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绘画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画教育的意义

第1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压力

1引言

绘画艺术治疗这一构念,最近十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重视。时至今日该疗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智残问题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等,并且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为当今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2绘画艺术治疗简介

2.1绘画艺术治疗的含义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技法与材料为媒介,用艺术创作的意象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剖析与了解对象的发展、兴趣、能力、人格等心理活动,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2.2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学术研究。绘画艺术治疗被承认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才短短数十年时间。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治疗萌芽于20世纪初期。医生利用病患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及精神状态。其真正的成长则受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的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到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e•Namberg)才真正建立起了运用艺术的表现力作为治疗模式的绘画艺术治疗体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确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如今,绘画艺术治疗的专业体系正在蓬勃发展。除美国以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也均有艺术治疗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证照制度。目前国际艺术治疗师组织拥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会员,并且艺术治疗是在不少国家是政府认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一。

3绘画艺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与理论依据

3.1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里的一项裂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功能分裂化的特点,即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左脑接受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受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行为。左脑负责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右脑主管图像化的知觉,负责进行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

3.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与绘画能力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通过胼胝体来传递左右大脑半球的信息。学者们在对脑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损伤密切相关。多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物体细节的知觉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知觉是大脑右半球控制的。这种对大脑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脑半球损伤的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画面的整体轮廓,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整体轮廓完好的物体,却难以胜任细节的刻画。绘画或者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4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与契合

4.1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近代关于“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更是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重要特点,使美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在“美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上讲,美术教育是对于培养美术家或专业美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情趣。

4.2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

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极为相似。两者运用的艺术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教师与治疗师所用的语言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区别是绘画艺术治疗师与治疗对象的内心体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治疗过程也是帮助对象发展其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艺术治疗的治疗师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则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角色。也就是说,绘画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绘画技术本身,而是借助绘画这一工具来帮助治疗对象,绘画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绘画艺术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画与来访者进行心灵沟通,或者借助画使来访者认识自己。技术娴熟的绘画艺术治疗师熟知在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在绘画中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并能借此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状况作出诊断,从而帮助其成长。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在于绘画技术的学习,这正是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4.3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契合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艾迪丝•克莱玛(EdithKramer)在给众多儿童进行治疗的实践经验中,确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效用;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的环境,能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心理不会抗拒,并且这种宣泄途径是安全的。她的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作为支撑点的理论基础。

5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5.1推行校园艺术治疗的意义

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时期。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发展是角色形成(identityformation),适应能力良好者能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则会有角色混淆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焦躁敏感。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在长久的尝试中慢慢适应角色的专换,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寻找自我角色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逐年增加的中学辍学与少年犯罪比率正来自于此。在与敏感的青少年的沟通方面,绘画艺术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恰恰也证明了人们通常更加信任视觉信息。其次,在青春期这一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较其他年龄阶段更在意其形象与行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健全成长。

5.2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要点

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倾向于强调作品完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态度的发展。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程序参与一系列艺术互动,如按时交出作品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灵性与知觉就很可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艺术治疗能担当做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身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艺术的兴趣会影响其日后对艺术的态度。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施行过程中,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

5.3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实际操作

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育目标的重心就应当转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观察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及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教学设计就需考虑到以下内容:(1)学生数量及个体差异。在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学生需要以小团体的方式来展开互动式的绘画学习,并且考虑学生特质。(2)适宜的艺术环境。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不需要繁杂的数据,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理论。在心灵沟通的同时,艺术活动与艺术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3)及时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附加于学生身上。(4)师生互动也是绘画艺术治疗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联系。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情感策略。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游戏等课前暖身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防卫,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上举行各种美术创作的体验与分享活动。这些都是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重要的作用。(5)培养专业的教育艺术治疗师资是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结合的必要条件。绘画艺术治疗涵盖了诸多学科理论对心理的探索,特别是与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有着深切的联系。因此,当绘画艺术治疗师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给治疗对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鼓励美术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相互监督与扶持。这是有效应对现阶段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相结合发展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凤凰出版社,2010-10.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中华.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社,2007.01.

[6]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7].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06.

[8]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7.

[9]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第2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从视觉文化角度来看,特别是由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所支持的图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快餐化的社会文化景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当代传媒处于变革的前沿,它拥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和引导社会文化消费观念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崇尚物质享受和高消费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播媒体的渲染,借助视觉符号的大量运用,已经畅通无阻地渗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当代传媒的推波助澜,我们的文化工业初具规模,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由于资本的介入和操纵,商品化逻辑的无限扩张,大众的拜物主义倾向日益显著。与此同时,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也随着当代传媒技术优势的不断强化而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随着西方后现代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传统“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现代”一语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陈词滥调。传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遭遇“审美泡沫”的围困,传统的美学理念丧失了为我们的生存赋予意义的功能。传统的艺术立场事实上已经和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总体氛围格格不入。关于这一点,许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感慨之言:“……对绘画的诗意微妙的品味,对文学的倾心阅读,让位给了图像的快速浏览和奇观化的感官刺激。读图代替了品画,代替了美感,刺激震惊代替了凝视沉思,进而戏谑恶搞代替了诗意与思想的浸润,低俗嬉戏代替了品位的追求。”①显然,当代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低界契合”的审美时尚消解了具有相对稳定及深刻理性内容的审美理想。

当下,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视觉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非审美动机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满足娱乐性的感官需要动机首当其冲,娱乐化的视觉传媒产品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术性生产与复制的类型化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众的心理和感性严重物化,审美成为一种客体的、物质的、量化的存在。在视觉传播的审美刺激机制作用下,传媒精心策划和倡导的“审美时尚”与“理想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蓝图。有目共睹,媒体正是通过大量生产以“明星”或“成功人士”为代表的具有召唤性结构的“偶像商品”,利用作为偶像符号的不断刺激来提高受众对于“传媒高峰体验”的心理依赖。在媒体的蓄意诱导以及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大众的消费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胀。在媒体所刻意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一切都转化为形象与符号。传媒产品给大众提供了梦想、体验、参与和互动的巨大空间,其中的视觉内容具有强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认同感。在文化工业大量制造的虚拟影像的包围中,大众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趋之若鹜。

虽然,所有这些真实可感的社会文化图景的种种变异不能全部归之于传媒,但却全都与当代传媒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总体氛围息息相关。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事实上看,审美取向的趋同与盲从意味着审美理想的放弃和主体性的丧失,娱乐性感官刺激的依赖势必断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号价值的欲望膨胀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格结构的贫乏。归根结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决定视觉艺术产品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异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会文化的和谐与健康,破坏视觉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维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堕落直指教育的异化。其中,关系重大的核心问题就是视觉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责任问题。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当代传媒语境下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无疑就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问题

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艺术消费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一般而言,人的文化价值追求反映了从主体方面的需要与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价值追求与文化价值标准两个方面。文化价值追求与文化价值标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化价值取向这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作为文化价值主体,人的文化修养及其自我价值体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质。我们必须强调,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优化人的品质,激发人的潜能和天赋,树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意义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娱乐”化现象不仅充斥于“传媒娱乐”的视域,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的物种。”②虽然,大众对娱乐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无可非议,但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只为娱乐的需要而哗众取宠,文化产品的消费不能全面沦落为戏谑、恶搞式的无聊游戏,否则只能造价值的缺失和虚无,导致社会生活中到处出现对文化价值资源的滥用和败坏现象。

有史以来,视觉艺术从来就不是某种纯个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识形态的存在。历史地看,西方“进化论”和“西方中心论”文化观严重地动摇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扰乱了历史文脉传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现代进步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极力地追求“现代”和“当代”。在艺术领域,把西方的“当代艺术”当作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在“时代进步”的名义下,人们轻而易举地忘却了文化艺术的地域属性,以致中国“当代艺术”,首先在文化观念上就以“世界主义”来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③事实上,在艺术教育或视觉传播的复杂活动过程中,视觉艺术本体价值观和传统的艺术立场总是不断遭遇狭隘的机会主义和进化论的先锋派观念的冲击,不断强化的“全球化”逻辑更是全面加剧了传统人文价值的主体立场的萎缩。这种“全球化”理念并非单纯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它在文化本质上是直指文化价值取向的同化和对民族文化的颠覆。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带来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机。

视觉艺术对人类经验与认识的独特贡献是其他人类活动所难以提供的,在建构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多重价值的复杂活动过程中,坚持维护立足本土的视觉艺术活动的文化主体性价值并积极彰显视觉艺术的本体价值无疑是我们应有的文化态度。作为涵盖多重价值的社会文化活动,当代传媒语境下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导向问题。在视觉文化艺术范畴确立健康的社会文化导向不仅是视觉艺术教育理应承担的义务,同样也应当是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所共同维护的人文立场。

三、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的文化定位与社会责任

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都是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要素,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文化定位是关键。

视觉艺术的专业教育培养视觉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传媒的商业运作则培育视觉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者,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作为文化价值主体而相互依存。当然,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社会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往往相互转换。在当代传媒所构建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视觉艺术产品具有矛盾复杂的多层面的公共精神性质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层次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产品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对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行为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习惯于通过各种“传媒沉浸”体验来了解世界,传媒产品让受众接受隐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而满足其文化上的需求。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和引导消费的工具,它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倾向是不争的事实。毋庸讳言,资本与媒体合谋的根本目标就是无限扩大商品的消费需求。传媒产品通过符号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娱乐化的手段来强化世俗的号召力。从这个角度看,营利的需要决定了传媒产品的文化定位。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里,许多传媒产品都在客观上助长了放望、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消解了独立意识和批判观念,使受众在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尽管有娱乐的功能,但娱乐显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学校为主的视觉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作为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况学历化社会中的泡沫教育现象所反映的教育的异化正成为令人无奈的现实。虽然学院教育作为制度化的专业教育是传媒所无法替代的,但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传媒在视觉素养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与学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毕竟能够接受规范的专业视觉艺术教育的人数十分有限。无须赘言,文化环境就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教育和传媒的文化定位关系到社会形态的塑造,两者都有共同构建文化艺术的精神家园和引领大众的社会文化责任。我们迫切需要从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土壤的主体意识出发,反省并净化我们的学术研究动机,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关注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精神气质和关怀社会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认,价值观念冲突并非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宽容、认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事实,就放弃应有的主体立场和责任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与学院在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研究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文化责任。我们应当本着维护视觉文化艺术本体价值的历史责任感,尊重视觉文化艺术的自律性,义无反顾地追求我们的文化理想。

注释

许江:《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境遇与责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河清:《“当代艺术”的“同质多样性”》,《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第3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 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 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却不会应用,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应试成绩很高,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要完全掌握词语,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buildings,or dwelling units.”(地主,房东),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地主”是“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小农,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有点贬义色彩,在汉语中,“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一个褒义词,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英语中的 “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 liberties”(一种政治理论,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提倡个人自治,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同样 “individualism” 不等同于“个人主义”,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independence)及自由(freedom),强调“个性”,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是贬义词。又如,对“politician”与 “statesman”,我们都译为“政治家”,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 “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玩弄权术者)”,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政治家,尤指贤明公正的)”,由此可见,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ambitious”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的”;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二)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也会非常反感。因此,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很滑,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然而在西方,“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I have.”或“No,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饭桶(good-for-nothing)、吃不消(be unable to stand)、吃不开(be unpopular)、吃老本(live off one’s past gains)。

(三)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第二种解释是直译,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龙”是罪恶的象征,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由于“蝠”同“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 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渗透文化教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1988,(4).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 [J].曲靖师专学报,1994,(4).

第4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绘画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能力艺术精神

绘画艺术教育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艺术感觉、绘画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这对素质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理性、轻感性,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感情,重思考、轻动手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纠正和补偿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教育,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即要在绘画艺术知识、绘画艺术能力和绘画艺术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点要放在艺术精神上。其实,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对绘画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把握。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绘画教育,就应当把艺术能力和艺术精神作为重点。而作为绘画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育的趋势,不单因为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通过其作品产生社会效应,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修养的画家如何进行创作或者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通过教学进行素质的培养呢?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艺术史。正如一位国外艺术家所说的,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对艺术史的学习。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学方法中建立美术鉴赏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据。建立同美术史相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规范下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运用美术史上的知识,总结出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找出倾向性,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题材内容、形式表达到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丰富地对学生进行诱导,并力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良好契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学科性质之一,这种对美术学科性质的确定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层面上。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作为“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处于浅层次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说明教育者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逐步由“技”入“道”。这里“道”就可以指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人文自觉的必然结果。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其恶果便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便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发展。美术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素质教育”的春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逐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有造物或绘画都属于美术范畴,我们人类所知的历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遗留的美术作品所组成

第5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基础;形式;功效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1.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的物质媒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绘画是视觉艺术、感官艺术。以声音为材质的音乐艺术,在艺术体系中比较特殊。音乐艺术离不开声音,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绘画艺术是在二维空间,通过明暗关系以及形象结构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在通过表现物体的大小、前后关系、透视的关系、虚实、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所以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物质媒介是不同的。

2.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抒发

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能以最直接的的形式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不能直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它没有在视觉空间中的造型能力,但音乐艺术通过利用音乐特有的语言进行描绘后,能使人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音乐家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社会客观的生活现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绘画艺术则不然,它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种类的的工具、材料以及不同的画法来表象绘画艺术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美感。通过刻画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并通过艺术手法将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形式分析

1.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存在的形式

音乐艺术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绘画艺术则是现实的直观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是抽象的,不会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只有在记忆中体现。

绘画艺术中的绘画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通过材料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绘画是借助直观的形象对物体进行静态的表现,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只能让人们欣赏到瞬间的美,而绘画艺术则是延续性的,通过作品的保留来达到延续。

2.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

音乐艺术用线在纸上表现表现音乐中的旋律,在纸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能被孤立出去,每一个符号都有它自己对整曲乐章的贡献,只有在一起才能表象出这个乐章中旋律的灵魂,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绘画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根根长短不一的线条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线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个线中都寄存这创作者的情感和神韵,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角效果,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状,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状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状的不同,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

绘画艺术利用不同的材料、技法等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种类。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通过不同画法塑造不同的场景,表现不同的事物,更形象的体现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力。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作用

1.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培养人能力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绘画艺术用色彩和线条来创造美,展现美。人们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得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绘画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的审美境界必然得到提高。

2.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都具有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音乐艺术可以提高人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民族歌曲的咏唱,对人们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增强群体的认同感,提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的功能,无形中起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第6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特别是绘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陷入了机械模仿学习的困境――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象不象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绘画技能临摹水平低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绘画的兴趣被磨灭了,陷入了讨厌画画,怕绘画,怕画得不好,不画而更画不好的怪圈中。教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主导作用,他自身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的观点很早就有人提出来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幼儿画画的动机之一是人类本能的驱动。幼儿正是在握笔涂画的游戏中获得了“动作”和“痕迹”的刺激所产生的愉快。也就是说,画画对于孩子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游戏。

观点二:游戏是幼儿绘画过程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内部心理因素之一是愿望,可以说,在幼儿绘画过程中,这种愿望就是游戏。

观点三;用画来做陈述事物的游戏是儿童绘画的出发点。儿童作画时,往往边画边发出模仿事物的声音。如画战争场面时,便发出坦克、大炮的轰鸣声,其笔道沿着炮膛“出发”,“打”到敌方的物体上发生爆炸,口中发出爆炸轰响……他们没有在意坦克的结构是否合理,部件是否准确,飞行中的炮弹是否能看清楚。他们入迷地画――如同“摆家家”一般地进入角色。可见儿童绘画的出发点是用作陈述事物的游戏,而不是着意表现客观对象。

选择绘画内容要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的实践,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们就可以设计“让小兔走在草地上”――画小草、“小熊吹泡泡”――画圆圈、“小蜗牛的家”――画螺旋线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小圆糖”、“画葫芦”等等。

二、创造具有游戏性的美术活动环境

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择丰富有趣的材料。

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让幼儿进行线拖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创设自主参与的绘画环境。

要让绘画成为一种幼儿自发的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让幼儿想画的时候有东西可画,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的、不受拘束的绘画环境。放上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一面展示墙,让幼儿想画就画,并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在展示墙上,充分体验到自主绘画的乐趣。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活动

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一)、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小兔”在绘画活动中“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在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3-6岁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在游戏中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以娱乐、玩耍的方式,使幼儿饶有兴致的反复学习和操作,通过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学习绘画。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可以在毫无思想负担以及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技能。对于幼儿来讲,年龄越小,越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常常把绘画活动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绘画起来也就十分投入、大胆、无拘无束。

(三)、教师指导语言的游戏性。

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第7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礼仪文化教育对促进和谐社会认同的重要意义

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促使人们正确看待文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开放中实现和谐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过程。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不与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礼仪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会陷入亡种的境地。在当今这样全球化的时代,孤芳自赏将误国误民。应该看到,社会认同是以异质社会为自身的镜子的,礼仪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许特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无一不是在与异质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社会和文化接触到异质社会时,它才开始意识到社会认同问题,才开始关注社会认同,并以社会认同为基础来实现民族精神或国家凝聚力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当接触到异质社会及其文化时,民众的文化感情———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会迸发。

其实,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对自身社会的认同,不可能突然长成,它是长期礼仪文化教育的结果,是长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认同。人们的文化氛围与人们的感情是相协调的,人们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开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人的认同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的文化感情同样也在起着变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人们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冲突,孕育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如果两种相交融的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没有较大的对立,那么这种交融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感情波动不大,反之则波动大。这是文化对于人们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感情也会影响到文化交融的进程,人们在感情上基于各种因素对异文化的好恶,往往左右人的行为,对文化交融起着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异文化的认同。在当前,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明了礼仪文化的普世性意义必须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把西方礼仪视作一种具有普世性意义的礼仪,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意味着尽可能多地吸取这种普世性的西方礼仪,使自己更具普世性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礼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礼仪来看待,越是独特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它必将在全球化的大浪中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来,显出其普世性的意义来。所以,礼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民族礼仪的文化认同要固守传统,或一味西化,而是意味着要在礼仪的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使和谐社会的发展既承继礼仪文化的传统,又带有世界的宽广眼光。因此,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旋律,吸纳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化因素作为补充,以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的渴求。

二、礼仪文化教育推进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既然礼仪文化教育对实现和谐社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功效,那么,礼仪文化教育应如何开展呢?在笔者看来,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礼仪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从类型上看,有言谈礼仪、举止礼仪、信函礼仪、公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对象上看,有形象塑造礼仪、待客礼仪、馈赠礼仪、交谈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服饰等方面的教育。从范围上看,有中国礼仪和外国礼仪的教育。从时间跨度上看,有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教育。在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有这些内容都必须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礼仪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社会产生真正的认同。可是,面对如此之巨内容,如果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围绕礼仪教育的深层内核———文化展开,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及有效价值原则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获得人们的高度认同。文化体系内部的有序性、一致性才能保证文化的权威,给人们提供凝聚、依附的中心,满足人们精神安全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并最终获得高度的认同。总之,在礼仪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一点,即文化认同是人们的主观行为,礼仪文化教育要契合人们的价值标准、适应人的思维模式、反映人们的利益、迎合人们的情感喜好,并促使人们自觉奉行文化的价值原则、遵守其道德规范。只有这样,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才能提高和谐社会认同度,增强文化的权威性,并使这种权威性通过社会舆论等形式表现为一种强制力,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服从文化体系的规范。

2.从礼仪文化教育的渠道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管齐下礼仪文化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然而,目前我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各级院校苦口婆心,尝试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然而社会礼仪文化教育却相对滞后,社会中泛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尘渣,慢慢便将学校的各种努力化为灰烬。因而,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认同,创造出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就必须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因为家庭教育是个体掌握礼仪文化的起点,它好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丽的图画,只要家庭礼仪文化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便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认同先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各级院校教育是个体各种礼仪知识的主要养成所,是礼仪文化教育的中坚场所。当然,学校毕竟只是一个实验场所或中转站,最终,所有个体都要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各种礼仪文化教育最终都得接受社会大熔炉的熏陶。可见,社会实质上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最核心、最有实效的基地。所以,我们必须以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民性的礼仪文化教育。以和谐社会认同为目标,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礼仪文化建设,及时概括和提升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新礼仪、新文化,树立适于当前形势下的优秀典型和真实榜样。同时,在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之时,尤其要分析礼仪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缝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裂痕,使之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在长期的努力中净化社会风气,养成自觉的“八荣八耻”意识,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3.从礼仪文化教育的进程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犹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从古代历经近代而进入当代,其礼仪文化也在历史流变中革故鼎新,既不失其固有的民族性,又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烙上时代性。在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诚实守信等传统。在近代,随着儒家传统的衰微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侵入,进步、爱国、科学、民主等价值观念构成了宝贵的近代文化传统。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新的文化脉络。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所掌握的礼仪文化知识应是不同的。在儿童时代,礼仪主要模仿他人行为规范或遵守制度规定;在少年时代,主要是了解修身养性和人际交往的礼仪文化;在成年时期,要运用乃至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礼仪文化。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同阶段对礼仪文化会有不同要求,因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动态的,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大体协同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礼仪文化教育这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有机组合的。内容是通过渠道实现的,内容是逐步教授的;渠道是内容的渠道,进程也是内容与渠道的进程。

第8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基础;形式;功效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1.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的物质媒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绘画是视觉艺术、感官艺术。以声音为材质的音乐艺术,在艺术体系中比较特殊。音乐艺术离不开声音,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绘画艺术是在二维空间,通过明暗关系以及形象结构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在通过表现物体的大小、前后关系、透视的关系、虚实、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所以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物质媒介是不同的。

2.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抒发

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能以最直接的的形式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不能直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它没有在视觉空间中的造型能力,但音乐艺术通过利用音乐特有的语言进行描绘后,能使人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音乐家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社会客观的生活现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绘画艺术则不然,它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种类的的工具、材料以及不同的画法来表象绘画艺术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美感。通过刻画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并通过艺术手法将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形式分析

1.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存在的形式

音乐艺术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绘画艺术则是现实的直观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是抽象的,不会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只有在记忆中体现。

绘画艺术中的绘画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通过材料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绘画是借助直观的形象对物体进行静态的表现,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只能让人们欣赏到瞬间的美,而绘画艺术则是延续性的,通过作品的保留来达到延续。

2.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

音乐艺术用线在纸上表现表现音乐中的旋律,在纸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能被孤立出去,每一个符号都有它自己对整曲乐章的贡献,只有在一起才能表象出这个乐章中旋律的灵魂,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绘画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根根长短不一的线条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线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个线中都寄存这创作者的情感和神韵,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角效果,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状,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状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状的不同,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

绘画艺术利用不同的材料、技法等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种类。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通过不同画法塑造不同的场景,表现不同的事物,更形象的体现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力。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作用

1.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培养人能力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绘画艺术用色彩和线条来创造美,展现美。人们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得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绘画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的审美境界必然得到提高。

2.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都具有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音乐艺术可以提高人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民族歌曲的咏唱,对人们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增强群体的认同感,提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的功能,无形中起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第9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公元1839年6月3日下午两点,林则徐,邓延桢等大员登在虎门这里看硝烟壮举,礼炮声中,一群群工人站在木板上,向池内撒下盐,又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扔进池里,在倒入石灰,顷刻间,虎门海滩升起了茫茫的烟雾,围观的人群沸腾起来!人们正是在欢呼中国人的胜利。

虎门硝烟,揭开了的序幕,写下了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虎门硝烟壮举,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国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民族决不屈于侵略,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谱写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一百年来,中国民族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林则徐陈列室,看到那些吸毒鸦片的照片,我的内心回响着这么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心血澎湃,于新久久不能忘怀,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应该有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强大而作出卓越努力的行动。

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几张现代人吸毒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为了吸毒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不仅危害自己,危害社会,更严重的是在危害我们的祖国。

今天,我们重温虎门硝烟这段历史,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过去作为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们认识到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还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的危害,因此要坚决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