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25-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大陆,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培养良好适应习惯的助人过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主题教育的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已越来越普遍,这种形式在充满乐趣的团体活动中,让大学生们进行体验、分享,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校园中天生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 研究现状
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起步晚,根植于心理学研究这个家底就不够深厚,因而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领域上看,其辐射面有限,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多扎堆于对正面效果的反复验证上,因而创新不足;从研究工具上看,被广泛使用的仍为国外引进的心理量表,虽在引进过程中经过校订,但难免缺乏与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时代特征的对接。
1.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依据团体辅导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达到教育团体成员、使成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已经出现的问题等效果。或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
依据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其中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困扰,或者说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如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卑团体、缓解抑郁学生情绪团体、学习困难团体、情绪调控训练团体、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学生干部培养团体、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应对突发事件团体、减肥团体等等;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太相同的团体。
依据团体辅导被引入高校的形式,又可将其分为专业模式和思想政治模式两类。专业模式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织,通过招募志愿者组成团体,进行历时1~3个月的团体辅导过程,包括团体的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全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模式,由辅导员或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团体辅导,从制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实施时间、地点等全程都有辅导员的参与。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实施
概括起来,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2)效率高、省时省力。(3)辅导效果易巩固。(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和个体咨询的缺点,而且还可解决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卡特尔16种因素问卷)、UPI(大学生健康调查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
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具体步骤为:(1)确定对象,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2)制定目标。(3)进行方式和活动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团体经验以引发成员参与分享。(4)思考配合团体活动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5)将设计好的活动先行组成一个试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并讨论、思考和修正。(6)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需的材料。(7)准备备用活动,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地调整原先的设计。(8)团体活动结束时,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方法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9)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检讨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
5.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情景性,因而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得到长久的保持,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潜能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促成大学生正向心理激励方面的研究有:孙时进、范新河和刘伟的《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邢秀茶、王欣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张姝的《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刘琼珍的《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翠红、谢正、陈佐明、刘素贞、代娟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钱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的研究有:尚云、李辉、高俊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许若兰、王敏的《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白羽、樊富珉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向群英的《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张姝、郝善学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的研究》;韦耀阳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从辅导方向上看,从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从接受辅导的方式来看,也由治疗团体转向发展性团体,以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的效能;从辅导效果来看,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于长效影响而不是即时影响,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今后的研究应围绕创新实证研究、细化研究团体、丰富研究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需要的研究工具来逐步深入,以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实现更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骏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1):118~12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贺芳.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44~48
[4]马亚静、曾秀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41~143
[5]于晓溪.试谈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6]谢春艳.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97
[7]黄丽春.浅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1):73~74
[8]武成莉、王淑敏、杨稣.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讨[J].理论导刊,2010(2):38~40
[9]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
[10]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74~80
[11]张姝.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D].西南大学,2006
[12]刘琼珍.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张翠红、谢正、陈佐明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295~297
[14]钱晓.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8(8):70~74
[15]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459~1461
[1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69~371
[17]许若兰、王敏.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8]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4):247~25
[19]向群英.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924~925
[20]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4~38
[关键词]参与心理辅导 职业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①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②心理健康教育片面针对心理有困难的大学生,而不是以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同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只能聘请心理学专业课教师或政工人员参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现状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辅导体系。由于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原则都与大学生有密切的联系,辅导员在学校心理辅导三级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
(一) 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
首先,在大学生的眼中,辅导员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又要成为其知心朋友。大学生刚入学的时间,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交流的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同时,离家比较远,来自家庭的支持相对性的大量减少,又与社会真正接触的比较少,而来自宿舍同学、社团、以前同学的影响相对增加。此时,大学生最需要来自与他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留校或外校聘任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生担任,这些辅导员求学期间,绝大多数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相对地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同时,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其比较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年级的增长,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习、情感、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心理辅导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做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团建等)、贫困生评定与勤工助学、安全维稳工作、社会实践的组织、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求职就业辅导等。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现状、生活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有针对的、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再者,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原则上到其专业背景相近的院系任职。因此,辅导员相对熟悉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选择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这极大提高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最后,作为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可以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各种可以的力量,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班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重,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相关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属于学校德育的工作范畴,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辅导时,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果心理问题是由认识层面导致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承载了家庭和社会巨大的期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起极大反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这些心理问题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业上的优势不在、学校生活不适应、爱情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业方面的困难、人生发展定位不准等等,甚至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这些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即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不正常范畴,根据ABC理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问题。在认识改变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是有责任、有能力参与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能、方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学院选聘辅导员一般录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很多辅导员在校学习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另外,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这也影响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差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国家、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工作;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为大学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的谈话,有可能作为大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标准;而心理辅导就没有这方面的利害关系。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解决的是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思想多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分析并解决其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问题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工作的原则、性质、手段、任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这就给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很多的障碍,辅导员不仅要提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新学习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这就使得辅导员不仅要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而且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解决大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与此同时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
三、将心理辅导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存在着较强的职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劣势。即高校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先天不足,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比较差,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定位的偏差,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不仅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并在相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辅导和疏导,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面临巨大的曲折与坎坷时,使学生的内心无法承受,自身又无法处理、难以解决,导致学生的内心无法平静与内心无法适应,继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发生紊乱,进入一种失调的状态,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使学生自身无法忍受,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二)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事情发展活动变化中的状态、状况,随着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特点,将相对应的危机事件进行考察,进而对危机的本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处理。具体的表现如下:
1、隐匿性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般是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内心深处隐藏一定的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受到伤害刺激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影响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2、突发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解决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浮出水面,便可能瞬间形成翻江倒海之势。
2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校与家长的原因,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
高校的大学生刚迈入校园,难以适应校园的生活与环境。因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很容易致使学校,忽视指导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存在一定的危机。部分大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以来都被父母娇惯得十指不沾阳春水,以及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致使大学生踏入校园后,由于原来优越生活的享受,导致大学生无法适应新校园的生活。由于大学校园的学习制度,与高中时期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心理危机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何与周边的同学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原则,难以与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造成过分委曲求全等,长期如此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由于大学生的性格障碍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交际困难,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危机。
(三)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在踏入新的学校时,都要面对与经历新的事情、人物、环境等历程。每年刚踏入学校的新大学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使大学生忽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而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致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心理危机事件的常识,对自已心理失衡等问题没有及时察觉,长期如此任由消极的情绪自由发展,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失落、忧愁、紧张、恐惧、痛苦等心理危机。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多是负面的状况。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的辅导员要非常细心的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大学新生渡过心理失衡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成功拥有正能量。
3 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途径
(一)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与学习期间的良师益友。高校辅导员要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地关心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近况,教导学生学会倾诉,遇到特殊的状况要告知辅导员,和辅导员一起来面对,通过辅导员的梳理与分析,从中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从困境中走出。辅导员还应指导大学生自己学会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并指导大学生对生活不要抱有悲观的情绪,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当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接受现实,了解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和不幸,然后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最后放下问题,从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并能化悲痛为力量,学会善待自己。如,时常教导学生接受危机干预,重新塑造人格,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心理缺陷,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提高自身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树立服务的观念,强化自身形象与心理辅导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与增强心理辅导能力,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心理辅导素养,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更好地履行职责。如,在工作中,认真掌握好沟通协调的方法,在沟通协调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时机,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恰当地运用语言能力,理顺学生消极的情绪。进而营造情境,融洽沟通与协调以及把握时机、巧于沟通与协调。
(三)增强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具有危机处理意识,辅导员要全面收集大学生危机各方面的资料,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危机事件调查研究,并从中总结经验,作为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对策的依据,以及从中制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方案,辅导员要认真领会危机处理方案的精神,做到既忠于方案,又能及时调整,使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工作中均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力求果断、精练,从而增强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如,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做出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案,并帮助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做出相应辅导的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应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真正的受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提高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提高实效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大学生,这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2月发文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有心理辅导的需要,这是各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运行和存在的根本理由。所谓心理辅导需要,是指人在活动中,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帮助的一种个性心理倾向性。这些问题,就是大学生在完成其社会角色和发展任务时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群体特征的困难,并且这些困难能够通过心理辅导的手段来圆满解决。[2]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情况,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近些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学业方面(学习困难与挫折等)、人际关系方面、未来发展方面(包括就业、择业、深造等)、恋爱与性方面、性格与情绪方面等。韩阳根据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进行因素分析,并根据因素负载程度由高至低分为学业辅导需要、前途(职业)辅导需要、自我认知辅导需要、人际关系辅导需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情绪调节辅导需要、婚恋辅导需要和人生观辅导需要八个维度。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前途(职业)辅导和婚恋辅导两个方面较男生有更多需要,并达到显著水平。在需要强度方面,大一和大四年级高于大二和大三年级,其中大四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大一和大四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更关心更需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3]
综合韩阳的调查分析和其他资料文献,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学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前途(职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求职心态、职业选择及职场心理等。人际关系辅导主要是帮助建立同学、朋友、家人、师生等各种人际交往情境下积极的人际认知、人际沟通和人际适应,避免、缓解人际孤独、封闭、胆怯等不适应现象。自我认知辅导主要帮助大学生解决青少年时期积极自我的形成问题,包括对理想自我、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以及理想我、现实我和本我之间的协调一致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和悦纳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适应自我认识的变化,以及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个性与情绪辅导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控制和疏导不良情绪,处理情绪困扰。恋爱与性心理辅导主要帮助处于青年前期的大学生理解恋爱、认识爱情与婚姻,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包括性心理的成熟和发展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婚恋成熟度。人生观辅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学习和生活、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感受。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
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4]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5]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原来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他把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明确目标,制订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6]
由上可见,发展性心理辅导与以往的预防性心理辅导和治疗性心理辅导不同,除了对象、目标不同之外,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不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辅导的终极目的是在协助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7]
三、如何提高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实效
1.调整观念,科学认识心理辅导。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和偏见,这是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只有在观念和认识上正确了,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树立了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意识到一个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时常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及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及心理异常这些概念弄混淆,甚至一提到心理问题,马上就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也有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就是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人恢复正常,心理辅导就是帮人出主意、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就是一起聊聊天,做做思想工作,等等。这些误解导致一些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自己却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对于心理辅导的内容方面,大学生了解也不全面,对自己的需求往往局限于情绪困扰、人际矛盾等适应性或障碍性问题上,对发展性问题却了解甚少。而且,在现实中,虽然有的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和态度都比较积极,但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却常常在知与行上出现矛盾,犹豫不决,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之间也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心理辅导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系统,知道得越多越准确,越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越能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培养团队,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无论在专业人员的培养还是在职人员的资格认证方面都没有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甚至有专家提出不知道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更好。
由于许多高校条件有限,并不能按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及咨询中心教师等组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心理辅导团队,提高所有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势在必行。
关于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彭文涛(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十种能力,包括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甄别问题的能力、辅导关系建立的能力、解决问题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能力、辅导效果的评估和巩固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调适能力。[8]他把这十种能力统一起来,构成一个能力结构模型,并比喻为一栋房子,其中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及心理辅导的方法是房子的地基,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是房子的屋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房子的骨架,其他六种能力是这栋建筑成为房子的核心因素。
通过对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等学科背景,但入职后,根据需要,可以对其辅导能力进行培养,同样能胜任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当然,在具体心理辅导的层次和程度上还可以具体细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培养策略上,可以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可以大力发展“校本培训”的模式。
3.拓宽渠道,辅导形式多姿多彩。
由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在心理辅导形式上要尽量多样化。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心理辅导要求因人而辅,个别化对待正是心理辅导的精髓之处,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具专业特色的内容。因此,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辅导方式和途径。而团体辅导因其效率高,容易达成发展目标,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可以选择电话、网络、书信等心理辅导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惠及全体学生的有效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科学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这将从理念和认识上为心理辅导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在5月和10月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剧、心理讲座、心理刊物等都是很好的宣传载体和途径,让大学生们亲自参与进来。
4.全员参与,创建良好心理环境。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创建。加大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专项资金投入,创设优良条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添校园学术气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文化育人的氛围。
同时,全体教职工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而是每个教书育人的教职工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要融会贯通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情景中。课堂、职能部门、图书馆、饭堂、宿舍、运动场,处处都可以是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场所,任课老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人人都可以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人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基本技术,至少要首先保证教职员工们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自我心理素质一定要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才能协助、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5.助人自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这与“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同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牢记“助人自助”的原则,不管是心理辅导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是“救世主”,绝不可对学生大包大揽,过度指导,更不可越俎代庖,因为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人格完善,使他们能够越来越独立,能够对自己负责,善于处理人生的各种命题,这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它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使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和会自我管理、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当他们意识到发展性心理辅导对他们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他们就会主动把外力转化为内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EB/OL].[2011-11-10]...
[2]胡悟.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的紧迫性和途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2).
[3]韩阳.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
[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Raymond 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York:Wiler&Sons.Inc,1984.转引自:赵冰洁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6]张人俊.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本文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思考,坚持立足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均衡发展,对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有关标准与条件,逐步建设与打造“心理学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来说,一是激励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二是力争获得学院的支持,完善学科梯队;三是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教学导师制,把好青年教师上课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即发展性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养成,使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自行进行疏导。如果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可以进行补救性教育,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教师的接触,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这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及时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三、课程教学改革
1.教材建设,精编慎选精品教材。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师应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科学改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理论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影吧、心理故事、心理测试等环节多角度对教材进行系统编写。2.科研发展。心理教师应发挥团队优势,开展横向与纵向课题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下分认知、情感、创造学习、挫折、人格发展等五个研究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科研研究。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学校根据不同学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别设置不同主题的心理课程。第1讲:如何让心理健康起来——心理健康篇;第2讲:适应环境是成长的表现——心理适应篇;第3讲:建起沟通的桥梁——人际交往篇;第4讲: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恋爱心理篇;第5讲:自我认知的培养——自我意识篇;第6讲:积极的情绪调整——情绪管理篇;第7讲:于挫折中成长——挫折教育篇;第8讲: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篇。4.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实践教学,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校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每章教学过程里都加入体验式、实践性环节,重点增设团体心理辅导环节。根据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发展的不同维度和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学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人际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分别从“滚雪球”“我的心愿”“爱在指尖”“猜猜我是谁”“你问我答”“信任跌倒”“红色轰炸”“祝福朋友”等促进性活动来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先后通过制作名片、游戏、讨论等一系列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如“动物园”“独特的我”“我的五样”“生命线”等。学校还将“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感恩教育”“我的梦想塔”“职业生涯规划”“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继纳入课程体系中。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将其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
[2]黄群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
[3]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4]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
关键词:大学生 新时期 就业 压力 心理健康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4-01
1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
1.1 就业的有利方面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过程中,科技兴邦、人才兴企战略被广泛运用,深入人心,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高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人力资本的增加积累、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人才强国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人才需求同步增加,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就业良机。
(2)日益规范的就业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渐趋深化,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到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国家和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保护大学生择业就业,同时,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就业信息网,及时提供大量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3)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丰富路径。国家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西部经济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东北老工业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历史任务,造就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守法制的“新农民”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对于优化农村基础人才队伍结构作用至关重要,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农村进行支医、支农、支教。
1.2 就业的不利方面
城镇复员专业军人、“农转非”劳动力等构成的城镇新增就业群体使得就业矛盾日益彰显,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专业、性别的限制也成为若干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坚实壁垒,用人单位对资质要求提高,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都给大学生就业设置了重重障碍,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2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2.1 期望值高,盲目追求高薪大企大城市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更多倾向于生活环境舒适、就业环境好、回报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对薪金、福利、待遇过于看重,就业心理不够成熟,就业态度不够审慎,就业选择过于狭隘。
2.2 对自己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对企业盲目应聘
不关注社会需求,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差、极度个人主义等问题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评估不足,不清楚个人喜好、特长、职业倾向,不了解企业背景、资质、竞聘岗位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就做出盲目选择。
2.3 缺乏足够心理准备
突然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得大学生心理准备不够充足,因缺乏理性思考而处于慌乱焦虑状态。多数大学生死啃书本,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在面对就业选择中缺乏自信和主见。
3 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面对从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人生重大转折的大学生们,其心理心智尚不够成熟,极易走进自负、自卑、依赖、从众、盲目攀高、盲目攀比和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心理误区,甚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其日后的就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阻碍。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要针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抓住几大关键要点:首先,要帮助大学毕业生学会正确评估和认识自我;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最后,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4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利用心理学相关技巧和原理,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促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消除就业心理障碍,而构建的系列的就业辅导体系就称之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
4.1 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以自身才能、性格、兴趣的最佳状态和最有利环境等信息作为依据,设定操作性、可行性俱佳的发展目标,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先设定长期目标继而细化为短期目标。其次,进行自我与环境的评估。根据自己的技能、学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道德水准进行自我评估,同时依据环境的条件、特点、发展变化等因素分析自己的适应性,从而达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趋利避害的目的。再次,扬长避短地选择与自己兴趣特长相匹配、内外环境相适应的职业,为事业成功埋下伏笔。然后,制定具体详实的行动计划,也就是职业生涯策略。最后,对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审视和回望,充分考虑一切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做出评估和反馈。
4.2 就业指导
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引导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迅速全面高效地与岗位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同时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掌握有关政策和法规,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立足长远从实际出发,审视自我、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教授并指导毕业生了解应聘程序、面试礼仪和言谈举止等应聘技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4.3 大学生心理训练和心理辅导
针对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等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展开集体式专项训练,可采取“招聘面试模拟、即兴演讲、情境再现”等方式进行。在演练中纠正错误习惯、克服羞怯心理和焦躁情绪,缩短差距弥补不足,为就业实战打下基础。针对特殊需要的毕业生可以实行问题解决式择业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消除不良心理方法的辅导等形式多样的个别择业心理辅导。
5 结语
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心理辅导,从而使其摆脱怯懦、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建立自信,勇于竞争,同时增强其挑战意识、承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有利的状态实现成功就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鹏.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09(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 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ZHONG Zhibing[1], WAN Zhili[2], HE Zhifang[1]
([1]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xi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2]Nanchang Mental Hospital,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By us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skills, combined with schools and social resources,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oughts, reflect multiple preventive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use and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emphasized, it is to create a safe campus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构
危机干预的对象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遭遇重大挫折的学生(恋爱的挫折、就业压力过大、重要考试失利、个人尊严严重受损等)、有严重的身体心理疾病的学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生活上有严重困难学生,非常内向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有重大丧失的学生(如丧亲、丢失重要东西、父母离婚等)等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
(1)组建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由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危机学生所在学院、校医院和保卫处的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其中的心理干预。对可能涉及人身伤害危机的学生,校医院及保卫处要协助参与干预。涉及身体疾病的学生,校医院要参与干预。对生活上有严重困难的学生,学工处贷款办要参与干预。
(2)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门负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危机评估和测量、危机干预实施策略的制定等工作。
(3)各学院心理保健部要建立健全危机学生的预警机制,建立相应学生档案,对其实施动态观察。危机学生的名单要上报学工处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如果发现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危机干预的程序如下:①保证危机个体的人身安全。视具体情况,保卫处和校医院要参与。②及时约谈危机个体。如果需要应该允许其社会支持成员(如父母、班主任、辅导员、同学、心理保健员等)的陪同。③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步骤如下:让危机个体进行适度宣泄;对危机个体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对危机个体的情况初步评定与归因;为危机个体提供可能的危机应对方式;与危机个体共同协商制订应对危机的方法、计划;为危机个体尽可能提供不违背咨询原则的心理帮助;要求危机个体做出避免危机的相关承诺。④多渠道了解危机个体的全面情况。⑤召集心理卫生专家进行会诊协商,进行危机评估,确定危机等级并协商干预方案。⑥在各种社会支持成员的帮助下,对危机个体实施干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方案。⑦危机干预后的效果观察与巩固。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
2.1 面对灾害相关部门启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地震给地震灾区的学生们带来了特大的心理负担。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校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联合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制定了工作计划。
2.2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及干预结果
(1)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及评估工具。心理危机干预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地震周边地区来源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筛选,实际发放心理危机评估问卷355份,收回问卷355份。以SCL-90、SAS、SDS三个量表作为心理危机评估工具,以SCL-90的总分大于200分或SAS或SDS分别达到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标准以上即为心理干预对象,共59人,其余296人为不需干预对象。其中,SCL-90:危机干预对象(n = 59)211.12 ?40.32,无需干预对象(n = 296)161.63 ?29.07,t = 3.17**;SAS:危机干预对象(n = 59)42.03 ?18.24,无需干预对象(n = 296)36.57 ?14.09,t = 2.63*;SDS:危机干预对象(n = 59)45.56 ?12.78,无需干预对象(n = 296)39.96 ?7.97,t = 2.51*。
(2)心理危机干预形式多样、成效显著。①团体辅导:将59名干预对象按自愿原则分成4组,每组由1-2名心理老师组织团体辅导。辅导时将学生围成一圈,然后顺序倾诉,表达内心感受,引导观察主动捕捉信息,获得心理支持,认知重建等;②个别辅导:对于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团体辅导之后采取个别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③网络咨询:利用心理咨询中心网站进行网上咨询,专门开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为受灾害家庭的学生提供网络在线咨询,随时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走出危机。
(3)心理危机干预结果。从5月14日第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后10天进行了第二次心理评估。第1次评估时有23人轻度心理问题、27人中度心理问题和9人重度心理问题,第2次评估时轻度46人、中度6人和重度1人。从结果来看,重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效果非常明显,而轻度的则仍多维持原来水平,这与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余震不断、救援进展艰难等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有关。一年之后再次这59名学生进行随访和测量,结果显示各项指标良好,说明他们基本上走出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结论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目标按紧急程度可分为:一级――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或者降低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二级――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缓解或解决;三级――及时发现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四级――正常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处理学校危机事件时,应与学生家长、同学等人员优先沟通。学校应定期安排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活动;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我们对于危机事件的认识要客观,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存在危机具有不可避免性。学校应本着预防为主、科学处理的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科学有效地危机应付方案和办法,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L芸翁庀钅浚褐泄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6AIP005003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与评价体系的实效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XL1013)
参考文献
[1]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8):150-151.
[2]邱观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S].光明日报,2005.7:12.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或者心理亚健康状态,坏处之多影响之大是我们皆知的事实。这种影响极为恶劣:首先,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会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形成,而大学生时期正是人格塑造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不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养,我们知道一个健全的性格甚至比丰富的知识与灵敏的头脑更具优势,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培养将影响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学业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奠基石。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之呈现了深刻的忧患之处;第三,不利于学业进步和大学生活的有效进展,严重者自暴自弃或辍学情况屡有发生,这使得相关家庭更深受其害;第四,最为严重的恶劣后果是学生对生命的轻视以及对他人生命构成的威胁。这种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隐患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清楚的一个事实,在一些高校确实出现过类似状况,给社会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大大的警示,更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一个新的日程。
二.解决方案探析
面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相应方面入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此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与机制
这很大程度上包括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心理辅导机构的设置以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有效推进。高校环境下,集体的教育设施和环境很齐全,所以要定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团体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片的播放、宣传手册的自制与制作、健康教育问题的讲座与探讨、学生对健康教育问题的发现与方案解决,形成校园--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学生接触、了解、并深入体验和体会,甚至协助想出相应对策与方案。在中医类院校,更有这样的教育便利条件,在宣传身体健康与调养的概念时,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更加具有对比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实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适
心理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的根本立足点。教育必须通过自我教育,外在的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通过主观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大学生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外在支持系统,并将之转化为自我调适的源泉,过程和结果。大学生应当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首先,科学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聆听讲座、阅读名著、浏览相关网站、选修相关课程读报刊、请教专业教师等渠道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增进对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的了解,从而更科学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和视野,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寓学于乐,富有意义。科学证明,较多的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的良好心理塑造与健康心理的培养。再次,大学生要懂得自我认知、反省与梳理,更重要的是倾诉和分享。对于所遇问题和压力,要不断反思和找到解决方案,不要自己陷进个人狭小空间,而要善于积极与他人包括同学和老师的分享。他人的解析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第三,高校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当前多所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加强专职心理教师的配置,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动态,更有效地发现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工作上做到防微杜渐,将悲剧扼杀在摇篮中,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尤其是在新生刚入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将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好的同学能够通过调整良好应对,而有些同学他们诉求无门,积少成多往往会衍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个特殊时期,现在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不久后都会进行心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对学生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各学院配备相关的心理教师,不仅会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出进一步相应关注,同时也能够协助各班辅导员对班级内特殊心理问题处理,降低高校恶性事件的发生。
第四,教师团体的正确引导
学生的问题有时更多需要去引导和帮助。而广大教师团体就是这一活动的最好倡导者。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以及相关咨询机构的设置,会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融入有效的健康教育。例如,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自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中有效引导健康正面的心理情绪。因为这些接触是学生最广泛的活动。
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载体的心理功能,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并以活动为桥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在一种健康的、活泼的但又不失严谨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已经不是出现在个别地市、地区的现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可提供劳动岗位4000万个,平均每年有800万个。而高学历的人才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8万。加之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呈年轻化趋势,几年间也腾不出多少就业岗位,所以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北京大学2006年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或求助于同学朋友。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面临就业问题的毕业生走出逆境:
一、制定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目标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个人的知识、体力、能力、社会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组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需要;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求职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引导他们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责任心等。
二、具体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
1.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就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高速发展中,应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并适应和接受。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就业和其它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但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双向过程之中。如今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锤定终生”的分配,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与其具体的择业行为之间,总的来说虽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毕业生的各种具体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等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它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不少毕业生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功利,却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毕业生完全不必要拥在所谓的“热门”行业上,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世上原本就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3.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有多种渠道,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导教师、家长、朋友、同学等。一般来说,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由于机会多、情感因素影响较小,评价的参照较宽,因而比较准确、可信。二是从活动成绩的优劣来认识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三是从教师、专家对自己的专门的评定中来认识自己。
就业信息对升学时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以及毕业后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十分重要。为了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顺利就业,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信息。就业信息的获得:一是可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对各种人才需要的预测,二是参照各地区劳动人事部门的人才需求信息,三是通过媒体、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的招人信息等。
4.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是主导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倾向,决定了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的抉择取向,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在价值多元时代,有人崇尚科学技术,有人崇尚文化艺术;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有人看重稳定,有人欣赏冒险等。尽管人们注重的内容千差万别,只要人们在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时,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多元价值也未尝不可。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式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相关课程
开设就业心理学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开展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而且要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行为观念、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等。
2.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和辅导活动
这是为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大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应充分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不把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开始辅导”、毕业时的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必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大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大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大学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行为偏差大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大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5.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
如模拟招聘活动、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消除就业恐惧心理。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将是高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就业心理压力,让他们对社会、对企业多一些了解,让我们大学的教育能更深入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的就业更加顺利和谐。
参考文献
[1] 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3] 刘红宁,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98~202.
[4] 朱敏.《为大学生心理高压人群点一盏心灯-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办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
[5] 黄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
The brief analysis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employ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e 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