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

第1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农村实用人才 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才能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教育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改进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需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在农村生活、劳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内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学内容上缺乏必要的调研,不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各地对农村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多年一贯制, “教”与“学”严重脱节。农民要想学技能就必须到技校来,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模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般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优势

21世纪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教育技术为新型教育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远程教育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教育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接受技能培训。

(2)教育技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信息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3)教育技术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优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教育技术视野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的构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借助教育技术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和市场需要,从大樱桃种植、板栗种植、红薯种植、葡萄及红酒制作、家禽养殖等行业入手,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的特色,培养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并开拓相关周边产业的技术,利用技校和高校的传统学历培训,融合短期培训,构建适合于秦皇岛市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并开设远程辅导,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虚拟实验平台。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手段的多样化

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集中在课堂,造成了信息更新的滞后及实用性减弱。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视,培训学员可以走入实习基地、养殖基地等场所观摩学习或进行实习。农村人才由于工作或时间的问题,有时无法去技校或实习基地完成技能的培训,就失去了提升技能的途径。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用多媒体再现课堂或实训基地的现状,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利用远程的学习,借助零散的时间,使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环境,如再现蔬菜、水果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领域的现实环境,使学员投入到虚拟的真实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三)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

农村电网的改

和村村通工程的落实,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硬件条件。农业部网上开通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网,各省市也相继开通本地实用人才培训网,这些都为远程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际,融合高校的教育技术力量,联合农村实用人才的专家,构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为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拓了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率。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上升至90%,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各种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知识,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教育技术对于教育培训领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之后,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开阔教学视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质的提高。正确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7).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2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全县的每个乡、镇、村每月都有赶农村大集的习俗,利用赶大集时聚集来很多农民的机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到大集现场发放技术资料,解答农民提出的技术难题;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根据不同地区产业机构特点,制定农民培训计划,对各村组、种植大户、合作社、生产企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注重提高农业技术传播的实效性;设立为农服务网站,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农业科技宣传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培训渠道,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建立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团,特派团由100名特派员组成,分为不同专业,分类指导培训,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品[4]。

2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致用

2.1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

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全县开展多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例如焊工、农事企业经纪人、乡村旅游等专业,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2.2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

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5]。近年来,通过围绕“一县一业”配套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大榛子、冰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转变农业技术培训重点,使农民学以致用,提高生产收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实现土地流转,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健全培训机制,实现农业科技培训长效化

第3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农民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训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一、主要实施和完成的项目工作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按州农业局的安排,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推广农业科技”问题的再认识,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进农村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走近农民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早谋划、早深入、早安排、早落实,突出六个重点,全面做好农作物高产创建、间作套种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实现。2009年5月13日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牛裔光和州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胡学花等一行五人到州农科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查看了党支部的学习档案,同时还到州农业局科技示范园、泸水老窝乡荣华村和分水岭对州农科所玉米高产创建、间套种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对州农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

5、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宣传单、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积极宣传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的宣传力度,目前已在电视上宣传报导高产创建、间套种相关新闻泸水县3次,兰坪县2次怒江农业信息网15次,省农业信息网4次,*农大网1次,中国农业信息网1次,新农村商网1次,农博网1次,第一食品网1次,印发技术资料5450份等使示范区家喻户晓,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5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基层;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46

1 影响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的原因

1.1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认可速度太慢

农业本身就是较为弱质的生产行业,尝试使用新技术时候需要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而且收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民因为怕承担风险的原因,绝大部分农民对于新技术都持保守态度,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调控对于农业影响也很大,所以农民一般会先观望很长时间才决定开始使用新技术。

1.2 新的农业技术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率

一般农业技术单位都会将新技术进行一定的实验后再在基层进行推广,但是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操作方法上农民并没有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就使得新技术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都是采用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基本上都是较小的农业规模,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农业技术推广。

1.3 新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困难

尽管目前农民文化水平正在逐渐上升,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在基层推广过程中都积极性不足,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并不重要。一些管理层面也没有主动提供足量的资源和资金帮助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所以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受到严重阻碍。

1.4 研究成果未必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的农业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能够真正应用的仅为1/3左右,不能提高基层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

2 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通过增加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的资金和资源来改善推广条件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较为重视,所以各种规定和政策相继出台,以求可以更好更快促进农业发展,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富强。为了促进农业技术在基层发展,国家应当加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条件疏通农业技术在农村推广的渠道,应当设定相关的推广机构进行各种项目的推广,确保农民群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新技术,保证农业技术真正在农村推广。

2.2 加强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人员和农民双向培训工作

注重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注重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并且注意吸收农业技术熟练和理论扎实的高端人才,注意培养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并且要注意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生活质量,采取激励政策以及福利等方式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活保障;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工作,要注意培养农民的基层农业技术,让农民去认识和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且主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借助现场演示等方式培养农民的农业技术,从而更好地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

2.3 通过新的农业技术帮助农产品提高竞争力

要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按照实际情况指导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新农业技术。需要通过帮助农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农村基层就业,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提高农业方面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转换率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如果不能将我国每年出现的大量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基层,那么这些新的农业研究成果就无法帮助农业生产提高效益。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业科研方面课题审核的时候,需要注意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且深入分析项目可行性,将资金应用到最为合适的项目中去,确保基层可以享受到最为合适的农业技术支持,这也很好的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3 总 结

农业技术在基层推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将该项工作进行深化调整,对农村的生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而确保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能够与农村的生活水平相符,确保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间距逐渐缩短。从整体角度而言,如果可以很好地提高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那么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力和水平。所以,需要借助国家的财政部门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的保障措施,并且注重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引导科研单位注意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监督机制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通过多种明确可行的措施来真正实现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工作,并且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 推广 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指的是因地制宜通过示范和实验等方式或是对农村生产进行培训以及指导等方式,将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还有渔业等,在推广过程中尊重当地的农业劳动者的意愿,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帮助和扶持,追求更高效的生产经济效益。

一、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

从农业技术对于农民需求的满足角度来说,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农业对于技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农业技术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差异性,没有真正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是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个要素。

(二)农业技术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农业技术交易和推广市场十分繁杂,和其他领域的市场一样,正在打着“价格战”“利益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些应用功能较强的技术和机器会因为价格偏高被农民所排斥,而因为价格因素的限制,一些假货的出现便愈演愈烈,扰乱整个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农业技术市场过于市场化不仅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本身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农民本身也是一种利益的侵害,因此,优化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更有助于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优化。

(三)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中央政府或省政府等政府部门的投资、投资推广单位自己筹备的资金、有关政府部门争取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银行有关方面的科技贷款,以及其他单位出资等。虽然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但是政府方面的投资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且市县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结合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所依托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调动的资金相对较少,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基础农业更是资金拮据,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持。资金支持的供应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推广的延展性。

(四)农民接纳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在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农民还重复着传统的播种规律,完全靠人工播种、施肥、除草、收割,他们不乐于接受新技术,甚至有一些人对于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策略

(一)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在推广过程中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催生出其他的农技推广主体或合作模式。对于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桥梁,是促进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方式手段,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发展和改革、推广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扎实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更好地为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文章旨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模式分析,对农业技术推体系进行划分,阐述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实施建议,充分发挥各组织的影响力。同时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也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和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思考。

(二)强化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呈现出“两少一低”的情况,即数量少、种类少、素质低。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农学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建设,帮助各高校完善涉农学科的设置,加大对农学专业必要教学实验设施的投入,制定优惠招生政策,扩大招生面,为下基层的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各种福利条件和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投入农业建设。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建设农业技术实践基地,加大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制定系统的、专业的、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并稳步实施。最后,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种类不平均、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当拓宽农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渠道,建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鼓励与引导非政府机构兴办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的提升,需要以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作为重要支撑,这也是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得以创新和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所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渠道,这样不仅可以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总额有所增加,而且对投资比例和结构的改善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各级政府财政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总量在增加的同时,也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分布结构进一步进行完善,鼓励农业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并处理好农技推广和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在农技推广部门取得专项推广经费后,需要加大对重大农业创新技术研究的投入,确保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能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确保经费使用方式的良性化,这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7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第8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一、主要实施和完成的项目工作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按州农业局的安排,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推广农业科技”问题的再认识,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进农村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走近农民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早谋划、早深入、早安排、早落实,突出六个重点,全面做好农作物高产创建、间作套种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实现。2009年5月13日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牛裔光和州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胡学花等一行五人到州农科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查看了党支部的学习档案,同时还到州农业局科技示范园、泸水老窝乡荣华村和分水岭对州农科所玉米高产创建、间套种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对州农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

第9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户采纳行为 沼气技术 能源消费结构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扎赉特旗农村能源消费量和农村用能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发展农村再生能源与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扎赉特旗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压力很大,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些地区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客观经济环境方面,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扎赉特旗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扎赉特能源发展现状

(一)扎赉特基本概况

扎赉特旗位于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嫩江右岸。全旗总人口397924人,其中,农村人口318860人。扎赉特旗主要产业是农业,财政收入约50%依靠农业,2008年全旗农业产值约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75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约650元。

2008年扎赉特旗农村人口占全旗人口的80.1%,三次产业比例为54:14:32,农业比重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6元,相比较2008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656元。差距较大,扎赉特旗农村人口的整体生活水平较低。

(二)扎赉特农村能源消耗情况

通过将不同能源的消耗量、所占比例及不同能源的折算方法计算得知扎赉特旗农村能源消费量及农村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如表1所示。

扎赉特旗农村的能源消费按标准煤计算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民人均能源消耗量也在逐年上升,再加上能源消费的成本迅速飙升,扎赉特农村人口的能源消费支出增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限制了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扎赉特能源消费结构

扎赍特旗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构成为秸秆及原煤,秸秆的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原煤的消费逐年递增。因此,农民能源消费的支出增加,能源消费逐步转向不可再生能源消费。

(四)扎赉特沼气推广现状

2007年扎赉特旗项目总投放量为690户,实际完成数为550户;2009年沼气项目总投放量3969户,完成数量3671户,沼气项目推广迅速。但是,由于扎赉特旗特定的气候条件状况以及项目建设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沼气实际使用数量较低,沼气池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农户采纳沼气技术行为分析

(一)农户价值观念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扎赉特旗经济较为落后,进城打工农户相对较多,受城市价值观影响较大,所以,农户受城市观念、城市生活习惯的影响,开始对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价值观会对农户采纳行为产生影响。

调研发现,有50%的农户采纳新技术首先考虑沼气技术方便快捷,注重经济效益的占25%,节约劳动力的占11%,“方便快捷”在所有的因素中排第1位,因为方便快捷是他们了解到的沼气技术最主要的优势。这种想法是由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不全面,导致农户的基础认知集中体现到“方便快捷”上来。

(二)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在西部地区,村民委员会在农户采纳行为上的影响力非常大。村干部的号召力及权利较大,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调研发现,有64.6%的农户认为采纳新技术的决策依据是村里安排,20%的农户的决策依据是邻居朋友的介绍,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权力过集中,权力往往掌握在个人手中,国家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补贴往往会被挪用,有的时候即使用于补贴,也还会产生“近亲”效应。

(三)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农户直接接触政府组织机会不多,农业推广部门就扮演了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去接触农户。农户对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相信的,作为政府“代言人”的农业推广组织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非常大。

扎赉特旗农户希望从农业推广部门的帮助主要集中在现场指导及技术培训方面,分别占38.4%、47.7%。由此可以说明,在沼气推广过程中农户对沼气的操作规范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欠缺。

从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农户比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农户采纳沼气比例高,分别为84%,16.8%,与农业推广部门接触次数多的农户采纳沼气技术比例高于接触次数少的农户,农户最希望得到农业推广部门的帮助是沼气技术培训。由此可以得出,农业推广部门对农户采纳沼气技术有一定的影响,推广工作做的好可以提高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比例。

(四)农户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农村社会中的上层在经济上一般较下层要好得多,他们在采纳新技术的时候受到固定资本投资的约束比下层要少得多。社会上层在资金约束方面较低层次要宽松,农村社会的上层人士在提高生活水平的意识上较层次低得要强,他们对新技术采纳比低层次的更有积极性,所以采纳的可能性比层次低的要大。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发现:与村里左邻右舍相处很好、与其他村里人接触多、住房价值高的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比率高。住房价值高的农户在农村社会中一般处于农村社会的上层,他们一般率先采纳沼气技术,然后带动越来越多的低层次的农户采纳沼气技术。

(五)农户的文化素质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调研地采纳沼气技术情况调查中,所调查的农户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比率为100%,高中教育水平农户采纳的比率为67.5%,初中教育水平农户采纳比率42%,小学文化水平农户采纳比率为2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户对新技术采纳比率也在不断提高。

四、扎赉特旗沼气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改变农民价值观念

农户的价值观对农户采纳沼气技术具有影响作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可以改变农村现有能源消费的习惯,由污染严重、成本高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变为低污染、低成本的沼气与传统能源结合的消费结构。

(二)灵活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政府应当增加农业推广的投入经费,建立“按劳取酬”工资制度提高农科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多和农户接触,把新技术的信息传递给农户。如果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实和贯彻到位,将会对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行为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高效管理模式

调查中发现,扎赉特旗沼气推广存在很多农户希望采纳沼气技术,但未能如愿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积极性。在沼气推广过程中应当采取公平原则多倾听群众的呼声,使得农村基层组织真正起到一种桥梁作用,把农户的技术采纳动态情况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的农业推广和研发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