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

第1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对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高中生们尚未成年、涉世不深且正处在青春期,所以无法对具有冲击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学生们的心理过早的成熟,以至于产生厌学、焦虑、自卑、早恋等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现如今的高中校园中,由于信息的冲击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高中生之所以会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由于高中生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所以对于事情的正误判断力较差,再加上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数量也是极为庞大,良莠不齐的。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思想。导致其沉迷于网吧、台球厅等娱乐场所之中;

(2)某些W生的家庭不和,父母关系紧张,从而给学生留下心理创伤,造成他们神经敏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3)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某些教师仍未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只注重教育任务,而不注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听不懂,所以导致了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最终导致信心不足,产生厌学心理。

2.焦虑心理

高中的学生们由于即将面临高考这个带有巨大竞争性的考试,所以难免会有焦虑的心理。但是根据研究表明,焦虑心理对考试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面对高考这种具有竞争性的考试之时,更是如此。在考场上,其实考的并不只是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更是一场心理上的磨练。所以,让学生从模拟考试中适应高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的表现为极度的轻视自己,不自信。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会有偶尔的自卑,这种自卑无关紧要,但是不能长久的将自己滞留在这种情绪之中。否则就会出现心灰意冷,使生活以及学习都处在一种悲观态度之中等现象。

4.早恋心理

从心理学上出发,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十分正常的,同时这份情感也会成在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所以高中班主任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将早恋的学生一味的定性为“坏学生”、“坏孩子”,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让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在学业上有更大的进步。

二、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

高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否则会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重,从而起到反效果。比较适合的方式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1)主动谈话。作为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多主动找学生进行谈话,这种谈话可以是与学生单独的进行,也可以以小组聊天的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给与正确的心理导向,从而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2)角色扮演。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经历某种没经历过的事情,来加深学生对于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班级中攻击性较强的同学来扮演被欺负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力。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班级之中,可以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具体模式是可以首先由班主任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内部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并且多数学生都会将问题的答案引入到正确的导向中,即使有个别小组的答案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可以在最后的总结中,将这个偏差潜移默化的消除掉。

(4)肯定表扬。即正强化训练法,主要使用形式有赞许、表扬、奖励三种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极大程度上给予学生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能使学生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思想以及行为模式,为今后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脱敏反应。脱敏反应可以主要应用在面对考试产生极大焦虑感的学生身上。主要使用方法为:第一,系统的进行肌肉放松;第二,制定焦虑等级参考表;第三,针对不同的焦虑心理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训练,这种方式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应用才会产生效果。其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考场产生焦虑情绪之后,能够自主的去将焦虑情绪缓解掉。

综上所述,现如今,高中生往往面临着学业、社会等多重方面的压力,所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而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之后,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加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梳理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 教学 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某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我想应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理应如此。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钦州港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加上政治课也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钦州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钦州港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地学生由于钦州港的开发对建设,本地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外来的学生有很多是家长来钦州港经商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

第3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手机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高中生使用手机现状及手机在高中生中流行的原因

1.高中生使用手机现状

问卷调查显示,我校2012级高一学生拥有手机率为73.15%,手机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高中生相互联系的重要途径。高中生使用手机主要用于聊QQ、发微博、看小说、玩游戏、听音乐、发短信、玩微信等,享受信息时代生活的无穷乐趣。

2.手机在我校学生中流行的原因

首先,手机轻巧灵活、携带方便,集通讯、娱乐、交友及多媒体于一体,功能强大,满足高中生的多种需求。其次,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19岁之间,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手机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加上该年龄阶段攀比心比较强,拥有手机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最后,手机价位普遍较低,成为手机流行的又一催化剂。

二、手机对高中生的影响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中生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给高中生身体健康、生活、学习及人生价值观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手机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

手机强大的通讯功能方便高中生与朋友、家长和班主任的交流、联络和沟通。手机的无线上网功能有利于高中生在QQ、微博中结交朋友及朋友间联络感情;家长通常用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同时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平台建立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实现心理沟通、学校信息共享及班级通知等。

手机有利于高中生知识信息获取,丰富学习生活。手机不再局限于一种交流工具,更具备作为一种知识信息获取工具的特征。现代手机强大的上网功能和机器自身的性能相当于一台移动智能化电脑,手机上有丰富的学习软件,这些软件能有效帮助他们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如高中生可以用手机阅读电子书、用电子词典等软件学习、百度下学科难题等。

2.手机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

手机的电磁波辐射对高中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国外早有专业报告指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首先,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症状。其次,手机辐射不仅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影响正常细胞代谢功能。长时间在手机光线刺激下会引起眼睛晶状体病变,促进眼睛近视度数增加。再次,劣质手机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是对高中生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高中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严重影响正常上课秩序。随着高中生拥有手机增多,课堂上除了朗朗书声外,时而会传来手机来电铃声、QQ信息、短信、彩信、飞信、微信的提示音等,干扰教师正常上课。部分学生将手机调为静音后则在下面专注地看小说、玩游戏等,依赖手机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导致成绩下降,产生厌学心理。手机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又一平台,使考试失去公平性,最终对学生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着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网络中的黄色影片、图片、小说、暴力视频、游戏、欺骗性质短信及一些垃圾信息等,都会对这些处于青春期未成年的高中生产生不良影响,个别自制力不强易受诱惑的学生容易陷入,甚至不能自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不仅冲击高中生的道德准则,而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3.手机对高中生影响的对策

针对手机对高中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班级管理中应以“正确引导为主,强制处理为辅”,社会、学校与家庭三结合,尽可能地消除手机对高中生的污染。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讲,政府机构应加大网络信息监控,升级相应软件,禁止手机用户浏览黄色信息、暴力视频、;开发恶意信息检测过滤系统,对不良垃圾信息及时拦截消除。

其次,学校可以在教学区屏蔽信号,这样一部分需要运用网络的学生就可以消停了。应加强文明使用手机宣传教育,让高中生意识到文明使用手机,对促进形成良好社会公德、健全人格和文明校园建设有重要意义;加强手机负面影响的宣传,力争在学生中形成正面舆论,达到良好效果。

最后,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边的教育,从班级和家长角度出发,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入教学区。相应带入教学区的手机必须处于关机或静音状态,为广大学生创造无手机噪音污染的环境,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班级管理中应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导,远离“手机依赖症”。对学生加强行为自控能力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形成正确认识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交往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建立起法制观念,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结语

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和媒体平台本身并没有什么利与弊,关键在于高中生怎么用它。因此,可引导高中生正确使用手机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又一新课题,等待班主任处理解决。为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议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做如下规定:

1.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进校。但经家长和班主任同意的、遵守手机使用规定的,在校园内可以使用手机,学生带手机进校要经家长同意。

2.学生手机需本人妥善保管,如有丢失,学校和班级不承担任何责任。

3.学生在上课(含实验课、早读课、自习课、集会等)期间必须关闭手机电源(关机),此期间禁止使用手机。上述期间手机铃响,拨打、接听电话,用手机发、看短信息,玩手机(如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籍、玩游戏等)均视为违纪。学校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要立即当场制止,进行批评教育,给予口头警告并当场收缴手机。

4.不允许因给手机电池充电而私自乱接电源,更不允许在教室或其他场所给手机充电,一经发现没收手机、电池或充电器。如因充电引发火灾事故的,要追究责任。

5.违反规定被收缴手机的,违规使用的手机收缴后交班主任或年段长,期末违规使用手机的同学交书面保证书后由家长来校领回手机(借别人手机违规使用的不做区分)。

6.对于收缴手机时采取不合作、粗野态度,拒不接受教育或拒绝交出违规使用手机的,给予相关同学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或以上处分。

7.学生在任何考试中必须关机手机并主动交监考老师,凡发现使用手机均认定为作弊并收缴手机。

8.用手机浏览不健康内容或联系校内外人员组织打架斗殴或其他非法活动,除收缴手机外,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4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针对农村高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初学升入高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本人结合近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1.高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1.1 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1.2 非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1.3 外因导致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2.心理辅导策略

2.1 克服消极心理。

2.1.1 克服戒备心理。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1.2 克服自卑心理。教师需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2.1.3 克服逆反心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一点,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2.2 增强自信心 。

2.2.1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劝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跌倒处站起来,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

2.2.2 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高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上课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把自己定位在"旁观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把自己定位在"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相信"学困生"。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3.1 端正学习态度。高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在形成过程中,学习方向的明确程度,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肯定不会很好。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困生"克服模糊观念,坚定信念,端正态度。

第5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1.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比如某校2002级的扎西,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哥哥(某校1997级学生,常考年级第一名,后就读于省内某大学)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扎西的自尊心增强了。当他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与他的父亲动手打起来。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他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50名调查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34个,愿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26个。

(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①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②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③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方法欠缺,无能为力。由于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

(2)学校因素:

①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加班加点地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②教育条件落后。农牧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乡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首先,农牧区很多家长和群众看学校的工作成绩,不是看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得怎样,而是只看学校送走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生。

③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脱节。小学升初中的“无门槛”造成小学教育质量的大步下滑,“双差生”的数量有增无减。

(3)社会因素:

①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

②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沉迷于游戏,对信息不筛选一味的吸收;社会“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农牧区初中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

1.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牧区初中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在学生养成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良好习惯基础上,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进行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主要内容。

2.充分利用农牧区初中生不良习惯矫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机制

(1)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学地认识学生的习惯结构,把学生的习惯要求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2)学科定位策略。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小步子策略。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4)抓具体、抓经常策略。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响习惯的继续。如早锻炼习惯,不能因下雨、考试等而放松要求,其他如打扫卫生、认真作业等都是如此,否则将功亏一篑。在习惯问题上还应抓实、抓具体,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习惯,那是空话。

(5)常督促、勤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

第6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现象及原因  有效对策  研究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通过调查,有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明显。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或挫折适应问题等。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伤人,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现象。针对引发问题的根源不同,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为以下几类。

 1.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2.个体原因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也会产生异常或病态的行为。

 3.家庭原因

 民主型的和和睦良好的家庭会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家庭的种种伤痕,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遭受畸形发展。另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的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甚大,使他们有被抛弃感、愤怒感,从而变得抑郁或敌对或富于破坏性,同时使得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4.学校原因

 由于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如学校分奥赛班、中等班、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等,使学生处于恐惧和焦虑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还有同学关系的问题,中学生希望在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二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搜集名人名言,培养健康心理

 尽管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刮进了各学校,但由于考试制度并无多大改变,所以,考试成绩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前途。轰轰烈烈的“减负”运动也收效甚微,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在此情况下,学生厌学也就并不罕见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其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可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成功的。

 2.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此课程有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训练活动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并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为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在信中更为严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便可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中学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既是中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趋势。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和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也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的则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5.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

 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可以采用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具体教育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三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而如今,随着父母离异和破损家庭的增多、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也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还难以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应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

 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不良心理与行为才能得到矫治,学生也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学质量也可大面积提高。

 4.研究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师范学校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

 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增设心理卫生方面的教学,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让每一位师范生将来也能做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未来的教师真正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 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许多学生觉得,高中生活紧张而繁忙,要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苦闷,个人情绪的波澜起伏,等等。因此,我们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高中三个年级开设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指导。高一年级的教育以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心理、挫折与压力应对为重点,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向高中的平稳过渡;高二年级以学习心理辅导为重点,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青春期异往心理;而高三年级则以考试心理、成才心理为指导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成才观和价值观,为踏入大学做必要的准备。

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自编了一套学生专用的心理健康教材,教材内容丰富实用,集课本、笔记本、课堂感悟于一体,且兼具收藏价值,装祯精美,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教的针对性和学的自主性。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运用,在运用中内化。教学内容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指导活动做到团体活动与个人咨询,场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室外与室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五结合”。学生在“自我”与“他我”的碰撞中,不断进行内心对话与反省,增强自尊、自信。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不仅带给学生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更让他们锻炼了生活、学习的技能。有的学生这样形容上心理健康课的感受――如入芝兰之室。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道德教化于心理体验

针对未成年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目标,缺乏精神动力,导致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丧失奋斗精神的问题,我们采取引导体验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画像的方式,进行气质测试,初步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通过书写赞美卡片这类“优点轰炸”活动,加强学生的良好感觉;通过观看奥斯卡获奖短片和“寻找相同的树叶”等户外游戏,进一步深化“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等理念;通过开展“我的人生发展线”活动,规划人生轨迹,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为自己书写墓志铭”这样看似极端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终极思考,探寻人生定位,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了最有力的依靠是自己,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未成年人戕害幼弱生命的恶性事件频现网络,根源在于孩子们缺乏规则意识,容易推卸责任。我们采取案例分析、实地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内省中长大成熟。运用典型的“两难案例”,将规则、责任、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渐认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则的意义,建立良好的规则和责任意识;在安全教育课上,告诉学生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时如何逃生自救与承担责任;通过户外与大自然的亲近,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进而珍爱生命。

如今,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人际困扰,在亲情和友谊中建立支持系统。比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心理剧表演,解决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通过“角色互换”体验活动,掌握表达和沟通的技巧;通过观看、讨论影视作品的片段,了解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通过自然而然地讲解有关青春期发育阶段的特点以及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等敏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与异往的问题。

活动结束后,经常听到学生发出感慨:

这下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

这下我相信了人的潜能原来如此巨大。

这下我懂了父母是多么爱我。

这下我想开了,原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

高中学生普遍进入青春期,心理学上也把这一时段叫做疾风暴雨期,意为青春是一段没有航标的激流。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管学生们是否做好心理准备,他们的生命之船已经驶进这段激流。这个阶段,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缜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都会遇到种种迷茫、困惑与烦恼,而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就会陷入心理的困境。

为此,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针对一些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与指导。这项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去满足一小部分学生补救性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在他们遇到危机时提供援助,而是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和抉择,协助学生获得完美的发展。

高二理科班有位男生,初中时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以来虽然一直很努力,成绩却总是不见起色,他的挫败感越来越严重,渐渐变得沮丧、多疑。前来咨询的时候,辅导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填写《来访者登记表》时,写字动作比较僵硬,专注但不够灵活,笔触较深,说话也谨慎迟疑,初步判断这位同学在学习中基础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在注意力的灵活性、阅读速度、答题速度、逻辑推理等方面存在困扰,也就是说他能掌握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能答题却效率太低,因而没有效能感,而又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他心理行为方面的种种问题。于是,辅导老师为他设计了一整套调理方案,指导他从最喜欢的物理学科入手,尝试着控制做题时间,有意识地进行提高做题速度的练习,并和他一起制订了具体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步骤。在训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进一步商讨每天的训练时间以及学科应用中比较细节的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辅导训练。后来,这位同学的成绩提升了,和同学的相处也更加融洽,变得乐观、开朗。

这仅仅是个别辅导中的一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立十多年来,每周固定三天辅导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接待学生咨询上千人次,使很多内心煎熬与失望的学生走出困境,带着阳光般的笑脸和积极的心态走进新的生活。

四、调动多方力量,展开立体德育

基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心理活动、个别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展开全方位的德育工作。

成立“班主任工作坊”,各年级精选高素质的优秀班主任,在学生发展中心的培训指导下,针对本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系列德育专题,开发心理主题班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成立“教师工作坊”,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使教师系统地了解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现阶段表现,并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专题研讨,如“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原因探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择友标准”等课题的探讨研究,使科任教师成为德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第8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全实现的。高中体育教师要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反思,深入思考,寻找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要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树立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评价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展。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不适应时展需求。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认为除了一部分将来要专门报考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生之外,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不高。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将教学时间与精力投放于文化科目的教学之中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陈旧。

2.教学内容狭隘,不适应学生身心成长。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在教学内容广度、深度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常常在低水平层面徘徊。除此之外,在技能教学之外,本应占据重要位置的体育理论、保健常识及心理辅导等内容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也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些学校只是敷衍了事,造成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狭隘。

3.教学手段单一,不适应学生主体地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以后,学生的身心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迫切要求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而许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还是抱着“教师讲解―示范联系―学生模仿”的陈旧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枯燥的模仿练习之中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4.教学评价片面,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在当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一些高中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一些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评价方式导致自己经常处于班级后列,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整体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

面对这些问题,高中体育教师不能够回避,而要直面,潜心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成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1.创新教学思维,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思维理念,才有可能指引整个体育教学工作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将科学的学生成才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一是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对于每一位学生要一视同仁,不管学生的体育技能如何,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坚决防止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二是要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关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三是要树立知能与情感并重的理念。除了教授给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与训练学生体育技能之外,教师还要将体育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体育发展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强化毅力培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体育教学空间。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执行教材要求的过程,更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一是增加校本课程内容。如针对高中生对自身形体更加敏感的情况,教师可以增设《健美操》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乐感,以及表现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的教师在选修内容之中突出本校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传统校将乒乓球项目作为主要选修内容等,使教材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适应实际教学需求。也有些教师针对本校乃至本地区学生发展实际,制定体能训练规划,将其渗透于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三是利用课外活动增强教学成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立一些学生体育俱乐部,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田径俱乐部等,发挥学生、民间体育组织在促进体育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以赛代练”的作用,并实行升降级管理,不断引进竞争,提高活动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完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趣味性与探究性,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一是尝试引进竞争模式。如在器械体操等项目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开展分组训练,以赛促练,将原本较为枯燥的训练活动改进为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竞赛活动,这样教学成效一定会明显提高。二是提高趣味程度。如教学集体性球类项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对抗赛,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学习成效,掌握体育技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程度,提升体育教学质效。三是运用电教媒体。教师在教学田径中的跑、跳、投等项目时,示范的瞬间动作观察模仿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方式,引导学生清晰观察、模仿运动项目的正确姿势和规范动作,提高体育技能掌握的速度与深度。

4.改革评价方式,兼顾学生发展差异。教师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要能够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一是采取分层评价方式。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体育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开展考核评价,每一个层面分别确定相应的标准。二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可以将考核项目成绩与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努力程度综合作为考核的参考标准,尽量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三是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对于分层考核的结果,要建立起动态标准,达到了哪一级层面,要及时对学生予以升级,激发学生竞争欲望,提高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要正确面对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注重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林立.高中体育教学之我见.新世纪教育集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2.

第9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心理学;学习准备;学习需求;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52-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高校有效学生学业评价研究”(XJK012CGD002)。本文同时受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声涛(1976-),女,江西萍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调查目的

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月及5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要求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文件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因此,建设优质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是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

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不少学生反映教师教的心理学和他们想要学习的心理学相去甚远。面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广大一线教师为怎样上好公共心理学课深感苦恼与困惑。本研究针对涉及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其一是大学生对心理学已有怎样的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准备;其二是当代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本研究从学生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五方面进行探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编制了由12个项目组成的调查问卷。问卷中的问题设计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并辅以若干封闭式问题。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某直属高校452名将要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49人,女生303人。调查后,对问卷中的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一一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大学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评价

研究中调查了大学生在大学前是否以及何时学过心理学,并请大学前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就已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做出评价。从统计分析结果看(见表1),有37.08%的学生在大学前学过心理学,具体学习时间主要是高中阶段。总体而言,已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为“一般”(卡方=152.98,P=.000,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最高)(见表2)。认为已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有用”的人数比例极低,仅2.33%。学生对已学心理学知识有用性评价“一般”,一方面提醒教师需反思教学,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基础的信息——学生尚未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或者未能实际应用。

(二)学习态度方面

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由四个问题组成(见表3)。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公共心理学课有必要(卡方=687.384,P=.000,选“有必要”的人数比例最高),而且普遍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卡方=579.074,P=.000,选“感兴趣”的人数比例最高)。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各种媒体上和心理学有关的内容增多,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心理学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自我成长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迫切希望获得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来应对上述压力[1]。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有继续攻读心理学学位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内容方面

调查中让学生具体列出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以及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结果显示:

1.大学前教师教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大学前已学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学习(见表4)。和情绪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态调整、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心理放松;和健康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考前心理辅导、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适应高中生活、高三的心理问题及应对;和社会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处理、正确看待与处理男女关系、团队心理学、偶像崇拜;和性格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个性类型、如何获得自信、性格与专业方向选择、健全人格、形成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怎样有效记忆。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涉及上述内容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2.公共心理学课上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性格。目前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见表4)。显然,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想学的内容比较吻合但并不完全匹配。性格是大学生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这符合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大学生面临着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极大困惑,并认为不完全了解自我及他人也带来了其它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阶段的人必须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立生活的策略[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中的感觉不相称,会产生角色混乱,难以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策略。在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性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对自我及他人认知的强烈需求。

对于各项心理学学习内容,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有效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如:怎样更加自信、不敏感?怎样让别人都喜欢我?如何有效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如何通过相貌、语言、动作了解别人的想法?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将符合学生需求和具有实用性作为基本原则[3],不应拘泥于理论的系统性或教材。调查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3.大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能“解密”心理现象。在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中,意识排在第五位,而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中极少涉及意识。学生主要对意识这一内容模块中的催眠感兴趣,不少学生表示还希望能看到催眠的现场演示。这表明学生对心理学感到神秘与好奇,认为心理学有强大的力量,并想探究这种力量。教师可向学生深入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纠正学生视心理学为神秘学科的认识。对于学生期待的催眠现场演示,教师若没掌握这一技术,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或请其他心理学工作者演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四)学习方法方面

调查中要求学生列出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心目中最有效的心理学学习方法以及课外自学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按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活动,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认知学习、实践学习、评鉴学习、交往学习。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等;实践学习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等;评鉴学习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等;交往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访问等[4]。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前学习方法单一。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大学生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非常大的比重(62.91%),以听授课、听讲座为主;其次是实践学习,主要以做心理游戏和心理测试为主;交往学习很少,仅占9.58%。教师可能认为学生在心理学方面还不能达到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的程度,故而导致评鉴性学习缺乏。总的来说,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很单一。

2.希望更多的实践学习。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并非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心目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依次是实践学习、认知学习和交往学习、评鉴学习。对于各类学习方法,除了大学前教师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外,大学生还有更多种多样、更直观感性的设想(见表6中第3列)。从认知学习来讲,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讲述,这一点和学生的需求是吻合的,而且学生对案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用身边的事例、教师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显然,学生希望引用的案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大学生还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些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及其它好的书籍,教师可列出优秀书籍的书目供学生选择,并用合适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从实践学习来讲,学生设想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性活动,其中最为学生期待的是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的各种演示,如心理辅导演示,现场解决心理问题。学生还希望参与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工作,如去心理咨询室实习,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总之,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有发现心理问题并解决心理问题的“现场感”,并希望亲身体验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交往学习来讲,学生希望交往过程中的活动或话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如学生希望就自己或同学心理上的困惑和教师沟通交流,希望听到真实的人生故事。从评鉴学习来讲,学生愿意自己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如做社会调查等。

3.大学生课外学习以认知学习为主。大学生课外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依频数排序依次是认知学习、交往学习、实践学习、评价学习。课外的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的比重高达87.64%,表明学生是以自己学习思考为主。这是因为相对其他学习方法来讲,大学生容易获得用于认知学习的资源。课外认知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看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通过电视网络等看心理电影、访谈节目等、听讲座、自我反思与剖析、总结生活经验;课外交往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向教师、心理学专业人员、父母请教,与人交谈与交往,观察他人行为,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课外实践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小游戏、小测试、参加课外培训与社团活动、自我调节;课外评鉴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总之,学生课外的学习途径非常丰富,有图书馆、电视、网络及身边的各类人。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心理学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其中也包括国外一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视频,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心理学课程视频及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程视频,这些视频在我国有相当高的点击率。这种现状对公共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在学生可轻易获得诸多优秀学习资源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能教给学生什么。

4.学习成绩评价应依据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实践能力。当前,教育评价研究者强调要“以评价促进教学与学习”。为此,本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推荐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除了以常见的平时表现和考试作为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外,学生还认为评价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很重要(见表7)。学生对评价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能力的具体依据也有很多设想,典型的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了解、学生自我完善程度、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学生的改变、学生在心理测试或生活实践中的表现等。

四、调查结果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是欢迎的,认为其很有必要并且感兴趣,甚至少部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考心理学类研究生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然而,有研究者发现,随着学习时间增长,大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多的厌倦与失望[5]。为避免大学生满怀希望而来,最后失望而去这一令人遗憾的局面出现,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本研究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在学习公共心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学习准备以及对即将开始的公共心理学学习需求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仅通过观察或思辨无法获悉或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在大学公共课中最想学的知识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获悉。再如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一般都建议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包括精选案例、制作生动的课件,并开展课堂讨论、心理测验、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调查研究发现上述建议确实符合学生对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期待,然而学生最期待的是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学习。要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才能真正落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清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依频次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和学习,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每项内容下的主题选择学生也感兴趣,但少有学生评价已学知识为“有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强调要清晰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和评估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朝向预定的学习目标而不致偏离方向。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对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知识类别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调查研究中,学生不断地明确表达着想要学“怎样……?”“如何……?”这类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并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学习应用型的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练习和反馈。学生自己所设想的有效学习方法多数包含练习与反馈,值得教师参考借鉴。若教师选择了实用的知识内容,但依然是以讲述概念原理为主,则学生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互联网提供给了学生诸多优秀学习资源,从学习方法的分类看,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属于认知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期待的实践学习、交往学习及评鉴学习,让学生觉得走进课堂是值得的。

(三)以增值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重要考察点

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时,一般都建议采用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的方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心目中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是好的成绩评价方式,但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应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认为真正学好了心理学的表现是学习有实效——能利用心理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助,实现自我成长。学生的想法和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强调的“增值评价”思想不谋而合。所谓增值即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有进步,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评价学生心理学学习是否有增值,可以考虑要求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括自我分析、个案分析、高峰体验分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过程等。这种用文字记录成长过程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积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成长时有据可依。

(四)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开课有实力

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评价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落实,这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而言并非易事。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求学期间主要是作为未来的研究人员培养的,其知识结构中更多的是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缺乏应对现实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面对学生对“实用性”、“实践性”的需求,“理论型”而非“实干型”的教师难免力不从心。高校应让教师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深造,弥补其知识结构的不足,使其有能力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也必须认识到,与自然学科比,心理学科的功能性、工具性相对较低;心理学知识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心理学知识起作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较为内隐而不外显,较为间接而不直接[5]。教师应对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并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看待心理学的功能,避免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5):15-21.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74.

[3] 盖乃诚,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学兴趣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3.

[4]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8.

[5] 张积家,陈俊.广州大学生心中心理学的形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7(05):35—50.

[6] 宋宙红,罗晓,杨旻旻.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J].集美大学学报,2009(03):28—3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Learning Readiness and Needs of Public Psychology

LIU Sheng-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