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教育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对学生来说,这一差距会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开始对其造成挫败感、失落感、对自身不能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等。这些影响都会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二是由于高中阶段目标单一,很少有机会接受人生定位自我设计的教育,步入大学后出现人生目标上的迷惘。为更好地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的专业教育发展,找出目前新生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入学前教育泛指的是学生进入各个新的学习阶段前所接受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大学生的入学前教育而言,所应对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还要适当的指引学生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合理科学的制定自己毕业后的短期职业目标及中长期职业规划。
1.1高考后的状态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吃了定心丸的大学新生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少人处于漫无目标的真空状态。这些准大学生在入校之后,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1.2社会实践的引导
很多准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利用高考后至入学前这一较长时间的假期来进行社会实践,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然而,这一阶段的准大学生们因为对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在选择社会教育的伊始,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1.3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阶段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被动听讲,按教师授课意图而进行跟班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学教师授课时间集中,以大课的形式进行,知识容量大且牵涉面广本文由收集整理泛,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机会,长时间的课下辅导更不可能。
2、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时间安排不合理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开学后,不利于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职业院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只有一至两周,教育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短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理解和感受大量的入学教育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后续的大学学习阶段往往不再对学生继续开展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
2.2 教育形式单一、笼统,教育内容单薄、片面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多采用课堂讲授、听报告、开大会等单一形式,不能很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也不能反映其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往往使得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更谈不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大部分职业院校入学教育的内容都是局限于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的教育、专业情况介绍、学习方法介绍等,主要侧重于学习和纪律方面,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3、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入学前教育
3.1入学教育安排时间超前、内容细致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学校会在招收新生之前,就把专业课程设置开放给公众。新生在进校之前就能查询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在什么时间会上什么课,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学校的教学安排可以保证即使临时换了一位教师,也依然可以准确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
而在韩国,政府则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3.2入学教育时间跨度长
美国的高校,在学生正式开学之前,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主要针对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被录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教育。学生家长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软件、硬件以及办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此举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使有些事务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学生集中报到时可能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此举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
4、改进入学前教育的措施
4.1合理安排入学教育时间、多样化入学教育手段
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新生而言,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将所学知识与项目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该首先要引导新生对今后的职业、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2优化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70-02
高职“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技能专业课,主要介绍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的基本原理以及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既涉及先学的“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砼结构图平法识读”、“建筑施工技术”等相关课程,又与后续课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关系密切,还与现行施工规范、标准图集、计价规范联系紧密。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就是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由于该课程涉及较多的建筑识图与构造、砼结构图平法识读知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正确识读相关图纸,无法深刻理解图纸所表达的意图,从而不能正确运用定额对其进行计量和计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工程造价专业有一部分学生是文科专业学生,对于空间想象、理论计算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普遍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理解前序课程的内容,从而不能准确识读图纸;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制短,学习课程内容多,识图课程等在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状态中转变过来,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过程和特点,课程就已经结束了,从而错过了识图课程的学习,导致学习这门课程比较吃力,无法较好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由于一些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难以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上课效率难以保证,学生一直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缺少工程造价实际技能。
(三)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其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后,具有运用当地的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计算办法,正确地计算出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包含概预算、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内容也要能够考核出这一培养目标。但以往的考核较多采用“理论考试+课堂考勤+平时作业”三者结合适当评分的方法,而缺少对学生实际造价技能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没有注重学生实际造价技能的掌握及提高。
(四)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又到高校工作,虽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对计算规则和定额的掌握都比较牢固,但是缺乏社会一线的工作经验,不能够了解社会实际的行情,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进而不能把最新的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培养的学生滞后于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效
(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制短、学习课程内容多,先学的“建筑识图与构造”、“砼结构图平法识读”等识图课程等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许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非常吃力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在新生入校进行专业教育时,就引导学生如何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珍惜时间,认真学好先学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讲授“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教师主动地与讲授“建筑识图与构造”、“砼结构图平法识读”等识图课程的教师进行积极沟通,使他们注意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后续的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针对该专业有一部分学生高中是学文科的,数学基础差,比较欠缺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前序课程的内容,从而不能准确识读图纸的情况,由数学老师、专业课教师进行“额外加课”、“耐心辅导”,逐渐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理论计算和逻辑分析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二)整合、改进教学内容,为学生考取“预算员”、“造价员”资格证书服务。该课程是为学生考取“预算员”、“造价员”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服务的,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充分分析该课程与学生考取预算员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预算员专业实务》以及考取造价员(建筑与装饰装修工程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的联系,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和参加过这两项考试的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它们之间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教学主要强调定额的理解、应用,重点在于计算出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包含概预算、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而“预算员专业实务”以及“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主要强调“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运用,重点在于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虽然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国家大力倡导的计价模式,但是,两种计价模式都是建立在“定额”的平台上,故定额的学习非常关键。因此,通过对它们之间教学内容分析、整合后,充分结合“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先行讲授的不利但学时较多的优势,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并具备一定的编制工程造价的技能,为“预算员专业实务”、“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课程学习定额原理、应用及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等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的学习,从而提高这两项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
(三)编写、出版实用性强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建筑工程造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计价有很强的地方性,同一套图纸在全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由于计费程序、取费费率不一样,所得的计价结果也不相同。过去较长时间的教学中,一直没有结合广西的定额及计价程序、取费费率的适用教材。因此,学生在课堂里学完了通用教材的内容,却不能够运用广西的定额及计价程序、取费费率计算工程造价,形成了“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局面,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直到2009年开始,市场上才有本地高职院校教师编写、出版的适用于广西计价实际的教材,这种局面暂时得以解决。但从2013年11月开始,广西住建厅根据国家的最新规范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了2013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费用定额》《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人工材料配合比机械台班基期价》,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实施。这样,2013年以前版本的《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材的内容又落伍了,不能及时反映广西对工程造价计价及管理要求的最新内容。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更新,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因此,为适应新的计价形势,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我们组织相关教师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全书重点讲述2013年以来,国家及广西对工程造价计价及管理方面的最新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关案例丰富,工程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经过使用,证明该教材能够满足相关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全面更新,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使传授的知识紧跟市场经济形势,适应培养计价新形势下具有高素质的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一本教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应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施工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制作成录像带、多媒体或网络课件等,将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过程以及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构造直接“搬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作用,让学生直观、立体和动态地学习,加深记忆,使一些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差距。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实际技能。“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其考核内容要能够考核出学生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具有运用本地的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计算办法,正确地计算出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包含概预算、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能力,因此,我们改革以往的只根据“理论考核”进行评定成绩的方法,改为理论教学环节考核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相结合,并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论教学环节考核中,采取理论考试与“预算员”资格考试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中,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高的图纸计算出工程量、工程造价(主要是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二是采用广西区“造价员”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在计算机上使用计价软件操作的考核形式。这样的考核方法,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造价技能以及“预算员”乃至“造价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过关率,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双师型”标准要求教师。而近几年由于工程造价专业迅猛发展,“双师型”教师非常紧缺,导致该专业授课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又到高校工作,缺乏社会一线的工作经验,职业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迫切。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主要采取以下途径进行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安排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结对指导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二是由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期到造价企业进行学习,提高实践技能;三是与造价咨询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并聘请该企业里行业专家担任外聘教师来校授课。
【参考文献】
[1]王月.高职高专《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2]安素莉.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现代企业教育,2014(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20);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课程改革与建设立项建设项目(2014KGB0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关键环节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很多学校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示范校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一是搞好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就专业建设来讲,主要任务是改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讲就是确定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按岗位任务要求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典型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服务经济发展、反映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以往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重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全方位的评价模式。现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改革实践的四个关键环节工作见解如下。
一、重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核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国家启动首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程,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明确职业面向,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解构重构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课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最新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发展需要。改革实践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改革团队,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首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教学标准制定和山东省教学指导方案制定的有关要求,精心策划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和课程开发调研。先后组织了40多位专业教师,深入到20余家代表性企业及项目现场,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过程收集了产业背景、企业需求、岗位工作任务、毕业生成长状况等各类调研资料500余份,明确了建筑施工专业的职业面向是建筑、房地产、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各类企业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预算员、造价员等技术与管理岗位。经职业能力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会运用我国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能识读建筑施工图;会选用建筑材料和构配件;能进行建筑材料取样、检测、保管等;能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能正确选择常用建筑施工机具、设备;能确定主要工种施工方法;能进行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具备施工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能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会收集、整理建筑工程施工资料并进行归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谨务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抗挫折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其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经过调研分析归纳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经分析形成了识图和绘审、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建筑构造认知、建筑材料、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与计价、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等15个工作领域,经教学化处理形成了本专业的15门学习领域课程。
那么如何来序化这些课程的顺序?遵循行动导向的基本模式,专业改革团队确定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资讯(AutoCAD建筑制图、建筑工程识图、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建筑法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力学),计划与决策(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施(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钢筋翻样与加工),检查与评价(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
最后,按照“科学、先进、必须”为原则,制定了17门专业技能课程的标准(包括拓展课)。调研中,企业对毕业生施工组织设计、资料整理等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技术、平法识图、全站仪使用、材料检测、见证取样等新技术掌握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制定本专业更为科学、先进的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实际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充分反映了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和新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要求。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
在这一环节上重点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如何以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
如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起初这一问题很令老师们困惑,根据岗位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科学确定典型任务是构建课程内容结构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学科化课程以知识逻辑关系确定课程内容结构,而项目化课程是以项目之间的工作关系确定课程内容结构的重要区别。为此改革团队进行了多轮培训学习,明确了典型工作任务经归纳确定的基本标准,一是任务过程具有开放性、二是任务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四是有确切的结果、五是具有项目任务的六个要素。例如经纬仪操作之于施工定位放线不是典型工作任务,钢筋的取样之于钢筋的检测也不是典型工作任务。
如何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学科化课程内容结构的确定是以知识逻辑顺序进行排定,而任务化课程体系结构的确定要求首先树立项目化课程概念,遵循行动导向的基本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课程的每一个学习项目。
如何重组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学习内容是本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攻坚战。以施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大多数教材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管理概论、施工组织、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而本次课程开发后课程内容结构为施工准备阶段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工程收尾阶段管理;如计量与计价课程结构内容的构建转变为以一个典型实际项目(明德楼教学楼)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土方工程算量、基础工程算量、混凝土工程算量、砌体工程算量、屋面工程算量、装饰装修工程算量等项目化的课程结构内容。再如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了学生学习的顺序如下:阅读各项技术文件、确定工艺方案、抄平放线、组织施工、质量检查、主体验收、资料整理归档,把原属于多门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了“工”与“学”的一体化。当然,课程内容的序化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三、不断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
一体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导向的课程结构内容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教学实现方式,而项目教学实践取得的经验将彻底改变一支粉笔、满堂灌的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中,我们首先理清了教学模式概念的内涵。教学模式是集新的职业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选择等为一体的集成化概念,其核心指导思想是“教学做”为一体。围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六个关键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每个课程开发小组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符合各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例如施工管理课程设计了导知、导入、导研、导做、导评五导的教学模式;建筑构造课程确定了下达任务、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成果完善、师生评价、下达新任务六步的教学模式;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确定了任务导入、分组讨论、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师生评价六步的教学模式;施工测量确定了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价五步的教学模式;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历来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但也摸索出了一套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说一说、讲一讲、练一练、评一评的组织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行动导向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教师课堂的执行力必须得到提高,教师课堂执行力的提高语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期末一张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状况,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广泛的参与性、创造性将被极大得到提高,真正确立了学生是课堂表现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者、引导者、策划者。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进行选择和设计符合各自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构建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分类设计考评指标内容、完善考评内容、持续改进。
明确学生学业成绩考评指导思想就是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重点,形成以考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技能,以考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具有良好创造力和职业拓展的能力。概之,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考核应涵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等要素。
构建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基本构建了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化、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框架。从考核主体设计上构建了学校、企业专家、家长三方评价的主体形式。学校重在对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养成的全面考核,企业专家的适当参与重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通过家长适当参与对学生成长过程评价,重在对学生职业道德等因素的考核,同时又达到社会对学校的监督评价作用,进而提高学院办学的良好社会效益。
考核过程化是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过程规律相适应的的重点考核内容。目前施工专业四门精品课程,针对每一项目任务实施均设计了方案。对每一活动的开展过程均要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队合作、信息收集与加工、计划与决策、操作实施、成果汇报、创造能力等,通过自评、组评、师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全面进行考核。改革实践证明,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成长速度是传统课堂体系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转贴于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徐荣进(1981-),男,江台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王贞涛(1978-),男,山东德州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GYB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88-03
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和“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该专业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宽,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这并不是专业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减,而是更强调专业的学科性,强调专业的扩充和专业内容的更新,[1]同时与时俱进,结合了能源发展的时代背景,增加了建筑物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从原有的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转变为建筑环境系统设计,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设备自动控制、节能控制等知识。由于新专业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多年来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江苏大学在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现状,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使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真正内涵得以体现,[2]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目的,达到提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造成了很多高校盲目扩招和新增此专业。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等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工作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突出等问题。
1.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1)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又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和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外教学的观念,实践教学经费有限,甚至有时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场所受到限制;二是实践教学时间被压缩,内容被减化;三是实践教学的实验仪器、项目和内容陈旧;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缺失。
(2)学生对实践教学态度不端正。实践教学大多数安排在学期末,课程考试已经结束,学生认为本学期的学习工作已经结束,假期到来心情急迫,从而给实践教学带来种种弊端,如弄虚作假、抄袭、拖沓、草率、应付了事等。另外,大量扩招后生源整体质量降低,再加之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性、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自觉性差,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与学双方都不满意。[3]
(3)教师实践经验、能力和认识有待提高或精力不够。高校的大量扩招,使得高校加大了引进教师的力度。刚引进的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没有企业工作背景,缺乏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实践经验,只能照搬课本知识,难以胜任指导工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外出实习需要与企业打交道,较为繁琐,还要承担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交通和住宿等责任,因此教师担当实习任务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另外,高校目前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大多以科研成果为指标,加之市场经济效应的冲击与“科研是王道”的舆论导向,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偏重科研,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根本没有精力或花很少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质量的下降。
(4)企业顾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而接纳学生实习却成为单位的额外负担,因为实习会影响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加原材料和安全生产隐患。因此实习地点只能集中在少数与学校长期合作比较好的单位。实践教学基地供给量不断下降,很难保证生产实习中实习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学生人数一般较多,全部同时进入施工现场势必给施工企业造成压力,企业由于顾虑学生人身安全,不太愿意接受众多的学生,也不可能接纳时间很长的实习安排。
2.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根据调研,由于多方面原因限制,目前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方式仍采用传统的集中式教学,如生产实多都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实际深入专业领域进行实战的项目几乎没有,都是类似认识实习一样的走马观花式教学,在现场只知道有一些设备和大量管道,但不知道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知道系统构成情况,不能建构起系统的全貌。[4]而且由于多数设备系统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内部安装情况及末端设备,同时由于生产实习一般集中在两三周左右时间内完成,无法有充足时间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到运行管理等内容。
(2)考核方式陈旧。以生产实习为例,考核方式大多根据出勤、实习态度和提交的报告书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习中态度散漫,自我约束能力差,实习报告抄袭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从而致使学生实践教学质量下降,很难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对实习成绩评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考核把关不严。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相对宽松,主观因素很强。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指导教师往往降低评价标准。在毕业设计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严格按照毕业设计的标准,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无法按期顺利毕业。但该部分学生或许已经找好工作或者考上了研究生,如果不能顺利毕业,必将影响他们的就业和人生前途。[5]答辩和指导教师往往出于为学生考虑的目的,对毕业设计成果标准降低要求,把关不严,致使学生毕业设计水平下降。
二、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创新改革探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设备及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的人才;能够从事建筑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估价、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人才;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的人才。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
一是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江苏大学的优势,制定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各方面都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为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提出了教学、实践一条线的思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条线并行发展,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各实践教学环节融合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时,在对毕业生、在校生以及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设计新颖的题目和内容等措施激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减少了考研、找工作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冲突,也端正了学生对待实践教学的态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增设建筑实习;并将原来课程设计内容整合调整为综合课程设计,完善了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1)增设建筑实习。江苏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师资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建筑类课程相对缺失,学生建筑结构知识较少。为了增强学生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在原有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增设建筑实习。该实习安排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间、专业生产实习之前,使得学生在认识建筑设备之前能够掌握一定的结构构造、设计、施工、管理相关知识,起到建筑设备与建筑结构之间的架构衔接作用。
(2)设置综合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是在各门专业课结束后一至二周内进行的,主要是针对该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的小设计。江苏大学现开设专业性课程设计有:空调工程、锅炉房工程、供热通风工程、建筑给排水、制冷技术、燃气工程等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因为时间短,内容限制较窄,缺乏对建筑设备系统整体的综合概念,方案可选性不强,培养重点放在了教学生做细致的设计计算和技术细节,削弱了工程实践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程问题中;[6]同时有些课程设计知识体系存在重复性。为此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特点,设置了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是一个集建筑环境、建筑设备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系统设计,相关课程内容融合,涵盖了“暖通空调”、“建筑给水排水”、“制冷技术”、“建筑燃气”专业课程,体现了建筑设备系统横向的相互关联。通过多课程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设计,培养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5~7人,分工明确,通过组内讨论方案,确定整个系统形式和分区原则,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指导学生的综合课程设计过程。
3.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是借助企业的设备设施,或是利用他们的教学场地环境,与企业仅是简单合作关系。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率,就需要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互惠双赢的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实习基地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通过与企业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优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中心实验室、锅炉房、金工车间、校园网络中心和安全、消防所对应的智能建筑等,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调动发挥毕业生资源,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增加资金投入、确保经费保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地了解,还可以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生产基地、设备运行管理基地和管道设备安装基地等三类。一是建筑设备生产基地。主要以暖通设备生产厂家为主,涉及锅炉、空调、地源热泵等行业,使学生了解各种管道设备的生产过程,对工程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认识,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二是设备运行管理基地。主要包括使用大型中央空调系统的商用建筑、办公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通风除尘车间、医用建筑中的洁净室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管理、运行期间出现的故障和诊断,[4]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设备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管道设备安装基地。此类基地多以安装施工单位为主,让学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了解管道、管线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增加他们工程基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在课程(毕业)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结论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实践能力都很重要。纵观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课外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证,也是学生将来尽早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才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19-20.
[2]宛新林,丁克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01-103.
[3]高慧,裴星洙,王飞,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3-45.
[4]谷士艳,孙清,敖永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在现代教学中,“提问”逐渐成为课堂师生互动、用语言交流教学信息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提问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纽带,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暖通专业外语的教学比较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阅读和翻译,这是片面和错误的。专业外语应该是听、说、读、写、译统一的一个整体,尤其要重视实际听说能力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专业外语教学出路,适应当今世界暖通专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士的共识。作者将“提问”式教学方法引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谈几点看法。
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的
要求
1.1 任务和地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任选专业课。教材的课文和阅读材料大部分取自英、美等国的原版专业著作。教材着重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所涉及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具体包括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及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制冷、工业锅炉等一些专业课。
1.2 知识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基础英语知识运用到科技英语中去,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尤其是专业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从而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内的文献、期刊等,与国际新兴专业知识接轨,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另外,同时锻炼学生将中文专业文章摘要准确流利地翻译成英文,以便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1.3 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的能力,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写作专业文献的详细摘要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培养能力的要求,采用如下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并要求学生在课堂听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定量的国外最新专业期刊、文献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国外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
Unit ONE
TextNew Areas of Gas Consumption
Reading Material A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
Reading Material BCoal―related Gases
Unit TWO
TextReaction Kinetics
Reading Material AProspects for Coal Gasification
Reading Material BHigh Btu Gasification
Unit THREE
TextFundamentals of Industrial Ventilation
Reading Material AComfort Ventilation
Reading Material BRoof Ventilation
Unit FOUR
TextSimilarity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Reading Material AEnvironmental Controls of Workplace
Reading Material BScale Model Measurement
Unit FIVE
TextNatural Ventilation Fields of Application
Reading Material A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Hot Shops
Reading Material BVentilation of Green Houses
Unit SIX
TextDust Formation
Reading Material APropagation of Gases and Vapours in Indoor Air
Reading Material BSpecial Laboratory Hoods
Unit SEVEN
TextAir Douches
Reading Material AAir Curtains
Reading Material BVentilated Chambers
Unit EIGHT
TextComfort and Discomfort
Reading Material ACeiling Heating
Reading Material BUnderfloor Heating
Unit NINE
论文关键词:工学融合;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创新能力
近20年是我国建筑装饰业迅速发展的20年,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筑装饰行业到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800万人以上。到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每年新增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争取占到50%左右。”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迫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业务技能,也为高职教育发展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如何办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的工作方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过去三年里,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程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模式的融合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设计小类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属于这个小类,国内开办这些专业的院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工科类院系;一类艺术设计类院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文化,工科类办学模式参照工科专业实践模式,以技术操作为主,缺乏创意教育环境与手段;艺术设计类办学模式重视对造型与表现的教育,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意识,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两种类型都缺乏对行业环境的认识,对设计与施工业务流程、工作成本、团队合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也难以在实践性课程中充分体现,因此,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须走两种办学模式融合的道路,并不断创新,形成适合于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种模式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定位,课程设计与实践体系的建设均要依据于此,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通过工作分析会的方式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讨论,将设计师助理和工程监理助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的目标,对岗位技能与素养进行提炼,设计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将会得到具体化,在比重上可能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必须并行,这是建筑装饰行业普遍的要求,也是建筑装饰行业又便于土建工程行业的区别所在(土建行业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分离)。按照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分为设计与施工两个模块,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但是基础技能与素养是均需要具备的,只有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保证两种模式的融合。
其次是实践性环境构建,即满足于设计、创意、表现的实践环境与满足于施工工艺实践的环境同步发展,不能偏废一方,我们在很多院校看到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均以设计类实训室为主,施工工艺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更多的院校的是把施工实践寄托于校外企业和实际的施工场地,稳定性不够,学生应该在校内就能够经常接触到装饰工程中常用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完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所以实践性环境构架的合理性是确保两种模式融合的关键点之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2010年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构架了由六个实训室组成的大型实训基地,包括建筑CAD实训室、三维造型实训室、工程制图实训室、创意模型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灯光照明系统设计与展示实训室等,涵盖装饰工程中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工作流程,教师与学生在该基地即能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主要技能实践工作。
第三,师资队伍的综合性构架与建设是保障两种模式的核心工作,由于两种办学模式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工科类的院校缺乏创意设计类教师;艺术设计类院校缺乏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营销与服务等类型的师资,教学团队的中教师专业来源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与办学方向的决策,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来源广泛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是今后专业发展的根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装饰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有建筑空间设计与表现、水电路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预算等专业领域的教师,80%的专任教师具有室内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高级应用工程师、高级装饰美工、建筑行业工种考评员等行业资质。
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得两种模式的融合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施,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落实才能保障两种办学模式的融合,为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工学融合的办学理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每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体现工学融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修订入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岗位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真实任务项目为主,开展项目式教学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提出了“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形式项目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创意风格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突破。
(一)坚持“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
常见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训可以分为“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真题真做”,大部分院校的课堂实训基本上以“假题真做”和“真题假做”为主,“假题真做”一般由教师命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不具有商业意义和行业要求的设计项目;“真题假做”是把一个已经用于商业市场的已有项目让学生重新体验设计的过程。这两种实训模式是学生专业实践初期阶段的必要实训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按照企业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方案质量和技术指标来要求学生,这是造成学生日后进入企业以后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原因。因此必须扩大“真题真做”实训项目的比例,我院艺术与传媒系的改革尝试是在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所有技能型课程均要求实训项目的全真实任务实训课时不少于整个课程实训课时的80%,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就完成了20个以上的真实实训项目,对企业在设计项目中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设计和制作质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有切实的体验,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形成企业工作的方式。
(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创意设计类企业由于是知识型企业,所以比较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企业对员工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管理形式也与一般生产性和经营性企业不同,学生在校内课堂上提前体验企业文化对今后进入该类企业有较强的优势。
企业文化的教育主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入手,对学生的着装、语言、礼仪,以及课堂环境进行具体和规范化的要求和改造,以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典型,将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引入课堂。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对学生的着装提出要求,适应创意性企业的特点,形式上不要求统一,但要求庄重而有亲和力,可以适当施展个性和品位,以及作为知识型企业相应的礼仪素养要求。第三,将创意性企业工作形式引入课堂,改变常规课堂教学师生台上台下的关系。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
过去的学生专业成绩多以作品和技术论英雄,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我们常见的学生专业成绩考核形式是以学生在每个专业技能课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不能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沟通意识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而不是将这些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单列出来,应该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在每门设计类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改造了学生专业考核的指标,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住宅装饰设计》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为例,学生综合成绩总评由实训项目平均分和职业能力分组成,前者占80%,后者占20%,职业能力考核指标包括行业意识与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量、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事实上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得到企业的青睐,在职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在每个阶段确立几门专业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程改革固化成果,扩大影响,推动其它课程的改革。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实践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创意型工作室是校内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体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真实任务和企业文化有效的融于工作室的专业实践中,工作室环境的专业实践模式改革与探索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近年来积极推行创意型工作室建设与专业实践模式的研究,大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意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主要改革成效体现在解决了传统创意型工作存在的缺乏企业环境创设,缺乏对业务流程、技术岗位、技术标准的设计与管理,缺乏创意思维激发的手段与过程,缺乏企业文化环境构建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了一批创意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企业化或企业模拟的专业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98-02
一、前言
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正在推动。考核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好的考核方式即会促进教师的教,又会促进学生的学。过程考核,即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构成教与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过程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过程考核目的就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课程结束时“一锤定音”的做法。
目前,传热学的考核手段和评价指标都比较传统。针对传热学过程考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期待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进行了尝试。
二、传热学课程基本情况
传热学主要讨论和分析热量传递规律,阐述传热方式、传热机理、传热条件、传热基本定律、传热速率和传热设备、传热测试方法、影响传热的因素、增强和减弱传热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三种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能对典型热传递过程建立和求解方程式,有效地使用增强或减弱传热的措施来分析工程某些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传热学过程考核实施目的
1.知识点考察。知识点考察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包括:导热(导热基本概念、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等知识点);对流换热(流体的流态和热传递机理、边界层、相似理论、自然对流、强迫对流等知识点);热辐射(热辐射基本概念、黑体、灰体、角系数等知识点)。目的之二是让学生运用以上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求解实际传热过程,例如平壁导热(房屋维护结构)、圆筒壁导热(管网)、肋片导热(换热器);管内、外受迫对流、相变对流换热(空调蒸发、冷凝器);实际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等。
2.能力考察。能力考查主要包含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制作PPT等课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运用传热学测量仪表的能力。
3.素质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小组合作、创新思维、动手实验等素质。
四、传热学过程考核的实施方法
1.平时作业层次性考核。平时作业内容除了针对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在数量、难度、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使学习较好、有能力的学生多做一些有挑战性的补充作业,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则完成基本作业,调动好同学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完成作业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简化分析问题的锻炼,得到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
此外,平时作业要求学生课外自行完成,教师通过定期检查、答疑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清晰掌握,杜绝抄袭现象。
2.出勤及平时表现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每堂课的出勤以及随堂提问情况。每次课都记下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较好地约束学生的学习意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并需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有效减少迟到、早退等现象,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出勤部分采用满分制,违规时根据规则进行减分,而随堂提问则采取激励制度,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进行奖励。
3.开放性作业考核。由于学时有限,在课堂讲授的内容无法完全的铺展、细化,对部分内容的讲解流于表面,或过于注重重点、难点等局部细节,而忽略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些作业与生活或者工业过程贴近。例如,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是两个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分别发生的是制冷工质的沸腾吸热以及凝结放热过程,这两部分换热的理论基础分别来自于传热学课本中沸腾和凝结换热一章。为了增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肋片的应用则增加了同学们对换热器表面不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空调中冷量的载体―制冷剂在管路中的输送过程需要保温,经济保温层厚度的确定也离不开利用传热学知识的计算。
在开放式作业中,让同学调查、分析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理解、去学习课堂内容。此外,也可锻炼同学查阅资料、组织构建PPT、以及小组分工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个人自我考核。个人考核是通过对学习过程中个人行为表现的反思得到知识技能提高的一种策略,目的在于养成学生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评价。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为目的,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正确评价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给出对本课程学习过程的建议,可建立学生个人考核评价表如下。
5.实验考核。目前传热学开展的课内实验有两个,分别是:实验一:自流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二:法向辐射率测试。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个人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验前采取每组一个组员进行实验讲解,其他人补充的方式来检查预习情况,试验老师针对讲解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注意事项的补充;且对每个实验按照实验步骤和操作制定详细的分数,实行扣分制,实验过程中,进行对项检查,对小组中个别同学偷懒的予以扣分,而对那些预习较好、动手能力强的进行加分。这样避开了以小组来计的弊端,又兼顾了个人的表现实验考核主要通过实验预习、实验中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报告的整理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将来条件允许,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来加深考察。
6.考试。考试主要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此外,有两次随堂测验。期末考试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针对综合传热问题进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则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解。
五、传热学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六、效果
过程考核实施以来,无论从学生反馈,还是从综合成绩来看,实施的效果均较好。主要表现在:
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大减少了缺勤、吃到、早退等现象;
课堂气氛好,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不死板;
开放性作业的准备和汇报过程加深了对本课程发展现状、前沿的全面掌握,拓展了课本学习内容;
个人自我考核环节促进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的自我管理素质;
不定时的随堂测验督促学生自始至终的良好学习态度;
综合评定分数显示,期末总评成绩理想。
关键词:室内效果图表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室内效果图表现》,是一门集色彩、素描、透视、建筑基础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是现代装饰设计与艺术结合的综合体现。《室内效果图表现》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因为这门课程建立在素描、色彩这些专业基础课之上,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延续,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它又为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做铺垫。另外,计算机的优势在很多方面是手绘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画面效果和写意方面,手绘技术的魅力远远超过电脑绘图。它具有快速表现的特点,既能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技巧和艺术风格,又能在第一时间让客户清晰、直观地了解到装修后室内空间效果,并能根据客户的要求适时修改、弥补不足,具有较强的形式感、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深入研究效果图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有效整改具有重大的意义。
1《室内效果图表现》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非艺术类专业,多数学生为理科生且没有美术功底,对艺术类课程提不起兴趣,同时思想上又不重视,缺乏必要的速写训练,还有很多的同学怕画不好难为情,不敢大胆地画。随着电脑技术普及和完善,电脑效果图表现广泛应用,且工作时间大大缩小、工作强度大大降低,逐步代替了手绘。大部分学生偏爱电脑制图而忽视了传统手绘,导致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目前,在室内效果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是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临摹作品来实现,盲目追求画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进入误区。另外,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手绘效果图表现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上脱节。学生一旦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时,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手绘表现出设计意图,这影响刭他们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所以不论是教师在审核学生的设计方案还是学生在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时,都应尽可能地将手绘艺术与实际融为一体。
针对手绘效果图的教学,多数是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临摹作品来实现,没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在教学中盲目追求画工,造成与设计类专业整体教学脱节,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进入误区,学生一旦进行实际案例时,不能主观能动地表现出设计意图,影响到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所以不论是设计师在审核设计方案还是在向业主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时,都应尽可能地将艺术与实际融为一体。
2《室内效果图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室内效果图表现》课程不是单纯的绘画技能课,在未能改变学生绘画基础的前提下,应面对现实,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同学们完全可以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注重思考,通过搜集对比、辨析推理,运用逻辑思维,找寻快捷有效的手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较多的训练,多采用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手绘效果图表现能力的较大进步。
2.1加大基础教学
提倡专业教师融入到基础教学中,基础课教师融人到专业教学中。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加入写生教学和水彩技法,作为衔接绘画技能和专业设计知识以及思维过程的中间层面,为建筑装饰设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2.2徒手勾勒代替现代化工具
作为高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料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掌握了足够数量的符号性的设计元素和一定的设计规律,就很容易地表现出设计性的表现图。虽然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喜欢利用现代化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等来记录、收集和翻拍资料,但徒手的勾勒、记录、速写才是最为有效的表现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实地徒手写生收集资料,不仅能加深对实地、现场或某些资料的第一印象和感性认识,了解材料、材质的肌理,同时可提高对现场的尺度、材料的应用效果、造型手法等把握。
2.3“手把手教学”
在课程中以案例和演示来充实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节奏,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讲授一种表现技法前,展现—个实际案例,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通过在课堂上分步骤演示技法,可以把抽象的技法内容具体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地面铺装表现时,先图例说明实际铺装的效果,然后把铺装画法的每一步分开讲解,边讲解边现场演示。学生则一步一步地跟着画,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手把手教学”。
2.4效果图赏析
在课程中增加效果图赏析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国际、国内一流的效果图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效果图技法动态。赏析各种不同的效果图表现技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技法的画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设计,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表现技法得到迅速的提高。
2.5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评析,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业,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会对手绘中出现的问题会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可以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6实地考察实践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做设计多为商业用途设计,因而此课程应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手绘效果图纸上每一根线条都代表室内的实际结构,每一笔色彩也即代表室内的材质和色彩特征。因而现在的手绘教学应实现真正的创新,在教学中要通过了解施工现场和市场,或者通过完成后的施工项目的检验,或者安排一定时间到装饰公司、施工现场、客户中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扩展教学内容。然后,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技巧。
2.7每周测试,提高效率
手绘效果图一般都为快速表现,在教学时通常为一周一小考。教师可以采用快题考试(2个小时到3个小时不等),让学生们树立时间概念,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将潜能发挥出来,有效提高手绘的速度和训练量。
三、结语
室内效果图表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实用性、快捷性,不能照搬教材,应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做必要的取舍和调整,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上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使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思考,从而制定更加适合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周金羊 论高职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教学[J] 老区建设,2011(10)
[2]程子东《手绘效果图方案表现与制作》 清华大学出版 2010