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综合管理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管理规范

第1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M933.4 文献标识码:A

导致电能计量装置出现误差的装置只要有互感器、电能表及二次接线部分,对这几部分造成的误差统称为综合误差,也就是说,综合误差等于互感器合成误差、电能表误差及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降压误差三者之和。而在实际计量装置中,电能表误差可以将其误差调至最小,与运行参数无关,而其余两种误差类型则都和运行的参数相关。为了将综合误差降低,需要在计量装置的选型及改造上,所用设备首先要符合规范的要求,根据符合要求,选择合适的准确度等级,并且要进行测试,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定与轮换管理。对于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而言,其合成误差只要在负荷范围内都可以用准确度来控制,但是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降下造成的误差在综合误差中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可以通过互感器、电能表的选择进行补偿,以此方法来降低综合误差。

1 综合误差分析

1.1三相三线电能表计量误差

对于三相三线电能表计量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Ia+Ib+Ic=0,这一条件在三相三线系统条件下是可以满足的,其正确计量不受负载是否平衡的影响。而综合低压配变台区为三相四线系统,如果配变负荷平衡时,这一条件是可以满足的,电能表计量也不会产生误差。然而,实际情况下,三相四线系统中的负荷是难以实现平衡的,特别是在郊区,三相电流之和为零的条件基本满足不了。受不平衡的影响,中性点普遍存在电流,这就使得电能表在计量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附加误差。

1.2三相负载失衡导致的计量误差

虽然在低压三相四线系统中也采用了三相四线三元件电能表计量,但是经常会出现由于三相负载的不平衡现象造成三相四线电能表计量出现不平衡误差,有时负载出现极不平衡时,对电能表计量的准确度有严重的影响。

1.3三相四线电能表接触不牢固产生计量误差

在记性电能表的接线时,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电能表中型线线端钮接触出现松脱的现象,这一隐患在实际中也很难被发现。一旦出现这种错误,在电能表中,电压线圈公共接点处就会和系统中性线产生悬浮电压,如果这种悬浮电压出现,就会使电压线圈上的电压和实际电压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电能表进行计量时,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出现误差。

1.4电能表逆相序接线导致的计量误差

三相电能表的校验应该按照正相序进行,使用也是一样的。如果在校验或者接线时采用逆相序,那么计量时就会出现附加误差。

1.5电流互感器非正常使用导致计量误差

(1)准确等级不当导致误差。由于电能计量装置受电流互感器准确等级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上,要选择准确等级适合的,尽量寻找使用宽负载电流互感器。一般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对此都会疏忽掉,认为宽负载电流互感器与普通互感器相同,而在选择时出现错误,导致计量装置出现大的误差。

(2)变比不当导致误差。对于部分计量点而言,由于电流互感器变比普遍存在偏大,导致计量出现较大的误差,主要原因在于配变负荷过低,导致运行点离电流互感器的额定值过大造成的。工作人员在对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进行选择时,没有按照实际用电负荷去选择,或者因为用户的用电需求量发生大的变化,负荷发生变化,导致高负荷电流互感器在低负荷下长期运行。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要对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适当进行调整,降低计量综合误差。

(3)外接负载导致误差。运行参数中,与电能表有关系的只有电流互感器的铁芯导磁率及外接负载。因此,降低误差的方法是增大导磁率或者是减少电流互感器的外接负载。现在,很多计量点由于二次引线截面小、引线长、电阻大,在长时间的低负荷状态下运行,造成导磁率较低、外接负载过大现象。使得角差和比差都过大,与准确度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通过缩短引线、降低电流互感器外接表计数量、降低接触电阻,增大引线界面等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计量误差。此外,对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适当的降低,提高运行点铁芯导磁率,也可以达到降低误差的效果。

1.6装置安装不合格导致计量误差

对计量装置的安装,如果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对安装工艺流程没有严格把关等,也是造成计量误差的原因之一。例如如果接线没有接牢固,就 会造成接触电阻变大,电流互感器的外界负载相对也就变大,导致了误差的增大。部分计量点在施工中,对工艺不注意管理,电能表安装时倾斜角度过大,造成误差的产生,尤其是在低负荷的时候,这种原因导致的误差尤为明显。

1.7温度变化导致计量误差

如果环境温度发生了改变,感应电能表的制动磁通也需要发生改变,电压、电流的相位角及工作磁通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附加误差的出现。有温度导致的误差和功率因数有一定的联系,包括相位温度误差、幅值温度误差等。由于低压电能计量点多数都设置在户外,冬季温度较低时,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影响较大,是计量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 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规范化管理

2.1严格执行计量规程要求

首先,在电能表的选择上要以精度高、稳定性好作为标准。现阶段,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功能电子表的功能日趋完善,其误差基本呈线性,相对稳定。一台电能表可以同时具备正、反向有功、无功四种脉冲输出、电能计量、追补电量及失压记录等功能,并且其功耗较小、承载能力较强。

其次,根据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误差,进行合理的组合,尽可能的降低互感器合成误差。组合的原则是尽量的配用两种互感器比差符号相反、角差符号相同、大小相等。这样,合成后的互感器误差就可以忽略,只需要对互感器二次压降误差以及电能表自身误差进行调整就可以达到降低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目的。

第三,二次导线的选择。在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基础上,对二次导线的长度和截面进行选择。在规定的电压降基础上,给定导线的长度;在一定的负载下,给定电缆的界面面积。

2.2计量方式的正确选择

对于电能计量装置接入中性点绝缘系统,要采用三相三线电能表,如果是两台电流互感器,那么二次绕组最好是采用四线连线;对于中性点的有效接地系统,电能计量装置最好是采用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接线,对于三相四线制电能计量装置,如果是三台电流互感器那么二次绕组和电能表之间的最好采用六线进行连线。如果是纯动力负荷,在计量方式上可以选择三相三线V型接线方式。如果是一般动力用户或者是综合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处,在计量方式上适合采用三相四线Y型接线方式。

2.3对电流互感器变比的合理选择

一般情况下,要求正常负荷电流占据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60%左右,绝对不能小于30%,可以选择变比较小的电流互感器或者是采用二次绕组带有抽头的电流互感器。

2.4对计量装置综合误差展开分析

在设备没有投入运行之前,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误差以计算的形式得出数据,然后制成表格,进行周期性校验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电能表进行调整,以此最大限度的降低计量综合误差。与此同时,按照计量规程相关规定,对互感器、电能表等设备进行周期性的轮换和检查工作。

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某市北郊地区两万多用户进行研究,通过对综合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来自互感器、电能表及二次接线部分,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对提高计量准确度的方法进行探索,实现了降低综合误差的方法,使供电企业及用电用户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贾洁,刘彤军.减小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方法[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6(2).

[2]刘岩,尚哲.电能计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22).

[3]冯凌,侯兴哲,周华勇.三相高压计量箱误差影响量探讨[J].电测与仪表 .2010(12).

[4]陈幸花.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分析及应对措施[J].活力,2009(22).

[5]郭琳云,尹项根,张乐平,胡顺.基于高压电能表的计量装置在线校验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12).

第2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 综合管理 高血压 社区 防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060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并不乐观,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三低”、“三高”、“三误区”(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误区:不愿意服药、不耐受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的状况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善。运用综合管理方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制,认真贯彻《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运用JNC7[1]的新理念来指导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特进行此项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城区常住人口近5万,对已建立了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研究对象为家庭健康档案提供的确诊45~85岁高血压患者986例中随机选择200例。

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标准,由二级及以上医院确诊。

研究方法: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全科医师承担本次研究。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首先,在综合管理干预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血压测量、对高血压病知识认知状况调查等;然后,运用JNC7的新理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采取群体和个体相结合进行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值;最后,再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与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前基线调查相同,将这些结果和每月一次血压值一同纳入分析,比较综合干预和管理前后研究对象血压及其他调查项目的差异以评价综合干预和管理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 果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研究对象共200例,其中2例因迁居而失访,实际全程随访198例。研究对象男100例(50.51%),女98例(49.49%),在高血压三级管理中分别为一级管理91例(45.96%)、二级管理75例(37.88%)和三级管理32例(16.16%)。

研究对象血压值:通过综合干预和管理,与综合干预管理前相比,高血压病各级管理患者血压值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中一级管理对象从第3~4个月、二级管理对象从第2~3个月、三级管理对象从第7~8个月开始,SBP和DBP与基线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我国社区高血压防治现状不容乐观: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除非合并急性并发症及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需要专科就诊或住院,其余均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门诊救治,单纯依赖药物和护理均不能长期控制血压[2]。

运用综合干预和管理方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治行之有效:通过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从源头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使得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种新型的、有效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防控高血压疾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特别是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科学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一年的高血压病患者综合干预管理,患者的血压值均有显著降低,而相关知识认知得分有显著增高,说明运用综合干预管理办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应加强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社区责任医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按危险分层量化预后和评估危险度,进而制定个人健康指导计划,通过全科医师随访和指导强化对患者个体化行为干预,使患者主动地改进不良行为方式,自觉维护治疗并采纳有益于康复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使患者治疗高血压的依从性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提高疗效的效果[4]。本次研究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体现了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中的地位,取得了预期的研究结果。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依据,是各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必须依赖的主要中坚力量,他们较之大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生更贴近居民和患者,更直接、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服务,是社区居民(包括患者)健康的守护人,因此,应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高血压预防知识问答——介绍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全国联合会第7次报告(JNC7)[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6(2):218.

2 张年芳,许燕轻,周华.契约式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53.

第3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临床教学 管理 质量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生独立工作和动手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起始点,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实习的效果。总医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现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11个单位的实习生临床培养点,年接收各医学院校共200余名临床实习医学生,为了加强和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近来年我院在总结原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变革求新,对临床教学管理进行不断规范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1、健全完善教学组织

为保证教学质量,本院专门成立了由副院长牵头的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包含医务部机关、临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负责制定带教方案,落实带教计划,定期征求意见,随时解决带教中的困难。各科室均成立了由主任、住院总医师和带教老师组成的带教领导小组,负责带教工作的管理、实施,使临床教学工作层层有人管,确保了实习计划的落实。

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2.1 认真筛选教学秘书

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我院于2006年实行教学秘书制,选拔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娴熟、临床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职医师或高年主治医师担任教学秘书,协助科主任做好实习生教学工作,提高了临床带教质量。

2.2 大力培养带教老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层出不穷,作为临床带教者,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才能掌握最新技术和动态,并传授给学生。因此,我院下大力气狠抓带教老师的自身建设。一是每年在医学生来院前,举办师资培训班,组织带教老师学习各项职责、管理条例及带教工作方法等,并邀请优秀带教老师介绍带教的经验与体会,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二是支持和鼓励教学骨干参加学会举办的各类短期培训班及院内外新业务、新技术的讲座,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三是逐步实施英语查房,已在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实现英语交班查房,并在部分基础好的科室实现英语病例讨论和交流,提高带教老师综合素质。

3、完善各项教学制度

近年来我们根据各培养院校的实习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实习生教学计划、教学秘书职责、带教老师职责等各项制度。开展教学双向评价活动。一是学生出科时对老师进行评价,教学秘书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带教调整,对反馈较差的带教老师取消其带教资格。二是定期召开座谈会,在实习期间,医院定期召开医学生和主任及教学秘书座谈会及教学小结会,广泛征求医学生和带教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三是医务部定期下科室检查带教落实情况,了解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工作表现等,并利用机会进行反馈,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四是科室教学秘书在医学生出科前组织总结,收集学生对带教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指出实习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和未来努力方向,有效的提高了教与学质量。教学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4、严格实施岗前培训

每年对新到医院实习生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为期一周。由政治部门进行“院史文化、医德医风”讲课;医务科作“遵守规章制度、注重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和病历书写规范”讲课;感染控制科作“院内感染防控知识”讲课;急诊科作“心肺复苏术等急诊流程知识”讲课;临床科室作“体格检查、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室无菌要求”等讲课。提高了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无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稳步顺利的走向临床。

5、合理安排实习计划

医务部根据各培养院校实纲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并结合科室特点安排固定的操作考核内容。学生不得随意延长、缩短实习时间或自行调换科室。带教科室当医学生实习结束时应对其进行操作考核和专科理论考试,并根据院校要求完成1—2篇病历。医务部制定统一的实习带教手册,内容包括入科教育、周安排、工作表现及考试成绩等,以促进带教教师全面掌握医学生实习情况。医务部不定期组织对教学计划落实情况的抽查,确保计划落到实处。

6、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第4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

建设规范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级工会组织切实重视和改进并完善工会的基础会计行为,逐步规范财务会计管理,从而促进各级工会组织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保证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2013年5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修订并颁布实施了《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经过三年多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各地工会组织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能力不同,各级工会组织在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新思维

关于建设规范化的财务会计管理,绝大多数工会组织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剖析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寻构建规范化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内涵以及“道德”“规范”“法律”之间的关系,殊不知这也恰恰会影响到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和成效。(一)何为“规范”规,即尺规;范,乃模具。对于规范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理解。规范可以是名词,释义是明文的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如“管理规范”“道德规范”;还可以作为动词,释义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如“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综合多方面资料,结合当前国家对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各级工会组织要想实现规范化建设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中落地生根,并将之固化到全体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人员心中,最终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行为指南,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必须对“规范”的含义和内容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简单地说,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规范就是责任,就是使命,就是担当。只有实现思想规范化,才能做到行为规范化;只有实现财务规范化,才能实现会计规范化;只有实现顶层设计的规范化,才能实现下级执行的规范化。归根到底,思想的规范化才能引领行为的规范化。而思想的规范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高尚的道德、纯洁的心灵、坚定的信仰(信念)、顽强的意志力、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作为各级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必须树立“规范”问题的新思维。(二)“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对于“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通俗地说,财务就是资金的收支运动;会计就是主要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于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系统的经济信息,对财务活动或者资金运动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手段。“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可以描述为:财务是会计的内容或对象;没有财务活动的发生,就没有会计的存在;会计是对财务的核算与监督,也是对财务的管理服务。基于财务与会计紧密融合的关系,二者组合为“财务会计”。(三)“管理规范”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很多人对“管理规范”与“规范管理”之间的关系认知是错误的,这就必然影响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组织实施。“规范管理”是动词性短语,“管理规范”是名词性短语,二者有明显区别。“规范管理”是实现“管理规范”的手段、措施、路径;“管理规范”是“规范管理”的目的、结果、标准[1]。(四)“道德”“规范”“法律”的关系除了以上三种关系,还必须辨别清楚“道德”“规范”与“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道德”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最强,是人们品质修养达到一定高尚境界、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行为约束,是经济社会中规范人类行为的最高行为准则与规范,其最显著特点是高度的自律性。现实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人的道德水平尚未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因此,目前来说,“道德”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尚不能完全显现。“规范”即“规范管理”的简称,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介于“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行政上的强制性和某种程度上的自律性,但其强制性要略逊于法律,其自律性则远远地逊色于“道德”。“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按照一定法定程序批准和颁布的、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守的最低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人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其对“管理规范”的作用和效力主要体现为严酷性和强制性。纵观“道德”“规范”和“法律”三者对“管理规范”的作用、效力及特点,“道德”是温暖的,“规范”是中庸的,而“法律”是冷酷的。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程中,“道德”“规范”和“法律”三者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规范”不能替代“道德”,更不能替代“法律”,但“规范”能吸纳自律性“道德”的大爱和人性的温暖,能适度地抵消强制性“法律”的冷酷无情和负面影响,其作用和效力是“道德”和“法律”无法替代的。工会财务会计的负责人和从业者不仅要培养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制定并严格遵守各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而且要敬畏财经方面和《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效分析

为了提高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必要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效进行分析,从而构建规范化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则。(一)实现会计的目标工会财务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对工会事业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改进和加强工运事业服务。一是反映各级工会组织在工会事业中的财务状况、经费收支成果;二是反映各级工会组织对工会会员、上级工会和政府委托的工会经费的收、管、用的效果。会计基础规范是各级工会财务工作的核心工作。规范财务会计管理,必须从基础财务会计工作抓起,要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从对各级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调研看,不少基层工会财务工作仍十分薄弱,存在原始凭证随意丢失、不按规则装订和保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账目不清等现象。这样的财务会计工作很难做到为工运事业服务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是整个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务必引起所有财务会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规范工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工会法和工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工会组织财务会计管理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工会经费寄托着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关系着职工的生存、发展、改善和提高;工会经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好坏必须通过工会财务会计提供的真实信息予以反映。因此,只有规范管理工会财务会计工作,才能提供工会经费收、管、用等方面的真实的财务信息[2]。这既是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进行工会经费管理决策的需要,也是维护和保障全体工会会员及其家属基本权益的需要。27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完成工会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6条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工会组织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不仅严格维护全国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要肩负着政府和全国所有职工的重大历史使命———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良好秩序、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级工会只有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收缴经费,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只有按工会法和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专项经费的用途用好资金,才能使工会的有限经费充分发挥出最大效益。而这些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工会财务会计的载体———账、报表等形式予以反映,这些会计行为也要得到有效监管。只有规范管理工会的财务会计行为,才能真实地考评各级工会组织在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反映经费的收缴、使用和保管情况。为各级工会组织履职尽责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也是保障工会职工合法权利的需要[3]。如果财务会计工作不合规,财经纪律松弛,账目管理混乱,这样的工会组织很难想象能够完成政府和工会职工委托的使命。(三)履行工会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会财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规范,如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同时,还要严守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圆满完成各级工会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工会财务人员是工会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会计基础工作是其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要认识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规范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最基础性工程,而且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不仅是各单位的内部管理行为,也是社会的管理行为。在对某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中,不少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均存在不按《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工会财务会计规范》的规定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原始凭证随意丢失等现象。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会计基础薄弱最终必然会导致财务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这不仅仅会损坏工会财务会计队伍的形象,而且会诱发财务人员犯罪,从而给工会行业的财务工作、甚至国家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对工会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坚持制度化,能有力地促使工会财务人员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从而顺利地完成各项财务工作。因此,工会的财务会计人员是规范化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工会财务人员应自觉地学习和领会《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等法规制度的各项规定和精神,吃透和掌握各项政策方针的真正内涵,正确地熟练处理各种工会业务,把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精湛的业务技能充分施展在平凡的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

三、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路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财务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级工会组织的实际情况,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体现为三项工程。(一)基本工程:摸清家底,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具体要求,做好具体工作部署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建由专家学者、各级工会财务管理人员、政府审计部门的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人员组成的调研队伍和调研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其次,要做好调研人员调研前的培训学习和纪律要求,特别要重点强调调研的必要性,不仅要查清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改进,从而达到规范的目的。再次,要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各项预案,做到有备无患;最后,要召开市一级的所有工会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者的调研前会议,传达调研的目的、要求、纪律和方案的组织实施。(二)核心工程:狠抓学习培训,着力提升工会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习培训是提升财务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必经之路。各级工会组织务必要重视学习、常抓不懈。首先要明确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建议学习和培训《工会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规范》等等。通过学习法规和规范,不仅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其要明白,规范和制度是约束和抑制犯罪欲念的“牢笼”、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只有敬畏才能严格遵守。其次是制定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比如组织各个县市工会、基层工会组织等等不同级别的财务人员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条件允许的,可以利用政府管理的媒体,在全37赵健: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问题探讨市进行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普及宣传和学习。最后还要对学习和培训的结果进行公示,做好组织验收,实行严明奖罚,并和各级工会组织的下拨经费挂钩,与各级工会组织领导的政绩、业绩甚至经济利益挂钩。只有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脚踏实地、细致入微地抓学习和培训,才能使规范化建设不再是梦想。(三)实质工程:加强财务管理,狠抓责任落实强化财务管理、狠抓责任落实关键在于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包括财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财会制度的建设以及标准业务流程的建设。2.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用制度约束权利和行为,把权利和行为关进制度的牢笼,才能保证财务会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的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建立适应本级和本地工会组织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组织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建设:考评范围和标准的建设,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的建设,最后是实行责任追究的建设[4]。各级工会组织在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中的责任越来越重要,迫切要求加强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赵健 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永江.关于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1(5):15-16.

[2]易佩富.刘友勇.四举措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中国工会财会,2011(1):32-33.

第5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

引言

档案管理是指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档案的活动。档案记录着一个国家、公司和单位的历史沿革,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单位、企业职能活动的过去的整体面貌,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资料参考和利用。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保证。新时代的背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运用科学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才能使档案管理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然而,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管理的理念落后,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

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些也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阻碍。为提高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水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实现档案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一、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档案是一个单位发展、建设的重要无形资产。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更是刻不容缓。要使档案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做好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档案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档案管理工作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对于单位做出各项关键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可以为今后档案资料的查找和利用提供方便,为单位的信息收集具有巨大作用,才能发挥档案最大化的贡献,成为单位信息来源的动力。

二、目前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1档案管理观念落后,重视不够

档案管理工作者在观念认识上比较落后,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只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保管好就行,处于了一种松懈、安于现状的状态,落后的档案管理观念,缺乏现代化创新意识,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进程,使得单位不能很好地利用档案中有用的信息资源。由于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重视,工作的条件和场所很差,每天重复着琐碎繁杂的工作,工作人员无法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产生自卑心理,对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有一定责任心,工作认真、细心、严谨的岗位,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然而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多数综合素质偏低,新时代新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的要求更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问题更加严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和重视,安排一些年龄偏大、兼职、新调动人员做档案工作,导致档案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但是,科班出身的档案管理人员数量极少,而且薪资待遇不高。这就导致极少的专职人员流失,更加影响了档案工作的信息开发和编研,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难以进一步发展。

3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设施陈旧

同样由于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足,财力投入偏少,使得陈旧的档案管理的设施得不到更新,基础设备缺乏,很多档案室存在到不到规定的安全指标,建设不规范、不标准,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大多数单位的档案室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跟不上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没有对档案工作信息开发和编研的意识。有些档案室随配置先进设施,管理人员却不利用,使其搁置成为摆设,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就流于形势,没有实际的操作和利用,因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三、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1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管理体系落后的不足。完善的档案制度,增加档案管理的有序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管领导职责的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兼职档案员工责任制、档案整理归档制度、档案借阅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安全制度等。各项档案规章制度的条文应简明而严密,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改善和充实。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即可以利用最小的人力、财力、物力将档案室管理得井井有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加快档案规范化的进程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档案人员自身要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积极参加培训,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探索和创新出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性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就是枯燥乏味,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对提高服务水平有很大帮助。从而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3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确保档案安全

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既是档案保管的基本任务也是目的。自觉贯彻《档案法》和各项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密规定,认真做好档案室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档案保管工作要做到“三不”:不丢、不坏、不乱。不丢,就是避免档案因工作疏忽而使其遗失或被窃,保证档案实体和内容的安全。不坏,是指档案在保管的过程中完好无损,不会因物理、化学、生物等不良因素而使其损坏。同时,应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井井有条,档案保存有序,排架整齐规范, 有目可查,有章可循。档案保管的工作是艰巨的,同时也是光荣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以保证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4强化档案信息化,发挥档案信息功能

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档案工作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的建设,有效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因此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增加档案室的硬件设备,引进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的程序和设备。完善档案管理有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的转变,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同时促进了规范化的建设,改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形成电子信息档案,以便更加便利的查阅和利用,从而可以提高档案查阅的效率,长期来看,可以节约档案管理的费用,明显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对于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变对档案管理的观念误区,加大重视的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和体系,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以促进新时代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使档案管理早日真正地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蔡金艳.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01).

[2]张萍.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2(03).

第6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一、健全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镇综治办、各村(居)要加强应急值班室建设,完善值班工作制度和突发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坚持24小时专人值班和驻村(居)领导在岗带班,强化重要节会、重大自然灾害等重点时期的值班工作,推动应急值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全镇应急值班系统通讯畅通。

二、不断强化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各村(居)要在2015年6月前向全镇中小学生、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有关单位发放《市应急管理宣传手册》;要进一步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纵深推进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等应急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提升干部群众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镇综治办、安监站等有关部门要履行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牵头作用,认真组织各村(居)、企业、学校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加强督查,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市、市组织的考评验收。

四、逐步加强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储备

镇综治办和各村(居)要安排必要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经费,科学储备所需应急物资装备,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动态管理,确保各类物资装备在急用时能迅速找得到、调得出、用得上。充分利用好市工程机械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工程机械资源优势,加强应急工作交流,健全完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和水平。

五、着力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镇半专业扑火队、各村(居)民兵分队等队伍的人员力量配备、培训和训练,定期组织开展实战演练,着力提高各类队伍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六、积极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和演练工作

各村(居)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村(居)应急预案、学校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要严格按照不同预案要求,组织开展实战性强的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适时开展无预案演练,在演练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预案科学性、可操作性。各村(居)要在4月24日前将村(居)应急预案、辖区内学校应急预案交到镇综治办。

第7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标准规范;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支撑各级政务部门行使职能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基础,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可靠的重要前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的工作原则之一。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内容,在山西省政务外网建设的同时,进行了有关标准规范的编制。

一、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框架

本标准规范总体框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附录三部分,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五个方面15项(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

网络方面的标准规范是本项目建设的重点内容。内容涵盖网络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网络管理标准;

安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是如何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

应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在目前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需求情况下,参考相关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制定;

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涉及外网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等各层面的技术和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在外网项目建设阶段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建立在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需要的相关标准、规范等。

图1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图

二、本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内容

(一)内容选择原则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主要内容选择的原则是:

坚持国家已有标准为主、制定为辅的原则:所选指标元素都要求符合国家统一的技术路线、符合国家外网体系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修订或制定适合本省政务外网特点的、专用的、不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冲突的标准规范。

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指标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发展的差异、省内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分多个级别制定标准,供不同市县选择参考。

需求主导、急用先行的原则:考虑到目前电子政务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标准化工作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坚持急用先行的原则,密切结合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标准化工作的优先顺序,以便使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能够有效地为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随着政务外网的发展和建设运维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该标准体系。

重点加强省级平台标准编制和网络接口的标准化编制:由于外网建设将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和系统,并且外网需要实现与互联网安全可控的逻辑隔离,因此系统间的隔离、互通和互操作等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强调对网络接口,特别是互联网逻辑隔离接口的标准化工作将有利于在复杂、异构系统的互通和互联工作环境中实现系统的互操作,以确保省市县三级政务外网之间、各政务部门网络之间、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技术标准9项。其中涉及安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涉及网络和应用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以下是本次编制的内容重点。

1.《总体结构》包括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体系结构、总体技术框架、网络模型、统一平台设计、接入范围、网络关系、访问方式、省市县各级网络结构等。

2.《网络互联与接入规范》包括市级节点和省级政务部门政务外网与省政务外网的互联要求及政务部门纵向专网的接入要求。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要对政务用户接入各级政务外网的流程做出指导。

b.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类“王”字结构,对各级平台间的互联和接入都要做出指导和规定。

c.对纵向VPN业务的互联和接入做出指导和规定。

3.《IP地址和域名管理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外网地址、专网地址和私有地址的分配原则、编码范围、命名规范及IP地址和域名的注册、变更、撤销流程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结合本省实际,在标准中给出对全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管理流程的参考,特别对上下级之间的分工和审核流程做出规定。

b.结合政务外网业务类型和业务范围对本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分配做出规划。

4.《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接入平台运营商接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运营商接入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实现和设备选型要求

5.《设备选型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选型的技术要求和命名规范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充分考虑市县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将设备选型要求和各类设备指标分成几个不同的适用范围档,并对不同档的设备指标分别给出指导。

6.《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结合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实际情况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规则等;

7.《机房建设规范》是为了统一全省各级政务外网机房建设标准,确保政务外网设备安全、运行可靠而制定的标准。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对省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和市县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要求的不同,在标准中给出两档指标作为不同适用范围的参考。

b.在指标中要对各级外网的部门接入用户机房标准给出指导。

8.《综合门户网站设置及风格展示规范》对政务外网内、外门户网站名称、网站定位、服务对象、域名规划、栏目设置、页面布局、功能要求、风格特色和开发技术等进行了规范;

9.《山西省市、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参考标准》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节点的建设提供基础网络规划和设备选型参考,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本省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国家有关要求确定各级外网的安全保护等级并在标准中给出指导。

b.综合考虑等级保护要求和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技术路线等要求,在标准中给出市县外网的参考拓扑结构,并给出参考设备部署和预算。

(三)管理规范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管理规范5项。与外网项目建设阶段有关的内容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与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有关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

1.《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编写时结合了几年外网运维的经验,主要从保障省、市、县(区)三级政务外网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等方面考虑,目的是促进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健康发展。

2.《数字证书应用及管理规范》考虑到各级节点的RA中心和LRA中心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党政机关提供属地化电子认证管理和服务,指标选择的出发点是保证电子认证工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3.《安全运行维护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政务外网安全运行维护制定的管理要求。

4.《运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重点是针对政务外网运行服务制定的管理要求。

5.《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主要是政务外网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档案管理规范要求。

(四)附录内容

附录《政务外网基本术语参考》从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分类整理收录了有关政务外网常用术语及缩写词约140条,便于约定和查询。

三、编制经验

(一)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成效,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外网工程办成立了《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制组,成员由省经济信息中心相关部门的技术业务骨干及省内有关专家组成。

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规划、框架构建、技术路线拟定等前期工作,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

在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邀请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参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标准编制的方式、规则提出参考意见。

(三)采标为主,制定为辅

优先采用国内外相关的技术、业务标准,集中精力制定符合本省外网特点的具体标准。

(四)加强沟通与反馈

对于一些暂不具备条件制定标准规范的工作,依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建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程开展相应的工作。

(五)建立标准应用试点

利用试点对标准适应性进行检测,并根据实践检验不断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以保证标准规范能最好最贴切地指导实际应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六)专家审核把关

为了进一步提高标准规范的编制质量水平和实用价值,避免重大事项的遗漏和重大问题的出现,编制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审核组,对已编制的各项标准初稿进行了由下至上、由内至外多层次的审核修改。这些专家的审核意见对本标准规范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创新与突破

本标准规范编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制定标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行政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现行的一些标准指标较宏观,各省的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因素。因此,编制时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市县电子政务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国民信息能力和素质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各级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积极探索外网平台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跟踪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最新成果,遵循国家政务外网的总体路线,坚持急用先行、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让标准更加合理。

本标准规范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编制内容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等,并加强标准宣传贯彻,深化标准应用,形成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切实发挥标准规范对我省政务外网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确保政务外网的统一性。

五、意义与价值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在这样一项横跨各部委办局、纵深至地方基层单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可以使整个工程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高效和健康发展。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通过电子政务外网良好效能的发挥来体现。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用于指导省、市、县(区)的外网建设和管理,对贯彻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统一网络结构、统一网络管理、统一地址规划、统一域名管理、统一安全保障、统一外网门户、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名词术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中国社科院,2009,8.

[2]《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

[3]《关于印发《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通知》国标委高新【2002】42号.

[4]EGS N308-1.《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版)》[S].2005,10.

作者简介:

第8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52-01

企业要想使得药品生产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获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这样就能够使得药品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还需要针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得其所具有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均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然而,就算是获得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也需要针对药品生产管理进行有效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药品生产能够持久保持高质量。

1、对员工实施系统化的培训

1.1 使得员工可以深刻的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积极的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障所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使得生产出的产品不会受到污染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项目,该工程项目是由多种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采取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才能够充分的做到对各个部分的有效组合,从而可以深入的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和其本质理念。所以,这就要求所有的员工均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加强每个员工的学习力度,使得员工能够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的了解生产的流程,定位好自身的角色,确定员工自身在药品生产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使得其能够明确了解到自身在岗位上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得员工能够积极的展开工作,配合各个工序,严格的把控药品生产的质量。

1.2 强调对问题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大对问题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出现过操作失误和检查失误的员工进行重点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理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个条例,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找出造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对应的方法进行解决。

1.3 对新进、转岗员工的培训要到位

对于新进和内部转岗的员工培训,应视其原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而定。原从事制药工作或本企业转岗员工只需进行与现岗位相关的培训即可,但新进员工则应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全面培训并进行考核。

2、尽可能的保障药品生产验证工作的合理化

我国在前几年,颁布了新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该规范中,针对评定的标准进行认证的条款主要包括6条。而在这6条认证条款中,其中的5条是重点条款,需要严格的注意。这5条重要的条款着重表明了验证文件在管理上所需要应用到的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积极的实行验证和再验证处理,制定出具体的验证计划,依据相关的工艺要求来实施验证,一般来说,验证工作的主要内容就包括清洁验证、设备验证以及系统验证等。针对一些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参数均要实施严格的验证,严禁随意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改。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这些参数实施更改,则必须要严格的向上级实施报告,由监管部门来实施更改工作,使得产品参数更加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3、加大对辅料和包装材料的管理力度

3.1 平稳来源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来源应保持相对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同品种药品生产质量的一致性。如中药的产地不相对稳定,则其药材成分及含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区别,从而导致以同一工艺流程生产时清膏提取率及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又如,以淀粉制浆作黏合剂,由于不同生产厂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不同,致使淀粉的黏性也可能不同,更换淀粉来源后,就可能无法压制出硬度符合要求的片剂。

3.2 原辅料要注重生产检验

主要原辅料来源变更后可能会出现工艺问题,亦可能会造成成品质量波动。为此,变更时应通过工艺验证予以确认。工艺验证可分步进行,即先小试,再中试,再到正常批量生产,这可避免大量返工甚至报废损失。在验证过程中,可在保证成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工艺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使工艺流程顺利进行。验证的结果应及时制订成新的工艺文件,并正式发放到相关部门。

3.3 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

在所供物料出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向供应商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查处并制订防范措施;在供应商生产条件、质量标准以及其他条件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获取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每年的!月份对供应商上一年的供货质量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供货批次、数量、交货时间准确度、检验合格率、质量差错情况、售后服务等。

4、建立健全生产现场管理机制

4.1 保障生产管理文件的完整性

企业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或人手紧张等原因,可能会使文件编写欠周详,且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对于没有完善的制度、程序,要及时完善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适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动态发展的要求。

4.2 积极履行文件内容

企业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时都制订有完善的管理文件,但一些企业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后,便将其束之高阁,一线员工甚至根本看不到,自然就难以贯彻执行了。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对于违反文件规定的员工视情况进行批评、惩处。

4.3 针对污染和混淆进行严格把控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批生产结束时的清洁、清场,批生产开始时的检查确认;不同规格的产品生产不在同一操作间同时进行;操作间、设备、容器、物料均有明显状态标志;生产过程中是否有防止粉尘产生和扩散的措施;现场是否有该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等。

5、开展自我检验

每年应进行2-3次自检,2次自检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个月。在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或增加自检频次:公司组织机构,产品剂型、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有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出现严重的质量投诉或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警告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其要求发生变更时;公司的生产质量管理程序进行了重大修改时;接受上级部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前2个月时。自检人员应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且诚实、正直、坚持原则,不受外界或其他因素干扰。

6、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后,想要使得药品生产管理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药品产品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就需要展开对员工的系统化培训,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加大验证工作的力度,有效实施对辅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检验,建构健全的生产现场管理机制,并充分的做好相关的自我检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志红.GMP认证后加强药品生产管理的探索[J].海峡药学.2015(05).

[2] 胡彬.浅谈GMP思想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医药.2015(01).

第9篇:综合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Liswell Smart;应急;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ELISA自动化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时,通常采用手工进行检测,不能对过程进行监控和电子数据记录、备份等问题,本站购置了Liswell Smart应急处理系统,笔者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日常检测标本 2014年1月2日~9日无偿献血者标本352人次。

1.2 仪器与试剂

1.2.1仪器 STAR全自动加样仪(HAMILTON);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HAMILTON);Liswell Smart应急处理软件;Thermo iEMS微孔板孵育和震荡器、MULITSKAN GO酶标仪、Wellwash versa洗板机(Thermo Scientific)

1.2.2试剂 HBsAg:Murex批号D204210;抗-HCV:ORTHO批号EX225;抗-HIV:梅里埃批号20130301;抗-TP:上海科华批号201303021,室内质控品:HBsAg 0.2IU/ML、抗-HCV 4NCU/ML、抗-HIV 8NCU/ML;抗-TP 6mIU/ML(康彻斯坦)。所有试剂均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批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使用前经过确认。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间OD值差异,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表1 P>0.05提示两种不同方式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国内血站大部分使用ELISA自动化检测设备和Liswell实验室管理系统,但 ELISA自动化检测设备故障时有发生,且各个步骤均有可能发生,通常采用手工进行检测,不能对过程进行监控和电子数据记录。随着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输血感染纠纷日趋增多,检验科作为整个血站血液质量的关键部门, 应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加强血站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保证血液检测的准确性,确保血液检测的质量和安全。

购置利用实验室应急处理系统,当现有的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停机、"吐板"、仪器设备检修或者有零星标本时,就需要用到手工操作、手工孵育、手工洗板、酶标仪判读等过程,为了更好的监控整个手工操作过程,更细致的记录孵育(孵育时间、温度、震荡频率、操作人、孵育仪器名称)过程、洗板(洗液量、洗液次数、浸泡时间、洗液名称、洗板机序号、洗板人员)过程、判读(读板波长、酶标仪序号、读板时间)过程,利用 Liswell Smart实验室应急处理系统可以自动调用加样文件,并记录加样信息、设备名称、加样时间、加样量、加液体积、加液名称、操作人员、加样结束时间等。能把Thermo iEMS微孔板孵育和震荡器、MULITSKAN GO酶标仪、Wellwash versa洗板机组成一套完整的硬件应急处理系统,通过Liswell Smart软件把各个硬件有机的结合起来,能结合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LISWELL软件),并且能自动判断ELISA自动化检测设备(如FAME)吐板后的情况,解决ELISA自动化检测设备故障后继续操作的工作问题,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系统, 对实验室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使实验室的最终产品, 即所有的检测报告和管理数据、信息均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或规范,协助发现和控制影响检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赋予检测数据完整的追溯性,并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实施严格的控制,达到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达到2012《血站技术操作规范》4.6.7、《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9.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1.4条款的要求,对于保证血站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