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红经济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财务年报作为公司年度财务信息的关键载体,其重要程度已广为人知,但许多投资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相对较陌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自愿性公开报告。有时也称为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安全报告、HSE(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三重底线报告、环境报告等。
社会责任报告自上世纪50年代,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企业社会行为会计委员会等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1980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
我国企业从2005年江西移动《200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宝钢、中石油、中国平安、中海油、中铝、国家电网、上海浦发行、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中远集团等纷纷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正式央企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远洋集团世界第一份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是企业非传统财务报告的开河之举,也是该行业其他企业效取的榜样,代表着企业先进的社会责任理念、高度开放性和透明度,是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标志。这些报告已经开始系统性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较强的分析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2006-2007年时间窗内我国企业首次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由于企业近两年才单独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报告,我国学者前期的研究只能从企业定期报告中萃取分散于其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研究。如刘长翠、孔晓婷(2006)选取了2002―2004年沪市171家A股公司年报分析后认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仅停留在自发原始阶段,既不规范又不完整,披露也无规律可循。杨亚娥、刘建红(2007)选取我国2002。2003上市公司竞争力100强中的48家不同行业公司,发现有意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少,真正自愿披露的企业更少;披露的连续性差;个别企业有连续披露的发展趋势且披露逐年详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差异大。
前期学者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主。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眼光的学者则侧重于社会责任报告研究。宋献中(1992)提出社会责任报告包括简单、中级和高级三种模式,简单模式包括叙述性反映,中级模式包括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和环境交易报告等独立报告,高级模式主要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一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一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赵文娟(1998)认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模式宜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在初创阶段采用简单模式,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单独列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结合的方式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采用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较复杂方式披露。阳秋林(2005)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框架,认为我国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对外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提供给社会有关部门和使用者。沈洪涛(2007)对国际上三种广为接受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GRI(全球报告行动)的G3报告框架、SAI(国际社会责任)的SA 8000标准和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 1000系列详解基础上,提出了借鉴思路。陈政(2007)选取了20份深交所2006年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是公司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途径,政策指引对报告披露具有良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公司实力是践行并报告社会责任的基础,公司之间形成了披露的示范效应。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社会责任报告理论和实施操作上的规范性研究,囿于样本数量和代表性,实证性研究凤毛麟角,相关研究成果较零散。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解析
(一)研究数据选取本文选取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公开网络披露途径获得:商道纵横、中国企业公民网、深交所和上交所网站、各上市公司网站。数据剔除了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和数据不完整的企业报告。遴选出39家公司为本研究数据资料。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特征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分布、报告主体分布、报告内容分布,社会责任履责分布、报告时间分布、其他特征分析以及报告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行业分布。行业划分标准按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分为22类,具体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c类(制造业)共有16家,占41.02%,D类(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6家,占15.38%,I类(金融业)4家,占10.25%,C类(信息技术业)3家,J类(房地产业)3家,共占7.69%,F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L类(传播与文化产业)各2家,共占10.25%,H类(批发和零售业)和K类(社会服务业)以及z类(综合类)各1家,共占7.69%。分析可知,在2006年,随着国家电网、中海油等数家中央国有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逐步升温,行业延展至能源、冶金、金融等,到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势头进一步上升,行业进一步扩大至食品、传媒、网络、房地产、汽车、电子等其他行业,表明越来越多行业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大提升。
从表1可看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c类)。这主要由于制造业直接面对环境污染,处于社会责任顶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绿色地球”、“绿色生产”、“以人为本”、会人居要求日益严格,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企业被迫更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报告。另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具有国家垄断地位的通信、电力、石油等行业率先,这与其特殊地位、盈利能力、声誉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二是报告主体分布。地区发达、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成为CSR报告主流。经统计,企业(或公司总部)在北京的有10家,浙江4家,上海3家;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深圳、海口等,有11家;北方地区(陕西、山东、呼和浩特、沈阳)7家;内地包括四川、湖北、河北、安徽的公司有4家。企业地域以北京、南方沿海、江浙一带为多,这些地区改革开发领先于全国,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责情况也领先于其他地区。大
部分企业为社会公众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既有世界500强或国内500强,又有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命脉的特大骨干龙头企业,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普遍较高,2006年和2007年报告企业中人选中国企业500强的有21家,重复人选19家,2006年人选世界500强的有7家,2007年有10家,国资委所属的中央企业有10家。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资产规模庞大,业务影响面广。很明显,优良的经营业绩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也更容易实现责任角色转换,也有利于企业形象提升。
上市公司成为CSR报告的主体。研究数据中,上市公司28家,占72%。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6家,沪市8家,深市18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其余11家非上市公司中,有6家的子公司上市,如中化集团公司旗下“中化化肥”(股票代码:0297)和“中化国际”(股票代码:60050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控股“中石油”(股票代码:601875),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服(股票代码:601808)”和“海洋工程”(股票代码:600583)等。
三是报告内容分布。报告的内容详细程度、规范性存在较大差异。报告内容分布见表2。
经比较,约70%的企业对企业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近50%的企业在报告中有企业管理层致辞、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未来展望或措施,约30%-40%的企业有开篇语、公司使命介绍、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界定、公司治理结构、社会各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和报告编集适当说明。大部分报告缺乏详细的企业责任构建内容以及治理实施政策,约5/6的报告没有提及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审计意见,附有读者反馈意见表的更是甚少。
报告反映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详细程度、侧重点和规范性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报告只是简单陈列企业的礼会责任业绩,内容较空泛;有的报告内容详实,按照全球契约或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C2~C3版本等国际指标体系来编写,体现出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国际化转型适应阶段。
事实上,报告长短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理念的不同认识和文化氛围。39份报告中,报告平均页数30页,厚薄不一,详实不等。最长报告为中远集团总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长达104页,分为“公司概括、总经理寄语、远景构想与战略、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安全和环境报告、社会业绩、经济业绩、第三方审计意见、报告与GRI指南条款对照”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更详细的子部分中间层次如宝钢报告,在提出“绿色报告,和谐报告,我们共同的家园”企业社会责任纲领后,第一部分包括“管理者致辞、公司愿景、公司概况、企业文化、投资者的参与”,第二部分为“报告主题,从环境、社会、经营以及附录”四个方面阐述了其社会责任实施情况。而最短报告只有3页。
四是社会责任履责分布。在报告中,企业都以较长篇幅报告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归纳如表3。
从表3可知,企业对环保和节能降耗、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信息披露最为关注,97%的企业报告了这三个方面的履行情况。在员工贡献方面,企业主要从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学习和交流、安全和健康、文体活动和职工权益保障的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披露。在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方面,涉及的社会责任活动主要有建设和谐社区,帮困扶贫、捐学资教、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在经济收益贡献方面,企业主要通过列示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所得税等方面详细的财务数据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接近60%的企业认为提供安全可靠、质量优越的产品和规范高效的服务从而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近50%的企业向公众报告了企业本年度的经济业绩;51%的企业披露了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关系,强调企业与其共同成长,合作双赢。
五是报告时间分布。从报告年份看,2006年公布7份(2006年报告份数总计应为11家,还有4家报告资料无法查到),占17.95%;2007年公布32份,占82.05%。在2005年以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据统计只有2家通信业)。从中看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社会责任报告意识和实践行动。从报告的社会责任时间跨度看,基本以当年度(会计年度)为主,并适当延至以前年度,也有企业报告跨越年度大,如中国移动为2000年4月-2006年9月,浦东发展银行为1993―2005年,西子联合控股为1981-2006年,反映部分企业注重历年社会责任累积贡献。从报告的月份看,29家企业选择在上半年,其中1月份1家,2月份3家,3月份9家,4月份11家,5月份5家;10家企业选择在下半年,其中7月份1家,8月份2家,9月份3家,11月份2家,12月份2家。在上半年的报告中,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份,下半年时间较均匀,这与上市公司年报须在4月30日前有一定关系。
六是其他特征分析。从报告名称规范性上看,冠名“社会责任报告”有28家,占71.79%,成为报告名称的主流;其次是“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公民报告”,分别是6家和2家,占15.38%和5.13%;其他名称为3家,占7.69%。名称各异说明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从符合我国国情出发,应规范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可读性和说服力方面,和传统的财务报告相比,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多样,案例生动,图文并茂。许多报告引用大量案例、图表和数据,以文字表述的方法论证观点或说明事实,更具清晰性、直观性和说服力,信息使用者能够直接有效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在报告宏观因素影响方面,25家企业在报告中论述了政府政策、相关指南或国际指标体系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其中国内政策影响主要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证券法》、《公司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国际相关组织影响主要有全球契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G2或G3版本、AA1000标准等。这表明,政府相关部门正站在外部监督者角度,逐步采取措施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和披露;国际相关指南或指引也得到一些企业认可和应用。
七是报告存在问题分析。在所研究的39家企业中,报告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企业按照国际报告指南来编写,在可读性、规范性、全面性和可比性方面远远超过其他一些企业,应当说是样本中的优秀范例。但也有一部分报告总体策划和设计欠佳,编排出现小错误,各部分内容均衡失调,各有侧重,重点难以呈现;缺乏有说服力、生动的案例;缺少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方内容,委托撰写机构专业水平有限;不注重信息的提供和反馈,报告跨度和时间不统一。说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性完
善和规范性操作还很艰巨。
在调查样本中,个别报告缺乏实质性内容,仅描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谈论更多的是较空洞的原则,缺乏实际行动方面的披露信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情况表现含糊。虽然有少数企业谈到了社会责任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但没有从具体事实中去分析。由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提升的过程,即便是大型跨国企业,在安全、环保等社会业绩方面也会有差错,真正负责任的公司不是选择回避,而是坦承自己不足或失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信任和谅解。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思考与建议
(一)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我国现有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财政部的相关准则和会计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主要有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尚未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法律(曹红飞,200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未能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导致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造成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在我国社会责任意识尚不普遍的阶段,相关法律的出台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关键词】粉丝经济;视觉艺术;传播;经济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
“粉丝”即热衷于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人。他们不仅对这些事物或人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中国,“粉丝”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视觉形式传播和接收信息,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粉丝”不再仅仅追随影视名人,而是关注自己热衷的对象,参与到更多的领域,如一个产品、一家网店、一个节目、一个微博、一个微信公众号等。这一现象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他们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由此,粉丝经济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明星粉丝群体因互联网传播的无限扩大而迅速膨胀,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二、粉丝经济与视觉艺术传播的结合
视觉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形式,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含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视觉艺术和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媒体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并与艺术设计学、视觉艺术设计、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1]
视觉艺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断突破下快速发展,其中视频艺术的发展尤为突出。眼球经济的强黏性在视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侧面印证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例如,从最初的罗玉凤、芙蓉姐姐,到如今炙手可热的papi酱和叫兽易小星,她们和过去通过贴吧、BBS等PC端的热议而成为网红不同,如今的网红更多地依赖于视频这种传播性更强的媒介进行传播。
(一)视觉艺术传播的形式特点
在当代,视觉艺术以视频形式传播最为广泛,其传播特点在于受众广泛,同时结合读者心理将声音、动作、画面融合在一起,静动结合的方式十分贴切生活场景,容易引起受众共鸣,更容易引起爆炸式传播,从而催生粉丝经济。例如,网络视频制作者papi酱通过变声器制作的吐糟视频迅速走红,粉丝以每秒十位数的数字上涨,在很短的周期内暴涨到2000万。视频传播在这起网红案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视频的传播速度之快印证了视觉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二维的天下,其三维视觉艺术的地位愈加重要。
(二)视觉艺术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平面设计师和三维动画师,他们的视觉作品脱离了平面印刷的桎梏而变得天马行空,更加丰富、有趣、直观。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兴起,为视觉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劲良好的平台,视觉作品通过新媒体即时的传播来考验受众的审美情趣,受众根据个人的喜好关注作品,倒逼视觉作品制作者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视频的作用逐渐增强,它将传统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流动的、动态的视觉传播方式,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丰富的信息表达,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视频创意形式对品牌包装和传播引发行业的热烈追捧,它体现出信息时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即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所迸发的活力是所有传统视觉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三)视觉艺术加速粉丝经济的发展
粉丝经济和视觉艺术的结合提升了粉丝经济的品质和内涵,使得粉丝经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产物,增强了粉丝和影视演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原本单调的沟通通过图片、视频变得立体而清晰,通过更丰富的信息传递,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Talkingdata发表的《2015移动视频应用行业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整个移动视频应用用户规模为8.79亿,在移动互联网整体用户中的占比达77.25%。在所有移动视频应用中,短视频应用款数最少,仅占6.1%,但用羰的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同比增长401.3%。
新榜后台预估,截至2016年9月,“papi酱”活跃粉丝数已高达287万以上。《papi酱2015》共了24个短视频,累计总播放数达2192万次,评分高达9.4分。其中,《papi酱2015年度十大烂片最专业点评》除了在公众号上收获了10万 ,在优酷视频上的播放量更是达136万之多。[2]
papi酱的走红和视觉艺术密不可分。视觉艺术为粉丝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最基础的传播方式,对粉丝经济的产生起着决定性支撑作用,也可以说正是新型视觉艺术的传播造就了papi酱。如果是一个简单的吐槽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制作而成的短视频却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由此观之,互联网技术的视觉艺术所爆发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
三、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的表达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此我们着重探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形式的过程,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化的体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载体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视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来是以粉丝经济为基础的。古今中外的书法和绘画名家,其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源于其视觉形式的作品在时下广泛人群中的识别度,是受到大批人群审美肯定的结果,由此也就产生了粉丝群体。而之前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由绘画、雕塑、书法、戏曲等构成,进而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扩展出新的传播渠道,以动态形式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媒体播放为主流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被时代所接受。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以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媒体表现艺术,将人们的审美体验推向了更高的阶层。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由初始平面形态、静态化,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空间延展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由传统印刷技术转化为新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正如电影、电视播放形式将画面和声音融为一体,使视觉艺术元素直接提升至个体的审美体验中,使观者产生更加清晰、更立体形象化的审美体验,其传播力度和直观的审美意识远超二维空间视觉形式的表现。现今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多以视听结合的媒体艺术迅速在粉丝经济中建立识别度和新鲜度,如同道大叔的同道星座大吐槽视频、罗辑思维脱口秀视频等就是以视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至亿万网民,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视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四、视觉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边际效应
有原始记载的图形形式大约距今1.5万年,在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画被认为是人类早期视觉传播的重要代表作,原始人作画并非审美,而是为了图腾崇拜。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绘画形式为狩猎者预报天气和传播狩猎技巧,这可能是视觉艺术带来的最古老的实用性价值。远在古代,经商需有“幌子”(又名“望子”)和招牌,春秋时期的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就指公元前六世o宋国的酒店“幌子”广告,并一直沿用至今。[3]然而这类广告的时空限制很大,传播范围有限。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作为审美对象,不断丰富的视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正在不断扩大。它在大众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戏称当今社会为眼球经济社会。人们对目之所及的贪婪和热爱超乎任何一个时代,同样也促成了如今粉丝经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繁荣。
在网络时代,视觉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线性增长,视觉艺术的价值基于粉丝群和读者群的基数,互联网平台让传播变成一对多,一个视觉艺术作品通过互联网被全世界网民所观看,网民通过付费点击、广告浏览等多种形式与其产生黏性关联,视觉艺术被欣赏的过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4]就如因短视频走红的papi酱,仅仅只是凭借着四十几条每条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原创视频,就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吸引粉丝超过了500万,成为网红之后的她自带粉丝群体,很快被估值3亿元,获得1200万元巨额融资,被低估的短视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震动全国。
因粉丝群体的崛起,papi酱在各大网络的视频站点成为植入广告的载体,其阅读量成为巨额的广告收入的保证,因此拍卖广告竟成为2016年互联网大事件。在正式开始竞价之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价格就被抬高到1200万元。最终,整个广告被上海丽人丽妆公司以2200万元获得,成为媒体人罗振宇口中的“新媒体标王”。此次事件波及全国,受众涉及多个行业,其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带动视频领域的疯狂创业,从而推动了视觉艺术形式向前继续发展,这些新视觉艺术形式未来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值得我们期待。
五、结语
当前,视觉艺术形式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所带来的价值越发凸显。形式的创新推动着多种视觉艺术的综合应用,给视觉艺术从业者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给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深刻地理解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的传播效力,能够指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梳理当下的视觉艺术价值,从而运用先进的视觉艺术理论于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商品或者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炳刚.品牌视觉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1).
[3]张成良.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5(2).
[4]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010年,压抑了很久的国内民营培训学校得到了爆发。利达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学大教育五家公司在美国上市。抛开其余四家不说,利达教育的主体仅是来自于哈尔滨的一个区域培训机构,而其上市时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5亿美金。如此狂躁的资本回报,让更多教育培训公司提出了“2011跑步上市”的口号。融资,圈地,登陆纽交所。这只是民营教育机构海外狂飙的开始。
教育机构为何扎堆美国
根据德勤创投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受访的教育培训企业,80%表示有融资需求,近50%上市打算,并一致倾向海外上市。之前已获得风险投资的几十家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进入IPo冲刺阶段。
中国的民营教育机构为何齐齐选择在海外甚至是美国上市,其实是有原因的。2004年之前,为了获得避税的优惠,当时的民营教育机构被定性“为非盈利机构”,于是无法以公司的身份上市。这也就是为何VISA在2006年要将自己从会员制的协会转变成公司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上市的要求。
2002年8月,重吏市民办学校海联学院通过借壳上市,登陆澳大利亚资本市场,成为全国首家上市民办高校。海联学院用3,4亿资产入股,占了Amnet公司51%的股份,这也是在当时政策下的无奈选择。
2004年之后,鼓励民营教育的相关法规出台以后,并没有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轻资产的公司无法登陆中国资本市场。携程、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毫无例外地被迫在海外上市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国内资本市场退出无门,造就了国内创司无法用人民币基金投资,于是翻看被投资的教育机构背景,基本上清一色搭建了海外红筹的架构,自然上市也是首选海外了。
再者,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美国投资人对于私立教育的接受程度是最广泛的,仅美国的上市教育企业就超过70家。以开普兰教育为首的四大风险投资公司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团队投资教育企业。流传最经典说服投资人的故事,是哈佛大学在1886年创立时只招到4名学生,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顶尖的私立大学。美国人对于私立的教育理解深刻,类比之下,中国教育的故事在投资人中间自然获得的认可就容易得多。
当然,除了美国之外也有零星的海外上市案例,例如,2006年广东私立学校东方纪元在新加坡凯利板上市以及2009年杭州笑笑幼儿教育集团在澳大利亚证交所挂牌交易。
民办教育机构有没有泡沫
据中资教育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在册的培训机构约在10万家左右,令人吃惊的是其中获得风险投资注资的教育培训企业总数已经达到314家。教育行业本身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暴利行业,因为核心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给公司的目标就是年增长20%。在投资人回报要求的催促下,跑马圈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并不少见。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管理上的缺失。2004年,新东方在福州发生的一起合作培训学校收取学费后神秘蒸发的事件就可见一斑。曾经风靡全国的阶梯少儿英语也是因为盲目扩张导致管理混乱,最后公司以散伙告终。
扩张的泡沫并不影响投资教育行业的价值取舍。中国家庭收入中,支出的最大两项就是房产和教育。其中教育支出能占到三分之一的比率。《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变成9600亿元。如此大的蛋糕前提下,催生100家上市公司都不为过。教育培训业有语言培训、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教辅培训、幼儿教育几大主流类别。以课外辅导为例,2008年的市值为823亿元,2013年该领域的支出将增至1274亿元。目前包括学大教育、新东方等国内排名前五位的教育培训巨头,也仅仅占整个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份额的1.6%。显然,这个市场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布给风投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教育行业的预收费模式和抗经济周期的特点使得投资人必须考虑在篮子里面装上这颗鸡蛋。严格说,风投“锁定”民营教育的投资才刚刚热身。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幼儿园、私立中小学开始成为下―个炼金炉。
世界银15-2008年的《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报告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在刚性需求之下,未来1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国内上市创业板开先河
外资风投可以搭建海外架构红筹上市,而退出无门,一直是国产风投所苦恼的问题。投中集团对2008~2009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资案例的统计中,几乎没有本土创投的身影。直至2009年12月,达晨创投2亿元注资北京华图教育集团才打破了这种僵局。
关键词:二次元;动漫展会;会展经济;周边同人;cospla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31 -03
一、泛二次元化影响深远
(一)二次元概念简介
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兴起,“二次元”这一词所表达的概念和包含的范围也越发丰富,目前“二次元”这一词主要包括三种概念:第一种是指ACGN文化,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第二种是指动画、漫画、游戏或轻小说中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第三种是指喜爱ACGN的人群所构成的圈子和社群。
二次元起初本指日本ACG作品中的构世界,使用的主要群多为ACG爱好者。而随着对ACG作品感兴趣的低龄群体的增加,以及某些弹幕网站、社交网站以及社群的风气影响,这个词语的语义发生了改变。一些不成熟的、激进的群体开始散布一些狭隘而偏激的思想,其中包括煽动二次元与现实世界,即三次元的对立。这样的思想通常来自于低龄群体以及轻度ACG爱好者在对ACG文化了解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急于寻求群体认同感的意愿,多年间在各种方面上对真正的ACG文化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亦经常加剧社会对ACG的误解。“二次元”一词现在变得较为敏感,甚至被许多人反感避讳,正是因为上述原因。
(二)我国泛二次元文化的现状
泛二次元文化是由二次元文化在云联网和移动端技术的助力下,从小众文化侵入,与主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特殊文化。表情包与“鬼畜视频”这两种事物便是这种文化的突出代表。以在2015年一夜之间席卷全国的“duang”为例,这一流行语原本来源于2004年成龙为霸王洗发露代言的广告,在被B站up主“绯色toy”进行了剪辑后,把该广告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合二为一,并于2015年2月20日了鬼畜视频《【成龙】我的洗发液》。随后B站up主泪腺战士在微博上分享视频,被疯狂转发,在极短的时间内点击量便已突破百万,成为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并引起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如果将泛二次元化的本质定义为二次元亚文化群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对主流文化进行主动地自主创新与改造,那么泛二次元化运动所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二次元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文化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矛盾的突出。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正意味着文化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
根据艾瑞咨询的《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二次元行业还处于成长期。数据显示,2014年,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4984万人,而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1亿人,未来,核心二次元用户将会稳定增长,2015年规模达7008万人,根据央视报道2016年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2亿随着动漫IP化运营日益显著,动画电影不断渗透,这一人数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艾瑞咨询近日的《2015年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游戏行为篇》中可以看出,二次元用户的总体消费金额的分布较为平均,各个年龄层中并未出现一个组类占据绝大多数,这也说明了二次元爱好者中在ACG方面消费能力的参差不齐。其中大多13-15岁的人群一年在ACG领域的消费不超过1000元,而在25-30岁的人群中有50%的年花费达到2000元左右。
根据当前互联网上的大数据统计显示,上海、北京、广州为ACG爱好者的主要聚集城市,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聚集度远高于内陆地区。杭州、南京等地的集合人数超过7%,深圳东莞等地组成的战力也接近7%,这使上海地区的ACG人口逼近总量的20%,甚至高于京津冀地区。不过成都与重庆组成的双城,武汉为首的中游圈,也各有接近5%的ACG爱好者。其他主要城市的参与人数相对少些,此外西安、厦门、哈尔滨等地有超过或接近1%的情况。
(三)二次元集中展示的载体――漫展
所谓动漫展,是指围绕该动漫展开的包括静态展示、商业展卖、动态表演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会展活动。中小型的漫展活动,有着聚集人气、眼球经济的特点,成为激发商家、媒体与公众参与的催化剂。大型动漫类展会囊括业内各范畴与规模的机构,能为产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产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带动地区消费的目的。动漫展会按其性质规模一般会定名为“动漫展”“嘉年华”“动漫节”等等。
动漫展的本质较之于展销会,更接近于庙会的概念。根据《辞海》的定义:“庙会,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唐代已经存在的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与普通的以展览与销售为主的会展不同,最初的动漫展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基于两点:其一是消费者本身为了实现“自我同一性”而对二次元角色与“大大”产生偶像化崇拜的精神需求;其二是消费者为了获得归属感而对具有共同爱好的二次元同好群体的社交需求。目前我国动漫展会与庙会的举办基本模式如出一辙:在会展内容方面,cosplay节目代替祭神的表演,“大大”主持表演节目并进行签售代替高僧大德做法事,部分漫展现场互动娱乐活动还保留着庙会活动的影子;在商业摊位方面,销售产品由开光过的神像法器变成了游戏动漫周边产品,由经文变成了同人本。因此可见,漫展作为二次元爱好者群体的庙会,其自身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规律必定与庙会基本相符。
二、新型漫展模式分析
(一)新型漫展模式概述
在传统的漫展组织举办的理念里,主办方的责任就是组织宣传漫展的相关内容,而参展商家的商业摊位、线下实体动漫店则只是其获取摊位费的来源。但是随着漫展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盈利点单纯定位在通过收取门票、摊位费以及组织场内收费游戏这几个平面的盈利点,已经无法维持漫展主办方的日常开支,因此我们提出了立体化“点、线、面、体”的经营模式。
(二)漫展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所有想要继续生存发展的企业必须面对线上营销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做二次元市场企业而言,反而是最大的优势。动漫展作为主题明确的二次元群体的集会,其受众群体对互联网特殊的依赖性,决定了漫展的宣传推广首先需要的是线上的关注。主办方在决定组织一场漫展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即将在这个圈子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主办方与本地动漫爱好者互动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大多数爱好者对本次动漫展的认知,而正面认知程度对漫展的人流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美誉度的“网红”,是作为主办方的必要条件。目前,网红与粉丝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就是直播,漫展前期日常的直播目的是维持主办方基本的曝光度,漫展当日的直播可以提高主办方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整个直播的过程本身也是服务消费者并获得经济收益的过程。当主办方在本地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知名度后,建立网店,用自己的人气为店面带来收益,这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商业模式分析
“点”就是单个的盈利点。点的数量有很多,如:出售门票、出租摊位、漫展直播、销售产品等等。
“线”则是销售渠道,“面”则是销售渠道在将各个盈利点连接起来后形成的稳定的销售体系。比如漫展将许多盈利点串起来,因此漫展在作为一个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单独的平面销售体系,每个平面体系都是可以各自为战、自负盈亏的。在我们的模式里,“面”有三层,分别对应“线上营销、现场体验、线下实体”的漫展营销理念。
现场体验是影响漫展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好的现场体验意味着热烈的气氛和恰到好处的互动,也意味着高涨的消费欲望。因此现场体验其实是漫展策划与产品营销的成功结合:首先打造爆款产品来制造营销噱头以提高漫展前期的关注度,接着现场互动活动炒热气氛的同时对产品进行展示来提高销售量与主办方的知名度。
线下实体门店的建立是整个体系中的基石。实体门店是公司团队的大本营,有了实体门店团队才有正规的工作场所,实体门店的日常盈利保障了团队的基本收益问题;实体门店是线上营销的后勤部,直播互动需要场地,网店销售需要仓库囤货,一个环境优美的实体门店可以解决许多基本问题;实体门店也为本地的二次元小伙伴日常的社交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平台。
“体”包含了两重含义,第一重就是整个漫展的立体化商业运营模式。由于三个“面”受众是统一的,宣传需求是统一的,产品不相互排斥,因此漫展这个具有宣传和培养用户群方面先天优势的“面”,其实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漫展的宣传上加上网店与实体店面的信息,在漫展的现场融入网店的产品与实体店的服务,这样才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漫展的宣传价值。
“体”的第二重含义是指把漫展和地方的动漫圈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漫展所承担的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责任,其还被赋予了引导地方漫圈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这就对动漫展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漫展主办方的角度分析,举办优质漫展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长期忠实用户。
由于地方性动漫展的影响力在于本地二次元群体对漫展本身的认可度,在实践中,漫展的主办方们也试图通过提高漫展互动环节的社交性,在提升漫展娱乐性的同时营造更具有亲和力的现场氛围,最终实现消费者认可度的提高。一场漫展的内容与理念一旦为当地的一部分二次元群体所认同接受,其影响力会在这一部分消费者中持续较长的时间。受我国目前三四线城市的高等学府较少的影响,一般三四线城市中的二次元群体以中学生为主;二次元的核心群体绝大多数都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动漫作品,并通过线上的兴趣群与线下的聚会进入二次元的社交圈,因此,漫展作为本地较大规模的同好线下见面会,其对于发现、引导新人认识、加入漫圈起到指导的作用。
从商家的角度出发,“泛二次元化”现象之所以被社会各界与资本市场所关注,其核心还是二次元群体稳定的用户黏性令商家心动。对于动漫周边商家而言,无论是大量二次元爱好者的聚集,还是各种周边产品产生的集聚效应加上现场特地营造的二次元氛围,都是商家所希望的销售环境;对于游戏厂商而言,漫展前期的宣传与现场的体验便是最快速建立口碑知名度的渠道之一。因此对于商家而言,把握住本地最优质的漫展,就相当于把握住本地最好的市场。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参加漫展的基本需求在于满足自身对于二次元的文化需求与展示自身、结识同好的社交需求两点。一场优质的漫展可以通过现场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大多数观众融入到现场热烈的环境中,而漫展打造的爆款产品可以基本满足消费者对于当下最流行文化的追求。
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角度考虑,二次元亚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文化创新能力的体现。日本的熊本熊这一形象的成功打造,其实就是地方文化创新的具体体现,而秋叶原作为“宅男圣地”,池袋作为“腐女圣地”的文化包容性与创造性,为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丰富了城市的内涵,使城市焕发新的生命力。一场地方性漫展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创造了多大的物质财富,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城市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发掘本地的特色,重新思考定义并对自己家乡的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使城市焕发新的生命。
总而言之,漫展本身最大的价值并非其依靠聚集人群创造的经济价值,而是通过鼓励年轻人进行文化创新所带来的文化价值。一个地方性的漫展想要生存,主办方需要做的是完善与漫展相关的产业链的对接;一个地方性的漫展想要发展,充分利用居民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是被当地二次元群体与三次元群体同时接受的关键。
三、对漫展行业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漫展市场存在的漫展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恶性竞争激烈的问题越发清晰,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主办方没有发挥漫展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城市规模有限、消费市场较落后、市民思想较为保守的三四线城市尤为明显,这些情况本质上是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造成的。过低的行业门槛必然造成市场的混乱,行业缺乏监管组织机构使组织小型动漫展经济成本较低、投资风险较小、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种种优点,最终成为了导致市场混乱的原因。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以避免文化市场由于市场竞争的自发性与无序性走上恶性发展的歧途。然而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有关部门开展的有效监督与市场经济对于行业从业者的优胜劣汰,动漫会展这一行业的乱象会逐渐得到有效的控制,希望在我国的三四线城市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最终会涌现出一批融合了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优秀动漫展会,成为我国漫展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我国小微型动漫展会产业市场化案例研究――以襄阳市为例[J]. 王乾元.品牌,2015 ,(08).
[2]颜彦.动漫展会扎堆 致使成效缩水?[J]. 出版参考,2009,(33).
[3]刘胜枝.冲突与共融――cosplay活动的文化性与商业性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03).
[4]陈里.动漫展尴尬:懂办展的不懂专业 懂专业的不懂办展[N]. 中国经营报, 2004-7-19.
[5]程丽仙.让动漫会展成为新消费、新供给[N].中国文化报,2016-04-18 (0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煤炭行业;出口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7-0099-05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煤炭行业的高速发展。随着煤炭行业产量的增加,从1997年开始我国对煤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但是,2003年,我国对炼焦煤及下游产品焦炭、半焦炭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到5%。2004年取消了炼焦煤的出口退税,非炼焦煤仍然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同时施行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2006年9月我国完全取消煤炭的出口退税。同年11月,国家财政部公布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的通知》,对原油、煤炭和焦炭等4项重要稀缺性能源类产品的出口,一律加征5%的出口关税,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进口税率由3%-6%降至0-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探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实行扶持政策,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贸易政策将有助于该国获得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垄断利润,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在我国,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规模经济产业,具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因此本文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框架下对煤炭行业出口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尝试探究政策调整的原因。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举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最早由詹姆斯・布朗德和巴巴拉・斯潘塞(1981)在《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与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一文中提出,在面临国外寡头垄断的前提下,进口国政府可以利用征收关税的方式,将一部分外国垄断厂商的租金转移给国内厂商。克鲁格曼(1984)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一文中证明,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采取较高的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翻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5)在《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中对以往所有关于贸易理论的新思考作了全面的总结,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框架,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研究中,西方学者Dixit(1988)利用校正模型对美国汽车行业实证分析奠定了该理论经验分析的基础;Baldwin and Krugrnan(1988)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芯片市场,证实了贸易保护起到了促进出口的作用;其后,SteveMcCorrison and Ian Shelden(1993)对英国化肥市场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
在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研究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在盛斌(1998)、胡昭玲(2000)、孙文远(2004)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中,以及胡昭玲(2001)对韩国半导体行业和陈红蕾、吉缅周(2005)对我国合成橡胶行业的经验分析中,都充分肯定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相关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大部分实证分析考虑的是关税即进口保护的政策效果,尚未从出口退税即出口促进政策角度来考察贸易政策的效果,且实证检验中多集中于对汽车行业的研究,对传统的行业如煤炭行业等尚未涉足。再者,考察贸易政策效果时,均未考虑到经济的外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煤炭行业的实证分析,弥补以上研究缺失。
二、煤炭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能源的补充和支持,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中国是仅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自于煤炭。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各占世界的30%左右,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1.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我国学者李琼等人(2004)的研究,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达到了42.3%左右,属于寡占行业。以山西省为例,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为5.54亿吨,其中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产量占62%,大集团、大公司的产量已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
2.煤炭行业的规模经济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报告,我国煤炭生产正在向100强企业集中。该协会公布的“2006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中,90家煤炭生产企业生产原煤约11.45亿吨,占当年全国原煤总产量一半以上,其中前10名煤炭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当年全国原煤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前20名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累计4070亿元,占1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近70%。
3.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指阻碍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各种因素总和。包括消费者偏好、对重要资源的占有权、企业对关键生产技术的垄断、政府的政策或者法律限制、显著的规模经济等。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市场的保护程度就越高,其竞争程度也越低,越有可能形成大企业支配市场行为。根据我国学者马建堂的研究,我国煤炭行业属于高的进入壁垒行业。
由此可见,我国煤炭行业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在发达国家,受制于其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高污染的煤炭行业处于萎缩状态,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我国对此行业的扶植,遇到的外界阻力会相对于高科技行业较小,政策的成功可能性较大。那么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煤炭行业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需要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三、煤炭行业出口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基本模型的设定
本文采用Dixit(1988)的校正模型,其前提假设是: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设为1,国外市场设为2;产品要求:两个市场生产的产品为不完全替代品,可以是成份、促销或包装的不同,但同一市场生产的产品为完全替代品。
1.需求系统的结构
作为基础的能源产品,一般情况不直接用来消费,其大部分需求来源于炼钢企业、发电企业或者是其他需要能源作为原料或者动力的企业。假定总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则煤炭下游企业对国外和国内煤炭的直接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Q1=A1-B1P1+KP2
(1)
Q2=A2-B2P2+KP1
(2)
其中所有的参数A1、A2、B1、B2、K为正的参数,且(B1B2-K2)>0。P1和P2是价格,Q1是国内产品的需求量,Q2是国外产品的需求数量,相应的反需求曲线为
P1=a1-b1Q1-kQ2
(3)
P2=a2-b2Q2-kQ1
(4)参数a1、a2、b1、b2、k依然为正,且(b1b2-k2)>0。
假设下游企业的投入要素仅仅是国内和国外两种产品,且其生产函数在形式上具有二次型,为简化计算,假设下游企业的产出价格设为1,则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
L=μ(Q1,Q2)-P1Q2-P2Q2
(5)其中μ(Q1,Q2)=a1Q2+a2Q2-1/2(b1Q12+b2Q12+2kQ1Q2)
(6)
此处,需借助煤炭市场的总弹性占和国内外煤炭的相互替代弹性σ方能解出上述参数:
2.生产厂商的决策行为
我国一家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p1-c1)q1,其中q1是一家生产企业的产量,p1是其销售价格,c1是其生产成本。设行业中有家企业生产总数量为Q1,对a1,的一阶导数加总并考虑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可得:
p1-c1+Q1V1+s
(9)
其中V1是总的假定变量系数,在古诺竞争方式下V1=b/n。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V1=0。随着n的增加,实际行为比古诺方式更具竞争性,反之则相反。
相应的外国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p2-c2+Q2V2+t=0
(10)
其中t是我国对进口煤炭施加的关税,V2是相应的假定变量系数。
3.国民福利和最优政策水平
本国政府的目标是国民福利w最大化,即本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煤炭消费企业的剩余、政府的税收利益最大化,则有:
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最优关税和出口退税,代入(3)、(4)、(9)和(10)式并联立,即可解出该情况下均衡的Q1、Q2、P1、P2。进而可以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国民福利并分析政策效果。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
本文研究的是出口促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由于我国自2004年起,逐步开始取消煤炭行业的出口退税,煤炭行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扶持减弱,为使实证结果准确,本文使用的数据至2003年止。
表1中是为了获得模型的参数所需要的外部数据,包括数量、价格、弹性和成本等,其中国内煤炭的销量等于其国内的产量减去出口量得到。2003年国内煤炭总产量、出口额、出口数量、进口额和进口数量均来自国研网(drcnet.省略)能源行业报告。由于煤炭价格的政府管制,国内煤炭的价格比较难获得而且其价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得出合理的价格,本文应用煤炭的出口额除以煤炭的出口量来代替煤炭的市场价格。进口煤炭的价格是用2003年中国煤炭的总进口额除以进口量得到进口煤炭的年平均美元价格,再乘以2003年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得到的人民币价格。汇率则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金融数据。
而两个弹性数据ε和δ由经济计量方程估计得到。本文使用了时间序列数据(1990-2003),用对数线性回归方程来估算弹性值。方程(14)和(15)分别用来估计煤炭行业总市场弹性ε和国内外煤炭行业之间的替代弹性δ:
其中Q=Q1+Q2作为煤炭市场的总需求;P是P1和p3的加权平均,权数是各自销售量占总需求的比重;GDP是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使用E-Views3.0软件,得到煤炭总市场弹性ε为0.2504,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国产与进口煤炭之间的替代弹性δ为3.0438,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 直接获得成本数据c1和c2比较困难,c1由2006年煤炭行业报告中得到的数据整理得出,c2由Asia Pacific:Metals&Mining.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Research,August 15,2006中整理得到。从获得数据来看,在煤炭市场上国内煤炭销量大大超过进口煤炭,价格也略低,在成本方面国内厂商占有优势;总市场弹性显示煤炭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这与煤炭作为能源产品的性质相符。
由表1的实际数据可以得到(1)-(4)式中所含的需求系统参数,计算结果列在表2中。
有了需求系统参数通过(9)和(10)式联立,用2003年出口退税率13%,进口从价关税率为20%的数据,可以估计推测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列在表3中。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可以进行模拟比较不
同政策的实施效果,如表4。
1.政策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的实施对国产和进口煤炭的价格都有影响,只是不同的政策对价格影响的幅度不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使国内煤炭的价格下降幅度达到了69.92%,而国外煤炭价格下降的幅度也达到了57.90%。国内销量大幅度的上升,增长比例为19.64%。当出口关税和退税同时实施的时候,国内煤炭价格下降的比例同仅实施退税的效果一样,国内的销量保持不变。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同时,销量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因为煤炭的需求弹性较小。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同现实的煤炭价格相比,国内和国外的煤炭价格都明显偏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重要能源,合理的价格才能真正反映其价值,但是我国煤炭行业长期都是政府控制价格,使煤炭的现实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也造成目前煤炭行业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对煤炭价格的改革势在必行。 br>
2.政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
经过计算得出最优的政策是仅实施退税的单一政策,此时的关税额为0,退税额为232.8475元,国民福利为87243175.34元,国民福利较仅实施关税贸易时增长了3.7%。在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前提下,本国厂商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43.81%,国外企业虽然与仅实施关税政策相比,销量和利润都有所增加,但是在综合政策条件下,国外厂商的利润又降为零,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政策即战略出口政策具有明显的利润转移效果。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关税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最优关税的实施使得煤炭进口成为不可能,国内煤炭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煤炭属于基础能源,需要一定的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因此所实行的关税政策值得考虑。
3.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退税政策可以起到利润转移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高国民经济的福利,这样的政策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政策会被取代?本文以山西煤炭业作为例证,从外部性加以考虑。
(1)煤炭行业的贫困化增长问题
山西的原煤年产量约5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3/4的煤炭运往全国各地,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12,供应全国28个省(市、区),支撑着4000多个大、中型企业用煤,正因如此,山西的比较优势也集中在能源的生产和出口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初级煤炭开采业务。山西工业经济属于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山西省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用煤资源基地,炼焦用煤资源探明储量1245.9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的一半左右,全省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的40%,世界的六分之一,山西省供应出口焦炭货源占全国的近80%,焦炭出口量占国际焦炭市场交易量的48%左右。可以看出,山西煤炭行业符合了巴格沃蒂效应的前提条件。
自1993年国家放开煤炭价格以来,煤炭市场一直处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事实上重点煤炭合同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煤价,由于两种价格的同时存在,人为地扭曲了煤炭价格,使煤炭行业的利润水平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煤炭能源属于国家计划定价产品,因此其价格和其自身的稀缺性与价值背离很多,而且能源由于其特殊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可替代的产品又少,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弹性很小,这样随着山西煤炭商品的大量出运,山西的经济却越来越贫困。
(2)生态灾难
山西长期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不仅山西的人均收入排在全国的倒数地位,而且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土地塌方、地下水破坏、植被衰退、空气的污染,严重威胁着山西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面积、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矿区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煤炭开发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矿区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相关部门做过研究, “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分析,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白皮书新闻会上如是说。我国为环境保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据统计,1996-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3%⑧。
当然除了外部性,也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如能源安全问题、政治问题等促使政策改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负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整体效益的下降,从而更好地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政策变化的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3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分析了三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即进口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使用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的政策。通过模拟得出的结论是:煤炭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的确起到了转移国外利润,增加国民福利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煤炭行业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考虑到煤炭行业巨大的负外部性、能源稀缺性等因素,我国煤炭行业政策由鼓励出口转向限制出口的转变是必然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相关能源产业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贸易政策。鼓励进口,同时限制出口是煤炭和相关能源行业较好的政策选择,因为一方面可以实现寡头垄断行业中厂商的利润转移,使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低能源开采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的压力过大,能源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于是对降低该类产品关税鼓励进口的呼声很高,所以对能源产品的出口关税限制(现行政策)、进口鼓励政策,有利于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再者,对不可再生性能源产业的保护,还可以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贸易政策并不顺应WTO贸易自由化的宗旨,因此需要国内的产业政策来加以配合。
1.加大能源产业的成本,抑制能源产品的需求。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能源行业的成本太低,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能源开采的成本,以达到控制出口的效果,如征收资源税、土地税以及采矿后的环境治理税等。另一方面从需求入手,规定能源需求企业的使用标准,促使企业投入科研力量对能源产品进行再次加工,有效地提高能源产品的利用率。
2.对于能源产业,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领导,协调能源工序各方的目标,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避免低级分散管理的局面。成立有效的能源企业联盟作为中间纽带,在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培训 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李弟财(1975- ),男,江西宜黄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培训与职业发展。(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协同共生的模型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3508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45-03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在当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促使组织中培训的地位从“替补”跃上了“主力”,从“业余”转入了“职业”。培训与人才发展成为组织快速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如何做好培训与人才发展服务工作,成为摆在组织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也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挥作用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提升服务理念、梳理管理事务、找准切入途径,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势,千方百计创新模式,帮助组织提升转型发展的竞争力,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培训模式的概况
1.新形势下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高校传统服务社会培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为解决知识老化和更新,主要利用高校学科知识优势,给组织传授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知识,以应对组织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这种传统服务社会培训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自行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课堂授课传授知识实现服务社会培训。
高校新型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则是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应有别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要瞄准地方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增长点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同地方的行业、企业结合起来,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与重视,才会形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具有计划支持和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双重性质,在服务社会培训创新中,就是要自觉到当前示范建设内涵提升背景下满足国家“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发展和社会、行业、企业培训“2.0时代”的变化,围绕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中心,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服务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
2.新形势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主要问题。一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课程”面临创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主要依托基础的技能培训为主,数量不足,对象满意度低,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对绩效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不了解,提供的培训课程与需求脱节和教材老化,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应用性、实战性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二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渠道”面临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在渠道建设和关键资源获取上,已经不具有垄断或计划指定的组织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很难构建由企业、行业、政府搭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服务平台支持,即使搭建也吸引力不足,刚性支撑没有,无法获取社会服务需要的社会资源和有效支持。
三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商业模式”面临创新。示范高职院校培训项目多为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对象多为普通员工,市场准入门槛低,培训费用较低;而收费是主要收入来源,项目盈利能力就低。因此,示范高职院校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稳步提升盈利能力,就迫切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在培训价值链上进行整合,发掘和增加附加价值是关键。
四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品牌”面临创新。拥有良好的品牌是做好社会培训的重要资源。据调查,目前在北京,仅清华和北大两个高等学府,每年培训收入就高达十亿元人民币,为周边产业带来九十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在全国高校占有巨大优势,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强大品牌的吸引下,浙江大学培训项目收益在浙江省独占鳌头,相反在杭其他高校培训则举步维艰。为此,作为还在内涵建设和提升阶段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提升品牌、逐步形成强势或特色品牌对培训发展和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机制”面临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仍是较为固化的用人机制和绩效机制,没有形成适合市场化竞争导向的运行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新走向
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转型升级”的变化。随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企业全员培训和终身学习成为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国民财富新标准中,世界上人才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在财富中构成约为642016。经过测算,投资于物质资本,其回报率为110%;投资于金融资本,其回报率120%;而投资于人才开发,回报率则为1500%。人才资本助推组织转型将持续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各级组织应对转型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对组织学习和员工职业生涯阶梯式培训趋势带来深刻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转型升级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内容,积极探索做好服务组织学习、培训和人才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
2.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云平台”的变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传统教育资源主要着眼于纸质教材,而随着时展,教育信息化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广泛,高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教育资源需要更多地将重点转移到“建设云平台,使用网络学习”的定位上来。这是因为:一方面,云计算是在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虚拟存储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共享基础架构,其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它不仅改变着传统的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而且通过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动态调度实现硬件资源的整合,共享云计算技术及其思想在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云学习时代的到来。但是另一方面需要看到,高校教学资源在由“封闭式、碎片式”向一个“开放的、集成式”海量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自然地适应两种不同背景的转换,导致高校在云学习时代云平台建设中出现困难,并继而引发大量社会批评。从根本上说,高校服务社会培训所需名校、名师和热门课程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之间存在矛盾。一是授课课程内容和高校发展思路都落后于时展。二是高校教师没有适应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3.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2.0时代”的变化。社会培训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逐步从“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重普及轻个性,重名气轻实效,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1.0时代大众化的普及阶段”向“个性化量身定制、绩效化设计实施、多元化手段并行、综合性素质提升”的“2.0时代”转变。德勤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预计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标志着中国的培训产业逐步由量的成长迈向质的成熟。培训将更多体现战略化、职能化和专业化,因此高校服务社会培训将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将有相应转变,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等对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能的培训服务要求。
总体而言,基于以上“三个变化”的新形势,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自身角色面临转型、服务面向更加拓展,服务要求更需提升,尤其是对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更具有不可推卸的管理与服务任务。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与更新路径
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在当前示范建设背景下,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要按照组织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培训,积极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此,示范高职院校强化课程、渠道、商业模式、品牌和机制创新,其本质上乃是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产业链的能力。所谓培训产业链,主要是指培训的产品与服务已覆盖到整个产业链,具体包括:专业培训咨询公司、高等教育机构、培训专业书籍出版商、行业或专业协会、研究中心、专业杂志、评估工具供应商、调研问卷公司、工作辅助工具公司、专业培训道具公司、专业培训办公用品公司、培训人才猎头公司、提供网络会议或培训平台的公司、专业培训翻译公司等。在产业链共同构建的道路上,示范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服务创新合作,与行业、产业和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在搭建培训课程平台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产业价值链,推动整个培训行业从碎片化走向产业化。
对于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有效对接培训产业链而言,品牌师资和激励机制是对接培训产业链的主要障碍,特别是专业培训人才的奇缺而影响了服务社会培训效能。“2.0时代”的培训产业,更注重学习方案的整体设计与集成服务,需要教师了解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熟悉成人学习特点和系统教学设计,精通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精细化组织实施培训,提升个人、岗位和组织适应社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这些对学校教师将是巨大的考验。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模式创新的更新路径。对于高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质量而言,有效服务社会培训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势,作为示范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新认识和定位职业教育,加强对服务社会培训的认识和研究,深化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课程、渠道、商业模式、品牌和激励机制,向系统化培训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型,使社会培训成为组织绩效提升的助推器和人才培养的加油站,积极推动社会培训对行业、产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组织支持、人才保障和品牌认同。主要创新举措有:
一是以开发针对培训者特点、系统化设计内容为根本,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特色课程。课程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最重要产品,设计是培训课程的基础。首先,培训课程都应当量身定制,专门为具体受众而设计开发,贴近工作、任务和人员的有效需求。其次,决定课程设计好坏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员工胜任力模型、组织要素分析、绩效分析和ISD教学设计等模型为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工具,是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改变学习者的行为,进而提升组织绩效的根本保障。
二是以扩大行业、产业、企业的组织社会覆盖为基点,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渠道。一方面努力扩大行业、产业、企业的组织覆盖,延伸学校的社会触角。要从转型升级变化的形势出发,深刻认识行业、产业、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在组织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人才发展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培训产业链引入各类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学校的组织社会覆盖,增强合作赢利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与共建新媒体社会组织资源体系。开放图书、视频课程和在线学科教师咨询等教育资源,调动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云平台,虚拟学习,再造一个永不落幕、随需随学的“网上大学”,面向行业、产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在岗人员技能更新。
三是以构建培训产业链合作共赢为生态圈,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商业模式。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由客户价值、赢利模式和关键资源等要素构成。首先,通过设计系统化培训解决方案,为行业、产业、企业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在组织实施社会培训服务中为行业、产业、企业带来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利润。最后,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重塑培训产业链生态圈,整合关键资源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获取附加价值。
四是以创建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为目标,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品牌。品牌对示范高职院校而言代表了潜在的竞争力和活力,并能为学校带来内在持久的效益。一方面通过卓越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累积满意度,形成口碑相传,获得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学校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品牌战略伙伴关系,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将品牌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
五是以拓展市场竞争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创新示范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长效机制。机制的有效性是确保社会培训可持续运转动力、活力、竞争力的根基。首先,有效搭建校内协同机制,运营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文化无边界,探索合伙人体系和校内准事业部制,形成以教师为本、客户为先、以绩效为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适应市场竞争。其次,探索培训项目准入机制,把握合作机构及项目关键人做事底线、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评估培训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收益、关联性、可持续、门槛高等,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将现有项目通过提升、创造、剔除、降低等方式,达到做强、做大、做优、做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余恨.中科大校长“炮轰”北大清华“掐尖”引发的思考[DB/OL].http://
/district/sy/zhxw/200604/07/t20060407_6627411.shtml,2006-04-05.
[2]王建新,姬养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才开发[N].中国人事报,2010-
04-26.
[3]安红,.三维虚拟学习社区构建技术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4).
【关键词】商业银行;助学贷款;发展模式;偿债能力
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已逾千万,其中贫困生占相当一部分。据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研究中心在全国调查的结果,65所高校在校生中,农村生源约占73%,贫困生为23%,特困生为11%。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99年中国学生贷款实施至2008年底,无论是申贷者、还是获贷者占在校生的比例,都没有达到15%。[1]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发放没有满足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商业银行亟待找到一种新的模式,以达到助学贷款的公益性与自身商业利益间的平衡。
一、助学贷款市场的潜力
1.潜在需求分析
目前在校大学生贷款的刚性需求巨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初,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到110万人,硕士生人数已达到104万人。根据沈红(2008)对全国11个省的109所高校有贷款记录的100,000名在校本专科生进行的调查,来自79所高校71818份有效回收问卷的反馈中,62%的学生认为身边有经济困难的同学没有提出贷款申请;51%的学生认为申请贷款未获贷的原因是指标不够。[2]另外,就外国经验来看,一些家庭不困难的学生,出于自立的和经济独立的想法,也愿意贷款缴纳学费、生活费。美国是一个在实行大学生助学贷款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而全美有65.7%的在校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接受高等教育。[3]对比我国现状,我国的助学贷款市场还远未被充分开发,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宽贷款对象,吸收贷款人群,是有着庞大的需求基础的。
2.偿债能力分析
目前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是,贷款限额为每人每年贷款上限6000元,还款期限为毕业后6年还清,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且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平均为2756元,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平均为2241元。[4]
将贷款的偿还额与毕业生收入做一对比,以四年全部贷款总额24000元,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2008-12-23调整的五年以上贷款利率5.94%为例来计算,若从毕业当年即开始还贷,则每月需要偿还的金额约为397元,仅占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工资的不到1/5,所以说学生是完全有能力来偿还助学贷款的,而且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成绩和能力突出的学生、研究生的偿债能力将更高。尤其,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年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使毕业生完全有能力按时甚至提前归还贷款。
二、商业银行对开展助学贷款的隐忧
1.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较高
由于助学贷款采用的是无担保的信用方式向学生发放贷款,而学生的个人信用制度没有建立,所以学生的还款与否缺乏约束,再加上当前毕业生更换工作频率较高,导致对贷款者跟踪追缴的困难。另外,贫困生群体的状况参差不齐,会存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或者工资收入不理想,以及工资中很大部分需要接济父母家人等情况。这些都会造成助学贷款导致违约率偏高,银行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助学贷款收益偏低成本高
就目前来看学生贷款的利率普遍低于最高等于其它贷款的利率水平,结合助学贷款高风险和贷款期限长的特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它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匹配的,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的项目。另外,助学贷款的特点是单笔金额较小,对象较为分散,办理审核手续繁杂,这也导致银行的业务成本较高。
三、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模式选择
1.大力发展商业性助学贷款
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包括商业性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两种。主要区别在于,商业性助学贷款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个人消费贷款的一种;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贴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主要为帮助资助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暂时无法为商业银行带来理想的经济收益,但作为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仍会发放较多国家助学贷款。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建立的业务流程和渠道,正可以被商业性助学贷款所利用,是开展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的良好基础。
就国外经验来看,美国的助学贷款可供选择的种类就很多样化。其中广受欢迎的斯坦福贷款就分为“政府贴息”和“不贴息”两种,前者只发给家庭收入处于中等以下的学生,需要进行身份审核,后者则无限制,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皆能申请,毕业半年后开始偿还,10年内还清。该方案采用浮动利率,每年6月份具体确定,一般不高于8.25%。[5]美国的做法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以启示,就是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助学贷款采取不同的利率和还款措施,即不仅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而且商业性助学贷款也应多样化。具体操作上,可以依据不同风险制定不同还贷政策。廖茂忠等(2008)对国际学生贷款违约因素研究的总结中,提出借款人学业、就业与收入、贷款负担、家庭背景等,都是影响学生贷款违约的重要因素。[6]银行依据这些因素对申贷者进行审核,制定合适的贷款政策,可有效的降低商业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并获得比国家助学贷款更高的收益,以此弥补对贫困生助学贷款的不可选择性带来的高风险低收益。
2.多业务融合相互促进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截止到2009年底,国内信用卡市场的发卡总量达到1.86亿张。国内信用卡交易总金额达3.5万亿元,交易笔数达19.7亿笔,分别比上年增长69.9%和32%。[7]而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大学生信用卡也成为各家银行争相竞争的潜力市场。尽管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职业和资产,不符合银行发放信用卡的申请标准,但大学生知识结构高,毕业之后可以迅速补充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就是发展信用卡市场上的一个潜在的优质客户群,与其高风险高收益的内涵相吻合。从长远意义上看,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的中高收入者,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应用新产品的意愿也比较强,他们将成为未来银行卡持卡人的主力军。因此,从诚信角度与长远角度上考虑,高校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开发前景相当巨大。[8]
商业银行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与发放助学贷款一样面临着违约和道德风险,一样需要进行资格审核和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而且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非贫困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生信用卡的办卡人群,所以完全可以把助学贷款与大学生消费信贷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消费信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以及一系列从营销到管理再到追缴的成熟的业务流程。如果将助学贷款业务与消费信贷业务适当合并,不但可以节约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利用消费信贷的信用体系,有效的降低违约拖欠风险。在对非贫困偿债能力强的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时,拓展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网上银行业务、证券托管业务等,可以为银行节省营销费用,既扩大了宣传影响,又培养了潜在客户。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配套的产品体系,运用现代化的网上经办手段,这样不但能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效率,也把银行个人业务,高端客户的发展整合成一个链条,可谓一举多得。
3.建立信用体系合作共赢
减小违约风险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对贷款人最有约束力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商业银行,学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体系的最大受益者,积极主动与各方面合作,符合自身利益。
首先,商业银行与学校积极合作。现在已经有些学校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建立专门的贫困生信息档案;与银行达成某种互惠合作的协议;有专人负责为申请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并与银行保持联系;积极组织各种宣传,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等。[9]当然,银行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勤工俭学,对那些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工作机会,如银行的一些销售推广活动,或者学校的某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用这些工作的工时抵扣贷款的利息。
其次,商业银行与用人单位合作。银行定期将违约人员的信息公布,并与跟银行有合作的企业签订协议,不招收有拖欠贷款行为的员工,或者将所欠金额从工资代扣,以此保障自己的利益,并在全社会树立起遵守诚信氛围。
再次,商业银行间互相交换违约客户的信息,彼此签订协议,相互冻结在对方银行有违约记录的客户的资金,或者协助清缴贷款。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每个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力,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要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也不能光靠政府的优惠和补贴。商业银行的出路应当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以创造性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助学贷款存在的供求矛盾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沈红,季俊杰.新经济形势下学生贷款供求矛盾解决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沈红.学生财政资助的政治与社会效应[Z].全国教育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2008(10).
[3]Student Loans[EB/OL].省略/loans.
[4]麦可思研究院,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姒鹭.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之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6]廖茂忠,沈红.学生贷款违约的七大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7]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8]周静华,刘玉峰.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及其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7-0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较多弊端,致使此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高等学校之中。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明确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便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的创业型人才[1]。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应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利于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的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从实践操作中获得,但随着对创业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创业精神容易受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技能所影响,这就意味着不断的强化创业教育,利于提高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鉴于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创业教育备受重视。就以美国来说,早在1919年,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让美国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创业教育,这充分说明创业教育开展与实施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业教育的设置,如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等,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使之逐渐成为创业人才,更好地创业,为提供国民经济,促进国家发展而不懈努力。所以,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2]。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我国需要较多的计算机人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如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等。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但是,通过对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定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转型,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业机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优化调整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以便良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使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地就业、工作,为企业、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促进自身良好发展。但是,很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并未贴合社会实际情况,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社会环境,明确大学生就业机制转变情况,依旧按照原来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3]。所以,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定位和教学不适应社会需要
在我国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今天,高等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国家。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定位和教学不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因为大多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并没有随着时展、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不佳[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而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优化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良好地培养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一)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
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不佳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在此理念影响下,计算机教育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并且不注重涉猎先进计算机研究内容,导致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毫无新意,即便学生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办学理念,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详细了解学科专业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发展[5]。
(二)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即: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教育;第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教育;第三阶段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教育。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那么,如何有效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呢?在第一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榻逃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演讲比赛等。第二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创设计算机类相关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设置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完成项目任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合理地开设创业课程及创新创业竞赛,良好地教育和锻炼学生。
(三)加强培训实习环节
从目前企业及社会用人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要想在社会环境中良好发展,应当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能力、意识等方面。而良好地展开培训实习,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成长与进步。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应当注意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也就是高等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便学生到真正的职场环境中进行锻炼,通过处理各种工作问题,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创设“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从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等,以便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6]。
(四)丰富创业课程体系
为了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在优化高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之际,还要注意丰富创业课程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创业课程,以便良好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对于丰富创业课程体系,应以前面三个阶段创业教育为基础,有机结合计算机课程,创设适合、有效的计算机专业创业课程,如市场调研与预测、IT行业发展动态分析、IT行业创业案例分析等。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创业实践方面的课程,以便后续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计算机类创业实践教育,让学生进行创业设计、创业模拟演练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一名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正确认识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进而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丰富创业课程体系等,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 沈艳彬.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J].现代营销,2013,(8):60.
[2] 沈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3):48-49.
[3] 孙求知,仝爱群,宋长青,等.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30-231.
[4] 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河南社会科学,2011,(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