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和儒家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本课立意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着眼于知识的数量,即事实性的知识: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各自观点的记忆和掌握。新课改除了关注知识数量外,还重视知识的质量,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对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内容不应囿于教材的浅显标注,而应挖掘基本史实隐藏的信息,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这一课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应把本课放入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巨变进行考量和剖析,使它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从而明晰它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变,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法、道、墨思想家代表及其言论;知道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各派学说形成的社会原因;评判各派学说的社会实践意义;建构本课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自觉探究学习,建构独立的理解和认识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元认知;运用“讨论法”,通过严格筛选的影像、图片资料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采用实践练习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围绕问题组织内容,自制卡片图表,完成对问题的图说,促进内创造;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掌握各派主张对同一情境的不同态度,促进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百家争鸣”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战火四起,硝烟弥漫,但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却孕育出了思想的奇葩。它们的影响亘古至今,成就了中国第一个大黄金时代。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民族文化的悠远和璀璨,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联系现实,正确对待古典思想文化,发挥积极效用。
教学重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了解儒学的形成过程;了解并掌握儒、道、法、墨思想家代表及其各派不同主张;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概念、本课内容琐碎繁杂,容易混淆,难于掌握,必须理清线索脉络才能进行有效学习。
教学难点:大分裂时代的硝烟弥漫和动荡不安何以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奇葩,这种看似悖论的历史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儒、道、法、墨各派主张的言论易于混淆;拓展分析四大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不同礼遇的原因;运用各派主张解决具体情境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际战争不断。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硝烟四起的时代,思想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奇观,这些怒放的百花好像生长在火山灰上一样,火山爆发时的震撼固然惊天动地,但它喷出的火山灰无疑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导出新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抛出问题: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圮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导入新课。
第一环节:火山口上诞生的文化奇葩。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提出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具体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为何在如此乱世却出现了文化盛世,此种历史现象是否合理?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做出回答。(出示问题图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答案)
“百家争鸣”
(说明:“百家争鸣”形成原因未作为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只粗略几笔模糊带过,但其承上启下,是教师必须把握和挖掘的历史素材。学生容易理解太平治世的文化繁荣,但对于乱世中的文化奇观囿于传统思维的影响,难于理解掌握,借此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常态,培养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自觉对前知识回忆分析建构迁移,从而完成知识的巩固内化,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性观点,有利于学生新认知思维的发展。)
2.思想学术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盛况
各派学说辩驳诘难,摩擦碰撞中彰显出智慧光芒,使中国的思想学术进入空前的辉煌时代。其中最主要的四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各自主张,并以此内容自制学习卡片,梳理知识,同学间相互纠错完善。最后教师出示自制卡片和学生对比分析,看谁的更完善,取长补短,师生相互学习。
(说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知识发生转化)
(2)拓展思考:纵然群芳斗艳,但春秋战国唯有法家思想独受青睐成为显学,原因何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政治思想在何种情况下才会符合时代需求,受到君主的重用?
儒家: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主张以古为法。
道家:是消极的,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法家:是顺势的,提倡君主集权,依法治国,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改革。
墨家:是超前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约,志在重建社会秩序。
由此看来:太平治世用儒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动荡年代用法家,乱世重典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民生凋敝用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墨家思想为我们勾画了理想蓝图。
(3)提供情境:天灾之年,一孩子为救即将饿死的母亲,冒险行窃被抓判刑,民众愤愤不平,各种声讨不断。主要观点如下,A.人性本善,犯错误是孝的驱使,可以原谅。B.人性本恶,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的。C.人性本恶,必须严加惩罚,以防再犯。请标出他们分别是哪派的主张。(促进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科书知识顺序做了调整。从原因扩展到内涵,最后根据所学分析总结历史地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还能据此检验学生的认知质量,且儒、墨、法、道不应割裂,放在一起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对比掌握,也可避免学生以排位次序和所占篇幅错误揣测知识地位,以致区别对待。)
第二环节:文化奇观的旷世影响。
1.掌握“百家争鸣”复杂历史概念(完成知识梳理)
“百家”泛指数量,“争鸣”指争论和诘难。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基于政治经济结构的巨变,在思想文化流域出现流派纷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最主要的有法、儒、墨、道四大学派,各派思想学说实则是不同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逐步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出示图片资料: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大典
分析为何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祭孔,为何孔子书院漂洋过海根植世界,孔子到底魅力何在,今人要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什么智慧?
(说明:翔实的材料让学生感知孔子理论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有利于促进本课消化和儒家思想发展后续教学的展开。)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对“百家争鸣”的复杂历史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由此我们发现乱世带来的不只是杀戮和毁灭,也带来了希望和新生,在混乱动荡的历史情势下也暗藏着向上的强韧力量,因此才有了“凤凰涅”、“浴火重生”之说。
关键词:中学 师德 思想品德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为主的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德育渗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人文教育,是德育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培育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道德意识的高要求、道德行为的榜样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师德培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首要的核心地位。它是以中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系统地把中学教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灌输到教师的意识之中,使之自觉地实行自我监督、调节职业行为、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
应该认识到,提高道德认识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前提和起点,培养道德情操和锻炼道德意志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中介和必要条件;确立道德信念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养成道德习惯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归宿和结果。而从现实效果看,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师德培育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直接塑造人,是把人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因此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学教师师德的培育关系重大,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三、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四、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五、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应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六、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有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美君.人文关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
[关键词]加强 职业高中 政治课 教学
一、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时代服务的。是为当代政治体制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服务的。有了这样的高度的认识,才能教着现在,把握未来,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二、深入剖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增强师生的情感是十分有利的。而我们如果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那么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表情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授于学生。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导入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
其次,设计悬念、点拨释疑。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变“苦”为“乐”,增强知识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想学、乐学、勤学。点拨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①借势诱导,引向深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般能答出表层的内容、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应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顺势点拨,诱导其认识走向深入和系统。②夸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发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采用夸谬法,由学生认识导出明显错误的结论,学生就会幡然醒悟,转而寻找正确认识。
五、建立积极的课堂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新课程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以激活每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为目标。要关注学生个性心理体验,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应该倡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的标准上,应强化“自我参照”,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部分。此时,教师就应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和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去看待评价的问题,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等等。这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问题;对策;学校;家庭;社会
中职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此期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比较头疼的问题。中职学生在校只有2-4年的时间就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故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就目前我校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一些现象浅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网恋:两头虚拟的人用一根电话线,把两颗寂寞心,用网络来传情。其实就像一艘小帆,在大海里,永远靠不了岸!2012护士8班学生雷某,因在网上认识了一位男友遭到家人的反对,在周日下午由母亲目送上车回校,看到母亲离开后马上下车转车去见了男网友,晚上未按时返校上课,第二天下午才回校。找其谈话时她认为自己也成人了,家长为什么管这么细啊,见见恋友无所谓,认为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不错啊;既美丽浪漫又“时髦”呢。
2.同性恋:目前同性恋在小学生、初中生、中职生、大学生等都存在,这部分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各有所异。对于同性恋人们认识各异,12级护理6班学生张某与同班学生李某,俩人长期形影不离,接触过分亲密,超过了一般同学之间的友情,并有一些暧昧动作,本班同学都不愿意与她们俩说话和接触,老师找她们谈话时,她们则认为自己是“圈内人”,其他则为圈外人。她们恨透了男人,认为所有男人是坏人,自私、不可靠、不耿直、不够朋友……
3.理解、沟通困难:理解,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由于中职学生对他们自己的责任不够明确、目标不明朗、向什么方向改变、怎样充突自己、以何种心态面对一切不如意、如何激励本人及他人等等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定向,所以沟通起来特别难。加之老师有时也把学生当成一个接受者,不停地进行说教,当学生的诉求没有讲完时老师也可能过早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4.自卑自傲,叛逆心理: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孩子,他(她)们脆弱、孤僻、自卑、不自信、傲慢,不为他人着想等。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案例:5月13日,原河南鹿邑县法院院长高天峰及女儿在家中被害事件,2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其中一人系遇害人高天峰的儿子)
5.我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极个别同学乱丢垃圾、借别人证件外出、迟到、早退、浪费粮食、不关水电、乱吐口香糖、抽烟、喝酒闹事、破坏花草树木、起哄、大声喧哗、骂人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乱张贴、随地吐痰、用管制刀具、衣冠不整、乱收别人衣服、“亲昵”……
二、解决办法
面对当前社会压力、教育管理的难度,如何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空话大话、侃侃而谈,要交心谈心,真正走到学生内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来逐渐养成。学生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因此,对职高生的管理要严格,有章必循。有章不循,将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彷徨。
(二)抓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1.爱祖国爱人民。
2.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志向。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促进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多激励:
1.当学生为老师做一点小事时,也要专门向他表示感谢,老师不能高高在上,认为学生应该做。职校生每一个个体都是生动活泼的,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应把他们放到既定的模子中,要在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造中。
2.一旦学生为别人做了好事,可将表扬贴到墙上或全校通报表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发挥潜能的机会,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因材施教,适度引导,促进其个性特长不断发展。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程度性和主动性。
3.通过家校通或电话等方式在父母面前多夸奖学生。当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从某种角度讲,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与学生一起午餐或邀请学生到家中作客,以示对学生的重视等。
(四)疏导: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从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习前教育和就业指导。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
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折射出来。当代大学生多为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甚至90 年代出生,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内容上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掌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题,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应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使他们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学的基础,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外,还可以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堂,举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报告,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的丰厚土壤。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和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如组织“人文素质系列讲座”“百篇经典读书活动”等,激情励志、陶冶情操。三是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一批精品社团,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层次。
(三)整合利用多种课外教育资源,增加社会实践环节
要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就必须在课堂之外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加以综合利用,以使学生在各种环境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参与学术、艺术、参观纪念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由外在理论形态内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对于已把网络作为信息交换重要平台的大学生而言,网络资源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这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以有效抵御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蚀,真正使网络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教师素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地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教师要正确运用思想理论教育的灌输法,尤其要避免单纯的单向灌输,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接受教育,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如“伟人给我的启示”“和谐社会之我见”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制作成PPT 在课上展示,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摆事实讲道理,注重“以理服人”之外,还要注重“以情感人”,以对党、国家、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感染学生。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上,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提高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要让教师首先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心,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中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是将来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而且中学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
其次,提高中学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班主任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学、团支部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掌握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与家长沟通协调,配合中学生的德育工作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中学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中学就是好中学,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
这种现状目前不是一种局部现象,在其它一些地区的中学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中学教育不一致。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中学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中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中学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中学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中学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1.要充分利用中学健全的教育阵地和平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处,都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校会、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这些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农村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制学生,所以,班主任除了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劳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对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开展校外活动,帮助村委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
4.培养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要做好学年、学期、各周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双差生的转变工作,开展多种竞赛评比,让每个同学都来轮流当好一天班长,当好一天值日生。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同时形成了“班班争先,我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5.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设施不一定豪华气派,但必须整洁宁静。可通过学好毛笔字、丈量土地、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让学生参与美化环境,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尽可能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远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聚集性,在学生中容易产生群体性效应
传统的媒体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覆盖面小,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管理容易实现宣传尺度上的一致性。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上网已成为非常普通而正常的事。由于网上信息已实现链接,任何敏感性信息和舆论都会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标准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各类信息良莠并存,且反映着多元化的价值形态。由于网络上没有明确的价值参照物,使人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无法准确判断真假、善恶,容易在这样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没有榜样的意义世界和效信准则的信息海洋里,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则成为必然。
(三)网络信息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主导地位提出挑战
教育者不再神秘,权威在逐渐削弱。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激发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学生更愿意在平等互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寻找各自所认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使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开展有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网络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确保其实施。其次是加强网站建设,利用好现有的网站,在网页上设置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栏目,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要有美感和高雅情趣,不能总是说教式的。
(二)坚持“三贴近”的网络建设原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多数学生对于网站思想政治教育是持接受态度的,但同时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具有生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必须以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受欢迎的方式去建设,内容不能就“思想”论“思想”,而是依托学生们所关心的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成才服务、法律咨询、学术科研等活动开展,进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唱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
1、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2、构建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健全校园信息体系。通过校园bbs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4、关注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和引导。
(四)加强校园网管理,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面对网络上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实行校园网登陆“实名制”,对形形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和“把关”,切实优化网络环境,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同时,要在建立和完善网络使用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教育和引导其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树立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要积极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有形文化把学生吸引到有形集体生活中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池有忠,余顺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6,(9).
[2]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5.
【关键词】新形势 解放思想 加快发展
学校要发展就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因此,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校领导班子都必须解放思想,特别是学校校长必须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坚持用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来解决学校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方能使学校沿着健康的轨道科学、持续发展。个人对如何解放思想,加快学校发展步伐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1.解放思想的前提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经历了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也是如此,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我们摸索出了完整的治校方略,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管理机制,建立了系列规范的考核方案,使学校有了较大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无疑在我们心中有了成就感,但是,正是这种成就感,使我们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定势思维,思想开始疲惫,甚至自满,不求进取,不能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怎么办?这就需要与时俱进,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主要是更新观念,克服思想僵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不僵化,并不陈旧,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有的同志表现出来的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不思进取、满足现状、自我感觉良好的阿Q意识。这些都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因而,在解放思想上,我们必须认真的找出问题,找准问题。既要找出学校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着力点、增长点,又要找出教职工主观与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解放思想的认识,才能真正更新观念。
2.解放思想的动力在明确办学方向和实现办学目标
一所学校,如果不明确办学方向,没有办学目标就没有希望,就没有动力。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是解放思想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科教兴国的使命感的角度、本着为下一代负责的态度,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不同类别的学校其办学目标是不同的,要从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几方面综合确定学校办学目标。
确立了学校办学目标,就要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要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关键还是解放思想。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首先我们要坚决克服妄自菲薄,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思想,多从横向纵向看问题,既要看到工作中的成绩,具备的优势,又要承认差距,看到不足,发现问题,解决好问题。其次必须坚决克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学校与个人的关系,心系学校,勇挑重担,自我加压。树立学校发展我进步,学校兴衰我存亡的集体荣誉感,与学校共成长、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明确办学方向和实现办学目标转化为解放思想的动力。
3.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办学理念应该更加富有内涵、更加具有科学性。这就同样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树立“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强调必须关注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尽力为每个活生生的不同的个体提供良好的教育与服务,体现教育公平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理念来统领,学校将会变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即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幽“美”的心灵世界。这无疑对教师群体解放思想将具有核心的推动作用。
4.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是不可能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的。更不可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更要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学校责权利的分配、目标考核、管理制度、考评制度的建立都要从全局需要出发,从有效性出发,进行结构的调整,要突破束缚,敢于创新。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承载着向学生传授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点与技能,发展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能进行观点与理论的灌输,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活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感悟与思考,明之以理,导之以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加强活动体验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活动体验式教学能给思想品德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思维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学生对教师的照本宣科比较讨厌,而特别喜欢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知行结合,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影响与思想上的震撼。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内涵及价值,并逐渐积淀,用来指导行为。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产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有效载体。
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未完全成熟,价值观、人生观正逐渐形成。在这一特定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维方式仍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新事物、新思想接受得较快。活动体验式教学恰好比较适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情趣,明白事理,培养创造性。活动体验式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活动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需求,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付诸实施,使活动体验式教学体现出应有的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通过活动带动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活动体验式教学务必遵循的原则
活动体验式教学中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如表演小品、课堂辩论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追求实效,拒绝形式主义,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加强活动体验式教学务必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堂上体验活动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要在“三维目标”的统领下,紧扣教学内容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过程,进而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弄清学生思想观点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差距,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创设的体验活动才能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乐于参与,并能从活动中获得感悟,促进思考,提升道德认识。
2.结合性原则
学生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收观点与理论的容器,而要通过自身的加工、消化才能内化为能够指导自己行为的有价值的思想。因此,活动体验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教师的引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耐心的、坚持不懈的语言教导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消化与吸收更是不可或缺。学生的消化与吸收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获取体验,在学生内心激起波澜,产生影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可以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或走向肤浅、空洞。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激活学生思维,产生积极情感,使体验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感”。活动开展前,教师要设计好活动步骤和活动规则,让学生明确任务、有序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丰富体验,有效转化为道德认识,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3.合作性原则
体验式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合作性原则。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研讨活动。活动要有较为详细的步骤和具体的任务分配,保证活动井然有序、富有成效。尤其是在小组活动中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任务,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譬如,笔者执教《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一课,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网络活动规则。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了活动步骤:自编规则―小组合作―成果汇报。第一环节,学生根据资料内容,从促进个人成长角度编写一两条上网规则;第二环节,在小组依次展示规则,达成共识;第三环节,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讨论、修改规则,使之更加完善。通过这一体验式活动的开展,学生明白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先进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网络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充满陷阱与诱惑,沉迷网络游戏会给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正确使用网络。课堂上笔者用制定班级上网规则的活动,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变教师灌输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探索,为促成学生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活动中笔者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如在学生制定规则前给出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从自我约束的角度制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