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论而言,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理论的构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必须对课程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地突出教学的原则与理论,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进行探究。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具备判断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案例,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其可以选择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以及文字案例等,但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解字词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字、词、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美景,一边学习作者在字、词、句方面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对“是……也是……”“既……又……”“因为……所以……”等词句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美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研读评析教学案例

研读和评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时,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案例材料,并对其具体内容和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深入分析。1.对对案例中揭示的情况和事实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案例中教师的地位加以明确,考虑教师的对策和行为是否合理。2.要案例的因果关系加以重视,全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3.对案例中即时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加以区分,有效掌握问题与事实背后的规则和原理加以了解,并归纳、总结、推理、演绎以及解释案例中的信息。同时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综合评判案例中的内外部因素和背景材料,并提供有效的方案和解决对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将相关的问题加以综合,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案例的背景、观点以及事实等加以熟悉,并对案例蕴涵的规则和原理等加以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

(四)创设有效的案例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这个时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来,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常识性文章的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能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加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正确地看待问题,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般案例教学多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加以完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与学生相互协商和尊重,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从而加强师生的交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林江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放教学理念

在主题教育思想当中提倡将学生看作为具有个性、主观能动性且在不断发展的认识个体,而教学是学生借助教师指导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并掌握新的技能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教学时必须给予其主体地位充分的尊重。新课程改革结合了主体教育的思想,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单一地将学生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提高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目标,在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教学资源,开放教学内容

仅仅借助小学语文课程有限教材的讲解与学习难以满足语文课程结合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场景的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充分把握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课外资料,并通过课文讲解中对课外知识的合理融入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小学二年级《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狐假虎威”成语的典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中鼓励并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所收集到的故事进行分享,从而使学生对成语形成深刻的印象,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三、重视素质教育,开放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的原则下对教学方法做出及时的更新,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等单一乏味的教学手段,积极吸取成功、先进的教学经验引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微课等新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小学四年级《》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差之甚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战争年代炮火纷飞的景象,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下对产生崇敬之情并积极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

四、激发学生兴趣,开放教学环境

一方面,教师应当维持教学的新鲜度,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往往很容易被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新鲜度的保持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对学生的座位做出合理的变更,采取圆桌式摆放等新鲜的方式,或者组织学生展开野外授课等,这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在大大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必备条件。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想法,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关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还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环境等措施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程度,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程 学习 有效教学 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启蒙式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发展的阶段,在他们身上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特性,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特性的基础上,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学校方面

新时期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面,为了紧随世界发展的潮流,政府出台了许多改革教育事业的政策,鼓励各大学校改革教学体制,实现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类学校都掀起了改革浪潮,小学语文教育也加入了改革行列,然而这种改革浪潮只是停留于表面,落后的教学体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革。学校落后的教学体制,严重地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进一步的效果。

2.教师方面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落后、陈旧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以讲述课本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师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一,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二,教师占据着主要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三,方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环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一味地听取教师的安排。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课堂气氛也难以活跃。在这种缺乏活跃课堂气氛的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地丧失,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抱着消极的心态来学习语文,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完善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倡导高质量教学的背景下,教学体制改革就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必要成分。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是比较落后的,相比之下,国外有不少国家的做法就相对较好。众所周知,英国的教学体制被公认为世界教育界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之一。英国的教学体制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开放性,这种教学体制下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借助他国的优秀经验,对我国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制,从而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要想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例如,运用案例教学法,化抽象概念为具体例子;或者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有效把握课本理论知识。

3.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这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将市场需求及时地反映到语文教学中。这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表现,更是帮助学生获取更全面知识的重大举措。只有教师本身具备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教出适应时展的学生。

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动力机制。激发小学生学生语文的动机,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学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是激发他们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就应该多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学校方面的,也包括教师方面的,还包括学生方面的。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春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浅见[J].考试周刊.2011(48).

[2]孙凤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林区教学.2008(07).

[3]陈玉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的是小学生的自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最薄弱的,但同时小学阶段却又是培养学习兴趣最好的阶段。语文本该是浪漫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然而过去的教学模式却让语文教学成为了刻板、枯燥的代名词。因此,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活力。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是完善学生综合修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小学教师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尽早培养学习兴趣和找到学习动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然后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具体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性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

1.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关注力。因此,小学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性将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种生动有趣、新鲜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学习中产生一种主动、乐观的心理并且乐于并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频繁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和家人或朋友分别的经历和亲身感受来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让学生有效率的掌握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

2.创造有趣教学情景活动

枯燥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无趣、没有吸引力的象征。最好的改变这种观念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激发的孩子天性,通过学生丰富的创造性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学习《松鼠和松果》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自我揣测其中角色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来体会文章的文学色彩和特点。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并且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学生天性。

3.适当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趣味性

在语文的学习中,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大量优美语言的积累的。这仅仅靠简单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小学生感觉语文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的课外阅读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进一步增加他们对学习语文文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下询问学生看过哪些书籍,并和学生进行让学生表达和讨论自己对这些书籍的读后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语文文学的魅力,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4.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正成为教育模式的新宠儿。对于生性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通过放映图片、声音等方式给他们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新的体验和新鲜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放映与所学课本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小儿垂钓》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青山、绿水、垂钓的图片来营造诗歌意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5.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关键所在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教师职业的崇敬感又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许多的教学案例中都出现过,由于教师将自己的私人情绪带入到课堂中导致学生学习下滑甚至生理或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的事件。更何况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是极敏感的,这些创伤对于大多是不可抹灭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让师生之间静距离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课下时可以说一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有趣经历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达到与语文更加亲近的效果。

6.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文学兴趣最佳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优良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学习的知识和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学习。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群体通过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来增加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江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9):10-10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对特殊教育对象,语文更是他们将来获得生活能力的前提。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阐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以及对策。

一、游戏化教学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从根本上讲,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分析,发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

前面我们谈到: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却存在不正确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就是一种娱乐性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游戏的效果而忽视教学的本质和意义。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都是将游戏作为核心要点,忽视了是在教学中渗透游戏活动,而不是全程游戏。正是因为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理解上的偏颇,影响了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效果。

2.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手段单一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长时间反复运用,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手段,也需要有所创新,而不是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使得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长此以往,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手段也失去了意义,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游戏化教学的政策宣传引导不够到位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游戏化教学并没有被广大教师采纳并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在于游戏化教学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游戏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也没有进行广泛地宣传,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当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顺应时展变化的需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重视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1.利用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学生的一大特点。对于特殊教育儿童,特别是聋哑儿童,可视化的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导入,利用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游戏化教学作为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到一些有趣的教学课程,如有关童话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童话短片作为课堂导入,或者是挑选几名学生扮演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2.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调动特殊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争强好胜是每一名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通过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语或者是词语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成语接龙的游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曾经使用,学生是比较喜欢,教学的效果也格外好,整个课堂教学一片欢声笑语,且成语接龙的方式,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引入很多竞争性的游戏,如猜字画的游戏、课堂辩论、知识竞赛等,这些竞争性游戏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创新特殊教育游戏教学模式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何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关键性能力。在核心理念的要求之下,教师的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跨打破学科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对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的限制,通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引入,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诚然,语文本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些美术知识或者是音乐知识的引入,对于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以及“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游戏化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通常意义上,创新能力主要包含了行动与思维两大方面,知识丰富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但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本文以生动的教学案例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创新活力的方法。

一、让小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创新意识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教师“灌输式”地交给学生基本知识,学生们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完成书面作业,如此一套语文教学流程走下来,大家普遍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这也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利用巧妙的问题带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进而自己独立解决、思考,唯有如此才算让小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在《刻舟求剑》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因为课文是用白话文来描述的,因而学生都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在学这一课时,教师把课堂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完课文后,有学生会问:“那个人在剑掉下水后没有直接去捞,而是剑掉下去的位置上做了一个标记,那剑掉进水里,不知道会漂向哪里,那个人能在船靠岸的时候沿着记号顺利找到剑吗?”学生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思考问题了,并形成了敢于怀疑的学习态度,这会更加激发大家的创造思维。大家听到这个疑问后,也会有所感想,有的学生会说:“宝剑既然掉在水里了,是无法移动的,怎么可能会随着船行驶的方向移动呢?”还有的学生会说:“那个人太死板了,他应该立刻下水找寻宝剑,时间越长,就越难找了”。大家这些奇思妙想其实都是可行的,学生们在发问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深入思考,这明显增强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并训练了大家的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好奇心相当强、智力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总能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阶段至少掌握2500个

常用的汉字,那么怎样让孩子们又好又快地会认、会说、会写、会用这些生字生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任务呢?细心的教师都能发现一个规律:打破陈旧的死记硬背式的记忆方法会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效率。教师就要把字词拿出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使大家都能学会动脑、动口和动手,实际上也在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节课的生字时,教师可将这些字串成若干句话,把要填写的字用汉语拼音标注,让学生们以填空的形式学会认、写这些字。“今天是星qī天,同学们在cāo场上玩yóu xì,场面相当热nào,有的同学丢沙包,有的跳皮jīn,有的踢jiàn子,大家玩得非常带jìn”。学生们一看就不觉得生字难记、难写了,因为大家已经熟练地学会了拼音,一拼写就知道要填的是哪个字,这句话当然也与个人亲身经历有关,既用文字复习了拼音,也用拼音带动了生字的学习,对于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和创新观念

新课标要求学生们经由语文教学,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合作观念。基于此,教师需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依据小学生好奇心重、对新事物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首先让大家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然后再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因要用到插图,教师可打破原有的教学程序,先让大家看多媒体上演示的课件插图:上面有一只在井底的青蛙,终日坐在井旁观看井水中倒映的天空;另一幅图是海鳖与青蛙的对话:“你见过大海吗,知道它的广阔吗”?可青蛙仍然对其秀“优越感”:“我在这儿非常惬意,随时可以跳跃玩耍、休息静养,你看螃蟹,哪能比得上我?”,学生们就好像看卡通故事一样注视着屏幕,教师让大家先不要看教材,把看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有的学生说:“青蛙终日在井下,当然只能看到井底周边的景物。”有的学生说:“青蛙应该出来才能看到大海是什么样,看到天空有多么无边无际,否则它会认为井底下倒影的那一部分就是天空的全貌”。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把这一个寓言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青蛙怎样才能看到整个蓝天?”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青蛙从井底里出来,才会看到外面的世界。”还有的说:“青蛙根本无法看到蓝天的全部,因为天空本身就是广阔无垠的,任何生物都只会看到眼界以内的部分。”总之,虽然大家有不同看法,但已养成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大家的回答都站在新颖、独特的视角上,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看问题和做事情绝对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而要“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顺应新课标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把创新活力注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恩尧.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03) .

[2]张正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馈;有效性

课堂反馈这一概念经提出后,立即引发强烈的关注,语文教学反馈具有诊断、激励、调控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加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大多数小学教师对教学反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运用多种反馈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反馈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教学反馈含义

1、反馈的含义。反馈是指一种系统控制的基本方式,这种输入输出的过程能够影响系统下一次的输入和再输出。反馈具有两个特点,“反”为反馈的前提,将输出后产生的信息返回到输出端;“馈”即是一种调控,将输出信息进行处理后再返回输入端。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反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并不是某一个行为导致的单独结果。

2、教学反馈的含义。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通常教学反馈是指负反馈,即是教师通过学生发出的输入信息后,经过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将学生输出的信息再次返回给教师,教师通过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活动,使得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不断减小。同理,教学反馈也是一个循环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参与其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1]。总而言之,教学反馈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反馈可以检测教学活动有效性,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反馈分类

1、正时差反馈。正时差反馈也称为超前反馈或前置性反馈,这种反馈方式需要教师根据自我的教学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做前瞻性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方法。由于这种反馈方式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发生的,所以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控将要出现的问题,提前构建好应对方案,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2、负时差反馈。负时差反馈是教师通过书面形式,如作业试卷等得到的反馈信息。由于这个反馈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所以也称为延时反馈。教师通过得到的信息可以对学生掌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作为下一个教学阶段的前提[2]。

3、零时差反馈。零时差反馈即在课堂之中进行的反馈,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交流都属于这一形式。由于这种反馈形式具有直观及时的特点,所以在课堂实践中也运用的最为广泛。

二、小学语文教学反馈的基本形式

(一)提问法

提问法是获取课堂信息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手段。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为强调课堂中的互动与信息交换。反馈信息的获得包括两种提问形式,提问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提问者的角色不同。一种是老师提问,另一种是学生提问。当师生之间进行问答交流时,老师从中便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积极互动的反馈使得信息得到传递交流。因此提问法具有简便、及时等特点,成为语文课堂中最基本的反馈形式。运用提问法时应当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二)观察法

学生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同样能够向教师传递信息,这时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用捕捉观察到的细微变化来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根据小学生的教学特点,教师需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来调动课堂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听课效率。小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好奇心强,在创新思维与想象力上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高;另一方面自控力较差,经常会被外界环境影响出现走神、发呆等情况,这时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并给于提醒,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中来[2]。

(三)测试法

这种用书面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形式能够得到全面的信息反馈。教师通过测试来判断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水平,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所重点的授课,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但是这个反馈方法由于存在滞后性和诚信度的问题,得到的反馈信息准确性会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反馈的重要性

(一)诊断功能

如同医生对病人做出的诊断一样,教师通过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的批改是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诊断学生的基本方式,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不重视这个过程。在语文作业中问题大多是开放式的,学生的答案是对问题的主观表达,因此评判标准也应是多元和有个性的。简单的“√”或“×”不加文字描述,这样得不到任何价值的反馈信息。

(二)调控功能

教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诊断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的差异性来调整教学任务和课堂节奏。教师对语文课堂反馈信息的把握,让教师对学生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慌不乱。在调控的过程有些教师却理解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思操控学生,希望能够按部就班的上课,不出任何差池。学生表现出不一样的理解均认为不正确,这种方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几乎为零,教师还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做的了课堂节奏的掌控。

(三)激励功能

教师通常会根据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对学生积极的表现要给于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内心得到满足,信心得到增强,这样能起到激励自身和他人的作用。对于学生消极的表现,否定评价也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中,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5]。教师在通过反馈信息来激励学生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鼓励和提升。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环节做的不到位,走入一味肯定的极端,这样也也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下面这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结束语: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课堂反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本身需要对课堂有全面清晰的理解,在获取反馈信息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群体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最大限度发挥反馈信息的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科学实现语文教学反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大辞典(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P713.

[2]王春凤.课堂教学的及时性反馈与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7(04).

[3]杨贞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反馈[J].中国校外教育,2007(06).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G623.2

小学生本身受年龄、阅历等的影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阻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也因此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是指将教学的内容放入案例或者情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并非实体的复现,而是通过简化模拟,得到与实体类似的形象,带给学生以真实感。相比较常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赋予教学以情感,情景教学法所倡导的是意象和情趣,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实物演示情境、生活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通过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1]。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其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情境创设方式,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比较常见的情景创设方法包括绘图法、实验法、情景模拟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景创设方法,这里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1.注重课程导入

在新课程导入环节,通过情景创设,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始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对《静夜思》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轻缓的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回想学过的古诗词,然后鼓励其将想到的诗词说出来,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其听课效率。

2.创新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情景创设,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将原本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灌输模式转变为互动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开展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对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模拟池塘情景,由学生扮演小蝌蚪、青蛙、鲤鱼等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对话中的含义。对于学生而言,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还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文章的内涵。通过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其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2]。

3.联系生活实际

应该认识到,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其积累的知识大多来自自身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进行情景创设时,应该尽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缩短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其可以更加迅速的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一些小朋友可能会对壁虎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进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的创设:夏天的夜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蚊子飞来飞去惹人厌烦,这时,墙上的壁虎可以吃掉蚊子,使我们免收蚊子的骚扰,从这个方面来看,壁虎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么,大家了解壁虎吗?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小壁虎在丢掉自己的尾巴后,会如何反应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应的知识。

4.运用先进技术

小学生天性好动,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伴随着手机、电脑、电视成长起来的,对于这些设备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对《雪孩子》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投影仪,向学生播放《雪孩子》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雪孩子不惜自我牺牲也要拯救他人的举动可以带给学生极大的精神触动。而在动画片看完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之前的铺垫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雪孩子其是并不是人,而是小白兔在冬天堆得雪人,而当小白兔被大火困在房子中时,雪孩子为了拯救小白兔,最终牺牲了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方便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帮助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联想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以说是教学的一种创新,在传统教学系统中引入了情感、兴趣等因素,通过多种元素的相互组合,形成一个更加丰富的教学空间,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天真烂漫的情怀。情景教学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强调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国彪.浅谈创设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1.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感教育;新课标

美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官感受到快乐并使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新课标给小学语文提出新要求之后,美感教育作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界人士普遍的关注。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美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有优越的教学效果。将美感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领学生阅读和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中收录了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情感反应。情感作为人一种态度,其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体现都是积极向上,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因此为了实现美感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课文中情感美的挖掘,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交流。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标第八册的《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那种热爱之情。当学生通过朗读和作者的思想实现共鸣时,会使学生进入一种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这种表达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使学生不断超越其原本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实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陶冶爱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许多人物形象,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抓住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课文中的描写、叙述、对话等文学处理方法也都是围绕着课文中的人物展开的。因此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美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学习中对课文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文学表达手法的理解,促使他们在今后作文中遇到相似情境将这些文学表达手法合理的运用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任务形象美,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根据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脱离课文本身,而是转移到课文中人物形象上。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丑小鸭》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的采用这种人物形象美的教学方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课文讲解开始前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人物啊?”学生会回答:“白雪公主、小矮人、灰姑娘……”等,然后老师顺势推出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丑小鸭。”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转移到人物“丑小鸭”身上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内容设计仅仅围绕着丑小鸭的遭遇和心理变化,带领同学们欣赏《丑小鸭》一课中的人物形象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丑小鸭在鸭群中和出走的不幸,再到丑小鸭遇到农夫的幸运,最后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力都放在丑小鸭身上,并欣赏作品中丑小鸭的形象美,实现教学目标。

3、教会孩子放飞想象力,揣摩课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难理解。小学课文中,有不少课文都富含意境,而这种意境虽然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归类,但却因为人想象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所领悟的文章意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正因如此,我们在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意境时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文学作品的意境灌输给学生,那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揣摩出课文的意境,从而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在学生掌握课文景物描写、任务描写的基础上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放飞想象力去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在讲到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明白开头两句交带了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雄伟背景衬托而出;接着用“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像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通过教师带领同学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将同学们的想象力放飞到那敕勒川苍茫壮丽的大草原上,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融入到对草原的向往和憧憬情绪中。

4、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语言美

我们的母语汉语不仅书写优美,其语言和语句还有着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语言美。无论是古代的诗人、文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都会充分的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文作为从我国浩瀚的文学之洋中精选而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课文中所富含的语言美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这种语言美,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爱上我们的汉语,从而增强其在未来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