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基础教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绘画;艺术设计;素描;色彩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出现了“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设计的语言,19世纪的“国立包豪斯学院”,主要是培养于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实用与合理相共存的现代设计家,所以又被称为“现代设计家的摇篮”。
现在,各高校相继成立了设计学院等专门性的教学机构,把“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但有些高校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在对待绘画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重专业轻基础,认为有无绘画基础对设计影响不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弥补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绘画。由于这种片面的思想也使一些学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的思想倾向。
由于这一错误思想,违背了设计艺术性的这一原则,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绘画基础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作用和特点:
一、绘画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视觉艺术统称为美术,绘画和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
1.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素描是艺术创作和表达设计创意的一种绘画形式,体现了作者的设计思维、审美理念和艺术个性。素描与设计艺术关系密切,是艺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任何一件作品,它都是在两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才出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作者再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个性通过绘画基础造型来体现的,就是所谓的打草稿,都是用的素描的绘画形式表现的。所以作为基本功,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对物象的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设计是作者对人文社会文化的提炼和艺术个性的思维理念创新的结果,同样,素描是记录设计创作构思的工具和手段。是作者使用的媒介,使用这个媒介几个优点:(1)是文字和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它可以形象的把作者的构思意图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2)具有备份的功能,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作品;(3)通过造型活动不断提高作者的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没有绘画基础何谈艺术设计,没有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即使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无法得以体现。素描是体现设计构想的基础,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素描水平的高低影响艺术设计的品位。素描思维的训练,设计意识的培养,要遵循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考前,同学们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模拟。进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大学里的知识是全新的,是以启发性、创作性的设计思维为主,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理念和独特艺术设计风格。把个人的艺术修养,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判断融入到素描的创作中,更深刻地体现素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作用,这一训练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设计者通过素描的形式把自己创作的构思表现出来,还需要用色彩去包装。这样就必须对色彩有很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所以,色彩是学习艺术设计者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只用通过色彩训练才能把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这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与学习手段。
(2)对色彩的掌握是设计师运用色彩语言根据设计课题的不同自由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
(3)设计色彩训练要使学生对色彩的形成有深的了解,体会到不同光色对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认识人的感官与色彩的关系,认识作品与色彩的关系,设计作品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诱惑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塑造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4)设计色彩训练是使学生体验感性色彩,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学习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定量化、理性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5)色彩具有符号的功能,训练设计色彩能使学生将最终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产品的质量固然重要,设计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产品的外表视觉效果,利用色彩渲染产品使其更具有诱惑力和感召力。因为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对色彩很敏感,色彩的魅力举足轻重,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轻柔的色彩墙饰,能给人舒适感、完全感和美感。
二、绘画与设计的关联性
作为艺术设计和绘画同样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部分,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源于绘画。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它满足和完善了人们的生活。只是随着分工的细致和学科教育专业性的划分,形成了两种学科专业。绘画艺术活动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它对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形式语言以及实践活动的都是通过绘画艺术来指导的,它丰富了设计的艺术性
论文摘要: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是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医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但近年来该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课程内容与医学脱节等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本教学组对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医用基础化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给一年级学生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知识,为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打好基础。该课程包含多门化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多,化学专业知识跨度大。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重大改革,医用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对医用基础化学教学的要求。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教学组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改革教学内容,做到医学与化学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如果没有扎实的现代化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化学往往被认为是非专业课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大学化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化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抽象,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要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许多学生觉得化学课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现行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传授,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目前,在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分离、检测、诊断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要用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应通过这些应用激发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兴趣,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兴趣。例如,胶体化学可帮助学生理解乳剂、微囊、微球和脂质体等分散系,而这些分散系又是与药物制剂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适当加强[1]。
从授课学时数考虑,如果部分知识点增加讲授时间,其他知识点讲授时间就必须缩减,因此授课体系也随之调整。医用基础化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超过了医学生理解的程度,或与临床医学专业联系较少,可以考虑删除或由学生自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分析仪器已成为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常用设备,因此教材中的很多定量处理可以压缩或删减,如删减渗透压的精确计算,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必然地,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教师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也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医学和药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应利用条件,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经常收集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自主学习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生学习的能力及将来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讲授式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参与过少、缺乏互动性是讲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以及课时数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经过讨论,我们主要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自学式”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结合教学主题,给予学生启发性的点拨,通过讨论问答等互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选择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的实用价值。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要顺利实施,教师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选择、实施过程的模拟、时间的控制等。教师要善于引导,使案例的讨论始终围绕问题中心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简明总结,明确案例中的关键点,巩固案例所适用的理论,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对有异议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深入思考,拓展自主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自学为主”教学法。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学时数的限制,使得“自学为主”教学法显得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自学为主”教学法,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己去学,讲授仍然有着重要作用,这就对讲授和自学的内容安排提出很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教师概括地把每一章内容的系统性、内在联系讲清楚。选择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与医学后续课程、临床实践关系密切的内容精讲,一些定律、概念和公式的应用则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章为例,其知识点可以与临床中病人的服药联系起来,入半衰期的概念可解释服药时间等。因此,在这一章的理论体系“定义—速率类型—速率理论—影响因素”中,速率的定义、速率方程、半衰期、反应级数、速率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可精讲,其他如速率方程的测定方法、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部分可自学。
大学课程教学内容比中学教育显著增加,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同时引导学生自学,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大一学生的中学化学基础教育让他们能够看懂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实践也表明,采用“自学为主”教学法,大一学生是能够适应的。
三、增加课堂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具有直观、立体、易观察的特点,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但鉴于课时数的限制,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没有开设实验课。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部分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初步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过程、装置,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如沉淀的转化部分,可引入Ag2CrO4到AgCl的转化实验,它是试管实验,易于操作且时间短,现象明显。如果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又比较重要的实验,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实验录像,如化学动力学部分中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用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的实验视频来辅助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这几年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来看,通过加强与医学密切联系部分的知识点的讲解,删减部分与医学脱节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自学为主”教学法,增加教师在课堂上重点难点的讲解时间等方法,效果不错。学生对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开始有了感知,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点都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翠华.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4):17-18.
关键词:高校教学绘画基础美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绘画基础是高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讲述绘画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也是绘画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术是艺术的典型代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对绘画的感悟,感受美,发现美,掌握专业的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绘画基础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难以较好地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对此,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教学质量。
1.高校扩招影响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大幅扩招,使学生人数大幅上升。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由于高考压力大,一些家长选择让学生走艺考这条路,其中部分学生是临时起意,其水平难以真正达到高校的教学要求,影响了部分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质量。
2.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落后是影响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绘画基础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应该主抓学生的绘图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然而,高速的社会发展使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方面,创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创新支持的创作将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发展。3.理论教学不足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忽略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加上对学生个人情况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兴趣都能够提升人的热情。现在部分学生对于美术理论学习的热情不足,被动学习,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二、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改革方式
对于目前的基础绘画教学问题,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现在,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以往的基础教学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作能力。对此,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要教出新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基本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节奏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现在,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课程数量减少,部分学生难以合理掌控自由时间。因此,高校应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教师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进行细致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
3.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若想真正有所成就,必须掌握基础理论。在当下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应该提升理论教学所占的课程比例,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不是一味传授技巧。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可让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理解,而且能够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升华,总结出属于自身的绘画技巧。同时,实践教学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创新元素,让教学更加生动。
4.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水平,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避免因扩招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同时,教师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师讲述、学生练习的方式过于死板,课堂效果不佳。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引入绘画基础教学,尤其是对晦涩难懂的抽象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
【摘要】素描课程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高校没有把素描中“基础”的部分完全理解并实施。也就是说基本以写实性的素描语言作为了一种“基础”,主动放弃了多种绘画语言的“基础”,而导致基础素描中“基础”的教学缺失,这在国内较多高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中是切实存在的。如何进行素描的“基础”教学,成为高校对自身教学的思考,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深入对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此而有所反思。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素描;基础教学
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自1999 年9 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美术专业学生,至今已有15 年的发展规模,具体分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借鉴区内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其中美术学专业按照专业必修课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学生在一、二年级为基础必修阶段,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必修阶段,课程设置中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四年不同阶段中都有开设,以下将对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现状及思考进行阐述,以此能够有所反思。
一、各年级阶段素描课程设置情况:
(一)一年级平行班为民族班、汉族班两个班级,由于学生的基础是在进校之前在考前培训班进行的学习培训,学习时间参差不齐,长则一年、半年,短则3 到4 个月,各学生的基础水平、素描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因此一年级第一学期素描课程主要有素描静物、速写人物,第二学期课程主要为素描头像课程。二年级继续开设素描头像、同时开设相关其他类的基础课程,如色彩头像、色彩风景、写意花鸟、写意头像等课程。
(二)三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也就是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其中油画方向的素描课程开设为素描半身、素描全身,然后为油画半身、油画材料技法等课程。国画专业方向的素描课程为素描半身,然后为专业课程工笔花鸟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等,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为支教实习阶段。四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油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素描人体,然后是油画类专业课程,如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人体课程。国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课程,然后是专业课程,如山水画、工笔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写意人物画等。
从以上素描在各年级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在基础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上得到有效的训练,并能够有效地延伸到专业方向的未来专业发展定位,这样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之中,会随着未来喀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得更为完善。
二、素描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美术学专业中素描任课教师主要以专业方向的教师为主,其中油画方向、国画方向、版画方向、设计方向教师都有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师绘画风格与学生基础情况,教授内容主要以具象、写实性方面的素描教学为主。这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最初中国留学的有志之士,在学习西方的造型体系回国之后,他们认为可以拯救中国单一的国画体系,就是在中国美术院校开始教授西方写实性造型体系,这种写实性造型体系来自欧洲,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并且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大师璀璨。因此学习古人、前辈的优秀的传统绘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责任,在我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以写实性为主,目的也是作为传承、学习、研究前辈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的现状是从一、二年级到三、四年级都是写实性教学体系,国画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中的素描课程也基本是写实性的素描造型方法。设计专业教师更多会以设计素描的方法进行教学,整体美术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方式,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教学方式较少涉及,也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创作时不知所措,临摹古人,自己的理解少之又少,在创造性方面是少有突破的,这就是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这种教学模式与素描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是有一定的关联,素描教学大纲中要求以对象造型准确、刻画深入、形象生动为标准要求以写实性造型体系为依据进行素描教学,标准只有一个,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创造性的剥离,而且学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绘画风格,这样的教学后果也是我们教师不愿看到的,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进行反问式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学生用这些知识干什么的追问式的教学反思,才能够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现状。
三、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素描教学模式单一
我系美术专业在契合西部大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环境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美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素描教学作为基础的造型课程,应该起到基础的思维训练、基础的技术训练两个大的框架之内,只有技术的练习,没有思维的训练,只会把学生训练为会画画的工匠,而没有艺术思想。因为长期以单一写实性素描教学时,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美术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混乱而导致理解的偏差
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方面时,会学习到西方美术史中从古至今美术发展的详细脉络,之中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当代艺术等各种派别及绘画形式,这些形式的代表作品均被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并被流传至今,是世界的优秀的艺术文化形式。纵观这些形式中偏向写实性的风格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其他形式的也有不是纯写实性绘画风格的,我们长期以单一的写实性素描造型形式为基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美术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相互混乱而导致片面性理解:学生在理解写实性绘画方面是容易接受,甚至固执地认为写实性绘画是最好的艺术绘画方式(根据对美术史的学习与分析,我们知道各种绘画形式,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都是好的绘画形式),但在认识其他绘画形式时,如印象派绘画、立体派、野兽派等,他们不是太能够理解绘画大师们的绘画意图及绘画风格,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绘画是不好的,为什么能够被放到著名的博物馆呢?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是屡见不鲜的。显而易见,这就是单一的写实性教学模式带来的可怕后果。
从欧洲美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博物馆承担了一部分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以美术史为主线的各种展览,其中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都可以欣赏得到,社会人群中各个阶层都可以在博物馆中进行艺术熏陶及美育教育,欧洲整体的艺术欣赏与艺术素质较高,并且具有普遍性。中国的美术博物馆在美育教育方面注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但在现当代美术方面展示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因此学校美术教育不能够全面的从美术史的角度去进行美术教学,而只片面地讲授与写实性绘画有关的知识,就远远背离了客观的美术史的发展变化,忽略了多元文化客观并存的现状,这是我们不能够漠视的,应该积极改变这种现态的发展,不断完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素描的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2.素描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单一,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绘画效果
写实性绘画,从它的诞生注定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它的客观性与写实性,容易识别绘画的内容与思想,受众普遍,是一种较好传播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以教学的方式普及并广泛传播时,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后果,每个人没有特点,形式统一,正是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素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要追问式地探讨教学的目的与价值,要培养有思想、有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学生,那么就要对我们的选择去负责,去改变单一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加入多种绘画语言风格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懂得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面貌就会自然出现,逐渐会运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人、自然的思考,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后果,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艺术的负责。
(二)应该融入并设置有多元语言的探索性、创造性的素描教学模式
现有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以写实性素描风格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学习前辈传承的造型方法与技能,这种方式基本属于接受性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并具有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这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主要讨论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首要是培养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技能,而且还需要把握时代的特征,从这三方面去入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的全面探讨,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我在学校从事基础素描教学多年,认为基础素描的核心主要是“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首推思维训练,其次为技能训练,然后是创造性训练。我们现在的训练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单一语言的技能训练,而缺失了多种语言的思维与运用训练,这样的基础引导会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时,面对创作思维变得简单,创作语言也可谓只是模仿他人的绘画语言,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也就是面对“观众”时是“失语”的状态,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说。这种情况在众多国内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屡见不鲜,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学结果。
综合分析如包豪斯设计素描教学、王华祥“将错就错”素描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的“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等各种教学方式,由于各自的思维、训练指向不同,虽然能够学习吸收教学理念,但不能够兼具有综合的绘画语言训练方法,由此探讨一种具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能够吸收各种综合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方法,定义为“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对综合绘画语言的分析、研究、训练,了解并掌握“会说话”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运用这种“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由学生在完成“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与“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完成“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过程,从而形成对自己语言面貌的了解、思考与蜕变,产生出全新的自我状态。同时我们应清楚实验的探索性与传统的关系,首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不是“无源之水”的创新,更不是臆想的创造。我们想让学生从一种绘画语言中解脱出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其实更多的还是从传统中继承、学习、消化为自我的理解,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有思想的优秀作品。
结语
其实我们不是要把写实性素描作为罪魁祸首,而是我们的教学模式需待完善,我们单纯地把一种表现语言形式作为了绘画的“基础”,而殊不知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并存的现实特征。同时我们也忘却了我们教育的初衷与目的:教育独立的人,有创造性、有思想的人的本质教育。单一写实性的素描教育模式应该有所改变,融入多元语言的、包容性的素描教学思想,亟待完成学生在素描基础中的综合思维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才能够有效促进创造性教学的健康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喀什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实验素描教学在我院美术专业素描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课题的分论文,课题负责人:田军(项目编号:KJFZ 1312)。
参考文献:
[1] [英] 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目的[M].三联书店,2002.
[2] 周至禹.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我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美术,2014(3).
[3] 周至禹.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心象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介绍[J].美苑,2004(1).
【关键词】园林美术 教学模式 改革
人们常说:“园林设计将艺术和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说,风景园林专业既要求学生自身拥有艺术创作的能力,又有工程建设的知识。高等农林院校通过设置园林美术课程,教授学生掌握园林绘画的绘画技法和手绘表达能力,使学生利用美术技能将山、水、花草、树木以及构筑物等景观元素进行生动准确的表达,从而完成园林景观的设计。然而,在园林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园林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园林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园林美术课程作为基础课占有重要地位。美术本身是一种绘画艺术,园林美术课要求教师要在绘画教学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与园林设计结合起来。因此,园林美术课也是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该课程一般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在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但是,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部分并没有美术基础,美术绘画完全是从零教起,这不但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且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也不高;其次,高等农林院校在进行园林美术课程的设置时常常欠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比如,园林美术课程通常设置在本科教学的前两年,并未体现持续性,这对于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弊端,此外,在后续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造景以及绿地规划等课程都需要园林美术的指导,但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是一个棘手问题;最后,园林美术课的授课教师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园林美术教师要么来自于美术专业,要么来自于设计专业,他们知识结构或多或少地存在园林知识方面的欠缺,这就限制了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
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摒弃要求学生画室绘画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进行图像、视频播放,还可以配合声音来展示绘画的技巧及流程,各种媒体的应用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写生,搜集园林素材,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演示景观绘画的技巧,再让学生通过对景观的观察与教师的绘画示范进行作业,但教师要强调绘画不能限制于模仿,而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与绘画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身对审美意识能力的培养,还能从自然景观中学习植物造景手法,激发学生在园林绘画方面的创新。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荐他们去园林设计公司或工地进行实习,从事基础的园林设计工作,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实习了解自身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程度的不足,便于学生确定自身努力方向。对于有考研愿望的同学,让其尽早快题设计的优秀作品,给自己学习制定目标和学习方向。
(二)合理设定教学任务,后续课程继续深化学习
园林美术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上,分为必修课与专业限选课两部分,必修课指的是美术基础课,选修课包括钢笔画和手绘表现技法等专业绘画课。前者是绘画基础,主要训练学生的绘画技能,后者是和专业进行结合,训练学生如何针对园林景观进行再现与创作,在培养学生园林审美修养的同时,有效与园林设计知识相结合。此外,由于绘画技能是需要学生持续练习的,因此,在后续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造景以及绿地规划等课程设置时都应充分考虑园林美术的指导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大后续课程继续深化学习园林美术,使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空间,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引进教师人才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园林美术课程教师为例,教师既应当懂得园林设计与园林艺术,又要具备美术技能,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与同专业的优秀教师和社会人士进行请教学习,交流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衔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园林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园林景观的表现。因此,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改革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的支持。通过以上改革建议,不但能够在很大程上激发学生学习园林美术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园林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宫晓滨.北林园林学院美术基础的作用及影响[J].风景园林,2012,(4).
1.艺术表达与设计思维
室内设计课程的主旨内容已明确其深度,通常而言,其教学方向涉及室内装饰及空间、功能的艺术再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构想能力、准确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所以,室内设计课程对艺术性的追求,离不开室内设计与基础美术的整合,也就是将艺术表达与设计思维相互渗透。
2.基础美术教育为室内设计课程的视觉表达提供前提
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基础之一便是视觉表达,室内设计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空间设计的品质及感染力上,凸显基础美术在室内设计视觉表达中的渲染作用。然而,室内设计课程的精髓在于设计,这是一种艺术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室内教学的终极目标。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室内设计亟待与基础美术衔接,以切实避免相关专业间的脱节,提高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
3.基础美术教育与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不但是室内空间中每个元素的组织、选择、创新与整合,更是美术设计的深化和延续。一般而言,中职阶段室内设计课程包含造型设计、空间设计以及光与色彩设计等,这些内容要点均明确了室内设计的设计属性,实现了设计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统一。而基础美术属于造型艺术,被通俗地称为“视觉艺术”,其定义是:占据特定空间,形成审美形象,让人依靠视觉进行观摩、欣赏的艺术,包含雕塑、绘画、工艺、建筑及篆刻、书法等。对两者概念进行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室内设计与基础美术的内在关系正好是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设计实践与艺术表达的角度使其成功整合。
二、基础美术与室内设计课程整合教学的方法
1.重视建筑绘画方法的专业训练
在中职阶段,要加强基础美术教育和室内设计的整合,首要的任务就是注重建筑绘画方法的训练。鉴于学生的基础,要适当降低素描、色彩静物、头像等的技法训练要求,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具有室内设计特点的建筑类绘画方法。增加基础美术实践课时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效果未必好,毕竟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作为室内设计师,从美术功底的要求来讲,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是以线描为主的快速效果图表现,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整体空间构想的效果,给客户一个最直观的画面效果。其次,运用基础美术的理论知识,可以概括地对地面、墙面、顶面、家具等界面以及软装饰进行更进一步的效果渲染,不论是运用手绘上色还是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制作,都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这样便将基础美术教学与室内设计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整合,可收到实际的效果。
2.以表现结构特征为核心的基础美术与室内设计课程的整合
基础美术与室内设计课程均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和表达能力,该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有赖于长久的艺术积累。基础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与室内设计的空间造型训练教学衔接紧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发现和捕捉生活事物的空间结构美感,将所绘对象的内部结构通过点、线、面表达出来。教学中应特别加强结构素描的训练,旨在夯实学生的空间造型基础,并辅以一定的明暗表达训练,以便在后期的效果图表现及快速手绘表达中发挥最大的艺术效果,使学生能在室内设计中以更为理性的头脑及抽象的思维表现室内空间结构,赋予界面材质画面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美术教学与室内设计课程的整合。
3.教师加强引导,将建筑绘画方法与室内设计相整合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建筑绘画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动机大有帮助。为此,教师要运用列举法和引导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将建筑绘画的方式与室内设计风格相协调、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建筑绘画教学中应时刻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依照每名学生的美术基础及设计灵感,尊重每名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与此同时,激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将心比心,并接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作品表达,发现作品的闪光点;在课堂作业安排方面,也要围绕建筑绘画的目标,尤其要训练学生把点、线、面、色彩等各种艺术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加以表现,并能独立创作,结合学生作品的现实状况探究画面的秩序、节奏、层次和疏密等布局,促使学生具备整合整体画面的能力,利用建筑绘画的各种技法,精心完成室内设计项目的制作。
4.将基础美术教育与室内设计课程的主题相整合,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关键词】素描;基础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9-1.5
一、素描教学的本质与目的
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素描所要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艺术能力,从艺术的造型能力.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及其相应的艺术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诸多能力中造型能力的培养被当前的院校美术基础教学拍在了首位,这里所说的造型能力指的是塑造形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观察能力,其二是表现能力,素描作为一种基础教学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认知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立的视觉艺术形式的根本着力点在于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也可称观察方法,对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认知切入点的不同都会带来观察效果的偏差,而这种观察方式的差异最终也会影响表现能力。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素描作品无以例外都是带入了作者主观情绪与个人观察理解方式痕迹的画面。
二、素描教学与绘画专业课程的关系及其侧重
素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造型形式,体现着艺术造型的某些根本规律,因此在艺术造型领域被广泛的接受,其对造型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素描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存在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观念的更新,素描己经被作为一种拥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绘画艺术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素描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这一事实并没有改变。
首先素描教学是作为掌握绘画艺术手段的基础工具而存在的,绘画艺术里面的光色变化,构图的组织,空间表现都需要依赖素描教学的阶段性过程来解决,在绘画艺术学习的初期,素描教学作为最理想的入门教学手段起到了去繁从简直入事物本质的作用,素描教学把观察者从纷繁琐碎的客观世界里分离出来,在单色的世界里空间,肌理.与光影变得更加纯粹清晰,素描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是单纯的,他在绘画技巧的积累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素描作为一种具备独立艺术品格的艺术种类,在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上也具有其他基础训练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这里素描不在是单纯的基础训练手段,而变成了实验性,主观性更强的艺术探索的表现工具,其相较与其他专业手段更加的直接.简洁。
其三素描作为一种基础性很强的艺术探索工具其呈现的不只是一种视觉样式,他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一种含盖了作者对心灵体验及其世界认知的生命感悟的感性思维形式,在这里我们应当反对素描教学中片面的追求技术能力的观点,通过素描教学把感性认知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贯彻下去,这对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有巨大帮助的,我们这里表述的是在素描教学中把强调技能训练向强调创造性思维培养转变,而不是把强调技能训练向强调艺术表现转变,艺术表现能力只是“表”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是“里”。
可以这样说素描作为基础训练手段为绘画专业的教学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素描独立的艺术探索性为绘画专业的教学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方向,而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是绘画艺术的核心,没有创造力的绘画作品其生命是短暂的。
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手段针对不同专业其教学侧重也是不一样,针对油画专业,素描教学更重视空间的处理、深入的刻画、良好的光色处理能力与画面协调能力。而国画的素描基础则要求在线条的运用与提炼、物象的传神写意方面下工夫,雕塑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要求对物象的体积与动态变化保持敏感性,注重物象的空间体量。
三、素描教学中创新素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史家奥班司曾经说过:“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可以看出在这里创造性己经被看作艺术的最高追求了。
在素描教学中重视创新素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转变的应该是教学观念,抛弃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只强调灌输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尊重学生个性和主观感受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改变当前素描教学中的写生过度尊重现实极力描摹再现的倾向,指导学生通过对物象的主观分析与感受带入来重塑形体,赋予新形体以新意义。
其次改变现有的素描评价体系,当前的素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仿型教学,其考核的重点是被考察者是否具备完备的写实能力,在这种考核标准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和主观感受受到压抑,作品成为技术能力的大比拼,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与培养创造型美术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论素描时曾经说过:“真实再现只是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许多追求目标之一”,言外之意就是说,素描是有无限可能的,并不是只有再现这一种,艺术观念的多样化也是能够使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面貌的一种内因,在素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艺术价值观念也是促进创新素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一种办法
四、素描作为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素描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的教学课程体系里面首先突出的表现为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
素描是任何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支撑点其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专业课程开展的有力支撑,打下良好的素描基础会使专业教学事半功倍,良好的基础训练会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更心无旁鹜的感受专业课程的特色,而不需要在基础造型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如果素描基础不过关,那么就需要一边解决造型基础问题一边解决专业难点,教学难度会有很大提高,无法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其次,素描基础课程是对专业课程衔接的有利支撑,在专业课程的深入开展中,素描教学应当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素描基础教学能够使两门专业课程的衔接段过度更轻松。能够有效的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最后,素描基础课程是对整个课程体系良性运转的有力支撑,整个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运转过程中,素描基础课程作为剂深入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达成了良性的循环素描作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还起着专业方向引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多种多样的艺术价值观念左右着当前的美术创作,素描作为美术专业作品的最原始表达方式引领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大多数的实验性绘画与不成熟的艺术思想都是通过素描来完善和表达的,很大程度上素描不仅仅是某种价值观念的载体,其更是这种观念的或艺术思想的探索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素描对于各种艺术新思潮的表述和深入探讨更甚于专业课程,可以这样来看素描在专业教学中的引领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素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他起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他是课程教学环节衔接的剂,是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于艾君.素描书――形态与意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字绘画;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述
纵观绘画艺术史,绘画艺术的不断的进步不仅是思维及观念创新的进步,同时也是绘画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图形创作以及传播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革新,绘画这门古老又传统的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以计算机设备和数字软件工具为创作手段的绘画技术应运而生。特e是在商业插画、动画设计领域,三维绘画、产品设计、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尤其广泛,而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也陆续跟进开设了相对应的课程,但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绘画思维方式转到利用数字软件创作当中,这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课程上的安排没有很好的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只安排传统的素描色彩等传统课程,而没有对数字绘画应用类课程加以重视和相关课程安排,导致学生从传统的绘画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式的创作上来,无法为更专业的数字应用课程打好基础,在此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一方面应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对培养专业类美术学生所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必要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建立起完善的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师资的培养以及引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合格的高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数字绘画也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数字技术的出现对艺术的造型思想、造型手法、创作思路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应更进一步研究这种数字技术对我们艺术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二、数字绘画课在高校艺术院系教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字绘画课程的重要性
数字绘画是主要利用计算机设备与数字软件为基础来创作出来的绘画的方式。数字绘画在语言、技法和形式上有着和传统绘画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相比较数字绘画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理由是:
1、数字绘画是一种全新的图形创作手段,学生应该掌握数字化的创作方式。应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图像,既可以是独立的数字绘画作品,也可以作为传统绘画快速的绘制草图和创意探索。如果需要,数字绘画这种技术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油画、国画、水彩、壁画等多种形式绘画,并且非常容易保存和多次修改,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各种视觉样式效果甚至成品的效果。数字绘画的这种特性,使数字绘画能够成为传统绘画的创作有力的探索工具,成为传统绘画语言探索中重要的辅助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绘画的效率和品质。
2、数字式的创作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美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数字绘画具有独特的创作流程和工具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字绘画可以创造出传统绘画工具难以达到的各种视觉效果,并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组织绘制的画面的构成。数字绘画这种全新的图形创作形式,拥有高效的制作效率、直观的视觉效果、已经在现代商业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对于这样一个体现时展的新生艺术形式,有必要在专业教学中涉足和探索。以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和培养有志于数字绘画的人才。
3、 数字绘画带来全新的审美意识,对当今艺术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数字绘画方法及工具的变化使得其效果迥异于传统绘画的画面效果,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新的审美观念反过来作用于传统绘画,这必将促使传统绘画演变出绘画新风格和新流派,引导学生将在数字绘画创作方式中的体验、意识和技法融入传统绘画创作中,既有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传统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有必要在高等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程。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绘画课程体系,该绘画教学体系既包含传统的素描、色彩类技法基础课,又要延续以数字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数字绘画类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而言,数字绘画类课程可以将他们传统的绘画经验转换运用到数字绘画创作上来,强化其数字创作技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对艺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的高等美术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数字色彩的教学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绘画里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色彩,传统的色彩教学是建立在对色彩的光照反射原理基础之上,以传统化学颜料色彩为载体,通过对减色理论的研究,偏重色彩心理属性研究 ,而对于色彩加色理论则缺乏探讨。现在我们得益于现代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色彩来演示加色的相关理论和效果,所以传统教学经典的色彩理论对于加色系统的缺失需要由数字色彩来进行补充,扩展色彩认识能力。从而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色彩教学系统 ,
数字色彩系统也是基于色彩本质被开发出来的,通过视觉化的构架将光分解成不同的构成模式,如RGB色彩模式 、HSB色彩模式、LAB模式、CMYK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几种色彩模式的分析与对比,了解色彩的成色原理和表述方式,同时结合软件中的色彩相关功能操作理解数字色彩变化模式的参数变化对色彩的影响 ,从而完成色彩的基础理论教学。运用数字色彩进行配色可以方便我们色彩的设计以及研究不同色彩搭配对人心里的影响,如基于RGB模式的配色法等,通过数字配比及对比来完成不同色调搭配,无论是绘画作品、产品设计、广告设计、还是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配色方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数字化分析、归纳、来进行变化。使绘画设计在色彩的归纳上充分发挥其优势,成倍衍生出不同的色彩配置方案,极大的提高绘画以及设计不同风格的可能性。这也是成为色彩创作的有效手段。
数字色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配色能力和色彩修养的提高为最终目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我们更要认识到这个学习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启迪学生创造心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一种经过设计者思维规划、构想、意念设想,通过色彩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有意识、是有目的的创意活动,具体来讲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色彩基础知识和基础环境 ,即明确数字绘画教学与传统色彩设计的关系,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阐述,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实验和实践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设计色彩教学,不仅仅是媒介的转变,还体现在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等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数字色彩作为方法论,而是通过教学建立起完成的色彩知识体系和适应数字化生产的思维方式 、配色方式,提高对数字绘画的认知、感受及审美和创新能力。数字绘画课程要求学生对色彩的数字化描述娴熟于心,通过精确的数值和理性的配置建立起科学的配色观念,使其有依据、有理由、有方法、有效果,变感官配色为理性配色。
由于数字绘画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及设计软件完成,所以教学实践可分为两个部分 :
1、一部分以试验性的演示及讨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绘画工具的认识以及对数字色彩运用规律的理解。
2、结合传统绘画以及数字绘画方法混合使用提高学生对这两种绘画技术的理解。
3、另外通过学习临摹古典大师画作以及学习现代绘画设计,把传统绘画以及设计经验融入到自己数字化创作中来,学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探索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可能性,完善和提高自己创作,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推进“工作室制”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和考评机制都是相对在大学统一管理模式下进行设置和构建,课程在设置上较为死板,课程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抽时间在课后充成,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教师职业技能化不够、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实验环节,久而久之成了为教书而教书,为上课而上课这种境地,陷入了不良循环,这是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走下去,不仅不能满足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等院校自身的声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结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工作室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制”更加突出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主持专业“工作室”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出发点。大一先学习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手法,培养基本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分别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更加专业的技能,培养自主创作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促使专业教师确立好研究方向,与专业“工作室”共同发展,不再忙于应付各类其他非核心专业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工作室连续进修学习,使得学习内容有一个延续性,这种将很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促使专业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赛促学”带动专业实践教学
一个学科专业建设的如何? 是不是只是“徒有其名”?如何考查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呢?像绘画这种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以及商业竞赛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赛促学”的目的是评估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例如艺术类专业,就可以以一个主题进行性创作,创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插画、广告、动画、装置、也可以是微电影以及其他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为了获得最高荣誉以及奖励,学生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结合多种形式的结合来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学生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就会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要来学习, 他们会学习主动,目的明确,加上有专业工作室这个平台以及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真正地融人到主动寻求知识这个有意义的过程中。
四、结论
对于当前国内美术教育现状来讲,高等艺术院校开设和重视数字绘画类课程改革与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他通过学习数字化工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开设这类课程能够有效改善艺术教学的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一线专业教师的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的建设,推进“工作室制”以及名师教学团队,设置富有特点的数字绘画教学体系和竞赛方法,尊重艺术教育本质,才能充分实现我们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目标。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课题,编号YG2011019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标准衔接;服装设计专业;手绘基础课程;分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29-02
我省于2010年启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开展“三二分段”招生的高校增加到43所,我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试点院校之一,其中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与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两所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实施中高职衔接招生培养试点。
所谓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统筹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二分段”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前三年在对点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完成规定学业后,直接升入我院,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颁发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衔接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衔接。而在这些衔接方面,课程标准的衔接则是最为核心、最为内涵的衔接。一直以来中高职都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导致中职和高职的衔接不够,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而课程设置上不能统一必然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种种衔接难题。
本论文尝试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手绘基础课程《服装速写》、《服装效果图》等为例,对手绘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做一些调查、研究。
一、对接两所中职学校在课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尽管我省教育厅职教处对职业中学的服装专业教学计划有指导性文件,但对接的两所中职学校对这门课的课时安排、课程制定标准、教学方法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对接两所中职都有开设手绘基础课,但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名称不一样,学分设置也不一样。如一所学校的课程分别开设了《服装设计基础》和《服装效果图》,学分分别是4分和6分。而另一所学校只开设了《时装画技法》,学分是14分,课程制定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区别。这种差异必将导致进入我院的学生专业程度不一致,势必会存在一部分学生觉得内容重复,浪费上课时间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教学进度过快。这种差异给我院的专业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对接中职与我院课程能力要求,课程内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重复和差别
(一)在课程能力制定上存在的差异。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培养能力上,是按照先分析企业专业职业岗位,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能力,最后根据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来制定课程标准的。而对接中职在课程能力培养制定上,缺少对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和需求的具体研究,导致在课程标准制定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课程能力制定要求不一样,导致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生源来源的差异。我院属于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是参加高考的美术生,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具备较强的造型能力,而对于手绘课程来说,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是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训练造型这方面的能力。因为我院学生入校前已经具有了较好的造型能力,这就可以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花费较少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而对接中职的生源来则源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对接中职的手绘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绘画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基本掌握比例、透视、结构、明暗、构图等绘画关系及画法步骤;掌握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动态,明确本专业人物速写的特定要求;掌握服装效果图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技法。从以上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来看,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么多的内容,要掌握较好的服装绘画技巧是不可能的。现实对接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是,许多学生素描基础薄弱,造型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在绘画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如临摹绘画作品时,习惯看一眼,画一下,没有养成先观察后思考,再下笔的绘画习惯。构图有的太空,有的太满,还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考虑构图,画到哪算哪。人物比例不协调,人物动态不生动。绘画线条不流畅,下笔犹豫不决,线条一点一点接着画。
(三)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在我院服装设计专业,手绘基础课程分为两门课程来完成教学,分别是《服装速写》和《服装效果图》。《服装速写》主要是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动态、服装基本款型的绘制,《服装效果图》侧重的是用几种常用效图工具(如彩铅、水彩、马克笔、油画棒等),表现市场上常用面料的质感,并根据设计的平面款式图,画出有一定审美和趣味的人物着装效果图。
而对接的两所中职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手绘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也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动态,掌握服装效果图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技法。从一方面来看,这部分的内容与高职的教学内容已经重复了。如果高职的课程标准不做调整,将会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内容重复,浪费教师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到,制定手绘基础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一体化、系统化分段教学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
建议,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与两所对接中职的三二分段班级的手绘基础课程,由我院服装设计教研室统一制定五年的一体化手绘基础课程标准。可统一将手绘基础课程分设为两门课程,一门是《服装绘画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放在中职阶段来完成;另一门课程是《服装效果图》,这门课程的教学放在我院服装设计专业来完成。
《服装绘画基础》的教学重点放在绘画基础的训练上。具体内容包括美术基础与服装人物绘画教学,教学中要求注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绘画知识与服装画着衣人物的表现相结合,教给学生人体比例、结构、动态、简便易行的画法规律,强调线的运用和色彩层次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服装画造型等方面的教学。
通过严格的素描、速写和默写训练,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原理,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服装比例和结构准确,动态生动的服装人体;通过对优秀的服装效果图作品的分析和临摹,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为学生对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技能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效果图》教学重点则放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服装形式美法则运用的培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服装效果图的常用工具的表现技法(如彩铅、水彩、马克笔、油画棒等);常见服装基本廓形、工艺结构、服装面料、服装图案的表现方法;服装配件及首饰的表现方法;提高对学生对服装形式设计的表达能力,能准确表现服装内涵及设计思想。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运用临摹、图片写生和创意想象结合的方法。临摹是入门学习的最佳途径,建议老师在教授各种技法和面料表现时,初期可以选取优秀作品进行技法讲解,让学生观摩后进行临摹练习,必要时可以进行示范操作,逐步掌握绘画技巧。第二阶段:仿造。在课程的中期,让学生对真人着装图片进行写生,尝试让学生根据临摹所掌握的表现技法来表现。第三阶段:变异。就是在自己原已掌握的画法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创意和审美。服装效果图是设计师对时尚的理解,服装效果图不仅要表现服装的造型、结构、材质及色彩,而且能表现服装的流行、风格及人体与服装带来和谐统一的美感。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最新的服装流行趋势和流行动态信息,并及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