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法律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第1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但其法律素养并不理想,纪律观念淡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将从树立法律信仰、创设情景教育、培养法律思维、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法律认知能力、等方面着手,论述如何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中等职业;法律意识;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4-01

近年来,中职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呈现上升趋势,日常生活中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能有效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中职学生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等因素影响,重视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意识,法律观念淡薄、法律信仰缺失,侵犯财产、人身权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妨碍学校管理秩序,给家长带来困扰,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学校教育中,受教学计划的限制,不能系统讲授法律知识,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法律知识,导致学习法律的热情不高;法制教育成效不明显;使得学生不能准确定义自身行为性质,无法对行为进行法律评价,以致学生法律意识无法得到提升。

二、培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中职生普遍年龄偏小,心智不成熟,易受不良行为的误导,易冲动,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最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加强法律信仰教育,树立法律权威,培养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思想状态,进而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中职学校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具有了一定法律认识,但并没有真正形成法律思维、法律意识和信仰。学校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必须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培养法律思维等综合教育入手。

1.从信仰法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意识应当学会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开始,只有对法律有了尊重、敬畏的意识,才会从心里下意识的学好法律、遵守法律,才会以法律为准绳去规范和制约自己的行为。生活中,存在着少数不符合法律规范的事情发生,从侧面反映了法制的不健全和国人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制教育应从国情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合法的现象,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评价不合法的现象,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起对法律的尊重、敬畏和信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认知能力。法律知识影响个人行为。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把法律的规定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行为对比,帮助学生鉴定行为的合法性;使他们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变成自己行为规范的一部分,从而提高自身行为标准,约束外在行为,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水平。

3.创设情境模式,加强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学习法律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然而,法律条文抽象乏味,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习相关内容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出发,创设教学情景,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身观察、感受,体验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自身、家庭及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转变学校法律课教学理念。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实践中,大多数学校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将促进学生就业视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反向指导教学,法律课程流于形式。相反,学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品行和规范意识,加大法律教育的力度。学校也应不定期的聘请律师、司法人员、法学专家来给教师做培训,让其接受先进的法律理念,学习如何把法律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法律知识。

5.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创设法律学习氛围。学校应当积极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学法氛围。利用文化专栏、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组织法律社团等,定期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普法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提升。将社会生活作为法律知识学习的教材,定期组织师生对身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辨法律问题,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与启迪,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将法治理念逐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法律思维,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综上,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养的提高,需要学校在法律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创设法制文化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敬畏、信仰法律,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初中政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政治课堂中,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正确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对法制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缺乏,最终使法制教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师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对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很难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也是影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1]。

(三)复杂的社会思想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想错综复杂,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混乱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对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新型课堂的主导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此外,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安排教师参加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机会。另外,政治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使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其充分理解,做到在政治课堂上能够灵活地渗透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教学中也逐步引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理解。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宪法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宪法的创立过程专题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神圣地位,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起源、地位、特性、作用及法律效力等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2]。在用多媒体展示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后,从典型的案例着手,带领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非常活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树立,分辨能力还不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予以抵制。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遵循法律源于生活的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逾越法律的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郭美林 单位:乌兰察布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

第3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一、法律素养的涵义

现在国内学者对于法律素养的概念界定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法律素养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意识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表现出来的。

对于法律素养的涵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和理解:第一,法律知识。这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第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对提高法律素养起关键作用。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第三,法律能力。它是法律素养的最终体现和衡量法律素养高低的标准,是以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为构成的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况,法律素养是知法、信法、亲法、用法、护法的统一。

二、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

为了对上海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探求上海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培养途径,本文对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做了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状况及特点如下:

(一)掌握法律知识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大学生学习完《法律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但是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上面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根本法和基本法律的学习掌握从总体上来说不太理想。他们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薄弱,法律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对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仍是模棱两可。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都较为浮躁,许多大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的法律知识则采取“学亦可,不学亦可”的态度。上述调查还反映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倾向于看法律案例、听老师讲法律故事,缺乏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不能将法律知识真正消化,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一旦遇到涉法事件,便不知所措。

(二)法律心理状况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直观的、自发的反映。法律心理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又影响着公民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实践活动。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更为成熟,绝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的不足,不能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对法律素养的提高更为期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综合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法治环境更有好的期待,而且也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法律素养对将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律情感状况

法律情感是公民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体验,是公民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行为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只有55.7%的学生认为胜诉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有理有据,有9.1%的学生认为需要与法官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还有19.8的学生认为有社会“背景”才能胜诉。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司法状况亟需改善,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四)法律信仰状况

法律信仰的建立,就是当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帮助时,得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保护,或从社会他人中感受到这一点,而由此产生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中常常听到的“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有73.8%的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大学生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在明显提高。

(五)法律能力状况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法律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当遇到涉法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能看出大学生是否真正信仰法律和是否有能力运用法律。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能力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目前大学生的这些法律素养的状况,显然是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

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平等对话;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将重点放在我国主要基本法方面,精心“裁减”提炼教材内容,突出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精神,把握培养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主要任务。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素质。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系统讲授法律知识并从理念的高度把握法律精神。

(二)通过法律基础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课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下列内容是应着重强调的:法律至上意识。让大学生们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在大学生中形成崇法、守法、护法的信念应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 公民意识。让大学生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守法意识。首先,要守法,遵守一切有效的法律,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此外,依法办事也是守法意识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必须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法律保护意识。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社会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外部保障

加强新闻媒体对法制教育的宣传,让学生感受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主动涉猎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加大政府部门的工作力度,增加普法教育宣传、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法律的权威。比如,去法院旁听案件是对学生进行诉讼法教育的好方法。营造有利于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权力腐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用铁的事实来劝导大学生追崇法治文明。

(四)大学生本身是其法律素养提升的主要载体

法律知识的积累。课堂学习是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把课堂学习、平时所闻、亲身感受结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现代手段,把握基本法律常识,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走出校门,多参加司法实践。司法实践有很多种,包括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服务、到监狱参观等等。在参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提高用法的能力。

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理智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健康的心理,抛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作用

以BBS论坛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BS论坛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运用,为大学生构建了主动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由于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了内心的信念,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因势利导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即时通讯技术是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QQ、MSN、飞信、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具有传播便捷性、自主性、及时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渠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青睐。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因势利导地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第4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5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遵纪守法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

遵纪守法国旗下讲话稿(一)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 从我做起”。

最近发现我校个别同学经不起社会青年的诱惑参与敲诈活动,甚至加入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这是犯罪行为,严重的将面临判刑的结果,这些同学已经严重远离一个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要求,秀屿区公安局已经介入调查,并列入重点打击对象,在这里希望全体同学一定要高度警惕,明辨是非,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据国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做违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的规矩、纪律所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做一些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讲文明的好少年。 同学们:习惯决定成败,文明伴你成功。

遵纪守法国旗下讲话稿(二)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公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社会就会安定,经济就会发展。在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能够在这样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多么幸福!我们更应该思考:在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

有这样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浙江台州市11名中学生参加同学生日聚会,饮了酒,他们在回家路上碰到本镇居民陈某,双方因为小事发生口角,陈某当场被打成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参加打架的学生的年龄都在14岁到17岁之间,事发后一两天,他们由家长或老师陪同全部到派出所投案自首。某报记者与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打架全凭一时冲动, 根本没有想过后果,而且他们毫无法律意识.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

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仍对法律一无所知。当然,司法机关不会因为他们不懂法而不予追究,不懂法并不能减轻他们的罪错,当他们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才追悔当初不应该不学法、不守法,以致犯法,受到处罚。这些教训是惨痛的,值得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深深思考。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留给人们的绝不是对意气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视和警示。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我们进入希望高中的第一天起,学校就教育我们,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下的。在学校里,同学间难免有时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这时一定要冷静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或他人。我们要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地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暴力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用法律手段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谢谢大家!

遵纪守法国旗下讲话稿(三)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 从我做起”。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据国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做违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的规矩、纪律所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做一些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第6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近几年,承担着来自各医学院校100~120名左右的毕业实习生带教任务。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问题。护士实习是院校课堂教学的延续,临床护理工作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的综合。为了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具体分析如下:

1 护生的特点

1.1 学习兴致高 护生来到医院,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她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一切既好奇又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尽快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

1.2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极大多数的护生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性养成了她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总体上怕吃苦,怕累,缺乏主动性及奉献精神。

1.3 沟通能力差 护生普遍年龄小,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缺乏沟通能力或无效沟通。在交流中态度生硬,不懂得因人而异,从而易导致护患间产生误会和冲突。

1.4 环境适应性差 由于学校和医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合,因此,刚进医院护生往往出现角色定型差,理论与实践脱节,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较低等现象。因而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1.5 实践经验缺乏 护生实习前虽然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不能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和基础理论的应用,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护生对自身法律身份不明确,对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且不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

2 对策

2.1 帮助护生尽快熟悉新环境,消除心理压力。每一批护生实习前先由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对护生进行集中岗前培训2~3 d,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各科室布局,疾病类型,工作内容等。让护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同时阐述医院的规章制度和临床带教管理制度;实习生轮转安排;护理部及各科室实习生讲课安排;实习生轮转操作考试安排和护生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医院对他们的具体要求和希望等。

2.2 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一对一带教,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专业理解和护理技术学习。针对每项技术操作,在实践中给予指导,在动作上给予示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中多鼓励护生,不断增强其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多关心,多沟通。

2.3 培养护生沟通交流能力。多数护生刚刚接触患者时会束手无策,尤其当患者所患的疾病是护生尚未接触之时,护生会很紧张,不知从何说起。带教可以教护生怎样跟患者打招呼,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运用移情,倾听等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提高素质。

第7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按照xx省总工会《关于开展2017年女职工维权行动月活动的通知》的要求,xx乡工会组织召开会议,会议就如何开展女职工维权行动月进行了详细部署,制定了活动方案。

二、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xx乡工会为了使女职工维权行动月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达到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相关法规政策的目的,在各单位张贴了宣传标语,且散发了维权明白纸。

三、开设知识讲堂,提高法律意识

xx乡为了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法律素质,增强她们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专门聘请了乡司法所人员开设了法制讲解,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工会法》等为主要讲解内容。通过参加法律知识讲解,提高了广大女职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四、走访慰问。

第8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 管理;素质教育;妇科门诊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临床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广大的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妇科门诊护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妇科门诊工作加以探讨。

1 护理管理的重要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护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和就诊率。为创造良好的门诊秩序,我们选派有经验的老护士做分诊工作,对急、重患优先就诊,并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是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变化的卫士,一个好的护士不仅能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置,还应开展预防各种疾病的宣传和指导工作。

2 门诊是一个窗口,必须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求护士在工作期间不许带饰品,做到精神充沛,情绪饱满,反应灵敏,动作迅速,热情周到为患者服务,树立良好的白衣天使的形象,还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抢救及时,安全准确,有较强的工作能力[2],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妇科门诊来的患者一般都是比较急,刻不容缓(如异位妊娠破裂、不完全流产等)如果处置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应有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要求护士要认真,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做到急而不乱,要养成热爱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满腔热情的为患者服务的良好风尚。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消除家属紧张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只有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把妇科门诊的护理工作做的更好。

3 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妇科门诊的检查,处置项目繁多。特别是性病的出现,如何加强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又是妇科门诊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采取了专人专项负责的做法,对各项处置的器械,物品专人负责侵泡、清洗,送供应中心 再次清洗后,用高效含氯消毒剂进行侵泡消毒后,在清洗,高压灭菌。从而避免了性传染病的器械和敷料的交叉感染。对一次性物品做到一次性使用,用后专人负责焚烧,人流室,处置室专人负责按时紫外线消毒和熏蒸消毒,各种无菌溶液及时更换。

4 建立患者隐私保密制度

由于当今社会原因,造成未婚先孕患者增多,特别是学生做人流当心家长亲属知道,所以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尊重患者意见及人格,建立单独登记本。特别是性传染病患者一旦确诊为之保密,消毒其戒备心里使患者安全治疗,并给予感情支持。一般传染病患者心理难以接受,感到悲观、恐惧、焦虑,或对化验结果表示怀疑,我们应给与同情、理解关心,尊重患者意见,人格保密。使其放下包袱,放心接受治疗。同时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效果,从而消除紧张悲观情绪。对不明原因的感染有的妻子怀疑丈夫,因而表现抑郁,怨恨悲愤的情绪,对此应做好解释工作,化解感情危机。

5 自我防护的措施

5.1 防止意外损伤、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把任何患者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在刷洗器械时,带双层橡胶手套,一旦被锐器刺伤时做好应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血液,并用酒精或碘伏彻底消毒。尽早检查抗体,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选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2 提高法律意识,要懂得护患双方的利益,特殊的利益,如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人们对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只局限于医疗事故处理方法,还可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护士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护理规范、遵守医疗服务执业道德。要熟悉自己工作中潜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好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加强心理护理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里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保健方法。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有了宽阔的胸怀。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感染和影响他人。得到家属患者的理解。

6 讨论

通过对妇科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做好妇科门诊的工作不仅维护了患者利益,维护了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科室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第9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现状及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和学校组织的补习班等越来越多的途径接触到法律知识,且认识到法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由于辅导员工作繁杂,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学习,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学习法律知识的效果。各种历史及现实原因造成了高校辅导员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观念淡薄。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意识指人们对自己正当权利的感知、正确理解和加以捍卫的观念。对自己权利的主张,必然要求人们将对方作为这种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认识并尊重主体性。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是建立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否则权利观念就无从谈起。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

2.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同时,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皈依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态的上升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及普法宣传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高校辅导员作为拥有独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法律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受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和法律文化的影响,权力至上、专制特权、义务本位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极的法律观依然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各个工作环节,法律还没有真正成为辅导员行为动作的最终依据。由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从而降低了法律在部分辅导员面前的尊严,削弱了法律应有的权威,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动摇了法律信仰。

二、造成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现状的原因

1.受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在不用法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以是否合乎情理为准则,而很少考虑到法律的层面,总结为“以情代法”。另外,中国当代法律基本制度是源于西方,并不是在中国慢慢沿袭而来,而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观念、行为却是几千年来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深厚的根基,绝不是任何力量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或清除的。辅导员作为社会一员,同样深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对现代法律制度存在莫名的距离感。

2.受我国法律法规及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约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较久,加之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法律法规和高校学生管理很多地方已经不协调,许多法律规定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现实问题。校规作为校方和辅导员管理学生的主要工具,如果合理地利用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但是如果盲目地不合理地利用校规处理学生问题,则容易侵犯学生的权利。况且高校现有的一些内部规章制度通常是多年以前制定的,并没有随着形势的变更与时俱进地予以修改,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正因为如此,辅导员做为校规的基层执行者,面对出现的部分学生问题时常无法找出合理合法的处理办法。

3.高校管理者对辅导员法律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高校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法律素质教育。尽管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高校与学生纠纷逐渐增多,但高校管理者目前仍然没有重视对辅导员法律意识的培养。虽然现在辅导员学历越来越高,政治素质、业务工作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总的说来,辅导员队伍中真正了解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并不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与其他人无异,追寻的仍然是感性思维,很少动用法律。

4.辅导员法律知识的欠缺。

尽管每位辅导员在大学都学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上岗前和上岗后也会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培训。但是,这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而且上岗后的培训并不是系统的法律培训,且不能与辅导员工作紧密结合。这些培训和辅导课程大多还是停留在“依法治校”等理论教育层面,并不能引导辅导员联系实际,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法律知识学习的缺失,不仅在于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于辅导员自身的法律意识问题。

5.社会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这个复杂的转型时期,在辅导员管理工作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工作中会存在着制度空场和制度冲突。所谓制度空场,就是制度的供给滞后、不到位,人们有了新的活动却无相应的活动规则。所谓制度冲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比如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些辅导员钻法律的空子,干着损害学校、学生利益的勾当。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对法律意识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建构法治社会的成果,因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对待法律的态度,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自身发展方面。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对事物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同时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且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如:网络技术带来的大量信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不良风气、就业择业的激烈竞争、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强烈冲击,甚至使他们走上歧途。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思想简单、感情用事,导致行动时丧失理智,在不考虑法律规范及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情;或者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受到他人控制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也有一部分法律意识较强的学生,遇到问题能够首先想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这些学生往往只看到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却忽视了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他们只是把“法”狭隘地理解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工具,却忽视了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秩序、自由、效益、平等、人权、正义等。这时,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就有义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种事务,正确认识并利用法律知识,避免走向误区。

2.在学生管理方面。

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学生的高校一线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树立法制意识,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和过程,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辅导员依法管理的水平,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符合这些规范的范围内行事。当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处理的时候,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公法范畴的规定;其次应当考虑的是学校制定的准行政制度;再次应当考虑的才是学校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之间订立的一些校内制度;最后,辅导员还必须考虑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负有的教育责任。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都需要辅导员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从而避免因处理方式不当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纠纷。

另外,在管理学生或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具有维护学生隐私权、财产权、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的意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建议权和申诉权。合理地运用法律程序使整个管理过程能够遵循正当程序,并向制度化、透明化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公平,保障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和“事后救济权”,避免出现任意管理现象。

四、提高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办法

1.提高辅导员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要提高法律意识,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法律知识在其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培养辅导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要加强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成为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为辅导员法律意识培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另外,在任用辅导员时,应该选任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教师,从而逐渐提高辅导员队伍法律知识的素养。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广泛的法律法规、校园规章的宣传,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最后,高校可以适当对辅导员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情况的考核,经常监督其守法用法情况,规范辅导员的法律行为,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法律素质。

2.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走过场上,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法律素质参差不齐,要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较大收益,必须因人制宜,既可集中授讲,又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既可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又可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还要注意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即针对辅导员人群的特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选择一支高素质的普法队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看来可以从各高校法学院内抽调合适的教师充当普法宣传员。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法学研究课题,在辅导员普法教育的同时,营造校园内的法律学习氛围。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辅导员解决自己和学生遇到的法律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使辅导员不再因为法律法规的不规范、不健全而导致处理行为不当。只有完善了法律制度,使法律更实际地融入到辅导员的生活和工作中,辅导员们才会对法律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才会更愿意运用法律法规处理遇到的问题,并且更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它们。学校方面也应遵循合法、民主、正当程序等做好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等工作,使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权力规范,有操作性和确定性,保证学生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

4.开展各种活动,引导辅导员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范围大,并没有太多特定的时间加强学习法律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利用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收集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分析;举办法律讲座;联合学生举办辅导员法律知识辩论大赛,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辅导员会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辅导员会意识到如何通过学习法律保护自己。例如,在管理工作中注意资料的备存、证据的收集,避免自己和高校在产生法律纠纷之后处于被动地位。相信在一系列活动后,辅导员会逐渐转变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权利,自觉运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每一个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