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
一般而言,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即:(1)征信数据的开放;(2)信用管理系列立法的建立和完善;(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都严重滞后。
(一)征信数据的开放等问题尚未有明确规定。有关信用资料的开放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对信用数据的共享与开放问题未有明确规定,特别是信用资料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与不公开平等开放,造成信用资料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并直接制约着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信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受发展阶段所限,我国与市场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完整性受到很大制约。
(三)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问题未能解决。我国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正处于建立监管体制的关键时期,但各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定多是从本部门的业务关系出发,这一方面造成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多头管理,为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设置了很多障碍;另一方面又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从宏观上看尚未确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又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二、企业信用意识逐渐增强,但尚缺乏有效的信用防范与管理的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功能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银行和政府都面临很大的风险,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受到威胁。为防范信用风险,企业的信用意识逐渐增强,但受各方面条件所限,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的办法,在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很多企业只好通过抑制信用交易来回避信用风险,企业的信用管理又步入新的误区。
三、社会信用风险揭示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但功能有待增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为有效防范信用交易的风险,征信公司、资信评级公司等一些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始出现。经过10余年的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初步建立了社会信用的风险揭示与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并在防范信用风险等方面已开始发挥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受发展时间短、企业信用意识薄弱、市场规模较小、国家信用法规和管理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模还普遍较小,规范性不够,尚未在市场中树立起独立性、权威性的形象,其作为信用服务中介的功能也未能有效发挥。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需要一套完备的信用体系、信用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中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在《刑法》中还有对欺诈等不讲信用的犯罪行为的惩罚规定,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失信行为的蔓延,这充分说明造成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紊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法律惩罚不足。为有效整顿社会信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法律惩罚的办法,而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的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明确界定。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如颁布《信用法》、《公平交易法》等,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三是理顺监管体制。在我国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紊乱的情况下,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在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初期就严格监管,确保向公众提供风险信息的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会信用的确立奠定基础。
二、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在进行交易和投资决策时,广泛采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报告。因为对企业来说,采用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信用报告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所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的不足,防范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真正起到有效预防风险的作用。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会很容易地被与其有业务关系的企业通过征信公司等信用服务机构得到,失信企业同其他企业开展业务的机会将大大降低,从而对失信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惩罚。社会惩罚的警示作用不仅会极大的遏制企业的失信行为,而且会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使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维护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信用功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被投资者、企业和监管机构所认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范围与功能在不断扩大,在信用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和资源、并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存在的情况下,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客观需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以社会惩罚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使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大的信用融资和更多的交易机会,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强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促进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要远高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来弥补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关键词:核心价值;高校;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师德建设历来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随着高校发展的多元化,师德水平将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发展。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并将其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规范和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一、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德建设缺乏主流引导思想。多年来,我们通常用“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来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行为。这些内容看似司空见惯,却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而且难以作为各高校的教学行为规范来要求和约束教师,因此不被广大老师所重视。事实表明,那种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观”和“安贫乐教”的“义利观”,在劳动还是主要谋生手段的今天,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不能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步。由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从长远来看,高校师德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
3、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长久以来,各高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有时教师稍有不慎,或在其他领域上发生一些问题,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责难,以至于影响其事业的发展。换句话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以外,别人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的很多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判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开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养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个特点在高校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大力倡导和发扬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讲求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促进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规范高校师德制度性建设。古人云,“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国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由此来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目标的指向性和理论的引导性。作为一种比较系统、科学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设长效的师德管理机制具有普遍的规范和指导价值。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师德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的师德培养必须坚持指导思想。学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场所,无疑在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如果教师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倾向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提高能力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师德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逐渐内化为教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教师具备崇高的思想追求,优秀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情感操守。确立敬业爱生、知行共融的教育理念,将民族复兴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勤奋钻研,改革创新;把高技术和高人格结合起来,构建体现以人为本的师德体系。加强“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2、创新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有关师德建设的考核制度。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同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并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奖励与惩戒结合起来,确保师德建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把师德培训档案从笼统的教师业务档案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建设中的闪光点。把师德培养作为日常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的基本要素,加强师德行为规范及其量化标准的研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采取灵活组织的方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
教学管理部门要自觉贯彻师德建设原则,强化师德建设的有关要求,将教师聘用、评估、培训等工作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和培养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开展良性竞争,规范劳动纪律,将师德水平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高道德修养。用校园文化精神凝聚和感召广大教师,用科学发展观鼓舞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成为热爱学生,勤于进取、精于业务,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在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方面,不仅强调业务水平的优秀,更强调师德的高尚。在为教师提供业务上不断深造的机会的同时,更对他们提出师德上的要求,并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形成业务与师德双管齐下的全员开展、按章评价、有效组织、循序渐进的开放型师德管理模式。
3、师德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结合。和谐校园的建设,无外乎师风和学风两个方面。而教师以其工作特有的塑造性和影响力在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应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中,为大家所重视。其中,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第一,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营造愉悦校园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教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个人提高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兴旺促进个人成功”的和谐价值观念,使教师对工作充满希望,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二,重视舆论引导,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设氛围。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活动当中。充分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师德、师爱的意义,用模范的人格魅力感染广大教师,使教师逐渐形成塑造自身高尚人格的内动力,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高校;示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83-02
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推动下,各高校从实验队伍建设、实验设施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市政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由市政、环境、能源、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群构建而成的,是与饮用水水质保障、污水的安全回用、废水生物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与城市、城镇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
一、增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
(一)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步伐,适应学科发展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作为国内一流学科,不得不要求我们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学科在教育理念、学术水平、学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更趋于国际化。从国内角度讲,相关学科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学科发展面临强烈的冲击,这就表明为推动学科发展,创新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学科建设等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从实验教学方法来讲,中心根据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以“自我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并确立“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自我实践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及科学的创新思维[1]。不断地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用性的实验项目的数量。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更多的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来。大力开展实验精品课程、仪器功能开发及自制仪器设备等方面建设;鼓励和推动开放实验教学,并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程领军人物和创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开辟实践通道。
(二)促进以学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坚持实验教学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采用分阶段、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分层次、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该体系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两个目标:三个层面为基本理论与概念的训练、基本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性和研究能力训练;在横向上则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培养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培养。注重本领域现代检测技术、前沿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将现代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培训纳入实验体系中,结合设计型、研究型实验项目的运用,通过实验技能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在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建设
中心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中心还建设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目标的交叉型专业实验平台。
(一)基础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
中心每年为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创新基金,鼓励老师和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验中。在本科生科技创新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使之形成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并促进本科生、研究生之间科技创新的交流和提高。
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定位出发,培养学生接触科研前沿、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拓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非常有必要。校外科技创新基地:该基地将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等合作建设,派出学生进行短期科研与实习;校外工程设计培养基地:培养学生以及年轻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该基地已与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达成合作建设共识,承担部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增加龙江水务集团公司等合作单位。作为国内基础较雄厚、科研教学能力较强的学科群,走向国际化是近年来本学科的重要目标,与海外著名大学广泛交流与合作在拓宽研究生视野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市政环境实验中心已经在海外建设了三个实验教学基地,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海外实验教学基地、丹麦技术大学海外实验教学基地、法国普瓦捷大学海外实验教学基地。
(二)高、尖、新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
在现有专业实验平台基础上,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学科建设,加大建设经费投入,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市政环境学科高水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为市政环境领域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科技拔尖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平台,着重改善市政环境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设施和条件,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作用,促进市政环境领域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市政环境领域培养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工程实践平台,在校内建设高水平的成果转化应用和工程实践平台,促进市政环境领域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市政环境领域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资源化平台的建设
中心通过定期举办免费的大型科研仪器讲座、科研仪器独立操作使用培训等手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本专业科研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方法,加强了学生对现代检测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全面提升了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能力,发挥了以科研促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将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2-4]。大型预约测试系统平台的建立,弥补了传统仪器预约的不足,规范了实验室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5]。
三、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与基础设施建设
(一)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在过去5年的建设时间里,中心引导和激罡咚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学科合理搭配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博士化率达到80%以上。鉴于教学和研究人员在高等院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作用,鼓励其投身于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制定相关实验教学规章与考核制度,明确了其岗位职责与鼓励政策;新晋人员入职时,强调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上岗;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方案等,筛选出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承担实验教学工作,推动中心“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注重加强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融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工作,协同完成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强化实践环节。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重视实验教学交接工作,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6]。
(二)实验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体现之一,为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建设,为实验教学人员提供发挥的平台,加大了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包括原有仪器台套数的增加,仪器的更新换代,与新增实验项目相匹配的新型仪器的购买。
实验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室的仪器配置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教学,如何利用这些大型仪器设备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发挥大型科学仪器在教学、科研中所起的作用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7]。多年来,在“985”、“211”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不断更新,现有2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40余台套,设有水质分析、色谱分析、显微成像、分子和原子光谱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环境、医药、冶金、食品等行业,现已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为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四、结论
近年来,通过全中心人员的努力,中心的总体建设中关于体制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基础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已初见成效,但有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中心应在建立高质量的实验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改善实验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加强各学科间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全国同类学科实验室的建设。顺应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科发展,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为目标,把中心建设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三点一线”模式建设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的创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29).
[2]王世平.研究生仪器分析课程中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
技术与管理,1995,(4).
[3]闫瑞琴,林德忠.高校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4]娄子洋,吕狄亚,赵靖霞等.研究生大型分析仪器课程实
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3).
[5]赵晟锌,徐勇鹏,林等.大型科学仪器分析测拭预约
平台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
[6]钱小明.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关键词:ITSM;客户服务;服务流程;ITIL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the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port d lT level, with reference to ITSM model,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were discussed,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work in practice fusion ITS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ascent.
Key words: ITSM; Customer service; Service process; ITIL
中图分类号: C9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承担着全市房屋建筑、市政设施、交通、水务、园林、燃气等10余类工程项目进场招标投标交易、建设工程管理“一条龙”服务区建设和市政府“一费制”收费等工作,为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是武汉市唯一的建设工程交易有形市场。
多年来,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始终把交易主体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方法的第一信号,把交易主体的需要作为完善交易程序的第一选择,把交易主体的利益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第一考虑,把交易主体的满意作检查工作业绩的第一标准,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中心不断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业务与IT系统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对信息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心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动态管理,不仅要求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能够有助于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要求能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也要求信息化的建设能跟上企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系统进入了以“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组织实施)为原则的时代,为了保证中心内部及外部客户对IT服务的满意度,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维和客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ITSM则是当前业界保证IT服务的有力武器。
二、 ITSM分析研究
1. ITSM描述
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是一套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高质量方法。“IT服务管理”是一套面向过程、以客户为中心的规范的管理方法,它通过集成IT服务和业务,协助企业提高其IT服务提供和支持能力。
ITSM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指南及标准,企业利用这套框架标准进行IT管理,能够使IT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ITSM的关键要素是人员、流程以及技术,其中流程是ITSM的核心。目前ITSM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2. ITSM的根本目标和核心思想
实施ITSM的根本目标有三个: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服务;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提供的服务是可准确计价的。
ITSM的核心思想是,IT组织,不管它是企业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是IT服务提供者,其主要工作就是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IT服务。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ITSM的本质就是使用流程把IT服务过程标准化的方法,将以往散乱、无序的信息运维工作变得程序化,通过对ITSM各项流程、资源的管理,全面掌控信息运维服务的质量、成本。
3. IT服务的核心流程和职能
在IT服务管理领域有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就是英国商务部开发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简称ITIL)。ITIL将IT服务分为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
IT核心流程示意如下图(图1)所示:
图1:IT核心流程示意图
这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功能分别是:
服务级别管理:它的目标是通过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的IT服务,实现特定的、一致的、可测量的服务水平,为客户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
可用性管理:通过分析用户和业务方的可用性需求,优化和设计IT基础架构的可用性,从而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可用性需求。
能力管理:指在成本和业务需求的双重约束下,通过配置合理的服务能力,使组织的IT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服务连续性管理:在尽量少中断客户业务情况下提供IT服务,并在IT系统出现问题时以可控的方式恢复。
财务管理:确定IT服务的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根据服务收取费用。
事件管理:在出现事件时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它造成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
问题管理:旨在找到问题的源头,积极地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变更管理:它确保使用标准方法和规程有效且迅速处理所有变动,旨在提高组织的日常运作水平。
配置管理:识别、控制、维护和检验现有的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内的IT资产。
管理:目的是为了保证的成功,主要应用于大型的或关键硬件、主要软件及打包或批处理一组变更。
服务台:服务台不是服务过程,而是一个服务职能,目的是为用户和IT服务组织的提供一个统一联系点。
正是通过这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实现了IT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ITSM只是一套方法论,其最终的实施还是要依靠相应的工具和经验。
三、 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总体设计
1.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服务现状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中心的工作过程、事务处理、业务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工作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中心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中心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保障并提供最优化的招投标交易环境,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中心管理得更好,使在信息经济中达到其潜能的最大发挥,信息被认为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
中心的信息化规划具有如下的特点:
中心的信息规划要求具有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可管理型和等良好的可移植性特点。
中心远期具有管理办公室、汉阳交易中心、东湖交易中心等三个独立分布的办公场所,信息区域主要有开标区、评标区、综合区等。
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提供中心以外的客户、经销商、合作伙伴和中心的信息交互。
远期规划有交互式视频会议,光纤到桌面,私有云,无线移动办公等,都需要本方案提供预留相应接口。
中心的信息化架构如下图(图2)所示:
图2: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架构
由图2可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架构具有5个平台(基础架构平台(网络硬件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信息交换/应用整合平台、系统开发平台和运行管理平台)、1个体系(系统安全体系)、2个门户(内网信息门户和外网信息门户)、1套业务应用系统。
2. 引入ITSM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服务的特点
中心以“阳光交易、高效服务”为主线,对社会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四项:
信息服务:主要是招标通告、中标公示等有关工程交易活动的信息,同时提供有关企业及专业人员状况等数据查询;还提供工程交易相关的商务和档案服务。
场所服务:主要是为市场主体各方提供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和工程承包合同签署等交易活动的场所;
专家服务:提供专家评委抽取及相关服务;
招投标业务服务:提供开、评标现场服务;
为了优质地给客户提供以上服务,中心还建设了电子交易平台,其主要内容为武汉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和武汉市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还建设了工程项目信息库、企业信息库和专业人才信息库等重要的数据库。
另外,辅助管理系统还有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评标专家指纹识别系统、手机通讯控制系统、录音录像监控系统、答辩对讲系统、电子评标辅助系统等。
在对内客户方面,信息中心要提供办公自动化、财务、对内信息门户、经营分析等各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中心、桌面平台设备的服务。
由以上分析可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服务具有面广(对内、对外)、要求高(阳光交易、高效服务)、安全性强等特点。
对ITSM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基本已告一段落,而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则从技术转向管理,如何能让这些系统更好运行起来,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将以前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IT投入有效的管理起来,落实有效益的信息化,这是中心信息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以效能为导向推动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强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是目前的工作重点,而ITSM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更多的是关注技术,例如也采用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工具,但技术只保证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标准流程则负责监控IT服务的运行状况,而人员素质则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而ITSM最强调的就是流程、人员和技术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ITSM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部署相应的管理工具,同时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人员的岗位职责,设计日常工作流程,以及突发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等等。
3. 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管理部的IT服务水平和IT运营效率,并为中心提供更高质量的运维保障,有必要建立以其业务为主线的IT服务管理系统。
同时,提高企业IT系统的运维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同步进行,其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管理流程,包括服务请求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以及服务级别管理等。
下图为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示意图(图3):
图3: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
4. 影响建设工程交易中心ITSM建设实施的关键因素
思想上的认识和变革是ITSM成功建设的前提
ITSM的建设,是对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一次革命,涉及到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受用者工作方式的变革,有时候会受到较大的阻力。所以,在ITSM建设之初,就必须进行全员范围内的ITSM宣传和培训,明确ITSM运维流程的权威性,使广大员工理解、支持ITSM的建设,自觉地适应ITSM流程化管理要求;同时,也要加强与信息业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和用户的联系、沟通,取得企业各级领导对ITSM的支持,避免各种人为干预;另外,实施ITSM对信息化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员的能力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所以,需要信息化人员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认真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ITSM的建设实施,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TSM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一个规范、扎实的信息管理基础,ITSM的实施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为了适应ITSM的要求,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加强,规范化管理,从组织、管理和人员上为ITSM的建设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运维流程的改革和设计是ITSM 落地的根本
在ITSM实施过程中,传统的IT手工式的运维流程需要进行改革和重新设计,但“完美”的流程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和成本低的流程,所以,关注流程实施的成本,简化环节,形成简单、有效,操作性良好的运维流程,并进行后续的优化调整,是流程设计者所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5. 实施ITSM的方法论探讨
ITSM是业界所公认的信息系统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如何成功的引入ITSM,建设可控、高效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在信息化管理运维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信息部门除了要做好信息运维服务外,还承担着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考核的任务;二是信息化工作人员少,信息化建设、运维的要求高,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形下,照搬业界ITSM建设典设,建设传统意义上的ITSM是行不通的。由图3可知,中心的ITSM体系几乎涵盖了全部信息专业人员和主要工作流程,占用了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做到ITSM流程与信息化管理、考核工作相结合,在运维流程执行的同时,完成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考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ITSM融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中,真正带来效益。
按照信息部门对IT管理目标的通盘考虑,IT管理短期目标应是进行IT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支撑业务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IT管理长期目标应是进行IT管理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支持,对IT系统进行定量监控及数据分析,支持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维护一个可以长期安全、可靠、持续运行的IT环境。考虑到中心IT系统的复杂性、业务部门要求的迫切性、建设周期、部门预算和项目风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ITSM系统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见图4)。
见图4:ITSM建设阶段图
四、 结语
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信息运维压力越来越大,建设具有中心特色的、满足中心信息运维管理需求的ITSM体系,是中心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很高现实意义。
通过ITSM客户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心的IT部门可以实现三大转变:
统一IT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接口,建立IT服务中心。
ITSM运维体系可以整合用户管理接口,从一个用户面对多个服务接口,转向统一服务接口面向多用户。IT服务中心接受并解决问题、总协调职能、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监测功能、事件升级的决定并向管理层通知的功能。
规范了信息技术管理部运维流程,提高了内部管理的电子化程度。
ITSM运维体系可以改变登记记录不全面、不规范的现状,完全摆脱了手工登记方式,各类服务呼叫通过ITSM的电子化服务平台―ServiceDesk(简称SD)系统,统一登记到服务呼叫表单,运用SD软件统一管理服务呼叫。利于统计、量化科技人员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平、公正、合理地考核每一名技术人员,提高了信息技术管理部电子化管理水平。同时,知识库管理业可以大大提升中心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项目试运行以来,
缩短故障响应时间,提升IT部门整体形象。
规范信息技术管理部IT运维管理流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保证信息技术管理部对业务系统的服务请求进行及时处理,对重大问题提供快速响应机制,并可以对运维处理情况进行灵活统计和分析,为信息技术管理部领导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所以,ITSM运维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规范运维流程,还可以加强知识管理,提高运维质量,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可计量的IT服务,最终将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中心内外部客户对中心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先杰.ITSM运维体系在电力企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年02期;
【2】ITIL白皮书【D】;
【3】许宏彬. 面向业务服务管理的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研究【J】 《电力信息化》2010年10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金融诚信;社会诚信 ;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健全完善,金融业对于诚信体系的建设愈加迫切。金融诚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金融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等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参与全球金融行业发展的行为实现常态化,客观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健全完善金融诚信体系。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金融诚信问题入手,针对目前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多层次、宽角度提出构建金融诚信体系的建议。
1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是规范金融诚信行为的有力约束工具,针对现有的金融诚信体系运行情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加快诚信立法进程,特别是加大金融诚信方面的立法力度,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在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诚信法律体系,重点健全完善金融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坚持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在诚信体系框架内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金融机构各项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持续加大金融行业内不诚信的行为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于已经发现的金融不诚信现象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规范限期整改;对于处罚法律法规的不诚信行为,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惩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管理权限规范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坚决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确保职能部门依法监管的权威性。
2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网络
坚持大诚信体系建设原则,将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有机融入社会信用网络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机构的诚信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信用评价机制,将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按照评估结果排出名次。第三方机构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严格区分开来,重点加强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资格认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个人的诚信体系,这也是构建金融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引导人们珍视自身信用等级。重点加强以金融机构评级、个人信用体制、金融信用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网络建设,加快完善个人信用方面账户管理、征信机构、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加快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方式、交流平台、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加快完善针对不诚信金融机构的曝光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管理机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入手,首先搞好自查自纠,动态掌握金融机构客户的信用情况,建立完善严格的企业贷款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要建立互相信任的竞争环境,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健康、有序的竞争原则,消除不诚信企业的风险隐患。对于发现的不诚信企业及其行为,要共同抵制其不诚信行为,共同营造互信互利的良好环境。
3建议进一步营造金融诚信环境
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不能单靠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而是需要多部门、多角度、多层次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金融诚信环境的营造是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议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金融诚信环境营造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构建良好运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方面,要重点加大对诚实守信金融机构的奖励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引领等重要作用。在社会上,要努力营造诚信经营光荣的浓厚氛围,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对讲信用金融机构的表彰奖励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财务、审计、资产等有关方面的制度,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在阳光下运行。号召全民参与金融诚信体系建设中来,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诚信体系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全民所享受的金融服务质量的高低。加强金融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自觉遵守诚信经营的规章制度,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和法律的监督制约。
综上所述,当前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大众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现代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各方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始终把诚信作为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生命线”,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元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制设计分析[J].西安金融,2007.
[2]张同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J].现代经济探讨,2006.
[3]朱冬辉.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初探[J].南方金融,200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47 — 02
2009 年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五项金融措施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各地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在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体系建设。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诸多因素直接制约着信用体系建设,日渐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某县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84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74个,服务业专业合作社56个,其它类型合作社10个。全县有4个合作社被评选为全省星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总计19.9亿元,资产8亿元,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通过合作社带动,目前全县实现稳定规模经营面积2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带动劳动力转移14.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信贷需求快速增长,全县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共为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目前农民专业合社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户的信息采集与评定以及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信用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将是以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不仅能够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而且也会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将以信用优先为原则,对运行规范、盈利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支持与扶持力度,提高其运营效率与规模。通过划分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机构必将促使合作社自觉规范自身业务行为,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通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服务者。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民专业合社的信用评价既代表合作社自身的信用,也是每个社员自身信用联盟的集中体现。推进农民专业合社信用建设不仅是合作社自身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信用意识,并提高农民的市场对等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吸引信贷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近年来虽然支农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但远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信用评价系统来了解与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状况,并对评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促其发展壮大。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的几大主要因素日渐成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一、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估指标,统一信用评估标准,并将这些指标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按一户一证登记农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记录,责任到人,确保资料真实完整。要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按时向当地央行征信部门进行备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整体发展。
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推行信贷质量制约与效益激励并重的方式,激励信贷人员适时适量组织发放和收回贷款,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真正方便农户。建议对信贷人员实行贷款投量责任制,按量计绩,按质计酬,鼓励和促进信贷人员多放款、放好款。要根据信用社实际业务量和收息情况,按年核定不良贷款占比或绝对额,按照发放成效制定奖惩措施。激发和调动信贷人员开拓业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确定风险点,重点监测贷款的投向、农户信用等级变化情况、还贷情况、资金需求,及时调整信贷政策,规避系统性风险。
三、完善农户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建议开发农户信用评级系统、小额农户贷款实时发放与管理系统。实现农户信用信息、贷款情况等信息的共享,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也便于日常管理。建议设置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电子化手段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料输入电脑,建立起规范的电子档案,减少人工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
四、正确引导。加强监督
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应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使用的检查和指导,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资金风险。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引导人手,着眼长远,克服短期行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为目标,严格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科学地引导农民生产,避免新的行政干预引发信贷风险。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问题;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在政府主导下群策群力,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及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从纵向延伸的角度,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包括以下要素信用管理行业和信用法律体系。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法律体系有机结合,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转。从横向分割的角度,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三者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有可喜成就,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具体的讲,比如高等院校中的招生舞弊、虚假就业、学术造假、功利教学等不良现象,社会中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资产调查和评估、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咨询及信用法律等工作缺失或缺位,给高校乃至全社会信用造成危害。如何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现状的认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从行业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要把宣传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的工作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电视、通讯网络、广播、报刊、各种会议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措施、法规及实现社会信用的途经,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通过信用体系的建立,让那些背信者、失信者、骗信者的恶名昭然天下,让守信者受到社会尊重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2.制定科学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规划和有效激励约束政策
针对社会信用问题怎样制订政策和制订哪些政策是政府行为的关键。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决不是过去政府中某些领导的“三拍”决策,要实行科学决策,就是要组成专家委员会,让专家参与决策;就是发挥到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实行集体决策;就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按游戏规则决策。这样,才会打造诚信政府,才会有利于建立诚信社会的信用体系。
(2)要制订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信用体系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社会的各阶层和每个居民,更是一个长久大计。为此,上到国家下到企事业单位,都必须确定相配套、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的规划和战略目标。分阶段实施、分类指导,确保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信用市场管理体系、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
(3)制订有效激励和约束政策。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及运行的重要条件,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形成的核心是建立可操作的社会信用的评价标准,如生产上的质量标准,金融业的承受风险的标准等。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褒扬诚信者,惩戒失信者,可调动政府、企事业、个人的诚信的积极性,实现诚实守信的社会。
3.完善社会信用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1)建议制订社会信用法律,将诚实守信的原则纳入法律的轨道。诚实守信的原则纳入法律轨道不仅应是原则,而且还是具体的法律内容。例如:怎样保护债权人的权益,怎样确定商业机密和公共信息的关系,怎样遏制恶意逃债行为,怎样确立骗信、失信量罪的尺度等等。目前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使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等方面失去法律法规的保障,使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受到制约,而且,信用信息使用的范围也产生法律争端。因此必须推进有关信用的立法工作。
(2)建立一系列和信用法律相配套的制度。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市场准入、失信惩戒约束机制、建立信用评估准则、评估管理办法等符合市场规律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4.健全组织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管理
要确立组织机构,实施组织保障,明确社会信用体系管理的职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事业单位,都应建立管理机构,开展信用服务。要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努力营造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家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扶持建立几家大规模、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公司,让其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快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建设,引导社会中介机构诚信经营,完善自律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中介秩序。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公证等事务所,是提供社会公共信用的重要载体,对社会诚信影响重大,尤其要加强自律,严格监管。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尽快研究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开展社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从业管理制度和诚信记录制度,促进信用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建立社会信用的信息公共平台,为单位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依法、规范、统一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通过失信信息广泛披露形成的社会性惩戒,将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比如,新闻媒介公开诚信信息及曝光失信者“黑名单”和“不良记录”,组织群众公开评选“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公信力佳的政府及司法部门等,不断强化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用户及时、准确、高效获取信息。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
此外,还要建设与信用体系相适应的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等,使信用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规范运行;强化管理,包括政府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责任确定,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及定期,个人信用信息的妆集及保密等。
5.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化的社会信用教育
建议把社会信用教育纳入课堂,根据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类型,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不同教育对象,采取有区别的信用教育。学龄前的儿童,要编制通俗易懂的儿歌,连环画等,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受到诚信光荣的教育;基础教育,则要开展知识讲座,开设第二课堂,确定为选修课;高等教育中,要设立社会信用专业或学科,研究社会信用管理的科学,培养从事信用事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非社会信用专业学生,则要成为必修课,同道德法制课一道进行。日常教育中,要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
要发挥教师在信用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讲诚守信,以身示范,表里如一,作学生的楷模。要用自己的诚信品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牢固树立信用观念,真正以信用作为自己终身的行为准则。
广泛开展社会信用教育。鉴于现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人员社会信用知识缺乏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定期采取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提高社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用体系;发展模式;路径选择;总体框架;措施保障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78-04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需要在进一步研究借鉴国外发展模式,认真总结国内试点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破解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信用体系模式框架探索出路,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一、发展模式
理清征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或发展模式问题,有必要从“模式”本身谈起并从中得到启示。从国际角度看,征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征信业发展至今,主要形成了美、欧、日三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商业征信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为主体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信用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完善,征信服务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机构,没有公共的信用调查机构。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界限: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占据了企业资信调查的绝大多数份额;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由三大信用服务机构――全联(Trans Union)、艾可飞(Equifax)和益百利(Experian)提供;在资信评级行业,目前美国主要有穆迪公司(Moody)、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Fitch)。二是以欧洲一些国家为代表的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公共征信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公共信用信息调查机构主要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开设,并为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服务。其信息的获得是通过法律或决议的形式强制性要求所监管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按照对等的原则,信用数据也只向金融机构提供而不向社会其他需求方提供。近年来,欧洲国家也出现了与公共征信系统互补的私营征信局。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以银行协会建立的银行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混合型征信模式。其运作形式是,以银行协会、信用卡协会以及消费者信用协会等建立的会员制信用服务机构,加商业性信用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社会征信系统。日本的征信机构均采取会员制,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均面向会员。另外,征信机构只是如实的登记客户信息,而不对客户资信进行信用评级或任何风险权数的计算。
比较这三种征信模式:(1)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私营征信体系和世界顶级的信用管理公司,并逐渐向欧洲、拉美和亚洲等国家扩展。以私营市场化运作为主,市场的启动和认可是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法则,靠行业的自我管理而成长,利益导向是核心,而政府则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方行为,使各方参与者均能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地开展竞争,信用市场活力旺盛,信用服务效率高。当然美国模式对信用立法和行业监管的要求比较高,并且随着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张,信用风险也不断加大,盗用身份欺诈的犯罪行为比较猖獗,安达信案件使美国的信用制度受到新的挑战。(2)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特征的欧洲模式,以公共征信体系见长,以强制性的公共征信为主,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征信体系,征信机构的存亡,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由于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掌握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中央银行在征信监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欧洲模式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保护金融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但是征信系统不向社会提供服务,不能有效地形成覆盖社会的失信惩戒和风险防范机制。(3)日本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较好地覆盖信贷信用、零售信用和服务信用等领域,但存在征信机构过多,不利于全面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的问题。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征信体系,必须在尊重和借鉴国际惯例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取得成功。考虑到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市场优胜劣汰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要的法律建设和市场环境的培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现阶段,采用政府启动和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或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当然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我国的征信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的实践中,由于不同的理解和自己不同的背景与基础条件约束却形成不同的操作模式或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上海、深圳、浙江、北京4种代表“模式”。(1)上海模式可归纳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上海从金融领域起步,先个人征信后企业征信服务系统建设;先同业后向其他信用领域延伸;由政府指导推动联合征信、第三方中介按市场规律运行,比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颇具实力其联合征信业务有很大影响。(2)深圳模式为法律规范,政府推动,市场化运行。深圳市先以立法规范而后政府推动实践;先依托工商市场主体登记信息数据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同时以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为主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推进个人信用征信服务系统建设;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作为信用体系的基础,授权原银行系统组建的深圳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为主承担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和增值服务。(3)浙江的做法则是政府搭建信用数据平台,营造信用环境,对信用信息的加工则没有限制。在建设推动上,制度先行,信用立法工作较为超前,强化政府信用,提高企业信用,推进个人信用;鉴于企业信用不良问题一度很突出,首先从企业信用入手建设企业信息查询系统,进而向其他领域铺开,同时在信用信息的加工环节体现市场化原则。(4)北京市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市场化运作特征明显。北京以工商信息为基础形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的民营中介机构较多,业务活动较为活跃,只是政府统一推动和协调指导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大量民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苦于没有信用数据原材料而发展较为困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上海。
从上述4种代表“模式”和全国各地信用征信建设发展情况看,大多数属于“政府驱动型”模式,政府不仅是征信市场的监管者,而且是征信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有的还直接参与发起设立信用评级机构。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信用体系框架,但是,这种运作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从信用信息的采集到加工都有着很强的政府行为色彩,信用市场的效率公平权威性难以保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也不同,不可以按统一的模式来发展信用体系,但是,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方式就是要坚持市场为主导的正确方向,政府不能直接或间接介入商业化过程,以免走以前国有企业的老路和形成新的行业垄断。应坚持政府指导推动联合征信,独立第三方中介按市场规律运行。信用体系建设也不能政府“一头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公民和信用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尤其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信用服务。不过,由于信用服务行业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能实行完全的自由竞争,必须坚持特许经营。我们应在上述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和实践我国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发展模式。
二、路径选择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下一步应该如何积极推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全国各部门和各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看,目前信用数据的部门垄断和采集困难是制约信用市场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障碍。
从本质上讲,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它以有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专业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通过成熟的市场主体为市场提供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信用服务为手段,创造一种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向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信用体系应该包括有效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和发达的信用服务业,信用服务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关键性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不仅要建立权威、强大、统一、完整的数据平台和查询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发达的社会中介商业性信用服务业,由成熟的市场主体为市场提供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信用服务。而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两方面的重要建设都需要实现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所以,信用数据的有序开放和依法采集成为目前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选择。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信用信息系统大致分成为三块: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建设的同业信用信息系统,如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及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企业行为警示系统、税务信用等级信息系统、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法院诉讼记录系统等;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建立的区域信用信息系统;三是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建立和积累的数据库。目前,除个别小范围的试点地区和企业外,这三块信用信息系统之间互相分割,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银行系统没有非银行的信用信息,区域系统有的没有银行的信息,中介机构建立的数据库规模小覆盖面有限,数据项不全。由于目前信息渠道分割与垄断,不仅强大、完整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不起来,进而也使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失去基础信息数据支持,已构成社会联合征信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打破信用信息封锁和垄断,实现信息公开和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和推进联合征信是目前的主攻方向和必然选择。
其推进的路径:一是从宏观层面或纵向讲,国家各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要互相公开和共享;二是从区域层面或横向讲,地方政府主导建立的信用信息系统要不断向更大的经济区域乃至全国范围拓展融合,共建共享。其推进的内容:一是实现信息公开披露和共享,促进建立若干强大、完整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二是通过信用信息依法、有序向中介机构开放,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活跃。其推进方法:一是通过全国的统一规划和法律制度安排,保障促进信用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共建与共享;二是通过进一步鼓励、支持和扩大地方、经济区域信用征信体系建设试点,有效强制突破信用信息分割的羁绊,促进信用信息开发和信用体系共建与共享,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终实现全国部门、区域间信用信息的有效连接,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并逐渐统一信用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达到全国征信体系统一。
当然,在上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推进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银行征信系统与其他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以及中介机构的关系。(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和核心。总理曾专门批示指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从信贷征信起步”,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由人民银行推动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顺利实现全国联网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实现了成功的起步。(2)鉴于央行信用信息数据库体系还是一套内部系统,在信贷征信成功起步的基础上,应适时和尽快拓展征信领域并最终扩展到全社会,向联合征信发展。并且银行为了能给客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应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与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系统和相关征信力量。(3)逐步形成银行征信及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既独立存在,又与联合征信系统及众多第三方中介商业性征信服务机构合作竞争共赢的格局。其主要理由和依据:一是鉴于历史形成的银行征信信用系统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目前社会上不同程度存在的银行征信也完全转化为第三方征信的认识,恐怕是不太现实的。二是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是正确的。三是也符合国际惯例。经过170多年形成的世界三大信用征信模式中,欧洲模式凸显了央行及银行征信系统的优势地位作用;日本模式则是以银行协会建立的银行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竞争发展的混合型信用征信体系。我国是后起的征信国家,要形成后发优势,所以必须既要吸收欧洲、日本模式的合理成分,又要强调美国模式的市场机制及第三方中介商业化的活力作用优势。
三、总体框架设想与政策措施保障
(一)总体框架设想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我们归纳总结提出如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信用体系总体框架设想:按照法规规范、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特许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以信贷征信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以行业协会自律为前提,以信用管理法律为依据,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服务各具特色、合作竞争有效有序、健康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制度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二)政策措施保障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配套建设,联合推动。国外征信和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一是全民现代信用意识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二是完善的信用立法体系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三是发达的信用中介机构和完善的征信市场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四是政府的支持推动和市场化运营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五是健全的执法机构和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以上几点也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需要继续努力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配套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鉴于这方面的文献较丰富,在诸方面已有原则性的讨论,不再作全面的展开论述;同时由于信用立法的极端重要性和我国《征信管理条例》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论证中,这里仅就信用法规体系保障建设问题谈些意见和建议。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运营全过程都需要法律、法规支撑。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深圳出台过关于个人和企业征信方面的地方专门法规,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使得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大量可以开放的信息封闭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部门之间因缺乏法规约束而难以协调。当前制约联合征信开展的瓶颈问题是缺乏强制公开信息、有限制披露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法规。根据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和欧盟的《数据保护纲领》、《个人自动文档保护公约》等是所在国家和地区信用立法的核心。而目前人民银行起草、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征信管理条例》(简称《条例》),主要是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界定,体现了征信市场监管者立场,而对于信用信息占有者只有提供、披露义务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强制力。《条例》也缺乏信用信息开放范围、采集方式、信息处理和传播限制的界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些现行相关法规也亟待修改和补充完善。比如,我国仅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刑法》中虽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并未对社会信用制度和体系的构建进行立法设计。在政府开放必要的企业和个人资信信息和数据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从而制约了社会信用数据的开放和联合征信的进程。建设征信和信用体系应该有法可依,要加快法规建设步伐。由于我国征信业发展历史不长,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许多相关的现行政策法规尚需要修改,因此制定全国性专门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建议将人民银行代国务院起草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尽快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争取早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建议该法规应规范的重点:一是强制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部门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向信用中介机构开放;二是规范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三是加强信用行业管理,监督中介机构,制裁各种违规行为;四是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权和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立法实践和征信的国际法律,制定出台国家信用基本法,为信用管理确立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公平享有信用信息和促进与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Pagano,M.,and T Japelli. Information Sharingin Credit Markets[M].Journal of Finance, 1993.
[2]Jappeli , Tullio , and Marco Pagano.“The Role and Effect of Credit Infornation Sharing in a Market Economy”[M].Federal Reserve Buletin, 1999.
[3]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6).
[4]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如何整合信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49).
[5]曹文炼,李海鹏.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OL].省略,20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