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数学启蒙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关键词】启蒙教育;母语教学;艺术探析
一、母语教学及幼儿启蒙教育的特点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的教育之源,人在幼儿阶段接受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时期,是一个人开发智力,认识世界的最好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在这段时期,如果教育得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科学化、规范化的幼师教育和引导,会对今后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将终身受益;如果耽误了教育的时期,将贻误一生。
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使儿童迅速认识周围世界,增强感性认识。说具体点,就是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儿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母语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人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是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和童稚情趣的语感,它浅近而又含蓄的内在情理,最容易使幼儿入耳入脑,成力幼儿学习语言,陶冶情感,增进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极好教材和方式。因此,重视运用母语进行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增强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起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反复念唱情节简单而又妙趣横生的儿歌,可以使幼儿门齿清楚,发音准确,富于表达能力。经常学读儿歌,可以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材料,增强记忆力。借助母语这些富有情趣而又内容,可以开扩幼儿的视野,提高认识能力,拓宽知识面。
当前,社会普遍出现了过热的“双语教育”,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重外语、轻母语。母语教育一度走入不受重视的误区,但是实际上真正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终身打上民族和身份烙印的始终是母语,外语只是一种交际的语言工具。而母语的深厚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外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应当重视和加强母语教学,尤其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母语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就该受到礼遇和优待。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的母语教学
母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母语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具有学习工具的性质。在这个阶段的母语教学往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启迪,他们真正的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引导、启发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能力,在活动中,使他们萌发集体意识、维护集体荣誉.增强集体观念。这些活动,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章到教育,获得知识。唱歌、跳舞、绘画、折纸、做游戏等这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看谁唱得好,看谁画得像,看谁叠是侩,看谁跳得美,然后老师予以讲评鼓励,激发其趣味性,促其上进,在浓厚的兴趣中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都是通过母语教学来完成的,是最直观有效的教育。是使幼儿获得知识、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阶段,利用母语教学可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助手段,引导孩子们多看、多听、多说、多唱、多跳,教他们读儿歌、背儿歌,教他们口算、心算,教他们做简单的数字游戏等,以收到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良好效果。
通过直观启示、启发性提问、反复念唱和读诵等方法,把母语的全部内涵传给幼儿,激发幼儿的有意想象,以此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幼儿启蒙教育的母语教学中,教师音韵优美、形象生动的文艺形式和蕴含丰富的内在感情,通过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诵读、吟唱,会在幼儿心灵中产生碰撞,引起美感效应,从而受到文艺的熏陶和感染,在幼儿心田里播下文艺的种子。这对幼儿早期的美育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优秀的母语教学能够激发幼儿乐观向上,勇于创造的积极心态,无论是活泼好动还是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会受到母语教学中乐观的熏染。母语教学中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成为幼儿的伙伴,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母语教学的艺术探析
孩子年龄幼小,由于文字语言障碍等原因,对母语教学的艺术鉴赏能力不足,对有些艺术内涵并不真正知晓和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即使孩子在表面浅显的理解,对孩子还是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的。包括幼儿诗歌、幼儿散文(美文)、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寓言、幼儿戏剧等等。
首先,从读写听说四方面,让幼儿在启蒙教育中感受到母语的独特艺术魅力。从指导幼儿经典诵读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模仿大人时,童音阅读时的语言艺术;从写作中、从书中的描写来体会到情感抒发的艺术魅力;从教师琅琅上口的阅读中,感受到母语那悦耳的魅力和阅读中抑扬顿挫的感情渲染;让幼儿体会并融入到语言表达、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说唱艺术。
其次,母语教学的多种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展示。母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读写听说,对于母语中的特殊语音形式和语言载体,也要适当的传授给孩子。例如:戏曲、快板、评述、相声等由母语发源的艺术形式。诗歌辞赋,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契合儿童心灵的母语表现形式,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种印记,带来一种节奏。特别是母语教学中适合儿童背诵听赏的儿童诗歌,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深刻的影响,直至一生,也就是终生受用。孩童时期,生理和心理,以及智力,发展很快,也最容易接受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幼儿文学作品,包括幼儿诗歌在内,正是通过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途径,对处于这样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多方面有益的熏陶和教育的最生动的手段。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首平常的童谣、诗歌、辞赋,并无多少深刻思想内涵的儿歌,会在母语教学的艺术探析中,被孩子铭记一生,久久回味。无非是母语教学中符合儿童的天性,作品的充满艺术感的听韵和节奏,特别是师生同唱的亲切情景,给儿童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久久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陈秀华,以文激情,启蒙幼儿人文意识[J].新课程研究,2009(4)
[2]李萍,低年级识字教学偶得[J].素质教育论坛,2009(15)
[3]金波,柏自迪,引领孩子走进一个新的世界[J].今日教育,2009(6)
[4]刘华,论幼儿母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5(7)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小猫钓鱼
目的: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础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3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条鱼加上1条鱼是4条鱼”。
扔扣子(适合4~5岁幼儿)
目的: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一些扣子(5~20个)、1个硬纸盒子、1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10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幼儿动感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阅读器 数学思维 数学能力
一、问题的缘起
2002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了学前阶段数学内容和过程标准,其中明确地将儿童早期数学教育追求的过程性能力概括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联系”与“表征”五个方面。一直以来,儿童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数、量、形等基本方面,但是其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使儿童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是激发儿童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基本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通过教育与环境完成的。但是目前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引起了教育家广泛的质疑。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在此契机下,我们接触了“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这一课题,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核心价值
(一)以珠算为基础研发“数学语言阅读器”
我们认为数学教育是伴随着语言和读写教育的,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论述自己的数学思维。因此“动感数学”将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有机结合。把空间与形式,数与数量关系构建成一个动静结合模型,可操作能直观阅读的数学语言。同时能够直观的揭示和演绎数学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引导儿童阅读数学美、发现数学美、了解数学美、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和享受数学美,进而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思维模型
数学的本质特点是“抽象化”,数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这是一种思维模型的建构。动感数学以数学语言阅读器为基础,通过数形集合、动静结合,引导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抽象符号,真正意义上理解“算式”的含义即一种抽象的数学符号。只有让儿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样当他遇到具体问题是才能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概念、数量关系,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选择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儿童数学学习路径为依据的数学学习内容
儿童数学学习路径是“动感数学”学习内容设计的依据。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特定数学内容时,要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其经历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了儿童学习数学时不同的学习路径,才能有效实施数学教育。动感数学借鉴“教―学路径图”作为其数学教育的核心框架,以儿童的学习路径设计教学路径,设计了符合儿童数学思维,促进其数学能力发展的数学教育目标。但是要说明的是,儿童学习数学的路径是出生后不久就产生的,并不是从接触数学学习开始的,不同的儿童由于家庭背景、个体发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学习路径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动感数学”仅仅是参考儿童数学学习路径,了解每个儿童处于什么阶段及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四)以让儿童自己学习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否喜欢数学?我们认为是的。儿童天生对数概念是感兴趣的,在游戏环境中,儿童会主动的计数、比较等。我们看到“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充分发现了儿童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引导幼儿利用“数学语言阅读器”动手操作体验,动口阅读感受。数学各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内容之间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仅靠老师讲授是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教学的,因为数学知识概念含义具有高度抽象性,孩子很难理解,所以由老师讲授转变为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动口阅读感受,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让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以下举例说明:
1.动手操作。例如:加法交换律1+2=与2+1=,孩子通过动手拨珠操作体验1+2与2+1,感受到总数均为3,再通过阅读数学语言与算式表达式,进一步感知加法的两个数位置变换后,总数不变。
2.动口阅读。例如: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阅读:1+1=2。
⑴含义阅读:表示两个数量是1的事物或物体合并起来总数量是2。是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符号表达式。
⑵运用不同的数学元进行阅读:
①数学语言造句:1加1等于2,1与1合并是2,1和1组成2;
②自然数的形成阅读:在1的基础上添形成2;
③数的基数意义阅读:2里面有2个一,2=1+1;
④部总关系阅读:部分1+部分1=总体2;
⑤数的比较与等式平衡阅读:1+( )=2,1比2少1,1加1等于2;
⑥数与单位对应关系阅读:1+1=2,两个一合成一个2。以“1”为单位是两个一,以“2”为单位是一个二。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例:一双眼睛两只眼睛,一双手两只手等;
⑦单双数算式表达式阅读:单数1+单数1=双数2,单数添1变双数;
⑧倍数关系阅读:1的2倍是2,1有2个,1×2=2。
三、“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在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中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多元化数学思维的形成
动感数学利用“数学语言阅读器”将数形结合,引导儿童动手操作、动口阅读。引入珠码符号这一基因范式,就是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和缺陷,为儿童建立起思维模型。珠码符号的特性:是空间思维符号,数量关系模型符号,形象直观可操作,具有运算、三元示数等多功能,又是实物与符号合二为一的符号。以下是真实的教学案例。
例如:不同解题思路阅读:8+7=
思路1:找5的朋友5凑10,阅读:梁上两5合成10,梁下2与3凑成5,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5+5+2+3=10+5=15
思路2:找8的朋友2凑10,阅读:8与2合成10,满10进1,7减2还余5放个位,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8+2+5=10+5=15
思路3:找7的朋友3凑10,阅读:7与3合成10,满10进1,8减3还余5放个位,得数15。数学表达式:8+7=7+3+5=10+5=15
运用数感及推理又能寻出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1:脑中思维符号8+8=16,则8+7=15,因为7比8少1,则总数也要少1;
思路2:脑中思维符号7+7=14,则8+7=15,因为8比7多1,则总数要多1。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真实表现表明,动感数学为儿童搭建了思维桥梁,活动中儿童充分发展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儿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儿童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动感数学对于儿童最大的收获是乐学的态度。动感数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抽象直观化、复杂简单化、概念形象化。充分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儿童更深刻地感受数学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儿童的数学学习从仅仅停留在会做题上,转向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学会用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现象,通过阅读增强幼儿对数学语言、语意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语感。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儿童发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而形成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学的态度。
当然,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对教师的数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研究使其在儿童数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瑾.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多元表征[J].全球教育展望,2011(1).
[2]张海燕.数学游戏在培养幼儿数学能力中作用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李秀勋.教―学路径图:幼儿数学教育的新框架.幼儿教育,2010(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功利化
一、 追根溯源: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剖析
1、小学数学教育误区
大多数教育者和家长认为幼儿园与小学朗格阶段应该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普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入一些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以便他们步入小学阶段后能够有所帮助。这种误区导致学生过早地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挫伤了儿童的积极性。根据新闻报道,在广州市某小学的“幼升小”的考试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题目 “15-2+5-3+18=?”本该在幼儿园接受开放、自由的幼儿教育的孩子们,却每天要为这样、那样的考试忙昏了头,而这些题目本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却早早出现在启蒙教育时期。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作为迄今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最基本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机制产生了影响,小学数学教育难免受到波及,小学数学教育中渐渐加入了智力题、分析应用题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题,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早点接触小学课程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导致很多孩子在幼儿、小学数学教育时期都会采取口诀等技巧学习的模式。
3、升学率的压力迫使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升高中、大学等升学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家人给孩子大补恶补数学技巧,随着市面上出现的心算、奥数等秘诀,这些辅导培训机构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搞小学化智力教育,完全将小学数学教育规范和数学学习的乐趣置之脑后。
4、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质欠缺
目前,很多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初中讲台上被迫转岗过来的教师,他们沿用初中教学模式,也有的是非师范性数学专业,甚至是艺术音乐、美术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为得一份稳定收入走关系得到老师这一职业,没有专业的幼儿教育技能,缺乏小学数学教育经验。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对策
1、规范幼儿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行为的规制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影响过渡时期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应实现人才区域间流动,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和互动关系,合理安排优质教师资源。这种流动应是双边的、互动式的流动。如在城乡之间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师流动机制,就有助于改善农村教学水平。其次,建立一套激励制度,拜托城市教师“只进不出”的现象,让小学数学教师树立危机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定期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必不可少,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将培训系统化,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方式的多样性,这样都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转向小学过渡期,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以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正确处理幼小衔接问题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结论
研究结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教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普遍认为幼儿应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不应仅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观方面,却过分强调超前教育。第二,教育方式存在功利化倾向,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自由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偏少,普遍存在布置作业过多!贯彻国家要求不力和开设辅导班过多等问题,第三,启蒙时期学前教育教育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甚至是偏远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物资配备缺乏、班级容量过大、没有教学书刊、游戏类智力开发的数学学习用具,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良胜发展。第四: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2):1.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Z].
[3]李彦芳译.卢梭的爱弥儿[M].武汉出版社,2015-8-20
关键词:幼儿数学 有效教学 方法途径
幼儿园数学教学重在启蒙,注重培养幼儿数学兴趣,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从而体验数学的乐趣。
一、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学的有利手段。要善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复习6以内的数》教学片断: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呀?今天小猪特别的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是小猪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只大蛋糕。(出示蛋糕)
2.小猪要过几岁生日了?你们猜一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就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一共有6支蜡烛,小猪过6岁生日。今天,小动物们给小猪过生日了,送了许多礼物给小猪。听,“喵喵喵”是谁来了?小猫。小猫送给小猪的是什么礼物?有几个?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小猫送小猪礼物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话?小猪又会怎么说呢?“汪汪汪”是小狗来了,小狗送了什么礼物呢?数量是多少?找相应数字。
3.小猴、小羊、小兔也来了,你们看看他们送了什么礼物?数量是多少?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儿儿童学习数学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做合一”,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孩子在看。材料极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
如《复习6以内的数》教学片断:
1.小动物给小猪送了许多礼物,我们也给小猪送礼物。我们把礼物放在小篓子里,你们看小猪家的篓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数字和点子,请小朋友根据篓子上的数字和点子放进相同数量的礼物。
2..提醒幼儿认清数字和点子,能手口一致点数;能力弱的幼儿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解操作情况给小猪送了什么礼物,送了多少?
4.小猪请老师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先收一下,师生整理好篓子。
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而生活化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熟悉的,是便于操作学习的;生活化的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操作需要。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良好的实现情境设计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幼儿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纽扣等用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复习6以内的数》教学片断:
1.小猪他在想什么呢?让我来问问他,他想请小朋友帮助他招待小动物。他为小动物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可是他不会分呀,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你们看,小动物胸前有个大口袋,口袋上有个数字宝宝,怎么给小动物送食物呢?每次只能拿一份食物,看看是什么,该送给谁吃。如果这个小动物口袋上的数字和食物数量一样,就放进大口袋中。
2.放音乐,为小猪庆祝生日,唱生日歌在活动
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过早强调画面和抽象符号的教育会让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记忆,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他们沉浸在手脑并用的操作中,对儿童的数学学习,思考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如:如何来认识形状呢?老师可以设计“喂养”游戏,让一个小朋友演正方形娃娃,这个娃娃手里拿个正方形或正方体道具,一个小朋友喂食,把正方形或正方体的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儿童掌握的相关经验。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开始接近数学。
总之,幼儿的认知能力、身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是要通过学习积累发展成型,在教学中不要高节奏,要慢慢来,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学习,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幼儿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围绕“以学论教,学教结合”这一理论展开的,幼儿园科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在幼儿、教师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新型学习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有效性活动中,教师更应注重让幼儿主动进行学习,特别要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与探索、碰撞与融合。
一、通过生活性的教学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内容。就以《认识单双数》的科学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明白该科学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以此进行单双数的学习。对此,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单双数的教学,引入生活中的场景:“人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只手是五根手指是单数,两只手是十根手指是双数”。这样的教学引入,不但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切实促使幼儿充分感受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影响,从而促使幼儿得以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科学与研究科学,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提高了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通过富有趣味的游戏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是幼儿科学教学活动的计划者与引导者,但不可忽视的是幼儿才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幼儿还处于懵懂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兴趣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改变,故而教师应充分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设计能够吸引幼儿的游戏让幼儿进行科学学习。以《10以内的分解组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10以内的分解组成的知识要领。比如可以制作十张卡片,十张卡片上以此将一到十的数字,教师就可以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同幼儿一起做游戏。教师将卡片取出,比如取出一张写着九的卡片,教师就可以询问幼儿这张卡片可以由几张卡片组成,并引导幼儿用多个卡片解决,像写着一和八的卡片、二和七的卡片、三和六的卡片、四和五的卡片,等等。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高幼儿对科学的认知程度,而且有效提高了幼儿思考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三、通过科学探索平台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的发展教育都不够重视,只是将科学知识的传授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理念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是激发与培养幼儿兴趣与探究欲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故而,幼儿园大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科学探索的平台激发幼儿爱上科学,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就以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时钟》为例,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科学探索的平台。具体如下:1.让每个幼儿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模型;2.1-12的数字头饰;3.老狼头饰及音乐磁带。教师再通过这些工具,指导幼儿制作时钟。这样,在操作中进行教学,不仅提升了幼儿对时钟的认识水平,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进行实验操作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自身特点,其认识知识与感知事物都是通过直接接触而来的,因此在进行科学知识认知与探索方面要有效地促使幼儿认知与感知事物,应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大量收集与精心挑选材料,以此引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科学知识,从而提升科学知识水平。比如在《10以内的加减法》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粉笔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将整个班上的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十支粉笔,教师再提出问题:“将这十支粉笔通过加减法的形式列出来。”比如一支粉笔加两支粉笔等于三支粉笔,幼儿就分别可以拿出一支粉笔、两支粉笔、三支粉笔进行排列。以此让幼儿加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认知。
1、科技教育大背景
(1)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说过:“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布满矛盾、竞争的世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确,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和否。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看的、具有一定操纵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
(2)《中国青少年指导纲要》中针对我们面对的0——6岁的孩子更是提出了符合孩子年龄特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相关目标,涉及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这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单纯是以往的常识活动,而是把对孩子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3)幼儿园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较前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科技教育同样如此。幼儿科技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又要求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为地感知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学科学的喜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科技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技”广泛、持久的喜好,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喜好,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往获取知识、熟悉事物。
2、科技教育动态概述
(1)全教协会的会刊《幼儿》刊载了美国幼教专家玛丽和特丽萨撰写的文章,题为《幼儿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教学方案如作甚好》,反映了美国幼儿科技素质培养的教育动态。她们以为,科技在孩子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中,孩子不但可以使用计算机、显微镜和计算器,而且还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机器,或拆开一些已有的机器往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玛丽和特丽萨提出的全面实施幼儿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课程、室外课堂和家长参与。
(2)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概念界定: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四周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纵、发现新题目、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低级科学概念,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喜好,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教育。
二、我园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
1、科技启蒙教育的起步
《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将“学校要办出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此,我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在市、区、局有关领导把“幼儿园办成具有科学特色的幼儿园”的建议,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进行了“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初论”的课题探究。经过几年的科技教育探究,使幼儿园初步形成了科学特色的教育氛围。
2、科技教育内涵的重新熟悉
在二期课改的今天,为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园教师正开始尝试多元的活动样式的探究,积极寻找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了实现“科技启蒙教育”的办园思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今后构建园本课程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和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老师必须对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有重新的科学的熟悉,所以我们翻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书籍,并在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3、科技启蒙教育目标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向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是幼儿适应、了解、创造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是成人口授、幼儿倾听或成人演示,幼儿观看,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加上成人向幼儿施教时,总是力图表现它的逻辑性、抽象性,结果单纯符号式的说教使得认知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感到艰涩、无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启蒙教育应遵循幼儿的特点,以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生活化的、童趣的方式表现教育内容,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探索,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一、关注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幼儿教师要关注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敏锐地观察幼儿的生活信息,捕捉其中的数学教育契机。生活中到处是数学: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数和形,周围环境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的规律,马路上的建筑物等,凡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
二、利用契机,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去探索、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在喝开水时,请幼儿将水一杯一杯端到座位上,喝完后将水杯一个一个集中起来,让幼儿从中发现“1”和许多的关系;可以让幼儿吃饼干时数饼干,排队时数小朋友来练习数数;可以引导幼儿用铅笔量桌长、用脚步量地长等学习测量;可以让幼儿在上下楼梯右行等活动中感受空间方位;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串珠时学习排序……
三、营造情境,体验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们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因此,教师要善思考,用心寻找生活、游戏中幼儿熟悉的、需要的数学元素,将数学教学内容纳入其中,让幼儿在轻松、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如:“分类”一向是教师十分头疼的教学内容,教师时常准备一大堆教具并讲得口干舌燥,幼儿还是不能理解、掌握。但分类如果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小班幼儿在“好宝宝”主题中学习做好妈妈的小帮手,为锅子、瓶子找盖子,把一双双袜子配对折好放进抽屉,把一双双鞋子放进鞋盒,给一支支笔套上笔套等,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把“娃娃家”收拾得整整齐齐,还不断“演绎”着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在比较中进行匹配。大班“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把家中各种废弃的瓶子、包装盒、碎布等收集起来,带入班级开展“变废为宝”的小制作活动,班级收集的物品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兴趣。我们也及时利用幼儿关注的热点,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瓶子进行分类,结果幼儿不但从瓶子的形状,还能从瓶子的材料、作用、颜色、高矮、瓶口的形状等进行分类,方法竟达十几种,这与传统数学“为分类而分类”的效果完全不同。
四、家园配合,将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生活中学习”。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块阵地,将幼儿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