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课外阅读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7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如课外阅读氛围不浓、课外书数量不足和内容单一、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等问题较为严重。
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这些不良因素呢,本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成为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呢?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的教育实践,摸索出如下一些方法:
一、多渠道激发兴趣
1、巧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首先老师示范讲,让学生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其次学生自己讲,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在班上,我每周举行一节“故事会”。故事会上,学生轮流上台讲,或同桌互讲,做到人人必讲。学生讲故事必须搜集故事,搜集故事必须看书,这样自然而然就将学生带到读书的环境中去了。
2、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自信,体验成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1)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人文章,摘录好词好句,模仿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2)定期举办了各类主题竞赛活动,如故事大王赛、诗歌竞赛、手抄报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激活兴趣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课外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给他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
1、阅读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如在四五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组织形式的指导
阅读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与群体阅读,而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同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达到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目的。
(2)阅读目标自选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潜能,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也容易通过此种阅读了解学生的喜好,及时地予以指导。
(3)师生同读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再者,学生在和教师不断的交流中,自然性情愉快,关系融洽,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受益不浅。总而言之,善于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因此,切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式,摧毁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三、建立机制,强化兴趣
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他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才能保证提高,因此必须要建立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不断强化以养成兴趣。
1、家长监督
家长的支持,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家长学校,着重在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希望家长在家里起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2、落实检查制度,使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8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145万字”并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量化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同时我们又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1)阅读兴趣缺乏或单一: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数量;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2)课外阅读缺乏指导:读物的选择上,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作文书,对于经典名著的领悟,望而却步;方法的选择上,错误地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只会摘录好词好句,很少注意阅读的方式方法。(3)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实效的前提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是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阅读看成和吃饭一样重要,不读书就有饥俄感时,他们就会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想象,提高阅读的效率。
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感受快乐,享受成功,保持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过程中,不能纯粹以阅读来阅读,而要通过一定的辅助手段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中发展阅读,是最好不过的。在班上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设计各种各样的平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1)漫步书林:带学生走进新华书店,在教室开辟读书园地;(2)与生同读:读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精彩处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孩子们听;(3)打开一扇窗:讲故事讲到孩子们听得入迷时嘎然而止,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借书去读;(4)阅览车出发了:每月设计一个模拟旅行的游戏,每天记录学生读书页数,在“导游图”上标出,看谁先到达假定的“目的地”;(5)点击名人:鼓励学生搜集名人的短诗,掀起背诗、诵诗热潮;(6)开辟实验田:引导学生记录阅读的日期、篇名,作摘录,写感想,记问题,配图案;(7)读书擂台赛:让学生自己选择优美的文章读给家长听,做记录,写评价。
2 培养学生坚持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实效的保障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学生了解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教师要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3 指导阅读方法,倡导个性阅读――提高阅读实效的关键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充分运用教材――这个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同时,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4 以写促读,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阅读实效的途径
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切结合的。”读好文章才能写好文章,但是写又能反作用于读,写作可以促进阅读。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透。
如何进行积极的内化吸收、内化表达,并实现书面表达促进阅读积累?专家归纳出的“九字真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对我们不无启发。读得进,强调课堂上引导学生尽情玩味文本语言,充分赏析,实现内化,既实现方法的历练和提高,又达成情感的体验与熏陶感染。记得住,重在调动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品读体味中积累感性的、典范的语言范式。张志公先生说:“读时对重点要点要敏感……不仅要了解那些你不了解的知识、经验,要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识记一些字、词、句……”,否则“一无所获”。用得出,着眼于将消极的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积极的动态的语言,使其焕发出活力。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能促使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外化表达。而外化表达又能积极作用于新一轮的阅读积累。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 钱国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当代教育》,2007.7 第25~26页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课外阅读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80-01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从近年来河北省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少、作文能力偏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 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1.阅读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老师强调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无法体会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没有时间和精力
很多学生把没有搞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学生负担过重,没有一点活动余地,课程越来越多,不少学生整日被动地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只能放弃课外阅读。
3.怕影响学习
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家长仅占很少一部分,这种支持是有选择的支持,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真正以增强学生的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而鼓励课外阅读的家长却很少。
4.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农村中小学校一般都有了图书室,但是学生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否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动机的培养,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列举著名文学家以及作家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质的事例,介绍一些名著梗概;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开展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成语故事会等。再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有必要的。一般初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如果学校支持全校师生的阅读行为,经常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并予以奖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课外阅读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强调了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是人在学生时代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并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第一,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篇目进行阅读。
第二,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意识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1)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2)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3)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阅读;写作;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单说写作是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读离不开写,写也离不开读,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读写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结合本校三、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们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体会。
一、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说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联系已有的知识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材料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以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并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有说有写”的氛围中积淀写作能力。具体做法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标点、概括性语句、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文中插图、结尾、作业设计来启发学生想像,进行写作。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前不忘嘱咐“我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最后的省略号,可以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下面可能会说些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象。,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张指导员关心下一代,满怀深情鼓舞同学们珍惜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的理解,还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
又如教学寓言故事《邯郸学步》和《狐假虎威》时,可分别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
那个燕国人后来是怎样回到燕国的,回到燕国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嘲笑?结果怎样?
老虎后来发现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它会怎样做?结果又怎样呢?
这样一来,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就会很容易被激发,会以极大的兴趣发挥想象,把故事编下来,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强化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的深浅,但仅仅靠语文课本上阅读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我们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来丰富写作内容和提高写作水平。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外阅读,不能散漫而没有目的。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老师都要加以认真的指导,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料,要让阅读有针对性;课外阅读还可以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在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强化了课外阅读,具体方法是:
(一)加强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的书,善于读书。首先,要做好读物的推荐。我们利用了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和教室里的图书角,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了《爱的教育》、《格林童话》、《鲁宾逊漂流记》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让孩子去咀嚼历史,从历史的博大中认识我们的祖国,《十万个为什么》,让孩子从小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探究心理。在我们推荐的书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进入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我们很庆幸把这么多的孩子引领到书的世界中,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其次,教给阅读方法。我们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跟学生说清楚两种方法的区别,让学生根据所读的书目自行选择。再次,辅导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出了做好读书笔记的要求,要求根据书目的情况,或记下书名、人物,或摘抄好词好句,或记录主要内容、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或写读后感。我们并不注重形式,只看实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不断地激励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让课外阅读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是进行榜样激励。老师自己树立阅读榜样,经常阅读并向学生推荐好书,还在班里树立读书典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二是活动激趣。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取阅读的成功体验,比如讲故事、美文诵读、词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比赛活动。三是制作读书卡片。我们采用教学生制作小卡片的方式,让学生记录阅读的成果,卡片里面有好词好句好片段,再配上背景图画,向大家展示,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向课外延伸,获取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学生“无东西可写、无话可说”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和校内两种形式,它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是一门色彩斑斓,生气盎然的学科。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外,课外也有广阔的学习天地,进行恰当有效的课外延伸,才能使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节庆活动。
一些群众性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9月10日教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都可以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启发学生在节庆活动中获取素材,进行写作。三八妇女节,鼓励学生写感恩母亲的日记;清明节,把亲身经历的祭扫烈士、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记录下来;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快乐时光进行记叙,留下美好的回忆;还可以写写教师节的敬师活动和中秋之夜。在节庆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心情愉快,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为了表达和寄托他们的心情和愿望,一定很乐于把活动情景写下来,写作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加强综合活动培养能力。
一、从聋生的实际出发,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要和整个语文教学计划统一起来考虑,要从各年级的读写训练的要求出发,与课文讲读和作文教学紧密配合进行。制定的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
阅读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读写能力的情况;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书目;阅读活动的形式和操作办法、进度;检查的方式等。
二、推荐合适的书目,激发聋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有了兴趣以后,他就有了阅读的需要和愿望。因此,我们首先要广泛涉猎,寻找适合聋生阅读的书目,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语言文字的“文以载道”的人文性,表情达意的情意性,决定了语文的思想性。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从读文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感染。
何为合适的书目?我认为能给聋生以美感,以快乐,能解决聋生的实际问题,产生成就感的书目,便是适合学生的书目。比如《青虫化蝶啊,“中国网络小姐”》,说的是肢残姑娘陈红获得中国网络小姐大奖的故事;《生命,在女儿背上放歌》,讲的是少女背着独身瘫痪的妈妈一起上大学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看到了残疾人自强拼搏的艰苦历程,内心感同身受的理解人间真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再如阅读童话故事《海豚的家在大海》,语言生动有趣,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孩子们明白了要善待小动物,升华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由此,学生看到了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从阅读中学到了语文知识,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热情鼓励的态度,启发学生去阅读,乐于动脑思考、追求新知,感受读书的欢乐,把阅读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课内外结合,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一定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讲读课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再用课外获得的知识促进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还应该对孩子们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如读书时要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要作上记号,读完全书后再前后联系进行理解,掌握中心;朗读、背诵或摘录好词好句;学习写读书笔记等。
四、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因此,我们并不只是单纯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而是要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感动中抒写,在抒写中感动”,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将自己的感悟流露在字里行间。所以,写读书笔记不失为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培养中高年级的学生随读随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步骤可以这样进行:
读一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弄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述的意义。耳聋学生没有听话能力,他们只能用眼睛代替耳朵,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获得感性形象,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因此,文章中大量的代词,省略主语的对话,人称指代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点,都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获解。
想一想
当获得读物的某种意义后,学生便有所想,或重新搜索相关的阅读资料,回忆过去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挖掘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经验,获得新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是否看到过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来讲一讲,由此,提高聋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聋生的语言。
叙一叙
读懂了文章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对读物内容进行复述。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复述学生可以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耳聋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复述还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训练复述时,有时可以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逐个回答,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回答一遍。也可以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划出“主导词”,让学生通过主导词,来再现阅读内容。
演一演
聋生理解读物意义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创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知识,让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实现迁移。聋生具有丰富的表情和强烈的表演欲,因此在指导阅读时,为了培养聋生把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中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体现的情境,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表演出来。他们为了记住情节,人物对话,总会自觉地反复地读,想,直到表演成功。这样,不仅培养了聋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的表演和作文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写一写
读的目的最终还是要促进写的教学,我们一定要让聋生有读就有写。写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来定。较低段的学生可以作一些摘抄,比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人物经典语言等,较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写体会,写心得,把自己看过书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好阅读评价,提升阅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课外阅读指导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自主识字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话、说话、作文等各种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大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呢?
一、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二、依据个性心理特点和学段的不同推介书籍
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如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读的,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如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比赛、猜谜语、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掌握了读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乐事,读中求乐,乐中求写,写中悟乐,学生们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五、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标准要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1、评定时间和方式
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阅读记录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
2、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举行班级“故事会”比赛,激起课外阅读欲望:讲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事,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他们觉得看课外书不如电影、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来得直观、刺激,因此,孩子们经常就坐在电视前几个小时舍不得离开,而一拿起书也许就打哈欠了,无法走进书中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没意思。针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与欣赏课,让孩子们在这节课中进行讲故事比赛,每个学生都是评委,评出“故事大王”。一年下来,二年级的孩子看了很多故事书,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而且效果非常好,受益匪浅:首先是他们在看图写话时能够根据图中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故事中的语言材料把话写具体、写生动;其次是他们在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时,都从故事中明白了道理,明辨了是非,从小懂得真、善、美!这样即激起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欲望,熏陶了孩子的情感,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老师讲故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听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我每天会抽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奇妙、感人的世界,就在孩子们期待大结局时,我就对孩子们摆摆手说: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你们去看“某某”这本书……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因为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分享读书心得,激发阅读热情:每节课我都让孩子们课前三分钟讲讲读书心得,把自己读到的什么书,有什么体会与班上孩子分享,每天轮流,每周评出“最佳读书之星”,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精益求精,教给阅读方法
兴趣固然重要,但光有兴趣,没有目的还是无法达到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最佳效果,古人有“走马观花”读法,有“积累知识”读法;可见,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1.精读法: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的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速读法: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样可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摘录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我每天都让孩子回家完成“看书做笔记”这项作业,作业要求: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心得感悟,根据感悟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范文。这样孩子们做到了“手脑并用”,让阅读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一、课外阅读的功能
1.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如果适量地增加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获得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满足的广博知识。
2.课外阅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有连贯性和互通性,一个熟知的知识可以为下一个相关的知识学习作铺垫。例如在阅读《但愿人长久》之前,我就让学生了解苏轼,包括他的生平,他为官的故事,他与和尚佛印的趣闻,以及“三苏”的轶事等等。这些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能深刻体会苏轼出门在外,与亲人多年未见,看到明亮的月亮时思念亲人的心境。从而通过把握人物的心情,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过程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能从这个小故事中,加深对苏轼的了解,对这一位宋朝的大文豪有更深的敬佩之情。因此,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3.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生成个性化的感悟。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大量的阅读,可以把读后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果没有那么多优秀的篇章来打底,是写不出好的东西来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样,她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学作诗必先揣摩诗的写作特色,写文章也是一样。读得多了,优美词句自然而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加以引用,推陈出新,写出来的东西就生动、形象。因此,只有广泛阅读,博采众长,这样自身的素养才能提高得快。
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强调写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种本色文章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是关键。高年级的孩子,对于相同的内容,如果让他们在看电视和看书之间作选择,他们往往选择看电视。诚然,电视由声音、画面等多元素构成的声情并茂的情景更具有吸引力。而读书获取知识相对来说则单调一些,还需要靠集中注意力,加以想像来完成。
我让学生用《哈里·波特和魔法石》做了个实验,我让学生先看书,然后结合想像说说里面的几个场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讲得很精彩,且都加入了自己的想像。后来,我又让学生看碟,最后比较异同。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影片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是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导演自己心目中想像的画面,而不同的人想像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画面框死了想像。而小说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像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看书,更能体现它带给人的遐想和感动。
2.积少成多,养成逐步累积知识的习惯。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问是无止境的,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因此学习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短时间的突击学习是行不通的。
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时候,应注意训练的长久性。积少成多,由易到难,逐步进行。老师可以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首古诗,由课代表带领诵读。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学生积累的古诗文篇目就非常可观了。这种由习惯成自然,坚持常年训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爱上诗词,爱上文学。
3.选择读书,甄选内容少而精。在提倡学生重视课外阅读的同时,其也发现一些学生沉湎于粗制滥造的卡通漫画。对学生来说,如果不问看书的时间场合,不管书的内容、品质,而一味强调课外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习,还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课外阅读要适时、适量,更要保质,做到有选择性。
为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我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我推荐很多儿童读物,这些篇目都是中外名著名篇,内容健康向上,浅显易懂,思想境界高,适合孩子理解和记忆。如《汤姆大叔的小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等等。我经常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买书,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产生品读文学作品的欲望和热情。
当然课外阅读也并不一定都依托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老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或者在不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读的文学作品,朗读给他们听。可以说,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是一种亲密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这种立足课内带动课外的方式不仅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4.个性阅读,根据喜好定内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喜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味求同。阅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们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大胆地放开手,我们可以开设自由阅读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前提是内容健康,孩子喜欢阅读就可以了。
5.圈点勾画,读书还要动笔墨。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建议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和勾画。甚至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这种阅读的方法可以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因为学生在反复思考时,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是学生逐渐对文本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更能加深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与透彻体会,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化。
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同样也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我们学校自从开展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课题研究后,各班语文老师都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的老师采用讲故事、成语接龙的方法;有的老师采用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的方法;有的老师采用读书笔记评比、每日一段美文欣赏等方法……以上的好些方法,我都曾用过,其中,我觉得要属“讲故事”最能让学生感兴趣了。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教师要讲故事,个个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听得津津有味。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便高了。
二、积极营造氛围,给学生一个乐于读书的环境。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我们可以利用教室这个自然的学习空间,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读书箴言以时刻提醒自己;还可以在学习园地上张贴学生的读书体会。当然,教室里最好布置得比较接近自然,让他们的空间更加清新,从而心情舒畅。
三、建立“班级图书角”,提高图书利用率。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们便自己动手在班级上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把电视柜的两层收拾出来,摆放上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童话、连环画、作文书,还有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少年博览》、《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书有了,再推选出一名工作认真的图书管理员,让他来负责图书的保管,登记学生借书还书的时间以及有无损坏情况,对故意损坏图书的要求其造价赔偿。这样可以确保人人有书看、人人都爱书,可以让每本图书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四、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和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五、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