1000多元。经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得出8个县域中,晋江、石狮处于第一梯队,其余的六县区基本划归第二梯队

虽然给泉州这8个县域区分层次,但并不会削弱其县域经济发达的特色,因为第二梯队的6个县域在国内、省内县域经济体系中所处位置不能说落后。有两方面:一是关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产值所占份额大幅度下降,然后是工业产值份额大幅度上升,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优势比重;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产值份额持续上升,并最终占有优势比重。比照泉州的县域经济,2006年,泉州8个县域的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介于2.2%~11.9%之间,这与1960年代上半期的英法等国是极相似的。根据相关统计,1963年~1965年,英国、法国、日本的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4%、8.4%、11.2%。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泉州的各县域经济已达到那个时期英、法、日的水平。二是关于人均GDP的综合考察。2006年,全国(大陆部分)人均GDP为16084元,全省人均GDP为21471元。以此衡量,泉州8个县域中只有1个县域(安溪)低于全国水平,4个县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低于全省水平。即使是人均GDP最低的安溪,虽只有15016元,在全省59个县域中,也处于第二十七位的水平。

泉州县域经济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效应。泉州市已形成了包括石化、纺织、服装、制鞋、石材、水暖、包袋、茶叶等一批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且在区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综观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大概可归为三个阶段:粗放阶段、集约阶段、政府扶持阶段。晋江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是一典型的例子。1980年代,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业中,晋江村村有制鞋的手工作坊,或者自产自销,或者贴牌加工,初步形成自发性且粗放的鞋业产业集群;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出现了行业“龙头”如“安踏”、“特步”等,并在这些“龙头”企业核心周围形成“环”型产业集群带,还引来科研院所、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性支持,使产业群的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接着,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体育用品产业向一定区域空间集聚,通过共享当地资源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运营成本,从而提升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基本上,泉州的每个县域都有自己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使这些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属于富裕县域的晋江市经过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工业、制伞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共聚集企业6300多家,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1978年晋江的GDP仅为1.45亿元,2006年达492.5亿元,年均增长11.9%,几乎是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以前是贫困县域的安溪,因地制宜,以茶养茶,把自己打造成著名的“乌龙茶之乡”。在全县人口107万人中,涉茶行业人员达7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全县茶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县的GDP就增加0.7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0.5个百分点。过去的贫困县如今连续几年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百强县行列。

二、增长极缺失的区域经济格局

尽管泉州培育出发达的县域经济,但综观各县域之间、包括与整个市区之间所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显示的是一幅松散的没有某种纽带把各个县域联系起来而成为经济共同体的画面。经济增长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大都在本县域内实现封闭的自我循环。从专业的角度,泉州的这种状况可称为增长极缺失的区域经济格局。

增长极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在《略论增长极的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后来,他的学生布代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已有的经验表明,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常呈梯度结构状态。增长极理论在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域,与周围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从而出现增长极。形式上增长极可分为产业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前者指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较大关联度,并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经营单位;后者指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城市或城市群。

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极化效应,二是扩散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资源产生吸引力而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流向增长极,从而迅速扩大极点的经济实力,形成极点的规模效应。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模经济开始弱化,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地区的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回流,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初,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表现为增长极的快速发展;当增长极中生产要素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出现外部经济下降,甚至规模不经济时,极化效应将减弱,扩散效应将增强,表现为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考察泉州的增长极,有产业增长极而无区域增长极。也就是说,泉州各个县域的经济依靠培育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而发展,但在同一时期没有一个能统驭这些县域的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泉州现辖四区中,真正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只有鲤城、丰泽两区。通过2006年一些经济数据的比较(表2),可以看出,鲤城、丰泽两区作为中心城区要发挥“经济增长极”的功能是让人怀疑的。

从人口来看,两区合计76.9万人,仅占全市人口的10%,还不及晋江的二分之一;从第二产业产值来看,两区合计146.5亿元,约占全市总产值的13%,赶不上南安一个市的产值,甚至不到晋江的二分之一,而惠安、石狮与这个数据已相差不远;从第三产业产值来看,两区合计131.6亿元,虽然能占全市总产值的20%,但比晋江还少25.6亿元;从投资来看,两区固定资产合计投资50.5亿元,约占全市总投资的11%,而晋江是这个数据的两倍多,也比泉港、惠安低;从消费来看,两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合计123.4亿元,与晋江基本持平,但也只占全市总额的20%左右。这样,从人口、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方面衡量,不能体现出资源都在鲤城、丰泽两区集聚,极化效应不能发挥,而没有集聚,就谈不上有扩散。相反,倒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成了资源的集散地,特别是晋江,各方面的数据都比两区的总和优越得多。

这样,从传导的角度看,产业集群造就发达的县域经济,但并没有进一步与中心城市的壮大形成良性的互动。原因分析起来与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有关。一方面,泉州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自发的农村起步型道路。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全市海外侨胞众多,每年汇入侨汇数量可观,民间积淀资金雄厚,加上在闽南海商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冒险与进取的重商主义精神,晋江、石狮一带的农民利用政策的机遇选择了股份合作、联户集资办厂等形式,开创了一条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泉州企业家创业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粗放型的传统产业。粗放型的产业多以占有大量土地和吸收低成本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为基础,纺织、服装、制鞋、建材最早就是在晋江、石狮一带生根发芽的。一些企业即使上了规模,也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这样,依靠闲资、闲人、闲房起步的乡村工业化并没有在资源上与中心城市有经济上的紧密纽带联系;而一直维持粗放型增长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没有成为泉州中心城市扩大规模与提高品位的动力,导致泉州中心城市本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功能被大大弱化了。

三、培育总部经济以统驭县域经济

泉州的区域发展,现在遇到了增长极缺失的瓶颈。因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并发挥其增长极功能已成为共识。佩鲁曾对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作了概括:有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要达到这三条件,以产业集群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培育总部经济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一般认为,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优化,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具有强劲的纳税、就业拉动、消费带动、产业积聚和经济辐射等效应。正因为如此,总部经济成为许多地方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发展热点,各地竞争十分激烈。

对于泉州而言,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以之为产业支撑城市,同时又能把周边的县域经济笼络起来,真正形成一种核心区、半核心区的区域发展格局。(1)对县域经济,可以提升分布于各县域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带来双赢,它可以促使绩优的中小企业聚集和成长,培育新的产业接续,延伸产业链,实现相似产业不同功能链区段的分工合作,达到共同发展。(2)对中心城区,可以使之成为区域增长极。一方面,发展总部经济,要吸引大量的、多层次的人才,建立相关的研发、信息等机构,从而加速泉州人才的交流、培养、生成,提高城市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种企业(集团)总部的入驻,必然会带来技术、产品、服务和资金,同时也带来了原创地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方式,它将有助于促进人员、文化、技术等的交流、传播与交融,形成适合更大企业总部入驻的多元文化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形象。

泉州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耕耘,已告别手工作坊的阶段而进入品牌经营时代,相伴随的是企业的规模上了档次。2006年,泉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4401家,属于大中型企业的有468家,其中,已有17家分别在海内外上市。规模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组织与经营要发生相应的质变,其中之一是设立各种形式的企业总部如销售、研发、营运中心等。但是,泉州的知名企业大多从乡镇成长,如“浔兴”在深沪、“恒安”在安海、“柒牌”在英林、“梅花”在东石,等等。出于人才、资金、品牌等更长远的考虑,这些乡镇显然不适合当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这正好给泉州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契机。所以,泉州如果能创造条件先吸引本区域的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然后再吸引更多的区域外的企业来泉设立总部,则泉州的总部经济就能形成上规模的产业了。为此泉州培育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可以有三:

第一,要准确定位。总部经济具有层次性,对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对于青岛、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总部;泉州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内典型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应以发展区域总部经济为基本定位,主要吸引具有全国性、区域性影响的企业总部和相关分支机构。依据扬长避短的原则,泉州应把发展“民营企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侨台港澳总部经济”作为区域总部经济的主要定位。三者实际上相互包容,若进一步分析,则以“民营企业总部经济”和“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为主轴。因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泉州已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如纺织、服装、石材、陶瓷、雕刻工艺、五金水暖、茶叶等。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规模化、品牌化趋势明显,碰上了企业的研发中心、企划中心、商务中心,以及总部等要落在何处的问题,就这而言,泉州是可有所为的。

第二,尽快对城市总部集中区进行布局。邻近的厦门已规划建设了鹭江道总部经济带、湖里总部经济带,而泉州还没有明确的专属企业总部发展的城市集中区。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虽然已在中心城区规划出江南、城东、东海三块重点商务功能区,但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还困难重重。比如,要把东海规划为中心商务区,把江南规划为商贸会展区,把城东规划为科教文化区,但依目前的态势还很难看出三区已初具雏形,更不用说三个区之间已有显明的区隔。这中间,各个区的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结构、标志性建筑,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统筹协调等还必须做进一步的细化。

第三,明确并扶持发展重点。为了突出区域总部经济的定位与城市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可以考虑四个领域的总部经济作为扶持对象。一为制造业总部。应鼓励本土纺织、服装、制鞋、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品牌企业、优势企业入驻商务区,设立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同时,重点引入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的大企业来泉设立区域总部,力争使制造企业区域总部基地成为泉州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二为商贸物流业总部。泉州要成为福建省三大区域性物流中心之一,必须引进有实力的国内外航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及各类大型商贸企业来泉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才有可能。三为金融服务机构。只有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等落户泉州,才能提升泉州的金融地位,加强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四为信息咨询机构。这是泉州的弱项,因而应支持境内外投资者投资发展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科技法律服务、广告策划、传媒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增强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文中数据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07》整理所得

第9篇:乡村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克服了年初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利因素影响,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波动等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并呈现出发展更加协调、结构进一步优化、后劲持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等显著特点,较好完成了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见附表)。

(一)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市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登上700亿元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14790元(约合2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9:53.2:32.9调整为12.0:54.9:3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粮棉油等传统产业生产稳中有增,其中粮食总产144.98万吨,比上年增加7.8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产,总产超过历史最高的1990年;棉花产量达8.23万吨,增长15.3%,油料产量达13.55万吨,增长15.3%。生猪生产能力快速回升,全年生猪出栏和存栏量分别增长7.5%和4.3%,已恢复到年初灾前水平。水产、水梨、蔬菜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增水梨面积6.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35.7万吨,增长8.6%。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8.05亿元,增长20.3%。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园区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长27%,园区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1.79亿元,增长11.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强。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了新起色。

(二)三大需求同时拉动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9.76亿元,增长31.7%。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291.17亿元,增长61.7%;房地产投资呈现明显回落趋势,完成投资35.3亿元,下降7%。

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亿元,增长23.3%,再创历史新高。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家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电子通讯类产品等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市场物价呈现前高后低逐步回落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外贸需求总体平稳。外贸出口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全年完成出口总额2.64亿美元,增长6.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6亿美元,增长5.6%。

(三)三项建设快速推进,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围绕综合交通体系和能源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公、铁、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铜九铁路、武吉高速正式通车,昌九城际铁路、九瑞高速、彭湖高速等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都昌矶山湖风电已并网发电,庐山区长岭风电年底投产,彭泽核电征地移民搬迁快速推进,已完成大量前期工作,进入正常审批程序。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续建了14条城区主干道及延伸线,启动了100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市长途客运中心、公交总站、两湖活化引水工程等城市功能项目积极推进,浔阳东路和塔岭路人行地下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服务功能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成功创建,南湖公园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公园,武宁县荣获国家级园林县城。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新增农村油路(水泥路)1773公里,新增31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通畅率达86%;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紧实施,将在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村庄整治快速推进,改水改厕改路工作顺利实施,“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正在成为现实;优势农业不断发展,全市80%以上的新农村试点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

(四)三项收入有增有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我市财政增收克服支柱税源持续减收、重点企业减收面扩大、税收政策调整导致税收减收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6.17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42亿元,增长19.8%,均实现了计划预期目标。

企业盈利大幅下降。由于受国际原油、电煤等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主要支柱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1亿元,比上年下降53.6%。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889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17元,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计划预期目标6.3个和4.2个百分点。

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凸现以下几大亮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前期工作全面推进。积极跟进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认真开展各项前期工作。加强课题调研,形成了与全省对接的1个综合调研报告和18个专题调研报告,全面完成*鄱阳湖滨湖保护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调查工作。加强项目的筹备与上报工作,鄱阳湖湖控工程、*绕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全省规划笼子。共青城发展得到了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编制了《共青城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一批乡镇环卫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56万亩。

——沿江开发取得实质进展。一是规划工作继续深化,在完成总规和专规后,20*年重点抓好了《城西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六个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沿江通道基本形成,城西港区港城大道竣工通车,沿江高速开工建设,园区路网基本形成。城西港区两个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港区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完工,中央商务区口岸通关中心开工建设。一批电力、供水、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金砂湾板块环境监控中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三是产业积聚初显成效。六大板块全年新增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新开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57个和8个。龙达年产20万吨粘胶、海天船舶机械设备制造、诺贝尔磁砖、亚东水泥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把科学发展落实到项目上,高位推进,科学调度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商务环境,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新增签约以上重大项目201个,其中投产项目16个,开工项目107个,投产开工率达61.2%。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实际进资113.*亿元,增长19%。总投资47亿元的巨石集团年产35万吨玻纤、总投资5亿美元的旭阳雷迪年产500兆瓦多晶硅切片、总投资8亿元的*福鑫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五洲电路、华锦电子、三水好帮手导航仪、信源通手机、志高空调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争资争项成效不菲,全年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0.56亿元,涉及农林水、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行业共129个项目,带动总投资41亿元。全年通过国家核准项目2个,总投资7.4亿元,省级核准项目37个,总投资102亿元,市本级核准项目142个,总投资67.8亿元。

——产业经济不断壮大。围绕“主攻大工业,打造大产业”的要求,着力推进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船舶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船舶制造项目6个,全市船舶生产能力由38万载重吨提升到88万载重吨,我市瑞昌、湖口、彭泽三个县(市)被授予全省船舶产业示范基地。武宁节能灯产业快速集聚,初具规模。钢铁产业不断壮大,已形成240万吨生产能力。全年船舶、钢铁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6%和24%。高新技术产业蓄势待发,红鹰直升机、三诺电子、正瀚电子、保华电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引进了沃尔玛、苏宁电器、洪客隆百货等知名零售业入驻*,华东市场三期竣工开业。上海汇川船舶总部、亚东水泥等总部经济落户,16幢商务楼宇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文化旅游业亮点纷呈,围绕“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目标,着力推进“*十景”、“庐山十景”等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庐山西海国际温泉度假村、东林大佛宗教文化旅游区、庐山西海鹿角尖国际会议中心、共青格林云天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真如禅寺建寺1200周年庆典、第二届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8%。投融资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组建了城建投资公司、沿江投资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融资成效显著,签订贷款合同63.69亿元。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成功落户*,新引进了新华人寿、都邦财险等7家保险公司。*商业银行顺利更名为*银行,实现跨地区发展,业务得到迅速扩展;上市工作快速推进,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已扩大至18家,江洲联合造船已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借壳上市。

——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节能监察和考核;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项目技术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和落后产能的力度,实现了全年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控制目标。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建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在线自动监控的全覆盖;全市治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个县(市、区)已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鹤问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电厂5号机组脱硫工程、星火有机硅厂锅炉脱硫、金源化纤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按既定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全年二氧化硫排放下降5.9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4.7%。

——民生工程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城镇净增就业人员4.8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全年城镇参加失业保险3.4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3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3万人,均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金蓝领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8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市,参合农民达314.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券已发放50.8万张,对7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2个乡镇卫生院、111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疾病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并由市本级向各县(市、区)拓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70%。全市共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高玉兰勇夺北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银牌,张丽萍获残奥会女子举重75公斤级比赛铜牌。市公安局荣获全国公安系统先进单位。文化、民政、扶贫、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尤其是中心城区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环节,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工业园区仍需做大做强。20*年我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9.6%,与*工业地位不相符;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工业园区有13个,我市仅有一个刚过百亿。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亟待增强。县域经济仍是我市经济的“短腿”,与全省各地差距较大,全省财政收入5亿元以上的县区有30个,10亿元以上有12个,贵溪市、南昌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我市只有修水县上5亿元。四是创业氛围不浓,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三、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措施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世界经济形势仍将进一步恶化。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复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的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加重,我国将突出面临外部需求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股市楼市将会继续波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趋紧,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财政收支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我国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保增长”将会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保民生、保稳定”也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度关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灵活审慎应对。

(一)2009年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目标,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化危机为生机,化波动为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繁荣文化旅游产业;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加强绿色生态建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820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2%;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2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单位GDP能耗下降4%。

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年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2009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发展、争得*应有地位的起步之年。确定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这一目标,主要依据是:从三大需求看,根据现有项目和资金落实情况,预计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可增长30%,总量为572亿元,可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将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我市消费增长趋势,预计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增长18%,总量可达到238亿元,可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根据重点出口企业已落实的订单预计,今年我市外贸出口可达到3亿美元,增长15%,可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以上合计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考虑到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安排13%的增长目标是可行的。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抓好重大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全方位、宽领域地狠抓项目建设,积极加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增长,奠定发展基础。

争资争项,支持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按照竣工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准备一批等“四个一批”的要求,瞄准中央补助资金投向,加快包装和上报一批重大交通、公用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做好昌九城际铁路、京九电气化改造、武九电气化改造、杭瑞高速(*至瑞昌段)、星子大岭风电、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鄱湖治理二期第五个单项等项目续建。开工建设庐山西海高速公路、长江公路大桥、214码头改扩建、国家农村公路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彭泽核电主体工程、都昌老爷庙风电、庐山区长岭风电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储备一批符合我市实际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以及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安排专门人员跟踪项目申报进度,千方百计促进项目和资金落实。加强国家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快速建成。

扩大开放,增强后劲。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上项目,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入。重点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布局、投资强度高、环保型、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加快推进巨石玻纤、九钢150万吨板材、旭阳雷迪多晶硅、龙达30万吨化纤、诺贝尔陶瓷、赛得利二期等项目,确保年内投产。积极做好亚泥四期、海天船用设备、城门山铜矿扩能、恒基伟业太阳能、L-乳酸、正瀚电子等项目续建工作。力争江铜60万吨硫铁矿和40万吨铅锌冶炼、五洲电路板制造、鸭鸭创新基地、30万吨植物油、维科印染退城进园等项目年内开工。积极跟进*电厂四期、化工仓储物流等项目,围绕太阳能光伏、钢铁深加工、汽配船配、建材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包装、重组一批项目。

改善环境,创优服务。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认真落实好我市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对于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落户。强化服务,建立市、县两级的客商投资服务中心,确保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解决项目落户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市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操作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办事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客商。继续加大安商力度,强化“三分招商,七分安商”的工作理念,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跨越发展

紧紧围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目标,不断扩张工业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优扶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壮大园区,夯实平台。进一步做实做大做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结合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真正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经济发展的大舞台。集中财力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问题,着力推进园区水、电、路、燃气、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发展仓储、物流、技术研发、员工之家等配套设施。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三区合一”的行政管理机制。改善服务方式,争取行政服务中心进园区。抓住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和达产达标率。

抓好龙头,推进集聚。合理规划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积极推进城西、城东、金砂湾、码头、马垱、赤湖六大沿江板块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作用,抓好*石化、星火有机硅、江洲造船、亚东水泥、*钢厂、巨石集团、共青鸭鸭等一批重点企业建设,促进企业管理、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中央帮扶企业政策,在信贷融资、企业用工等方面支持企业,积极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

围绕高新,调优结构。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加速技术向产品转化。突出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硅化工、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重点扶持清华同方713厂、6354所、星火有机硅、昌河汽车等高新企业,加快推进旭阳雷迪多晶硅、盖拉斯电子、志高空调等一批高新项目,不断壮大高新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资金引导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好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在项目报批、规费、用地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3、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坚持以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繁荣城市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加快城市建设,逐步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

做大中心城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西拓、东延、南移、中疏”步伐,大力推动城市由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整、完善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由扩散式向组团式发展转变。启动八里湖区域的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八里湖新区规划,通过续建、新建和储备一批城建项目,把八里湖区域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同时又有新型产业支撑的现代化新城区。

完善城市功能。尽快完成长虹西大道、环八里湖道路、九莲南路、螺丝山路、南山路等道路建设,继续推进体育中心、八里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龙开故道、胜利公园景观和绿化配套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十里河整治、南山公园、濂溪大道、桃园路、三马路南段,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加强县城及中心集镇建设,实现新老城区、中心城区、县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加强交通整治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活动。

盘活城市土地。增强城市经营能力,发挥土地资源带动作用,壮大城市经营资本。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在有效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基础上,加强城市闲置土地的清理和收储,做到应收尽收,做大土地储备总量。加大以地融资力度。变卖地筹资为储地融资,盘活城市“闹区”的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通过开发、改善环境,最大限度地使土地升值,确保“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逐步使城市建设走上一个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加大城市规费收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4、推进现代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按照扶龙头、强产业、富农户的思路,重点扶持仙客莱食用菌、鄱湖水产、博莱集团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本着“市场连公司、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以全国“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以及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优先扶持。力争新增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30个,新增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驰名商标10个以上。

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新增1134个新农村建设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力争80%的建设点有特色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新建农村水泥路1500公里、砂石路280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渡改桥。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增解决农村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按照“三清三绿七改五普及一处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建设点整治建设,加大村庄绿化力度,推进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聚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改变我市县域经济“短腿”现状,以强县为根本,以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特色县,每个县(区)依据产业优势,狠抓一到两个特色产业,不断做大产业总量,形成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一批服装大县、钢铁大县、造船大县等产业大县。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和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奖励措施,对产业发展快、财政增长快的县(区)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大县域审批自,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坚决下放审批权限,给予县(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自。切实推动全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最大限度放宽准入条件,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咨询、办证、贷款、担保等服务,努力创优全民创业环境。

5、推进现代服务业,有效扩大内需

以壮大总量、提升结构、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突出抓好旅游、物流、金融业等产业,加大培育消费市场,扩大内需。

做强旅游经济。坚持不懈打好“庐山牌”,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开发,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庐山南北山园门、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东林大佛景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发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温泉洗浴、野营探险、森林吸氧、绿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游、浔阳历史文化游、宗教朝圣游、农业观光游、地质科普游、候鸟湿地游、农家乐城郊游等精品线路。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加快*旅游由景点、景区游向旅游强市跨越,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做实物流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扶持措施,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吸引胜雅、亚东水泥等企业总部落户,支持龙翔国贸、信华国际、远洲等商务楼宇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粮食批发市场、国际汽车城、*果品市场等重点市场加快发展。

推动金融业发展。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品种和金融手段,提高资金融通和资本营运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搭建好融资平台,走多元化投融资的路子,开展政策融资、商业金融融资、信托产品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做实做强做大各投融资公司。鼓励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评估机构等来*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继续推进18家拟上市企业的上市工作。

促进消费需求。把促进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着力改善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拉动”。充分发挥*市区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来消费规模,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引导企业围绕汽车、建材家居、数字产品等消费热点,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家电下乡”活动。

6、强化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循环、生态保护并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批项目。加强林业建设,大力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实施好鄱阳湖生态林建设,推进血防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林业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建设,确保市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各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今年投入使用,推进城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建设,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监测和治理,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综合监测体系,加强鄱阳湖流域和八里湖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继续推进“修河环保行”活动。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坚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任务。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石化、电力、钢铁、纺织、建材等行业节能,严格执行省能耗限额,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动实施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能量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区域系统能量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以全省百户重点耗能企业为试点,逐步推广能源审计。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煤炭、建材、电力等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设立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组织实施好星火有机硅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市重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抓好重点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和重点企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7、保民生促就业,建设和谐*

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建设,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托“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完成城镇职业培训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55万人,城乡残疾人培训1540人。完成“4050”人员再就业54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为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390个。新增就业5.2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人数51.2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农民315万人,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和异地直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水平,财政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55元、65元以上。提高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水平,城市月人均达到200元,农村160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提高60元,集中供养率84%以上。提高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标准,月人均提高到300元。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力争新建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5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160户,力争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1万平方米1570套。启动中心城区20万平方米危旧低洼房和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温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