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和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和辅导

第1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1.青少年宫概述

1.1青少年宫教育的性质

青少年宫,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作为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种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宫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宫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是全体少年儿童,它所实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为少年儿童将来成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础。”

1.2青少年宫教育的特点

青少年宫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而突出,教育出发点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践体验进行各类校外体验教育。

作为独立、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体系,青少年宫具有自身的特点:机构设置上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活动规则;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形成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活动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1.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宫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重视趣味性、科学性的青少年宫的心理教育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学生寻找自信的去处,也是青少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有利于培养其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

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特点

2.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过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其心理状态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带有儿童期的依赖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集体意识以及道德意识都明显增强起来。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两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会认识的丰富,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思维的结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情绪具有两极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意识增强与心理、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四种矛盾。

2.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任务

青少年作为过渡期,其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教育任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波动。青少年是一个心理动荡的时期,如果心理波动不好好掌握极容易走向极端,从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2、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们开始对学校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须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内在克服学习的叛逆感。

3、帮助他们寻找到交流的真谛。青少年是一个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交流的时期,帮助青少年学会交流领悟交流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完整人格。

4、培养心理保健的意识。青少年是一个心理逐渐成形的时期,培养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开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5、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潜能的可持续发挥。

6、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青少年是一个待开发的时期,心理教育不仅要重视表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潜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根据以上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任务的解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3.1适时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及趣味心理游戏

适当的聘请相关心理学或教育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如“感恩的心”等,设置趣味的心理游戏,培养孩子们心理保健的意识。

3.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咨询辅导

青少年宫还可以增设心理咨询室,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并鼓励青少年经常性的进行心理咨询。

3.3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在青少年宫的日常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专门课程进行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科学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3.4建立一支专业素质的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

扩充青少年宫教师队伍,增加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权威性,更能增加其科学性。

3.5其他特色工作

(1)组成心理辅导中心组,加强研讨的力度,认真参加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2)创建学校心理辅导网站。

(3)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第2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教育品牌;成长

中图分类号:G77;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8-01

社区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社交学习、休闲娱乐、知识更新和健康锻炼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打造社区青少年教育品牌,既能吸引青少年参与教育活动,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让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既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由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主要在社区,社区有责任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天宁区各社区在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过程中,首先对社区内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列出问题清单,然后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常“工作室”由领衔人的名字命名,并有4名~5名成员组成。“工作室”成员根据问题清单,在社区中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如我区红梅街道锦东社区的调解纠纷员陈超荣,是一位从事多年法制工作的法官,退休后经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街道就利用他的法律专长成立了“陈超荣法律服务室”,定期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 “远离珍爱生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维权。社区通过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二、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青少年时期会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要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地、师资等基本条件具备后,必须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茶山街道的“瑞文心理工作室”,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从2013年开始推出“瑞文有约”――家庭教育课堂。针对如何排解学生心理压力,如何看待青春期等各类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个案疏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两年多的培育,目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5名,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兼职心理指导师10名,建有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和辅导室等专门场所,其教育影响范围也从本辖区扩大到全市。

三、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品牌

1. 打造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社区教育品牌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青少年只有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才能真正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因此,社区要创建培养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基地。如我区青龙街道的“巧婆婆手工坊”和茶山街道的“爱来吧――手工制作坊”,是专门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学习培训场所。社区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里来学习最基本的家庭厨艺、点心制作、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并与指导教师一起研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使他们真正获得了从生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

2. 打造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社区教育品牌

意志是人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如我区郑陆镇的“青少年生存体验中心”、兰陵街道的“防灾减灾体验馆”等,为了培养青少年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分别开设了生存体验区、心理承受区、逃生体验区、运动拓展区等,使他们通过不同区域的亲身体验,起到了锤炼心理品质和意志毅力的作用。

3. 打造培养青少年探索创新的社区教育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区必须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区天宁街道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馆内的“科普教育益智平台”“大型互动科普健康电子书”等多种声、光、电高科技设备,在游戏与互动中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兰陵街道的“尤辉互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则是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互联网学习培训活动,让他们在不断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社区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能有效弥补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使社区成为青少年磨炼意志的课堂,成为培养爱心的摇篮,成为学会做人的“书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别样的蓝天。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第4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人际困扰 常见类型 方略

一、青少年人际困扰及其成因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1] 人际困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不良影响,我国心理卫生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2] 因此,分析和探讨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及战胜策略,对指导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发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交往技能因素等。青少年时期随着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认知能力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思维品质方面,极易呈现出认知的矛盾性和片面性 [3],伴随这种认知特点使青少年较容易出现人际困扰;情绪的合理表达与个体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有效性紧密相关,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呈现两极性、不稳定性,情绪容易起伏,这一情绪特点使青少年在面对交往对象时,经常会表现忽冷忽热的交往体验,以致出现各种交往困扰;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整合和统一,青少年的人格正处于定型阶段,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其外部行为越来越受到内部行为反应倾向的制约,青少年的这一人格特点使得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人格类型就可能产生人际困扰问题;交往技能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练习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积累而获得的,其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它包括从最初的建立人际关系、维护人际关系到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等一系列技能要素,青少年初步涉足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很难习得系统的人际交往技能,且对人际交往经验贫乏,基本交往技能不具备,极容易产生人际阻抗,人际困扰也就随之而来。

二、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常见类型

1.亲子关系的困扰

亲子关系是人们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亲子关系的状况也决定着个体形成何种依恋类型,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试图逐步挣脱亲子关系的束缚,对父母的要求经常表现出逆反的取向,这种类似敌对和反抗的情绪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与青少年人际困扰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4],而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亲子关系困扰造成的,可见亲子关系的困扰是青少年人际困扰的重要部分。

2.师生关系的困扰

学校为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成长环境,师生关系是这一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典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校和班级的主宰者和管理者,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师生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困扰。Birch等人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并且产生攻击性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5]

3.同学关系的困扰

同学关系是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他们主要通过相互认同,形成对事物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非常重视友谊和同学关系,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并为此感到烦恼和痛苦,出现同学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关系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同学关系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孤独倾向的重要原因。[6]

4.舍友关系的困扰

宿舍是学校生活环境中最小的群体单位,是青少年之间交往互动最多的地方。相比于同学关系,舍友关系更为亲密,舍友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宿舍文化环境。舍友之间思想的交流、深层次价值观的碰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在一个宿舍屋檐下生活,青少年必然会面对很多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完全不同的舍友,看彼此不顺眼也是常有的事,加上青少年时期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人际交往经验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舍友关系的困扰。近年来发生在各个学校的因舍友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恶性事件表明,舍友关系困扰很值得人们密切关注和研究。

5.恋友关系的困扰

恋友关系是指正在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恋爱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恋爱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和教师通常会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这不仅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引起负罪感,也会激发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矛盾;恋爱中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导致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被淡化;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分歧,盲目扩大矛盾,也会引发困扰;随着性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有的青少年会过早出现,但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恋友关系的困扰,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后果。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人际困扰的主要方略

1.营造家庭和睦氛围,奠定青少年交往基础

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奠定青少年步入社会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青少年初期,人际交往技能基本来自于家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从父母那儿习得最初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父母要保持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从中学习,为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打下基础;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的人际交往活动,为其提供与社会各类人群进行广泛接触的交往机会和条件,而不是一味怕孩子受到伤害,避免与外人交流;父母还应与邻里处理好关系,注重为孩子树立和谐交往的良好榜样。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它以一种宏观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7] 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而且可以不断地锤炼和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良好的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要重视根据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加强校风、学风、班风以及诸多人文景观、学术沙龙、活动场所的建设,为促进青少年的和谐交往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文化的条件,鼓励和指导青少年广泛开展和投身校园人际交往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即使青少年有了人际困扰,也会在浓烈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得以缓释和消除。

3.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际交往观不完善是青少年人际困扰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很多认知偏差与交往观不完善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观念教育至关重要。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求青少年认清自我、正确看待自我,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目等途径,促使青少年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正确地剖析自我,对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做出合理的评价,提升交往的效能感;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全面地看待他人,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心理偏差,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学校还应多开展以协作为主导的学习或竞赛活动,引导青少年建立以合作为导向的友谊观、互助观、竞争观、共同成长观等,在协作、竞争与分享中体验真诚、感悟情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开拓人际交往渠道,促进青少年广泛交往

交往渠道贫乏、不畅通,广泛交往的机会缺少,也是造成青少年人际困扰的成因之一,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为青少年广开交往渠道,为其提供广泛交往的机会。学校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有充足的交往机会,促使他们在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逐步克服人际困扰;还应努力创设条件,鼓励青少年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作出尝试和探索;家长还应在考虑青少年意愿的基础上,多带着他们参加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这样不仅能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交往视野;家长不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只放在学习上,更应该引导青少年走出去,多结交朋友,多投身人际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志趣、爱好、人格方面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他们学业的提升与进步。

5.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青少年人际生活中的疑难与困惑

心理咨询与辅导对解决青少年人际困扰、缓解人际交往压力有很好的帮扶和疏导作用。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安排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面临的人际困扰,针对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和针对性的疏导策略;要有计划地组织针对人际困扰的团体辅导活动,发挥群体和朋辈的力量,让同伴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成长,战胜人际困扰;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和指导那些在身体、个性、情绪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尽早摆脱人际困扰,步入人际和谐和健康成长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对其人际困扰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8B1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434023)

参考文献:

[1] 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1).

[2] 张献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牛宙,金勇,彭建国.特区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0(3).

[5] Birch S H,Ladd G W.Children?蒺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5).

第5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抑郁情绪

一、引言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困扰青少年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国外研究发现12-17岁青少年的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5%-8%, 国内的研究也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可高达18%-36%[1],而且青少年的抑郁体验会引发和加重成年后的抑郁情绪。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一种应付资源,影响其面临压力情境时采用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在应激刺激和身心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2]。本研究旨在综述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有关研究积累资料并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本概念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来的,是个人有关适应环境、完成某种活动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3]。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是以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Tipton&Worthington,1984;Lennings,1994;Judge,2002;):起初,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domain specific)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某一个方面有自信心,而在其它的方面未必如此;因为不同的任务对人的能力或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自我效能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也可以看作是状念的( Sherer& maddux,1982);即存在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即一般自我效能感。

2、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s)主要是指在应激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应对活动。国外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对方式的理论模型首推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场合模型。该模式将应对视为个体用来处理内部或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着的思考与行动。他们提出,应对主要有两种机能:用来处理问题("注重问题的应对")和用来减轻情绪痛苦("注重情绪的应对")[4]。应对方式按功能分为两大类:处理应对方式(approach coping style)和回避应对方式(avoidance coping style)。

3、抑郁情绪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抑郁经常被视作抑郁倾向或抑郁情绪。冯正直认为青少年抑郁是指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忧郁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悲哀、不幸和烦躁的情绪、行为和身心不适症状[5]。 刘风瑜认为中小学生的抑郁指的是他们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无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这种无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6]。

三、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这一领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讨论。曾荣侠,吴伟(2008)研究发现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抑郁的关系密切。曾兴华(2008)研究表明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7]。葛明贵等人(2006)研究表明学习厌倦感、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相关的结论[8]。

关于抑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伴有高水平的被动、回避应对,Ebata和Moos(1991)发现处在抑郁状态的青少年更多地依赖于回避应对方式。 Richard G.Sawatzky等人的研究显示更大的压力管理自我效能感和抑郁是相互关联的,识别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有限的压力管理提供适当的支援服务可以帮助人们对付压力,防止抑郁。

大量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有很大相关。个体应付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件上所使用的应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每个人的应付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影响心理健康,极易产生抑郁孤独、焦虑的不良心理状况[9]。而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有效完成面对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孙玮,聂玲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中生存在抑郁问题,但寻求心理援助行为不足.应针对高中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心理服务的利用能力[10]。

四、研究结论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对抑郁症的研究,且在这一领域也十分深入,但是对抑郁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更少。已有这方面相关研究的各个研究结果还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求证。青少年抑郁已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方面,且近几年青少年抑郁情绪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升学压力、社会环境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青少年常常面对巨大的压力情境,他们能控制和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2000,(4).

[2]曾荣侠,吴伟.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抑郁的相关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陈月苹.承德某专科院校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心理症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4]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5]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刘凤瑜.儿童抑制晕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7]曾兴华.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葛明贵.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厌倦感与抑郁的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23).

[9]胡宏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及其对策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第6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矫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54-01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近年来的调查证实,我国小学生中有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中学生有1/3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正处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诸如“孤僻、自闭、逆反、厌学、沉迷网络、暴力倾向甚至厌世而轻生”等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为帮助青少年学生有效地克服和矫治所面临的非健康心理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对以下几点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矫治。

1.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是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逃学往往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态度甚至惧怕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的原因,他们对旷课的理由总是说不清楚,对父母、老师的催促和斥责,明显有惧怕的心理反应。如果强迫其上学,他们就会闭门不出,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会耍脾气、破坏东西。可见,经常逃学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一般学生水平的。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教师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社会风气及传媒中消极因素的不良暗示、不良友伴群体的消极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要努力消除的负面因素。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和矫治逃学的行为,就要努力消除导致学生厌学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最关键的是教育者要确立“赏识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2.自私自利,“电视孤独症”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从小备受老人、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所以养成了娇惯自私、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视“亲人”为“仇人”,形成代际隔阂。在家里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只能与电视为伴,不看电视时,常常独自发愣,沉默寡言;有的学生甚至见人就躲,见物就怕,性格孤僻,精神医学称之为“电视孤独症”。比如许多家长反应他们的孩子早上情绪明显不安定,有病态反应,午后恢复正常,夜晚却能非常安定地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而且时间很长。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赖床、迟起,甚至于闭门不出、睡大觉而不上学。表现出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青春期性心理烦恼,网恋、早恋蔚然成风。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究其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孤独感、抑郁、易冲动、适应不良等方面的行为。他们经常出没于校外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消磨时光,比穿名牌,比吃生日大餐。父母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劳动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习惯和荣辱观念。早恋发于青春期性躁动期,被一种朦胧的意识主导,少男少女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理智,自我约束力较弱,有可能在一时的性冲动之下,稀里糊涂地发生严重后果。

第7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学生因为包括德育工作缺失或德育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而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学生的学习效率受阻、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又抑郁”的生活。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越轨,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学生没有健康而良好的素养,德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学校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可以说青少年道德观以及良好性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有效支持。

为满足学生成长和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对当代德育主体的仔细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及方法重心的转移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视角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学校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思想。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实现由外到内的德育工作重心和方法的转变应该是其重心转移的重中之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总体规划:

一、培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建设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还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非凡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预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格外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练习、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构建系统平台,完善学校师生心理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学校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依据。

第8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4-01

1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72834人,包括十四个居委会,中心有六个全科团队,36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上门建档、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我们总结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上大致有五个层面的问题和需求:一是社区老人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老化,组织器官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以及孩子重组家庭带来的“空巢孤独感”等问题;二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自卑、自我、强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三是家庭婚姻关系问题:主要是家庭矛盾、离婚、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四是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逆反、母子或父子沟通障碍等问题;五是社区居委会干部特别是职场女性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六其他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残疾人等人口以及社区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多数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工作,重视慢性病健教工作,往往忽视了或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蔽和回避的态度,更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途径上的缺失过去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等方面,尽管在2000年12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提到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却明显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任务,只是单纯性的生理保健体系,更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且在相关费用、任务考核目标等方面也均无落实。

2.3 专业化水平偏低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目前多是由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在对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方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注重社区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而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难以应对居民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

3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思想意识,精心组织计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与辖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民政主任等工作人员的联系,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需求。精心制定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区心理健教计划,并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找出相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如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干部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职场女性心理压力、残疾人心理及老人孤独等问题。要结合各社区不同的状况和需求,与社区管理干部们共同制定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并根据居民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

3.2 强化学习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正常、健康而创新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者,况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师又是少而更少。但是,我们通过立足岗位,积极鼓励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师资的考试,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努力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社区团队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进行传、帮、带,层层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这也是适应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多种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方面可以与原有的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讲座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层面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关系辅导、职场女性工作压力问题、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际交往技巧、正常人群的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题辅导等。

总之,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科普性教育和专业性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和整体辅导结合;社区健康人群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相区别。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干预,不断增进居民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心理抗御能力,而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次性预防(在有心理症状的早期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传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

10(6)364-366.

第9篇:青少年心理和辅导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16-02

1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1 自私自利

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自我主义占优势,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儿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2 自卑自负

总认为自己被“冷落”,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产生失落、怨恨的自卑自负心理。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1.3 焦虑过敏

遇事怕字当头;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心里总觉得烦躁;受到别人批评时,心里总觉得不安;心里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或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

1.4 贪玩厌学

没有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学习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视学习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只要开始学习就感到不适和压抑,注意力分散,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极其低下,而一旦宣布下课或放学便表现出异常兴奋。

2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也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 家庭因素

与父母亲交流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直接原因。他们感到满腔“热情”无处倾诉,心理恐惧,进而导致其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加上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动辄打骂训斥,使他们认为自己被“冷落”,压抑了个性发展,降低了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最终产生心理问题。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生活方式单一,令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时方法不当,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4 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逐步深入,一些社会的精神污染也日益增多,如黄色书籍、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由于他们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一味模仿,结果造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

3 农村初中必须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校e通等方式,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向家长讲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使他们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孩子情绪、行为的变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进家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正确,要多尊重、理解孩子,多关心、关爱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帮助他们自觉克服缺点和不足。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不要过大,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也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学校可与留守学生所在的社区、德育基地联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净化社会环境。黄桥初级中学每学期都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远离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效果明显。学校还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慎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

3.2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生活辅导等。主要是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留守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等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2)建立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同时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能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调动留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父母、体验亲情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关爱留守学生,并辅以心理辅导

爱是成功实施教育的源头。有了爱,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留守学生,真诚地接纳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在肯定和信任的目光中成长;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任,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笔者坚信陶行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引导都有发自内心的感情,没有热爱学生做感情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难以融洽,教育就难以奏效。作为班主任,笔者提倡做留守学生的“半个家长”,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担负起一部分家长的职责。留守学生的生活十分单调,双休日更是无处可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他们在运动场打球,带他们进阅览室或逛书店。每逢传统节日,笔者总是把他们接到家里,共度节日,让他们享受到家的快乐。对于他们的生日,由老师买生日蛋糕,同学自愿买生日礼物(如书、笔等),开好生日主题会,让他们在生日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温暖中健康成长。

对于那些生病的留守学生,作为班主任更要做他们的贴心人。性格十分内向的女生婷婷,在一次上英语课时,脸色发青,突然晕厥过去。笔者急忙送她到人民医院,为她付钱拿药,后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笔者一边通知家长,一边和学生轮流守护。第二天家长从外地赶回来,激动地说:“感谢老师救了我女儿一命啊!”与此同时,笔者还发动学生给她送去了鲜花和营养品。躺在病床上的婷婷,泪水夺眶而出。病好后,笔者鼓励她:“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开心度过每一天。有什么心事和困难尽管说出来,老师是你忠实的听众,也是你的帮手,希望你把耽误的课补起来。”后来的日子里,她不再自卑了,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实践证明,爱心能取得感化的最佳效果。

4 结语

笔者相信:只要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完全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