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物联网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教学案例

第1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有多种方式,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穿透其中,该文通过笔者近年来的实际教学讲了几点心得与观点,希望能与各位教师及教育爱好者进行探讨,互相交流,进而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为中小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并使用信息分析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没有教师和书籍的帮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学一些东西。

(2)培养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一种倾向,主要是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中产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一开始学生往往会产生好奇和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一些内容机械重复训练,有的内容很枯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慢慢下降。所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不能半途而废,要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和持续的热情来学习。

(3)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实现工业产业化,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在这个时代,知识创新起着核心作用,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最佳推动力量。因此,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作为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培养优秀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为学生安排好一切,让学生吃现成饭。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例如:①在Word中图文混排时,需要使用绘图工具栏,笔者只是把工具栏上的工具,如,阴影、3D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技巧提示给学生,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完成。②选择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案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信息技术创新,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媒体作品的整体优化》这节课,教材以“苏州园林”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为例介绍知识,设置多幅图片进出动画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卡丁车赛”的教学案例,出示卡丁车分别沿直道、弯道和环湖的3个不同比赛场景,直线、曲线和圆3种不同的动画路径效果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巧妙地将3个层次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会主动去思考并尝试下一个任务。可见,选择合适的案例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

(4)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在网络这章教学时,告诉学生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合理则斩妖除魔,如果运用失当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教学中要说明互联网的优点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信息道德意识。另外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还把自己的模范行动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5)选择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操作,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对技能的应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整体规划,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能把各个操作任务自然、贴切地整合在一起,并保证各个操作之间具有连贯性。例如:在执教《第6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时,笔者就将教材中第1节的“用数码相机获取图片”与第2节的“图片处理的基本法法”两个知识点进行适当整合。上课前,笔者将数码相机带入机房,多角度地帮学生拍些合影。随后,将拍的合影通过数据传输线或读卡器copy到计算机中。之后,使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浏览刚刚拍摄的合影,并要求学生边欣赏边组间讨论对这些照片的主观感受(由于合影是在室内拍摄,其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后,自然过渡,布置具体的操作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来获取信息、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作为终极目标来学习。

(6)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纪律性差,容易犯困,只有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并拓展知识面,才能使他们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到具体,通过趣味练习,如,利用媒体设计一些关卡、抢答题、带有娱乐性质的练习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心底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担”的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个人的情绪对于学习有很大影响,对于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他胆怯时,有意识地引导;当学生没有勇气时,组织同学们给予鼓励,当学生成功时,就和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

第2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第3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研讨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4-02

一、前言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是高校测控技术仪器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工业测控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必要知识架构、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启发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细致分析了“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学科竞赛与创新项目联合推动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二、课程授课现状分析

为了促进“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笔者细致剖析了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输入输出通道技术、单片机接口技术、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数字PID控制技术、抗干扰技术等专题内容,几乎涵盖了工业测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知识。然而,具体到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上,大多还是以传统、经典的设计理论知识为主,能彰显时代背景的、先进的工业测控系统设计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先进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总线技术、物联网测控技术、虚拟仪器等。

2.教学案例不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由于课堂教学案例常以教材或相关教参中的传统案例为,案例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导致学生对案例背景了解不充分,无法最大程度调动学习兴趣。

3.课程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限制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深入理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近几年,天津工业大学对学生学科竞赛、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非常重视,大力提倡并创造条件让本科在校生参与到师生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和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中。为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的课堂、试验、实践教学,在“巩固基础、强化特色、突出实践、与时俱进”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科竞赛与创新项目联合推动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三、研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核心环节在于“研讨”的开展,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授课内容和研讨案例的选择;其二是课堂、试验、实践教学环节研讨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主动的倾向性,特别突出工业测控系统设计中出现的新的设计理念、理论和方法。教学案例是综合性、设计型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此次课程教学改革在案例的选择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案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为测控系统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技术等服务,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才能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2)案例涉及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要与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紧密相关。(3)案例应具有很好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包含从设计方案论证、技术路线选择到具体设计实施、试验测试,这样的案例才能更好地衔接课程中各章节的知识。(4)案例涉及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避免过于前沿而增加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基于上述考虑,案例主要在专业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和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中选择,因为这些案例大多来自于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同时案例又具备很好的完整性和综合性,符合课程案例选择的要求。案例选择确定后,课程组教师和专业优秀学生代表一起将案例的详细方案、实施环节、设计文件、样机制作等细致整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并不需要负责课堂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细节,而是采用一种“引导式”、“研讨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为案例的设计者进行必要的知识学习,而教师则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知识细节,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重点环节、难点环节,真正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下工作:

1.针对课程大纲所要求的讲授内容,整理近几年测控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创新设计中有关测控电路、单片机嵌入式测控系统、物联网测控系统设计中取得的成果,提炼出适合于课程每个专题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确保案例与相应专题的重点、难点、实际应用的知识点结合紧密,完成了每个案例相关设计文档及课程的电子课件、讲义等工作。

2.组织系室教师和专业优秀学生代表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基于Proteus、Multisim、LabVIEW等平台制作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学习仿真案例库,并且重点制作了一些用于课堂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样机,如基于AVR单片机的数控机床主轴温升监测系统、基于ARM单片机的便携式脉搏测量仪、智能鱼缸、语音台灯、基于无线物联网的智能零件存储柜、基于Arduino系统的玩具气垫船控制系统等。

3.利用实验室新购置的CDAQ、PXI、myRIO等高性能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设备平台,结合教师在虚拟仪器工业测控系统设计开发项目中的科研成果,提炼出适合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并且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设计几款工业过程信号采集、分析、处理与过程控制软件,完成了相关教学文档资料、课件等的设计制作。

4.授课环节采用了“引导式”、“研讨型”的授课模式,授课教师针对课程的每个专题内容,以解决所选案例的某个或某些问题作为出发点,逐渐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了解每个专题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学生则成为案例设计工作的发起者或参与者,组成若干设计团队,通过研讨针对设计问题,明确技术路线和需要学习并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且利用课后时间或实验实践课堂验证团队的设计方案,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测控系统设计的知识架构,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上提出的以学科竞赛与创新项目联合推动的“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研讨型教学改革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新的学科竞赛和创新设计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不断大胆创新、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诉求,课程的建设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志刚.CDIO工程教学模式下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96-97.

[2]戴蓉,赵燕,胡剑,黄安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82-84.

[3]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86-88.

第4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Case Selection Skills

ZHANG Renr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has generally used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urrent students diverse needs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specific cases raised new demand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featur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elected with moderate thinking, can participate and can communicate, can empathy and content and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cases with novel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se selection

1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为特征,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相关案例从事教学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具有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已普遍实施案例教学法,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很多。有的学者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具体的应用方法和模式进行阐释,还有的学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品教研中心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教师应用手册》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学生应用手册》,秉着“执行,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的理念,尝试实施着立足于本土和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基于案例教学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及学生基于案例分析的主动认知与自主学习,在澄清自我观点的基础上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①

2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选取技巧

2.1 案例具有适度的思考性

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有思考性。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只有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真谛是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高职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两难情境的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使之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好“度”,即适度原则。

2.2 案例具有可参与性和可交流性

只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与交流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手机,随处可见低头狂发短信的“拇指族”、挂着耳塞的“摇头晃脑族”、热衷网络的“网虫”,更好地提高这些“低头族”的抬头率也成了教学案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敏感事件和具有两难境界、矛盾冲突性的事件案例兴趣点比较高,乐于参与交流。比如在讲合理性与合法性时,“的哥送孕妇去医院生产连闯红灯”的案例,学生各执己见,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参与度非常高,讨论异常激烈。就像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相互交流可取长补短,有助于思想修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2.3 案例具有可移情性

移情是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反应的能力,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预期会有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应,即指“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②移情具有亲社会、道德内化等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能使学生获得道德动机、产生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发展。高职生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自由,自我意识强,热衷于自我设计,勇于挑战。情感教育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教学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既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又要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具有可移情性,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教学案例只有让学生有“到心”的感触,“以理移情、以情移情、以意移情、以行移情、以境移情”,③才能达到“真心”的沟通。

2.4 案例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新奇性

新奇即新颖奇特、新鲜奇妙。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让人善于思考,让人不知厌倦。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高职生喜欢彰显个人特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注意力容易涣散,兴趣易于转移,尤其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就要求案例选取时既要注重内容的新,又要注重呈现形式的奇。“能讲现在的就别讲过去的”,这是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互联网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新知识,也给教学带来了更多新要求。比如,在讲社会公德时,口述“小悦悦事件”远没有视频呈现的效果好。看到视频中整个事件的过程,惊呼惊讶、心急如焚,义愤填膺,潸然泪下,真正触动了学生的 心灵。“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教学案例的选取既要结合课程特色,要有符合高职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的选取只有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移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公共课程建设

注释

① 赵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教师应用手册[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案例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上不再只有老师不停地“夸夸其谈”,课堂上不再看到孩子紧锁的眉头,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快乐无尽的笑容。站在教育的第一战线,我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对,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到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感悟。

1把窗外的世界搬进课堂,激发求知欲,提高参与度

孩子们的生活是真实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汽车,飞机等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他们好奇心的源泉,这满满的好奇心也就成为了他们兴趣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到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的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可以将孩子们所感兴趣的窗外世界搬进课堂,给孩子们呈现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课堂。,这样孩子们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案例1: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我拍摄了校园内一些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建筑物和物体制成幻灯片。当我将这些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演示的时候,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画面,“这不是学校的大门嘛!”,“这是我们班的窗户”“这是小广播”,孩子们说得不亦乐乎,没有一个孩子做小动作,开小差。这个时候我进一步追问:你知道哪些建筑物或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建筑物或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每个孩子都显得迫不及待,甚至有的孩子没来得急等我点名就已经说出来了。这样整个一节课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进入了课堂,而不再是他们下课玩的小游戏。

教学案例2.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意义》的时候,虽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计算加法,但是他们对加法的意义并不能透彻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呈现一张图片,鱼缸里放了六条小鱼,然后我说:“有一天,孙老师又买回来八条小鱼,你能帮孙老师算一算现在鱼缸里一共有几条小鱼吗?”边说我边演示将后买的八条小鱼放进同一个鱼缸的过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比较低,小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见到,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小动物,所以这便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哎呀,老师说的好有意思哦。这样兴趣便转化为内在学习的动力,每个孩子都能列出6814的算式,孩子也能轻松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2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突破重难点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位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在路上悠闲地散步,突然孩子挣脱妈妈的手指着天空大声地告诉妈妈:“妈妈,你看,那是飞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飞机那么高,那么远,孩子都能够敏锐的发现出来。为什么呢?是因为飞机在动!孩子对动的事物比对静止的物体具有更强烈的洞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形象地解释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的把握知识的本质。

教学案例3: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如何通过折、剪将长方形转变成正方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光凭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能看清楚,我用幻灯片一步一步演示折、剪的过程,将重合的线用特殊的颜色标注出来,并让其闪烁两三次,学生将这个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在教学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然后用课件演示,先将一个三角板固定,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用慢速飞入,幻灯片将拼的过程完整呈现,学生也看得一清二楚,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4: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和线的闪烁,闪动长方体的面、棱、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这一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可延伸课堂教学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案例5: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这一单元有一节活动课《了解千米》,课上要求学生查找各种生活中的信息:比如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多少千米等等。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4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提供渠道,变“授鱼”为“授渔”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于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法,而实践操作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能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对其掌握新知识会事半功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使知识结构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体现,把感性认识上升更到理性认识阶段。

教学案例6: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恰当的选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的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怎样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更大的功效,我将在这条路上执着追求和探索,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参考文献

第6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叙事;传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师反思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学习一直被视为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专业发展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自我研究是西方教育领域在二十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教师学习和研究的途径,并开始在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迅速发展。自我研究具有内省与对话并存、追求教学原则而非方法、思考与行动并进等特点。自我研究有叙事、传记、教学日志、教师博客、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方式。

教师自我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中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策略。它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在目的、假设和推进策略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表现,直接目的是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自我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外,还强调通过有效和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创造和运用知识。

在对学习和行为改变的假设方面,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认为通过知识的掌握就能改变教师的行为。但不少研究均显示,这种范式并不能引起显著的和持续的教师行为的改变。教师自我研究着重的是通过识别、评价和改变隐藏于行为背后的,而又能引起教师行为改变的信念和假设来促进专业发展的。在教师自我研究中,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先前经验基础上的,在学习者的积极投入中通过经验建构的,特别是在合作的、与学习者相关的环境中效果更佳。

一、教师自我研究的特征

1.内省与对话并存

自我研究重视内省,但并不像字面上所显现的那样,只是拘泥于自我的活动,它强调研究者以自己为实践和研究的起点,通过与学生、教材、家长、课程文化、课堂环境、社会、同事以及理论文献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对自我意识的唤醒。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更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并了解不同的观点。

2.研究追寻教学意义和教学原则而非程序化的活动方法

自我研究的研究成果并非是获得具体教学活动的活动程序,它并不能告知教师在既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按照什么步骤如何去做,而是追求一些能够驾驭教育教学困境中的原则,所以自我研究更似一种追求“意义”的研究。

在许多自我研究中,研究问题通常被描述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境、矛盾、挑战、压力等,如:我该怎样才能改善教学行为?为什么我自身会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矛盾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上存在着矛盾?我是如何在矛盾中工作的?诸如此类。通过对自我教学故事的描述,把技术和理’性的东西隐藏起来,解释自己的教学状态,追寻教育工作的足迹,这就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研究,而不是一种对于特殊问题追寻特定答案的研究。

3.自我研究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实践中的兴趣、压力和困境

许多有经验的教育研究者不约而同的提出,那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获得的成绩往往更能吸引研究者的关注。“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①消极方面,是指教师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压力和挑战等:②积极方面,包括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灵感、兴趣等。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更好地驾驭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工作效能。

二、老师自我研究的方法

1.教学叙事

教师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描述,来阐释流动在教学现象背后的真实,运用经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教师的生活故事,从而发掘并认识隐含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的深层规律。

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实现了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个体的经验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叙事”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而非理论概括。研究者要清楚地把故事呈现出来,主要靠描述、叙述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论证、分析、归纳、推理的形式。夹叙夹议,是叙事最主要的方式。其中以叙为主,以议为辅,是叙中带议,而不是议中带叙。以叙述为主,而不是以议论为主,这是叙事研究的文本区分于其他科研论文的重要表现。

叙事研究的特点①叙述的对象是真实的教学事件;②叙述必须有突出的主题;⑧叙述必须具有“情节性”;④叙述中包含着反思性内容。

2.传记法

教师自传研究即教师的生活史研究,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分析教师在过去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具体地说,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其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及在此两段角色不同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教育信念等,来了解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发现、反思、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专业成长。实质上,它就是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之间的对话。

3.教学日志

教师将自己每天的教学状况作一个反观,可以是技术层面的评价,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反思。目的是为了及时检验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寻找解决、口]题的策略,用于应对日后类似的困难。

教学日志记载的内容常有①听到、看到的与教学有关的趣事,②进展顺利或不顺利的教学活动或者事件,⑧记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④体验到的情绪、情感,或对某起教育教学事件的感受;⑤自己处理得较好的事情或对其他教师、学生或学校有启发意义的事情等。

教学日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写得具体,不要采取概括方式来写,要包括具体的想法、工具、手段等等。若每天记“今天工作不错,学生表现也不错……”这样记教学日志的意义就不大;②要记现象和过程,不必总是进行总结和小结,③要记录具体的可见可闻的教学事实和事件,④要记录与彼时彼地直接关联的即时想法。

4.网络博客

博客一词源于“网络日志(webLog)”的简称,它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川流不息的网络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进行互动交流、深度沟通及简易的信息等。博客的核心在于其终生学习、主动研究探索的思想。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办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和教育论坛,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困惑以及一切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发表在博客中,与同行或学生或专家交流,博客已成为教师们进行教学管理、交流的工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较新颖的平台。

5.行动研究

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这两种类型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集“研究者”与“行动者”两种角色于一体,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即行动者。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将行动中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自己的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实践的行动能力。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改进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6.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最初运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病人的案例。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案例研究法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案例研究通常以单一的、典型的对象(教学案例)为具体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或具体的考察,了解对象发展变化的线索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施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以促进它的发展,然后把这些条件、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产生的认识与结论,推广到对一般的人和事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去。案例研究对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整个过程就像解剖麻雀一样,让人们逐渐看清事物的全貌,因此这种方法也被形象地称为“解剖麻雀”法。

案例研究中,精选教学案例是关键。一般教学案例由三个部分组成,即,①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②案例描述案例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i③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反思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馈性思考活动,是把他们的活动从感性的变成理性的,把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思维加工过程。教师通过写教学日记,建立档案袋等形式对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或事件以及他们背后的理由、观念等作有意识的思考,教学反思也是目前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和结果进行反复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而赋予教学实践以意义,寻求改善教学实践的可能方案。教学反思是慎思的过程,通过影响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结果的质量。在教学反思中知识、思想和行动是整合的。教学反思在意义重构中的功能在于,能够使经验中的各个部分之间、使经验与经验之间、使经验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经常反思的教师不仅在寻求结论,也不是整日忙忙碌碌地工作而不去反思行动的理由和结果,而是从他们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中不断建构其中的意义,创造与此相应的理论。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行动的理解,实践的改善,知识的扩展,还有对所拥有理论的提升。

以上只是教师进行自我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当然进行自我研究的形式并不局限这些。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像教育故事、教育佳话、教学后记、教学病历、教学总结、教学随笔等也广泛应用于自我研究中,因此,可以说凡是有利于教师学习、成长的方式均可在自我研究中采用,正如教育心理学家Marianne A.Larsen说得“自我研究像一把大伞一样把众多的研究方法包容其中,而不像其他研究把研究方法仅限于有限的几种”。

三、结束语

自我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事件的全过程,是对一切影响教学进程的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前,表现为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对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课堂氛围、学生反应等一切与课堂情境相关因素的分析,在教学后,表现为对教学效果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分析。

第7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2-02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一、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简介

1.概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双电子白板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信息展示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终端交互系统(电子感应笔和电子投票器,如图2所示)三部分。软件系统是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PanGu Presentation,PGP),主要包括备课平台和教学平台。

2.优势功能

(1)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PGP资源制作平台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地理教学资源,并且这些地理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云平台相连接(如图3所示)。

(2)实现双轨展示,增强呈现效果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能够实现双轨展示,即在左板呈现文字材料的同时,右板同步显示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如图4所示),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知识编码的高效化提供基本保障。

(3)促进教学交互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终端交互系统(电子答题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快速、完整、准确的信息交互(如图5所示),从而促进概念互。

(4)利用网络资源,建构开放性地理课堂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添加搜索界面”的功能,与网络的无缝连接,可以将网络资源便捷地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二、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媒体,属于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系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优势。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6所示)。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课件制作阶段,是教师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利用PGP资源制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形成完整的PGP标准教学课件;第三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是师生利用PGP教学展示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PGP资源制作平台和PGP教学展示平台提供了良好的Web链接功能,使师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案例中,采用从科学活动探究法发展而来的发现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2)提出问题;(3)进行猜想和假设;(4)搜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5)总结归纳和运用迁移。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上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小组和角色分配;(2)设立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开始小组合作学习;(4)学习成果展示;(5)总结和评价。

3.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1)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之前,我请大家欣赏几张山地照片。第一张是喜马拉雅山脉,波浪起伏绵延千里;第二张正好是一个山脉的横截面,貌似在这个截面上有些纹理……从这些图片里,我们都能发现这些纹理,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着各种疑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疑问,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疑问。(教师在左板连续展示多张褶皱山景观照片,与右板褶皱地层图片形成对照。)

学生观察图片,面对褶皱山这一有趣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图示地层状况是如何形成的。

(2)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归纳出的探究问题:①描述图示岩层的形态特征;②分析并绘制岩层原始的分布状况,说明各层的新老关系如何;③绘制出岩层受力方向,说明其作用过程……

要求每个小组(5个人)合作探究上述所有问题,并由小组记录员将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在白板上。(展示完探究问题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写、划等功能标注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相关提示。)

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上述探究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记录员到电子白板上绘制草图,并书写探究结论。

(3)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师初步小结

师: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从第一组开始,由小组发言人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第一组发言人在电子白板上翻出他们记录员先前在白板上绘制和书写的学习成果(如图8所示)并开始讲解:a.图示岩层呈波状弯曲状;b.此处山地由沉积岩组成,在最底下的岩层是最老的,越往上越新……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在汇报时,教师将该小组完成的草图和结论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小组发言人据此进行解释说明,发言人可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以辅助说明。)

在所有小组展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和问题补充。

(4)验证学生的结论并点拨重难点

教师播放动画:让我们来仔细观看有关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动画视频,并思考其与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在播放动画过程中,教师及时定格视频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在观察动画时,发现先前的探究结论与动画大体一致,成就感油然而生,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存在差异的地方。

教师运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探究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讲解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了结构性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5)巩固练习,现场反馈

教师打开事先制作好的课堂测试试题,并分发下去。学生认真思考后,运用电子投票器选择答案并发送。计算机在接收到答案后,进行运算并以柱状图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分布呈现在白板上。教师公布答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图9所示)。

(6)布置课外调查活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用实例说明关于褶皱山部分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讨论。

三、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核心优势,是其他教学多媒体所不具有的显著特征。这里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上面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系统评价该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1.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是由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1970年提出的以师生课堂语言状况为分析对象的互动分析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等人通过对弗兰德斯互动行为分析系统的改进,发展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与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2.ITIAS对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课堂交互行为的分析

为了方便利用ITIAS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实施教学实践时进行了录像,并依据ITIAS编码表中的行为标准每三秒进行一次取样和编码。《褶皱山的形成》教学录像有效取样时间为40分57秒,获得的编码数是819个。最后,将该案例的课堂行为编码代入ITIAS分析矩阵表格,得出了ITIAS分析矩阵(见表1),并经过计算进一步制作出课堂交互行为统计表(见表2)。

(1)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据表2的分析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教师言语比率为39.56%,低于50%。学生的言语比率为22.71%,在20%左右。学生与同伴讨论比率为33.87%,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行为有明显提升,这与课堂上教师用学生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致的。此外,沉寂比率为2.20%。其中学生的思考比率高达55.56%,这说明整个课堂的教学利用率比较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台前”渐渐转到“幕后”,策划和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提升,积极思考问题和努力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与同学展开有效的合作探究。

(2)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在表2中,《褶皱山的形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比率为27.78%,说明教师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善于将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为33.33%。有国外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高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40%。 该案例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高于30%,说明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合作、探索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时发问率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意义建构过程的关注程度。经过计算,在该案例中教师实时发问率为57.14%,超过常模(约为44%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追问的形式来获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意义建构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互。

学生主动比率能够反映课堂里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该案例中学生主动比率为47.15%,高于常模(约为34% ),说明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勇于积极思维,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气氛活跃。

(3)交互式“双板”教学技术应用分析

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技术比率为35.53%,由此可见,师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近1/3,这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师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组成部分,该课例的教师操作技术比率为30.58%。另外学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操作技术比率和技术作用学生比率分别为49.48%和19.94%。总之,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两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1)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显著,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概念互;(2)利用双轨展示功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3)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提供即时反馈,优化课堂。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双板”系统

①根据教学目标,审慎规划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系统考虑基于“双板”的地理教学流程。

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功能。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和运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运用“双板”系统的交互式三维动画来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2)合理控制教学规模,保证教学质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尺寸小于传统黑板的尺寸,所以其受众规模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建议将班级学生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形成信息传输率高,互动性强,以学生为主导的高效课堂。

(3)运用互联网络,构建开放性课堂

教师在运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空间会得到更大的扩展,由课堂逐渐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张建珍.地理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微信群;微课;国培计划;跟进式;种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1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从而也将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未来。固本强基、培训先行,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自教师〔2010〕4号文件[1]下发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也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女教师的比例较大,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相对生活条件较差、工作和家庭负担过重,大规模参加固定地点、连续时间的短期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并不现实,为此大规模、全方位的远程培训就成了“国培计划”的主要方式,也为中小学教师终身受训提供了一个平台,怎样提高远程培训的效益,提高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迁移率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宁夏教育厅师资处的华俊昌老师2012.5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期刊上的文章“基于远程培训的思考”[2]一文,对远程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远程培训投资少、规格高、辐射面广等主要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使远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线教师课时多、任务重、硬件条件与所需应用环境不相适应、学习资源大部分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案例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不配套、远程教学资源与教师教学需求资源脱节、首席专家在线与学员对话交流时间有限、全体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很少、远程教育解决的主要是教育教学的共性问题等远程培训中存在的缺点,进而提出了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过程,解决了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但笔者认为,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存在对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后的培训专家、本地专家的后续服务没有给出畅通的渠道,缺乏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得到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此,本文将以微信群为环境载体、以微课为主要呈现内容、以“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为实例,阐述微信群微课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远程-跟进式培训”的实施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微信群微课支持下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的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什么都可以“微”,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等以“微”为特点的事物层出不穷。其中微信在这些众多应用中,拥有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课、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议词和流行语,教师培训也应该顺应潮流,充分利用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免费服务软件,只要有网络存在,手机用户就可以完全免费与好友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联系和信息传递。

微信和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完美结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及时性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也使培训专家、“种子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可以通过微信群教学形为的各阶段感受、经验、培训资源和实例等,也为教师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提供了有效的环境载体。

在很多的文献中都对微课的雏型、起源有详细的阐述,其主要特点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疑难问题、实验操作、过程方法等重点内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3]。微课的应用已经风靡全球,特别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微课网、微课展播平台、微课大赛作品展等微课资源也非常丰富。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也超不过10分钟,5分钟内的课程也很普遍,甚至秒级的微视频在网上也广为流传,例如,目前微信公众号jiushim(90秒)视频中的名家谈健康就很受欢迎,观看者可以随时随地在不经意中就获得知识,受到熏陶,微课使学习变成了乐趣。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落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网络是不成问题的,微信群具有互动性较好、设备随身携带方便、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共鸣和激情等优点。笔者2015年5月对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县的13所中小学的996名教师进行调查,其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是98.24%,手机上网率是97.51%,微信的使用率是92.03%,由于大部分教师都用微信,这使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和群的强大功能,实现以微信群为环境载体、以微课为核心内容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的实施是可行的。

三、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模型

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的普及使用为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跟进式”培训提供了硬件基础,微信的用户可以以“发起群聊”或者“面对面建群”等方式建立微信群,把有共同需求的群体组织起来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讨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基于微信群微课的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培训模型如图1所示。

由培训机构或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远程培训过后为了解决远程培训的不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等以专家引领、种子教师影响、培训为目的建立微信群,这种微信群的建立需要由建群者收集需要加入群的培训专家、种子教师及参训教师信息,由专家、种子教师上传微课程、研究题目、讨论热点、教学案例等培训资源,群中参训教师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观点、传递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求助信息等共大家讨论,在群中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同伴互助共同进行教学研究、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专家、种子教师根据教师所提问题给予及时的跟进式指导,使群中的讨论更加科学、完美和活跃。

四、结束语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基于微信群的培训模式不仅克服了固定地点、连续时间集中培训时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培训过后有问题得不到专家指导、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缺点,又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使得学习、教学研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达到了泛在学习、泛在培训的目的。比培训后单个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加有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避免走向极端,专家、种子教师的意见、经验、方法能够更快更好的得到传播,其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也能够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Z].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