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对外汉语国际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国际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分析;因材施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1

一、现状分析

家教行业可谓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小学家教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很多家长反映收效甚微,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缓慢甚至没有提高,可见家教辅导方法、管理模式等存在很多缺点,有待完善。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和成员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机构。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鉴于中小学生所储备的知识较少、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智力未得到深层次的开发;中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等这些重要的学习因素和同龄的外国学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本团队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那就是运用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进行家教教学和辅导。此外,本团队成员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并且具备专业素质。本团队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得心应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两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运用的实践,不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改进创新和进行教学经验总结,最终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且备受中小学生青睐的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法能够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措施

1.因材施教

从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则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历时考验和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原则。通过因材施教,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订和调整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使学生在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相适应,从而让学生在适合的教学环境和内容中更好地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也讲究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途径等。笔者认为不同的中小学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用对外汉语教学中总体设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因材施教,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班级集体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笔者认为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充分了解,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做到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2.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反应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如果忽略这点,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存在间隔,两者之间教与学就不能密切地联系和融合,就会造成教和学的脱节,教授的知识没有被学生吸收,那么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因为教学讲究实践性,是双方面的。对外汉语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当教学被理解为单向的、既定的过程,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就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学习效率就低。在20世纪80年代,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是一个新的发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与学完美的配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团队注重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把以学生为中心看作首要原则,认为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各种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一对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本团队运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原则,认为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一切因素皆是外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贯穿整个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3.寓教于乐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着活跃好动等性格特点,好胜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和同龄外国学生相似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寓教于乐技巧也很值得借鉴。中小学生积极好动、玩心大,他们不会安分规矩地学习,如果只是单方面地给他们灌输知识,他们不但不会用心、学不到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的诸多特点,他们喜欢通过带有娱乐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青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这点上,同龄的外国学生和中国中小学生具有一致性。以教授中小学的汉语词汇、语法为例。词汇解释技巧主要利用已学过词汇、动作表演、语境、例句、上下文、近义词、反义词、汉外对比、翻译、扩展、对比等方式解释。解释语法点主要是通过简易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化笔、道具、实物等。练习语法点主要有三种形式:替换、重复、扩展等机械性操练;形式变换、复述、翻译等有意义的练习;小组活动、模拟交际等交际性练习。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学习,做小游戏等课堂活动备受喜欢。

4.管理模式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其中,情感因素在认知和学习的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小学阶段正是叛逆期,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00后”更是叛逆的一代,厌学心理普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这个理论来观察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和外在表现,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

动机是驱使人们的一种动力因素,是人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和心愿的重要因素。本团队抓住这个特点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让学生主动地钻研其中;激发竞争,竞争也是一种鼓励学生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激发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从而使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指出学习的兴趣。此外,对外汉语教学指出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还未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错误,即使教师强调多次,他们也未必会记住和及时改正,作为教师,应当适当宽容学生,适当包容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能因为对学生期望过高而操之过急,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本团队采用“学于静,学于乐”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在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质量的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特别是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寓教于乐、创新管理模式等在中小学家教中的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当然本文对此方面研究还未全面透彻,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本文的教学经验均以实践作为依据总结而得,对大学生创业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 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2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味觉文化;文化教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86-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又是一个极其讲究吃的国度,进而将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无出其右。《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把“吃”看作首位。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再林教授在比较中西哲学后,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一种味觉文化,而西方哲学是一种视觉文化。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泛味觉”化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汉语词汇中有着诸多的体现。

一、味觉文化的泛化

古人云:食色,性也。也就是说美食和美色是人性的本性所需要的,人们不能违背这种本性[1],而在二者之中,美食又是第一性的。

1.在听觉上的体现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面将这种听觉泛化成了“三月不知肉味”,听和吃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通感。还有,“”和“”字形上的相似,说明这两个是同源字,音乐和药相通,听觉又转化成了味觉。

2.在视觉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其中齐宣王妻钟离春非常贤德,但是奇丑无比,被称之为“无盐”。盐作为百味之首,无盐就意味着没有味道,以此来形容丑女。“秀色可餐”,形容一个女人很美丽、招人喜爱,好像可以吃一样。视觉上的美或者不美都和吃产生了关联,视觉也味觉化了。

3.在认知上的体现

汉语中有“体味”、“品味”、“滋味”等词,这些词都是表示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从酸甜苦辣这些最基本的味觉出发,认为美好的事情是甜的,痛苦的事情是苦的,嫉妒的心情是酸的,狠毒的手段是辣的,将这些人生的认知通通化为了味觉的体现。再如“品味”,最一开始是尝试滋味,如“品茶”,“品酒”,到后来泛化成了对抽象事物的体会。

4.在情感中的体现

俗语有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示人们在爱情中择偶观的不同;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感觉不适合,会说:“你不是我的那盘菜”。爱情与吃也扯上了关系。

还有,以味论人:形容人常用“女人味”、“男人味”、“低级趣味”等词语。以味论政治:《庄子》中有“庖丁解牛”来比喻如何治理国家,更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直接的体现。味觉渗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泛味觉化”了。

二、饮食文化在汉语词汇里的表现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有很多和“吃”、和饮食有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广泛存在于成语、习用语等词汇中,渗入了饮食文化的特点。其中“吃”是一个典型。吃,一开始单指吃食物,可是由于中国人喜欢吃,喜欢将吃的感觉泛化,从而很多词、很多事物都和“吃”有关。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中国人一见面不是说“你好”,而是问“吃了吗?”或者“吃饭没?”。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吃”的词条有67条之多,除了少量的词语和“吃食物”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吃”在汉语里的泛化。如:(1)依靠某种方式生活:“吃白饭”就是靠别人生活,“吃软饭”指依靠女人生活,“吃大锅饭”来比喻不论工作好坏、付出多少,所得均等,“吃皇粮”是依靠政府财政生活,“吃闲饭”没有工作,“吃现成饭”很自在,不用自己动手,“吃大户”就是依靠大户地主或者比较富裕的单位来吃吃喝喝、索取财物等,“吃老本”不求进取和提高,靠以前获得的经验、知识、本领过日子,“坐吃山空”光消费、不生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就依靠什么,不发愁。(2)用“吃”来表现人的性格,但多指不好的性格,体现人性中的劣根性[2]:“吃独食”表示一个人独占利益,不与别人分享,如果光吃饭不做事,没有能力就说“吃干饭”,“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形容人的贪心,“吃里爬外”比喻受着一方的好处但又在暗地里为另一方卖力,来说明人的贰心,“吃人不吐骨头”太狠毒了。(3)“吃”在心理和情绪上的泛化:如果挂心、疑心,就是“吃心”,看到惊奇的事,那是“吃惊”,遇到憋屈的事儿,是“吃闷”,对自己做的事后悔了想“吃后悔药”,可是世界上没有卖的,生气恼火了,是“吃恼”,如果嫉妒了,那是打翻了醋坛子“吃醋”,而凭空的吃醋就发展成了“吃飞醋”。(4)用“吃”来表达人的际遇变化[3]:“吃瘪”是受挫了,遇到了尴尬的情况,被主人拒之门外或者看到铁将军把门,那叫“吃闭门羹”,受了很多艰苦,那是“吃苦”,受人重视、得到重用,很“吃香”,你的那套不管用,已经“吃不开”了,惹出了大麻烦,包你“吃不了,兜着走”,劳动强度很大,“吃不消”,我很坚强,就可以“吃得消”,情况紧张了,很“吃紧”,受过一次挫折,长了一分见识,叫“吃一堑,长一智”,不接受强硬的态度而可以接受柔和的态度,叫“吃软不吃硬”,受到了损失,只能认栽,“吃亏”了,如果吃了亏还无处诉说,不敢声张,只能“吃哑巴亏”了,承受罪责叫“吃罪”,有官司缠身,叫“吃官司”,被枪毙了是“吃枪子儿了”,挨了耳光叫“吃巴掌”[4]。还有,对某件事情表示不屑是因为“又不能当饭吃”;对女人动手动脚,叫“吃豆腐”,在比赛中得了零分,那是“吃鸭蛋”;说话火气很大,你“吃枪药了?”不要惹我,我不是“吃素”的。

饱:读了很多书的人是“饱学之士”,受了很多的苦是“饱经风霜”、“饱经磨难”,看了大量的书是“饱读”,尽情地观赏风光是“饱览”,还要以充足的、饱满的热情来面对生活,都有充足、丰富之义。

喝:一般说喝水、喝茶,但是“喝”也有一些词语表现了饮食文化的泛化:“喝墨水”指上学读书,还有我们常常说的“喝西北风”就是指要挨饿了,风怎么能吃得饱?

另外鼎盛的“鼎”,其实是一种很大的锅,可以装的东西很多,因此“鼎盛”一词借了多、兴旺之义。古人追求权力,要“问鼎中原”,“问”的居然是一个大锅。混乱、无法调和的局面,那是乱成“一锅粥”了,把各种东西都放在一起,变成了“大杂烩”。“老油条”比喻处世经验多而油滑的人或者有毛病而不改的人[5]。有心无力,客观条件的缺乏,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天我们要多看书,多多补充“精神食粮”。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是在“煲电话粥”。如果一个人慢腾腾的,还比较迷糊,叫“肉”;和“肉”类似的还有“面”,形容一个人很软弱,像面一样任人揉捏。

三、究其原因,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

在汉语中,为什么那么多的词汇都与饮食有关,中国文化为什么是“泛味觉化”?

1.中国幅员广阔,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人口最多的也是农民,认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是中国又是一个饱经磨难、战乱频繁的国家,天灾人祸老是让中国人吃不饱,处于饥饿的状态,中国人饿怕了[6]。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人肯定想方设法要自己吃饱,还要吃好,认为“吃”是人生第一大事,也符合马斯洛五个基本需要中的最底层的生存需要。

2.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过节,认为过年过节时一定要吃顿好的,这是最重要的庆祝方式[7]。于是,在过节的时候千方百计为吃找借口,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是因为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冬至吃饺子,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耳朵冻掉,春节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一个饕餮的节日,再穷苦的人也要想尽办法吃顿好的。中国人也经常找各种事由来“吃”,孩子满月了要请客,考上大学了要请客,红白喜事也必要“吃酒席”等。另外,中国人的很多生意也都在觥筹交错的饭桌上谈成的。外国人来了以后不免要入乡随俗。

汉语词汇中与“饮食”相关的太多了,很多学汉语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只有将原因点到了,一点点地渗入,才能让学生形成对中国饮食词汇、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联系其他语言中相关的例子来讲解,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放眼看去,许多国家的俗语、典故都跟饮食文化渊源颇深,“吃”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俄罗斯有句俗语若直译出来是“这个要鲜西瓜,那个要腌黄瓜”,就是中国的“众口难调”。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想想在自己的国家里有哪些词语是跟饮食有关系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并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如何讲解?汉语中关于“吃”的词汇多是习用语、成语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对于最一开始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可以将这些词语放在学生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并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的阶段去解释。开始的时候跟学生说,中国人见了面打招呼是问“你吃了吗?”,而不是问“你好吗?”、“你身体好吗?”,至于一些从古书中沿袭而来的表达方式,只能放在中高级阶段来解释了。

参考文献:

[1]韩伟.汉字里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信息[J].郑州大学学报,2007,(1).

[2][3]张永红.汉语中透视出的饮食文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9,(1).

[4]董莉.透视汉语中的饮食文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第4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好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都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是​毕业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实习方向。

第5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加强并深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从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本文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64—02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韩蓉(1977— ),女, 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一、课程设置的基础和依据

(一)依据国家教育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调整与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1]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将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修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专业名称的调整更加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1.以往研究者对于名称的界定

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人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用“对外汉语教学”指“在国内或国外,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有人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在不考虑地区因素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都只是体现了汉语“教学”;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仍是“教学”,另一种涉及了“教育”。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

专业名称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名称将“汉语”置于前端更突出了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将“对外”改为“国际”体现了“请进来”学汉语的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将“教学”改为“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说明教师不仅要教汉语,还要承担育人的重任。

(二)依据“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六大转变:[2]第一,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第二,由“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请进来”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第三,由专业汉语教学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第四,由主要靠教育系统推广转变为系统内外共同推广;第五,由政府行政主导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由纸质教材面授为主转变为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但“走出去”的战略始终没有变。

(三)依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思想

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将知识、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强调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即应具有从事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教学技能的培养,具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受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际汉语教学能力,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与说明

(一)学时学分

五种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英语强化课、专业选修课)的总学时由原来的2895学时调整为2867学时。其中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34学时,这是为了从专业角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英语强化课减少了62学时。而总学分由原来的185分调整到184分,其中英语强化课减少了4学分,专业选修课增加了2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1分,这样的调整更加注重了教学实践。

(二)课程结构

1.通识课程

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安排。前者包括计算机、心理健康、体育、思想道德等十门课程,总学时为541,总学分为31。后者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四年期间至少需修满9学分,共计204学时。这一部分完全保留,未作修订。

2.英语强化课

为了突出外语院校的优势,我校给非外语学科开设了必修的英语强化课。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删去美国自然人文地理和英国自然人文地理,将美国历史文化和英国历史文化调整为对象国历史文化1、对象国历史文化2,将初级英语写作和中级英语写作调整为英语写作1、英语写作2。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英语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能力,为学生进行汉外对比,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此次修订方案的重中之重,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和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设置,需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口径,凝炼专业内涵;(2)注重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加强改革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在改革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基于以上原则,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汉语教学理论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修订方案中主干课程保留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基础课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概论;选修课中将原来方案中的书法课调整为教学书法和中国书画,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调整为教学技巧与活动设计,将现代汉语语音学纳入普通话与方言,并增设了语用学、汉外语言对比。

第二,去文学理论化,整合了文学类的课程。必修课程中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整合成中外文学;选修课将各种文学作品研究整合为中华典籍选讲,并去掉文学概论课,缩短了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时间,以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能力。增设了中华文明通论、文化交际与传播、中华才艺、中国民俗、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国际礼仪等课程。

第四,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必修课中,增设了语言习得理论、教育学;选修课中,增设了历史课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衔接性,体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专业见习的实践教学,时间为两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注重个性化培养,如鼓励学生参加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比赛,获奖者可以按照专业选修课两学分计算,并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注重创新教育,根据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其他实践活动,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申请专利给予奖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工作态度、撰写论文等情况给予相应学分和成绩评定。获得学分者可以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蒋协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6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第7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院校分类;课程分类;科学与否

一、师范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

1.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英语、英语写作、现古代汉语、中外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

从以上开设的课程中并不难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主干课程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也没有忽视实践教学,而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学文化为主,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对外汉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对海外教学的研究层面上。

2.上海师范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双语化文化交际、涉外礼仪等氛围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胜任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其他涉外工作。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非常少,多为语言文化。

二、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系列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古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所缺乏的是实践性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天津外国语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等。

第一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贯穿四年,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等)课程学时适量,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学生交流的合作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大都是为了互派学习交流所需的基础,同样并没有将实践性课程纳入所学课程中,这一点需要重视。

三、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特色。

1.武汉大学

现代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英语等。

武汉大学以双语、双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和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他们所设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2.西北大学

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育概论、涉外文秘等。

西北大学开设有涉外文秘,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借助办学历史悠久、综合类的大学这个优势,着重培养一批进入公司或商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三本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特色

1.西安培华学院

语言学概论、现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口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

2.西安外事学院

现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实用h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实用汉字学、普通话语音、汉语口语语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等。

以上三本类院校虽较为年轻,但是他们的汉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他们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出发培养实践教学的人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培养方向为美国汉语教师,能力不容小觑。

总结

以上对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以及三本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语言类高校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让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非常少,同时也缺乏自身才艺进一步学习的相应课程。师范类高校是以实际教学为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比基础知识的课程小很多。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应用与实际教学的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去教学,课程比例相对不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综合类高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初学中要夯实基础,其次在掌握基础的条件上接受文化熏陶,最后进行充实的实践教学。这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类高校中尤为显著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时,三本类院校也吸收借鉴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则,然后注入自身特点:提供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三本类院校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在知识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扬长避短,这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很机智。

同时笔者也发现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相同点以及特色。

这些高校里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基础英语,说明英语的基础问题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算是突出的,所以它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重点学科。还有几所学校也都开设了英汉互译这门课程,表明学校对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上下了一定功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开设说明几乎所有高校在重视英语的前提下也不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专业必修课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而不同类院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综合类高校它侧重实践课程;语言类偏向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实践课程与文学文化课程。

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1.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完全确保质量。近年来很多高校不再引进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这一情况使得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问题也尤为严重,所以好的课程开设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突出英语特色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英语放在与汉语平等的地位或者是置于汉语之上就是错误的。应当对汉语课程和外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

的交际能力,它侧重于实践层面。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适当的增加中华才艺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凌姣.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2]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第8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22-1

第二外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学科,从1950年开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到如今,也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六十多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世界各国热衷于学习汉语,使对外汉语教学在这几十年中发展迅速。

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1950年,在的亲自过问下,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第一批进行系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教学。到现在的几十年之间,经历了初创阶段,巩固阶段,以及恢复阶段三个阶段,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通过我国教育学者的努力,于1978年确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1990年起到现在,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期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整个世界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之前已经提到,如今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非常好,国家成立了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2007年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海外各地掀起了成立孔子学院的热潮,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建立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将近一百多个国家。以兰州大学为例,兰州大学不仅与格鲁吉亚联合承办了第比利斯孔子学院,每年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从兰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去教学,同时还与其他国家有合作关系,如韩国各地中小学,乌克兰孔子学院等,每年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被派往这些国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被派往世界各地教汉语期间,都进行着一系列与汉语相关的宣传教学活动,如举办汉语桥比赛,设立汉语桥基金,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发新的汉语教材等等,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国家政府对于这些活动的全力支持,每年都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来进行关于国家汉办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现如今的对外汉语已经不仅仅属于中国了,而是变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足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教育事业,由于得到了国家政府以及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正因为是如此新的一个事业,在这期间有也有着各种问题,时间越长,很多问题越容易凸显,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值得我们深思并找出解决办法。

(一)汉语国际教育并未均匀地遍布世界各地。首先尽管世界各地已经成立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遍布将近一百个国家,但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是与中国一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虽然在发达国家以及欧洲的各个国家也有,但其数量却不多。其次在英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欧美,汉语的市场相对来说很小,对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学习起来的难度也更加的大,不像与中国属于同一语系的比如朝鲜语,日语学起来那么简单。学习汉语对于这些地区的人来说就是接触一门与自己的母语完全不相干的语言,起步迟,入门难,语用规则繁多,很容易使学习者失去信心。要想更好的传播汉语,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欧美地区的发展还需更进一步。

(二)汉语的难度阻止了一部分人学习汉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而汉语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语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以印欧语系为例,汉语有以下区别:

1.语音方面:①没有复辅音;②元音占优势;③音节整齐简洁;④有声调。

2.词汇方面:①单音节语速多,双音节词占优势;②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③同音元素多 。

3.语法方面: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③此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4.汉字方面:①意音文字;②每个方块字基本上带表一个单音节语素。

这些都是汉语所独有的特点,其中汉字是最大的难点,难写,难认,难记,不少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遇到这些困难时都打了退堂鼓,我们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想出一套易于外国人接受的教学方法。

(三)对外汉语教材尚未完全完善。编写一门教材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精力,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也只有数十年的发展经历而已,相比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如英语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其教材早就已经进入了最成熟的阶段。国家一直在致力于编写出更好的更适合不同国家留学生学习的各种教材,目前已经很多教材受到了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好评,然而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这需要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不断地发现及探索,才能编写出更好的对外汉语教材,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四、总结

从世界各地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来看,仍是一片大好的形势,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汉语是一门发展前途非常好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认识不足,发挥汉语教学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学习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让汉语走出去,立足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9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学院已成功培养2400多名留学生,教学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优秀留学生的流失、师生比例的不协调、过程教学监控的不完备等方面。

(一)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义乌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所招收的留学生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情况不同。来义乌学习的留学生多以语言学习为目的,他们对汉语学习的速成性、实用性、有效性有较高需求。现今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却无法满足留学生对语言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求。学院的留学生对商务汉语的兴趣较高,先前开设的商务汉语主要针对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将商务汉语融入口语课,由于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与语法结构无法满足他们日常商务表达的需求,因此教学效果欠佳。

(二)优秀留学生的流失优秀学生是高等院校的无形财富,优秀的留学生是学院教学素质和教学环境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地方高校的一张张“活名片”。作为义乌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义乌工商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虽以语言生为主,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学历生,除了少数留在学院继续学习专业外,还有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分别到了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学习专业,这些学生在选择深造学校时最先考虑的是义乌工商学院,而由于学院为高职院校,无权授予本科文凭,故他们只得选择其他高校就读。学院对优秀毕业留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地追踪研究机制。除选择其他高校深造的留学生外,学院的语言生毕业之后多从事商贸业。留学生离校后,学院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活名片”,进一步了解留学生毕业后在商贸活动中所必须的语言及贸易知识,未对学院的教学成果开展追踪反馈,并借机进行宣传。

(三)师生比例的不协调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招生规模日益壮大,但存在师生比例不协调,班级人数基数大的问题。以2013年秋季为例,学院共计招收360多名留学生,分为12个班级,每个班平均30人次,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教学及管理,教学难度尤其体现在入门阶段的留学生上。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需要高频率的操练,而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造成部分学生入门阶段的发音得不到及时纠正。另外,语言生入学时间不一致,学生目的和学习能力不同造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院目前的教师配备尚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要求,班级人数基数庞大势必造成同一个班级的留学生学习进程不一致,降低了教学效率。目前,学院对外汉语一线教学教师仅31人,且由于教师除承担汉语国际教育外,还需承担不同分院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平均授课14节。教师疲于完成授课计划,跨多个班级上课缺乏对学生所掌握语言知识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教学过程监控是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今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尚需完善,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除了10名教师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外,其余教师由文秘专业和外语专业教师组成,虽经过相关培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外语专业教师行课时习惯用英语进行教学,对汉语的语法缺乏系统性了解,入门阶段对汉字不够重视等;文秘专业的个别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相对薄弱;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年轻,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大致分为零起点水平、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四个阶段,由于留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在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要求方面体现出不同的需求。语言生重视口头语言的学习,学历生重视书面语及文化的学习,这给课堂教学及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此外,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还体现在学院缺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学院除了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材料如教学计划、教案、授课日志、期末考试等有严格规定外,缺乏对教师日常上课能力的考察。学生从零起点上升到初级水平,没有强制要求针对性地分班测试,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

二、学院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对策

通过分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可从国际化交流和师资培养的加强、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以改进,立足于义乌和学院实情,推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加强国际化交流和师资的培养自学院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大大改善了留学生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学院仍需注重对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对外汉语教师视野,并引进先进的教学法,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国际化交流,大力开展国际交换生和交流项目,吸引越来越多国外高校的大学生来校就读,提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办学层次。2013年暑假,学院派遣了包括4名对外汉语教师在内的考察团前往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系统学习香港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教育理念,同时实地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全面了解了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学院要将汉语国际教育做大做强,必须将语言培训上升为专业层面,不能单纯将教育目光停留在完成语言培训的任务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学习最新的教学法,并重视科研的国内和国际对话。目前,学院已有三名对外汉语教师以孔子学院公派教师的身份到美国、约旦等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多名教师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学院仍应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兄弟院校一线教师的交流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的研讨会,参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的僵化,博采众长,最终形成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目前,学院拥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达到10人,初成规模但缺乏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加速高水平的团队建设,实现教师之间以老带新,教学方面以新替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教学水平够高,科研能力够强,管理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迄今为止,已有韩国、波兰的高校与学院建立交流项目,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学院学习汉语,选修双语课程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并走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学院应走出国门,宣传自身特色,挖掘潜在的交流项目,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就读,丰富学院留学生的文化结构。

(二)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柯林•卢卡斯曾说:“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因此而强大!”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周边省市的名牌大学相比,存在品牌效应、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如北京华文学院利用地理优势,专门开设了短期文化体验班,通过游教与文化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既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眼界。学院在留学生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办出特色。可借鉴北京语言大学针对HSK五级水平留学生开设的商务汉语课程,在提高学生汉语技能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经济、商务、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及现状,为其今后学习或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义乌工商学院应结合义乌市场,针对HSK三级水平的留学生开设适合在义经商就业的留学生的商务汉语课程,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并打造具有义乌商贸特色的“商务汉语”品牌课程。2012年出版的《走遍义乌汉语300句》即是立足于本土的教材创新尝试,该书使学院的留学生及在义生活的外籍人士能更快地学好汉语,融入义乌,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对义乌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学院应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义乌这座典型的商贸城市特点,打造“商务汉语”品牌课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强调与国际社会及市场接轨。在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方面,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应满足于当前的课程体系,应加大对留学生的文化引导,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如中华武术、剪纸、书画赏析等,开展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参观义乌古迹,走进义乌展会,体验义乌农家生活等,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开展联谊晚会,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