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儒家思想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优缺点

第1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评价;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26-01

一、引言

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看到墨家的“兼爱非攻”,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有朱熹著名的“朱子读书法”,从古代走到现代,我们看到了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一大批中国现代教育家、改革家的身影。

二、内容概述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三、优点

我借了图书馆的几本有关中国教育史的书,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相通的,教育制度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所以这些书所介绍的大概内容是相似的。但本书在表达方面,加入了一些图片、图表、框架的形式,利于学生整理思路,并会举一些例子和在书下标有注解,利于学生理解。

四、缺点

这本书总体编写的很好,不过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下面我就发表一下的拙见,说说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之处。首先本书足有512页,很厚,作为教材或是考研书目,让同学很难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但是要是能在重点的需要背的地方如句子、考点、常识类的应该用粗体,或用下面画点儿的形式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看。对于思考题部分,就设立了问题,后面却没设置答案。并且在介绍人物部分,建议加一些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趣事、或名言警句,学生往往会对这种小趣事、经典的话更感兴趣,印象更深,通过这些小趣事,或他们说过的话来记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做法的缘由,会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

五、引发的思考

(一)孝顺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在跟他吃饭的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回来告诉我说,他朋友的母亲去世了,要跟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遗产。这一点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孝顺,在中国,这样的人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唾弃。所以我立刻让我的外国朋友劝劝他朋友不要这么做,而他却说,我要为他推荐个优秀的律师,争取打赢这场官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权利一定要尽量争取。而我们会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百善孝为先,觉得听从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才是孝顺,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内敛

一位美国老师,看我们亚洲的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会分不清哪个是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但是几节课过后,老师就会知道哪个是中国的留学生了,因为我们中国的留学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在提完问题以后,马上就作答的往往是日本或韩国的留学生,而中国的留学生往往会等到大家都讲完,最后总结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回答的非常全面。这一点体现了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沉稳,也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往往不喜欢马上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有些保守的等大家都回答以后再说,从侧面也看出我们不像国外学生那么思想活跃,最起码在性格方面不是那么活跃的。

(三)中庸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庸。中庸用的恰当是美德,用不好就会变成缺点。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中庸之道要因人、事、环境差异来分析,没有标准量化的指标,是依靠“实践智慧”,锻炼反思获得的。然而现在人理解的中庸,却成了没有观点、缺乏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因而我更主张现代的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鼓励孩子们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像国外教育的那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要成为一千个人都是同一个哈姆雷特。

第2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中医文化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说:“通天地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因此,儒学实质上包含了古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诸多综合知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思维理念,是我国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宋代,由于推行废武尚文的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和突出,加之统治者对医学的特殊推崇,因而,儒士本身便把医学看作是格物致知的理性途径,从而出现儒与医广泛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儒而知医,儒而兼医,甚或弃儒从医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特殊文化现象[4]。儒家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医乃仁术”的命题。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以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等都阐释了人命至贵,“医乃仁术”的思想[5]。“医乃仁术”贯穿于中医文化的全部过程,是中国医德的宝贵传统,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产生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为指导,穷极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观的哲理,其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属经验医学。在理性认识层次和思维方式上,以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为指导,采用直接领悟和取类比象方法,具有不过分注重物质实体,而重视整体联系,动态思辨,如“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天人相应,行神合一”,既讲辨病,又讲辨证。中医学以实践为基础,融汇了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的多学科的知识和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着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学认为医学之理即易学之理,“医易相通”是也。《周易》是中医的重要哲学基础,《黄帝内经》即是在阴阳思想和象数思维方式上继承《周易》而成。形成于周代的易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本土化哲学思维,为中国古代哲学观点之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启蒙和推进作用,成为了中医药理论的源头活水[6]。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人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也就强调了整体性的原则。所以在中医学体系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与世界万物都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基础[7]。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家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医理论的不易根基[8]。道家哲学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从宇宙生成规律出发,探究世界的学派,致力于对天道人道的认知,对天地万物存在的省察,用认知来指导人的生命活动,以期达之于人之生命的和谐及其与天地的和谐。在丰富的道家思想中其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中医学的哲学理论,首先是崇尚自然的思想,老子曾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就是说自然界是有自身规律的,它不受人们主观意志而改变,强调人们要顺其自然,适应自然,这样才能改造自然。所以古代道家不但潜心研究天体五运六气的规律,还对地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影响有着很深的探究,最后经过不断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治法则;其次是强调清静无为的思想,所谓:“致虚极,守静笃。”[9]就是倡导做事情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就要求必须保持清静,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有序化,而人体的经气运行才会正常。再次是注重实践的思想,要顺乎自然,要求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勇于实践,这是中医学始终遵循的原则;最后是注重养生、追求长寿的思想,强调了只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所有这些思想都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了诸如自然观、物质观、运动观、整体观、联系观、时空观、矛盾观、系统观、调控观、社会观、生命观、疾病观、辨证观、治疗观、思维观、实践观、认知观等众多特定内容[10],这些内容对理解人生、社会、自然、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认真地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并要懂得取舍,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医学,从而指导我们学习中医的方法,致使中医哲学在中医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视中医内涵,尊重中医规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学术,而且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所以要想熟练掌握这门学问,就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在医学教育的历史长河里中医教育发展却是历经磨难,尤其是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以后,中医学开始被怀疑甚至取缔,直到今天中医教育仍然受到一部分人的歧视。究其原因就是对中医学的认识不够,因此限制了中医及其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学习中医首先要正本清源,树立牢固信念。关于对中医学是否科学之争已经讨论多年,近来又有一些人在网上公然宣传应该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举动,虽然最后是以一场闹剧收场,但是涉及人数有上万人,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之中还有曾受过多年中医教育的人士。不管上面这些事实是讨论也好,还是闹剧也罢,它最终的结果都会动摇人心,甚至会影响现代中医教育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要积极面对和给予解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正本清源,牢固树立学生学习中医的坚定信念,培养真正的中医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中医药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中医中药知识为核心,兼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明确培养目标,按照中医学特有的规律,制定符合中医发展需要的教学计划。特别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中西医学术上的本质差别,掌握各自的优缺点,并懂得取舍,尤其要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伟大成就和诊疗优势,要培养学生信守中医、热爱中医的理念,从而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其次要服从中医理论体系,尊重中医的规律。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学科,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现在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诠释,但这正是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所在。中医学只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其在独特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能够防病治病,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中医学也不例外,只不过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比较复杂,没有深厚的哲学知识和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难予以理解掌握的,所以有人提出学习中医必须要延长学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按照中医学“早临床、多临床”等原则进行教学安排。所以我们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符合规律,不要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树立掌握和提高临床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从而让学生在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下学好中医,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3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文化。因为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

第4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ESL 英语学习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2

1 引言

当儒家思想遇到美国大学的教学结构主义,使得美国大学的英语课堂还不能满足中国ESL学生的教育期望。英语为第二语言(ESL)的学生在美国大学的英语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对英语不够精通、不熟悉北美文化、缺乏足够的英语学习技巧或策略、学习焦虑、社交自我效能较低、经济困难以及与家人和朋友两地分离等。

笔者于2010年至2013年间曾四次赴美国的有关大学和社区学院蹲点研修,在国外的进修学习过程中发现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不适:第一,他们对美国学生的课堂表现感到不自在;第二,对于教授将重点放在讨论而不是授课的教学法有所质疑;第三,对于教授不遵循教科书授课感到不适;第四,对于课堂的重点放在小组作业上也感不适;第五,感觉课堂缺乏组织性,课堂总结也有所欠缺;第六,与美国的同学没有共同兴趣(例如体育运动和宗教)。本文论述了影响在美国大学的中国ESL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因素;此外,还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2 在北美的中国ESL学生的文化和教育背景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儒家哲学的代表孔子及其弟子对中国人的观点、思维方式,尤其是教育影响深远。孔子注重“和”的思想。按照孔子的观点,“和”就是和顺而快乐。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意思就是无论老师授课的时间长短,学生始终都要尊敬老师。老师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孔子被认为是五十大教育思想家之一,他对教育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善政者学,善学者政”这一观点曾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以这一思想为标准,并以德来选举官员。这一体系在1905年被废止。孔子认为无论社会等级如何,每个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孔子及其弟子的大量著作在1905年以前一直都是中国学校的教材。例如四书五经都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孔子注重经典,但忽略了实用和科学知识。

第三,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社会而不是个人发展。他主张道德观实际上与社会关系的调节是相关的。他要求他的学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效忠政府的人才,这对于当今的中国教育仍然奏效。

目前在北美各大学深造的中国ESL学生已经在中国完成了基础、中等教育,甚至全部或部分大学教育。中国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主导的,因此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是非常具有竞争性的,而这一竞争性优缺点兼有:一方面,它能帮助个人获得知识、技巧和才能;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诸多压力,并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平衡。

3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中国ESL学生英语学习

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中国ESL学生在文化环境与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的北美大学里学习,势必会遇到一些挑战。

3.1 无共同兴趣导致缺乏参与精神

缺乏共同话题和兴趣是北美各大学中国ESL学生的一个文化挑战。例如,北美人经常讨论足球和棒球,但中国ESL学生却对北美流行的运动知之甚少。由于文化差异,中国ESL学生一般会避免参与北美的社交活动;他们觉得很难交到真正的北美朋友。中国ESL学生和北美同龄人之间缺乏相互了解。

3.2 中国文化信念影响沟通

中国ESL学生在与当地美国人交流时会把中国文化价值观带到美国环境里。一个北美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问我的中国学生懂不懂我布置的任务时,为什么他们总是回答‘懂’(但实际上他们有时并不是完全懂)?”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当着全班的面说自己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是很丢脸的。这些学生宁可课后向同学请教,也不愿请老师在课堂上重新讲解或解释。

3.3 北美节日加重思乡之情

和宗教一样,节日也是北美文化的重要部分。北美人和中国人每年庆祝的节日各不相同。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和万圣节都是北美非常重要的节日。北美人在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而且庆祝方式也大不相同。但在中国,人们庆祝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在北美人庆祝节日的时候,中国ESL学生感受不到那种节日气氛,并将自己与北美文化隔离开来。从这种意义上,北美各大学的留学生就无法真正享受任何节日,这就使他们的思乡之情更浓。

3.4 北美学生的行为影响学习

中国ESL学生通常会对北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到不适。学生上课可以迟到,课堂上经常问老师问题和开玩笑。这些行为在中国的课堂都被认为是很粗鲁和无礼的。在北美,学生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话和提问,向老师叫板,这让中国学生认为他们很不尊重老师。这一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为何中国学生不常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他们不提问并不表示他们思维和学习不积极。

中国ESL学生对北美学生的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感到不适。在中国,学生对于老师和其他同学怎样看自己是很在意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会觉得“丢脸”,并感到尴尬甚至是羞愧。他们害怕犯错误。这一文化差异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为何中国学生不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在课堂不积极,并不表示他们不了解讨论主题或不能想出好的点子,他们所需要的是自信以及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鼓励。

3.5 文化差异造成的压力和焦虑

中国和北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焦虑会对中国ESL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文化差异让他们觉得很难在课堂内外与北美同学和教授沟通。由于了解美国的大学环境,他们感到很有压力。

3.6 北美教学方式影响课堂理解

北美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各不相同。例如,老师的作用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Fu(1991)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课堂上的平等精神。教师不仅被认为是其研究领域的权威,还是学生的道德导师。然而在北美,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的关系是平等的。中国老师在讲课时一般都非常严肃和专注,而北美老师在课堂上则会采用一些幽默和不同的非正式讲课方式。教学风格的不同成为中国ESL学生最大的一个文化差异(Upton,1989)。北美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对中国ESL学生的学习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3.6.1 学生参与太多

老师在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上花的时间太多,这对中国ESL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产生了不利影响。单就这项研究来说,美国一所大学有超过80%中国ESL学生表示学生参与太多的讨论,对他们理解授课内容有不利影响。一般文科专业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时间比理科生课堂要多。学生参与对理解授课内容造成的问题,文科生比理科生要多。

3.6.2 小组作业太多

在中国的课堂,由于各种原因,如班级人数(一个教室的学生太多)、学生的传统角色(对课堂参与不适应)、心理影响(害怕犯错误和丢脸)等等,学生都倾向于独立完成作业。在中国,老师一般都是讲授者,而学生的工作就是听讲和记笔记;小组作业和课堂讨论都较少。许多中国ESL学生发现在北美的学校上课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这里大力鼓励小组作业和讨论。文科学生反映,他们课堂上的小组作业和讨论比理科学生要频繁;他们都认为小组作业让他们在理解授课内容上面临着很大挑战。

北美的老师一般都认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他们允许自己在某一课题上有不甚了解之处。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因为学生提出挑战的问题而生气,但中国老师可能会。他们给学生自由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不会就某一问题给学生直接的答案,因为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所以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批评和大胆的想法。

3.6.3 不遵循教科书

美国教师不遵循教科书给中国ESL学生带来了挑战。高达79.6%的中国ESL学生表示他们的美国老师没有严格按照教科书授课,而他们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只有20.4%的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是严格按照教科书授课的,其中大多数都是理科生。超过90%的学生认为如果老师不按照教科书授课,他们将很难理解授课内容;然而,如果老师严格遵循教科书,他们理解授课内容的问题就会少得多。在中国文化里,教科书比老师更具权威性,老师一般也严格按照教科书来讲课。各个学期,老师会详细讲解各个章节。然而在北美,老师不必局限于课本和教学大纲,也“不用担心在讲课过程中离题”。

3.6.4 课堂组织

一节课的结构和组织对其可理解性是非常重要的(Chaudron & Richards,1986)。Diamond、Sharp和Ory(1983)认为有效的备课和授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开始;②主体;③结尾。在开始阶段,授课者一般会将授课内容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谈论本次授课内容的背景或为学生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主体部分,授课者可以灵活展示授课内容。授课者可以确定重点并向听课者解释,或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讲课过程中,授课者可以提问以确定听课者是否理解授课内容,或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最后一个阶段,授课者可以简要概述授课内容,或再次强调他希望学生在本节课能够学到的东西。根据Huang(2005)的研究,美国一所大学有79.4%的中国ESL学生表示老师课堂组织不严对他们理解课堂知识造成了不利影响。

3.6.5 课堂总结

中国老师在下课时一般会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课堂总结能重新强调一节课的重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美国一所大学有大约55.4%的中国ESL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在下课时从来不总结课堂内容。令人惊讶的是,80%的参与者都认为如果老师在下课时不总结课堂内容,他们将很难理解这节课的要点,因为中国大学的每一位老师都会进行总结;而中国ESL学生对北美课堂的老师有同样的期望。

3.6.6 黑板板书

在中国的课堂,老师讲课的同时在黑板上也板书很多内容,他们一般将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黑板板书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Ma & Huang,1992)。然而北美的课堂上,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讲课时很少在黑板上板书。由于缺乏黑板板书,使学生在理解课堂内容上遇到困难(Huang,2005)。中国学生习惯了将大纲和重点写在黑板上的逐项的授课方式。Upton(1989)提到,相对于中国课堂上“密集、有限和详细的”(p.25)授课方式,美国大学的讲课方式要更为宽泛和广泛。对于课堂上该学些什么,中国ESL学生通常会感到困惑。

中国学生希望他们的北美老师能够详细解释每一个课题,并将重点和大纲写在黑板上,以使他们能做详细的笔记。如果这一期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认为这些老师不如他们以前在中国的老师博学和有责任心。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文化差异。北美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并在课外时间自己寻找相关资料(Upton,1989)。但是,他们可能没将这一期望清楚地传达给中国ESL学生。

大多数教学因素都是以Huang(2005)的研究为基础的,而这一研究的结果则是基于学生的自我报告,可能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此外,这一研究仅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进行,而参与者也只有78人。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一般性,并限制研究者的说明。

参考文献:

[1]张海宁.刍议中英高职院校二语课堂教学方法之差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24.

第5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理念 大学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即看重语言教学却忽略文化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不断深入,跨国度、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掌握一门或更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目前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可谓是喜忧参半。好的现象是,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高校在校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英语上,国民整体英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不好的现象是,英语教学往往倾向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却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学生的交际能力弱,跨文化语用能力相对低下,语用失误频繁。①

1 跨文化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1 跨文化理念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我国对该学科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已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所重视,学术界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各种理论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时代特点,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各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法,突破了以目的语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单向文化教学模式,将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提到了教学日程上来,实现了多元性质的双向文化教学,不仅拓宽与扩大了文化教学的范围,而且使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更加完善。②

1.2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语言和语法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却较少注意学生跨文化条件下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③从中学阶段起,学生接受的思想就是:学好单词和语法就可以得高分。到了大学阶段,尽管状况有所改善,但基本模式还是相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学英语,这种教学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都没有问题,但语用失误频繁。在大学校园的英语角常常会听见这样的对话: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xiaohong. 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 Chongqing.很多学生在和外教对话的时候经常也会问一连串的问题: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are you going?.....以上的对话单从语言和语法的角度看没什么不妥,然而却忽略了文化的得体性,没有考虑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因为在西方,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隐私,除了警察局、移民局、医院等特殊机构外,很少有人会如此提问。这种纯中国式的问话方式很容易导致不解或误解,会被视为是不礼貌和不友好,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2 跨文化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则

近年来,关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到底应该遵循哪些跨文化交际的原则,中外学者有诸多论述,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和认识角度,对于跨文化背景下双向文化导人的准则和指南进行了较深入的阐释。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跨文化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

相互尊重原则是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还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民族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集体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而英美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在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长幼尊卑等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而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却是崇尚人人平等。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但这些文化的差异却很难用孰是孰非的标准简单地加以界定,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缺点,都需要完善和发展。我们既不能搞本民族文化一定优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中心论“,又要坚决反对在文化交流中彻底放弃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大家鞭挞、彻底否定的“文化虚无论”。不同文化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原则是关键。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求同”是指交际双方需要考虑到彼此双方的文化差异,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点,互相借鉴学习,在求同基础之上,才能扫除交流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存异”则是指对待英美文化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搞盲目崇拜,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对待不同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跨文化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师生双主体意识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际的过程,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不但要强调教师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把跨文化交际意识看成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的双向意识。教师是在主动地讲授语言、传播文化,学生则是在主动地学习语言、接受文化熏陶。教师自身应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能清楚地区分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之外。还应在课堂内外尽可能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不同文化,洞察不同文化的语言特征,培养学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英语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2 交际意识的培养

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英语教学的实质体现。④最近20多年来,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概念,不少新的语言学理论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英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认识的提高并不代表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具备了跨文化意识。如何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具备跨文化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有意识”或“有意注意”上升到“无意识”或“无意注意”的高度,将是今后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对文化敏锐的洞察力

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文化因素容易认识,隐形的文化因素则较难察觉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有充分认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对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要有相当的敏感度,要不断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识别能力,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尽可能去理解这些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3.4 存我意识

西方语言教学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旦学了一种外语,你便再不是原来的你了。它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英语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文化化”现象,即自觉不自觉地用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规约”自己的言语行为。⑤单纯从学习语言角度看,要想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全身心地融入其文化之中,不应受本民族语言的干扰。但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却并非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跨文化交际毕竟是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交际,完全失去本民族文化的交际就会变成了单向文化交际。因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保留一定的自我文化是必要的,在这方面,作为英语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具有“存我意识”。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外语的目标不仅仅是以好奇的目光看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单向度地吸纳外国文化,而是要坚持外语与母语文化导入的兼容并举,在学习他国文化的同时,也应把握好自己的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是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工具,交际是目的。为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跨文化交流的理念,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最终达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 乐琼.Chauhan Ashok Kumar.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8):78-79.

② 李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6-157.

③ 何宇茵,张欣叶.跨文化交际论文写作对差生大学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4):190-192.

第6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C++语言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现代编译型语言,目前“C++程序设计”在众多院校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为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对此课程的教学进行以下探索: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分班教学、启发式教学、大赛引导小赛常态化、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以及合作学习公司化管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19-03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语句、基本控制结构以及面向过程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顾过去几年,我院“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逐步发展。一方面,成立了C++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得到优化;另一方面,建立了网络课程,试题库已经十分丰富。学院领导支持对实验室进行改进,也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为进一步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结合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C++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C++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轻实践 最初沿用学科教学模式,过多强调语言语法知识点,知识点比较枯燥、琐碎,学生觉得难学、不感兴趣。上机操作时,由于基本概念和语言规则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己编制的程序在调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他们看不懂英文错误提示,不会排除错误,碰到障碍容易退缩。

理论与实践脱节 以往本课程的设置往往是一周4节课,包括2节理论课和2节实验课,二者分开教学。教师讲两节理论课后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但等到上实验课的时候好多知识点就忘掉了,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重讲解轻互动 新生入学后,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繁多,导致学生学习投入时间不足。在预习、上课、复习这三个学习环节上,学生往往缺少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学习就是上课。这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上课成了教师的讲解,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

忽视个体差异性 由于学院招生的多样化,生源水平差参不齐。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区别对待,就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尤其是难以兼顾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无法使这些“吃不饱”的学生得到快速进步。

教学方法研究

带着上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理实一体化教学 打破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院对“C++程序设计”理论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其他学时直接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适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生认为难以掌握的循环语句,如果采用一次理论一次实验课的方式来讲授,学生上课的时候可能听不到某个知识点,做实验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很被动,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布置一个联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该学习的内容学会了,然后可以加大难度,引入学生成绩输入的循环、学生成绩输出的循环等题目。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学习能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日后就业所必需的程序设计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实验—理论”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意义。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我院计算机专业大类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的、职业高中的,也有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普通高中生源普遍没有计算机语言基础;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的基础更差一些。职业高中生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有C语言基础且基础很不错,有的则不会写最基本的循环判断语句并有恐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计算机语言。针对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愿选择,我们打破原有的班级划分,对“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主要是讲授分层,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指导和要求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学习目标,激发所有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最终目标不能分层,就业岗位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们的分层教学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实行。普通高中生源普遍学习能力很强,不存在心理障碍,学习进度也比较容易把握;对职业高中生源不仅要加强辅导,更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对所有学生按传统方式分班进行正常教学。通过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全体学生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部分学生克服了学习心理障碍,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感受到了学习的进步,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启发式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注重启发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至少提出三种不同的解法。比如,在学习完数组、函数、结构体后带领学生做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独立开发譬如“班级班费收支管理系统”、“个人财务小管家”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件,并能够对自己开发的软件进行分析,提出优缺点以进一步改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启发式教学不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要精心设计能让学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说明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就是教学的失败。

大赛引导教学,小赛常态化 工信部举办的蓝桥杯软件大赛,江苏省举办的ACM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每年都组队积极参加。2012年,蓝桥杯软件大赛我院有多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历年的大赛题目,都是大赛组委会进行调查、分析,在听取行业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充分论证而设置的。因此,每次大赛后学院都会组织教师深入研讨试题及评分细则,并把大赛题目分解成知识点对应到教学中,用大赛引导教学标准。由于计算机软件大赛的项目范围广,难度大,学生不仅需要本专业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相长的教学原理下,这种大赛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院每年都进行院级软件大赛,每学年第一学期末针对新生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每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全校的ACM程序设计大赛,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4次,实现了大赛引导教学和小赛常态化。

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 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大学课堂不可能提供很多时间用于讨论和交流。网络课程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所有教学资料都可以呈现在网络课程中;其次,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安排自己的学习,教师则是知识的导航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也越来越强,网络课程上有学生的提问、有学生的作品、有往年考试题库、有历年学生获奖信息,构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学习氛围。即使教师不在线,学生仍可以从以往的提问和回答中或者在线同学那里获得帮助。为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编程中的一些经典算法和典型应用放在网络课程中,供学生平时学习和参考。

软件工作室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的是要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学习,通过交流才能进步,也就是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学院富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工作室,工作室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按照公司化方式进行严格管理,具体环节包括纳新、管理、项目化运作。纳新在第一学期中期采用招聘方式,要求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某个方向具有浓厚兴趣或特长,品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吃苦。这对一年级的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以进入工作室为荣。C++是基础课程,无论是嵌入式开发、桌面系统开发,还是虚拟现实开发都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工作室里,品德高尚、具备丰富工程实践背景、专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职业素质都有重要影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和学长的帮助下,在干中学,学中干,进步非常快,这些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又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教学方法的实施

为了将上述教学方法较好地运用到“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应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及教学反馈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首先,按照大赛引领的导向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然后依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其次,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将选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最后,通过教学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甚至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反馈。有效的教学反馈应该表现出应有的适时性,就是要根据不同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学与教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反馈信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有些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反映,进入教室以后一讲到底,这种情况要绝对避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讲得痛快不顾学生的感受,而应该具有强烈的反馈意识,一旦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听课吃力、笔记记不下来,对教师的提问感到不知所措,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没有反馈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如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资料应有尽有,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让“被动学”变成“我愿学”。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实质上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以反馈信息为基础,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方法,控制教学的进度,从而更为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朝着教学目标推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大赛引领小赛常态、分层教学、启发式教学、网络课程、软件工作室公司化管理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我院连续三届学生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整体水平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基本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实验课时不需要教师给程序代码了,自己可以独立编写程序代码,并有自己的思路,编写的程序代码也非常简洁。充足的自信心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永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09(31):208.

[2]包雅伟.儒家思想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J].江苏高教,2012(6):143-144.

[3]吴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职教论坛,2006(3):44-45.

[4]赵欣.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12):149-152.

[5]霍吉.网络课程的利弊与网络课程的建设[J].价值工程,2010(8):153.

第7篇:儒家思想优缺点范文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中去,企业间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众多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和国际化的市场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找到新机遇,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如中国企业在企业国际化中既涌现出了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又有一大批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求,在企业国际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众多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但是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还不高,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上还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轻工、纺织、鞋帽、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文教用品、玩具等领域中,中国产品以其质量优、价格廉、服务好,所到之处国外的竞争者纷纷落败,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减弱中国产品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产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诸如焚烧中国产品、限令中国销售商离境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依靠单纯的产品出口来开拓国际市场变得越来越难;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时间人民币还将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加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度,扩大对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战略选择。为了保持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从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并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划,确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加大对外投资力度,输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的触角伸展到国外。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理论

1.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

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中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的专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此主要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定义。

“广义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从一般出口到设立海外机构,从设立一般贸易机构到对外直接投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的过程。狭义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以直接投资为特征的跨国经营活动”(贺嫌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贸易和海外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实质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目标”(吕复成)。“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将优秀生产技术和经营技巧成功地移植到国外由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加快国际化经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李洪铭)。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由国内经营走向国际经营的多元、多阶段、多层次的渐进过程,它发展于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经过许可证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最终形成一个多国籍的跨国公司”(李忠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李霄)。综合国内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专家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定义,结合个人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为了便于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我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定义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在企业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开辟原料和产品市场,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求得企业快速发展和获取满意的企业效益的运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商品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配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出口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阶段和全球化阶段。”

1.3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随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在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发展则是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并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众多,现就几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介绍如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他认为根据贸易、投资状况的区别,国际产品周期可以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Adler&Ghadar(1990)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

1.3.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

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母国人员对国外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基本不使用外派人员。

1.3.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

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改进生产手段和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公司出于一般管理、技术转移和控制的目的大量使用外派人员。同时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人员本土化初显端倪。

1.3.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

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竟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下降。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广商选址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处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将减少外派人员,尽量使用东道国人员,从而出现管理本土化的,但并不是说没必要继续维持外派人员,只是其比例和重要性在相对下降。

1.3.4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

产品既要满足全球成本竞争的需要,又要区分当地市场的偏好和特定要求。“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写照。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将同时在生产、市场和价格等多个角度进行全球化竞争,而经营中对差异性和全球化的共同关注,使得文化差异因素在此引起管理者的注意。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创意、要素进行生产,但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建立客户联系上则强调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此所指的企业国际化经营限定在国际化阶段一市场导向、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的范围内。

1.4论文主要内容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分配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企业中从领导到普通员工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中国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主动的采取应对措施,克服企业自身不足,以国际化的眼光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制定可行的规划,克服各种不利素,推动企业的发展。

1.5论文方法和创新

1.5.1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依据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剖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经营国际化具体对策。

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尽可能地应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企业经营国际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具体措施,以便促进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发展。

3.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努力开展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力争两种方法相结合。

1.5.2创新之处

通过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突出地强调了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企业间相互协作;实施品牌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建立国际化的企业文化等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2.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2.1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沿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决条件。世界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程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企业国际化尚未形成。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工具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间迅速兴起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世界经济的完全形成和资本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次技术革命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两次,现代技术革命使生产资料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都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国际经济联系之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得企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通讯、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跨国经营,通过跨国经营销售自己的产品、输出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成本更低而更易于竹理和更加敬业的劳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为了现实。而今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国际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2.2.1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

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与威胁;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多的利润机会;企业需要更广泛的顾客基础以实现规模经济;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扩大市场;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资源的培植能力和水平。

2.2.2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

企业可能不理解国外顾客的偏好,从而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可能不了解外国的商业文化,也不知道如何同外国人打交道:企业可能低估了外国的管制并遭到意外的损失;企业可能没有从事国际营销经验的经理;东道国可能对商业法律进行不利外国经营者的修改,可能使货币贬值或管制外汇,也可能进行政治变革并没收国外资产。

2.2.3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根据产销活动的布局和组织协调方式的不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一般有出口、技术授权、特许经营、合资以及独资五种模式。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符合产品特性、企业实力和目标市场环境要求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2.2.4企业国际经营的战略选择

根据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判断,以及所要采取的市场进入模型,可以选择的国际竞争战略可以有以下的类型。国际战略、多国本土战略、全球战略、跨国战略。每一种战略都有其优缺点,是否适合一个企业与该企业所承受的成本压力以及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有关。

(1)国际战略。国际战略是指企业将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技能转移到国外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在此情况下,企业多把产品开发的职能留在本国,而在东道国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国际企业的总部保持着对营销和产品战略的牢牢控制。当企业拥有宝贵的核心能力而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又不具备这种能力,并且企业所面临的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成本压力较小时,那么采取国际战略就是有道理的。

(2)多国本土战略。采用多国战略的企业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与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相同的是,多国战略型的企业也倾向于把在本国开发的技能和产品向海外市场转移。然而,与国际战略性企业所不同的是,多国企业广泛地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使它们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它们还倾向于在有业务的主要国家建立一整套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生产、营销和研究与开发)。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无法获得经验曲线经济以及区位经济的好处。当企业照顾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时,采用多国战略是最有意义的。

(3)全球战略。采用全球战略的企业通过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即它们采用的是低成本战略。

采用该战略的企业把它们的生产、营销和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进行。企业一般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而是喜欢在世界范围内行销某种标准化产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最大好处。它们还倾向于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来支持在世界各地市场上强有力的定价策略。

当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很小的时候,这种战略是最适宜的。

全球战略的优越性:发现大的细分市场,可以实现生产和营销的规模效益,从而给全球公司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协调和营销活动的整合促进经验和技能的跨国分享;全球营销可以使营销者接近最难相处的顾客;市场的多样化可以给全球公司带来收入和活动的稳定性。

(4)跨国战略。跨国战略是要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品和技术,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品和技术。企业采取这种战略,能够运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形成区位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达到全球学习的效果,实现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

跨国战略的显著特点是业务经营的多样性和国家市场的多样性。多元化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不仅要制定和执行大量的战略,还要根据各国市场的条件进行调整变化。此外,他们还面临着另外的挑战,即要寻找好的方法来协调跨行业和跨国家的战略行动,从而获得更大的持续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要比仅仅将公司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用到在每一个国家市场和每一项经营业务中所建立的强大竞争地位要大的多。

2.2.5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营提供了条件,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还引起了资本、技术、人员等其他生产要素全球范围的流动。跨国公司逾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它是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商品国际化的有机组合,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现今跨国公司产值占了世界总产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其中技术贸易占70%,既D占80%,并且90%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来自于跨国公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跨国公司FDI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母公司通常给其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管理经验、技术、零部件和营销网络的同时,也将推动着各国经济不断增长,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论文格式经济国际化使得每个国家程度不同的融入国际经济之中,并不断调整对外经济政治关系,为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变形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与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经济利益。

2.2.6中国国际化经营前景展望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飞速发展而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必将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工具,众多的中国企业将以企业国际化为动力,为企业的强大和国家经济振兴在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因其起步较晚,中国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会面临来自国内国外,企业内外的多重障碍和压力,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同时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会丧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制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间企业并购的境外投资方式,积极探讨新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要从全球化战略出发,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地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化和发挥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知名国际品牌,使企业国际化经营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服务。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分析

3.1 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取得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在国际化的初期,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营销人员队伍,随着企业国际化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企业不仅要从企业内,而且要从企业外,甚至从国外招募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构建适应企业国际化需要的人才队伍。而在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

许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尽管从形式上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的重要促进作用,重视人才建设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忽视人才的培训和锻炼,不为人才提供响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提供相应的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不注重人才的高层次的需求,结果是企业留不住人才。

对于国内较大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相当部分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只是停留在国内人才的挑选和使用上,而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机会,从全球范围的高度去构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全球化战略,就可能导致由于文化、宗教、法律、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致使企业的国际人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3.2 缺乏国际化的品牌战略

品牌实质上代表着买这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是企业在激烈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服装、皮鞋、电子产品、玩具、文具等众多领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一时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产品成为了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沃而玛等众多国际知名零售和制造企业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产品采购基地。当由于中国产品没有自己的知名。国际品牌,众多的中国企业在行业产业链上只能处于低端的位置,在最终产品利润的划分上,只能获得微波的收入。由于缺乏企业知名品牌意识,企业只能给国外企业从事定牌生产,及时对外出口、在国外投资建厂,企业从长远观点看,会被其他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产品所替代,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品牌战略既然名为“战略”,其就归属于战略范畴,就有其战略使命,理应解决品牌的战略层问题,势必须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确立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而非确定诸如产品、价格、渠道与广告媒介等战术性因素。可以说,品牌战略就是高屋建领地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是以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和商标是与企业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深刻领会和把握品牌和商标的涵义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顺利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

3.3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协同作用不够

例如:济南第二机床厂2010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德国舒乐公四台压力机设备的合同,合同总价值680万美元,对于企业是一笔不小的生意。为了圆满完成合同,及时交货,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克服了工艺上的困难,工人们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造出了前两台压力机,作为交货的企业来说应该是出色地完成了合同第一期内容。可是当外方所找的一家国内的大型运输公司在由工厂到青岛港这段公路运输费用上,狮子大开口提出运费不能低于2000万人民币,原因之一是设备重400万吨,公路桥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然而后来在私下谈话中,根据公路运输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同样是一曾经通过载荷为900万吨的大型设备。面对始料未及的意外情况,并且德方定做这四台压力设备是因为要用这些设备去生产客户产品而客户对于所定产品的交货期是有严格期限的,如果所定的压力设备不能及时到德国的话,德国舒乐公司就可能因违约而受到索赔,为此,德方急派专门人员赴中国同有关方面谈判协调,要求降低运输费用,但有关的中方部门仍然坚持其不切实际的2000万元的公路运输费用。在努力未果的情况下,舒乐公司,请求其总理出面协调运输事宜,恰逢时任山东省长李春亭正好在德国考察访问,德国总理当面郑重地提出要求政府部门从中给予协调,李省长也非常重视,立刻通知其秘书亲自出面协调此事。尽铃李省长秘书多方协调,最终国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从自己的本位主义出发,2000万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最终也没有减下来。最后,舒乐公司只好改道日照港,以600万元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把两台压力设备装船。此时超过了外方购货合同规定的交货期三个月,使外方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最后外方取消了尚未交货的货值为300多万美元的另外两台压力设备的合同,转而到济南机床的国外竞争对手韩国压力机生产。济南第二机床厂不但丢失了经过努力争取来的出口合同,同时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国际形象,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好多好端端的市场就是由于企业间缺乏合作,相互拆台,缺乏自律意识,结果导致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搞乱,两败俱伤,招致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例如中国的蘑菇罐头的出口、圣诞礼品的出口等等。

4.国际化经营案例及启示

4.1案例分析——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

4.1.1通过国际化经营加速企业发展

通过国际化经营,日韩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日本汽车业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使中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l)国际化经营让企业再获新生。随着上世纪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圆也随之升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金融系统的动荡不安,这些让日本汽车产业陷入困境。日产汽车公司由于在美国的销售萎缩,造成大幅度经营赤字,金融系统的动荡更让该公司雪上加霜,资金筹措非常困难。

(2)把汽车生产厂转移到国外。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扩大,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巨头出现巨额赤字后,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1981年5月,日本制定了对美轿车出口自主限制的政策。

在自主限制后,出口数量有了一个框框,日本汽车生产商改换了出口车型从大众型转向中高档车型;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1982年本田首先在俄亥俄州开始生产雅阁牌轿车,其他日本车也逐渐开始在美国本地生产。在本田之后,丰田汽车和通用的合资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始本地化生产。到了上世纪后期,马自达在密执安州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三菱汽车也在伊利诺斯州与克莱斯勒进行合作;富士重工业则和五十铃汽车携手在印地安那州开始了合作生产。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将企业逐渐转向海外。

(3)企业转变成国际企业。1995年日元升值一时达到1美元兑换90日元,日美汽车谈判在这个时候不欢而散,日本企业出口海外遇到了空前的阻力。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马自达和三菱汽车通过制定自主经营计划——“全球计划”,成功地规避了对日本制裁风险。

4.1.2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作用

大力推行名牌战略,培养知名品牌,是日韩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三星集团和日本索尼公司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坚持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路线。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立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需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一流的技术。大多数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之路,韩国三星公司创立国际品牌的过程就是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推行品牌战略的典型范例。

(2)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企业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始终,日本索尼公司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全过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跨越文化的障碍。在中国公司,外派人员往往无足轻重。而盛田则认识到开发美国市场对于索尼公司未来的重要性,亲自出征。

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盛田却善于克制和隐藏他可能有的不良情绪,盛田本质上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他知道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距离。要想使索尼公司融进美国文化,必须启用美国人领导索尼美国,这也就是索尼“全球经营本土化”政策的萌芽。他把美国总裁的位置虚位以待,决心寻找一个美国人担任索尼美国的总裁。终于,盛田看中了哈维·沙因。沙因的经商风格是十分美国化的,直率明了,而且硬碰硬。沙因挫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的感情,也令日本人感到为难,心生恐惧。盛田在自传《日本制造》中写道,“他的方法不是日本式的,而是以单纯、强硬、直率和明确的逻辑为基础,然而逻辑游戏的问题是,不给人文因素留什么余地。”

沙因坚守着那套缺乏变通的生意经,加之他又口无遮拦,使他成了一个刺猥般的人物。他容不得废话,精力充沛,非常敏锐,对成本控制十分严格。最后,迫于形势盛田不得不换掉沙因。但盛田认为,沙因把美国管理的好多方面,诸如管理控制和报酬等引入了索尼文化;他帮助索尼美国从一个单一的配送中心,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美国分部;而且还使公司的业务增长了2倍。沙因的管理风格虽然与盛田格格不入,但却是盛田真实触摸、碰撞、吸收、消化美国文化的捷径。这种触摸在盛田时代一直就没有停止。

4.2启示

日本和韩国通过大力推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使得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日韩的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中国同日韩两国同源于东方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的做法。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日韩两国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在仔细分析、思考、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之上,开拓创新。

4.2.1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

日韩企业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通过积极的国际化经营为企业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中国的全球化现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早期的日韩企业一样,中国企业正面临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的低端出口商向高附加值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许多企业在担当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积累生产知识和技能,并且尝试将自主品牌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两国的企业高度熏视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做大做强的促进作用,以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韩国企业高度重视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本国货币升值情况下如何正确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正确道路,在大力推进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韩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面对本币升值,及时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关注劳资关系变动,改善劳动者福利待遇,实现产业民主制度化,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制造业外移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当地化,政府不断降低海外投资的门槛,密切监管企业的风险行为,海外投资企业间达成民间协议防止过度竞争。

4.2.2推行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韩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推行了地域化、差别化投资战略,即针对不同东道国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战略,比如:针对北美和欧洲的市场占领战略,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生产基地战略,针对中东、拉美等东道国的资源寻求战略等等。韩国对外经济发展与我国有某些相似性,都经历了鼓励国内企业出口创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加强-贸易摩擦加剧-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国际社会施加压力-本币升值-企业对外投资增加等若干阶段。

(1)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为了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不遵守当地竞争规则,进行低价、无休息日销售、甚至仿制当地名牌,当地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造成当地企业对我国海外企业的敌视情绪,西班牙“温州鞋”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时学会遵守当地规则,与当地同行企业共生共荣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

(2)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我国某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给国外消费者留下很差印象,这是企业花费多少时间和资金都很难扭转的,这种印象甚至影响到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目前,非洲大陆是我国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一定要以较高的产品质量赢得当地市场,给当地消费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便于其他中国企业开拓该市场。“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要有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的决心;像韩国政府一样,我国政府也应出台品牌发展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自主品牌,打破高质量产品被放在国外大卖场低价处理的尴尬局面。

(3)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如同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过程一样,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加引起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摩擦领域从纺织品到家电产品,不断升级,逆差国施加的压力从反倾销、特别保护条款到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走出一去,缓解过程产能,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产地多元化。在制造业逐步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也要抓紧时间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把握全球服务业外包的趋势,实行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实现和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国家要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出台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保证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4)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大宇集团的轰然坍塌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看,有规模不一定有效益。资本结构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由此可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比较正确的经营思路。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竞争能力的业务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和财务危机。做到开拓一个市场,服务一个市场,按照当地市场状况调整企业管理,在业务发展初期尽量以一种产品或者以系列产品来开拓市场,避免盲目扩张市场份额和多元化经营。

(5)实行本地化战略。为了缓和可能出现的劳资矛盾,日韩跨国企业都会对子公司进行符合当地文化的培训,以适应当地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学习的地方,即便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也应当实现当地化生产,得到当地人的信任与好感,为商品在东道国的顺利销售打下基础。

(6)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顺差逐渐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不断扩大,原本用来防范金融风险,树立信心的外汇储备,如今规模过大,需要重新考虑其管理效率问题。韩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其利用外汇储备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分散因我国外汇储备集中投资美国国债而面临风险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关键是研究如何将外汇储备转向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具体方式,防止投入的外汇储备变成沉淀成本,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7)防止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过度竞争。日韩政府支持企业签订民间协议,规定同行业企业间协同作战,形成同盟,降低重复投资造成的过度竞争,提高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并由政府进出口银行和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提供系统化企业数据,帮助企业协会了解企业信息,协调企业行动。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之间应当加强沟通,通过企业协会协调行动,争取项目投标的成功几率,维护中国跨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平台鼓励我国准备“走出去”企业之间签订“协调行动”协议,对企业竞争行为进行自律,为中国品牌的长期战略创造条件。对于没有能够竞标的企业,多提供投资渠道和信息,疏散在统一市场激烈的竞争。

4.2.3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从日韩企业成功的国际化经营实践看,政府的支持和扶助是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顺利开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l)全方位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从日本和韩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里程看,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和扶助对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项基金,对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企业对外出口及投资的风险保险机制,对于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予以规避;建立税收优惠机制,鼓励企业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利用国际间的政府贸易协定、协议等为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鼓励企业创立知名品牌等等。

(2)创造良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环境。从日韩国外直接投资看,除了发展初期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多数情况下政府主要是在放松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政府更多的是为企业进行服务,同时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监督。我国政府目前对企业走出去基本上持鼓励态度,但是仍然会出现存在政策不稳定、不透明、不可预期的情况,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不得不承担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与损失。政府管理作为市场调控的有利补充,应当考虑如何鼓励合法的海外投资,限制不合法的企业活动,每项措施的出台都要全面考虑到可能的影响,不要轻易变动政策。

5. 中国企业面对生产经营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5.1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我们应结合各企业实际,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实施多管齐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5.1.1“请进来”

花学费请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外方管理人员或中方高级雇员来给工程技术、管理、商务、市场营销人员等授课,从标书制作、谈判技巧、中标后合同签订及进入市场后怎么与外商合作等,全方位进行培训。

5.1.2“走出去”

挑选爱岗敬业、业务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技术、商务、管理骨干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进行外语、工商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升级培训。

5.1.3“岗位培训”

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相关专业人员,针对其专业特长和培养方向。直接派到境内或境外的涉外项目,进行工作锻炼,以增长项目管理的实际经验,熟悉西方管理模式和经营思想。同时在培训中可采用“四个结合”的原则,即二级单位培训与油田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地院校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涉外项目岗位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相结合,加大投入,实施“家质工程”.着力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多功能队伍。

5.2 积极创新品牌

为了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品牌在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企业要从以下方面搞好工作:

5.2.1企业要做好品牌定位

什么是品牌定位?经典的解释是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是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所创造的真正的价值。

目前我们中国的一些所谓走向国际化的品牌,如联想,TCL,海尔等由于战略认识上的关系,在这个品牌的理念的认识部分往往由于觉得很“虚”而放在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地位,试问走向国际化的联想在对于国际上的用户承诺方面有什么新的举动和创新吗?事实上,除了在一些外在的标识方面有向国际化靠拢外,联想的国际化拿不出对国际化用户能够真正承诺和东西,如果在国际上卖东西也以为像国内一样卖的话,联想的国际化是成问题的,定位就是这样的简单也是这样的使我们觉得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是难以企及的一件事。

为了保证品牌的定位能够顺利的实现,一个好的品牌还应该在差异化方面做到更好,差异化是品牌的真正的核心价值,在这个问题是我是感到非常的担忧的,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这些大公司中,由于真正的缺乏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使得我们在无论是国际化的方式,还是在国际化的具体内容上都是非常的脆弱。

企业对于品牌图展要慎之又慎,有的企业由于没有确切掌握自己的知名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而片面追求知名品牌的辐射效应,结果不恰当地将知名品牌拓展到其它的产品上,不但新产品的销售情况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得原来产品的形象受到损害,从而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5.2.2加强品牌的保护意识,保护好企业的品牌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熟知国际通行的品牌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在境外注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密切注意其他不法企业的不法侵权行为。

此外,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特点的品牌宣传方式,如李宁牌系列体育用品,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在境内外从事品牌宣传工作,类似重大体育赛事的赞助等活动。同时选择合适的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从而在广大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进入到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等体育用品的竞争中。

5.2.3提升品牌的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所期望得到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为了提高企业对于自己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企业要努力改进自己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功能,采取适合目标顾客群需要的销售方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搞好客户回访工作,从而形成产品同同行业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别,扩大品牌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5.3 密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密切合作,共同形成全体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从微观角度上看,企业内部的严格管理、正确的战略决策、迅速快捷的市场反应速度、出众的资源配置能力等反面的优势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企业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离不开国内其他企业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避免相互压价和窝里斗,在国际市场开发过程中要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体现在以下方面,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要想真正取得竞争优势,需要国内企业的大力协助,尤其是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初级阶段显得就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赖于企业所在国家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水平,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发展水平高,企业的周围配套能力就强,企业的产品就有质量保证,反之,企业的产品在研究发展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此外,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也会有利于与本企业有关联的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国际化的开展不仅有赖于和其相互关联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而自己企业的发展也会给与其有关系的其他企业打开一扇窗户,使得这些企业有机会接触国际市场,有利于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本身的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有利于这些企业获取有用的市场信息和产品开发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