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第1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一、由两个咨询个案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为青少年。不久前,一个女孩走进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她叫小岚,就读初二,住宿生。室友们最近迷上了熄灯后讲鬼故事,引来女孩们蒙着被子的惊呼。即使这样,其他女生不一会儿就渐入梦乡,而小岚却只要闭上眼就“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模糊的人脸”,她已经连续好几天怕得睡不着觉了。确认最近没有令小岚焦虑和恐惧的特别事件后,我打算做一些深入的了解。教给小岚放松技巧后,我请她闭上眼睛回想曾经出现在眼前的场景和面孔,像谁?像在哪儿?起初她不停地摇头,我一边引导她放松一边鼓励她,终于小岚告诉我:“我想起了太太(曾祖母),那个地方像太太的家,乡下很简陋的房子,我和太太、爷爷、奶奶在那里生活过两年。”睁开眼睛,小岚的眼睛湿润了。随后她回忆起“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什么,隐约听到‘死’这个字眼,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远远看到太太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大人嫌小孩子碍手碍脚,总把我们支开。后来爸妈就把我接回城里了”。很多年以后她才渐渐明白,太太其实已经去世了。

第一次访谈主要是了解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小岚离开后,在整理她的资料时,我突然想起了开学初接到的一个个案:来访者小晋是一名初一新生,男,住校,父母周末轮流来探望,开学三周时由校医转介过来,校医反映男孩的身体不太好,瘦瘦弱弱的他黑眼圈很重,看上去精神状态不佳。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晋的父母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下小晋(目前父母均已年近五十),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妈妈承担了主要的教养任务。一年前爷爷因病突然过世,小晋感到“爸爸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他“从来没有见过爸爸那么伤心”。后来虽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要是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我了怎么办?”特别是来到宁波读书后,他特别想家,这个问题又不由自主出现在脑海里。他每天晚上都会想这个问题想得睡不着觉,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一学到和亲情有关的章节,他就忍不住当堂呜咽。爸妈知道后安慰他说他们的年龄也不是很大,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不可能突然离世,让他不要担心,但是小晋的情绪问题并没有好转。我进一步了解了小晋的成长经历,他没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父母没有重大疾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

这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一个主诉受恐惧情绪困扰,一个主诉适应不良,诱发事件和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点:两位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丧失”事件(亲人离世),而且他们的情绪困扰都和“丧失”事件有关。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都是青少年,他们第一次经历“丧失”事件的时候还是懵懂的儿童时期。中国的传统不主张让儿童参与到葬礼等事件中,一方面是怕孩子添乱,另一方面也是顾忌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或者是“不吉利”,这样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首先,成年人得知亲人离世后自然流露出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反应,会引发他们形成一种“死亡――悲伤(恐惧)”的联想,这可能就成为了他们日后在面对死亡时的基本情绪。其次,儿童虽然不理解死亡,但是他们能够从家中的变化(如,家长的表情都很严肃、家中突然聚集起很多人等)发现这是一件很重大、很特别的事件,他们会对此产生一系列的猜想,这些猜想可能就是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的雏形,这些猜想如果不加引导,其中一些歪曲的、不正确的猜想可能就会造成日后的心理困扰。一些青少年会寻求解释“这是为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可能产生冲动行为。最后,成年人通过哀悼活动、亲友的支持等,在一段时间后能够从悲伤中走出,恢复正常生活,而儿童的情绪反应则一直被忽视,他们的感受可能被压抑,引起一些过度反应。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的女孩第一次目睹“死亡”时还不到十岁,她与逝者的情感依恋一下子被中断。作为儿童,她不能理解这种中断的原因和意义,加上家里的成年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处理,于是疑惑、不舍甚至是恐惧等情绪被压抑。多年后,同学们讲鬼故事时,那种神秘、恐惧、新奇的情绪唤起了女孩被压抑的情绪,她产生了比其他同学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出现了和过去经历相关的意象(“空荡荡的房间”“模糊的人脸”),在女孩没有识别出这些意象的意义之前,它们的重复出现让女孩感到恐惧。

案例二中的男孩在爷爷离世后目睹了爸爸强烈的情绪反应,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男孩在没有经历过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下,从爸爸的行为反应中“观察学习”到了和父母分离的悲伤,让他把同父母的“分离”理解为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另外,男孩此时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去向有很多矛盾、冲突的想法,男孩家中的变故使他在面对生命的去向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担心和害怕。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男孩此时正在经历一个并不容易的“适应过程”: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地过集体生活,身体素质不佳的他不仅要独自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处理和同学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且他从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到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学业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事件,青少年可能会出现退行――哭泣、想家、寝食不安。空间的阻隔使男孩不能即时满足对父母的依恋,强烈的思念唤起了男孩曾经的体验,即“同父母的分离”是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他还给自己的思念和担忧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借口――爸爸妈妈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会更早离世或者年老体衰,这就成了他日日烦恼的源泉。

如果说丧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现象,青少年儿童在成年之前很可能会经历家人离世等“丧失”事件,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帮助他们更加合理地处理面对亲人离世等丧失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呢?我想到了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专业技术――“哀伤辅导”。

三、运用哀伤辅导理论开展心理辅导

在确认运用哀伤辅导的技术对小岚开展辅导后,我首先明确开展哀伤辅导的主要任务不是回避丧失和悲伤,而是要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改变,并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换言之,哀伤辅导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来访者正处在青春期,她对死亡的了解已经接近成人,明白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普遍的和正常的。所以我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表达曾经被压抑的悲伤;分析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改变并寻找应对的方法;改善不适认知,采用新的方式生活并发掘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第一次咨询,我和小岚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往事的回忆让她感到放松了不少。一周后,小岚来到咨询室,告诉我她的情绪状态有所好转,不过她还是不明白怕鬼故事和太太有什么关系。我结合哀伤理论向小岚进行了解释,小岚点头表示认可。简单的小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第三次咨询,我们共同确定了“处理由太太去世这一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的阶段性辅导目标。通过营造安全的氛围,我鼓励小岚说出对死亡的感受。

咨:小岚,我们来谈谈关于太太死亡这件事你现在的感受吧。(关注现在)

岚:心里怪怪的,一个曾经和我生活过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而我当时却连她其实已经死了都不知道,她会不会怨我?

咨:如果时光一下子回到太太临终前,你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去参与接下来的事情,你希望做些什么?(奇迹问句,让来访者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岚:我希望大人们能告诉我太太已经永远离开了,然后让我参与整个(葬礼)过程,也许我就会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咨:听得出你对太太的不舍,假如有机会让你在太太临终前和她告别,你想和她说什么?

接下来,通过空椅子技术,小岚表达了对太太的不舍和怀念。陪伴着小岚释放悲伤和不舍的情绪,等她平静下来,我对她说:“当年家人是想保护你才隐瞒了这件事,现在你长大了,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面对这件事,你可以和家人主动谈谈这件事情。”我布置给小岚两个“作业”:一是试着和家人谈谈,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太太的怀念。我希望小岚能通过完成这两个任务感受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找到支持性的力量。

第四次咨询,小岚告诉我她的睡眠情况已经恢复了正常,然后她向我“汇报”了她的作业:周末回家她主动问起太太的事情,爸爸感到很吃惊,但是看到她真诚的样子,就给她讲了一些太太的故事,与她分享了对太太的感情。小岚画了一幅画,“太太不识字,还是画画比较好”,她画了一个老人搂着一个小女孩的画面,“这是我对太太印象最深的画面,想起它就觉得很温馨、很感动。画完之后我找了片空地把画烧了,希望太太能收到”。

咨:现在想起太太,你的感受是什么?

岚:虽然想到太太已经死了感觉很不舒服,不过不会害怕了,更多的是想起她活着时的一些片段,希望她在“那边”也能开开心心的。

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带着小岚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正向的意义。

咨:回想和太太生活直到后来她去世的这段经历,你有什么收获吗?

岚:(思考)听爸妈说爷爷奶奶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了照顾太太特意搬到乡下去住,他们全心全意照顾太太直到她去世,这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努力去继承这个传统。

小岚通过和家人的共情以及仪式化的行动释放了对太太的思念,相比原来“死亡――恐惧”的联想,她对这一丧失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从中寻找到了积极的力量。总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

四、反思和小结

(一)青少年儿童“哀伤”的特殊性

由于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和成年人会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对死亡的理解。例如儿童可能受到童话故事的影响,把死亡理解为“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而青少年则能够用“死亡”来表达,但是对其含义理解不深刻。第二,青少年儿童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死亡带来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是复杂的,成年人在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尚难以表达,青少年更是只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如上文中的两位来访者,在提及死亡时的感受就是“害怕”“奇怪”,没有更多、更复杂、更深刻的表述。第三,对于确认自己失落的经验所带来的痛苦,青少年儿童的承受能力很有限。第四,哀伤时,青少年儿童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在失去亲人时,成人通常被允许表达悲伤,并能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与安慰,但青少年儿童不会也避免谈论这样的主题。

因此,青少年儿童面对“丧失”事件时很可能无法适度处理哀伤,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抑郁情绪,或在成年后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且青少年儿童自我建构尚未完成,客体关系发展尚未成熟,往往用退行来应对哀伤,寻求替代物(替代客体)。所以,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处理,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认知、人格、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二)咨询中建立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

在个案的辅导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青少年儿童的哀伤辅导中,陪伴和建立起新的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而共情正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安全联结的基本条件。咨询师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的态度为鼓励孩子表达悲伤提供了可能。咨询师要丢掉框架,走进孩子,聆听他们的悲伤和困惑,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反应表达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做到跟着孩子,而不是教条和漠不关己地说教。

(三)不足和展望

在这个案例中,从案主表面的情绪问题识别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小岚的领悟力和表达力较好,咨询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深知对“死亡”“生命”的疑惑不是通过四次咨询就能解开的。咨询中如果我能放慢脚步,少一些咨询师的解释,多一些耐心和陪伴,把思考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小岚,也许会打开小岚对生命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2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第3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体验 精神之爱 学习品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0-01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尤其是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产生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到适当的渲泄,网络游戏就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为逃避现实,他们从网络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戒除网瘾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入手。作为初中班主任和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应该义不容辞为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或防止成瘾献策献力。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正面引导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心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点。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学生,对他们充满热情,那么学生便会对班主任产生心理认同,随时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告诫学生不要参与低级的聊天等,作为“九零后”的初中生,我们应该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做一名新世纪的网络少年,充分利用网络,使其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我们可以不出门便尽知天下事,各种所需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好的学习网站还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网络其实有很多用途,不光是玩游戏。毕竟,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更精彩!

二、加深注入感情的浓度

1.树信心,多关怀

人人都有优点,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经常到他们中间,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在他们退缩时,推一把,跌倒时,扶一把,遇到困难时,帮一下,失去信心时,鼓励一下;以便一有变化预兆,就能及时捕捉,并打好“预防针”。

2.信任尊重,“爱心”呼唤

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上网成瘾的同学,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三、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心理辅导

孩子们迷恋网络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充实,或者是没有可以交流、交往的对象,因此很空虚,才导致孩子对网络产生心里寄托。所以,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注意其兴趣、爱好,让他在课余参加兴趣辅导班、参加体育活动,尽可能远离网友和网络,把时间和精力逐渐转移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来,多组织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的生活快乐起来,内心真正充实起来。同时,要注意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培养锻炼自制力,并进行适度的吃苦教育,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那些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现身说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办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基本理念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他们内心追求卓越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自制力,从而战胜自我,拒绝低级诱惑。

四、家长学校系列课程

当代父母要适应社会进步,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增强了解子女、分析情境、运用教育方法以及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而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是提高这一能力的主要方式,力在培养令孩子和学校、社会都满意的家长。这两年,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学习,不断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

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当家长反映家庭教育上的困惑时,如孩子不爱与父母交流;孩子叛逆;孩子迷恋上网、电视、小说;家庭氛围不融洽;父母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等,我们相应开设讲座《 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教育判逆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家庭心理辅导策略与方法》、《用零碎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的上网时间有所节制,一般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中间休息15分钟。

2.青春期心理及生理

学习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如何预防与面对孩子的“早恋”,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建议父母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精神的关怀、理解。绝对不能责备和训斥,甚至采用极端方法。每天尽量耐心地陪孩子聊天,对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表扬和鼓励,尽可能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学习品质训练家长课程

学习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家长帮助学生轻松应考;找到孩子的学习密码;摆脱厌学与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家校配合,如何与老师的沟通。当然,有条件的话,学生在接受了体验式心理训练后会直接有效改变其内心世界,消除厌学情绪,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此爱上学习会更好。

针对当前教育状况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的缺失,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学习品质训练课、家长学校等平台将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拓展、人本主义等众多手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采用心理体验式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拓展、性格习惯养成、心理状态调适,从而戒除青少年网瘾、摆脱厌学、改善亲子关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树立人生目标,让孩子轻松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快速实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明远 《家庭生活指南》第312期 2011.6

第4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初中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8-0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一、理论背景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 Erikson 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因此,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教育教材和公认的教育模式,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紧缺,基本以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

班主任由于多方面局限,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很少从心理教育方面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样做很容易强化一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往的研究中,做调查分析性研究的比较多,做干预性研究的比较少;而且提出教育建议的多,研究操作方法的少;在干预研究中,治疗性干预多,发展性干预少。迄今为止,尚无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干预的研究。

因此,探索一套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技能和社会心理技能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之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就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拓展训练

团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一般会经过团体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团体会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和冲突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再通过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以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使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增进对自己与他人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成员认识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处境,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这面“镜子”也为成员提供了改善适应行为的多个榜样,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专职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

(3)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易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团体辅导对孤独、退缩等社交障碍者有更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创造了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个体的社会化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5)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成功打破学生的阻抗,促进学生与辅导老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下一步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6)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四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团体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素质、条件、能力、经验、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团体领导者在具备一般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团体咨询对领导者的特殊的要求。如职业角色、广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组织能力、良好的人格特质、咨询基本技能之外的团体咨询技能,等等。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大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操作难度,专业咨询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普及。

2.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是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在“虚拟”而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拓展训练更强调让受教育者主动领悟要学习的内容。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在拓展训练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训练目标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拓展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根据心理学理论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

第三,应用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

第四,可以应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记录本,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

第五,活动过程中,应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问卷方法进行。

三、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到12月对某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见下表。

实验组SCL-90以及学习成绩前后测差异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SCL-90测试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实验组在参加心理辅导团体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巨大改变。各科成绩以及名次前后测差异检验中,除历史课成绩外,各项P值均小于0.05,历史课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已接近临界值,说明团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效果显著。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人格的相关维度上,体现适应性与焦虑性的次级人格因素Ⅰ和神经是否过敏的次级人格因素Ⅲ有改变的趋势。再如乐群性、兴奋性、紧张性、敢为性和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均有较大程度变化,接近于显著水平差异。其中,敏感性和自律性前后测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团体干预过程中,达到了加强情绪自控、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责任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也说明人格虽然是较稳定的系统,但是青少年期有较强可塑性,心理干预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会产生影响。

另外,在团体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个体咨询贯穿其中的原则,对多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建立心理拓展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在拓展训练中。

(1)方案设计:整个方案设计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首先,按照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设计整个干预过程,为2*2方案设计。其次,使用14PF量表与SCL-90量表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再次,建立团体活动的项目库,提高了团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关注发生的问题,并对活动方案做出微调,使活动方案更加灵活。

(2)活动过程:首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团体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在对特殊成员进行个体干预的同时,引导团体成员随时关注同伴的反应,使团体成员都得到成长。其次,在活动中应用了行为训练、图画咨询、催眠以及音乐等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拓展训练的手段。再次,在团体运作阶段引导成员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回顾全过程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保证了团体效果的延续。最后,活动的全过程中让接受干预班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使其能了解并运用一些方法。

(3)效果评估: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与班主任访谈,评估活动的效果。其次,随机抽取受成员进行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再次,团体结束后使用相同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有效。

(4)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与总结,都尽量使之流程化,在保证干预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虽然实验组14PF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如乐群性、自律性、敏感性等维度,有较明显提高。这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我们在论述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时所说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正符合青年人的身心特点,很适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应用,所以,继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心理拓展训练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项目操作的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对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项目与游戏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恰恰是参与者能得到更深刻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绝不能因为心理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就放松对领导者进步的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在使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案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2)活动的科学性。要应用心理学方法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

(3)坚持以项目为工具、收获为目标的原则。本项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显得相对粗糙,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还不够完备。另外,这次研究中测试的项目均为室内项目,对户外、高空以及水上项目均未能测试,这是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但我们有信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对心理拓展训练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使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立起系统的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稿件编号:090727001)

参考文献:

[1]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第5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从临床上的资料看,现在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近30年来,因情绪问题就诊的青少年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看心理门诊的孩子多数是因为行为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的青少年大概占1/3,现在这一比例会更高。2009年,我们调查发现,青少年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比例约为0.8%,而2015年调查发现这一数据为1%。

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不良情绪,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有的孩子因情绪问题不想上学,觉得上学是件痛苦的事,甚至干脆不上学。有的孩子害怕考试,到期末考试前后,都会非常焦虑。有的孩子还有回避行为,通过沉迷于电视或网络的方式回避现实,最终可能表现为“宅男宅女”。不良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孩子在交往能力、学业上落后。

青少年的不良情绪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因为严重的情绪问题,不仅可以导致不良后果(如影响学业),极端者甚至还可能发生自伤或自杀等行为。所以,家长、老师,都要学会识别相关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情绪问题。

对于普通的情绪问题,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就可以处理。目前,很多学校都设有这样的心理辅导机构,也配备了必要的器材和工具(如帮助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器材),还可以进行团体的心理辅导。但是,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家长就需要主动带着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卫生医疗机构诊治。严重者,如有自伤、自杀行为者,需要住院治疗。

如何发现孩子的抑郁、焦虑

孩子的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可有很多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总担心功课学不好、成绩上不去,考试来临不知如何应对;有的孩子表现为坐卧不安,听课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做功课的时候总是分神,甚至理解学习内容都存在问题;在睡眠方面,有的孩子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在早晨2、3点就醒来;另外一些孩子则表现为嗜睡,整天懒洋洋,生活和学习没有动力;还有些孩子情绪低落,做事无动力,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没有兴趣,还可能有躯体症状,如全身酸软、无力,感觉自己比较笨等,这是较典型的抑郁表现。

有情绪问题的孩子,饮食习惯也可发生变化。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小东和小宁都上初二,且是同桌。平时两个人关系很不错,吃午餐的时候,小宁总是抢小东饭盒里的肉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东发现小宁变了,除了比平时更加沉默外,也不再抢肉吃了。小东觉得有些奇怪,就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老师。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小宁有较重的抑郁情绪。进一步了解后得知,小宁的父母最近在闹离婚,小宁非常不开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最后,在学校心理老师的陪同下,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诊治,使情绪问题得到了控制。小东通过同桌饮食习惯的变化,发现他存在的情绪问题,并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就这件事而言,识别孩子的情绪问题,不仅家长和学校老师有责任,孩子也有必要了解相关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同伴的问题。

孩子发生抑郁和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的原因(父母闹矛盾,经常争吵,甚至离婚等),遗传原因(孩子有这方面的易感因素),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父母对其要求过高等。

解决情绪问题的5个建议

第一,孩子要学会自行排解不良情绪。掌握一些放松的方法,如适当的体育运动、听听音乐、画画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让他选择适合的方式。

第二,找到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如果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减压;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家长要调整期望值。以笔者接触过的案例来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上海的“四大名校”,给孩子增添了很多压力,最后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所以家长应该调整目恕:芏嗍焙颍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本身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正视。现实中,父母争吵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例子很常见,父母要自我反省并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三,改善睡眠。很多情绪问题在经过良好的睡眠之后,往往就自行缓解了,可见睡眠是治疗情绪问题的“良药”。家长要在孩子睡眠环境(如房间的布置、灯光等)方面多花点心思,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规律、良好的睡眠习惯。

第6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互助 开展形式

一 、引言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期间,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学习压力,还要面对人际、情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因此遇到挫折的概率较大。而如今的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较脆弱,出现心理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抑郁、迷茫、自卑、烦躁等情绪是每个大学生都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遇到挫折后,而产生的心理状况,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和消除,任其发展,就可能会使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疾病,导致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但同时,许多同学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抱有陌生感和抗拒感,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对陌生的老师或医生敞开心扉。这个时候,朋友――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就会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调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于是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外,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咨询的延伸,朋辈心理互助的产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需了,它可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起到辅助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是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educator)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

就高校而言,朋辈心理互助的开展是从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教学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二、国内外的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一)国外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发表首篇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论文。随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国外的朋辈互助由于开展时间早,形式多种多样,以美国为例,主要有:

1.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

在美国学校开展的朋辈心理咨询,包括热线电话和门诊咨询两种形式。寻求咨询的学生由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志愿者接待。志愿者主要通过主动倾听和支持性疗法,帮助他们宣泄情感、解决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如哈佛大学学生心理咨询组织就有六、七个:“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

2.朋辈调解(peer mediation)

朋辈调解是指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peermediator)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美国25岁以下青少年的暴力冲突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有许多青少年犯罪是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而大多数冲突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升级而成的。为此,美国许多学校希望求助于朋辈调解有效地控制校园内的暴力冲突。朋辈调解的目标是使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和心理指导老师共同担负起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责任;通过朋辈调解的培训和实施,使同学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提高冲突沟通的技巧,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3.朋辈健康教育(peer health education)

朋辈心理互助被美国学校广泛地运用于包括饮食紊乱、酗酒、吸烟、吸毒、性心理卫生、艾滋病的防治等方面的学生健康教育。具体而言,朋辈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中选的健康使者,为其他同学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作为朋友,关心帮助那些不健康的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或让有不健康行为的学生参与到朋辈互助中,以身示范。关于朋辈心理互助对青少年健康教育成效的研究结果,部分证明了朋辈教育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4.朋辈伴读(peer tutoring or mentoring)

朋辈伴读是指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peer tutor or mentor),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弱能或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美国学校中开展的朋辈伴读有许多有特色的形式,例如宿舍学习社团朋辈伴读(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y peer mentoring)、新生朋辈伴读、留学生朋辈伴读。

(二)我国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较晚。在我国,浙江、广东地区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转变和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纷纷引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学生的管理上承担的责任要更多一些。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老师必须主动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学生来寻求帮助。因此,虽然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实施时间较短,但朋辈心理互助已有一定的发展、影响和成果。

在我国,朋辈心理互助一般都是心理委员参与为主、高校教师督导为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解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三级工作网络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即学校(学院)一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或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在每个班级增设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并给予必要的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浓厚兴趣与热情,责任心强;具有相对稳定健全的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较高,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活动的经验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培训,特别注意增强情景性体验,也可以进行见习和实习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技巧,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同时,经常性召开例会交流咨询技巧,进行案例分析,观摩心理电影,开展专家讲座、沙龙讨论、读书报告等,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员的相关技能、技巧。另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还要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并建立和完善效果评估与激励机制,注重对他们的考评与奖励。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救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同学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将心理问题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辅导者在助人的同时也升华了友谊,改善了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4.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心理特色活动

依托朋辈互助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5.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出现心理明显异常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劝导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也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是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其内容包括:同学们关心的学校适应、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班级管理、恋爱等问题;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等级评定,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干预方式。通过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辛勤工作,不仅使得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朋辈心理互助尽管开展时间不长,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是十分成熟等,开展形式也和国外存在差异,但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都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具有良好的前景,相信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3,(2):1.

[2]胡远超,赵山.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10):8-9.

[3]祝香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4.

[4]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8.

[6]张金健,朱正中.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实践探析[J].中国校医,2008,(4):460-461.

[7]宋宁.心理教育的“朋辈督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23.

[8]文秋林.校园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4-16.

[9]秦S,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5(5):89-91.

[10]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12-13.

第7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手机;网络成瘾;解决办法

手机网络成瘾在当前很多学校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上瘾后具体表现为离不开手机,手机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而离开了手机学生则怅然若失,无法正常生活;并且由于长时间玩手机,无法专心学习,上课爱睡觉等问题;而且此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一、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

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孤独感;学习能力欠缺;从众心理等。下面分别分析以下原因:

1.学生的孤独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部分学生存在孤独感较强的问题,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交流。而且容易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偏弱,无法有效的排解内心的孤独,也许拿着手机什么也不干,但是相当于给学生自己找一个心灵的寄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进而成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2.学习能力的欠缺

这是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导致其无法安心的完成自己的学业。然后就需要干一些事情消磨时间,很多学生选择了玩儿手机。继而造成对手机网络的依赖。如果能够把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问题也许就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

3.从众心理

由于当前智能机的普及,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这是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又一大诱因。很多同学拿手机并不是为了和家人联系,而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大家都带了,自己不带很没有面子。带了自然就要玩儿,于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手机网瘾。

当然,手机网络成瘾的诱因远不止这些,但是类似互联网一样,手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合理使用,如果借助手机网络,弄明白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未尝不可,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意志力薄弱,无法合理使用。

二、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

手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关于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这里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经验。

1.思想教育

对于大多手机网络成瘾的学生,并非不可救药,这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直接没收手机进行强行干预,达不到帮助学生戒掉手机网瘾的目的,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用说教的方式使学生学生明白过度依赖使用手机,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心健康等,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上网,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有效的搞好学习,导致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就感不强,因而玩手机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能够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可能就会戒掉手机网瘾。

3.心理辅导

这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形成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基本相同,由于学生孤独感强,比较不自信,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信心,因而可以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戒掉手机网络成瘾。(1)团体辅导。以青少年的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心理指导意义的活动形式,让青少年对自我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以觉察,并用积极的方法得以满足和实现,以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在互动中让青少年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观,认识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特别是体会到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感恩的思想。(2)个体辅导。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个别辅导。一个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因而在对青少年进行个体辅导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家庭治疗,通过举办“家长课堂”,帮助、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网络依赖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促其改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改善孩子的行为。

当然,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机网络成瘾问题,会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希望可以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不至于沉迷于手机网络。

参考文献:

[1]金伯利,网虫综合症一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8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摘要: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将会对自身的身体及心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应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及思想,消除这些不健康因素,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日常生活;生活习惯;不健康因素

1.引言

现阶段,高中生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心理上的障碍,而这些行为都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正所谓对症下药,所以,应从心理调节这一角度来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将高中生们的不健康行为消除,达到治根治本的理想效果。

2. 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行为

所有违背社会公德、团体纪律、家庭伦理以及自身健康的行为及言论,均被称为不健康行为,其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1]。

2.1逃避

逃学、撒谎、自行了断生命、抽烟喝酒等等,都是高中生们经常出现的一些逃避的表现。这些不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他们自身的自卑心理。很多高中生逃学或自杀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说谎等行为是为了脱离社会压力;抽烟喝酒这种行为的出现源自于学生想获得一时的或成人感。从这些不健康行为的成因来看,可归结为,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个人的社会责任,采用消极的方式来将心灵上的或者肉体上的痛苦减轻。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他们的非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于心理压力过大,潜在的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而形成的。因而需要从心理问题上入手,对他们进行正确地教导,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2]。如果只是采用学校里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处罚他们,那么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逼着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2.2侵犯

高中生侵犯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违背老师或者父母的意见,与他们顶撞。2、易浮躁,经常打架骂人。3、喜欢捉弄他人、破坏公共财物。4、小偷小摸等[3]。而出现以上的这些行为常常与以下的心理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疯狂的破坏欲

处在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其情绪通常都是非常极端的,变化大,起伏大,当他们遇到刺激时便易做出一些意象不到的的事情,如将环境或教室故意弄脏,破坏公共物品等。

2.2.2畸形的自尊需要

一些身体素质稍差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且经常被大家忽略、轻视的高中生更加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大家的“重视”,便做出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恶作剧,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同学以及老师的关注。

2.2.3童年的心理创伤

因为父母亲比较专制,造成孩子心中积压了大量的的怨恨,因此出现报复心理以及宣泄的要求。

2.2.4贪婪的占有欲

一些高中生偷钱、衣服、电子产品等东西,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还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偷盗行为被发现后,这类学生最多的回答是,虽然知道那些东西实际用处不大,但是看到他人有就非常羡慕,特别想占为已有。

3.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近年来高中生自杀比率居高不下。在自杀行为中,高中女生的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也就是说高中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而在尝试自杀方面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数据与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报道也是较为吻合的。有国外学者这样认为,尝试自杀属于一种潜在的意识行为,很有可能促成最后的自杀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无疑是一种危害,目前已把这种行为列入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监测指标中。

吸烟、饮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在中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开始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存在这些不良行为的年龄越早,发展为成瘾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要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中学生的不健康行为还与自身的家庭、所处的学校环境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通常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将会影响其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进而影响子女的性格及行为。再者,如果青少年长期处在不良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之下,就很容易生成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及时缓解或者疏导,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行为。因此,如想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

4.实施高中生健康干预的原则

4.1交友性原则

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员,一定要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干预对象,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干预对象的叙述给予相应的肯定来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要对干预对象表现极大的耐心,不可以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其给予不恰当的否定、批评和训斥。

4.2保守性原则

经过心理辅导员的循循善诱,干预对象很可能说出内心的小秘密,包括家世、个人经历、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对于这些非常私密的东西,心理辅导员必须要予以绝对保密,这样才能获得干预对象的信赖。

4.3助人为乐原则

心理辅导员通过心理干预来和干预对象交流,并不是强迫其改变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让干预对象领悟到自我行为之中的一些错误,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

除上述三项原则外,还有整体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和循序性原则。

4.2.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的方法

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恰当地选择。

4.2.1疏导法

所谓疏导法指的是,通过疏导,让有问题的学生不断倾诉出心中的不愉快,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压力、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目的。

4.2.2行为修正法

所谓行为修正法就是针对一些有随地吐痰、乱扔脏物、骂人或说脏话等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治疗,主要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不断弱化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得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负强化,能够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知。如果能够把行为修正方法运用到对班级的管理之中,那么,在修正学生的不健康习惯中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4.2.3视角法

所谓视角法就是通过转换视角来不断改变对象的态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主要是师生之间心与心、情与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老师以“过来人”或“精神导师”的身份不断向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疏导,改变其态度。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心理干预的方法,比如说厌恶法、转移法、音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对矫治高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实施每一种方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具体的人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在矫治高中学生不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5.结语

教师,尤其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对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进行透彻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吕鹏俊,行为危险因索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14(4).

第9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保健;社区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25-03

青少年在整个人生阶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长高,体力、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识;在心理上,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评价系统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还不稳定[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已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4]。医学的进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症得以改善,人们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上[5-6]。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保护和辅导,是众多心理、医护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应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区综合措施干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采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对社区内青少年提供有效与规范的心理保健服务,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现在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选取一年级学生进行一般健康问卷(GHQ)初筛、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一步筛选,选择其中被评定有心理问题(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学生作为社区综合性干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13.49±0.79)岁。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72例初中生干预措施的制订遵循“综合、有效、针对”原则,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开展专题讲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对策并制作成教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初中生及其家长、在校教师进行讲授。题目如“抵制不良诱惑”、“反抗期的‘软着陆’”、“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讲座的形式应尽量生动,语言尽量通俗,辅以个案或历史故事,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2.2 深入社区、现场宣传教育 制作精美海报,以宣传展板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现场派发传单,扩大心理干预措施在社区内的知名度。

1.2.3 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教师有时在教育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过往的忽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性。

1.2.4 家庭辅导 采取家访、家庭咨询和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积极的干预关系,并对一些具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进行干预,增强家长对综合干预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具体情况,由社区的专业心理医生对干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通过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等方式开展。个体心理辅导通常以5、6次为1个疗程,每次时间为40~60 min。

1.3 效果判断

采用GHQ、SDS和SAS作为评定工具,在综合性干预前及干预后均进行测评;干预前后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状况越差。SAS与SDS均有20个条目,分4级评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标准分 > 53分,表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2.2 干预前后GHQ评分比较

干预后学生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GHQ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综合干预前后GHQ各因子分级总分比较(x±s,分)

2.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社区综合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分)

2.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

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此两方面均有所改善。见表4。

表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n(%)]

3 讨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问题。所谓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7]。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建议人们给予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的关注,以令其自我发展。龚建华等[8]认为,家庭环境对个人的身心发育会产生最基础与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等。

在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已不仅在医院中展开。以社区作为平台的综合干预手段由于其综合、有效、全面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发展。社区综合治疗的核心不仅只关注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还对个体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所在社区进行综合性的干预,以期通过改变环境与个体本身的认知,持续的对具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帮助,使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了综合干预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综合干预措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后,老师对接受干预的初中生进行了评定,发现其在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上都有所改善。笔者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后,能将重心与注意力放在学习生活上,学习成绩提高;②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中有针对在校老师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刘敏贵等[9]在深圳对儿童开展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社区综合性干预措施后有所提高,说明综合性干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帮助其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性干预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进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综合性干预是一项长久的措施,应该持之以恒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萃,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2010,48(3):159-162.

[3] 秦红,赵鹏.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张伟波,刘虹.运用心理疏导、综合干预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张文.某大学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16-117.

[7] 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 龚建华,张馨尹,杨衡文,等.深圳市4~5 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