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辅导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卫生保健;心理评估;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5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出现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引起临床医学界及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健康的身心将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此,需要对心理疾病的儿童采取心理卫生保健措施,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选取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区建立档案的3-10岁的100例有心理疾病的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区建立档案的3-10岁的100例有心理疾病的儿童,这些患儿全部采取美国AchenbachJL童行为自评量表,得出儿童的其中有一个项目的测量分值超过正常分值。[1]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患儿年龄集中处在3-10岁,平均年龄为(5.2±0.8)岁;男55例,女45例,男女比例为11:9。这两组患儿在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方面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B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A组)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及集体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具体措施:①认知疏导。由于患儿心理孤寂,大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家长也不清楚心理治疗的方法,为此,医生应当针对患儿及家长的具体情形,让他们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让他们逐渐纠正不良的心理认知,为以后的治疗奠定基础。②亲情感动法。心理医生只能够为患儿采取心理治疗方案,具体措施还是需要家长实施,为此,医生应当指导家长采取亲情感动法,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患儿,让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逐渐摆脱自闭、不愿交流的现状。[2]③情感转移方法。当儿童一直关注某一项事务而情绪低落时,医生可以转移患儿的情感,如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动画片、影视作品,也可以做儿童喜欢的游戏,让他们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自然就能够摆脱低落的情绪。并对以上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调查,在3个月之后再次实施心理评估,儿童治疗前后进行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详细记录这些分数,其中大于50分存在心理问题。[3]
1.3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的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了χ2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
2结果
这两组患儿在采取3个月的治疗之后,心理状况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SAS评分比较中,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评分为(62.4±6.1)分,治疗后为(48.3±9.6);观察组在治疗前的评分为(62.1±6.3),治疗后为(30.3±6.8)。在SAS评分下降幅度比较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理对于儿童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儿童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造成他们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前一辈的,造成他们心理出现严重的障碍或扭曲,这就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茁壮成长。为此,家长要做好早发现,当发现儿童心理出现问题之后,应当立即送到医院就诊。
由于不同的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一,对此,心理医生在对儿童采取集体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措施,让他们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接受医院的治疗;同时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状况,如动症、精神迟滞、交往不良、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状况,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引导,具体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个案问题,帮助他们重塑价值观。本文结果显示,对儿童采取心理卫生保健之后,SAS评分下降幅度比较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儿童采取积极的心理卫生保健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儿童心理抑郁的状态,提高患儿的生活水平,增进医患之间的情谊,非常值得各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08,15(04):243-244.
[2]闫亚飞,韩娟,毕烨.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及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2(05):212-213.
一、 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趋势
1.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呼唤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缺乏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冲突,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基本矛盾或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阶段的矛盾,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品质。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理论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启发。成长中的正在进行社会性发展的儿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施加外在的不良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危机得不到解决,心理发展受到阻滞,产生不良心理品质。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需要心理教育的时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因而在心理辅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领导和控制学生成为符合学校规范、满足社会要求的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往往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如各种纪律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等,均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这种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而学生由于受叛逆心理、从众心理、不良行为的惰性等因素影响会自然抵触。因此,仅仅依靠制度化管理使学生接受和内化某种价值观形成道德自律是困难的。班主任应在制度化刚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教育的柔性管理,洞察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对不良品行进行心理引导,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道德规范。
二、 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最佳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提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以个体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还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重要的东西就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往往效果微弱或适得其反。而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会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情感权威和人格权威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 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一定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每个人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自我调试和自我完善。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并取得实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应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现今“箱庭疗法”在幼儿及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重视。在南宁市中小学校中,南宁市二中首创了我市第一间“箱庭治疗室”,咨询工作开展得很好,在2010年心理素质教育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并已向全区推广。而在小学利用沙盘疗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的研究却是个空白,许多学生出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疏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沙盘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那些沙具代表了儿童身上活跃的能量,许多的沙具塑造所丛集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沙盘意象往往是通向儿童潜意识的窗口。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失调、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游戏中得以化解。
实践意义: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疏导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创造的沙画的共同感知,重塑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利用沙盘治疗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究,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有着值得在学校实践与探究的价值。
1.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让学生通过自我咨询活动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掌握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2.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基本的、必须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避免或矫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经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做人、更科学地学习、更幸福地生活。
3.重视学生的自身力量和价值,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扬和自我发展。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唤醒学生的良好情绪,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注意观察沙盘游戏治疗中学生对沙的使用,做好沙具的摆放顺序、摆放位置的记录。这是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帮助教师从沙具的摆放设置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充实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难点
当学生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时,如何针对其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及维护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阶段咨询及个案分析。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问卷法、量表法
六、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沙盘游戏可对有自闭症、恐惧症、社交困惑、躯体化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2.做沙盘游戏,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能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4.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馈,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有积极作用。
沙盘治疗的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七、沙盘治疗步骤
1.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2.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3.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4.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5.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来访者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P.H.Mussen,1981)。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
关键词:沙盘游戏;单亲家庭;心理辅导
一.发现“沙漠之花”
整理沙盘记录时,我看到了一组永远没有绿植的沙盘照片,这些沙盘画作出自一人之手,在30多张照片中,只找到了一副有花朵的沙作,虽然没有绿叶,但也是一种生命迹象。耳边响起小姑娘平和的声音:“老师,我是一株沙漠之花,成长过程中没有水分的滋润,还经常被狂风暴雨打倒,但我会寻求一切机会重新绽放……”
这位自称“沙漠之花”的女孩叫小茗,她是《心灵舞台》选修课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漂亮、乖巧的她完全可以遮掩成绩不好的“不完美”;她遵守规则、积极主动、乐观豁达,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幸福小天使”,然而这些印象全部在第一次预约沙盘体验后被颠覆……身为心理老师,我想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辅导室的设施,所以闲暇之余,会邀请孩子们预约沙盘体验。小茗就是这样与沙盘结缘的。一次选修课结束后,她像小鸟一样快乐地请求:“老师,我想预约一次沙盘。”第一次沙盘,原本想只是一场体验,她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摆放了沙具:所有的沙具都是木质家具,沙盘被布置成居室的模样。我请她介绍沙盘,她略带哭腔地说:“我只是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接下来的面谈,她的眼泪就没有断过,从她的描述中,我知道:出生后到小学一年级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记忆中自己是在想妈妈的哭声中长大的。一年级后,一直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妈妈经常争吵。现在和妈妈生活,爸爸妈妈有可能已经离婚了,但没有人告诉她。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很多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大哭,哭完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要让别人看到最好的自己!”她把自己的脆弱包裹起来,所以我们一直看到的是她微笑的模样……她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我们做自己,我也想做自己,想变得有能量,所以才来预约沙盘。”听到她的诉说,我为拥有天使面庞的她如此忧伤而难过,也为自己每周都会在课堂上与她见面,却没有真正了解她而不安。看来,她不是来体验沙盘,她是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而对于她的成长,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沙盘体验便能解决。
二.观察“沙漠之花”
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专心地学习,介入个体心理辅导后发现:他们中有些人家庭结构不完整(各种原因的单亲家庭),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结构往往夹带着残缺的养育方式,他们的父母,自己本身便缺乏成长的动力和能量,对于这一类孩子,心理辅导中我们无法对家校联合抱有太大的希望,于是,我们尝试着把辅导的焦点放在激发孩子生命本身的“心理复原力”上。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1]。有研究表明,复原力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其中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质,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比如,人格因素、积极问题解决、生活乐观、寻求新奇性、信任他人等;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能够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因子。对于学生而言,外在环境包含三个系统:家庭、学校与社区[2]。具体来讲,家庭环境中的保护因子包括温暖的亲子关系、有感情且不会严苛批评、支持性、家庭凝结力等。与家庭保护因子相比,学校和社区也是复原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保护因子有老师的支持、成功或快乐的积极经验、与老师同学的良好关系等。在学校,对于需要个别辅导的特殊学生,心理老师会第一时间与家长、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建立辅导同盟,实践证明,与家长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孩子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小茗的家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无法寻找到完整的关系链条,用小茗的话说:“我无法把成长的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一切需要靠我自己。”因此,对于这样的辅导个案,我们尝试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生合作(小茗与心理老师)、师师合作(小茗的班主任老师与其他科任老师对心理辅导的配合和支持)、生生合作(小茗的同班同学和选修课同学,激发同辈群体的力量)上。
三.沙盘游戏为“沙漠之花”重置成长的环境
(一)沙盘游戏为其提供“自由与保护”的空间
小茗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复杂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小小年龄的她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述在其出生前爸爸妈妈关系特别好,妈妈和奶奶的关系也特别好,但她出生以后,各种矛盾和裂缝便出现。由此,小茗断言:这和自己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家人面前,小茗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她努力的表现出乖巧懂事,努力地考出好成绩,努力地与老师和同学维持着积极的关系。而这样的“积极向上”是被“讨好”包装过的,真实的小茗有很多的苦恼,渴望被关爱保护,渴望被宠爱有加,渴望偶尔犯错时被包容……然而这些渴望在小茗畸形的家庭中很难实现。沙盘游戏是儿童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辅导方式,柔软细腻的沙子和富有空间意义的沙盘能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儿童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不仅可以再现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帮助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宣泄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复杂情感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3]。起初的沙盘辅导中,小茗总是匆匆地勾勒自己的沙盘画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作品。前三个沙盘作品,没有水,没有绿色植物,有的只是一些自己渴望的家具、还有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如果让小茗在沙盘中更加放松,就需要请她慢下来,更仔细地感受沙盘给她带来的包容性。所以,陪伴过程中,我会经常向她强调:“这个沙盘是属于你的,你可以任意作画”、“这些时间也是属于你的”、“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观察这些沙具,如果不确定用哪一个,可以试着用手触摸一下,哪一个感觉好就用哪一个”、“不着急,慢慢地体会沙子在指缝中溜走的感觉”……慢慢地,小茗开始放慢自己在沙盘前的脚步,她开始精心地为自己的画作挑选各种沙具,也开始尝试着不断调整沙具的顺序,以让自己更加地舒适。
(二)沙盘游戏替其表达无意识世界
冰山理论指出:人的意识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我们能够意识的到;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4]。在儿童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他们总会对心理老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有时即便儿童表达了,源于其语言发展的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于小茗而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愤怒和压抑,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当初要结婚,为什么她要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但这些愤怒全部化作无助感,它们被很好地伪装起来,甚至让大人觉得小茗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伤害到她。心理学家霍妮指出,儿童在潜藏的敌对世界面前会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情感,而这种无能为力的情感在日常教养中却又常常被忽略掉[5]。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心理辅导方式,尽管如此,但是沙盘图画是会说话的,沙盘上的语言我们便称作无意识的象征性语言。比如小茗在第二次沙盘体验中,拿了两只老虎,并列摆放,然后拿了两条蛇,蛇的头分别朝向两只老虎,除此以外,画作中还有鸡、狗、龙。在分享沙盘时,她提到:奶奶和爸爸属虎,妈妈属蛇,爷爷属u……通过这个沙盘画作,小茗家庭成员的关系一目了然。在第四次沙盘中,她第一次放置了花朵,这是小茗的沙盘体验中第一次放置生命意象,她对心理老师说:“今天特别高兴,周末和爸爸见面了,知道爸爸还在北京,爸爸说我想他了随时都可以去找他!”也是这一次沙盘,小茗对我说感觉自己是一株沙漠之花。
(三)沙盘游戏赋予其自我疗愈的力量
关于沙盘游戏对个案的心理辅导,疗愈的力量与决定性因素源自于游戏者的内心深处,外在的治疗或影响仅仅是成长的催化剂。作为心理老师,面对学生的作品,其作用不是指导或引导治愈,而是唤醒游戏者内在的指引力,充分发挥心理老师在沙盘游戏中的陪同效果。也有人说,沙盘游戏师是静默的见证者,在整个过程中,接纳、同理心、陪伴、尊重等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不可或缺。在对小茗的辅导过程中,我时刻调整自己的角色,辅导初期尽可能充当倾听者,充分出租自己的耳朵,以陪伴为主,帮助小茗表达内心压抑的痛苦。面对小茗的沙盘作品,做到不分析、不评论,以学习者的身份介入辅导,时刻保持“沙盘游戏以小茗为主,心理老师的陪伴为辅”的原则,帮助小茗感受到被关注,感受到安全感。在辅导过程中,小茗有很多感知到的负面情绪,但是她不会用语言表达这些感受,因此,心理老师会用同理心的方式介入辅导,体会小茗每一个“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在她不会表达时,帮助她表达这些感受,让她更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此外,在小茗的成长的过程中,她是不被允许表达负面信息的,所以,当她心理失衡时,她便拼命地压抑自己。我们知道,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外在刺激带来的,如果人们能够帮助这些情绪和感受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人类的情绪通道便会畅通无阻,否则便会堵塞。而堵塞随之带来的便是心理问题或疾病。所以,对于小茗而言,要教会她表达这些负面情绪,首先需要有人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心理老师可以在面对她的负面情绪时不断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拥有这个情绪再正常不过,不必谴责自己……”当有人能帮她接住这些情绪时,她也会被带着慢慢地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出口。总之,沙盘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老师运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激发个案的自我疗愈力,帮助个案认识自己的心理复原力,从而促使个案寻找到成长的契机。
小结:沙漠之花,狂风暴雨后依然能够屹立于世并悄然绽放,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长环境,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身为心理老师,我会继续选择做一名静默的见证者,用接纳、同理心、陪伴、尊重向沙漠之花输送能量,为她的悄然绽放助力!
参考文献
[1][2]王坚杰,张洪波等.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
[3] 多拉・卡尔夫,高岚、陈晶、陈伟芳译.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茹思・安曼,潘燕华、蔡宝鸿译.沙盘游戏:心灵的康复与转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方法
干预组按自然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15~20人,由2位课题组成员领导,共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两组学生分别在干预前、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进行心理测验,3次测验的测验时间均为1.5 h~2 h,在心理辅导室进行,由班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低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念题,课题组成员负责解答。3次测验时间、地点、组织人员一致,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开放性访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由三甲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均接受过团体心理干预的相关培训。对照组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据量表手册计算出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L)量表分。内外向(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通常标准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内向。精神质(P)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质。神经质(N)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神经质。
1.3.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题目,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粗分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总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识越强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
1.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题目,主要评价当前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提示抑郁出现频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状[13]。
1.3.4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题目,分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和A行为(违纪行为)两大类。问卷由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半年的情况填写,总分超过9分被认为有行为问题。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
1.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促进人格构建。
团体方案:①开始阶段(第1~2单元):建立团体,制定团体协议与规则。学习认识情绪、表达情感。②工作阶段(第3~6单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处理与父母的情感联结。③巩固与终结阶段(第7~8单元):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处理分离情绪(表1)。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和自身对照t检验 、非参数u检验。
2 结 果
2.1 3个时段2组间及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测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1次复查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表2)。
干预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显示: CES-DS第1次复查得分高于干预前(t=1.99 ,P0.05),第2次复查得分低于干预前(t=2.80,P0.01)。干预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学生复查结果比较
第1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分、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A行为分均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低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量表N行为分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精神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及N行为分低于对照组(表3)。
2.3访谈结果
团体辅导后,85%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较前好管理,情绪较前开朗,小学教师反应较强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以前常与老师对立,违反纪律,经心理辅导后行为明显改变。课题组就此与班主任展开讨论,一致认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为的有效方法。
3 讨 论
国外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抑郁症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15],本文显示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辅导后留守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明显下降,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对于抑郁的个体来说,团体是一个具有支持功能的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儿童从同伴交往中吸取温暖,摆脱消极情绪。但在第7个单元儿童得知活动很快就要结束时,对课题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复查抑郁量表分数较高,经处理分离和以后的保持联系,半年后复查情况好转,提示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如何把握干预结束的时机,处理好分离情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组儿童的生活环境无大的变动,心理干预后其神经质分曾出现下降,提示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经质分有升高趋势,显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艰巨性。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显然,相对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来说,两个月的干预时间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往资料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或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提高自我意识的效果不甚明显,在焦虑水平,智力和学校生活、幸福与满足感方面则有所改善,尤其小学生较突出,可能与和父母分开的时间不如初中生长、年龄较小自卑心理相对易矫正有关。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在本研究中,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短,未能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目标性不同的心理辅导,在农村学校及监护人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8):917-919.
[3]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4]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5]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7,6(6):538-540.
[10]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11]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07.
[1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凤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人;和谐教育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就我省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已有71万留守儿童,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占据绝大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约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农村儿童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中,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安全、心理、道德、学习及人生价值扭曲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安全问题、心理人格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价值扭曲问题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加强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家访时,时常和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探讨这一问题,转化他们的思想,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加强学校的管理与养成教育,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他们品德习惯养成的主要地方。在学校管理中,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小组,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制;教师成立心理辅导小组,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其树立健康心理。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8-0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心理辅导,也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1)情绪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现出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大部分是由情绪情感所左右的,尤其是儿童。所以说儿童是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他们的不良情绪情感,而是通过辅导让其会正确表达,合理的宣泄,有效的控制。做到适时表露、合乎节度。所以,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主要是使儿童的情绪尽量做到变化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的情绪情感为主。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关键词:箱庭疗法;中小学心理辅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50-02
箱庭疗法是指在心理辅导室内,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让来访者自由地发挥想象,随意地使用沙具,在装有柔软沙子的沙盘里,随意摆放出一些想象的情境,治疗师见证整个摆放的过程,与来访者一起体会与分析其作品。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箱庭疗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箱庭疗法简介
1929年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算是箱庭疗法最早的原型。她是一名儿科医生,当时用于儿童心理咨询方面。后来,瑞士的心理治疗师卡尔夫也用此方法,称其为“Sandspiel”。河合隼雄第一次将其称为“箱庭疗法”,后来介绍到日本,1998年张日N来到日本研究期间,这一技术被介绍到中国。
1.关于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探析。箱庭疗法融合了“世界技法”的理念,分析心理学是其基本的理论基础,这一心理学流派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还运用了游戏疗法的原理。箱庭疗法是指在心理辅导室内,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让来访者自由地发挥想象,随意地使用沙具,在装有柔软沙子的沙盘里,随意摆放出一些想象的情境,治疗师见证整个摆放的过程,与来访者一起体会与分析其作品。“心理能量”、“集体无意识”等的概念,以及其积极想象的临床方法,还有“原型”和“原型意象”等术语,这些也都是沙盘游戏治疗运作的重要基础。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算是荣格的最大一个贡献了。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两个主要来源。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默默演变并传承下来的一种人类意识中的原始心像与观念,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也就是荣格所言的原型。荣格还提出了“情结”一词,认为“情结”是相互联系的无意识内容的群集,属于阴影的一部分,正是“情结”构成了个体无意识的世界,也就是所谓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荣格认为,“原型”来自于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的典型事件,这些原型世代相传,铭刻在个体的无意识结构中,并渗透到其具体世界中去,通常传说、梦、童话故事、艺术作品、神话等都属于“原型”的具体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原型的表现方式是有差异的,与民族、习俗、传统和文化密切相关。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在人类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默默演变并传承下来的一种人类意识中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他会伴随人类的每个个体,影响巨大。”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每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2.箱庭疗法的治疗机理。箱庭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无意识的自然流露、投射和“无意识的意识化”起作用的。①无意识的自然流露。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每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在人类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默默演变并传承下来的一种人类意识中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他会伴随人类的每个个体,影响巨大。”也就是说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在无意识中,有远古的智慧,也有被压抑的内容,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每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来访者在治疗室摆放作品时却并不知道箱庭作品的象征意义。一般他们是随机从玩具架上取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凭借自己当下的心境和兴趣创造。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引导下的一种运作过程。②投射。无意识原型通过投射表现出来。在箱庭制作的工作中,对于这种投射的理解,以及对于所投射内容的感受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颜色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绿色代表生命、生机和希望,蓝色代表天空、海洋、深远等。不同的物品投射的内容也不同,枯枝败叶投射个体内心世界的枯竭,绿洲蔓延投射来访者内心充满能量;水源象征能力,车辆等交通工具象征人的动力等。通过这些投射出的象征,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探究其内心世界,无意识层面的意象,找到心理问题,然后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最终确定解决方案。③通过心理能量的宣泄,实现“无意识的意识化”。箱庭疗法是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与陪伴下,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在装有细沙的沙盘里,随意摆放出一些平面的或立体的场景,治疗师见证整个摆放的过程,与来访者一起体会与分析其作品。咨询师的见证与陪伴,来访者的感受,通过两者的交流互动等一系列过程,实现感应性转化,即实现“无意识的意识化”。当然,箱庭治疗的途径不只有这一单个的途径,还包含在制作箱庭作品的过程中,治疗师的人文关怀,积极关注来访者心理能量的宣泄以及“共情”(Empathy)的治愈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并用,激活个体内心的自我治愈机制,真正达到治愈的效果。
二、箱庭疗法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箱庭疗法在被传入中国以来,在各行各业的心理辅导层面已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都先后建立了箱庭室,在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关于箱庭疗法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箱庭疗法作为一种心理临床技法,其实施过程是:在心理辅导室内,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让来访者自由地发挥想象,随意地使用沙具,在装有柔软沙子的沙盘里,随意摆放出一些想象的情境,治疗师见证整个摆放的过程,与来访者一起体会与分析其作品。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进行箱庭疗法,首先需要至少两间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外间是接待室,有咨询师的助手负责接待,里间是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咨询师负责访谈、具体的咨询等。心理咨询室通常配置至少两个玩具架,两个标准的沙箱,一般需要有2000个左右的玩具。玩具是生活中所有事物的缩影,包括各类动物、各类植物、神话或现实中的人物、房屋家具、交通工具、各类生活用品、文化宗教事物等。为了满足来访者的需要,通常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玩具架上。在对来访者进行简单访谈后,如果适合做箱庭疗法,咨询师先说明这一疗法的步骤和原则,让来访者随机构建一个“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陪伴着来访者,见证整个过程,来访者自由的使用各种玩具,释放了自身的心理能量。
箱庭治疗一般包括制作箱庭作品阶段和体验理解箱庭作品两个基本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来访者是安全的、自由的、随意的,咨询师在一旁陪伴见证这一过程,一般不分析,不过多询问,在最初的制作阶段,咨询师可以说:“请用玩具制作些什么吧,随心所欲,不受限制”。这时一般来访者都会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先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再进行记录。制作一个作品通常20~40分钟,制作完成后,不要急于对话,先让来访者安静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作品的理解和体验阶段,咨询师可通过一些具体的咨询技术去引导来访者,比如倾听、询问、释义、情感表达等,借助箱庭作品,来访者释放了压力,尤其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无意识里的情结与心境状态,使其意识化,即睁着眼睛做梦,最终理清思绪,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其实最重要的治愈因素是来访者本人对作品的体验理解,至于咨询师是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向来访者解释箱庭作品的投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
三、箱庭疗法的适用范围与前景
自箱庭疗法从产生到现在的几十年中,其实践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儿童很难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焦虑与压力,但是他们都爱玩沙子,通过抚摸细沙、物品的摆放,儿童的无意识会体现在沙盘上,儿童的想象以及无意识的东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表现,释放压抑的自我,放松情绪。因此,这一过程还包含着心理疗伤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玩具象征性的启发,游戏过程中的场景构造,以及与治疗师的对话,唤醒来访者内在积极的心理因素,释放其压抑的自我,放松情绪达到心理疗伤的作用,并发现与培养来访者内在的积极品性。由于箱庭疗法是一种无意识层面的交流,所以比较适合不善言辞、沟通困难的人群,比如自闭症来访者、抑郁倾向来访者、语言障碍者还有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来访者。箱庭疗法已经得到证实:对人们的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症、人格障碍,以及各种身心疾病等都可以较好地进行治疗。此外,箱庭疗法的对象也在逐渐扩大,适用人群从儿童扩大到成年人,从患者扩大到正常人群。如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相结合,用于在自信心的建立、身心的健康、成长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企业员工激励等方面。现在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始逐步得到运用,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不久的将来,箱庭疗法的理论与技术会日臻完善,将会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与心理等多个方面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日N,耿柳娜.箱庭疗法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2):354-355.
[2]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A].冯川,编译.荣格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郭|,等.论箱庭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
[4]陈顺森.箱庭疗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143-146.
[5]Joel Ryce-MenuhinJungian sandplay:The Wonderful Therapy[M].New York:Routledge,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